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脉即财脉-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好的妈妈。”有时候感谢也可利用人际关系。例如你非常感谢张三,你却向张三的家长、女友、领导等张三欲获得其好感的人表示感谢,这样的感谢比你直接向张三感谢更动人,更具有积极效果。 ⑧要注意感谢的类型与渠道 感谢从不同的角度分,有不同的种类:有对对方个人的感谢,也有对对方单位的感谢;有对对方行为的感谢,也有对对方人品的感谢;有个人之间的感谢,有群体之间的感谢,还有国家之间的感谢;有语言的感谢,有礼物的感谢;有口头的感谢,有电话感谢,有信函感谢等等。 人脉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一方的善意行为必然引起另一方的酬谢。 7逢人只说三分话 俗话说“逢人只说三分话”,还有七分话不必对人说出。你也许以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又何必只说三分话呢?成熟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会认为他们很狡猾,是不诚实的。其实说话须看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对方如果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经是不少了。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若不是你交往很深的人,你也畅所欲言,对方的反应是怎样的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说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属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又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惹怨尤呢!所以逢人只说三分话,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不该说,这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冲突。 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成熟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他的只说三分话是不必说、不该说的关系,更不是不诚实,更不是狡猾。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非其人,你说三分真话,已是太多;得其人,而非时,你说三分话,正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可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作长谈,这叫做世故通达。 8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在人际交往中,不同场合要求采取与之各自相应的语言形式,否则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因此,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要因时制宜,随乡入俗 说话看场合,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区分: ①自己人场合和外人场合 我国文化传统一向是重视内外有别的。对自己人“关起门来谈话”,可以无话不谈,甚至可以说些放肆的话,什么事都好办。而对外边的人,总怀有戒心,“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办事嘛,一般是公事公办。因此,遵循内外有别的界限谈话,社会上认为是得体的,违反这一界限,便被认为是“乱放炮”,说话不得体了。 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 正式场合说话应严肃认真,事先要有所准备,不能乱扯一气。非正式场合下,便可随便一些,像聊家常一样,便于感情交流,谈深谈透。有些人说话文诌诌,有人讲话俗不可耐,就是没有把握正式场合与非正式场合的界限。 ③庄重场合与随便场合 “我特地来看你”,显得很庄重;“我顺便来看你”,有点随随便便看你来了的意思,可以减轻对方负担。可是,在庄重的场合说“我顺便来看你”就显得不够认真、严肃,会给听话者蒙上一层阴影。在日常生活中,明明是“顺便来看你来了”,偏偏说成是“特地看你来了”,有些小题大作,让对方增加心理负担。 ④喜庆场合与悲痛场合 一般地说,说话应与场合中的气氛相协调。在别人办喜事时,千万不要说悲伤的话;在人家悲痛时,你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不懂事了。某地有个老太太死在家里,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老太太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发表个人的看法。只听老太太的孙子说:“这么办吧,老太太死了不是埋掉就是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我看烧掉得啦,又省钱又省事。”这番话令大家听了十分恼火,可是骂不得打不得,那场合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如果这个二十刚出头的孙子会说话,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他可以这么说:“奶奶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奶奶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伯伯婶婶拿定。”  
8 倾听——另一种动听的语言(22)
⑤适宜多说的场合与适宜少说的场合 对方很忙,时间很紧,跟他说事情就得简明扼要。如果跟他谈笑风生,海阔天空,主观愿望是好的,但不符合客观的要求,效果是不会好的。失火了,你看见后应该立即呼唤救火,等火被扑灭后,再向警方报告你发现的可疑线索。如果先跑过去向警方慢条斯理报告失火的原因,等把失火的可疑线索报告完,火势早已蔓延开来了。 一个受社会欢迎的人,应当说话看场合,即所谓“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9话到精彩处,气氛自然活 如果你想在生活中给别人一个好的印象。就应该巧用精彩的语言活跃气氛,在社交场合更是这样。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都有责任把活跃的气氛带给这种场合。 ①善意的恶作剧 有分寸地、善意地取笑别人并不是坏事。善意的恶作剧具有出人意料的效果,它能导致众人的欢笑。人们在捧腹大笑之际,超脱了习惯、规则的界限,享受不受束缚的“自由”和解除戒律的“轻松”。 ②带些小道具 朋友相聚,也许在初见面时打不开局面,而陷于窘境,也许在中间出现冷场。这时,你随身携带的小道具便可发挥作用。一个精致的钥匙链可能引发一大堆话题;一把扇子,既可用遮阳光,又可在上面题诗作画,也可唤起大家特殊的兴趣。小道具的妙用不可小瞧。 ③引发共鸣 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为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寻找能引起大家最广泛共鸣的内容。有共同的感受,彼此间才可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看法,气氛才会热烈。所以,你若是社交活动的主持人,一定要把活动的内容同参加者的好恶、最关心的话题、最擅长的拿手好戏等因素联系起来,以免出现冷场。 ④自我解嘲 自我解嘲,顾名思义就是自己嘲讽自己,调侃自己,这也是一种正话反说。它是一个人心境平和的表现,能制造宽松和谐的交谈气氛,能使自己活得轻松洒脱,使人感到你的可爱和人情味,从而改变对你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适时适度地“自嘲”,往往会收到妙趣横生、意味深长的效果。 ⑤给一个无痛苦的伤害 有时候,那些毕恭毕敬的夫妻未必就没有矛盾,而平日吵吵闹闹的恋人可能会更亲热。社交也是如此,若彼此开玩笑,互相攻击几句,打一拳、给两脚,反倒显得亲密无间、无拘无束。 ⑥怪问怪答 交谈中,不时穿插一些意想不到的、貌似荒谬而实则有意义的问题,是很好的一种活跃气氛的形式。那些一本正经的人会给人古板、单调、乏味的感觉。也许会有人时常问你一些荒谬的问题,如果你直斥对方荒谬,或不屑一顾,不仅会破坏交谈气氛、人际关系,而且会被人认为缺乏幽默感。 ⑦夸张般的赞美 和朋友久别重逢后不免寒暄一番,你完全可以借此发表一番高论,把每个人的才能、成就、天赋、地位、特长等作一种夸张式的炫耀与渲染,会让朋友们感到你深深地了解、倾慕他们。这种把人抬得极高,但没有虚伪、奉承之感的介绍,会立即使整个气氛变得异常活跃,友情会加深一层。 ⑧寓庄于谐 社交需要庄重,但长时间保持庄重气氛就会使人精神紧张。寓庄于谐的交谈方式比较自由,在许多场合都可以使用。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同样可以表达较重要的内容。 ⑨制造悬念 在相声里,悬念是相声大师的“包袱”。有意制造悬念,会使人更加关注你的一举一动。当大家精力集中、全神贯注看你抖开“包袱”之后,人们发觉这是一场虚惊,都会付之一笑,报以掌声。 ⑩反话正说 运用反话正说的方法,重要一点在于处理好一反一正的关系。在交往中,准备对对方进行否定时,却先来一个肯定,也就是在表达形式上,好像是肯定的,但在肯定的形式中巧妙地蕴藏着否定的内容。正说时要一本正经,煞有介事,使对方产生听下去的兴趣。然后,再以肯定的形式抖出反话的内容,与原先说的正话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产生鲜明的讽刺意味,让人信以为真,增加谈话的效果。 反话正说能引人入胜,正话反说也颇意味深长。正话反说,就是对某一话题不作直接的回答或阐述,却有意另辟蹊径,从反面来说,使它和正话正说殊途而同归。这样便可以避免正面冲突,含蓄委婉,入情入理,收到一种出奇制胜的劝谕和讽刺效果。有时正话反说的曲折手法,可使人们在轻松的情境中相互沟通,使处于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 成功的社交应是众人畅所欲言,各自都表现出最佳的才能,做出最精彩的表演,最忌一个人唱独角戏,大家当听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10 “不争而善胜”(1)
你不能辩论得胜。因为如果你失败,你就失败了;如果你赢得争论,却失去了朋友,达不到目的,所以你还是失败了。 先讲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寿保险公司的推销员,曾经多次向一位客户推销保险,但任凭他磨破了嘴皮,跑烂了皮鞋,客户就是不买他的账。但就在最近,他听说那位客户投保了另一家保险公司,而且数额不小。推销员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呢?原来在他第一次向客户推销不成时,他临离开时说了一句表示决心的话:“我将来一定会说服你的。”而那位客户也回敬了一句:“不,你做不到——毫无希望!”推销员就这样失去了一笔大生意。 如果这位推销员早知道中国古人说的道理的话,他就可能不会犯这个错误了。明人陆绍珩说:人心都是好胜的,我也以好胜之心应对对方,事情非失败不可。人都是喜欢对方谦和的,我以谦和的态度对待别人,就能把事情处理好。 无论是推销商品,还是说服人做某事,我们都要记着这个原则。我们要让别人同意自己,就要考虑到对方和我们一样,有好胜的愿望,有受到尊重的需求,有需要顾全的脸面。我们如果不考虑到这些,即便我们的用心是好的——那位推销员的确是认为买保险对客户有益——也可能不但把事情办砸,还得罪了对方。 有一个汽车推销员,很少能成功地卖出汽车。他很喜欢和人争执。如果一位未来的买主对他出售的汽车说三道四的话,他就会恼怒地截住对方的话头,与对方辩论。每次他都能把对方驳得哑口无言,但同时,他也没有能卖给对方一点东西。 为什么?你将他的理由击得漏洞百出,你觉得很好,他则觉得自尊受到伤害,他要反对你的胜利。“一个人被逆着自己的意见说服了,但仍固执着他本来的意见”。卡耐基的结论是: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辩论! 上面说的那位汽车推销员叫亚哈亚,他搞不懂自己为什么不成功。他来找卡耐基。卡耐基教给他的办法就是:拘谨不要讲话,并避免口头冲突。 如今亚哈亚是纽约白色汽车公司的推销明星。他介绍自己现在的做法是:“假如我走进一个买主的办公室,他说:‘什么?白色汽车?你白送我我都不要。我要买某牌的卡车。’我说:‘老兄,请你听我讲,某牌是一种好卡车,如果你买某牌的,你是不会错的。某牌为一家可靠公司所制造,售卖的人也很好。’于是他就没有话说了。没有争辩的余地。然后我们离开某牌的话题,我开始讲白色卡车的优点。” 富兰克林说:如果你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不能得到对方的好感。 美国波士顿《临摹杂志》曾刊登了一首打油诗:“这里躺着威廉的尸体,他死还带着他的对——他是对的,永远对的,他匆匆地去了,但他的死正同他是错的一模一样。” 在你进行辩论时,你或许是对的;但在改变对方的思维上来说,你将大概毫无所得,一如你错了一样。 你要让对方同意你,你就要谦和。千万不要一上来就宣称:“我要证明什么什么给你看。”那等于是说:“我比你聪明,我要让你改变想法。” 诗人波普说:“你在教人的时候,要好像若无其事一样。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像被人遗忘一样。” 伽利略说:“你不能教人什么,你只能帮助他们去发现。” 在战国时代,赵惠文王死了,孝成王年幼,由母亲赵太后掌权。秦国乘机攻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国说,一定要让长安君到齐国作人质,齐国才能发兵。长安君是赵太后宠爱的小儿子,太后不让去,大臣们劝谏,赵太后生气了,说:“再有劝让长安君去齐国的,老妇我就要往他脸上吐唾沫!”左师触龙偏在这时候求见赵太后,赵太后怒气冲冲地等着他。触龙慢慢走到太后面前,说:“臣的脚有毛病,不能快跑,请原谅。很久没有来见您,但我常挂念着太后的身体,今天特意来看看您。”太后说:“我也是靠着车子代步的。”触龙说:“每天饮食大概没有减少吧?”太后说:“用些粥罢了。”这样拉着家常,太后脸色缓和了许多。触龙说:“我的儿子年小才疏,我年老了,很疼爱他,希望能让他当个王宫的卫士。我冒死禀告太后。”太后说:“可以。多大了?”触龙说:“十五岁,希望在我死之前把他托付了。”太后问:“男人也疼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说:“比女人还厉害。”太后笑着说:“女人才是最厉害的。”这时,触龙慢慢把话头转向长安君的事,对太后说,父母疼爱儿子就要替他打算得很远。真正疼爱长安君,就要让他为国建立功勋,不然一旦“山陵崩”(婉言太后逝世),长安君靠什么来在赵国立足呢?太后听了,说:“好,长安君就听凭你安排吧。” 触龙很懂得说服人的方法。他谦和,善解人意,在整个谈话过程中,避免与太后正面冲突。他站在太后的角度替太后着想,让自己的意见变成太后自己的看法。他没有教给太后什么,而是帮助太后自己去发现。最终使看似不可理喻的太后同意了自己。触龙的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你要促成别人的意见同你一致吗?下面是卡耐基总结的十二项原则,有些我们从上面的故事是已经见到,有些我们还可以细细玩味:  
10 “不争而善胜”(2)
第一项原则:得到辩论最大利益的惟一方法,就是避免辩论。 第二项原则:对别人的意见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第三项原则:如果你错了,迅速而真诚地承认。 第四项原则:以友善的方式开始。 第五项原则:要立刻让别人说:“是的,是的。”(这是苏格拉底的方法,他问些对方同意的问题,让对方不断地回答“是”,等到对###察到时,你们已经得到一致的肯定结论了。) 第六项原则:使对方多说话。 第七项原则:让别人觉得那是他们的主意。 第八项原则:真诚地尽力以对方的观点看问题。 第九项原则:同情于对方的意念及欲望。 第十项原则:诉诸高尚的动机。(一位老先生发现报上登了一幅他的照片,他便写了一封信给报社。他没有说“请别再刊登那张照片,因为我不喜欢”,而是说“因为我母亲不喜欢”。) 第十一项原则:使你的意念戏剧化。(这是表演的时代。为增加说服力,有时需要表演。如用汽车碾过床垫,以证明它的质量。) 第十二项原则:提出一个挑战。(这特别是针对那些有精神的人、有血气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激将法”) 天下只有一种方法能得到辩论的最大利益,那就是避免辩论! ——戴尔·卡耐基  
11 口不择言留后患(1)
“你会说话吗?”这样问你,你一定觉得可笑,只要是正常人,说话谁不会?可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先看几个例子…… 一剃头师傅家被盗劫。第二天,剃头师傅到主顾家剃头,愁容满面。主顾问他为何发愁,师傅答道:“昨夜被强盗将我一年积蓄劫去,仔细想来,只当替强盗剃了一年的头。”主人怒而逐之,另换一剃头师傅。这师傅问:“先前有一师傅服侍您,为何另换小人?”主人就把前面发生的事细说了一遍。这师傅听了,点头道:“像这样不会说话的剃头人,真是砸自己的饭碗。” 在寿宴上,客人同说“寿”字酒令。一人说“寿高彭祖”,一人说“寿比南山”,一人说“受福如受罪”。众客道:“这话不但不吉利,且‘受’字也不是‘寿’字,该罚酒三怀,另说好的。”这人喝了酒,又说道:“寿夭莫非命。”众人生气地说:“生日寿诞,岂可说此不吉利话。”这人自悔道:“该死了,该死了。” 有一人请客,四位客人有三位先到。这人等得焦急,自言自语道:“咳,该来的还没来。”一客人听了,心中不快:“这么说,我就是不该来的来了?”告辞走了。主人着急,说:“不该走的又走了。”另一客人也不高兴了:“难道我就是那该走又赖着不走的?”一生气,站起身也走了。主人苦笑着对剩下的一位客人说:“他们误会了,其实我不是说他们……”话未完,最后一位客人也走了。 你看,说话是简单的事吗?如果我们说话时不加检点,就可能伤人败兴,引起误解,惹怨招尤。我们要注意说话的场合、对象、气氛,不要随意就说。像有些人去菜市场,问卖肉的:“师傅,你的肉多少钱一斤?”或饭馆服务员上一盘香肠,说:“先生,这是你的肠子。”这类生活中的笑话,我们要注意避免。 明人吕坤认为,说话是人生第一难事。像上面所说的情况,还不是太难的。只要注意语言修养,慢慢就会改善我们说话的纰漏和不足之处。说话难,最要命的就是说真话、说实话太难,比如秦朝时赵高擅权,想篡秦,又恐有人不服,于是这日在朝廷上拉上一只鹿来,对秦二世说:“我献给陛下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怎么把鹿说成了马呢?”赵高便让朝中众臣评论他与二世谁说的对。左右有的沉默不语,有的为奉迎赵高便说是马,也有的说是鹿。后来,那些说是鹿的人都遭到赵高暗中陷害。你看,说话是不是难事?有时还和身家性命都紧连着呢! 中央电视台开办了一个《实话实说》的节目,主持人崔永元谈到了办节目遇到的一些事。他说,现在世道变了,“文字狱”时代已成往事,说真话已不会闯下大祸,但“说实话免遭迫害,可不定能免遭伤害”。《实话实说》栏目请过几百位座上客来侃侃而谈,结果呢?一位座上客因此评不上职称,原因是“喜欢抛头露面不钻研业务”。另一位是研究所副所长人选,因做节目耽误了前程,理由是“节目中的观点证明此人世界观有问题”。一报社记者参加的节目一经播出,立刻感到人言可畏,人们说他出风头,什么都敢说,恶心。另一电台记者回去后被领导审查,认为他一定是拿了许多钱才会那么说。还有一位老年女性在节目中真诚表露了自己的人生感受,结果好多人打听她是不是神经病…… 崔永元苦恼地说:“所以连我们自己有时都怀疑,节目到底能做多久?”他也体会到了“人生惟有说话是第一难事”。 说话是一种艺术 生活中我们常见有的人平常是这样说话,一见领导就那样说话了。明明是这么回事,有人偏偏说成那么回事。刚才还这样讲,一转脸又那样讲了。这样随风转舵,看人下菜,言不由衷,自欺欺人,活得多累,又多没意思。俄国作家契诃夫笔下的“变色龙”,就是这样不断地自己打自己嘴巴,我们做人可不能这样。 有时,我们可以运用智慧和幽默来化解说话的困难。比如像一个小故事讲的:一位贵妇人牵着她的爱犬上了公共汽车,她傲慢地对售票员说:“我给狗买一张票,让它也像人一样坐个座位,行吗?”对这无理的要求,售票员回答:“可以,不过它也得像人一样,把双脚放在地上。” 春秋时,齐国的晏子经常劝谏齐景公。一次,齐景公的一匹爱马暴死,齐景公大怒,命令手下把养马人用刀肢解。这时,晏子刚好在齐景公身旁,见刀斧手持刀而进,便问齐景公:“尧舜当年肢解人时,从谁的身躯开始的?”齐景公忙顾左右而说道:“从自身开始。”于是下令不肢解养马人。他听出晏子是在委婉地批评他,他又不愿赦免养马人,就说:“把他下狱吧!晏子说:“好,但先让我代您说说他所犯之罪,这样才能让他心服。”齐景公说:“可以。”晏子就开始历数养马人三大“罪状”。国君让你养马你却杷马养死了这是死罪之一;死的是国君最喜爱的马,这是死罪之二;你让国君因为一匹马而杀人,百姓闻知,必定怨恨国君,邻国闻之,必轻视我们的国家,这都是因为你使马死了造成的,你当死罪三也。来人,将其下狱!齐景公明白了道理,说:“把养马人放了,不要因此伤害了我的仁政。” 说话讲求一些技巧,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指鹿为马,曲意逢迎。如果违心地说话,那技巧就变成了恶行。崔永元说得好:“也许有一天我们会讨论技巧,我们用酒精泡出了经验,我们得意地欣赏属于自己的一份老练时,发现我们丢了许多东西,那东西对我们很重要。”   txt小说上传分享
11 口不择言留后患(2)
售票员和晏子很会说话,但前提都是坚持了原则,我们不能为技巧而牺牲原则和人格。 说话这事,孩子不会觉得难,怎么想就怎么说,只有大人们觉得是道难题。在人们知道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知道掂量和玩味的时候,孩子们的词典里还没有这许多词汇。那么,如果我们实在想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又不知道该怎么说时,怎么办?崔永元出了个主意:那就实话实说,就像来自德国的教练施拉普纳对中国足球运动员说的:“当你不知道该把球往哪儿踢时,就往对方球门里踢!” 这是解决说话难的最终办法,也许我们会因为实话实说而得罪一些人,会给自己带来一些麻烦,但我们说了,得到的是良心的安宁,我们无须后悔。 这天,一位朋友因某事问我:“我那样做,你认为对吗?”我想说“不对”,但一时找不到更好的说话技巧,就说:“你是要我说假话呢,还是说真话?”朋友说:“当然是真话。”我一下子坦然了,于是实话实说……  
1 交友必知的三大误区(1)
交友时人应该根据彼此投缘程度确定一个双方都觉得安全的距离,一般的朋友距离远一些,生死之交和道义上的朋友距离可近一些。下面是交友必须注意的三大误区: (1)朋友亲密无间 遇到投缘的朋友,人们喜欢亲密无间、形影不离;如果是恋人则更是如胶似漆、寸步不离,让对方喘不过气来。这是个危险的征兆。 交友时,人应该根据彼此投缘程度确定一个双方都觉得安全的距离,一般的朋友距离远一些,生死之交和道义上的朋友距离可近一些。但关系再好,彼此也应保持一定距离,使双方感觉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过短。恋人、夫妻之间处理关系也不例外,适当保持一点距离,给爱情放放假,保留一点神秘感,有助于更好地吸引对方,这正是欲擒故纵在人际关系中的运用。 过分关心别人,包办别人本应自己干的事情,只能使对方感觉腻味、厌烦,别人表面上作盛情难却状,内心里却掩藏着说不出的愤怒。孰不知,亲密要有间,距离产生美! (2)知己难求,得一足矣 与某人的交际达到一个极限时,再追加投入,交际的产出维持不变或增幅甚小,如果把追加的投入投向其他人,则可能产生巨大的回报。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有一知己与没有知己相比较,确实令人自豪。但如果有一知己则心满意足,不思另结新朋友,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全投入到一个或少数几个知己,鬓发相磨,实属浪费。 人际交往也存在边际效应问题。与某人的交际达到一个极限时,再追加投入,交际的产出维持不变或增幅甚小,如果把追加的投入投向其他人,则可能产生巨大的回报。超过极限值的时间和精力与其继续投入到并无多大产出的同一个人身上,不如投入到有巨大增长潜力的其他人身上,均匀使用力量,多结交几个朋友,多几分收获。当然,此间还有一个如何择友的问题,但那已属另一范畴。 (3)忠言必逆耳 规劝朋友,忠言何必要逆耳呢? 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话重复多了,人们难免会形成错觉,规劝朋友的话必须难听,不难听的话不配称“忠言”。这是个天大的误会! 劝说朋友时,人们往往只强调动机的利他性和方案的选优性,忽略了朋友接受过程的复杂性和说服方法的使用,想粗暴地拿鞭子将对方赶入天堂,殊不知,方法的不当恰巧抵消了动机和方案的优势。既然朋友不接受你的方式方法,他又怎能爱屋及乌,最终接受你的动机和方案呢? 西方管理学家认为,怎样干往往比干什么更重要。 忠言如果顺耳不是更好吗?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扬言要杀掉敢于触犯龙颜的魏征,长孙皇后闻后十分着急。如果用逆耳的“忠言”劝说李世民,李世民不仅不容易接受,反而会使事情弄得更糟。会说话的长孙皇后取顺耳之言规劝李世民。她说:自古以来主贤臣直,只有君主贤明,当臣子的才敢直抒胸臆、有话就讲,今魏征敢于直言劝谏,全赖圣上贤明。李世民闻后龙颜大悦,打消了杀魏征的念头。 交际是一门严肃的科学,是人生的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