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十二女皇-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后的二十余年中,武则天不仅在皇后的位置上坐得稳稳当当,高宗死后她又临朝执政,并逐步造成改唐为周的形势,这些都是与“北门学士”分不开的。同时,武则天也没有忘记这些功臣,他们多数被擢升为三、四品高官,范履冰、刘祎之还做到宰相,长期受到重用。
不拘一格降人才,是武则天获得成功的重要手段。作为帝王,知人善任,使合适的人处于合适的位子,发挥他们的特长,而皇帝“垂拱而治”,是实现政权稳定的关键。在这一点上,女皇武则天比大多数男性帝王要成功得多。
治世
武则天在位时,一贯强调“建国之本,必在务农”。她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手段促进农业的发展。其中一项就是她曾下令禁止买卖“世业口分田”,并清查了豪门贵族的一些非法占田,使田地能够真正为农民所用。全国上下掀起了大规模的整顿、查抄田产的运动,仅仅洛州一地就查出了三千多顷。通过清查,武则天取消和削减了一些贵族的封邑和食封田;通过搜刮“隐户”,减少了部分豪门贵族所控制的劳动力。所有这些,都大大改善了初唐以来贵族豪强强占、私自买卖田地,大肆盘剥压榨农民,而朝廷却得不到多少收益的混乱局面。于是,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生活渐渐富庶,国家的粮库也越来越充实。
除了整顿田亩制度,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还曾大兴水利,在今天的陕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南、四川、浙江、江苏、甘肃、青海和内蒙古等许多地区,都兴修了大大小小的水利工程。大的水利工程有的流经几个省,有的能灌田数万万亩之多。这不仅促进了当时农业的发展,为我国水利工程的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为了鼓励农业生产,武则天还提出一项重要的主张,那就是要“重农桑,薄赋徭”。为了实现这项主张,她规定:如果地方官吏能够做到使所辖地区“田畴垦辟,家有余粮”的就给予升官,相反,“为政苛滥,户口流移”的要受到处罚。同时,她并用减免赋税的办法,吸引逃亡人口到长安和洛阳周围的州县落户,以此减轻群众生活的困难。公元686年,武则天还曾经叫人编辑了一本农书《兆人本业》,下令颁发全国各地,要求地方官吏注意农时、节令,重视对农民进行生产指导。所有这些,对当时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户口和田地的数字衡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据史书记载,武则天时期,全国人口增加很快,到她执政的末年,已由唐高宗时期的380万户增加到615万户,几乎增加了1倍。同时,全国的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甚至在一些高山深谷中,也有耕种的人群。农业得到了大力发展,国库充盈,饥荒、缺粮这样的现象已经很难看到,当时米价便宜的地方,一斗只有5钱,真是出现了“海内富庶”的局面。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全国呈现出了欣欣向荣
虽然身为女儿身,武则天在面对战事时也显示出了过人的气魄和胆识,真可谓“巾帼不让须眉”。公元670年,原已归唐的吐蕃部族举兵反唐,一路骁勇无敌、连下数城,接连攻陷了西域十八州城以及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公元679年,###厥24州酋长也叛唐复立,此时,边疆战事又起,叛军企图把战火引向中原,威胁朝廷。面对这些突然兴起的战争,素以武功见长的李氏家族后世子孙,远远没有他们的先祖李渊、李世民那样的勇气与胆略,他们惊慌失措,毫无办法,惶惶不可终日。这时,反倒是武则天面对叛军,处惊不乱,她运用智慧和谋略采取了拉拢、安抚与驱兵镇压并用的手段。
首先,对于###厥,武则天一方面动用军队以防止其进兵中原,一方面,又不断派遣使臣,向突厥酋长陈述利害,使其知晓朝廷大义,以求得国家安宁。事实上,###厥的反叛,主要是为了收回在咸享年间被安置在丰、灵、代、朔、胜、夏等六州的突厥降民。武则天得知以后,立即许诺还其降户数千,由其自治。同时,还恩赐给他们“谷种四万斛,杂彩五万段,农器三千事,铁四万斤”,帮助他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状况。很快,中原同突厥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缓和下来。突厥默啜可汗甚至两次派出军队,帮助唐军袭击骚扰河北的契丹军队,使河北的战火很快平息下来。于是,武则天授予默啜可汗“立功报国可汗”的称号,这表明了朝廷的态度和立场:突厥民族仍然是大唐帝国的臣民,突厥与大唐友好相处。此后,武则天还不断地给突厥地区赠送大量的生活资料和农业械具,帮助他们发展农业生产。
与此相反,对于攻占西域的吐蕃军队,武则天一点也不手软。她从战略的眼光出发,为维护大唐疆土,坚持不断地派出大批军队进行镇压,同吐蕃反复交战,尤其是对安西四镇的坚决争夺。安西四镇是扼守西北的咽喉之地,是维系东西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武则天在西北边防大规模地开展了屯田运动,以此增加西北防务。公元692年,武则天派出大将王孝杰,经过一段艰苦的战斗,终于收复了安西四镇,朝廷又派出三万精兵镇守。当时,吐蕃曾请求大周归还安西四镇,武则天拒不同意,声明朝廷严守安西四镇,就是为了防止吐蕃东侵。在大周强大的军事防备面前,猖獗一时的吐蕃叛军被震慑了,再也没有了先前的嚣张气焰。在此此后,武则天也很重视对吐蕃臣民的安抚,她也不断派使臣向他们叙述友好,恩赐财物,并多次称赞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为加强唐蕃之间的亲密关系所做出的贡献,希望唐蕃人民继续友好下去。这种强大的政治宣传使吐蕃民众对朝廷越来越臣服,而好战的吐蕃首领论钦陵,也终于在内讧中自杀。
历史上对武则天的评价谓之“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武则天在位时期,她大刀阔斧地革除弊政,不拘一格地任用能臣,大力发展农田水利,在处理边疆问题上也毫不犹豫,坚决果断,显示了无论是大唐还是大周的气派。
一位美丽而坚强的女皇,正在书写着神秘而伟大的东方神话。
性情中人
武则天在少年时期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她具有很好的文学修养,在宫里的日子里,虽然经历着残酷的权力斗争,却也并没有妨碍她的诗情。事实上,武则天对盛唐诗赋的繁荣也有不小的贡献。她本人爱好文学,颇具才情,还创造出一些汉字,如她的名字“曌”等。在她的积极倡导和鼓励下,宴会赋诗、应制赋诗十分盛行,吟诗作对也成为当时获取功名的一个捷径。在武则天时代,唐诗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在格式和内容等方面也渐趋成熟。可以说,唐朝诗赋的盛行就是从武则天时代开始渐入高潮。
武则天的小女儿太平公主也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惜才、爱才,结交了很多饱读诗书、才华横溢的青年才俊,如唐朝的著名诗人王维等等。这些人经常聚在她的府邸,畅谈国事,发表己见,不但创作诗篇,也为武则天理政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武则天也是一位女诗人,《全唐诗》等录有她的诗58首,其中大多数为庙堂祭奠之作,然而其间也偶有一些记载游兴、抒发感情的诗篇,例如一首叫做《如意娘》的诗这样写道: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作为女皇的武则天,当然是一个铁腕人物,在历史上给人留下不让须眉、女中豪杰的印象,然而作为女人,她也有情意缠绵,柔情若水的一面,从这首《如意娘》就可以看出来。当时武则天孤身在感业寺,远离喧嚣的宫闱,满目凄清的古刹,只有青灯作伴,看不到一点希望。她强烈地怀念曾经在宫里的日子,怀念和李治的感情,她像所有痴情的女子一样,望穿秋水,盼望着情人的来信,看到旧物,不禁潸然泪下。从这首诗里可以看见武则天娇弱而惹人怜爱的一面。
除此之外,武则天还有首《腊日宣诏幸上苑》这样写道:
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这首诗后来还流传为一个故事,说的是武则天于某年冬游上苑,令花神催开百花,花神奉旨,百花盛开,唯有牡丹傲骨,独不奉诏。武后大怒,下令将牡丹贬到洛阳,“故今言牡丹者,以西洛为冠首。”(高承:《事物纪原》卷十《牡丹》)。这首诗写于公元691年,也就是是武则天建立“武周”的第二年,《全唐诗》于此诗题解云:“天授二年,腊,卿相欲诈称花发,请幸上苑,有所谋也,许之。寻疑有异图,乃遣使宣诏云云。于是,凌晨名花布苑。群臣咸服其异。后托术以移唐祚。此皆妖妄,不足信也。”这种说法较为可信,所谓今花神催开百花,乃是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是将武则天神化为天神下凡,实在是先前有所布置。
据《新唐书·艺文志》录有武则天《垂拱集》一百卷,《金轮集》十务已佚。令人辑有《武则天集》行于世。
除了与洛阳牡丹的这一段佳话,在民间传说中,武则天还和水仙花有着一段缘。据说崇明水仙最初来自于福建。武则天作为女皇,自然也要掌管天下的百花盛开。还是在冬游上苑的那天,她想让百花同时开放于她的御花园,天上司花的神仙不敢违旨,连忙下令普天下的百花一起开放。当然,福建的水仙花六姐妹也能不例外,他们被迫西上长安。小妹妹不愿独为女皇一人开花,在行经长江口时,见江心有块净土,就悄悄留在崇明岛,独自盛开。所以,福建水仙五朵花一株开,崇明水仙一朵怒放。从此后,福建的水仙和上海崇明的水仙一起名噪天下。
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武则天的传说故事,有一个是关于她尊榕为师的故事。据说武则天在称帝之前,有一次出游南方,乘轿游玩多日,悠哉游哉。一天,在游历的途中突然遭遇狂风暴雨,一时间天昏地暗,道路泥泞。轿里的武则天巅巅簸簸、迷迷糊糊的,只听见轿外呼呼的风声,哗哗的雨声,可是她连轿帘也懒得掀一下,只是轻声问轿外随从:“外面是什么声音在响?到底是怎么回事?”随从回答道:“是风雨声,下起大雨啦!”这时,武则天懒洋洋地掀起轿帘往外望。一看,着实吓了一跳,只见帘外风劲雨猛,随从们一个个都淋成了落汤鸡。这时,恰巧道旁有棵巨大的榕树,枝繁叶茂,硕大的榕荫覆盖着一大片地面,上面的枝叶层层叠叠数十重,形成了一个滴雨不漏的巨大华盖。于是,众随从拥轿来到榕下避雨。说来也怪,到处风雨弥漫,唯独榕下滴雨不见。武则天觉得好奇,便移步轿外,才发现那榕树确实蔚为壮观,与众不同。她早就有当皇帝的野心,顿觉天意,榕神相助,心中甚喜,即时嘱随从点烛上香,叩拜榕树,暗暗祈祷:“他年以根代干,反客为主。”而口中却说:“榕师佑我,避灾避难。”后来,武则天果然“反客为主”,当上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有感于巨榕相佑,便颁诏天下庙寺庵堂广植榕树,尊榕为师。
民间还有一个关于春龙节来历的传说与武则天有关,据说唐朝武则天当上皇帝时,惹恼了玉皇大帝,传渝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行云布雨,不久,苍茫大地,遍野哀鸿,一片枯黄。司掌天河的龙王不忍看到人间这种惨景,为救黎民百姓,竟不顾玉皇之命,为人间降了一场透雨。玉帝勃然大怒,将龙王打下凡,压在一座山头下,山头写着:“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种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像寻找铁树开花一样,为救龙王,百姓们到处去找“金豆开花”,后来有个聪明人出个主意,用随处可见的玉米爆花替代“金豆开花”。这法子真灵,玉皇一看人间千门万户金豆开花,只好传谕,将龙王召回天庭,刚好这天是二月初二,从此民间留下二月二龙登天的传说和爆玉米花的传说。
武则天同时也是个美食家,她对美食的爱好也很有名。传说在武则天当政时期,民间曾出现了一个硕大无比的萝卜,真是百年难遇,百姓敬献上来,武则天很是喜欢,便命御厨用其制作菜肴。御厨冥思苦想,他精心制作出了一道菜,将萝卜切成细丝,裹以绿豆粉,烹制而成,另配有瘦肉丝、虾仁、鱿鱼丝······武则天品尝后,龙颜大悦,遂命名为“假燕菜”,自此这也作为一道名菜流传下来。
从做才人到一步步走上帝位,武则天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自己的美貌,而她在七八十岁高龄时仍能保持健康矍铄,在唐代政坛上活动了50多年依然耳聪目明、思路敏捷、容光焕发、美丽动人。她活到了81岁,是封建统治者中少有的长寿者。这使人们对武则天独特的养生秘诀很感兴趣。据说武则天的美丽长寿,得益于其美容养生之道。首先在饮食上予以调养。在日常饮食中,她常食用那些富含蛋白质和微量元素的食物,如肉皮、蹄筋、水产品等。这些食物有助于防止和消除面部皱纹,食物中的钙可清洁有瑕疵的皮肤,并可使缺乏生气、倦怠的皮肤迅速恢复生气。鸡蛋、青菜、胡萝卜、南瓜、新鲜水果等亦是武则天的常食之物。鸡蛋、青菜中含铁较多,它是构成血红素的主要成分,可使皮肤健康红润。胡萝卜、南瓜、新鲜水果等富含维生素A、C,可使皮肤柔嫩,防止干燥,并能帮助脱去表皮的死皮细胞,使皮肤白皙,减少雀斑、黑斑的产生。武则天还喜欢品食玫瑰花酱、桂花酱等花肴。她曾令宫女采集百花,和入米粉制成";百花糕";,作为宫中的御膳糕点。由此,使她容颜美丽,青春常驻。武则天在注重饮食美容的同时,还注重从环境中汲取";营养";。御花园里种满花草,常年花开不断。在处理朝政之余,武则天常去那里赏花观景,由此使心情放松,新陈代谢更加协调。在她的宫殿里有香熏炉。炉内点着天然中草药。散发的芳香气息可缓解精神压力,从而达到养身美容的功效。保持良好宽容的心态是武则天养生美容的重要方法之一。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后,有人辱骂她是人间最坏的女人,说她是";糊心巡捶使,眯目圣神皇";。左肃政台御史为了维护女皇的尊严,便将辱骂者逮捕入狱,请求她下旨严惩。武则天却笑说:";只要文武百官守法清正,尽职效力,岂怕人家说三道四,不惩;放他。";正因为武则天保持着良好的心态,故使她由内而外延缓衰老,长寿美丽。
从这样一个个侧面,我们看到了御座之下的武则天,一个远离政治漩涡的女皇,一个充满柔情,充满灵气的女子,一个美丽的、懂得生活同时可亲可近的的性情中人。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