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困局经济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内容简介
颠覆“理所当然”的经济学观点  有趣、有理、有益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时代周刊》、《福布斯》、《商业周刊》、《纽约客》、路透社  强力推荐
  几年前,一家美国制药公司的主管给本书作者——赫勒教授出了一道难题。公司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能有效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但不能上市发售,除非公司能买下几十种专利的使用权。但每一位专利持有人都认为自己的专利特别重要,都可以信口索价;有些干脆不答应这笔交易。故事的结局不怎么美满。原本可以拯救上百万条生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新药,就这么束之高阁了。
  这种“三个和尚没水喝”的情况就是“困局”,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龙多了旱,人多了乱,母鸡多了不下蛋”。
  这样的困局给全社会都带来了损失,在医药困局这个真实的例子中,专利持有人没有获益,医药公司被迫放弃了最有潜力的新药研发,而那些被老年痴呆症困扰的病人及其家庭大概永远不会想到,他们本来可以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如何解决这些困局,让大家的福祉都能增加呢?本书不仅有生动有趣的故事,通俗流畅的描述,更给出了一把开启财富之门的钥匙。

媒体推荐
这本书提供了看经济问题的一个新的方法。
  ——路透社
  这本书也许会引发革命。
  ——《时代周刊》
  《困局经济学》道出了大多数经济学家所忽视的重要经济现实,读起来饶有趣味。
  ——克莱德·普雷斯托维茨,作家,著有《流氓国家》、《30亿新资本家》等书
  本年度,甚至最近10年最重要、最及时的一本书。赫勒的《困局经济学》为我们看待政治与经济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华伦·班尼斯,作家,著有《成为领导者》等书
  很少有书能重新开启一个领域,几乎没有书能重新开启许多领域——这本书就在“几乎没有”的范畴内。
  ——劳伦斯·莱斯格,斯坦福大学法学教授
  过去十年间,有很多挑战人们已经接受的智慧的书出现,最新的就是这本。不同于其他那些挑战直觉的书的作者,赫勒教授在他所细致观察的领域内是个顶尖学者。赫勒教授的这本书,是继《资本论》以来关于产权的最具有洞察力的书。
  ——Slate在线杂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译者序
美国人爱创造新名词,爱到了有点故弄玄虚的地步。“困局经济学”这个说法很新鲜,道理一说破,却分外简单。文中提到的小块土地困局,和我国农村的情况何其相似—由于包产到户,各家分配的土地面积过小,机械化大生产无从开展,农业新技术迟迟得不到推广。当前的新一轮土地改革,不正是打算从制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吗?
  凑巧的是,就在翻译本书的当口,我在电视的新闻报道里听说了一则类似的事件。几年前,由于国内投资渠道狭窄,部分城市的地产开发商趁机推出了一种投资性质的地产产品。举例来说,地产开发商建好一栋商用楼,并将商铺使用权出租给大型商场,以若干年为限。而后将大楼商铺分割成多个小块,把所有权卖给不同的投资者。销售时这样宣传:大楼已经有某某大商场入驻经营了,业主每年可按实际购买的面积收到多少租金,收租至某年以后,商铺将由开发商按原价回购。
  具体而言,假设大楼有1 000平方米的使用面积,租给商场10年,商场支付每平方米1 000元的年租金,每年总计100万元;开发商把大楼分成100个10平方米的小块,将每个小块的所有权以每平方米1万元的价格卖给100个不同的买家。这样一来,开发商回收了1 000万元的资金,每位买家每年可获得1万元的租金。10年后,买家收到的租金抵消了购买成本,开发商按原价收回,则买家还赚了10万。表面上看,这是笔多赢的买卖。开发商回收了开发资金,商场有了营业场所,买家获得稳妥的租金收益。一时间购买者众。
  第一年,房东们按时收到了租,欢喜。第二年,房租晚到了几个月,但总归收到了,房东们没吱声。第三年,问题来了—房租没了!房东们着急了。租用大楼的商户很委屈:我们的租金早就按时给了管理公司呀。仔细一盘算,大家发现上了开发商的当:原来当初的1 000平方米卖给了150位买家,而且,每位买家的面积还都号称是10平方米!怎么做到的?虚报面积者有之,一户多卖者有之。往年,开发商靠拆东墙补西墙还能把这150位买家的房租凑齐,今年经济形势吃紧,地产业又不景气,开发商蒙混不过去,就断了租。至于到期回收的许诺,恐怕根本无法兑现。
  这下捅爆了马蜂窝。房东们赶紧成立了业委会,聘请了律师,准备找开发商打官司,索要欠款。可不管怎么说,大楼所有权、使用权和经营权的分离,给这事埋下了无尽的麻烦。
  事实上,监管部门几年前就发现这种项目存在不妥之处,并规定开发商不得再开展此类操作。可惜叫停之前,已经有楼盘卖了出去。新闻里提到的这座大楼,就属于叫停前项目。怎么办?新闻里没提,可谁都想得到,这场官司可有得打了。
  说回本书,译者认为有必要对一个重要名词的翻译稍加解释。“tragedy of the mons”,在中文里已经基本统一了译法,叫“公地悲剧”。本书作者新造的“tragedy of the antimons”却还没有固定说法,谷歌上查到的文献多译为“反公地悲剧”。斟酌再三,译者还是决定采用文献的多数译法,将后者译为“反公地悲剧”。
  由于本书内容较新,译文中难免有考虑欠周处。此外,由于译者水平有限,或一时的疏忽,可能会出现一些错译、漏译的地方。如读者在阅读时感到文句晦涩难解,还望来信指正,联系信箱是herstory@。
  闾 佳
  于成都
  

前言(1)
几年前,一家制药公司的主管给我出了一道难题。公司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治疗老年痴呆症的新药,但不能上市出售,除非公司能买下几十种专利的使用权。任何一位专利持有人都可以信口索价,有些干脆不答应这笔交易。故事的结局不怎么美满:原本可以拯救上百万条生命、赚取数十亿美元的新药,就这么束之高阁了。
  还有一道高难度谜题:美国利用最不充分的自然资源是什么?答案或许让人吃惊:无线电频谱。90%的波段都没人用,因为无线频谱的所有权太支离破碎了。结果,我们的信息经济踯躅不前。美国的无线宽带覆盖率远远落后于日本和韩国。频谱困局,给我们造成了数万亿美元的损失。
  再来一个:为什么我们要在机场浪费大把时间?这次的答案是房地产困局。30年前,航空管制取消,航空公司数量翻了3倍。可美国有多少机场是1975年以后新建的呢?只有一座:丹佛机场。你在哪儿都没办法建新机场,因为土地所有人太多,每一个项目都因此受阻。只要在我们最繁忙的机场新增25条跑道,就可缓解全美大部分的飞机延误。
  19世纪中期,马铃薯荒饿死了爱尔兰数百万人口,原因在哪里?为什么与100年前相比,如今非裔美国人的农庄所有权减少了98%?为什么我们不能利用得克萨斯州清洁的风力能源?—那里风大,而且湾岸地区的人们也希望使用绿色能源。
  所有这些难题都有一个共同的成因。一般而言,私有权能创造财富,但太多所有权却会造成反效果—形成了困局。困局是自由市场的一个悖论。倘若太多人拥有某种东西的一部分,合作便陷入停滞,财富消失,人人遭受损失。
  我们创造财富的方式,出现了一次静悄悄的革命。在旧经济下—其实就是十几年前—你发明一种产品,便去申请专利;你写了一首歌,就得到版权;你把土地划成一块一块,修建房屋。如今,要创造财富,却需要整合。从制药到电信,从软件到半导体,凡是高科技的东西都需要整合无数专利。不仅高科技如此,前沿艺术和音乐也需要把来源不同的文化片段捣碎、重新拼接。甚至连土地,最重要的社会项目,如新机场跑道,也需要产权的整合。创新在进步,我们却困守于易分难合的旧式所有权。
  破解困局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项重大挑战。有些解决办法是创业家式的,比方说,人们可以设计整合所有权的创新途径,并以此赚钱。为了治疗疾病,慈善家可以整合专利。但解决困局最重要的第一步,是给它取个名字,让人们注意到它的存在。有了合适的语言,任何人都能找出困局中存在的联系,把它们串在一起,逐个攻破。
  我第一次碰到所有者太多的悖论,是在莫斯科。那时我正苦苦思索该如何向俄罗斯负责经济改革的代总理伊戈尔·盖达尔做个交代,连脑门都冻在了商店的玻璃窗上。
  当时苏联解体,我代表世界银行飞到了莫斯科。站在飘扬的红旗海洋和硕大的列宁塑像前,我向莫斯科最高苏维埃讲解如何创造房地产市场。摧毁私有制倒是简单,想从无到有地重建它可就难得多了。不是有笑话说过么,谁都能把一缸金鱼变成一道鱼汤,可有谁能把鱼汤变回一缸金鱼呢?首先,你得界定私人所有权,接着创造所有人,然后……

前言(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改革进展迅猛,但不怎么顺利。有一天,盖达尔向我的团队提了一道难题。政府已经把商店私有化一年了,货架上依然空空如也。但大街上,在冰冷的路边,立着上千座四面漏风的铁皮货亭,里面什么东西都卖。盖达尔问:“大冷天的,为什么商人们不肯进商店做买卖呢?”
  那年冬天,莫斯科很冷:足足有零下40度,华氏度和摄氏度都重合了。然而,莫斯科人却在铁皮亭子前排着长队,买面包,买鲜花。我瞅着空空的商店,跟商人们聊了一会儿。原来,修个铁皮亭子很容易,只要给警官一点儿甜头,再向本地黑手党缴些保护费就行。要开一家商店可就困难多了。俄罗斯在私有化商业企业时,把所有权分给了太多利益方,每一方都可以阻挠它的使用,而且也的确这么做了。一位新的业主获得了变卖商店的权利,另一位获得了出租该店的权利,还有一位获得了占用权。看到那些空荡荡的商店,我头一回冒出了“困局经济”这个概念。
  自从我发现上述市场动态之后,数以千计的学者测试、检验并扩展了这一概念。困局悖论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但它能解释很多现象。莫斯科空荡荡的商店似乎太远了点,但缺失的药物、缓慢的无线网络、飞机延时,以及日常生活中数不清的谜题都与这个原因有关—只要找到了它的解决办法,就能开启创新的大门,提高百倍的生产效率,帮助我们复兴经济。
  比方说,就在本书出版的2008年春,报纸上正连篇累牍地报道次贷危机的消息。大型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垮掉了,低落的房价把经济推向衰退的漩涡,但没人从困局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不久以前,抵押银行在放贷之前会对贷款人进行评估,如果房主还贷有困难,贷款人会一溜烟儿躲得老远。于是投资银行设计了新的抵押方式,以较高的利率,向信用评级不高的人放出大额贷款。银行把这些抵押债权收拢到一起,而后将之分拆成风险等级不同的债券。细节极为复杂,但结果很是神奇:金融工程一下子把晃晃悠悠的抵押贷款变成了安全的债券。只要美国利率一直保持低水平,而房价不断高涨,那就皆大欢喜,人人赚钱。
  可惜好景不长,支离破碎的抵押所有权破坏了借方与贷方之间的联系。随着利率上涨,房价下跌,这种金融创新工具的困局特征显现出来。抵押贷款的所有者太多,再也没人愿意像旧式抵押银行那样提供谨慎的担保和贷款服务了。就在前不久,如果债主还不起钱,银行走投无路之下还可以取消赎回权,拍卖房产。可在新形势下,所有者太多,赎回权太分散,想拍卖也没辄。汇集式抵押贷款的所有者太过分散,很难达成一致意见重新处理出了问题的贷款。如今,放贷人根本找不出到底是谁借了自己的钱。
  这就又成了一个管制困局。抵押贷款的规矩还是老一套:有人抵押,有人放贷。(这和高科技领域的“有产品就有专利”模式何其相似!)面对联邦政府和州政府的各级管制,新的金融工具土崩瓦解。没有哪一家机构能独力维护金融体制的完整性,但任何一家都可以阻止他人踏入自家领地。管制困局意味着,数千万亿业已卖出的抵押债权危在旦夕,无人负责。
  借着次贷危机的故事,我是想说明,新闻里经常隐现着令人震惊的困局。所有者太多,意味着繁荣无望。
  在本书,我将带你展开一次困局之旅—从强盗贵族到当今的无线频谱霸王;从密西西比法院拍卖黑人家庭农庄,到烦人的纽约市土地征用;从切萨皮克湾的牡蛎海盗,到当今的基因专利和音乐侵权者。每一个故事,都帮助我们洞悉现实中的困局,告诉我们该如何破解。只要你希望整合资源,引入积极的改变,开展下一代的创新,甚至只是单纯想理解日常生活的无形运作方式,本书便是为你而写的。困局带来的一切,并非不可避免。每一个例子,都源于当初我们自己选择的道路,因此,我们可以做出改变,重新控制宝贵的资源。只要知道从哪里开始,我们便可以解开困局。
  

引言
大企业做事古古怪怪。IBM最近捐出了500套软件代码专利,供公众免费使用。公司的一位主管解释说:“这就好像裁军一样,你总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所有的导弹都撤了。”
  1 但为什么IBM会自愿捐赠呢?
  与此同时,塞莱拉基因组技术公司投资上亿美元破解人类基因组,然后将其庞大的DNA数据库捐赠给了公众。塞莱拉的发言人说:“我觉得,我们最终为科学尽了全力。”
  2 的确如此。但科学代替不了董事会的投票,也不能拉动股价。难道塞莱拉的股东们不希望公司从投资中赚钱吗?
  这里还有一个谜。制药公司百时美施贵宝宣布暂不研究“癌症可能涉及的50多种蛋白质”。这些蛋白质的专利持有人“要么不答应,要么索取不合理的专利税”。
  3 公司的一位主管这样说。为什么这些专利持有人不同意让百时美施贵宝先治疗癌症,以后再分享利润呢?
  这些神秘的企业行为内有关联,它们皆源自一项所谓的“反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antimons)原理。这是什么意思呢?不妨先从我们熟悉的东西说起吧:海洋里的鱼。这是一种我们所有人都能分享到的“公有资源”(mons)。要是太多人都能使用一种资源,我们往往会过度使用,于是我们捞光了海里的鱼。这种不经济的过度使用,叫做“公地悲剧”(tragedy of the mons)。如何解决这一悲剧呢?大多数时候,我们靠创造私有产权来加以解决。私人所有者大多会避免过度使用,因为保护和留存自身掌握的资源,与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遗憾的是,私有化也会过火。有时候,我们为一种资源创造了太多的所有者,人人都可以禁止他人使用,合作搞不成,资源被浪费。假设一对兄妹继承了家里的房子。“身为父母,我们都以为自己过世后孩子们会和睦相处。”一位地产规划专家说,但把房子留给孩子,“铁定招来灾难。”
  4 一个人想把房子租出去,另一个人却表示反对。要是两人达不成协议,谁都动弹不得。
  5 房子白白空着。这就是困局。
  现在假设有20甚或200位业主,每个人都能阻止其他人,结果谁都无法动用资源。这就是显而易见的困局,一种无形的反公地悲剧。之所以说“无形”,是因为资源是否得到充分使用,是个很难界定的概念。人人都能看见浓雾弥漫的空气,这是典型的公有资源过度使用。但倘若数以十计的专利持有人妨碍了大有希望的药品研发工作,谁能判断得出来呢?由于反公有资源(antimons)未得到充分使用,救命的治疗方案无声无息地泡汤了。困局即是悖论:私有产权能提高社会福利,过多的所有权却造成反效果—破坏市场,阻碍创新,耗费生命。
  诸如IBM、塞莱拉和百时美施贵宝等明智的企业已经洞察了困局的无形成本。这些世界最强大的企业干脆不再浪费精力整合支离破碎的所有权,而是直接放弃公司资产,重新到阻力较少的领域进行投资。创新的机会无声无息地溜走了。
  但这一乱局亦有反面。重组破碎产权是时代的一大创业和政治机遇,我们可以收回迷失在反公地悲剧里的财富。一旦学会辨别困局,你定会同我一样深信,反公地悲剧带给企业世界以及我们的政治、社会及日常生活的成本,是可以减少甚至逆转的。解铃还须系铃人。你甚至能从所有权重组中找到赚钱的办法。但要想解开困局,首先得有工具。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早先的强盗贵族
中世纪的时候,莱茵河是神圣罗马帝国治下的一条重要的欧洲贸易通道。6商船支付一笔小额过路费,便可保证通行无阻。但到了13世纪,帝国实力走弱,德国的贵族们开始沿着莱茵河两岸修建城堡,非法征收过路费。“强盗贵族”们设立的收费亭越来越多,水运越来越没赚头。莱茵河水依旧流淌不息,可船夫们再不肯费事走水路了。7
  如今,莱茵河沿岸上百座破败的古堡,成了游客们喜爱的旅游景点(在极短的河道两旁,修建了好几座城堡)8。它们密集排列在一起,你可以轻轻松松地骑着自行车游览。可在过去的几百年间,所有人都为此吃了苦头,连贵族也不例外。欧洲的经济馅饼缩小,财富消失。太多的过路费意味着贸易日渐稀少。
  为理解困局,我们把上述场面升个级。所有权一诞生,“收费站”就会出现—人们一直在以各种你意识不到的方式创造产权。当今的强盗贵族是政府官员、普通的公司,甚至任何个人。现在日渐消失的水运贸易,是浪费在人为财富界限之间无数的企业活力和投资。倘若太多的政府机构或私人所有者都能阻止他人染指共享资源,或是为使用共享资源私设条件,他们就损害了我们所有人的利益。
  这里举一个当代“收费站”的例子。20世纪80年代,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在颁发移动电话服务执照时,把全美分成了734个区。一位记者如此形容:“由于分成了这么多个小块区域,很难建立起全国性服务,因为它们就好像是成千上百个小封地,各有各的利益。”9
  到了今天,美国无线电话服务网的覆盖面积比好多其他发达国家小得多。在美国,“幻影收费站”意味着“大部分频段在大多数时候都是空置的”,摩托罗拉首席技术官丹尼斯·罗伯森说。总之,“好不荒唐!”频谱困局的无形成本是什么?《福布斯》记者斯科特·伍利做了回答:“美国最宝贵的一项自然资源,受困于过往的时代和技术,成了废物。落伍的技术霸占了大量用不着的频段,新兴的技术却因为频段不够用而拼命挣扎,大有希望的未来产业奄奄一息。”10
  美国的宽带发展水平相当于中世纪,频段收费站造成连接速度缓慢,通话频繁掉线。由此造成了数以万亿计的经济发展损失,放弃创新更带来了无法衡量的伤害。困局状态,铸就了这一“公用电信悲剧”。11
   。。

救命药物之困局
有时候,反公地悲剧事关生死。例如,一种大有希望治疗帕金森病的药品,在药店里却买不到。某家“大药房”的研发部主管告诉我,很多年前,他们实验室的科学家就发现了这种药(就叫它“化合品X”吧),但生物科技领域的竞争对手们却阻碍了它的发展。要是“大药房”和生物科技公司携起手来,它们或许都能赚上一笔,我们甚至有可能已经征服了帕金森这种可怕的疾病。但这位研发部的主管,却被一种当时还叫不出名字的问题弄得灰心丧气。他在《科学》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找到了解释。那篇文章是我和一位同事联手撰写的,阐述了生物医学私有化和药物研发之间的荒谬关系。12
  20世纪80年代前后,美国开始允许人们对归属于药品开发名下的大量医学研究工具和测试申请专利。有了这些专利,专利持有人可以禁止他人使用自己发明的东西。除此之外,所有权范围的扩张,引发了“生物技术革命”。由于赚钱大有希望,私人热钱投进了基础科学。生物科技公司刚一发现诸如化合品X之类的药品能够影响大脑通路,就为其申请了专利。很多时候,专利权也的确带来了更好的药品检验和更安全的药品。
  但这项改革也存在出人意料的副作用。随着专利权的累积,它逐渐变成了“幻影收费站”,阻碍了新药开发的步伐。莱茵河上的船夫要向每一个贵族的厘卡缴费,开发化合品X的公司,也需要向测试相关的每一项专利的持有人付钱。哪怕只忘了一个人,也会招来昂贵难缠的官司。每一位专利持有人都认为自己的发现至关重要,并有权索取相应的费用,到最后,他们要求的金额总计已经超过了这种药所能带来的预期利润。没有哪位专利持有人会首先让步。生物科技公司看重的是私人收益,可这些理性的个别决策放在一起,却危及了化合品X等新一代药品的市场。
  这个故事没有幸福大结局。再也没有哪家公司有勇气整合所有必要的研发工具。怎么做才可能付清所有专利持有人索取的费用,又让这种新药赚钱呢?研发部的主管没盘算出来,所以,他调整了主攻方向,转而从事一些野心没这么大的项目。研发资金用到了现有药品的创新上,因为这些药的潜在专利本来就归该公司所有。实验室不得不把化合品X束之高阁,哪怕明知它技术可靠、市场庞大,并有可能一举消除帕金森这一顽症。
  这位知情人要我对当事公司的名称以及化合品X的细节保守秘密。他仍然指望有一天能整合必要的知识产权,所以不肯向竞争对手和管理机构摊牌。就本文之目的而言,他的身份无关紧要,因为碰上这种事的不止他一个。每一家医药公司都处在相同的竞争环境下。没人愿意掀开这道专利谜局,没人会透露自己放弃开发的潜力新药。13
  生物技术研究人员并不是坏人,他们不过是照着现行专利制度做事罢了。从单个专利持有人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行为完全合理,但从整个社会福祉的角度来看,他们的做法无异于强盗贵族。为掀起生物科技革命,联邦政府在无意间为基础医疗研究创造了一个妨碍协作、阻塞救命药品开发的专利权环境。
  化合品X并不是困局的唯一受害者。丧失潜在利益的,也并不仅仅只有研发实验室。疾病使得家庭痛失至亲,社会惨折栋梁。研发科学家们悄悄向我透露了好些内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药品Y,针对某一癌症的疫苗Z,还有其他潜力治疗措施,全都因为专利持有人太多而搁浅了。这些搁浅新药便是无声的悲剧。数以百万的患者,被原本可以治愈或预防的疾病折磨至死,可没人提出抗议。本该发明出来的救命药品没出世,这事你到哪儿去抱怨?要怎样才能调动起公众对药品创新困局的怒气?
  

桂格公司的“大英寸”地契赠礼
幻影收费站这个说法,抓住了反公地悲剧的一个特点。生物技术专利持有人、政府管制机构或者强盗贵族,一个接一个地要求瓜分利益。此外还有一种想象困局的方式。多名所有人一股脑儿地出现在你面前,每人手里拿着一块拼图,要想拼成完整的画面,你非得把每一块都买下来不可。14
  世界上最小的公园
  这里举一个小小的例子。上了一定年纪的读者,想必还记得桂格公司出售地契的故事。15 20世纪50年代末,桂格燕麦公司买下了克朗代河一块20英里长的灌木地,并将之分成2 100万块小片土地,每块的面积都是1平方英寸。接着,他们把每小块空地的地契装在标有特殊记号的燕麦盒子里。公司的广播发言人,来自俄克拉何马育空市的普雷斯顿军士,在每周的电台节目上提到了这件事,全国上下顿时掀起了抢购潮,孩子们抓狂地想得到地契。我拥有编号为#Q578898的土地地契,16 你也可以在eBay上给自己买一份地契。
  那么,这有什么问题吗?确实有问题。对桂格公司有好处的事情,不见得对我们其他人也有好处。桂格公司犯不着费心考虑这些小块土地将来的用途,毕竟,营销活动已经成功结束了。可是,假如有一天这一区域发现了石油或天然气,开采者必须拿到所有地契才能动工。那么,就算每一个拥有地契的人都愿意通过协商让出开采权,石油还是会躺在地下动弹不得。光是把所有业主找出来,跟他们讨价还价,这部分成本就足以让人望而却步了。倘若法定权利太过分散,无法有效使用,又没有简单的工具可以重整所有权,那么人人都会为此承担无形的成本。
  为解决这些无形成本,立法制度设计了一套限制所有者任意分割其产权的古怪规定。地产税一类的日常琐事,以及“反永续规则”(这是一套极其复杂的地产规划路障,每一代法律系学生看到它,都会不由得打个哆嗦)等晦涩法律,都具备克服或预防困局的作用—虽然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17 这些规则似乎与个人订约自由背道而驰。为什么我们不能随意使用自己的财产?就算我们把它分得太碎,又有谁会遭罪呢?现在,你大概能看出限制分割规则的原因所在了:充当天然工具,控制桂格地契一类的创意行为。
  由于桂格公司仅仅把地契当成一个营销策略,根本没有考虑这片土地的未来用途,自然也没有去登记、支付土地税。等未付的土地税累积到大约37美元的时候,这块地重新收归州政府,整块拍卖给一位私人所有者。于是皆大欢喜:桂格公司卖掉了好多麦片,育空市政府使得土地重归经济用途,我的地契变成了纪念品。可有一位地契持有人不乐意了,他本来想把名下的“三大块”(面积3平方英寸)捐献出来,造一座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公园;还有一个小男孩往当地地契办事处寄了4根牙签,说要给自己拥有的那一小块地修个栅栏。除去这些,法律倒确实做了它该做的事。18 地产税充当了整合小块土地、破解困局的无形之手。
  五十英里混凝土
  其他“大英寸悲剧”的后果远比麦片公司创造的这一起严重。我们经常眼巴巴地坐在机场候机,飞机要么是迟到了,要么是准点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