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谁是剥削企业的人-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谁是剥削企业的人》 前言
为什么企业的账面上有高收入却没有高利润?为什么企业的人手众多而效益很差?企业发展缓慢甚至亏损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本书给出的回答是:所有发展不利的企业必定有若干个剥削企业的人!
谁是剥削企业的人?谁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人?谁是降低企业利润的人?谁是增加企业成本的人?
这些问题必须搞清楚,而且在一开始就要搞清楚,否则企业一定会出现诸如上述的问题。
美国人力资源协会曾作过一个统计,在一个三人组成的团队里面,有一个是创造价值的,是优秀的;有一个是没有创造价值的,是平庸的;还有一个是创造负价值的,是拖累企业的。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没用的,甚至有一个是有害的,这并不是耸人听闻!所有亏损的企业中,一定存在着若干个在剥削企业的员工,他们所贡献的价值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是负值,企业的增长与盈利不得不为这些人埋单,试问,如何能不亏损?
企业必须把剥削企业的人揪出来,同时,企业的每一个人也应当反思自己在工作中的态度、观念、方法、技巧等等。
企业和员工不应该是利益共同体的对立面,如何建立和谐共赢的劳资关系是老板与员工共同考虑的问题。在危机困难时期,老板和员工更应该互相理解支持,携手共赢。
要使员工和老板进行密切合作,关键问题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如果员工和老板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工作效率、贡献更多价值上,那么工作效率提高了,企业利润增多了,不仅员工可以多拿工资,而且老板也可以多拿利润,整个蛋糕做大了,自然可以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明智的员工不应该把企业和自己看成是对立的,应该把老板视为自己的伙伴,以合作为基础,以双赢为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一起把蛋糕做大!
致力于把蛋糕做大的人一定是企业最不可替代的人,他们一定会做最正确的事情而不必老板交代;他们一定会拥有最核心的竞争力,让企业成功,让自己成长;他们一定是公司的问题解决专家,没有任何逃避的借口,只有不断涌现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一定会以企业发展为己任,时刻为企业着想,节俭而高效;他们一定没有推诿和懈怠,在任何任务面前只有真正的执行和到位的落实;他们没有浮躁的工作作风,只会用业绩证明自己的能力,用工作证明自己的价值。
《谁是剥削企业的人》 目录
第一章 谁是真正剥削企业的人
从员工与企业的本质关系谈起002
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没用的003
一个人的成本到底有多大004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006
裁员是怎么造成的?008
员工与企业关系的精神革命——为什么不把蛋糕做大?010
企业是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013
要做拉动者,别做剥削者014
第二章 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
老板该反思:一招不慎满盘皆输018
管理者该反思: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019
员工该反思:你是否是企业的负债021
工作的无效造成企业资源的无限消耗023
工作的无序是恶性循环的根源025
浪费时间是最常见的剥削027
胜任是最基本的要求030
第三章 做了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贡献了多少
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036
让工作的结果超出报酬038
接受了任务就等于做出承诺041
忙,就要忙到点子上044
做好了,才叫做了047
一开始就想好如何去做050
聪明工作比努力工作更重要052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055
做表面工作等于欺骗自己057
第四章 让企业成功,让自己成长
自己的发展方向要以企业发展为坐标062
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业064
轻视工作将让你一无所有071
将自我实现与企业利益达成一致075
对工作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078
心怀感恩之心081
为公司赚钱就是为自己赚钱083
站在企业的角度思考问题085
和老板分享你的想法086
第五章 不找借口找方法,不换脑袋就换人
不为失败找借口,要为成功找方法090
难度决定高度093
工作标准没有上限096
成为问题的解决专家099
失败是一笔可贵的财富101
方法总比问题多104
问题到此为止106
不要忘了勤奋108
要打破因循守旧的思维111
第六章 节约的都是利润,省下的就是赚到的
降低成本是增加效益的最有效方法116
微利时代,节约先行118
节约是企业与员工的双赢120
把节约意识贯彻到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122
公私分明,明明白白清清楚楚124
帮公司节约,为自己谋利126
浪费就是一种剥削128
第七章 真正的执行,到位的落实
不找借口,完美执行132
责任胜于能力134
工作无小事137
尽心尽力,尽善尽美140
服从是第一执行力143
主动工作,自发作为145
点燃激情之火148
拖延的结果就是平庸152
争做最优秀的员工156
第八章 用业绩说明你的能力,用工作证明你的价值
一切以业绩为航标162
靠业绩赢得一席之地165
学位不等于地位168
多点业绩,多次机会171
业绩才是硬道理173
为提升自己的地位而工作175
第一章 谁是真正剥削企业的人(1)
从员工与企业的本质关系谈起
每每谈起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时,总会首先想到《资本论》中的经典理论——剩余价值,从著作中我们总是会得到理论上的支持,其实不妨把它变得简单一些。
无论你认为你所在的企业到底是什么,是家?是舞台?是“剥削”你剩余价值的地方?你的工作究竟是什么,快乐的?残酷的?又或者是忧郁的?
其实,工作就是份生意,员工与企业本质上是商业交换关系。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列举来得到这样的结论:
企业提供:平台、资源、设备、资金、培训、指导、工资、奖金等一系列你所需要的工作条件以及工作报酬;
你提供:通过你的时间和精力,运用你的知识和技巧,达成工作的目的,提供工作的结果,贡献工作的价值。
不论你是否愿意,你都不得不面对这样的*裸的商业关系,或者叫做利益交换关系,更直接一点可以说是买卖关系。企业付给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工作结果,贡献相应的工作价值。
请记住,企业购买的是最后的工作结果,需要的是工作价值,而不是你的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无法计量的,当然是不能作为交换筹码的。只有工作的结果才能创造并体现价值,才能作为你交换的资本。
千万不要认为只要上班就可以堂而皇之地领工资,这种观念大大地扭曲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工作本身是不能作为交换工资的筹码的,工作的结果、贡献的价值才可以交换工资。就像睡觉一样,关了灯、躺在床上没有价值,这从睡眠角度来说对身体健康没有任何益处,睡着了、有质量的睡眠才有价值。关了灯、躺在床上但睡不着叫什么?叫失眠。失眠本身不但没有价值,而且还是一种病。
如果我们只是上班下班,没有贡献价值,甚至在贡献负价值,那么就是在关着灯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处于失眠状态,这是健康的杀手。所有亏损的企业或是倒退的企业,一定有一群人处于这种失眠状态。
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没用的
美国人力资源协会曾作过一个统计,在一个三人组成的团队里面,有一个是创造价值的,是优秀的;有一个是没有创造价值的,是平庸的;还有一个是创造负价值的,是拖累企业的。三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没用的,甚至有一个是有害的,这并不是耸人听闻!
现实的确是如此的残酷,我们也不必急于对号入座,每一个人都应该想想,是不是在自己的工作时间内所做的全部是自己应该做的事。
所有亏损的企业,一定存在着若干个在剥削企业的员工,他们所贡献的价值低于平均水平甚至是负值,企业的增长与盈利不得不为这些人埋单,试问,如何能不亏损?
再讲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天鹅、黄狗和龙虾计划一起拉动一辆车,三个家伙套上绳索,用尽力气拼命地拉,可车子怎么都拉不动。究竟是为什么?
再看一下,天鹅正在拼命向天上飞,龙虾拼命往水里爬,只有黄狗是向前拉车的,但被那两个一搅和,自己也无可奈何。
也许天鹅和龙虾也很辛苦,但它们没有贡献价值,甚至在制造成本。同样,优秀的老板不会沉溺于员工口头上的忠心与苦劳,重要的是看到员工做出了什么,贡献了什么。所以,如果你真的爱企业,就请你为企业提供结果,创造价值,否则,无论你有多辛苦,你有多敬业,企业都会因为没有结果而破产。
第一章 谁是真正剥削企业的人(2)
我们要懂得一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其本质是一种商业交换关系,企业如果不淘汰那些剥削企业的员工,反过来对那些优秀员工就是一种伤害。
一个人的成本到底有多大
打工的人常常这么算账:老板进了多少货,进价多少,卖价多少,赚了多少,才分给我多少;也有人这么想:我工资多少,创造了多少收入,剩下有多少被老板剥削了。
照这样算下去,世界上有多少企业,就有多少黑心老板。
很多人往往过高估计自己,只算自己创造了什么,不算自己的消耗,更别说自己所取得的一切价值,必须依靠企业这个平台,而搭建这个平台所消耗的庞大费用,是需要每一个人每一个环节来分担的,是需要老板来埋单的。这些人只是局限于自己的那棵树木,不管它是大树还是棵树苗,而看不到整片森林;只看得见自己手边的这点业务,看不见整个企业的运作。
俗话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儿才知父母恩。小孩子往往只看见父母的威风,却不知道父母的辛劳。
一个人的成本到底有多大?
据美国人力资源协会统计的结果:一个员工的成本是他所获得工资的5倍!
也就是说,假如你一年的工资是1万块,那么,当年老板要为你支出5万块的成本。仔细想想,从你进入公司开始,要培训,要考核,要办公桌,要电脑,要文具,要占写字楼空间,办公条件不好了还得改善;你工作期间,要打电话,要上网,要出差,要和客户吃饭,要进行各种消耗,老板看你辛苦了还得埋单让你出去旅游散散心;财务得给你算工资,行政得给你记考勤,人事得给你评业绩……这一切的一切要远远大于你工资收入的那部分。
还有一个最大的风险成本没有计算进来,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那三个人的团队里面,其中有一个是贡献价值的,他的成本是5万块,但另两个是没有贡献价值的,他们正在孜孜不倦地剥削着企业。那个贡献负价值的家伙不断地制造亏损,抵毁公司的信誉,搞乱办公室气氛,导致商业损失、品牌滑落、客户流失,想想这些风险都觉得可怕!
其实有很多账是只有老板自己清楚的,也许一年来有几笔生意赚了很多,但也有没生意的时候,可日常支出却不得不进行,公司必须还得运转。甚至有一些剥削企业的人制造的亏本生意,老板也得去埋单。公司要经营下去,总得扯平了算账,削高补低,才能维持。既然没生意和亏本的时候工资要发,奖金要算,那赚了钱当然也不可能全部分光,老板和员工的着眼点不同,算法自然也不一样。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
“你的工资从哪里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内涵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
的确,有很多身处工薪阶层的员工,在多年的职业生涯里,月初期盼着发薪日,年终等待着大红包,似乎只要是企业的一员,每天上班签到、下班打卡,只要在位子上坐着,那么,领工资、领奖金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公司成本、公司利润”都是老板要考虑的事情,和我有什么关系。正是这种可怕的理念与意识,造就了一批“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每天浑浑噩噩、不求上进,工作低标准、低效率的人。这些人只要在企业一天,就在无情地剥削着企业,这样的人多了,企业必然会亏损甚至倒闭。
任何一个公司不论企业目标描述得有多华丽,其基本的任务很简单——盈利,一个企业生存下去唯一的理由就是不断地创造利润。对于企业的员工来说,工作是谋生的手段,创造价值是工作的目的,只有在所有员工创造的价值总和是正数的情况下,企业才能有盈利,员工才能获得报酬。正如惠普创始人比尔·休利特所说:“只有在员工为公司创造出丰厚利润的条件下,他们的奖金和工作才能得到保障。公司只有实现了盈利,才能把盈利的利润拿出来与员工分享。”
第一章 谁是真正剥削企业的人(3)
《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人要去往外国,他把仆人们叫来并将他的财产交给他们。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币,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两千,一个给了一千。领五千的那个仆人随即拿去做买卖另赚了五千;那领两千的也照样另赚了两千;但那领一千的却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币埋藏了起来。
过了许久,主人回来了,和他们算账。
那领五千银币的又带着另外的五千银币说:“主人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币,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两千的也说:“主人啊,你交给我两千银币,请看,我又赚了两千。”主人说:“好,你这又善良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给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一千的则说:“主人啊,我知道你的心事,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所以把你的一千银币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银子原原本本的在这里。”主人回答说:“你这又笨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币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回来的时候,也可以连本带利收回。来人啊,夺过他这一千来,然后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到外面去。”
你会不会认为第三个仆人有些冤枉呢?他看起来也很忠诚啊,尽职尽责地为老板看管着财产。可是,从古老的中世纪到现在,作为老板,需要的不仅仅是你帮他守着财宝,更需要你创造出新的财富。
这个道理被称为有名的“马太效应”。运用到职场中也是一样的道理,每一个公司生存的基本原则就是“利润至上”,千万不要以为做一个“听话”的员工就够了,评价你的指标归根结底就是一个要求——你能否为公司创造利润。公司的利润大小直接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收入。幸福、美满的家庭需要经济保障作为基础,每个人、每个家庭的生存状况都是和公司盈利状况息息相关的,同样,我们拥有的一切美好的生活都来源于对公司真诚的付出。
从现在开始,把“领工资”这个词从脑袋里清除掉,我们的每一份收入不是公司“发”的,也不用你去“领”,而是通过我们真诚的付出、辛勤的工作所创造出的工作价值而赢得的,是我们自己“挣”出来的!
裁员是怎么造成的?
裁员,是很多企业家上任干的第一件事,杰克·韦尔奇1981年接手通用电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员,第一次砍了两万人,公司股票马上上涨。过了半年,公司股票又疲软了,他马上通过绩效评估又砍了两万人,股票又开始回升。于是,华尔街所有的投资客一致看好通用,铁腕领导造就辉煌企业。韦尔奇并没有因为一点点起色而“收手”,又过了半年,又砍掉了两万人。
别以为在跨国企业就职就很自豪,这些大企业裁起员来往往也是“大手笔”!2007年,IBM公司计划年底前总共裁员3720人,两年前,IBM曾出台了一项13000人的裁员计划。摩托罗拉公司的裁员规模由2006年第四季度财报发布时的3500人扩大至7500人。阿尔卡特2007年年初宣布,公司将于未来三年内裁员12500人,目前这一计划正在实施之中。戴尔公司也在2007年内裁员近10%,约8800人。为了节约运营成本,增加竞争砝码,惠普裁掉了公司总人数的10%,即15000人。联想召开电话会议并宣布将在美洲、亚洲、欧洲和中东削减1400个工作岗位……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一章 谁是真正剥削企业的人(4)
从员工角度来看,裁员是一件很无情的事情。是的,人和人相处久了自然会有感情,但感情无法带来利润,无法带来生存所需要的资本。对一些长期剥削企业的人,他们效率低下、反应缓慢、搞*、推诿责任、搬弄是非,最后导致企业变成一潭死水,大家同归于尽……
据报载,2008年10月,由于担心“金融危机”,北京的心理问诊人数增加了一倍,其中有85%的人担心裁员后收入锐减。从这组数据能明显看出大家是多么担心裁员问题,其实我们应该更深入地了解裁员的深层次原因,每一个老板都希望拥有高效的员工,希望企业内的所有员工都是拉动企业前进的人。同时,他们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剔除那些贡献负价值、给企业拖后腿的人,因为这些人正在残酷地剥削着企业,这些人对企业的前进产生阻力,对企业内的所有优秀员工也是一种剥削。
裁员,并不是挥刀乱砍,看谁不顺眼就砍谁,见谁和自己意见不和就砍谁,这是流氓打架。所有的老板不会糊涂到将企业的核心员工赶走,如果你为企业正在持续地创造利润,赶走你就赶走了一大块利润,哪个老板会傻到如此程度?
员工甲对乙说:“我要离开这个公司,我恨这个公司!”
乙说:“我举双手赞成你的报复!破公司一定要给它点颜色看看。不过你现在离开,还不是最好的时机。如果你现在走,公司的损失并不大。你应该趁着在公司的机会,拼命去为自己拉一些客户,成为公司独挡一面的人物,然后带着这些客户突然离开公司,那样公司才会受到重大的损失,陷入被动的局面。”
甲觉得乙说得非常有理,于是努力工作。事遂所愿,半年多后,他有了许多忠实客户。乙对甲说:“现在是时机了,要跳槽赶快行动。”甲淡然笑道:“老总跟我长谈过,准备升我做总经理助理,我暂时没有离开的打算了。”
的确如此,不管你是否满意,你必须记住一点:你现在的薪水与地位总是与你贡献的价值相匹配的。不要去抱怨,如果你遇到了工作中的困境,甚至有被解雇的危险,那一定是你自己造成的。
正如所有的努力、敬业终会有成绩一样,所有的懈怠、敷衍也终将造成困境。如果早点努力工作,也就没有当初的抱怨和现在的困境了。所以不要总是抱怨老板。问一问你自己,你为企业到底付出了多少?你到底努力了几分?你的付出是否大于收获?如果你是老板,会为自己的表现打多少分?会不会给自己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员工与企业关系的精神革命——为什么不把蛋糕做大?
企业界有一个很著名的试验——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进行的铁锹试验:
在一个工厂里,早先工人干活是自己带铲子。铲子的大小也就各不相同,而且铲不同的原料时用的都是相同的工具,那么在铲煤沙时重量如果合适的话,在铲铁砂时就过重了。泰勒研究发现每个工人的平均负荷是21磅,后来他就不让工人自己带工具了,而是准备了一些不同的铲子,每种铲子只适合铲特定的物料,这不仅使工人的每铲负荷都达到了21磅,也是为了让不同的铲子适合不同的情况。为此他还建立了一间大库房,里面存放各种工具,每个的负重都是21磅。同时他还设计了一种有两种标号的卡片,一张说明工人在工具房所领到的工具和该在什么地方干活,另一张说明他前一天的工作情况,上面记载着干活的收入。工人取得白色纸卡片时,说明工作良好,取得黄色纸卡片时就意味着要加油了,否则的话就要被调离。将不同的工具分给不同的工人,就要进行事先的计划,要有人对这项工作专门负责,需要增加管理人员,但是尽管这样,工厂也是受益很大的,据说这一项变革可为工厂每年节约8万美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一章 谁是真正剥削企业的人(5)
泰勒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作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这一研究的结果是非常杰出的,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个工人的日工资从美元提高到美元。
这个试验不仅为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劳资双方的关系作了最合理的解释。
在铁锹试验中,每个工人每天的平均搬运量从原来的16吨提高到59吨;工人每日的工资从美元提高到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美分降到美分,对雇主来说,关心的是成本的降低;而工人关心的则是工资的提高,所以泰勒认为这就是劳资双方进行“精神革命”——从事合作的基础。
企业界内有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企业的利润就像一块蛋糕,所有企业内的人通过不同的比例来分配这块蛋糕。
有的员工就想了:老板享有充分的分配权力,自然会给自己留得最多,剩下的才是我们的,我们的蛋糕太小,就是因为老板给自己分得太多了。于是,这些人心里的“剥削”现象就出现了。
我们为什么不换个角度来想呢?假设一位员工分得蛋糕的比例是一定的,那么也就说分母是固定的,如果分子增大的话,那么得数也会增大,也就意味着最后拿到手的蛋糕也会增大。如果每一位员工能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把整个蛋糕做大这个焦点上,每个人最后到手的蛋糕也势必是满意的。
员工和老板不应该是对立的,如果想得到双赢,最应该做的是:通过合作把蛋糕做大!这也正是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所提倡的“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泰勒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曾指出:“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是现代科学或责任管理的精髓。”他认为,没有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任何科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都难以实施,难以发挥作用。
那么,怎样才能实现劳资双方的密切合作呢?泰勒指出,必须使劳资双方实行“一次完全的思想革命”和“观念上的伟大转变”。泰勒在《在美国国会的证词》中指出:“科学管理不是任何一种效率措施,不是一种取得效率的措施;也不是一批或一组取得效率的措施;它不是一种新的成本核算制度;它不是一种新的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计件工资制度;它不是一种分红制度;它不是一种奖金制度;它不是一种分配报酬的方式;它不是时间研究;它不是动作研究……我相信它们,但我强调指出这些措施都不是科学管理,它们是科学管理的有用附件,因而也是其他管理的有用附件。”
泰勒进一步宣称,“科学管理在实质上包含着要求在任何一个具体机构或工业中工作的工人进行一场全面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待工作、同伴和雇主的义务上进行一种全面的心理革命。此外,科学管理也要求管理部门的人——工长、监工、企业所有人、董事会——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要求他们在对管理部门的同事、对他们的工人和所有日常问题的责任上进行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双方的这种全面的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存在”;“在科学管理中,劳资双方在思想上要发生的大革命就是:双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盈余分配上,不再把盈余分配看作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将注意力转向增加盈余的数量上,使盈余增加到使如何分配盈余的争论成为不必要。他们将会明白,当他们停止互相对抗,转为向一个方面并肩前进时,他们的共同努力所创造出来的盈利会大得惊人。他们会懂得,当他们用友谊合作、互相帮助来代替敌对情绪时,通过共同努力,就能创造出比过去大得多的盈余。”
第一章 谁是真正剥削企业的人(6)
也就是说,要使员工和老板进行密切合作,关键不在于制定什么制度和方法,而是要实行劳资双方在思想和观念上的根本转变。如果员工和老板都把注意力放在提高工作效率、贡献更多价值之上,工作效率增加了,企业利润增多了,不仅员工可以多拿工资,而且老板也可以多拿利润,整个蛋糕做大了,自然就能实现双方“最大限度的富裕”。
明智的员工不应该将企业和自己对立,应该把老板视为自己的伙伴,以合作为基础,以双赢为目标,共同努力、共同奋斗,一起把蛋糕做大!
企业是大家的,利益是一致的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讲过这样一段故事:航行在海上的一艘船,在部分水手的拥戴下,某年轻力壮的水手杀了有点年老且耳聋的船长。结果船失去了方向,所有的水手都失去了生命。
在竞争时代里,谋求个人利益看似天经地义,但个性解放、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忠诚和敬业并不对立,而是相辅相成的。有些人玩世不恭地对待工作,频繁跳槽,觉得工作就是在出卖劳动力,投机取巧,把工作视为老板的剥削,这样的员工不会理解真正的劳资关系,也无法真正地实现自我价值。其实,企业和员工的利益本身是一致的,公司需要忠诚能干的员工来提供价值;员工需要在整个平台下分享利益。
每一个人都应该明白,公司是通过大家的工作所贡献的价值来生存的,就像航行在大海中的船一样,每一个人都在船上,老板就是船长,他用自己的智慧和资源来引领着整艘船的航向,员工就是船上的水手,在船长的带领下共同维持着整艘船的安全航行。当水手和船长无法达成一致的时候,这艘船势必会偏离正确的航道。
所以,既然大家在一艘船上,最合适最恰当的关系就是合作双赢。
在美国的各行各业最上层中的3%的人里,他们工作的态度都好像自己才是“这家公司的老板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