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下钱王-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很多种来路的钱他都敢借,越借越多,越滚越大。

  借钱给他的,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纯粹私人借款、企业间拆借、“标会”的钱、赌场的钱,还有就是地下钱庄的钱。

  F省有很多种类型的“标会”,“标志”是一种盛行民间的特殊的融资方式。F省的人喜欢组织左邻右里、亲朋好友,由“会头”(“标会”的组织者)牵头,组织“会脚”(“标会”参与者),大家一块搞起“标会”。这种“标会”筹集资金的周期不定,通常是一个月标一次,“会脚”按中标金额支付给中标的人。每人只拿一回,其他时间就要按月把“会钱”交给“会头”,“会头”在收款完毕之后,交付给下一个中标的人。

  有的周期很短,半个月标一次,这种“标会”涉及的金额通常非常小,小到可能每个人只要出几块钱甚至是几十块钱。有的周期很长,三个月交一次钱。周期越长,金额往往也就越大。周期长的叫“长会”,周期短的叫“短会”。

  周期长,并且“会头”有本事组织很多人参加,那么,这个“标会”每个时期聚集起来的钱,规模也就越大。F省“百万(元)会”、“千万(元)会”,时不时也会存在。像后面这种较大规模的“标会”,其存在的生命周期起码也都要四年以上,才能让每个会员都轮流着拿到钱。当最后一个“会脚”拿到钱之后,“标会”就宣告解散。

  据林瑞福的记录,他就参加过很多个“标会”。他拿来派作运营的资金,有一些就是来自“标会”。

  他的操作手法很简单:尽可能打听到哪里正在搞“标会”,就想尽办法参加。他报了名之后,尽可能在最前面几名内拿到钱,然后投进公司里。他拿到了“标会”的钱之后,以后只需按期交“会钱”就可以了。

  当然,林瑞福越是提前急着把钱标回来,那他还需要多支付一些钱给其他“会脚”,相当于利息。

  比如,他以7000元的代价标到一个“标会”,会员有150人,那他一标到之后,就可以拿到105万元。但他以后每期就要以同样的代价支付。如果后来某一期还有人标得比他高,那他就要在那一期支付新的标金。

  越是最后拿到钱的,那他实际到手的钱就会最多。因为前面标到钱的“会脚”会按原来抬高的代价照付给他钱。所以,如果不是急着用钱,通常“会脚”不是很想把钱标回来。与其勉强标回来,还不如放在“标会”里养着。

  通过频繁参加这样的标会,林瑞福确实可以圈起一定规模的钱。运作得顺利的话,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就变成一个“千万富翁”。

  F省大大小小的赌场多如牛毛。这些赌场集中了很多钱,赌场的老板经常在场内场外放高利贷。早些时候通常是五分左右,即百分之五的月息。后来利息越抬越高。有时不是按月计息,而是按天计息。利息的多少,取决于双方的谈判。

  赌场再有钱,那也是抽赌资得到的,赌徒们的钱不代表就是赌场的钱。林瑞福可以从那里一次借到几百万,就已经知足了。这种钱不能占用太长时间,否则,林瑞福的小命堪忧。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林瑞福的“赌”劲也越来越大。

  他可能原本就是一个赌徒,是在商业上赌运气的。也可能他本身并不是一个酗赌的人,但越滚越大的生意,逼着他最后不得不采取像赌徒一样的手段来运作。

  林瑞福对短期资金需求的胃口越变越大。最后,他只有物色地下钱庄,并且频繁和他们接触。 。 想看书来

4
4。

  凡是和地面上正规的金融机构不同的、暗中运作的金融组织及个人,都可以被叫作是“地下钱庄”。像赌场,也可以叫做地下钱庄。这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

  随着林瑞福频繁来回搬钱,他的资金结构头绪很多,短融短借的操作相当复杂。

  
  【插图2】

  简单地说,林瑞福不断从各种可能的渠道搬钱,这些钱最终都要通过他所说的那个张老三,进行中间汇兑及走账运作,而所有这一切,据林瑞福的陈述,背后都是由一个姓郑的“地下钱王”控制的。

  林瑞福在搬动境内各路资金的桥梁可能很多,但最终通往境外的,却只有一座姓郑的独木桥。他最终就在这座独木桥上翻进阴沟里的。后面的资金全部被人骗走,他前头辛辛苦苦搬来的那些钱,全部变成了数额庞大的负债。

  像林瑞福这种道行并不低的人,怎么会最后被人家骗走了足足两个亿的钱?

  当初林瑞福跟李大卫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李大卫就怀疑他好像还有意对警方隐瞒了什么。

  当时,李大卫怀疑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是怎么搬得动这么多钱的?

  试想,两个亿的资金,就差不多是要装一百个中号密码箱,在十天左右全部搬完,每天要搬动十个箱子。就算是银行走账,也要分拆成十几二十个账户,先化整为零出境,然后再化零为整,打进指定账户。单单是通过F省景盛诚公司和香港鼎聚鑫公司之间一对一配合运作,短时间内也很难办得到。

  估计事情的真相应该是,姓郑的“地下钱王”指定F省景盛诚公司的张老三出面,受理林瑞福的事情;而香港那边则由鼎聚鑫公司出面,向林瑞福汇报境外的操作情况。

  以林瑞福的聪明,他自然也明白这背后还有一层层机构在分头一块操作,只是这些机构对林瑞福来说,他既不能具体说出是哪家和哪家,也和他林瑞福没有过任何接触,现在出了事情,他当然要紧紧揪住在境内的张老三不放。

  但是,事情真的就这么简单吗?

  李大卫从那三大本笔记本的记录中,已经对林瑞福过去和张老三之间的交往,有了个初步的了解。但他考虑到,毕竟有的记录还很零散,疑点很多,不便马上下结论。所以,李大卫特意几次给林太太打电话,请她务必把过去林瑞福和张老三以及F省景盛诚公司之间的暧昧关系再交待清楚。

  刚开始林太太觉得很为难,但禁不住李大卫三番五次地说服,终于慢慢地把事情的真相讲出来了。

  李大卫这才明白,原来林瑞福也不是一盏省油的灯,他有他的一盘庞大的计划。但到头来,他这条小鱼最终还是掉进了“地下钱王”这条大鱼的嘴里,反倒成了人家的一顿美餐!

1
1。

  林瑞福开始和张老三接触,是在两年前。

  这之前,林瑞福到处询问线索,构建他自己的汇兑网络。

  在那段时期,林瑞福留下了很多这些民间汇兑及走账的机构及个人的线索,这些线索非常零散,林瑞福和他们合作的累计次数也都不多,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地。看来林瑞福对这种“游击战”也深感烦恼,他某天在本子上大大地写了个“难”字。

  最后,他锁定的合作对象是张老三。因为他听说张老三的老板是盛传于江湖之上的“地下钱王”,张老三所在的F省景盛诚公司操作的盘子看起来也不小,张老三在这一行里已经干了很多年,向林瑞福介绍的人都有鼻子有眼地夸说张老三的信誉一向很不错。

  鬼使神差。林瑞福开始在某一天正式接触张老三。

  当时,林瑞福在外贸方面的生意做得并不大,每次交易大概就三四百万,前期运作资金大概一两百万足矣。

  林瑞福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开始和张老三做第一次生意,结果让林瑞福极为满意。

  他之前从来没有尝试过这样畅快的走账流程。这边一交钱,那边很快就见到款,旋即开始屡诺。

  张老三就像是《把信送给加西亚》里的那个上尉:你只要一股脑儿把钱交给他,三言两语把明确的意图告诉他,他中间怎么干你根本无需过问,很快,他就会给你一个漂漂亮亮的结果。甚至还会高于你的预期!

  太棒了!

  林瑞福不由自主地赞叹道。

  他为此兴奋不已。原来,这世上还真有这么神奇的神行太保!穿天遁地,几乎没有什么可以难得到他的。

  小小瀛寰,不过三两秒。这么一大堆的钱,转眼就变成躺在目的地账户上的那一大坨,就比穿越时光隧道还容易!

  ……

  有了这头一笔,便有接下来的第二笔、第三笔……。

  一回生,二回熟,张老三也自然而然地和林瑞福打得越来越热乎。

  更让林瑞福有一种枯木逢甘霖之*的,是在一次他的交易突然增大,前期运作资金一时解决不了,但供需双方没有让他有回旋的余地,于是,他愁眉苦脸地跟张老三诉说起正面临的难题。

  张老三一听,哈哈大笑。

  “嘿,兄弟,那还不好解决嘛!我以为你老兄碰到什么大难题!我们景盛诚公司可以为你提供资金,条件是半月四分息。”

  林瑞福一听,大喜。

  他的交易周期不到半个月,半个月内短期借到景盛诚公司提供的资金,他完全可以在约定时间内返还给景盛诚公司,不费吹灰之力。

  这样一来,一方面,林瑞福省去了自己辛辛苦苦去找钱的功夫,马上可以做成生意;另一方面,“羊毛出在羊身上”,支付给景盛诚公司的利息,只是占到林瑞福从交易需方那里得到的利润的一小部分而已,景盛诚充其量赚的只是小头,大部分利润还是让林瑞福赚到了。

2
2。

  林瑞福行云流水地施展他的软招。

  双方最后是以半月息三分成交,即。这部分利息,也只是等于拿走林瑞福一个多点的净利润,小意思。

  张老三对他坦言:一般他们这个行里,一开出的价码,是不允许再讨价还价的。只是因为大家合作这么长时间,所以,张老三才破例为他降低价码。

  林瑞福对张老三感激不已。

  他自己也知道,张老三说得也是实实在在的,没有骗他。

  对这一行的规矩,他多少还是知道那么一点的。

  民间交易不喜欢在谈判上花太多时间,更愿意直来直去。只要双方都认为条件是可以接受的,很快就能达成交易。这种黑道上的买卖更是不喜欢牺牲效率,一张开口,一掌拍在桌子上,就希望马上能成交。即便你愿意再多绕点弯子,人家可不愿意继续陪你再玩下去。

  林瑞福也不敢硬着磨张老三,他用的是软磨。三两下就把张老三磨软了,让他挺不起,硬不来。张老三最后摊牌给林瑞福的价码,是人家是底线,让林瑞福捡了点便宜。

  景盛诚公司提供资金之后,林瑞福的操作就变成更加简单了。他只要告诉景盛诚公司,自己需要往境外账户打进多少钱,现在不足多少,要向景盛诚公司借多少钱,就可以了。

  这边景盛诚公司收下林瑞福手上能拿得出来的钱,香港那边很快就往林瑞福指定的账户上打款;林瑞福收到需方的钱之后,再连本带息偿还给景盛诚公司。平掉这个账目之后,双方的此次合作即告结束。

  事情居然会是如此容易!林瑞福之前想都没敢想过。

  首次合作结束后,林瑞福还仔细研究过张老三他们到底是怎么玩的。

  对!这就是一个很简单的汇兑时间差和资金沉淀的问题!

  林瑞福很快想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顿时恍然大悟。

  
  【插图3。】

  这个问题几乎和水龙头和蓄水池的关系一模一样。只要水龙头的水源不断,蓄水池始终不会变得干涸,存留在蓄水池里的水就是资金沉淀。

  那些必须及时支付的往来账款,不可能产生资金沉淀,即使沉淀,停留的时间也是非常短的。只有那些不需要当天及时支付的往来账款,才是真正给地下钱庄创造培育“地下金库”的机会。

  很多有来头的企业和个人,地下钱庄自然不敢拖延。但那些普遍小客户,只要地下钱庄为他们兑换的效率高于银行,那他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地下钱庄只要把这些小客户的钱在账上多拖上一天,那就增加了更大的沉淀几率。

  地下钱庄自然还可以通过提高及时支付费用的办法,来创造更多资金沉淀的机会。就像银行的手续收取标准那样。(事实上,地下钱庄在汇兑方面的操作模式是跟银行非常接近的,只不过人家是“地上钱庄”。)一般人不至于急到马上就要看到兑换来的钱,宁愿多等几天,省得支付太多的手续费。

  这些沉淀下来的资金,地下钱庄又通过放贷,获得高额利息。

  林瑞福从张老三那里贷到的短期资金,就是这么来的。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
3。

  首度合作,让林瑞福尝到了甜头之后,这以后他更是频繁地采用这种办法,快速进行交易。

  有了景盛诚公司提供的“银弹”支持,林瑞福做起进出口贸易来,势头更猛。

  原来他可能只是骑着一头毛驴,慢悠悠地走着,连跑动都很困难。如今则可以鸟枪换炮,开着高级跑车,飞快地大干特干起来了。

  他不担心交易金额会越变越大,万一自己筹集不了,那就让景盛诚公司先垫上,后头再偿还给它。

  林瑞福雄心勃勃,想紧紧拽着景盛诚公司,做大自己的生意。

  事实上,在景盛诚公司为林瑞福提供短期资金之后,林瑞福的生意规模也的的确确跟着翻了好几倍。

  景盛诚公司根本不用担心林瑞福会不还钱,林瑞福自己也清楚得很,向景盛诚公司借来的钱是拖不得的。

  林瑞福也不担心对自己的资金缺口,景盛诚公司会不再帮他垫上。因为,林瑞福做成生意,那景盛诚公司也就跟着发财。

  大家本来都是同谋,共同赚取社会上的钱。谁有本事牵头来干,而且能干得成,那其他人怎么会不愿意介入进来?

  “老林,你干得不错啊!我们郑老板对你很赏识。他跟我说起过你,还夸过你!你老兄能得到我们郑老板的赏识,不简单啊!不瞒你说吧,我们郑老板平时可不轻易夸奖人的。你老兄真是个人才!我老三有缘交你这么个朋友真是三生有幸啊!”

  经过快两年的合作之后,有一天,张老三亲口对林瑞福说了这么一番话。

  林瑞福自己也计算过,在这两年的合作中,景盛诚公司也从他这里稳稳赚了将近四百万。

  假如说,“地下钱王”还有更多像林瑞福这样的合作伙伴,那他每年光是靠这样的合作,就都可以稳稳赚到几千万、上亿了!

  “地下钱王”的网络那么大,天下底做生意的人又那么多,谁也搞不清楚,到底还有多少人和这个“地下钱王”有合作,就算是一百个人,做同样规模的生意吧,那光这两年,“地下钱王”不费吹灰之力,也已经赚了近四个亿!

  林瑞福需要人家帮助,人家也需要借林瑞福之手来赚钱,所以,张老三说“地下钱王”夸奖他,那应该是事实。

  林瑞福暗喜。

  既然人家看中他的能力,那大家的合作肯定还会再继续下去,林瑞福不愁做不大盘子。

  林瑞福顺着张老三的话,向张老三提出能否安排一下,让他拜见一下这个鼎鼎大名的郑大老板。

  这一点,张老三可不敢随便答应他,一直搪塞着。

  林瑞福一瞅见张老三这付神情,不敢造次,绝口不再提这个要求。

  他知道勉强不来,时机尚不成熟,不急着马上要见到这个“地下钱王”。把张老三给逼紧了,反正会让张老三觉得林瑞福心里头是不是还藏匿着什么其他目的,让彼此之间的合作蒙上阴影。

  鬼精鬼精的林瑞福才不会去犯这种低级错误。

  他心想,总有一天会让他见到“地下钱王”的。

  事实上,林瑞福在一边和张老三合作,一边也在揣摩地下钱庄的事情。他意识到,像这种地下钱庄要是真有机会能让自己搞起来,那要远比现在这样赚辛苦钱来得容易得多。

  什么叫“快公司”?地下钱庄就是个“快公司”!

  不管做什么生意,无非都是钱的买卖。

  按照那个著名的公式:

  &;#61557; G→W→G′

  但要是省掉中间货物的环节,简化为:

  &;#61557; G……→G′

  钱不需要借助任何一个中间物化了的环节,直接迅速变成增量的货币,那岂不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林瑞福暗中对那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地下钱王”大加钦佩。他之所以想要见“地下钱王”,不完全是为了他正在做的那些生意上的事情。

  关于林瑞福的这个花花肚肠,林太太也在电话里向李大卫证实了。

  她说,林瑞福曾经跟她谈起过那个姓郑的“地下钱王”,感觉他已经开始在考虑怎么才能把地下钱庄琢磨个透。

  林太太还笑骂过他是“鬼上身”。

  林瑞福总有一天,也想效仿“地下钱王”。这一点看来是没有疑问的。

  商人嘛,谁都在编织巨大的梦想。

  对林瑞福来说,掌握庞大的资金,就是他当时最实际的、也是最宏大的梦想。

4
4。

  林瑞福继续琢磨着怎么做大他的盘子。

  他发现一点:当今国内生产企业之间的竞争,最关键的还是资源战。

  如果说第三部类企业干的是人头战的活儿,那第一部类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全都归结于资源和技术的竞争。

  国内企业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技术竞争,因为技术的专利最主要的还是控制在美国、日本、德国这样老牌的国家手上,国内企业与其说是搞技术创新,那还不如说是怎么当个更漂亮的“技术掮客”。换句话说,就是看谁更有能耐拱手交给外国资本家一大笔钱,让人家愿意提供过时的专利和技术,然后再在国内包装成所谓的“国际尖端科技”。

  资源竞争却是实打实地存在着的。已经剧烈膨胀起来的国内需求,就像是一个肌肠漉漉的饿汉,迫不急待地想一口吞下一个大面包,且到处翻箱倒柜地去找吃的。持续的人口增量和急速膨胀的消费需求,让中国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资源消费大国,生产企业对资源的占有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

  一个不知道是天使还是恶魔的东西,一直在我们耳边窃窃私语着:谁牢牢占有资源,谁就稳稳控制一切!

  林瑞福清楚地知道:国家每年都有资源进口计划,有些大企业参与了这项计划,它们掌握着进口大合同,牢牢占领食物链的最高端,然后再分解大合同,让其他二线企业和个人参与进来,这些大企业什么也不需要干,就等着那些主动投怀送抱的二线企业和个人来购买它们手上的那些大小不等的合同。

  林瑞福一来,没有资格进入这个食物链,二来,他也觉得这样卷进去代价实在太大。就算勉强挤进去,到头来,自己能真正分到的利润,可能也是比较少的。风险要自己全部扛在肩上,辛辛苦苦赚到的利润却要交出很多给别人。

  林瑞福岂愿意这么干?

  他得最多的是:怎样才能漂漂亮亮地打打擦边球。

  很多上规模的生产企业,它们要是光靠国家提供的那些资源,那不是饿死,就是被挤死!手上掌握的生产资料不充裕,开不足工,平衡不了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就很容易造成亏损。生产资源占有得越少,那它在行业中的地位就越不稳,很容易被同行一挤就倒。经济危机一来,最先倒掉的就是这种企业。所以,它们为了让自己不被饿死,不被挤死,想尽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得到更多的生产资源,砸锅卖铁都要抢资源。

  一旦牢牢得到一定货量的生产资源,那么这些企业不用生产也能过上美滋滋的日子:它们可以把手上掌握的剩余资源,再加价转手给同行或者是二道贩子,从中赚取一定利润。只需经过这么一加价,那它们赚到的纯利润的点数,要远比拼命干生产来得更容易,来得更多。

  每个生产企业对资源占有的胃口都很大。他们自己不便于公开露面去干这种抢资源的活儿,用林瑞福几天前跟李大卫亲口说的那句来说,就是“它们不方便”,所以需要借手像林瑞福这样的人,帮它们从国外进口到生产资料。

  林瑞福在发现了这个行中之秘之后,快马加鞭,马上干了起来。

  他手上掌握一些大企业的资料,凭借他在这一行内的经验,很容易从中判断到底谁需要什么,需要量大概多大,谁真正拿得出钱来购买生产资源。

  他锁定了一些国内企业,然后又从国外锁定了一些供应商,两头一掂量,林瑞福觉得自己应该出手大干特干起来了。

  这对林瑞福来说,是一个新的计划,一个新的挑战。

  这次挑战的关键是林瑞福运作短期上规模的资金的能力。

  对于国外资源,很多企业都需要它,关键是哪个中间商能真正拿得出钱来,先搭一座钱桥,再把国外的货物搬动进来。并且,这座钱桥,还要建得快,腾挪得快,就像是经验老道的战场前线的工兵部队开路架桥那样高效、快捷。

  林瑞福把这个架设钱桥的希望,就放在了“地下钱王”的身上。

5
5。

  “三哥,小弟最近有一个大生意要做。这样吧,小弟我先大概向三哥汇报一下,请三哥评估一下,看能不能干?”

  拿定主意之后,林瑞福去找张老三,开门见山挑起话头。

  平时林瑞福一碰到有生意可做,需要张老三出手合作,头一个念头就是先去跟张老三谈。要是张老三认为可行,并谈出借期和利息条件,那他就敢动手大干起来。

  张老三还在回味刚才那个林瑞福特意安排的小女人那千般娇柔的真功夫,紧闭两眼,挥挥手示意林瑞福先把计划谈一下。

  林瑞福精神百倍,鼓足丹田之气,一口气把他的一项新计划陈述了一遍。

  听完林瑞福的计划,张老三半天也没缓过神来。

  林瑞福心想这家伙的那点精气神是不是全让刚才那小女人给吸干了,顿时后悔自己居然在如此关键的时候干了这样的蠢事。

  既然张老三这付蔫不拉几的样子,也罢,改天再议。

  第二天,张老三回过神来了。

  他明确告诉林瑞福,这个计划太大了,是过去大家合作款额的十倍,他也没操作过,所以,不能马上就做答复。

  林瑞福很清楚当中的难度,也早料到张老三不会马上答应。所以,紧接着,林瑞福重点是开始向张老三“讲故事”,希望进一步说服张老三;把张老三的工作做通了,再让张老三去做他的同僚及上级的工作。

  林瑞褔先说了一些宏观面上的东西,大致就是前面他对国内企业“资源战”的那番见解。

  接着,他把现在要做的和未来可能达到的目标,再一五一十地告诉张老三。

  他这次想做一笔款项达到两个亿的生意,买家和卖家都已经物色好了,就等着张老三这边提供“银弹”。

  “要是这一笔生意做成了,那一年之后,我老林保证可以做成超过五十个亿的交易,那大家可以赚到的钱就非常可观了嘛!”

  张老三一边对林瑞福竖起大拇指,一边说这件事实在是太大了,他一个人不敢轻易拍板,要问过“老大”才行。

  林瑞福要的就是张老三这句话,便只关风月不谈正事。反正该说的话都已经说出去了,张老三要是一时还消化不了,那他还可以慢慢再做张老三的工作。关键是张老三必须把这件事向“老大”转达。林瑞福这边也有时间耐心等待对方最终拍板。人家不拍板,打死林瑞福,他也不敢草率干起来。

  单凭林瑞福根本就玩不动。过不了“老大”这一关,他林瑞福要是真的先去踩水,那不被淹死才怪!

  林瑞福三番五次地找张老三。每次他都只是对张老三一个劲报喜,就和一只报喜鸟差不多,在张老三耳边老是咶噪着他这边的动作,但对张老三那边的意思,则只字不提。他要张老三自己把话给说出来。

  像张老三这种惯在江湖行走的人,自然一听就明白林瑞福的意思。但这件事实在不是他张老三能拿得定主意的。既然林瑞福现在一个劲地求他办事,张老三乘机从他那里混吃混喝。林太太告诉李大卫,光是那一阵子,张老三就从林瑞福那里花了将近十万块钱。 。。

6
6。

  到了某一天,张老三那边终于传来消息:“老大”已经拍板,认为可以做。但景盛诚这边最多只能为林瑞福提供八千万港币,林瑞福自己要去弄到一亿两千万人民币。

  张老三还说,“老大”相信林瑞福能做成这笔生意,所以,相关手续费不需要马上支付,等生意做成之后,再交给景盛诚也无妨。

  还有,“老大”考虑到大家合作的数额较大,参照银行的方式,对这么大数额的合作,合作时间延长为一个月,月息五分。

  这就是说,林瑞福这回不但可以少付给景盛诚很多钱,而且还款的周期也增加了一倍时间。这让他的操作空间比原来任何一次都要大。

  林瑞福一听,几乎喜极而泣。

  接下来,张老三和林瑞福针对两个亿的钱怎么走账,商量了一整套方案。

  大致的手法就是:约定在一段时间内,按照准确的时间表,分散从各个账户之间走账,走账之前,虚构合同,骗过监管。

  &;#61557; 第一步:香港那边的八千万港币将先头跟进,林瑞福这边要在同一时间先如数进账两千万人民币。双方总额达到一个亿时,国外供货方的货物便可以开始起运。

  &;#61557; 第二步:林瑞福则趁着货物在途期间,继续搬运那剩下的一个亿进账。

  从时间上看,差不多那边货物快到港的时候,这边林瑞福也搬完剩下的一个亿给景盛诚公司了。等货物一到岸,香港那边再按合约支付剩下的那一个亿,整个境外走账便宣告结束。

  林瑞福对这一整套计划非常满意,同意照此执行。

  像这样操作,双方风险共担。表明那个姓郑的大老板真的非常看中林瑞福,愿意先跟进八千万港币陪着林瑞福一道玩。

  这次郑大老板是十足卖给了林瑞福一个很大的面子:林瑞福先期只需要用区区二千万人民币,就能先滚动人家的八千万港币,交易马上就可以启动。

  有地下钱庄这么大一个后台老板双肩担道义,铁杆支持着,那林瑞福还有什么可担心的!

  林瑞福开始忙碌起来。

  和国内的那三家国企,和国外供应商的两头洽谈,几乎同时展开。

  那三家企业分别对林瑞福附加了必要的担保条件,不过这对他来说不难解决。

  国外供应商要先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