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滇味文化-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动人、仪表慈祥。石像两侧雕有罗汉和石猴,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尤其是画面中的石猴,依山势和石色而作,雕刻技艺精湛,颇有情趣。整个雕刻设计严谨,富有立体感。据说:这些造像是民国初年苏荣生等人,招来丽江九河工人所刻的。洞内还有很多垂悬着的、形态不一的石钟乳,极为美观。1987年,鹤庆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二、鹤庆县金墩乡
火葬墓群
金墩乡火葬墓群位于鹤庆县上关镇马厂村三台山。据有关资料记载:20世纪50年代,龙华山脚就曾发现过明清墓。1993年,鹤庆农民在开荒种梅子时,无意中又发现了大量火葬墓碑。经专家考古挖掘,墓中出土了大量青釉瓷罐、青花瓷罐、陶罐、经幢、大理石梵文碑等文物,还有大量人骨骸。据分析,这是明代的火葬墓群。
金墩乡火葬墓群保存完整,占地6000多平方米,预计有墓葬2000余座,已经挖掘了1300余座。其中火葬墓群占绝大多数,土葬墓只有百余座。该火葬墓群具有范围大、时代长、造型种类丰富等特点。
考古人员对出土器物进行分析后,认为墓地最早的年代可追溯到大理国时期,因大理时期是中原文化和印度佛教文化的交汇点,所以这里出土的部分器物上有梵文。由于有些器物外形为蒙古包形状,而且多为陶罐,因此推断部分墓室是元朝年间的。
金墩乡火葬墓的外观各不相同,有的还有碑座。上面立碑幢的多为富人墓,所用骨灰罐大多很精致;穷人墓没有石碑,墓上立一块石头作标记,骨灰罐为陶罐、土罐。
金墩乡火葬墓群出土的文物具有很重要的考古价值,因为器物中有大量中、梵文同时存在的现象,还有十二生肖形象与文字对应,并且有白族自创的文字,这些对研究中梵文字和白族历史文化有很高的价值。在出土文物中,还有大理国的火罐,当时使用的贝币、刀形币等珍贵文物,这对研究大理国的历史经状况均很有帮助。
三、石林等地古长城遗址
20世纪末,我国考古专家经过复杂的考古研究,终于确认被石林当地群众称为“长城埂”的古遗址乃是我国南方的一条古长城。此埂宽约3米,高约3米,起自云南曲靖,在天生关村入石林县境,经北小村、水塘铺东、戈衣黑等地而南入弥勒县,最终到达泸西,全长300余里,全部用自然石和土筑成。
第二章 史前遗迹(2)
在古书资料中,石林古长城被称为“鞑子城”。“鞑子城”为彝语,“鞑”意为“埂”,“子”意为“界”,“城”泛指夯土或垒石的墙,因此“鞑子城”就是界墙的意思。明代万历年间的《云南通志》写道:“鞑子城在州东三十里,夷语底伯卢。其城起自曲靖,抵于广西(今泸西),绵延三百里。昔酋长兄弟筑此,以分地界。”
这条被用来分地界的石林长城,修筑时间大概要追溯到9世纪左右。大约在两晋隋唐时期,滇东居住着大姓爨氏,他们是南中望族,于东汉末年来到云南,到晋代时势力逐渐强大。爨氏在鼎盛时期管辖的地区延绵2000余里,称雄一方。后来,爨部又分东爨乌蛮与西爨白蛮。乌蛮居住于昭通、泸西、弥勒、建水、会泽、嵩明、元江等林谷地带,白蛮居住于曲靖、澄江、滇池、宜良等地。到了隋代,由于爨氏不上贡赋,杨坚便派史万岁前往*,爨氏割据一方的局面从此宣告结束,但爨部的势力依然很大。唐朝年间,玄宗李隆基指使剑南节度使挑起云南部族的斗争。后来,姚州都督李宓派两爨大鬼主爨崇道,杀掉南宁州都督爨归王和安宁城首领爨日进。这时,统一滇西大理的南诏首领阁罗凤在爨归王妻子阿姹的求救下,攻杀爨崇道及其兵马,从而迅速控制了滇东地区。
在此后的40余年里,乌蛮逐渐发展,产生了乌蛮七大部落。他们也逐渐迁入生存条件较好的西爨故地。南诏在与唐朝的争斗中,政权得到巩固,势力更为强大,疆域范围东接贵州,西抵伊洛瓦底江,南达西双版纳,北接大渡河,东南接越南边界,西部与吐蕃接壤。
南诏王朝末期,政治*,经济崩溃,权臣当道。公元897年,郑买嗣杀死南诏王隆舜。公元902年,他又杀死隆舜的儿子舜化员及南诏王室近千人,自立为王,号称“大长和国”。公元927年,剑川节度杨干贞杀掉郑隆亶,立赵善政为王,国号为“大天兴国”,此后他又自立为王,号称“大义宁国”。此时,乌蛮已发展成拥有白鹿部、夜苴部、华竹部、洪农碌劝部、纳垢部等三十七部的大势力,史称“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公元937年,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在三十七部的帮助下,占领大理,建立了大理国。段思平执政后,兑现起义前的承诺,实行减税免徭役的政策,分封给段氏和大臣很多领地,对支持自己起义的滇东三十七部首领也都加以分封。普摩部、落温部、落蒙部、弥鹿部的酋长都是夷人氏族部落酋长,他们得到段氏所封的领地后,就商量在新分封的部落领土之间建造一种分界的标志,于是开始修筑最初的“鞑子城”。
大理中后期,段氏政权逐渐变得*,加强了对三十七部落的控制并在其领土内建东都鄯阐(今昆明),还设置东川、阿阳、秀山、石城四郡,从而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公元1094—1096年,大理国内乱,大臣高氏专权,把自己的子孙封于八府四郡,并多次掠夺和侵吞三十七部土地,威胁到了滇东三十七部的生存。公元1100年,阿庐部落中的强大族系师宗、弥勒等部联合三十七部,在盘江流域建立了部落联盟王国——自杞国。自杞国建立后,发生了多次反抗大理国强占各部落土地的战争。公元1147年,自杞国攻破东都鄯阐,杀死高明清。在全盛时,自杞国的疆域北至曲靖,南至红河,西达昆明,东抵广西红水河。为了有效地抗击外来侵略,自杞国在西部的险要处建了很多石堡、战墙、战垒、烽火台,为三百里古长城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史前遗迹(3)
公元102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大漠南北,随后又用20年时间扫灭了我国北方和中欧、西亚等很多国家,其中包括金国。后来,成吉思汗想谋取中原,便向谋臣郭宝玉询问计策。郭说中原的军力和国势很大,不可忽视。于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采用迂回夹击战略:先拿下西南,用南蛮强悍士兵攻打南宋。公元1244年,蒙古10万大兵进攻大理,南宋出兵与大理共同抵抗,两年后蒙古军返回。蒙古骑兵的侵伐使自杞国的统帅们意识到与蒙古之间的战争必将发生,便制定防御战略,并根据蒙古骑兵善于长驱驰骋、快速奔袭的特点,修筑长城作为战略防御。于是,乌蛮人把一座座与大理国对垒的古堡、战墙、战垒、烽火台等全面加固,并全线联贯起来,形成了三百里的滇东古长城。这段长城在后来抵抗元军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使得元军十万铁骑覆灭于此。
四、南丝绸古道
丝绸之路常指古代从西安通过甘肃、新疆进入中亚,过中东,远达欧洲的丝绸贸易路线。其实,除了这条丝绸之路之外,还有水上丝绸之路和南方丝绸之路。
古道遗风
南方丝绸之路源于蜀中,大约在战国初期就已初具雏形,是一条民间的国际通商大道,也是我国西南地区最古老的对外贸易的陆路交通要道,对古代中国与南亚、西亚及西欧各国的沟通具有重大意义。
南方丝绸之路自张骞出使西域前就已存在,并承担着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重任。公元前122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他先后到达中亚各国。张骞回国后,在向汉武帝的上书中说,自己在大夏国(今阿富汗北部)见到了从身毒(今印度)贩运而来的邛竹杖和蜀布。由此可见,当时的身毒与蜀地间早已有道路可通,而且他们之间还有贸易往来。汉武帝知道这件事后,马上派人打通“西南夷”。汉朝官员来到西南少数民族控制的地段后,先进行谈判,谈判不成便用武力征服。公元前69年,汉朝终于打通了从四川成都经凉山州到云南再转进缅甸与印度的通道,南方丝绸之路全线形成。
据对南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发现这条路有东、西两道:东线以成都为起点,顺岷江南下,经眉山、乐山至宜宾,南至曲靖市,途经昭通地区的盐津、鲁甸、大关等县,因道宽五尺,史书上称“五尺道”。公元793年,背叛唐朝40多年的南诏王派使者请求归唐。第二年,朝廷派御使中丞袁滋赴云南册封异牟寻为南诏归义王,这时去云南走的就是五尺道。后来,人们在五尺道的基础上,把道路延伸至昆明、楚雄、大理,且在普棚驿与西线灵关道交汇。
西线灵关道由成都经邛崃、雅安、荥经,翻越大相岭至*,渡大渡河,穿清溪管直抵西昌,然后从西昌沿安宁河南下,经德昌、米易、会理进入攀枝花市南部,再翻越川颠交界的方山入云南永仁,经大姚直达洱海边的大理。东西两线在大理交汇后,经过博南古道和云南的保山、德宏到达缅甸、印度、阿富汗等海外诸国;或经保山、腾冲至缅甸、印度等地。
五、宝山石头城
宝山石头城位于云南丽江市北部、金沙江虎跳峡附近,距丽江古城约100多公里。这里有一块约半平方公里的巨大石头,它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面石坡斜入金沙江,宝山城就筑在这块大石头上。
第二章 史前遗迹(4)
古朴的街巷
据史书记载:宝山石头城建于元朝年间,也就是13世纪末,当时是丽江路宣抚司所辖七州之一的宝山州治所。石头城北面的陡峭岩峰被纳西人称为“刺伯太子关”,据说是为纪念忽必烈率领蒙古军队过此险关而命名的——公元1252年,成吉思汗派忽必烈攻打大理国。忽必烈率元军翻越康藏高原,兵分三路进军丽江。他自己率中路军,经永宁直抵金沙江,隔江与石头城相望。当时,纳西族首领麦良归附蒙古军,亲赴石头城金沙江边的刺伯渡口,援引蒙古军革囊渡筏。蒙古军队进入宝山,经过一座陡峭险要的岩峰,麦良便将此岩峰命名为“刺伯太子关”。
宝山石头城是一个天生岩石城,整座城建在一块独立的岩石上。居民在岩石的四周加筑有五尺高的石墙,以便更好地保护石城。石头城很小,但布局很严谨,街巷设置为三横五纵,整座城街路畅达、巷道通幽。房屋的地基是从石头上开凿出来的,阶石、柱石、房檐石也是从大石中剥离而成。房内石床、石枕、石桌、石凳、石槽、石灶、石穴、石缸,都是就地用石头雕凿而来的。
石头城里的居*要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将家园建在巨石上,巨石之外开垦土地,垒造梯田,兴建水利,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等,这样就形成了层层梯田环绕着的石城。每当5月麦熟和10月稻黄的季节,金黄麦浪或稻浪映衬下的石头城是最美的。
1996年2月3日,丽江境内发生了强度达7级的强烈地震,石头城下的大石头被震裂了一条长200多米、宽40多厘米的大裂缝。居住在城中的人担心石头掉到江里去,可没过多久,裂缝竟又神奇地自然合拢了。
六、盐津豆沙乡僰人悬棺
悬棺葬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古代丧葬形式,即在江河沿岸选择一处壁立千仞的悬崖,利用打桩,或在悬崖上人工凿洞,或利用天然洞穴等方式,将死者连同装他的尸棺高高地悬挂(置)于悬崖半腰的适当位置。其源于原始宗教的一种习俗,最早出现在福建和广东,后来扩展到长江流域及其他10多个省区,但主要存在于福建武夷山地区和四川与云南交界的地方。位于云南昭通地区的金沙江、白水江、关河流域,堪称我国悬棺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比如威信县的瓦石、石洞,永善县地黄华,盐津县的豆沙乡、底坪、棺木岩、灵官岩等,包括岩墩、岩龛、岩桩、岩洞、岩沟等各种悬棺葬形式,学者将此地称为悬棺博物馆。从史籍记载来看,云南悬棺与僰人有关。从春秋战国时期到后来的秦汉王朝,僰人就生活在以宜宾为中心,南到云南的区域。
神秘的悬棺
在历史上,秦朝开“五尺道”、汉修南夷道、唐开凿石门道,都是选择盐津县豆沙关作为入滇的门户。这里峭壁林立,悬棺就存放在高达四五百米的绝壁半腰上。云南僰人悬棺安放的方法有四种:一种是木桩式,就是在悬岩上凿出方型桩孔,插入木桩,然后把棺材放在上面;另一种是凿龛式,就是人工在岩壁上开凿出长方形的横龛,将棺木横置于其中;还有一种是利用岩壁上的天然缝穴或溶洞,把棺材放在里面;最后一种是架壑式,主要是用天然岩洞或岩石的缝隙,把棺材放在上面,棺材的另一头架于陡壁的木桩上。
明朝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僰人领袖哈大王在云南兴文一带发动起义,朝廷派四川巡抚和总兵调集14万大军剿平了川南和滇东北的僰人部落,僰人就此灭亡。由于僰人消亡,如今的悬棺葬竟成了难解之谜。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史前遗迹(5)
七、晋宁石寨山古墓群
石寨山古墓群位于云南省晋宁县,是战国至两汉时期滇王及其家族臣仆的墓地,也是石寨山最早发掘的具有代表性的古墓群落。
1955—1960年,国家先后4次在晋宁石寨山古墓群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共发掘了50多座西汉时期的墓葬,出土器物4000多件。在发掘六号墓时,于墓室里发现了一个金质的“滇王之印”。这个金印上阴刻着“滇王之印”四个篆字,印面边长24厘米,总重90克,印上有蛇钮印把。这条蛇昂起头,蛇身盘曲,背上还有鳞纹,铸造十分精美。这一重大发现证明了古代滇王国是真实存在的,同时证实了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的“庄跤王滇”,及汉武帝赐给王印的真实性。
1996年,国家对其进行了第五次发掘,清理出战国至汉代的古墓30多座,出土文物近1000件,包括青铜器、玉器、玛瑙、金器、银器、铁器等。其中的青铜器铸造精良,纹饰图案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尤其是在一件表现祭祀的铜贮贝器上,还铸造了大约130个人物形象。此外,这里出土的骑士猎鹿纹、押送战俘纹、双人盘舞纹、猛虎扑鹿纹、二虎搏猪纹等透雕铜扣饰,人物形象生动,情节惊险逼真,反映出云南工匠非凡的艺术才能和古滇国的社会发展水平。
由于石寨山古墓群出土了云南地区青铜文化的典型器具,所以被世界考古学界称为“石寨山文化”。
八、昆明李家山古滇国
青铜文化遗址
李家山位于江川县城东北16公里处的山上,此山高约百米,山顶地势平坦,山上有大量古代墓葬群。
1972年,云南省博物馆和江川县文化馆组成考古队,前往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发掘,共发掘墓葬27座,出土了包括“牛虎铜案”在内的青铜器共计1300余件。经认真考证确认,此墓葬群是春秋战国时代至东汉初期的古滇国墓群。
1991年5月,村民在李家山探矿时发现了新的墓葬。随后,在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带领下,省市县三级文物工作者对李家山古墓群进行了第二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85座,出土了铜、铁、金、玉等文物2000多件。在这次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器物是云南青铜文化遗址中的首次发现。后来,其中部分文物参加了全国文物精华展,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李家山古墓的形制是典型的云南墓型,所发掘的80多座墓葬都是竖穴土坑,尸体是仰身直立葬入,而且大多是单人墓葬。墓葬的陪葬品因性别不同而有很大差异:男性墓的陪葬品多是兵器、礼器、生产工具及扣饰;女性则以金铜钏、贮贝器、纺织工具和针线筒居多。如果将出土文物进行分类,基本可分为兵器、生产工具、纺织工具、生活用品、礼乐器、装饰品等。兵器主要有矛、斧、棒、戈、剑、剑鞘、盔甲、弩机等;生产工具主要有鱼钩、犁、锄、铲、镂孔器等;纺织工具主要有针线盒、卷经杆、绕线板、梭口刀、纺轮、纺锤等;生活用品主要有壶、釜、甑、罐、勺、杯、碗、伞盖、枕、贮贝器等;礼乐器主要有铜鼓、葫芦笙、编钟、执伞铜俑、杖饰等;装饰品主要有金腰带、金项链、金手镯、扣饰等。其中大多为青铜器,乃是李家山文化的精髓所在。
李家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特别是牛虎铜案,主体是一头膘肥体壮的公牛,四足为案的四个腿,牛背被艺术化地处理成椭圆形的案面。牛腹下面横站着一头小牛,一只猛虎则咬住大牛的尾部。整个铜案的造型动静相间,给人以强烈的艺术震撼。此外,还有一件很特别的文物——虎牛鹿贮贝器。贮贝器是云南地区特有的器物,主要用于存放贝币。这件虎牛鹿贮贝器的器身为圆柱状,三足而立,其一足为托鼎奴俑,器身上还绘着孔雀和赶牛持斧人。盖子的中央立着一头孔武有力的牛,四周环立着一虎三鹿。老虎瞪着眼准备进攻面前的鹿,牛则举着坚硬的角对猛虎作威慑和警告状,堪称此文物最为精彩之处。除了虎牛鹿贮贝器外,还有祭祀贮贝器、纺织贮贝器、驯马贮贝器、鼓形贮贝器等。其中以祭祀贮贝器的场面最宏大,人物多达35个,其中有坐在轿中的女贵人,有抬轿、开道、执华盖的仆人,播种的农民,从事交易的商贩等,神态各异。在众多人物造象中,除了有赤脚的云南本地人外,还有一个足蹬卷头马鞋、高鼻深目的西亚人,这说明当时已经有外国人来到云南。
第二章 史前遗迹(6)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李家山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文物先后在日本的东京、名古屋,瑞士的苏黎世,奥地利的维也纳,西德的柏林、科隆、斯图加特,意大利的罗马等名城展览,深受各国友人的欢迎。1993年1月,国家在江川县城建成立了我国第一座青铜器博物馆——云南李家山青铜品博物馆,出土的大多青铜器都在此处进行展览。
九、富源大河乡茨托村旧
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茨托村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位于云南富源县城东南,共有2个洞穴,其中的1号洞大约距今10万年,2号洞的时间稍晚一些。这两处遗址共出土了3枚牙齿,其中2枚属旧石器时代中晚期,另1枚的年代较之前2枚更早。
2001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茨托村旧石器时代洞穴进行了首次发掘,出土了一件燧石刮削器。2002年,考古研究所扩大发掘范围,除了发现更多石制品外,还发现了一层平整坚硬的石面。这个石面大约有30多平米,是用有一定圆度的石灰石碎块铺成的地面。地面呈灰白色,凹凸不平,但能阻隔潮湿。当时,由于受条件限制,进一步发掘只能暂停。在2号洞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了2枚早期人类牙齿化石,1枚为犬齿,另一枚为门齿,同时在1号洞中也发现了1枚门齿,这就是上面所说的3颗人类牙齿化石。
接下来,考古工作者在1号洞*还发现了古人类烧火遗迹及炭屑。在发掘2号洞的文化层堆积时,发现了反映旧石器时代人类生活的火塘、烧骨、碳屑、红烧土、颜料等,还出土了石球、石片、砍砸器、刮削器、雕刻器、尖状器等大量石器。后经专家推测:2号洞可能是一个长期居住的场所,或者是一个石器加工场。此外,在两个洞穴中还发现了数千件东方剑齿象、中国犀、猴、虎、巨貘、黑熊、野猪、鬣狗等动物化石。
2006年3月,全国多名专家云集大河乡茨托村,再次对遗址进行发掘。当工作组在2号洞内挖到第7层垂直剖面时,发现了一颗古人类臼齿,随后对其进行了仔细的发掘,却没有发现其他人类骨骼化石。据推测: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河地区的土质呈酸性,具有一定侵蚀性,骨头很难保存下来。此次挖掘再次出土了大量石器,其中有一些很精致的刮削器和尖钻器,还出土了鹿、猪鼠、熊、牛等动物的骨片化石。
茨托村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的发现及出土的大量文物,特别是部分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等石制品体现出早期人类的石器制作技术,对研究早期人类的文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十、玉溪抚仙湖底“庞贝
古城”遗址
抚仙湖位于云南中部的玉溪市郊区,距首府昆明约60公里,水域面积约211平方公里。北大考古专家于希贤和两名记者曾多次乘潜艇潜入抚仙湖底,采用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对水下的古滇遗址进行了观察和勘测。
神秘的抚仙湖
通过专家的水下拍摄及对国家有关水文勘测资料的综合分析,初步确定了抚仙湖底古文明遗址的方位和成因。专家们认为:该遗址是一座古滇聚落群,建筑构造与古长城埂相似,聚落群中的各类建筑均采用石料,其中出现大量加工的石材和建筑。
遗址由8个石头建筑群组成,分布在南北长2000米、东西宽1200米的水域里。8个群落的面积大小不一,区域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遗址核心区域的5个群落连成一片,各个群落建筑形态各异,水下的深度也不相同,而且聚落区内功能分区也不同,有房基、石板道路及规整的墙体,显示此聚落已初具城市功能。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二章 史前遗迹(7)
那么,这个古聚落群为什么会在水下呢?
原来,这是一次巨大自然灾难造成的结果。当初,古滇聚落群傍山临水而建,附近有数座大山,在一次地质灾难中,古滇聚落陷落到水中。之所以如此推论,是因为附近的山体上有大面积断裂和明显陷落的痕迹,专家认为此处山体下陷的年代约在两三千年前。除上述解释外,有的专家认为:由于此处地形发生变化,湖的出水口被堵塞,湖水上涨导致古聚落群陷入水中。目前,古聚落群的真正下陷原因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如今,由于抚仙湖底的古建筑群遗址规模宏大、年代久远,具有一定城市功能,因此被部分专家称为中国的“庞贝古城”。
十一、西双版纳檀姆娜米洞
中石器时代遗址
据考古显示,西双版纳的檀姆娜米洞是云南第一个有陶器遗物的人类遗址。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端,当地居住着彝、瑶、傣、拉祜、苗、佤、汉、哈尼、布朗、基诺等多个民族。其地处热带,为热带雨林气候,终年温暖、湿润、多雨。由于气候条件好,这里森林覆盖率很高,州内植物和动物的种类分别占全国的1/5和1/4,素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存”的美称。
檀姆娜米洞就位于西双版纳一座山脊西北坡的山腰处,坐东朝西,从北向南有4个大的溶洞群,檀姆娜米洞就是第二个洞。其洞口处有一块坍塌的三角形巨石,使得整个洞口形成三角形裂隙,显得极为隐秘。
1996年,景哈乡的一位村民在岩洞中发现了一些石器,引起了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1997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西双版纳州文物管理所、景洪市文化馆组成了联合考古队,对景哈乡的檀姆娜米洞进行考察,发掘出大量被食用过的动物的骨化石、陶器、石器、骨制品、角、植物种子、蚌制品等。经过专家鉴定,这是距今13万—18万年的人类活动留下的,属于中石器时代遗址。
十二、迪庆塔城铁桥遗址
迪庆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地处云南、四川、西藏三省的交界处,东部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丽江接壤,西部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西北部与西藏昌都地区毗邻,南部与丽江纳西族自治县隔江相望。
迪庆属青藏高原南部的延续地带,横断山脉西南腹地,地形呈纵深切割之势,高低悬殊大,最高6740米,最低海拔1480米,平均海拔3380米,是云南省海拔最高的地区。境内有三山两江:三山是云岭山脉、怒山山脉、贡嘎山脉,两江为澜沧江、金沙江。
新中国成立之前,迪庆还处于封建农奴社会,但是这里的人类文明起源却比较早。早在六七千年前,各民族的先民就在这里生存和繁衍。大约2300年前,吐蕃先民就在此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土著文化(迪庆为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迪庆塔城铁桥就是吐蕃人在7世纪时建造的。
塔城铁桥又称神川铁桥,架设于金沙江上,是沟通吐番和南诏的一座重要军事桥梁,大约建于公元7世纪的唐朝。当时,吐番的势力很大,在今天的塔城地区设置了神川都督府,势力很快就渗入到迪庆州和丽江等地。这座铁桥相传是吐蕃王所建,当时由于有铁桥,此处还出现了一个繁荣的铁桥城。公元794年,南诏王异牟寻为表示自己归顺大唐的诚心,拆断了铁桥,以示不与吐蕃交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二章 史前遗迹(8)
现在的塔城铁桥遗址附近有一个古渡口,从这里乘船到对岸就可以看到岩石上曾经绕固铁桥铁链的石孔痕迹,在冬季水清时还能看到落在水里的铁环。
十三、苍山文化遗址
秀丽的苍山风光
苍山又名点苍山,还叫玷苍山、熊苍山、大理山,位于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属横断山云岭山脉。苍山山脉由19个山峰组成,最高峰为马龙峰,海拔4122米,低点的海拔也在1300米以上。苍山的地理高度差较大,是滇中高原植物区系和横断山脉植物区系的交汇地,因此这里的植物资源十分丰富。苍山的动物种类也比较多,主要有黑熊、野猪、麂子、小熊猫、弥猴、飞鼠、穿山甲、岩羊等80余种野生哺乳动物,以及大杜鹃、大斑鸠、大山雀、白腹锦鸡、灰头鹦鹉、棕胸竹鸡等120余种鸟类。
苍山也是人类文明开发较早的地区,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当时的中央博物院吴金鼎、曾昭燏、王介忱等三人就奉李济先生之命,对大理进行过人类古迹的调查活动。结果,他们在苍山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小岑遗址、马耳遗址、佛顶甲址、佛顶乙址、马龙遗址、龙泉遗址、三阳遗址、鹤云遗址、中和遗址、苍琅甲址、苍琅乙址、苍琅丙址、苍琅丁址、苍琅戊址、莲花四甲址、五台甲址、五台乙址、虎山遗址、捉鱼村遗址、白云遗址、下关遗址等。其中出土了石斧、石凿、半月形双孔石刀、断线压纹陶、带把器和圆底器等,这些文物均说明这里是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
新中国成立后,云南省博物馆在苍山发掘了五指山遗址、中和遗址、余家田遗址、小岑遗址、双鸳村遗址、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