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一模仿就失败-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刻苦练习了三年后,罗丹得到老师勒考克的首肯,信心满满地去参加美术学院的入学考试。他创作的塑像完成后,在场的所有考生都面露惊讶的神色,他知道自己成功了。但出人意料的是,他最终落选了。主考官在他的名字后写上了这样一句评语:“此生毫无才能,继续报考纯属浪费。”   

  这样的结局令罗丹万分,他忍住泪水走出了考场,踉踉跄跄地往回走。后来,一位画家告诉他落选的真正原因:“你在雕塑方面是个天才,但由于你是勒考克的得意门生,他们囿于门户之见,永远都不会录取你。”   

  进入美术学院的梦想破灭后,罗丹找到了一份做建筑物缀饰的活儿,维持自己的生计。不久又因二姐的病逝而痛不欲生,住进了修道院,决心当一个修道士打发余生。但是仅过了一年,罗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忘记雕塑,于是又重新回到了勒考克的工作室。   

  历经磨难的罗丹下定决心:今后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一定要追求成功,再也不犹豫动摇。后来,罗丹相继完成了《思想者》、《吻》、《巴尔扎克》等传世的雕塑作品,成为一流的雕塑艺术大师。   

  罗丹功成名就之后,一位名叫斯蒂芬?茨威格的奥地利诗人前去拜访他。这位诗人当时很年轻,但已出版了两部诗集,好评如潮。但在茨威格的内心深处,他总觉得自己做得还不够好。一次,在朋友的介绍下,茨威格在巴黎结识了罗丹,罗丹邀请他去看看自己最近的作品。茨威格欣然前往,他非常希望了解罗丹是如何完成那些堪称完美的雕塑作品的。   

  茨威格到达罗丹工作室的时候,罗丹正在雕塑一尊女子半身像。在茨威格看来,这应该是一部已经完成的杰作。两人简单寒暄了几句,罗丹的目光就落在了这尊雕像上。他审视了一会儿,喃喃自语说:“那肩膀上的线条仍嫌太硬……”他向茨威格说了声“对不起”,就拿起了自己的雕刻刀,在塑像上轻轻拂过,人体顿时发出更细腻的光泽。茨威格看到罗丹眼里放着光芒,手指也活泼了起来。“还有这里,这里……”罗丹又做了几处修改,然后后退一步,头部左右上下地移动,细细观察,有时微笑,有时皱眉,有时加上一点泥,有时又去掉一些,嘴里仍旧不停地喃喃自语。显然,罗丹沉浸于自己的创作中,已经忽略了茨威格的存在。         

◇欢◇迎访◇问◇BOOK。◇  

第31节:第五章 打好自己手中的牌(6)         

  直到罗丹丢下雕刻刀,才想起茨威格来,赶忙道歉:“对不起,先生,我忘了您在这儿了……”茨威格却紧握着大师的手,感激得说不出话来。   

  与罗丹的那次会面,令茨威格永生不忘,他在自己的一篇隽永小品《成功的秘决》里记述了这件事。他回忆道:“如此持续了半小时,一小时,罗丹没对我说过一句话。除了创造他完美的塑像之外,他把一切都忘记了。似乎天地间只存在这个活儿,如同上帝创世的第一天那样……一个人居然可以彻底忘记整个世界的存在,这使我得到前所未有的感动。在这一小时里,我把握住了一切艺术、一切事业成功的奥秘——专注;把我们容易分散的意志贯注于一个小点,集中所有的力量完成它,无论它是大是小……”   

  这次颇具教育意义的会面,对茨威格的事业也产生了很大影响。当然,他没有像罗丹一样拿起雕刻刀,而是拿起自己的笔,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和传记文学的创作。最终,茨威格写下了《象棋的故事》、《心灵的焦灼》、《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等名著,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   

  罗丹有句名言:拙劣的艺术家永远戴着别人的眼镜。在迈向成功的道路上,你不要管别人在说什么,在做什么,或者得到了什么,你只需专注于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就一定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5。5一步步向高处走   

  人类是怎么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最佳答案是:朝着心中的那个目的地——峰顶,然后一步步走(爬)上去的。如果把人生比作登山,那么在达到成功的顶点之前,我们也必须不间断地迈出自己的每一步。   

  无产阶级革命家李大钊先生说得好: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   

  比利时有一出基督受难的舞台剧,演员辛齐格扮演受难的耶稣,他高超的演技常常让观众产生错觉,似乎真的看到了重生的耶稣。一天,演出结束之后,一对夫妇来到后台,与辛齐格合影留念。合完影,丈夫对辛齐格的道具——一根巨大的木头十字架产生了兴趣,于是嘱咐妻子给自己拍一张背负十字架的照片。丈夫走过去,准备把十字架背起来,但他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十字架仍纹丝不动。原来,那个十字架是用橡木做成的,十分沉重。那位先生最后无奈地放弃了拍照的打算,他站起身,好奇地对辛齐格说:“道具不都是假的吗,为什么你每天都扛着这么沉的十字架演出呢?”辛齐格说:“因为沉重的十字架,能让我更出色地演好这个角色。我的职业就是在舞台上扮演耶稣,和道具没有关系。”    

  辛齐格在舞台上的每一步,竟然都如此有分量,浸透着自己的心血。在我们看来,辛齐格的做法确实匪夷所思。或许在一些人看来,他这是自讨苦吃。但优秀演员和一般演员的差异,就根源于此。   

  在华人演艺圈中,也有这样一位凭借勤奋不断向上的人物。他是影、视、歌坛的天皇巨星,同时还集词作家、编剧于一身;他用二十余年的时间,在华人演艺圈内创造了一个不朽的奇迹。如今,他虽已年届中年,但所到之处所引起的轰动,仍令其他明星望尘莫及。   

  这个人,就是刘德华。   

  天王的奋斗史   

  有人说,“在香港不知道刘德华的人只有两种人:一种是不懂事的孩童,一种是白痴。”而且,刘德华不像有些明星一样,只是昙花一现般地“火”一次,他是持续地“火”,一直“火”了二十多年,而且仍不见衰退的迹象,把这称之为奇迹,应该是不为过的。   

  刘德华达到今天的高度,完全是一步一个脚印闯出来的。   

  刘德华早年入香港无线艺员培训班学习,毕业后任无线电视台演员。尽管他长相英俊,工作勤奋,但入行后却被批演技差,长期遭到冷落。20世纪80年代,香港古惑仔片风行,刘德华在戏中常扮演一个小混混之流,属于跑“龙套”的角色。虽然在剧组中尝尽了人情冷暖,但他毫不气馁,怀着对成功的渴望不断努力。         

虹←桥书←吧←BOOK。←  

第32节:第五章 打好自己手中的牌(7)         

  入行两年后,刘德华终于受影坛大哥周润发的推荐,主演了电影《投奔怒海》,从此他时来运转,拥有了众多的“粉丝”,开始了自己的演艺明星之路。   

  但是,很快刘德华就意识到,很多影迷只是迷恋他“有型”的外表,把他视为偶像,而对他的演技不太留意。刘德华没有满足于只当“偶像”,他认为,如果想在演艺圈有更大的发展,就必须具备高超的演技。而提升演技的方法,在他看来,就只有多拍戏。   

  1986年以后的十年,是刘德华最多产的十年。其中,从1988年到1992年,他每年拍片都达到10部以上,1989年更是创纪录地拍了16部,其中多数是当时流行香港的江湖片。那几年里,他的生活里除了拍片还是拍片,甚至有过22天不上床的纪录!在演艺圈,“刘铁人”的外号也不胫而走。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拼命拍那么多影片时,刘德华答道:“我也不知道,我觉得我一定要继续在演艺圈活下去,才可以让大家有机会知道我的演技。”   

  刘德华当初的戏路并不宽,他最早出演了一些言情片,觉得难以发挥自己的特色,因此决定在江湖片里一显身手,为自己“打”出一片天地来。当时,成龙、洪金宝、元彪等武星早已称雄江湖,刘德华深知自己的“三脚猫”功夫,在这几位武林大哥面前,不过是“小巫见大巫”。但他相信如果自己努力提高演技,一定能够弥补动作的不足,直到与这些巨星们分庭抗礼。   

  他开始虚心学习成龙等人的长处,尤其学习他们如何在镜头前打出漂亮的招式。为了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演艺之路,刘德华着实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伤,经历了拍摄江湖片的种种凶险,但刘德华没有退缩,他决心将这条路走下去。为此他练武功、学骑马,拍片需要掌握的一切技巧,他统统都学。功夫不负有心人,拍摄了多部江湖片以后,刘德华的演技日臻成熟,以潇洒、飘逸而又不失幽默的戏风,形成了不同于成龙等人的独特风格。   

  刘德华在影坛拼搏的同时,又于1986年进入歌坛。初入歌坛的刘德华,同样被批唱歌不行,甚至很多人说他“五音不全”,根本不适合唱歌。他没有气馁,而是努力学习音乐知识,练习唱功,到了九十年代初,他凭借《如果你是我的传说》等流行歌曲,开始在歌坛占有一席之地。此后,他的《一起走过的日子》、《真永远》等专辑相继热卖,最终登上香港“四大天王”的宝座。这对于唱歌天赋不佳的刘德华来说,更像是意外的收获。其实,这更是他勤奋的结晶。   

  自出道以来,刘德华已主演了上百部电影,主演或参演了20余部电视剧,出版了40多张唱片。此外,他还是多部影视剧的编剧,多首经典歌曲的词作者,还出版了《我的成长故事》等散文集。至于世界范围内拿到的奖项,更是难以尽数。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刘德华曾有如下一番真挚的感悟:   

  “我认为生命就是每一天一步一步向前,人总不可以停留在某地方不动吧?这样太浪费生命,也很闷吧?既然难得来世间一转,便应让自己快快乐乐、精精彩彩过日子。勤奋并不需要有推动力,只要你能欣赏人生……”   

  舞台上、银幕上的刘德华星光四射,仿佛是神的宠儿,但谁能真正了解其奋斗的艰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绝非虚言,正如俄国著名文学家果戈理所说:艺术家的一切的自由和轻快的东西,都是用过分的压迫而得到,也就是伟大的努力的结果。   

  如果你对待你的事业,也有辛齐格、刘德华一样的精神,找准目标,一步一步地向高处走,那么成功一定会在前方等着你!   

  5。6勇敢表现自己   

  1823年,在维也纳的一家音乐厅内,12 岁的匈牙利少年李斯特走上舞台,宣告自己的钢琴演奏会拉开了序幕。当少年一眼瞅到台下第一排坐着的一位听众时,不由得大吃一惊。原来,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他所崇拜的音乐大师——贝多芬。他兴奋地满脸通红,一颗心怦怦直跳。李斯特不愧是音乐神童,当他坐到钢琴前时,狂跳的心立刻就平静下来。那一天,李斯特的演奏极为出色。奏完最后一曲,他从钢琴旁站起来,向贝多芬鞠躬致敬。贝多芬也激动地站起来,走上台去,亲吻李斯特的额头……         

§虹§桥§书§吧§BOOK。  

第33节:第五章 打好自己手中的牌(8)         

  贝多芬当时已经聋了,而且已很少在公开场合露面,为何一个12 岁孩子的演奏会,竟能让他大驾光临呢?   

  在贝多芬决定为李斯特捧场之前,他或许回忆起了自己17岁时在维也纳拜访莫扎特的情景。当贝多芬满怀信心,在自己的偶像面前演奏了完美的一曲之后,莫扎特只是礼貌而冷淡地表示了赞许。在莫扎特看来,这不过是一个憋足了劲要在自己面前卖弄技艺的少年,而这样的情形他经常遇到。贝多芬很生气,他请求莫扎特给他一个主题,让他即兴弹奏。这一次,莫扎特被这个少年的音乐才华深深震撼了。他当场向参加聚会的朋友大声宣布:“正如世界曾经注意过我一样,现在也请注意这个年轻人,有一天全世界都会听到他!”   

  果然,贝多芬很快就让全世界都听到了他的声音。   

  世纪之交,我们也听到了一个年轻人稚嫩而骄傲的声音,而且越往后他的声音越大,而且也越尖锐,以至于让很多人都觉得刺耳,但他还是持续不断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他,就是韩寒。   

  不愿沉默的少年   

  2000年,一部名为《三重门》的长篇小说出版。小说通过主人公“我”初三和高一的学习生活,反映了中国教育的严重弊端,其语言幽默诙谐,有独到的思想性,北大中文系教授曹文轩欣然为该书作序。   

  其实,早在《三重门》出版之前,这本书和他的作者韩寒就早已名声在外。2000年之前的韩寒是个什么样的人?人们有不少的评说。或许,网络上盛传的一份韩寒本人写的时间表,足以视为最佳的答案。   

  韩寒自写时间表:   

  1995年 初中 不快乐地混日子 发表文章   

  1999年 高中 进入市重点 体育加分   

  1999年 浮出海面 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   

  1999年 顽主 写《三重门》一年   

  1999年 看上去很美 成绩单挂灯七盏 留级   

  1999年 过把瘾就死 在《新民晚报》上抨击教育制度   

  2000年 活着 老子还没死 老子跨世纪   

  2000年 动物凶猛 一部分无聊的讨论文章和讨论者   

  2000年 猪骡鸡公园 喧哗的平庸者们说偏科不可取   

  2000年 一地鸡毛 讨论盛况   

  2000年 一个都不能少 还是七门功课红灯照亮我的前程   

  2000年 千万别把我当人 我成为现象 思想品德不及格总比没思想好   

  2000年 无知者无畏 有人说我无知 那些没有文化只有文凭的庸人   

  其实,韩寒自称“浮出海面”的1999年,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那一年,高一学生韩寒以《杯中窥人》一文,获首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同年,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这一巨大的反差经媒体报道后,出现了“韩寒现象”的说法,引发公众对于“学校应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一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18岁的韩寒,一下子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   

  对全才和专才的问题,他本人的观点是:“如果现在这个时代能出全才,那便是应试教育的幸运和这个时代的不幸。如果有,他便是人中之王,可惜没有,所以我们只好把“全”字人下的“王”给拿掉。时代需要的只是人才。”   

  不过,此时的韩寒还没有功夫过多参与论战。除了上课、与媒体周旋外,他把主要精力用于写他的《三重门》。   

  2000年,已经成了名人的韩寒毅然选择了休学,同年《三重门》发表,这部小说累计发行130万册,是中国近20年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休学后的韩寒选择了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他一面继续写作,陆续发表《零下一度》、《像少年啦飞驰》、《通稿2003》、《长安乱》、《一座城池》等作品;另一方面他还迷上了赛车,成为一名职业车手,并在2007年他的生日那天,在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上夺得个人职业赛车生涯的第一个年度冠军。偶尔他还“玩玩票”,出几张唱片,销量也还不错。韩寒不管做什么事,都会尽力表现自己鲜明的个性。   

  当然,韩寒的名气主要还是在文坛,尽管他本人似乎并不很乐意承认这一点。至少到目前为止,韩寒的书都无一例外地成为畅销书,首印量最少都在30万册以上。其中一些作品还曾获得中国大陆的许多奖项,受到许多著名文学家、学者的关注。其作品中鲜明的思想性,也得到了广泛的赞扬。 

  另一方面,韩寒的经历和作品也饱受争议,因为他总是毫不隐讳地揭露社会中的各种现象,用尖锐、机智的语言加以冷嘲热讽,其中不乏“过激”的言辞。2006年,网络上韩寒与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之间发生了一场论战。当时,白烨提出80后作家进入了市场、但尚未进入文坛,引起韩寒的不满,他以激烈言辞予以反击。一时间,“韩白之争”成为网络热点,众多文坛名人亦参与其中,把文坛变成了硝烟弥漫的战场。   

  今天的文坛,谁敢对文坛表示不屑,谁敢当众质疑巴金、老舍的文笔,谁敢整天抨击教育,恐怕也只有韩寒。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里,当皇帝赤身裸体还自鸣得意时,只有一个小孩说出了真相。韩寒就像那个小孩一样,勇敢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这样的韩寒,想不出名都难。早在2007年9月14日,新浪网的韩寒博客点击率就突破一亿大关,如今已超过1。6亿。他的粉丝阵容之强,受关注程度之深,实在是罕有匹敌。   

  这算成功吗?当然。   

  契诃夫说:新手永远应当凭独创的东西开始他的事业。韩寒做到了这一点。面对一些问题、弊端,当人们大都选择三缄其口的时候,他已经大胆、尖锐地说了出来,他的价值就在这里,他成功的根源也在这里。对此,他自己用一句话概括说:“我会让很多人反思自己。”   

  是的,你或许不赞同他的话,也不喜欢他说话的方式,但他的话还真让人不得不好好反思。他发现的问题其实并不深奥,很多人都发现了,但只有他敢于毫无顾忌地说出来,并且敢于争论、打口水仗,语不惊人死不休,让人无可奈何。   

  勇于表现自己——这就是韩寒的成功给所有奋斗中的年轻人最重要的启示。         

▲虹▲桥▲书▲吧▲。  

第34节:第六章 钻石就在自己家里(1)           

  第六章 钻石就在自己家里   

  曾经有一个人,跋山涉水去寻找钻石,以至于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殊不知,他家的后院,就埋藏着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事实上,我们自己就是一座宝藏。能否认识到这一点,足以造成人生的巨大差异。我们为什么不成功?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它。现在,马上就去寻找你的宝藏吧!   

  6。1你找到钻石了吗   

  有一位年轻的撑竿跳运动员,他非常渴望成功,但每次比赛都失败而返。为此,他苦恼、彷徨,度过了一段极为失落的日子,甚至一度怀疑自己,不知道是否应该继续跳下去。有一天,他在训练场上,又一连失败了很多次。在教练的一再敦促下,他红着脸说:“我真的是跳不过去了。”教练轻声问:“你是怎么想的?”年轻人老实答道:“我只要一踏上起跑线,看清高悬在那里的横杆,心里就感到慌乱。”蓦地,教练大喝一声:“那你现在闭上眼睛,先把心从杆上‘摔’过去!”教练的这声断喝,令年轻人醍醐灌顶,他遵从教练的教导,重新撑起跳竿,又试跳了一次,失败了。再试一次,又失败了。第三次,他一咬牙,成功地一越而过。    

  这个年轻人,就是曾35次创造撑竿跳世界纪录、享有“撑竿跳沙皇”美誉的前苏联运动员布勃卡。    

  德国思想家弗洛姆认为:人的本质就是一种特定的潜能。遇到任何障碍,只要你的“心”越过去了,你的人就能越过去。我们追求成功,往往过于依赖外部的条件,而忽视了对自己潜能的挖掘。这样一来,我们就容易宽恕自己,为自己的不成功寻找种种借口。其实,决定你成功与否的,只有你自己,   

  钻石就在你家后院   

  从前,在离印度河不远的地方住着一位富有的波斯人,名叫阿里?哈法德。他的家里拥有大片的园林和良田,对于自己的生活,哈法德感到十分满足。然而有一天,哈法德平静的生活被彻底破坏了。一个老僧侣前来拜访哈法德,两人在闲聊中,不知怎么谈到了钻石。老僧侣讲述了钻石的成因,最后还说了这样一番话:   

  “一个人如果拥有一把钻石,他就可以买下整个国家。如果他拥有一座钻石矿,利用这笔巨额财富的影响力,就能把他的孩子送上王位。”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5节:第六章 钻石就在自己家里(2)         

  那天晚上,阿法德辗转难眠。老僧侣的话,在他的脑海里不停地盘旋,搅得他不得安生。他下定决心:“我要拥有一座钻石矿。”第二天一大早,哈法德就跑去向老僧侣请教,在什么地方能找到钻石矿。   

  老僧侣告诉他:“在群山之间,如果你能找到一条流淌在白沙之上的河流,那么,钻石就藏在白沙之中。”   

  面对远方钻石的诱惑,哈法德不能自拔,他还没来得及仔细思量老僧侣的话,就毅然决然地卖掉了园林和良田,托付一位邻居帮他照看家产,然后便踏上了寻找钻石的艰难旅途。他先到达月亮山区,没有找到钻石,于是又来到巴勒斯坦地区,还是一无所获。最后,他一路流浪到了欧洲,此时他已花光了卖农场得来的钱,衣服破烂不堪,与乞丐无异。而他梦想中的钻石,还是不见踪影。   

  站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的海岸边,历经沧桑的哈法德感到彻底的绝望,他怀着悲愤交加的心情,跳入了滔滔巨浪中,从此永沉海底……   

  许多年后的一天,哈法德庄园的新主人牵着他的骆驼,来到后花园的小溪边饮水。突然,他发现在溪底的白沙中,闪烁着一道奇异的光芒。从光芒发出的地方伸下手去,他摸起了一块黑石头。石头上有一处闪亮的地方,发出夺目的光芒。他把这块怪石拿进屋,放在壁炉的架子上,然后很快就忘掉了这件事。   

  几天以后,那位曾拜访过哈法德的老僧侣又来到这个庄园,拜访哈法德的继承人,当看到架子上的那块石头时,他几步奔上前去,高声惊叫道:“这是一颗钻石!这是一颗钻石!哈法德回来了吗?”   

  “没有,哈法德还没回来。那块石头是在我家的后花园发现的。”   

  随后,两人一起奔向后花园,在浅浅的溪底的白沙中,发现了大量美丽、珍贵的钻石——这就是印度戈尔康达钻石矿发现的经过。   

  原来,在阿里?哈法德的后院里,就埋藏着一个钻石矿,而且是有史以来人类所发现的最大的钻石矿,它的价值远超著名的南非金百利钻石矿。从戈尔康达钻石矿中发掘的钻石,成为世界上很多王室的珍藏。俄国国王王冠上的那颗钻石之王,以及英国国王王冠上的库伊努尔大钻石,都取自那里。   

  后来,这个传奇的故事代代相传,其深刻的寓意震撼了很多人的心灵,也成为成功学教科书中的经典案例。   

  著名的美国演说家鲁塞?康维尔曾以《钻石就在你家后院》为主题,在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美国各个城市做了6000余次演讲,提醒人们应该认清自身蕴藏的巨大潜力,同时激励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演好自己的角色。   

  在你斗志昂扬地追求成功之前,也应该先审视一下自己,看看自己拥有什么,缺少什么,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出发也不迟。   

  不要忘了,钻石往往就在你家后院!   

  6。2相信你能,就有无限可能   

  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上,美国短跑运动员欧文斯创造了百米10。3秒的世界纪录。在此后的30年里,没有人打破这一纪录。很多医学界权威断言,人类不可能在10秒内跑完100米。当时,“10秒”成为百米赛场上不可超越的高度。美国短跑运动员海因斯也相信这一点,所以在1968年的墨西哥奥运会前,他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跑出10。01秒的新世界记录。当海因斯在百米赛道上第一个冲过终点,回过头看着计时牌,目瞪口呆,因为指示灯显示的是9。95秒。人类首次在百米赛道上突破了10秒大关。海因斯双手一摊,说了一句:“上帝啊!原来那是一扇虚掩的门。”   

  在海因斯创造9。95秒的新记录之后,又有很多运动员不断刷新着这个纪录。这扇“虚掩的门”一旦打开,所谓的权威结论就成为可笑的谬论。但是,这个结论,曾经禁锢了多少渴望突破的心灵。唯有强烈的自信,才能打破任何思想上的束缚,把不可能变为可能。世界船王包玉刚的传奇创业史,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称霸海上的“旱鸭子“   

  作为世界航运界的“王中之王”,包玉刚在他事业的鼎盛时期,拥有210艘万吨巨轮,总载重量达到2100万吨,超过美、苏两国所拥有的船队载重总量。包玉刚还涉足酒店、房地产、贸易、航空运输等领域,拥有数百亿港币的身家。         

。←虫工←木桥 书←吧←  

第36节:第六章 钻石就在自己家里(3)         

  在包玉刚的性格里,有传自其先祖包拯“包青天”的独特个性:自信、稳重、多智。   

  包玉刚的青年时代,正值日本侵华战争时期。战火使他被迫弃学就业,在中央信托局衡阳办事处工作。由于勤奋好学,他很快就熟悉了办事处的信托、购料、储蓄、保险等业务。后来又几度辗转来到上海,28岁的时候,他已经在上海的金融界崭露头角。   

  1949年,包玉刚随家迁居香港。初到香港,包玉刚就萌发了创业的念头。一开始,他只是拿出自己多年的储蓄,做一些进出口的小本生意,勉强在香港站住了脚。不久,包玉刚看出航运业具有广大的发展前途,毅然决定从事航运业。他的这一决定遭到亲朋好友的一致反对。母亲对他说:“‘行船跑马三分险’,你干这行风险太大了。”哥哥包玉书也认为干航运太冒险,“稍有不慎,全盘皆输”。他的一个英国朋友则劝他:“你太年轻了,对航运一无所知,小心把衣服都赔光了。” 反对的态度最坚决的,是包玉刚的父亲。包玉刚从小很听父亲的话,然而这一次他铁了心。他满怀信心地给大家分析形势,费尽口舌,终于做通了家里人的工作。   

  但是,做航运业至少需要几十万美元的创业资金,包家根本拿不出那么多钱。包玉刚对此早已胸有成竹,他决定运用自己的金融知识,到社会上去搞融资。1955年,包玉刚来到伦敦,向当地一位巨富请求融资。当对方问包玉刚有多少自有资产时,包玉刚回答的数字引来对方的好一阵嘲笑。包玉刚的第一次融资失败了,但他没有气馁,又把目标对准了汇丰银行。最初银行以“华人不懂船舶”为由,拒绝给他贷款。接连遭遇两次打击,包玉刚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