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春秋第四部(完)-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座的,没有一个人支持反腐。
  “反腐,家族完蛋;不反腐,国家完蛋。”子南得出这样的结论,那么,究竟是反腐还是不反腐?
  “坚决不能反腐。”腐败分子们一致表示,宁可亡国,不能亡家。“楚国完蛋了,咱们还能去晋国、去齐国过好日子啊。家族完蛋了,咱们别说好日子,连命都没了。”
  子南决定,不反腐了。
  腐败分子们继续腐败,不过,有的腐败分子未雨绸缪,选择了移民国外或者把老婆孩子送到国外以及转移财产,自己留守楚国继续腐败,而移民目标主要是齐国。
  
  腐败分子们显然低估了楚康王的力量。
  对于楚国的腐败现象,楚康王看在眼里。对于子南的腐败行为,楚康王已经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他决定,楚国要进行第三次“廉政风暴”了。
  子南的一个儿子叫做弃疾,现在在宫中担任卫士,很尽心尽力,楚康王很喜欢他。如今准备对子南动手,楚康王就觉得有些对不住弃疾。所以,最近接连三次见到弃疾,楚康王都会默默流泪。
  “大王,您已经在我的面前三次流泪了,是不是我有什么罪过?”弃疾终于忍不住要问一问了。
  “弃疾,你父亲贪污腐败,触犯国法,我准备惩罚他,请问,你今后还能留下来吗?”楚康王问,他并没有准备杀弃疾,而是希望他能继续留下来。
  弃疾恍然大悟,其实最近这段时间他已经感觉到楚康王会有大的行动,没有想到是针对自己父亲的。
  “大王,父亲被杀了,即便儿子留下来,大王还会相信他吗?不过,泄密也是严重犯罪,大王放心,我不会告诉我父亲的。”弃疾哭了,他知道,自己是救不了父亲的。
  康王也哭了,但是他知道,自己必须行动了。
  
  ——第三次“廉政风暴”。
  第二天,子南上朝的时候被当场捉拿。
  “大王,为什么?”子南大叫。
  “为什么?把观起带上来。”楚康王没有回答他,他事先捉拿了观起。
  观起被押了上来。
  “观起,贪污腐败,索贿受贿,敲诈勒索,你认不认罪?”楚康王亲自审问。
  “大王,冤枉啊。”观起大声喊冤,腐败分子都会这样。
  “冤枉?经查,你有豪华车辆十三乘,良马五十匹,此外,家中还有牛羊皮若干张,锦若干匹,铜器若干。以你的薪水及田地收入,要一千年不吃不喝才能挣到这么多。说,不是贪污腐败,你的财产从哪里来?”楚康王厉声问,他是做了充分调查的。
  “这,这个。”观起张口结舌。
  那年头,还没有股票,也没有彩票,老婆炒股孩子中彩之类的凭空洗钱术还没有,观起也只能干瞪眼。
  观起没话说了,楚康王又开始问子南。
  “子南,你怎么说?”
  “我,我坚决拥护大王处置观起,我真是瞎了眼,怎么没看出观起是这么个腐败分子来呢。”子南连忙说,转移话题。
  “不是说他,说你自己,你家里的财产比他多多了,你也说说哪里来的?”
  “我,我,我真不知道啊,都是我老婆在打理。”到了这个时候,子南也只好把老婆推出来。
  “你是令尹还是你老婆是令尹啊?啊,你这就是巨额财产来源不明,你还有什么话说?”
  “我,我,嗨。”子南叹了一口气,装作很后悔地说:“我,我对不起大王的栽培和信任,我、我惭愧啊,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改正错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进你妈个头,没有今后了。来人,拉下去砍了。”楚康王下令。
  武士上来,不由分说,将子南拉了下去,片刻,正法完毕。
  子南被杀,观起怎么样?
  观起被五马分尸,然后全国展览。
  “这就是腐败分子的下场。”这就是展览的解说词。
  这,就是楚国的第三次廉政风暴。
  
  子南的尸体,在朝廷外示众。
  三天之后,弃疾请求收尸,楚康王批准了。
  埋葬了父亲,有人问弃疾是不是要流亡海外了。
  “我参与了杀自己的父亲,哪里还会收留我呢?”弃疾说。
  “那,继续在朝廷上干?”
  “父亲被杀,却去为杀父仇人卖命,我怎么能做得到呢?”弃疾又说。
  流亡也不行,继续在楚国工作也不行,那不是无路可走了?还真是。
  弃疾埋葬了父亲之后,就上吊身亡。
  弃疾,一个有原则有骨气的人,却被贪污腐败的父亲所连累。

第一五五章 楚才晋用
  廉政风暴,子南被杀。
  楚康王再次任命蒍子冯为令尹,这一次,不能再装怪病了。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当了令尹。
  当了一段时间,蒍子冯在朝廷上遇上申叔豫。
  “老申,早上好。”蒍子冯打个招呼。
  申叔豫就像没听见一样,只是用眼睛的余光扫视了蒍子冯半眼。
  “老申,早上好。”蒍子冯又说一句。
  这一次,申叔豫甚至没有用余光扫视蒍子冯。
  “老申,早上好。”
  这一次,申叔豫不仅没有回答,还匆忙走开了。
  玩深沉?蒍子冯就觉得有什么问题,急忙追了出去。来到朝廷外,就看见申叔豫在前面急速地走,蒍子冯追了上去,申叔豫显然知道他在后面,于是一拐弯来到一处集市,消失在人群当中。
  下了朝,蒍子冯没有回家,直接去了申叔豫的家。因为担心申叔豫不见他,索性自己一个人驾车前往。
  “老申,三次跟你打招呼,都没理我,我难道有什么过错吗?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蒍子冯对申叔豫说,他知道申叔豫那样做肯定是有缘由的。
  “我之所以不敢在朝廷搭理你,是怕受到你的连累。”
  “怎么连累你呢?我不贪污不腐败啊。”
  “从前观起受到子南宠信,结果子南被他连累,观起也被五马分尸,亲近子南的人也都遭了殃。你说,我怎么能不害怕呢?”
  “老申,说明白点好吗?”
  “我说得够明白了,你要是连这也听不明白,我也没必要再跟你说什么了。”
  蒍子冯有点郁闷,闷闷地离开了申叔豫的家。
  一路上,蒍子冯就在想申叔豫的话,一路想一路驾车,车子总是偏离正道。快到家的时候,他终于恍然大悟。
  原来,蒍子冯手下有八个人受他宠信,这八个人并不是政府公务员,可是最近都发了财,人人有车有马。蒍子冯想明白的就是,这八个人就是自己的观起。
  “各位,大路朝天,各走一边,明天开始,各位自便吧,我这里没你们的茶位了。”蒍子冯没客气,把八个人都赶走了。
  从那之后,楚康王才算对蒍子冯放心。
  不过,蒍子冯在令尹的位置上还是干得小心翼翼,提心吊胆,恨不得早一点死,结果仅仅干了三年就鞠躬尽瘁了。在这一点上,蒍子冯和晋国的士会父子倒颇为相似,不同的是,士会父子怕的是权力斗争,蒍子冯怕的是廉政风暴。
  
  ——上下其手
  蒍子冯去世,屈建(子木)担任令尹。
  相比于蒍子冯,屈建更喜欢对外用兵,上任当年就灭了吴国的附庸舒鸠国。第二年,屈建联络秦国,楚秦联军进攻吴国。
  楚秦两国军队抵达吴国边境的时候,发现吴国人早已经有了防备,于是决定撤军。可是就这么回去又觉得挺失败,干脆两国联军屁股一歪,打到郑国去了。
  郑国守卫边境的是皇颉,猛然发现楚国人和秦国人来了,仓皇之间率军出战。郑军当然不是楚秦联军的对手,大败亏输。
  皇颉弃车而逃,结果被楚军的穿封戍活捉。穿封戍正要押着皇颉回去,迎面过来一员大将,谁啊?楚康王的弟弟王子围。
  “哈哈,我活捉了郑军主将,哈哈。”王子围来到近前,一把揪住皇颉,大喊起来。
  穿封戍一看,分明是自己捉住的,这位怎么上来就说是他捉住的?
  “喂,搞错了吧?没看见我正押着他吗?”穿封戍说。
  “我可没看见你押着他,是我抓住他的。”王子围索性来个不要脸。
  “是我捉住他的,你不要脸。”
  “你才不要脸,是我捉住他的。”
  两人争吵起来。
  穿封戍只是个小军官,他不知道对面这位是楚康王的弟弟?知道,可是他咽不下这口气。
  正在争吵,来了一个人,谁?伯州犁。
  “哎,咱们别争了,伯老来了,楚国最有学问的人来了,咱们问他,让他判断。”王子围提出建议。
  “那,那行吧。”穿封戍没办法,只好答应。
  两人把问题交给了伯州犁,要说呢,还是晋国人有办法。
  “这还不好办?谁捉的他,他自己最清楚啊,问他不就行了?我来问。”伯州犁有办法,听上去还真不错,穿封戍挺高兴,心说这一回该真相大白了。
  晋国人总是比楚国人有办法,这一点要承认。
  伯州犁来到皇颉面前,先做一下铺垫:“这位,看上去你是个聪明人文化人,有些事情你自己知道怎么办吧?”
  皇颉一听,有点弄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过,他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文化人,他知道这句话一定有什么深层含义,自己要小心了。
  伯州犁抬起手来(《左传》:上其手),指着王子围说:“这位先生是王子围,哪,身材魁梧,体格健壮,是我们大王最宠爱的弟弟。”
  然后,伯州犁把手放下来(《左传》:下其手),指着穿封戍说:“这位名叫穿封戍,楚国边境小县的县尹。”
  皇颉现在什么都明白了。
  “现在请听题,王子围和穿封戍,谁捉住了你?”伯州犁问。
  皇颉抢答了。
  “我遇上了王子围,打不过他,就被他活捉了。”
  正确答案。
  伯州犁笑了,王子围也笑了,甚至皇颉都笑了。
  “笑你妈个头,老子跟你拼了。”穿封戍爆喝一声,提起手中的大戟,就要来跟王子围拼命。
  王子围吓得脸色惨白,掉头就跑,幸亏在场人多,夺下了穿封戍手中的大戟。
  “什么狗屁王子,臭不要脸。”穿封戍大声叫骂。
  这段故事,后来成为一个成语:上下其手。
  上下其手,比喻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他乡遇故知
  从郑国捞了一票之后,楚秦两军各自回国了。
  回到楚国,屈建发现有客人在等他,宋国来的客人,是向戌派来的。虽说宋国是晋国阵营的,屈建和向戌的私交还是不错的,私下里常有些书信往来。
  “哎哟,老向有什么好消息给我?”屈建挺高兴,他想不到的是,后面的事情能让他更高兴。
  “令尹,是这么回事。”来人是向戌派来的和平特使,当下把向戌的和平计划介绍了一遍,说是晋国人很感兴趣,要是楚国也有兴趣的话,宋国愿意做东道主,请晋楚两国到宋国进行和平谈判,今后双方的盟国互相朝拜,国际事务都以和平方式解决,世界和平的伟大理想就能实现了。
  屈建听完了介绍,非常高兴,算一算,世界和平对楚国实在是好处太多了。首先,目前楚国处于下风,对抗晋国很吃力;第二,晋国的盟国多,楚国的盟国少,互相朝拜,自己就赚多了;第三,要是在自己手上实现了世界和平,那自己不是名垂青史了?
  屈建决定响应宋国的建议,于是去向楚康王汇报。对于这个建议,楚康王也很感兴趣。两人一商量,决定派人去晋国打探一下对方的态度。可是派谁去呢?想来想去,派谁去都不合适,因为现在双方还是敌对国家,万一对方根本没有诚意,自己这边贸然派人过去,岂不是很丢面子?
  最后,屈建提了一个建议:咱们让蔡国派人去,这样就怎么也丢不了楚国的面子了。
  
  蔡国接到了楚国的命令,说是派一个人去晋国,观察一下晋国的情况,同时探一探晋国人的口风,看他们是不是真的爱好和平了。
  蔡国派出了上卿声子,一来级别够,二来声子口才很好。
  声子带了单位介绍信就上路了,路过郑国的时候,在荥阳郊区遇上了一个人。
  “哎唷,世界真小,伍兄,怎么在这里遇上了?”声子很高兴,遇上的人名叫伍举,说起来,就是楚庄王的嬖人伍参的儿子。
  当初,伍参和声子的父亲子朝私交很好,两家因此也多有往来,声子和伍举也就成了朋友。如今在异国他乡相遇,正是他乡遇故知啊。
  “我去晋国,你呢。”伍举说。
  “我也去晋国公干,你去干什么?”
  “我,哎,我流亡。”
  “啊,你在楚国受迫害了?”
  原来,伍举娶了王子牟的女儿,可是最近王子牟犯了事,畏罪潜逃了。有人就举报伍举,说是他送老丈人跑的。这下伍举害怕了,连忙出逃,这是要逃到晋国去政治避难的。
  “唉,我们家好不容易在楚国混出个模样来,现在又要去晋国二次创业,苍天啊大地啊,为什么就这么不公平呢。”伍举很沮丧,他对前景很悲观。
  “伍兄,不用担心,你尽管去晋国,就当度假了,我保证能够让你回楚国。”声子看见老朋友这样伤心,决心帮他。
  “你,你有办法?”
  “有。”
  “什么办法?”
  “不能说,说了就不灵了。”
  
  ——世上最著名的忽悠
  声子在晋国受到了热情招待,他还见到了赵武,就宋国的和平方案进行了讨论,赵武的态度非常积极。临走,晋平公设宴招待声子,六卿大夫等人参加。
  晋国人的热情证实了他们的诚意,声子非常高兴。
  离开了晋国,声子没有回国,直接来到了楚国,向屈建汇报晋国人的态度。
  声子把自己在晋国受的热情招待介绍了一遍,说晋国人很有诚意,而且对宋国的方案也很满意,楚国方面不用担心。
  屈建非常高兴,说完了正事,跟声子随便聊起晋国的事情来了。
  “哎,晋国的大夫和楚国的大夫相比,谁更贤能一些?”屈建问,楚国人对这个都很感兴趣。
  “这么说吧,晋国的卿不如楚国的卿,可是晋国的大夫比楚国的大夫强,他们的大夫都是卿的材料。”声子考虑了一下说,他说的倒是真话,晋国这一代的卿确实是历史上最弱的,而晋国的大夫如叔向、张侯等人的能力确实比卿要强很多。
  “既然我们的卿更强,为什么晋国比我们要强大?”对声子的回答,屈建很受用,不过他还接着问。
  “这个,就像杞木、梓木、皮革一样,晋国人用的都是楚国运过去的。楚国虽然人才多,但是都被晋国人用了。”声子假装考虑了一下说,因为这是他早就想好的。《左传》原文:虽楚有才,晋实用之。
  “晋国人就没有什么宗族亲戚之类的?他们自己就没有人才?”屈建略略吃了一惊,这个观点他还是第一次听说。说实话,从前对晋国人,他是有一点轻微的自卑的,所以听到这个观点,尤其诧异。
  “当然有啊。不过,晋国人对楚国人才的使用非常到位非常充分,特别是用楚国人才对付楚国方面。我听说‘善为国者,赏不僭(音建)而刑不滥”,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要失当,处罚不要泛滥。赏赐失当,就可能让坏人得到好处;处罚泛滥,就可能冤枉好人。如果二害择其轻,那就宁可赏赐失当,也不能处罚泛滥。宁可让坏人得到好处,也不能让好人受到冤枉。好人都被赶跑了,这个国家也就没戏了。”声子开始发挥,由于准备充分,当时引经据典,从《诗经》到《夏书》到《商颂》,滔滔不绝,娓娓道来,一个中心思想:不能冤枉好人。
  屈建听得目瞪口呆,活这么大岁数,没见过这么有学问的。
  声子一看,心中得意,于是继续忽悠。
  “不幸的是,楚国的问题就在于处罚泛滥。所以,楚国很多大夫被迫流亡国外,政治避难,结果呢,所到之处受到重用。反过来,他们再帮助敌国来对付楚国,那是比卧底还可怕啊。想当初子仪叛乱(事见第三部第九十五章117页),析公逃到了晋国,晋国人让他做了谋士,结果楚晋绕角之战,就是他给晋国人出了夜袭的主意,导致楚国大败。晋国人随后攻入蔡国、活捉沈国国君、又战胜了申息两地军队,活捉了申丽,郑国从此不敢亲近楚国。雍子的父兄诬陷雍子,楚共王没有分辨是非,雍子于是逃亡到了晋国。到晋国攻打彭城的时候,晋军与楚军狭路相逢,雍子给晋军出主意,做出决一死战的架势,把楚军给吓跑了,晋国人因此才能拿下彭城(事见第四部第一三七章)。子反和巫臣争夺夏姬,巫臣为此逃到了晋国,晋国人把他封在了邢,他不仅帮助晋国人打击北狄,还派他儿子到吴国,教唆吴国人背叛楚国,教吴国人用兵车打仗,吴国人从此频繁骚扰楚国,让楚国疲于奔命,腹背受敌。斗越椒之乱,他儿子贲皇逃到了晋国,晋国人把苗封给了他,鄢陵之战,苗贲皇给他们出主意,结果他们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我们的中军,楚军大败,共王伤了一只眼睛,子反也因而自杀(事见第三部第一一九章)。这么说吧,郑国的背叛、吴国的强大、楚军失去诸侯等等,实际上都是楚国的人才干的,不是晋国人击败了楚国,而是楚国人自己击败了楚国。”这一段话,声子说得口干舌燥,不过句句在理,而且耸人听闻。
  屈建愣了半天,等到终于想明白之后,一头的冷汗都出来了。
  “是,是,是这么回事啊。”屈建现在只会说这么一句话了。
  声子喝了一碗水,润了润嗓子,接着忽悠。
  “现在,有一件空前严重的事件,我不敢不说。伍举作了王子牟的女婿,前不久王子牟犯罪潜逃,有人诬陷说是伍举帮他老丈人逃走的,吓得伍举逃到了郑国。据说他在郑国的时候还在盼望能够得到赦免,经常向南方眺望,希望回国。我从晋国回来的时候,听说他已经到了晋国,晋国人准备给他封地,享受和叔向一样的待遇。如果伍举今后为晋国人出主意对付楚国的话,其危害恐怕比武臣苗贲皇们加起来都要大啊。天哪,我都不敢想象了。”声子说得声情并茂,说来说去,把话落在了这里。
  “是,是。”屈建浑身冷汗都出来了,他在想象,想象伍举被晋国人所用,于是晋国人所向披靡,楚军节节败退,最后楚王一生气一发火一拍桌子,自己的脑袋就可能搬家了。
  声子擦了擦汗,说得激动,以至于浑身冒汗了。不过,不是冷汗。
  “我,我要跟大王汇报这件事情。”屈建说。
  当天,屈建去向楚康王汇报声子前往晋国的情况,之后把声子上面这段话照搬了过去。
  “哎呀妈呀。”楚康王也听出一身的冷汗来,当时就下令了:“老屈,你立即派人去晋国,把伍举请回来,我给他升官,给他加薪。”
  第二天,屈建就派了伍举的二儿子伍鸣前往晋国,把伍举给接回来了。
  当然,和平进程正常推进,屈建派人前往宋国,表达了楚国对和平建议的肯定,表示:楚国一向爱好和平,致力于创造一个和平的世界环境。对于和平大会,楚国将积极参加并抱有美好期待。
  
  这是一段中国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忽悠之一,声子的忽悠水平堪称炉火纯青。措辞高雅,有理有据,繁而不杂,杂而不乱。既给你自尊,又打击你的自尊。既有事实,又有推理。既晓之以情,又动之以理。让你听起来有理,再想更有理。
  其实,春秋时期,各国人才流动已经相当频繁,各国也都很重视外国人才。楚才晋用,晋才同样楚用。而事实上,伍举在晋国受到重用的可能性并不大,一来伍举级别较低,二来,赵武等人并不是很进取的人物,对于人才未必看重。
  不管怎么说,声子一番成功的忽悠,让伍举因祸得福。所以,忽悠真是一门学问,自古以来就是。
  这一段长篇大论,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建议背诵。
  这段话中,发明了两个成语:楚才晋用,引领以望。
  此外,运用了两个成语:夙兴夜寐,疲于奔命。



第一五六章 世界和平大会
  
  周灵王二十六年(前546年)、晋平公十二年、楚康王十四年、齐景公二年、秦景公三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宋平公三十年、郑简公二十年、卫献公元年。
  五月,春风和煦,百花盛开。
  五月不是夏天吗?那是和平的春风,吹开了和平的春花。
  中原大地,宋国首都睢阳浓妆淡抹,布置得分外妖娆,就像将要出嫁的处女。西门之外,世界和平大会会场已经修整完毕,设计新颖,装修豪华,建设水准为世界超一流,堪称春秋时期的“鸟巢”。
  宋国人民欢欣鼓舞,等待着世界和平的隆重降临。
  最令宋国人民兴奋的是,时隔六百年之后,商汤后人的土地再一次成为了世界的中心,诸侯国们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就像商朝的时候诸侯们从四面八方来朝拜商王一样。
  感觉好极了。
  
  ——诸侯云集
  五月二十七日,从北方来了大队人马,那是北方盟主晋国的和平特使们来到了。
  在队伍的最前面,是晋国中军主帅赵武,他将是此次和平大会的晋国全权特使;在赵武的身边,是太傅叔向,这位享有崇高国际威望的晋国头号学者将作为赵武的副宾。在他们的身后,是晋国的下军佐智盈。
  这样,晋国代表团的成员是:一个上卿,一个下卿,一个上大夫。这个阵容谈不上豪华,但是很恰当,而且,这是三个恰当的人。
  五月二十九日,从西面来了一队人马,那是郑国人来了。
  郑国派出了上卿良宵,他是郑国三号人物,除了郑简公和子展,就数到他了。这种场合,他也是合适人选。
  六月二日,鲁国的叔孙豹来到。随后,齐国的庆封也赶到了。晚上,卫国的石恶抵达。
  十日,邾悼公来到。这样的会议,大国由卿参加,小国就必须国君亲自出席了。
  到现在,北方联盟的国家到得差不多了。
  
  十六日,楚国的公子黑肱来到。
  之后,晋国和楚国之间进行了预备谈判,谈判双方是智盈和公子黑肱。
  二十一日,宋国的向戌来到陈国,在这里会见了正在陈国访问的楚国令尹屈建,双方就和平协议的最后文本进行讨论。屈建提出,要让晋楚两国的盟国交叉朝拜,希望落实这一条。
  二十四日,向戌回到宋国,向赵武通报了和屈建会谈的内容。
  “晋楚齐秦实际上是四个地位相当的国家,晋国不能指挥齐国,就像楚国不能指挥秦国一样。如果楚国能让秦国的国君到晋国朝拜,那我们就想办法让齐国的国君去楚国朝拜。”赵武表示,他知道楚国不能指挥秦国,因此也提出齐国,免得自己这一边吃亏。
  二十六日,向戌又来到陈国,把赵武的意见告诉了屈建。屈建立即派出快车赶回郢都向楚康王请示这个问题。
  楚康王批示:“求同存异,搁置争议,齐国和秦国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先让其他国家互相朝见。”
  七月二日,楚康王的指示送达陈国,向戌当天回到宋国。于是,当天晚上,赵武和公子黑肱拟定了盟誓的誓词,双方达成一致。
  七月四日,楚国令尹屈建抵达睢阳,同时来到的还有陈国的上卿孔奂、蔡国的上卿声子。当日,曹国和许国的上卿也都抵达。
  至此,与会各国成员全部抵达,秦国缺席。
  北方联盟在睢阳城北扎寨,南方联盟则在睢阳城南扎寨。
  
  七月五日,和平大会召开,主要程序就是结盟,大家歃血为盟。
  结盟之前,楚国人和晋国人都很紧张,都很惧怕对方万一搞个突然袭击怎么办?
  “命令所有人在外衣里面穿上皮甲,以防万一。”屈建下令。
  屈建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他知道当初楚成王就曾经在盟会上搞突然袭击,楚国曾经不讲信用,谁能担保晋国人这一次就讲信用?再说,这里是宋国的地盘,是晋国人的势力范围。
  随同前来的太宰伯州犁看见了,提出反对意见:“令尹,这样不好。集合了天下诸侯,我们却不讲信用,这样的话,天下诸侯又怎么能够信服我们呢?”
  屈荡看了他一眼,坚持自己的做法:“晋楚两国之间的不信任由来已久了,我们之间打交道,怎么对自己有利就怎么做,信用不信用不重要。”
  楚国人做了最坏的准备,晋国人呢?
  晋国人也在作最坏的准备。
  “元帅,我看楚国人很紧张,有可能他们会发动突然袭击。”智盈从楚军营地观察到一些不同寻常之处,急忙来对屈荡说。
  “不怕,如果他们发动袭击的话,我们立即转移进宋国都城,他们奈何不了我们。”赵武并没有太当回事。
  可是,当赵武来到会场,他发现楚国人明显是穿了皮甲的,这时候,他有点紧张了。
  “楚国人有备而来啊,咱们怎么办?”赵武悄悄地问身边的叔向。
  “不怕,一个人不讲信用,就不能在江湖上立足。如今诸侯大会,一个国家不讲信用,又怎么能成功呢?再者说了,咱们的人也不少,盟国也比楚国多,还有宋国的大军压阵,怕什么?真要动起手来,楚国人再多一倍也不是对手。放心,他们这样,只是说明他们心里害怕。”叔向断言,他一点也不怕。
  叔向的分析是正确的,楚国人之所以有防备,是因为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弱势,怕被暗算。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说,楚国人的弱势太明显,如果晋国人存心要袭击他们,即便他们有准备也是无济于事的。
  所以,屈建的做法确实不够明智。与其如此,不如大大方方,坦诚以待,反而体现出自己的大国风度和自信来。

——歃血为盟
  和平大会在紧张而热烈的气氛中进行。
  宋国人很善于组织会议,特别是国际会议。宋国人在音乐和礼仪上都很有造诣,或者说很有传统,不仅楚国人看得目瞪口呆,晋国人看得瞠目结舌,就是齐国人郑国人也看得自叹弗如,甚至连鲁国人也要赞叹不已。
  气氛祥和,充满了和平的味道。
  晋国人怡然自得,举止自若。
  楚国人很后悔,暗暗说:“真傻,穿多了。”
  一切按照程序进行,主持人是东道主的向戌。
  终于,到了歃血为盟的时刻。
  这是历史性的时刻,晋国人和楚国人要第一次歃血为盟了。
  可是,到了历史性的时刻,出了问题。
  按照向戌想当然的想法,歃血为盟的顺序是晋国人先来,因为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应该晋国人先来。实际上,前面的入场、宣读到会人员等等程序,都是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