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杨贵妃-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大唐皇帝击鼓,贵妃起舞,破调是繁音,快舞,在薄醉中的杨贵妃舞转着,稍微有些不稳,谢阿蛮相伴,小心地照顾着,一曲既罢时,虢国夫人又来敬酒了。
  过三十六岁生日的杨贵妃,终于醉了,她在夜宴中一舞之后,又连饮了两杯酒,就不能支持,靠在垫上,把衣襟也拉开了。李隆基过去看她,坐在旁边相伴,发现贵妃的内衣已汗湿,他轻轻地以巾为她揩拭颈项,她合着的眼皮抬了一下,向皇帝昧昧地说:
  “三郎,我的心跳得很快——”
  “哦,你歇歇,我着他们做醒酒汤来!”
  她紧紧捏住了皇帝的手,喘着说:
  “我好久没饮这么多酒,今天可真的不行了,三郎,先给我一枚酸果……”
  杨怡悄悄地立在旁边,她听到皇帝和贵妃之间的细语,心中有着惘惘的感伤,她从他们之间的小语发现,双方都是有情的,而且是深情的,但皇帝对自己,却肤浅得多了,皇帝与自己,只是欲的结合。
  她想到自己在繁华场中,也有几个情夫,然而,像皇帝对贵妃那样的却没有。她检讨着,为何自己不曾被爱,被人真正地爱?
  她想:“是因于我自己的浮动吗?”
  现在,杨贵妃含着酸果,吸取酸性的汁水,皇帝挨得她很近,温柔而体贴地——不知在什么时候,皇帝手上有了一柄妇人用的小扇,轻轻地为她扇着。
  

《杨贵妃》 第六卷(18)
歌舞依然继续着,杨贵妃徐徐地坐直了,她发现自己中酒有相当深,吸了一口气,低声说:
  “三郎,我真的醉了,不该舞的——我先回去,让花花在此陪你——我,要睡……”
  “我和你回去!”皇帝不加思索地说出,并且命人备车。
  杨怡退后了几步,抬手命谢阿蛮过来,嘱咐她送贵妃,同时又告诫她不可再胡闹了。
  宫苑中的宴会虽然仍在进行,但因于皇帝和贵妃同时离去,情绪便立刻降低了。
  皇帝回到飞霜殿的长生院,亲自给杨玉环喝了一小杯醒酒汤,让她和衣躺下——他知道此时若让她多动,必然会呕吐的。
  谢阿蛮小心地为贵妃除了舞鞋,转身要出去,皇帝叫住她,阿蛮扮了一个鬼脸,怯怯地伸出右手。
  “我该挨打,你打手吧,是虢国夫人和我商量了使贵妃醉一次,贵妃好人事,我们先怂恿那几位老妃子每人敬贵妃一杯寿酒,又请六女官代表各局敬一杯……”
  “小东西!”皇帝看着她嘻皮笑脸的可怜相,笑了,在她的手掌上轻打一下说:“不许走,在此服侍贵妃——”
  “是,陛下——”她应着,但她并不是一个听话的人,一转眼就溜了出去。
  皇帝坐靠在一边看视醉卧的贵妃,侍从宫女们听到皇帝说不许阿蛮走的,当谢阿蛮溜了出去之后,便有人来报告,皇帝不介意,挥挥手说:“由她去!”然后,他也合上眼皮养神,偶然会抬一下眼看贵妃。
  风顺,远处有乐声传来——幽邃中的轻扬,那似是抚慰灵魂的乐声,皇帝以手指轻轻地按拍,进了恬适的朦胧之中。
  大约有半个时辰吧,杨贵妃睡着一觉而醒了,她嚷着热,她的声音也使朦胧中的皇帝醒了——那是非常舒服的自小睡中醒来,他哦着,看贵妃。
  她已自行解带和在脱外衣,两名侍女连忙上前协助。
  外衣脱了,杨贵妃又拉开内衬的长衣,侍女又为她除下,如今,她只剩下细麻布的内衫——在并不明亮的灯光下,她那微腴而又停匀的躯体使皇帝喜悦,皇帝移身过去,轻轻地搂住她,同时,皇帝发现她的内衣有几处汗湿,腋下的汗湿有很大的一片,他说:
  “玉环,换一件衣,那会受凉的!”
  她撩着头发,说好,侍女们取过了内褛衣、大巾,为贵妃换衣,同时,皇帝本人也替换了衣服。
  贵妃的发饰都取下了,长发散披着,刚才的酒意,至少已消了一半,她起身,向皇帝嫣然一笑,由两名侍女扶着入更衣室。
  皇帝在神往中,刚才,贵妃更衣时所见——她一身白皙,圆润,如美玉无瑕。
  倏忽间,许多往事重回了,他想到了技艺房中的往事,他想着温泉初浴的往事……
  乐声悠悠地传来,他在无数的往事中兜着圈子。美丽的圈子……
  他想到名花倾国两相欢——
  他独自笑了,取饮几上的醒酒汤,那是贵妃饮过而留剩的,他不察而饮了一口,皱皱眉,又笑了。
  当他在往事鱼贯而来又鱼贯而去的思维中神往时,杨贵妃从更衣室中出来,她赤着足,很快地到皇帝身前蹲下来问:
  “你一个人在想什么?我醉了,好久没饮过那么多酒!”
  皇帝捏住了她的双手,很冷,她的面颊贴着皇帝的手背,也冷冷的,显然,她一定用冷水沐洗过。
  皇帝柔和地告诉她,自己在回想与她之间的往事,皇帝也告诫她,不可用冷水,以防伤风。
  贵妃的醉态虽然已消,但是,贵妃依然有些酒意而在兴奋中,她挨着皇帝喃喃地说了一些有关今天两次宴会的话,便枕在皇帝的腿上——
  乐声随着风,偶然会一阵阵地送入——
  她倾听着,问皇帝:“她们还没有散?”
  “我们走了,花花大约在那边作主,这人要的是尽欢,再加上那小鬼,今天不知会弄闹到什么时候!”皇帝抚着她的长发,悠悠地说,“花花是一个特出的女人,倘若她当上贵妃,很可能会像我的祖母!”
  “花花不会弄权吧,她只要享乐!”
  “那是环境的限制,她的性格,喜欢表现,有权可弄时,她会弄的,但她不会弄小权,她是有雄心的一型人!”
  “三郎,反正她不是贵妃,由她去!现在是什么时候了?”(有人报告亥初二刻)于是,贵妃又说:“该着她们歇了。”
  “由他们玩,我们两个静静地在一起,多好!”
  他们静静地在一起,爱好繁华茂盛的大唐皇帝忽然觉得两个人静静地在一起也很可爱。
  以前,他对两个人在一起,要的是欲,情兼欲的享乐,今宵,他忽然悟到情的享受!
  于是,他把自己所想的告诉贵妃。
  贵妃抱住他的双腿,软绵绵地应着,告诉皇帝,她自己在此时只是不想动,酒醉之后,全身都软了。
  虽然如此,她依然顾到外面的宴会,她再对皇帝说,不能任由她们通宵达旦,宫中一些年长的妃子会吃不消,接着,她命身边的侍女阿芳去通知。
  不久,他们静态被破坏了,乐声由远而近,他们先没有留意,渐渐地,皇帝听出了千秋岁的曲调,他摇撼着她说:
  “一定是花花来了,她带了一些人来!”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杨贵妃》 第六卷(19)
“理她呢!已这样晚了,他们还不睡觉!”
  虢国夫人也醉了,著名的舞伎谢阿蛮也醉了,这两人在宫中本已是无所不为的,现在,乘着酒兴,领了十二名乐伎入飞霜殿,乐伎们留在门外,她们两人歌唱着入长生院,再为贵妃拜寿。
  皇帝和贵妃都为此而大笑。
  静态的享受虽然被破坏了,但是,虢国夫人和谢阿蛮醺醺然地闯入,也带来了青春式的狂诞的欢乐气氛,他们在大笑中接受祝贺,杨贵妃为人也并不笨,她正式传皇命,各赐酒一觚,把杨怡和谢阿蛮也灌醉了,但她们两人依然唱着歌出去。
  这是宫廷大繁华的一天。但是,在这一天之后,大唐皇帝的性情上有一些变化,他对繁华盛大的场面,有了厌的倾向,他对那一夜贵妃醉后的静态享受很是依依。
  由于偶然的意念流转,一个月后的宫廷乞巧节,他只命循例举行庆典,不设宴会。
  每年的七月七日,宫廷中总会有一个宴会的,自杨贵妃入宫之后,七月七日的宴会,规模多数是较大的,今年,皇帝命各自乞巧行乐,不举行集中宴会,外面的人也不召入宫。
  飞霜殿有一个小型的乞巧宴会,那就是皇帝和贵妃的,有一班乐伎奏乐,饭后,张野狐、贺怀智、李龟年、马仙期等著名乐工,入内奏了一曲,领取乞巧节的赏赐之后就退出了。
  谢阿蛮陪侍着,但她忽然收敛了,很斯文和守规矩——杨贵妃知道阿蛮有伤心事,她的情人陈方强已别婚,瞒着她,而她和一位皇子之间的恋爱,又毫无真实发展,因此而郁郁不欢。
  当燃香过半,宫人分取了乞巧果品之后,阿蛮也告退了,皇帝喜欢静态,但他又是长期热闹的,今日的静,使他又有了闷郁之感,入室之后,他坦率地说:
  “今夜有些闷!”他伸出双臂,“应该多找一些人的。”
  “你还是一样!”杨贵妃笑了起来,“很好,下个月你七十大庆时,我们热闹一番作补偿!”她说着,双手捧住皇帝的面孔,“真看不出,你七十岁了,从体力看,你好像比太子还要强一些!”
  “那是实情!”皇帝撩起袖子,一弯手臂,“你摸摸,我依然是皮肉结实的!”
  她抚着他的手臂,悠悠地说:
  “但愿牛郎织女保佑你,到八十岁时也如今日,到九十岁时也是一个样子——”她说,偎依着皇帝,“三郎,这是我的自私,你明白吗?”
  “这是你的自私?”
  “是的,你健朗,长命,我好有个依靠呀!我比你年纪小许多,只有你长命,我才有福享,三郎,再有二十年,我心满意足了,照你现在的身体,再有二十年,一定不成问题的。三郎,你不忌讳我这样说吧——我不相信一个人能活到百岁的!”她娓娓道来,手指则轻柔地摩挲着他的面颊。
  这一席话使皇帝感动,他细说:
  “为你,我一定好好保养,活九十一岁吧!”
  “活九十五岁——配九五至尊,自然,能活一百岁更加好!三郎,我们上楼去,向牛女双星祈福!”她说着,挽了皇帝走,上长生院的楼。
  这是好天良夜,他们在楼上的廊间看着星河。织女、牵牛双星似乎可见。
  杨贵妃虔诚地双手合十,喃喃向天而祷。
  大唐皇帝笑了,搂住她坐下来,轻轻地说:
  “人寿在天,亦在人为,牛郎织女只管姻缘不管寿夭的,其实,他们自己一年一会,也自可怜!”
  “三郎,我不以为他们可怜,千年万年,年年能相会一夜,又有什么不好,他们才不可怜哩!”
  “你这样说也有道理,”他搂紧她一些,再说:“在人间——哦,‘神龟虽寿,犹有竟时’,”他念出两句诗,再说:“玉环,我们起来,向双星祈祷:人寿难期,但愿我和你生生世世,永为夫妻!过了今生,还有来世!”
  “三郎!”她激动地叫着,站直了,至诚地向天上的双星说:“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
  于是,李隆基携着她的手走到栏杆边,依着柱说:
  “现在,我觉得只有我们两人在一起,也很可爱,比人多更好。”他稍顿,又说:“玉环,你放心,我的体力,相信再有十年是一定可以的,李林甫死后,我忙一些,我想,到明年,国忠可以承当大任了,国忠很能干,但经验不足,也缺少威望,再培养他一年,大约可以了吧!”李隆基平和地说下去:“我自己也会收敛着,好好保养身体——”
  她又偎依,至情流露地说:
  “三郎,为我——为我而珍重!”
  他们在偎依中,默默地过了一些时,皇帝说:
  “国忠有干才,可惜读书不多,对大政方针,有时欠缺领悟,譬如对安禄山,他总有疑心,以为安禄山兵权太重,手下蕃将太多,会反——他不明白,天下承平已久,要反,谈何容易,第一人心不附,再者,安禄山文化低,武夫而已,没有文书者,又何能争天下……”
  她伸出手,轻轻地掩住他的嘴。
  “我们在一起,不要论天下事,你听,下面蟋蟀鸣声,比贺怀智琵琶独奏还要好听!”
  于是,皇帝吻着她的手心,倾听着蟋蟀的鸣叫。
  夜将半,她再向牛女双星说:“生生世世,永为夫妻!”
  

《杨贵妃》 第六卷(20)
感情在欲的境界之外升华,他们都想望着永恒。
  (注:前人谓“七月七日长生殿”在骊山,误。据唐代记载皇帝行动的书,皇帝从来没有在夏天和重九之前到过骊山,骊山温泉只是避寒之地。长生殿或长生院,则是宫中对皇帝寝宫的泛称,并非专指一宫。)
  乞巧节过后,朝中和宫中都为皇帝的七十大庆而作筹备了。李隆基嗣位为皇之后,人们把皇帝的生辰定为千秋节,成了国家性的一项庆日。三十多年来,每逢千秋节,内外都会有庆典,但是,李隆基不愿在自己的生日作一般的铺张,对外,他只作赐酺之类惠民的事;另与臣下们作诗酒之会,宫中举行寻常宴乐。六十几岁时,他怕老,不愿人们显著地提出。但今天七十大庆,自不能再平平而过了。
  宰相杨国忠参照前期的祝寿作风,铸了许多面镜子,那是大唐皇朝的传统,唐太宗以镜子能反映物象,把它视作自我检讨的象征。杨国忠本身虽不是文人,但他还是懂得的,他特制了一面铜镜,找了最擅长作吹捧诗文的给事中王维,请他题字,王维将自己旧日所作一首捧皇帝诗中的两句交篆书家李阳冰写在镜后,命工匠刻镂,那是以下十四个字:“共欢天意同人意,万岁千秋奉圣君。”
  杨国忠在大寿的前几天捧了这面宝镜呈献皇帝,其他一大批镜子,注明了等次,献供皇帝作赐赠给百官的。
  这位宰相做事很是周到。这位宰相也很能利用机会,他在宫中以附带性式提及一位次席宰相的继任人选,他反对和安禄山有密切关系的吉温为相,改以文部侍郎韦见素入相,皇帝也同意了。
  于是,八月初五到了,那是大唐天宝皇帝的七十大庆寿辰,百官在兴庆宫的兴庆殿大朝上寿,皇帝赠送百官各一卷“千秋金鉴录”,那是开元时代的宰相张九龄作的。
  大朝,除贺寿之外,不议事,朝仪罢,开放兴庆宫,任由百官在兴庆殿后,龙池的周围游览,南面的勤政务本楼,花萼相辉楼也开放。
  兴庆宫是大唐诸宫城中最特出的,正门兴庆门向西开,其余各宫城的正门都向南。兴庆宫还有不同的地方,南、西城上,都能看到市中的活动。城上和市街行人可以互相对话。
  杨贵妃在花萼相辉楼接待皇族中人以及大官员。皇帝休息了一些时,再出,也到花萼相辉楼,在楼上的西廊和南廊出现,接受城外百姓们的欢呼。
  皇帝作了一首诗,也于此时传抄和唱颂,城外的百姓们在路上拜舞,高呼着万岁。皇帝命人开启宫门,赐城外百姓酒食,并且选了年老的百姓男女各七人入宫,赐帛和金银钱与酒食——这也是大唐宫廷中的一项特例。
  (注:唐玄宗李隆基生日为八月初五,百官请以是日为千秋节,见于开元十七年左丞相源乾曜、右丞相张说所上表,布于天下。唐实录误为八月初一,以用干支记日而误,王维有重九贺寿诗,应该不是贺生辰。)
  大宴分在花萼相辉楼、勤政务本楼举行。杨氏家族人员成为千秋节中最受注意的人物。杨贵妃在这一天上表现很和谐,她由高力士陪了和许多大臣相见,然后,她在皇族人员中出现,寿王李瑁在,但当杨贵妃出现时,及时回避。
  时间并未使往事完全褪色。
  时间,同样没有使杨玉环的美丽褪色。
  百官们都欣赏着这位明艳华丽的贵妃,早年见过她而后外放的大臣,惊讶于她的驻颜有术。
  至于三位国夫人,如今只剩下了两位,秦国夫人故世了,但美丽的虢国夫人也风华不减当年。只是,她似乎自敛着锋芒。
  真正尽敛锋芒的是宰相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她在宫廷大宴中只陪侍宫中老年的妃嫔和公主、郡主,没有到命妇群中酬酢,杨贵妃邀她,她也只是寻常地行礼而退。
  下午的内宴,宰相夫人也相当拘谨,她和丈夫的性格不同,她的出身是歌伎,但教养很好,没有人因她出身低而看轻她。飞扬恣放的虢国夫人,对这位从嫂自来是尊敬的,她们之间的相处,自微至显,也总是和洽的。
  今天的内宴舞乐的花样很多,乐工中的杰出人物,马仙期、贺怀智、雷海青合作着改编成“阿那曲”,作为庆典中的舞曲,由谢阿蛮主舞——那和通行的舞蹈不同,据说,“阿那曲”的舞蹈,自遥远的大秦国传至大食而再至中原(注:大秦为意大利的罗马,大食为阿拉伯)。这新舞蹈以用足尖舞和手的姿势与腰的动作相配,比一般舞蹈为艰难,自然,这是新鲜的。
  李隆基为此而大乐,询问杨贵妃:“有这样的舞,为何不先告诉我一声?”
  “我也只在昨天才知道的,听说,阿蛮苦练了一个月才能演出,这小鬼,今天是尽心尽力了!”
  “那该作一首诗来记事,让后人知道有阿那曲——我召王维来写诗——”皇帝欣然说。
  “王维的诗只是歌功颂德,他写不出来,命他写,还不如让我来作一首!”杨贵妃放肆地说。
  “好啊,贵妃有诗——”李隆基高声道出。
  杨贵妃本是信口说说的,经皇帝一叫开,她不得不作了,她退后,命文郁相助,不久作成了如下的一首“阿那曲”:
  “罗袖和香香不已,红蕖袅娜秋风里,轻云岭下乍摇风,嫩柳池塘初拂水。”
  

《杨贵妃》 第六卷(21)
杨贵妃很少作诗,这首阿那曲纯记舞姿,很快就传开了,但是,阿那曲却很少人能演出,因为太难舞了。
  

《杨贵妃》 第七卷(1)
大唐天宝十四载,天下升平,繁华茂盛,比去年的发展更高,宰相杨国忠掌政,似乎也真能继承李林甫而守成。不过,皇帝对杨国忠的相权有若干限抑,较特殊的事件,仍然由他自己决定。杨国忠和另一位宰相韦见素,共同发现了安禄山拥兵,扩展势力的情况,必然会有异谋,他们曾联合着一再请求削减安禄山的权力,防患未然。但是,皇帝却不答允。渐渐,杨国忠觉得情势越来越严重,便奏请以安禄山为宰相,召入朝中,藉此分散他三道的兵权。
  皇帝答应了,可是,当诏书已草就,皇帝又改变了主意。把召安禄山为宰相,任命贾循为范阳节度使、吕知诲为平卢节度使、杨光翙为河东节度使的四道制命都留下不发出。皇帝另派内侍辅璆琳为使,到范阳去观察情形——皇帝对安禄山的势力扩充有疑心,但他又以为自己待安禄山如子,这名胡儿不应该变心,再者,他要贯彻以胡制胡的政策,对安禄山以蕃将代汉将的作为也不以为非,此外,李隆基也以为只有安禄山的兵能击退东北的胡人,再者,调动,也可能出事。
  因此,他犹豫而不愿调动安禄山,而内侍出使回来,受了安禄山的蒙贿,报告安禄山虽狂傲,但颇满足现状。
  于是,在初冬十月,皇帝一行便上骊山华清宫避寒了。
  今年避寒的规模很盛大,皇帝的一行人才上山,诏命即日颁下,着若干官员和命妇也上山避寒,梨园子弟除了第一批随驾的之外,第二批又去了近两百人。
  大唐皇太子在杨国忠为相之后,情形好转了!在李林甫时代,他不能也不敢有任何活动;但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对太子很恭敬,利用相继而予太子若干方便:今年,太子随驾上山,也有相当多的扈从人员。其余诸王,同样也获得方便和供应(杨国忠为未来而结好太子)。
  对于杨国忠的当权,有不少人为之侧目,特别是朝廷中的儒臣,山东大族,他们认为杨国忠既无德望,又无文采,一个事务人才居然做首相,很是不平。但在李林甫时代受压抑的皇室人员,却对他有好感。
  恒王李瑱是其中之一,如今,他大胆地热恋着宫中最受人注意而不可捉摸的谢阿蛮,以前,他不敢明目张胆。
  一上山,恒王就找谢阿蛮去玩了——
  杨国忠在山上却找了太子议事,他求恳太子协助着向皇帝晋言,召安禄山入朝。
  太子和安禄山是不洽的,因为安禄山以前入朝,很有些轻视太子,但是,太子李亨对于杨国忠的求助,又只是敷衍,他不愿在父皇那边做出积极的表现。
  此外,在杨国忠为相而给予太子若干行动自由之后,李亨也暗暗地培植了自己的势力。一位曾被杨国忠所斥的侍郎房琯,如今成了太子的宾客,太子系统的人认为:让杨国忠和安禄山相斗,对太子地位会有好处。
  李亨回忆着李林甫独揽大权时,自己是不能有任何活动的,宰相对太子的监视,比之皇帝更严,他担心有朝杨国忠也会如此。因此,李亨虽也看到安禄山的势力扩展所出现的危机,却不做积极性的建言,而太子的门下客,反而制作将相不和的流言。
  于是,在骊山华清宫,宰相杨国忠直接向杨贵妃求助了——他曾先请虢国夫人说过,没有满意的答复,便直接和贵妃谈。
  那是在一间普通的房屋内,时间是皇帝午睡休养时。
  “国忠,我从来不预闻政事的,皇帝也从来不和我谈大政,我如说,他会奇怪,甚至可能起疑!”杨贵妃坦然说。
  “玉环,我知道,不过,事态真的很严重,我当着家,不能坐视!外面有谣言说我和安禄山因私怨而不和,所以我排挤安禄山,其实不是的!我压不住安禄山是事实,当年,李林甫是压得住他的!”杨国忠低喟着,“因为我压不住他,危险也就更大,玉环,这是为国家,不论如何,你要尽一分力!”
  对于杨国忠这一席话,杨贵妃惊诧了,她认真地问:“四海升平,安禄山真的敢造反?”她稍顿,又说:“以前,我听到一些反叛案,其实并不真,如果说李林甫生前要造反,我就不相信,那时,安禄山好像是力证李林甫勾结外族,有异图,你是主理此案的人——”
  “玉环,情形不同,李林甫勾结外族,大约不假,但是,他的反和安禄山的不一样,目前天下精兵,大多在安禄山手上,倘若他一有起兵,朝廷会无兵可抗!”杨国忠切切地说,“在上山之前,我请花花和你说过,最好能请高力士出面——”
  她沉吟着,慢吞吞地说:
  “花花和我说过两次,我不相信,再者,那时候高力士患病在休养,我也没问他,既如此,我见着皇帝时,向他提出,不过,皇帝如追问起来,我只能说明你向我说的,我的一些人事关系,皇帝都知道!”
  “这也不妨事,玉环,最好是你说先听到别人说,然后再及于我,否则,不大好,因为我向皇上提过许多次都没有结果,而我,平时不曾认真找你转言过!”
  “我来设法试试!”
  “玉环,今天能进言吧?我怕——希望能早些有决定!”
  “如此急?真有如此危险?”她惊动了。
  “是的,我每天都在担心,皇上的兴致又如此好,这样早就上山,又召邀许多人来,我实在不放心,自己设了一个专驿,十二个时辰都传消息,为的就是安禄山!”杨国忠坦率地说出,“只要调他入朝,将三镇兵马分由三个人统领,那就不会有事!”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杨贵妃》 第七卷(2)
“好!”杨贵妃说着,拉了铃绳,一名侍女进入,她命召静子来。
  静子是贵妃身边的侍从女官,凡是有正经事时,贵妃总是找静子处理,此刻,当着杨国忠的面,吩咐静子到华清宫的凝翠殿长生院去等着,皇帝一醒,就着人通知自己。
  “国忠,今夜之前,我就着人告知消息!”杨贵妃微笑着,“我派静子来如何?”
  “我想,还是让花花在黄昏前进来一次,她传话可靠些,由宫中女官传话,一旦为他人知,就不得了!”
  “随便,花花帮你,好像死心塌地——”杨贵妃说到此处,一顿,欲言又止。
  “贵妃,是不是也听到流言,说阿怡和我有暧昧?”杨国忠敏快地问。
  “是啊,我听人说,似乎很久了,我没理会!”
  “一个人失意时,无地容身;得意了,也有烦恼,谣言会莫名其妙地来,阿怡的性格你自然知道,我这样的人,阿怡怎会欢喜?再者,阿怡和我相处最久,在巴蜀时,我们就在一起言笑无忌,她也时常接济我,谣言太可恶——”杨国忠苦笑着,“阿怡自己也听到,她毫不介意,但是,这对我却很可怕,唉——我,一言难尽……”
  这样,忧心忡忡的杨国忠辞出了。
  杨贵妃有些烦,她走出去,在苑中闲步,不久,文郁拿了一件披风给贵妃披上。“我不觉得冷——”
  正在此时,锦梦儿在一角奔过,看到贵妃时就停步,再徐徐上前行礼。
  “阿蛮呢?你们上了山,人影也不见了!”
  锦梦儿垂着头,嚅嚅地说:
  “阿蛮在太子殿下处,她又另有约,着我去回了,改期!”
  在过去半年,谢阿蛮到过东宫有三四次,恒王李瑱的往来也转为密切,此外,杨贵妃又知道阿蛮和一位皇孙很好,那是已故棣王的儿子宜都郡王李俊,是皇帝的孙儿。杨贵妃对阿蛮周旋于祖父、儿子、孙子三代间,很不满,但由于自己在两代之间流转,又不好说得,她劝过阿蛮嫁人,可是,阿蛮又漫不经心。
  此刻,贵妃看着锦梦儿,苦笑着问:
  “又是约谁,要改约?是新人吗?”
  “陈留郡王李倩,”锦梦儿低头说,“是相识不久的!”
  杨贵妃没有再说话了,她在想一些事。李倩是荣王李琬的儿子,李琬早年就有名声,一度也传有被立为太子的可能,人们说李琬是一个贤能的皇子,但杨贵妃却不以为然,她想,一个人年纪还不算大,已有子女五十八人,怎能称贤?同时,她又联想到已故的棣王李琰,子女更多,单是儿子就有五十五人!随着,她又记了起来,当今皇子中,儿子次多的是延王李玢,有三十六个儿子。想到这些,她笑了——她想:阿蛮在皇孙中找人,那真个容易不过!她再想:倘若把所有的皇孙集中起来,一定很好玩,皇帝七十大寿时,皇孙到的只是有封爵的,而且经过选择,太小的不让入宫。
  她在漫步中自语:“明年皇上寿辰时,我来安排,所有皇孙、孙女儿,全都入宫。”
  不久之后,她见到皇帝时,首先就问:
  “三郎,你能不能立刻讲出你有多少孙儿和孙女?”
  李隆基一怔,忽然大笑:
  “每个月的月底都有一份报告的,我知道,只是一时记不起来了,好几百人,哦,我从前立十王宅,百孙院,其实又何止十王,百孙更远远不止——”
  “三郎,孙儿女的总数,会不会上一千?”
  “哦,可能有,如果加入外孙、外孙女,一定过千,我只记得阿琰居第一位有五十五个儿子,女儿三十一人,荣王的子女为五十八人,这两人子女多,所以记得,其余,有子女三四十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