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FBI:联邦调查局档案-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是签名的4个著名知识界人士之一,并出席了和平组织大会,这一举动当即惊动了世界。 1919年,爱因斯坦提出著名的〃相对论〃,改写了空间和引力定律。随后几年中,他的名字出现在许多倡导和平以及裁军的组织名单中。此后,尽管工作繁忙,爱因斯坦仍不时出席一些反战与维和的活动,甚至参加的争取和平活动竟多于科学会议。爱因斯坦还是一个激进主义者,是人权运动最早的倡导人之一。在德国,纳粹党在1922年就把他列入了黑名单。 这些情况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1932年,一个叫〃妇女爱国者〃公司的组织写了一封16页的信给美国国务院反映这一情况,信里写到:〃即使斯大林本人〃也没有参加过这么多无政府组织,应当禁止爱因斯坦进入美国。 不过,爱因斯坦还是在1933年来到了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和教育活动。 自从爱因斯坦来到美国后,联邦调查局就一刻没有停止对他的监视,他们甚至和移民局合作调查,密谋商议是否需要把爱因斯坦驱逐出境。当时,联邦调查局把监视目标对准他和他的秘书海伦·杜卡斯女士两人。海伦·杜卡斯自从1928年以来,一直为爱因斯坦工作,并且和爱因斯坦以及他的继女和姐姐一起住在普林斯顿的家中。在爱因斯坦的妻子埃尔莎去世后,正是因为杜卡斯的努力才保证了爱因斯坦舒适的生活。 1944年早期,联邦调查局获悉杜卡斯可能从爱因斯坦那里得到了关于原子弹的消息,从而一口咬定她正在从事〃高度可疑〃的活动。在所有调查都一无所获的情况下,负责监视爱因斯坦的情报人员要求联邦调查局监听杜卡斯的电话,但FBI上层拒绝了这一请求,他们担心授人以柄,因侵犯公众隐私而惹火上身。然而,联邦调查局仍然跟踪打到爱因斯坦家的电话和送到他家的邮件,收集爱因斯坦所接触人物的资料。他们很快就发现,其中多数不过是些无关紧要的内容。 联邦调查局特工们调查出爱因斯坦曾经和苏联副领事帕威尔·米可哈伊洛夫在纽约见过一面。而这次会面是由一个叫做玛格丽特·科奈恩科娃的俄国女人安排的。 玛格丽特·科奈恩科娃其实是个苏联间谍。根据1998年拍卖的一封爱因斯坦的信证明,她也曾是爱因斯坦的情人。 玛格丽特是个神秘的俄罗斯女人。在30年代,她与爱因斯坦邂逅相遇时,早已结婚了,其丈夫是个俄罗斯雕塑家。当时玛格丽特在美国的〃任务〃就是勾引大西洋西岸所有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让他们能为苏联原子武器的发展效劳。作为派驻在美国负有特殊使命的苏联女特工,她混进了普林斯顿大学,用尽浑身解数终于捕获了爱因斯坦的心。 爱因斯坦在玛格丽特回到苏联后寄给她的那些〃情书〃中,把他俩经常幽会的那间办公室称为他俩的〃洞房〃。在情书的末尾,为了表现他的一往情深,爱因斯坦别出心裁地将自己的首位字母和她的姓名末尾字母交错在一起来签名。 玛格丽特成功地使这个科学家和她的上司、当时苏联驻纽约领事馆的副领事帕威尔·米可哈伊洛夫之间建立了联系。广岛原子弹事件发生后,她多次安排爱因斯坦与副领事进行会晤。在米可哈伊洛夫的〃关注〃下,爱因斯坦给苏联科学院写了份电报。在电文中,他谈到原子武器给世界带来的新危险。 但是,由于联邦调查局对爱因斯坦的那份调查文件怀疑到他的反战立场和左派倾向,尽管参与原子弹研制的科学家名单中写有爱因斯坦的名字,但他最终还是被阻挡在曼哈顿原子弹计划之外,根本无法给苏联提供任何关于原子弹技术的情报。 爱因斯坦是于1949年10月正式加入美国国籍的,在当时政治舞台上成为活跃人物,他坚决反对东西集团的冷战,为以色列的建立四面奔波,在联合国讲坛上为成立世界政府而大声疾呼。 1950年2月12日,在某电视谈话节目中,爱因斯坦讨论了军备竞赛的危险性。第二天早晨,局长胡佛就下达命令对他进行全面调查,力求找到一切爱因斯坦的可疑证据。 通过密报FBI找到了一些〃惊人〃的罪证: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办公室里有一条俄国间谍20世纪30年代埋下的电缆,他的打字员和秘书可以通过这条电缆和莫斯科方面电报联系。但是最后的调查结果显示,当年爱因斯坦在柏林并没有一间办公室,他只在家工作,他的秘书杜卡斯也是一样。探员们返回头去向密报者深入了解内情,这个人却销声匿迹,不知所踪了。  
监视爱因斯坦(2)
当爱因斯坦发现自己被秘密调查和监视时,极为失望。他在某次对外界的谈话中说:〃我之所以选择了美国,是因为我听说这个国度有充分的自由。我把美国作为一个自由的国度,实际上是犯了一个错误,而穷我一生,也无法弥补这个错误了。〃 1955年,爱因斯坦由于腹部主动脉瘤的病症日趋严重,被送进了医院。同年4月18日,拒绝任何治疗的爱因斯坦悄然去世,享年76岁。对爱因斯坦进行了30年调查的联邦调查局为他建立了数千页之多的档案,其中没有找到任何危害美国利益的证据。《爱因斯坦文件》也随着时间不了了之。  
〃中国通〃谢伟思的悲剧(1)
〃谁丢失了中国?〃 二战结束后,打击共产主义威胁成为政府部门的首要任务。从40年代后期开始,政府在政治上实行对苏联全面遏制地政策,外交工作和军队全力以赴在海外对苏联进行威慑,在国内,公众醉心于发现和惩治〃共产主义威胁〃,共产党及其追随者成为〃间谍臆想症〃的牺牲品。不甘寂寞的联邦调查局也利用这个时机在打击共产分子的活动中频频出手,甚至不惜竭力夸大共产党的〃威胁〃,以提高自己的战绩。 由于政府的轮番镇压,美国共产党人数在战后数年里连年下降,从1944年最高峰时期的8万人剧降到1956年的2万人。到1962年,这个数字进一步降至8500人,到1974年时,则只剩下2000多人。该党党员人数急剧下降,已经遭到很大破坏。所谓的〃共产主义威胁〃在国内已经基本没有了事实上的破坏力。到胡佛晚年时,他曾经对自己的助理局长威廉·沙利文大发脾气:〃如果你不断胡说国内共产党已经今非昔比,我怎么好从国会弄到拨款?〃可见,就连他本人也承认,所谓的共产党的威胁早已是吓唬统治阶层的谎言了。 由于共产党的实力已不足为虑,联邦调查局必须马上寻找到具有轰动效应的新题材。于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为联邦调查局充分发挥的一个重要依据。 二战期间,出于迅速打败日本的战略考虑,在远东和太平洋方向美国需要使中国成为一个〃有效的军事同盟〃,并使之成为战时和战后和平时期的〃忠实的政治盟友〃,因此需要中国成立一个亲美的政府。罗斯福总统把中国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列入了与英美苏并列的维护战后〃世界和平的四警察之一〃。 但是,蒋介石政权终究还是打碎了罗斯福总统的如意算盘。一个新生的〃红色〃中国出现在古老的东方。美国曾寄予厚望的一个忠实盟友和有力的支持者,只能退倨在一块小海岛上。 〃谁丢失了中国?〃美国上下不禁问道。 在美国人眼里,中国无异是美国的一个附属国,蒋介石政权无异是美国的一个工具。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居然换不来歼灭兵力上处于绝对劣势的中国共产党军队,美国人当然要追究有关人员的罪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个月后,〃###斗士〃麦卡锡参议员发表了耸人听闻的讲话,指责国务院里有意识地窝藏了200名以上的共产党人,美国所面临的危险不是外国可能进行侵略,而是被国家所厚待的某些人的背叛。他指控说,整个国务院都被共产党搞得千疮百孔了。1950年~1954年,此人在参议院大放厥词,任意以〃亲共和反美活动〃为借口捕人,造成大量的冤案,被称为〃麦卡锡主义〃。联邦调查局则为〃麦卡锡主义〃提供物质保障。在这个时期,如果有谁胆敢对中国国民党表示一点不满,或者对中国发生的一切作一点客观的评价,就会因为〃叛国〃罪名而遭到麦卡锡和联邦调查局联袂进行的非法调查。国务院里的那些〃中国通〃,由于曾经预言过国民党的失败命运,便成了〃丢失中国〃的替罪羔羊。我们从〃中国通〃谢伟思的遭遇可以窥豹一斑。 〃中国通〃眼中的中国 谢伟思童年时代在中国四川成都度过,11岁时回到了家乡加利福尼亚州。21岁从俄亥俄州的奥柏林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外交工作作为终身职业。1933年通过了国务院的录取考试,后又自费到了中国并任职于美国驻昆明领事馆。两年后,他被正式任命为外交官,被派往北京(时称北平)任文化官员。因此,他亲眼目睹了〃一·二九运动〃和〃卢沟桥事变〃,亲身体验了中国的风云动荡,与国内官员相比,对在中国发生的事情他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感触。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后,谢伟思被调往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后又于1941年被调往〃陪都〃重庆,1944年7月担任派往中共政府首府延安的美军〃气象观察组〃的政治顾问,以充分利用中共武装对日军进行更有效的抗战。此后,谢伟思在延安生活了三个多月,多次会见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叶剑英、董必武等中共领导人,还访问了许多抗日革命根据地,会见了林彪、聂荣臻等将领。毛泽东就中美关系等重大问题所发表的许多精辟谈话,都由谢伟思及时、详尽地反馈给了美国当局。毛泽东在谈话时表示,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对美国人民怀有十分友好的感情。中共不仅愿意加强和美国对日作战中的合作,而且期盼在战后重建国家时得到美国的支持。美国应当放弃向蒋介石一面倒的政策,因为那样只会增强蒋压制民主以及在战后发动内战的决心。中美两国战略上和经济上都不会有利害冲突。 对照美中关系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毛泽东当年高瞻远瞩的谈话是被历史证明了它的正确性的。然而当时的政府却不这么以为。谢伟思的报告一直尘封在国务院的档案里。 在延安时期,谢伟思在访问中共的抗日根据地时惊奇的发现,日军侵占中国大半河山,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大后方弥漫着浓重的悲观情绪的同时,中共根据地的军民却表现出高昂的斗志和乐观主义精神。这种强烈的反差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谢伟思在呈给国务院的报告里写道:〃我们一行所有的人都有同样的感受:我们似乎来到了另一个国家,见到了不同的人民。人们的精神面貌和气氛是如此的截然不同。无论官员还是平民,都坦诚相待,非常友善,没有任何的装腔作势和繁文缛节。延安没有警察,士兵也很少见到,没有乞丐,没有极端的贫困,这里祥和宁静。然而在重庆,警卫森严,人们如临大敌,场面异常紧张,奴颜婢膝的丑态到处可见。〃鲜明的反差让谢伟思大发感慨:〃我们全力支持的政权(蒋介石政权)的表现和我们发誓要消灭的敌人(日军)是如此雷同;而我们从不予支持的中共却又与我们美国人自己这般相象。真是不可思议!〃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中国通〃谢伟思的悲剧(2)
不可思议的决不止此。谢伟思发回的数百份报告均如泥沉大海再无回音,而他作为一个忠诚于国家利益的职业外交官,将因为这些真实的报告而受到惩罚。 谢伟思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对政府提出了建议:在援助国民党政府抗战的同时,也应给予中共以支持。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尽快打败日本,也有利于和中共建立建设性关系。蒋介石在战后必然发动内战,而内战的结果一定是中共获胜,中共并非苏联的附庸,完全是中国现实造成的土生土长的革命势力。 1945年初,谢伟思又一次来到延安,这时政府的对华政策实际上已从〃援蒋但不###〃转向了全面支持蒋介石政权。3月30日,谢伟思收到了让他立即返回华盛顿报到的命令,这实际上是国会###右翼集团和亲蒋介石的〃院外援华集团〃在对华政策上全面发难的结果。4月12日,谢伟思抵达华盛顿,他的厄运便从此开始了。 成为替罪羊 谢伟思成为联邦调查局密切关注的调查对象。 谢伟思曾把自己关于中国问题的一些报告底稿交给一位《美亚》杂志的主编菲利普·贾夫阅读,外交官和报人之间交换非保密材料的做法是完全正常的,但在联邦调查局警惕的眼睛里,此举无疑是一种叛变行为。一直伺机待动的联邦调查局终于抓到了一条小尾巴。 被联邦调查局疑为苏联间谍的贾夫和外交官谢伟思的这桩往来,很快成为轰动全国的头版新闻。 6月6日,谢伟思及与此案有牵连的贾夫等5人一同被捕。各大报刊的攻击矛头直指谢伟思这个〃赤色分子〃是导致美国政府与蒋介石政权出现裂缝的〃罪魁祸首〃。后来,贾夫被判有罪,而陪审团的20名陪审员一致同意对谢伟思免于起诉。但是,法院所作出的结论里还是留下了一条〃莫须有〃的尾巴:谢伟思在此案中〃有失检点和谨慎〃。从此,他就与对华政策问题脱离了联系。 贾夫案结束后,谢伟思先是被派往美军占领下的日本,在麦克阿瑟手下工作,后来又被派往新西兰。但国会右翼势力一直对他对亚洲问题的态度耿耿于怀,根据联邦调查局提供的〃材料〃,国务院又对他进行了4次调查,但一直没有查出任何不当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美国政府急需寻找〃丢失了中国〃的替罪羔羊,国务院里的〃中国通〃们结束外交生涯的时机也就来了。谢伟思被从新西兰调回,国务院内部对他争议很大,参议院的右翼分子强烈反对对他委以重任,对谢伟思的任命先后变动了三次,他的名片也不得不改印了三次。然而即使是最后一次,他的名片也没机会派上用场。在他和家人乘船去新德里大使馆任参赞的路上,刚刚到达日本横滨,就接到了要他即刻乘飞机返回华盛顿的命令。麦卡锡得知此消息后得意地嚷道:〃他们召回了谢伟思。我终于抓到他了。〃 根据〃忠诚审查委员会〃的要求,谢伟思不得不接受〃忠诚安全委员会〃的裁决。在那种黑云压城的气氛下,几乎没有谁敢为他的清白作证。哈佛大学教授费正清因为说了一句公道话,失去了访问日本的机会。1950年10月19日,〃忠诚安全委员会〃做出了没有发现任何问题的裁决,国务院遂通知已在新德里等候谢伟思赴任达一年之久的家人回国。但到了1951年秋,谢伟思又被召到了〃忠诚审查委员会〃,〃美亚事件〃亦旧事重提,审查结果终于推翻了原先的判决,谢伟思的忠诚〃值得怀疑〃,国务卿艾奇逊马上决定:开除谢伟思。 富有传奇色彩的优秀外交官,就这样被葬送了前程。此后,谢伟思迁居纽约,靠着40岁后学到的手艺,得以养家糊口。  
卢森堡夫妇的世纪间谍案
二战时,投向日本广岛的一颗原子弹既雪洗了美国国耻,同时也加速了二战的结束。世界各国的人们纷纷见识了原子弹的威力。于是在二战后,各国都开始致力于原子弹的研究,这便引发了这起卢森堡夫妇间谍案。联邦调查局局长胡佛将它称为〃世纪大案〃。1951年3月,纽约市联邦法院一致裁定卢森堡夫妇有罪。 1997年,已经80岁的前苏联克格勃上校、卢森堡夫妇间谍案的直接见证人菲克力索夫向世界透露了这宗〃世纪大案〃的内幕。 埃赛尔·卢森堡和他的太太朱利叶斯·卢森堡都是美籍犹太人,他们相识于卢森堡的大学时代。 纽约市立大学被称为〃穷人的哈佛〃,卢森堡就是从这里毕业的。在大学期间他支持共产主义主张和左翼运动,加入了美国共产党。妻子爱赛尔是卢森堡的老乡,她曾经组织过150名妇女躺在纽约市36街的中间罢工,结果成功地胁迫了工厂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国内许多年轻人尤其是犹太人非常同情和支持苏联的反法西斯斗争。苏联则利用这个时机在他们当中招募了很多间谍。1942年春,苏联驻纽约贸易机构克格勃人员塞米诺夫将在美国一家工厂担任信号检测员的卢森堡发展为间谍。利用工作之便,卢森堡把他搞到的工业上的最新情报资料源源不断地运往了莫斯科。 1943年下半年的一天,天空阴郁偶尔撒着几个雨点,一个头戴咖啡色绅士帽的中年男子出现在纽约工业街5号区上,他穿过热闹的市场,一路快步行走,在一幢普通简陋的楼房前停了下来,中年男人低下头看了看手中的纸条,又四处望了一番,随后敲开了楼内的一个门。这个人正是接替塞米诺夫工作的纽约总领事馆领事菲克力索夫,他此行的目的是恢复与卢森堡的联系。见面后,菲克力索夫提供给卢森堡夫妇一个莱卡相机,教会他如何拍摄文件,这样他们可以减少见面的次数,降低风险。 二战期间,卢森堡为苏联提供了大量的工业情报,包括美国国防工业中的一些重要技术成果和发明。其中最有价值的是无线电引信军事情报。无线电引信相当于导弹的〃眼睛〃,它可以大大提高导弹的命中率及精确度。这在美国军队中是高度保密的,防范也异常严密。但是,卢森堡还是利用工作之便,利用废弃的零件,重新组装出一个完好的引信。 为了把它从自己的手中运送出去,卢森堡将重达9公斤的引信装在纸箱子里,然后把它和废品一起扔到垃圾车上。在去往垃圾场的途中,卢森堡假意去买了一箱货物,吩咐司机先把他送到自己的寓所。一到家,卢森堡便将那箱子货物连同装引信的纸箱一同搬上楼,在将引信放置好后他又若无其事地跟司机一起前往垃圾场。 经过严密的安排,卢森堡将引信安全地交给了菲克力索夫。苏联情报部门在得到了引信后,立即进行研究仿造,使苏联战场上的导弹命中率大大的提高。 除了向菲克力索夫提供工业情报外,卢森堡还将自己身边的人发展为苏联间谍。1944年他发展了自己的内弟……机械师大卫·格林葛纳斯。那时候,大卫·格林葛纳斯正为曼哈顿工程的美国原子弹项目服务。但是大卫只是实验基地一个底层工作人员,根本接触不到任何机密的技术内容,只能提供给苏联一些无关紧要的文件。 1946年夏天,联邦调查局把目光从战场上收了回来,对准了国内,并开始加紧调查二战期间苏联在美国布下的间谍网络。他们同国家安全局制定了一个代号为〃韦诺纳〃的绝密计划,目的是要破译苏联间谍在美国使用的通讯联络密码。 苏联在世界各地的特工人员都使用统一的一次性密码本,这种密码本每一页只能使用一次,用后必须立即销毁。一次偶然的机会,由于苏联驻波兰大使馆人员的疏忽,没有将使用过的密码本烧干净。联邦调查局抓住这一线索,重金从波兰人手中购买了残缺的密码本,从而破译了苏联间谍的通讯录。 根据通讯录的显示,联邦调查局找到了在英国的顶尖科学家芬其斯,正是他向苏联人泄露了原子弹技术的情报。芬其斯在联邦调查局的审问中交代出另一个泄密者……大卫·格林葛纳斯。 联邦调查局通过对大卫的多次审讯,在1949年逮捕了他的姐姐和姐夫……朱利叶斯·卢森堡和埃赛尔·卢森堡夫妇。 1953年2月,虽然为卢森堡夫妇请愿的呼声此起彼伏,总统艾森豪威尔仍然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坚持了原来的判处决定。后来他在写给正在朝鲜战场上儿子的信中,解释了其中的原因:这样判处卢森堡夫妇死的只是两个人,而他们把原子弹技术秘密地盗给苏联,苏联则会用原子弹杀死千万个美国人。 直至艾森豪威尔总统下台,卢森堡夫妇案件仍在争议之中。肯尼迪担任总统后,此事稍微平静,联邦调查局以为可以松一口气了,不想,另一件大事接踵而至。总统肯尼迪在得克萨斯州达拉斯市遇刺,成为美国历史上第四位惨遭暗杀的总统。  
肯尼迪遇刺之谜(1)
枪声响起 1963年11月22日将近中午的时候,约翰·肯尼迪总统和夫人乘坐林肯牌高级轿车前往贸易中心,大约12点35分,汽车行至埃尔姆大街,突然枪声响起,一颗神奇的、异乎寻常的子弹射中肯尼迪总统背部脖根部位,穿透了身体,又击中前面康纳利州长的背部,从他右乳头下钻出,穿过州长的右手腕,打伤了他的大腿。康纳利只觉得背上像被锤子重击了一下,看到膝盖上溅着自己的鲜血,便向天空歪着脑袋绝望地惨叫起来:〃啊,不!不!我的天呐!他们要杀死我们大家!〃 总统夫人杰奎琳并没有完全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心想:〃天啊,他干嘛这么叫喊?〃她不安地向右转过身去,立即看见了可怕的一幕:一颗子弹准确地击中了她丈夫的后脑勺! 此时的肯尼迪,一脸迷茫和沉思,他突然举起右手颤抖着似乎想抓住后脑勺,但很快就无力地落了下来。瞬间,鲜血伴随着白色的血浆喷洒而出,溅到杰奎琳的脸上、身上,溅到康纳利夫妇和前面开车的特工格里尔和保镖凯勒曼身上。肯尼迪上身的西服上浸满了鲜红的血。杰奎琳手足无措,她本能地俯到肯尼迪身上,随即跪到座椅上,转身朝着仍在欢呼的人群失态地喊叫:〃我的天呐,这是怎么回事!我的天呐,他们杀死了杰克,他们杀死了我的丈夫。杰克!杰克!〃她拼命摇晃着。 肯尼迪总统用双手捂住了脖子,倒在了夫人的膝上,鲜血和脑浆从他头的右边太阳穴和后部喷溅而出。同车里的康纳利州长也被突袭的子弹击中,倒在了汽车地板上。 保安人员克林特·希尔听见枪响后立即向总统座车冲去,一把把站起来的肯尼迪夫人推回到汽车的后座上去。 几乎与此同时,在紧随其后的车里,保安人员伊昂·布拉德转过身去按下副总统约翰逊的肩膀大喊:〃躺下!〃然后扑在他的身上。 4分钟后车队开到了帕尔克林德医院,医生们竭尽全力想挽救肯尼迪总统的生命,但是他的脑袋已经被子弹打裂,鲜血不止,心脏已经停止了跳动。下午1点30分,副总统约翰逊得到医院的通知:肯尼迪总统抢救无效去世了。 奥斯瓦尔德的被捕与枪杀 联邦调查局根据肯尼迪总统被袭的部位分析出子弹是从埃尔姆大街上得克萨斯州教科书仓库大楼的一个窗口射出的。搜查这座大楼时,探员们在6层的一个窗台边找到了一支M·C·毫米步枪。 一个小时后,他们又捕获了一名枪杀警察的嫌疑犯,当时他准备向另一名警察开枪。 根据技术部门检验,这个人的指纹与所查获的步枪上发现的指纹一模一样。 他就是仓库大楼里的一个工作人员,名叫李·奥斯瓦尔德。 有位目击者曾在那幢大楼的一扇窗户中,看到过一个符合奥斯瓦尔德特征的人。 一位公共汽车司机作证说,在总统被刺几分钟后,有个人曾乘坐他的车,并对他说:〃总统遭到了枪击。〃司机记住了乘客的特征,根据描述此人正是奥斯瓦尔德。 奥斯瓦尔德的一位同事说,11月22日早晨,他看见奥斯瓦尔德在教科书仓库大楼的电梯中携带着一个包裹得严严实实的长长的东西。奥斯瓦尔德对他解释说这只是窗帘。 奥斯瓦尔德的妻子证明她曾在家中见过一支M·C·毫米步枪。在奥斯瓦尔德房间中还发现了一张地图,图中用黑笔标出了从教科书仓库大楼到总统被害地点这段距离。 根据在教科书仓库大楼6楼窗口附近查获步枪上的编号查明:该枪来自芝加哥一家邮购商行,商店雇员作证说,的确曾有人向他们订购过一支意大利制造的步枪。虽然奥斯瓦尔德订购这支枪时用的是假名,但订购单上却是他的笔迹。 弹道学家证明,杀害总统的子弹就是从查获的步枪中射出的,枪上还留有奥斯瓦尔德的指纹。 在枪杀警察的现场,有几位目击者都目睹了他枪击一名叫蒂皮特的巡警。并指认奥斯瓦尔德就是凶手。 警方证明:在枪击总统的现场找到的子弹壳都与奥斯瓦尔德被捕时所持的手枪吻合。 根据以上的证据,联邦调查局认为奥斯瓦尔德毫无疑问是刺杀肯尼迪的凶手,并将他逮捕。 在达拉斯市警察局,探员们对他进行了11个小时的调查审讯,但是奥斯瓦尔德对所有的行为都失口否认。他大叫:〃我没有枪杀任何人!〃〃这些证据都是伪造的!〃 11月24日早晨,达拉斯市警察局准备把奥斯瓦尔德从警察总部转移到县监狱去,在众多警察的防范和报社记者的围观下,奥斯瓦尔德被押解出来。 突然,从人群中挤出一个人,掏出枪来向奥斯瓦尔德的腹部开了一枪。奥斯瓦尔德当场毙命。全国观众都在电视直播中,目睹了这一枪杀事件的经过。 袭击奥斯瓦尔德的人叫杰克·鲁比,他被当场逮捕,后因癌症在监狱中死亡。 关于子弹的争论……发射的颗数 8天以后,继任总统林登·约翰逊亲自任命了一个由7人组成的总统特别委员会,调查肯尼迪被杀事件的真相。 经过近10个月的调查,有关方面寻访了552位证人和25000其他人员。1965年9月25日,委员会做出了一份912页,包括照片、图表、证据、证言和其他文件共25册,总字数达百万字的调查报告-《总统特别委员会关于肯尼迪总统被暗杀的调查报告》,向全国人民提供总统暗杀事件的真相。报告中称,奥斯瓦尔德行刺肯尼迪是一个〃孤立的事件〃,他开枪没有纯粹的政治动机,因为奥斯瓦尔德是一名精神病患者。而且〃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有人帮助过他〃。奥斯瓦尔德当时藏身于达拉斯学校书库,他是在总统车队驶过后,从后面开了三枪。  
肯尼迪遇刺之谜(2)
但是,与总统委员会报告结论相反的证据层出不穷。人们对报告中称凶手发射的子弹是三发这一论断,抱有许多不同的看法。 为了保护总统出行的安全,达拉斯警方曾在总统车队的汽车上安装了麦克风,以便对现场进行录音。但由于当时枪响后大家乱作一团,所以录音十分模糊,很难分清哪是枪声,哪是噪音。 在录音带中由三声枪响听起来比较清楚,一位数学家经过详细测算,判断出这三声枪响的时间都与肯尼迪中弹的时间有着非常明显的间隔。 数学家还认为录音带中出现的一些〃听起来像枪声的噪音〃,事实上也是枪声,它的出现与肯尼迪被击中的时间恰好吻合。这发置肯尼迪于死地的子弹,正是在奥斯瓦尔德开枪前十分之七秒射出的。也就是说,当时射向总统车队的并非委员会报告中称的三发子弹,而是四发。 然而一些武器专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