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FBI:联邦调查局档案-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肉一片一片地切好,夹在面包里。当店员把三明治做好,放在盘子里,端到他面前的时候,他脸上露出了懊恼的表情。因为他发现他叫的这份三明治并不比其他人的便宜,而且面包里面夹的牛肉也不见得比别人的多。 于是这位探员当场就把联邦调查局的识别证拿出来,并且向店员说:〃我是联邦调查局的人,你要多放点烤牛肉在我的三明治里。〃这个三明治店员茫然无措,他并不知道对联邦调查局的探员要有特别的优待。 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传说,但是不久,这个故事便在联邦调查局内部流传开来,而且成为大家取笑的一件蠢事。渐渐地,这个故事成为联邦调查局里的一个口头禅。当他们对某些事情不满意的时候,或者对某人不满时,就会说多加一些肉在三明治里。同时,当联邦调查局探员在必要时暴露了身份,他就会对上司说我已经把烤牛肉三明治给他吃了。 从这个小故事便可以看出联邦调查局的特殊性和独立性。联邦调查局的活动范围异常广泛,内容极为诡秘。它的特工人员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活动。他们经常打进各种组织、团体,以便刺探情报,而且吸收学生和各种人员充当〃告密者〃。安装窃听器,偷拆私人信件,偷听电话等违法手段更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尼克松总统在回忆录中曾这样说联邦调查局:〃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在必要时,会利用秘密闯入室内的方法来获得外国情报、外国颠覆的证据以及有关国内暴力行动的情报。在1942~1968年间,除侦察外国人以外,对于有进行颠覆或暴力非法活动嫌疑的国内团体进行了200多次秘密入室搜查。〃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除搜索情报外,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还做挑拨离间、栽赃陷害、造谣诬陷等实际破坏活动。 他们窃听手法很多,除了电话窃听,还在侦察对象的家里和办公室等地方安装电子监视设备。国内有专门设计制造窃听器材的厂商。这些窃听装置大多只有米粒大小,可以藏在帽子带上或放在原子笔里,用电线或无线发报机送到百里之外。调查局窃听的对象极广,甚至包括总统在内。当然,总统也会命令联邦调查局对任何人进行窃听,虽然美国法律并不允许他们这么做。 在60年代末期之前,胡佛一直是强烈主张搞电子监视的。到了60年代末期,处于对自己形象的关心,下令停止了非法窃听电话的作法。但是,当尼克松总统和他的安全事务顾问亨利·基辛格要求胡佛对一些有向报界泄露绝密情报嫌疑的政府雇员的电话进行窃听时,胡佛却又同意了。 基辛格工作班子中的一位上校军官黑格,1969年5月10日到联邦调查局对沙利文说,他是经〃最高方面的许可〃奉命前来转达〃白宫的一项要求〃的。他解释说,一些时日以来,机密消息的泄露一直使尼克松政府感到苦恼。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在他们开会后48小时之内就可以在《纽约时报》上看到有关他们举行秘密会议的消息。报纸上刊登政府对外机密消息的一些报道,几乎已成为司空见惯的事。这些秘密消息的泄露在与外国政府的和谈中对美国讨价还价的地位造成了难以置信的破坏,所以必须加以制止。如何制止?便是进行电话窃听,对白宫怀疑有可能把这些情况泄露给报界的人的电话进行窃听。他提出,由于这一行动十分机密,这个计划绝不能有任何书面记录。 黑格在临走前告诉联邦调查局需要密切监视的4个人的姓名,其中一个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成员莫顿·霍尔珀林。 窃听使联邦调查局有了对与自己意见不和的政治人物进行恶意攻击的证据。另外,胡佛为了自己在政治上的利益,设法让国会议员和历届总统都明白自己手里抓有他们几个风流多情的小辫子。 这是胡佛惯用的伎俩。 胡佛这种远远超过他权力范围的手段,在当时却没有一个人敢对他如何。这使得联邦调查局在政府机关里,渐渐变成一个〃毒瘤〃。但曾几何时,对千百万美国人来说,胡佛是一个英雄。他的名字成为国家安全的同义词,成为美国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同义词,当然,对于有些人也是畏惧的同义词。 胡佛是很多美国人心目中的偶像,生前获得无数殊荣。杜鲁门总统授予他〃对美国作出杰出贡献〃功勋章,艾森豪威尔总统把他列为〃联邦杰出文职人员〃奖章的第一个获得者……至今,他的名字……〃埃德加·胡佛〃,仍然金光闪闪地镌刻在联邦调查局总部的大楼上! 胡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 想看书来
胡佛局长——发迹前的准备
1895年1月1日上午7时30分,在华盛顿离白宫仅一英里之遥的一幢白色木板房内,一男婴呱呱坠地。这一天是礼拜天,整个美国上空一片阴霾。男婴的哭声在阴晦的空气里更让人觉得沉闷和急不可耐。这个急不可耐的男婴长大后在美国历史上叱咤风云,并控制美国联邦调查局长达48年之久。他就是特工头子……联邦调查局第5任局长埃德加·胡佛。 胡佛一生所着力塑造的个人形象就像他的出生日期一样卓尔不群:1月1日。 埃德加·胡佛的父亲迪克森·胡佛出身卑微,不过是政府部门的一个印刷工。使胡佛引以自豪的是他母亲,其母玛格丽特·沙伊特林可谓是名门之后……她的祖上是瑞士的高级官吏。玛格丽特的父亲于19世纪中叶移居美国,曾担任瑞士首任驻美领事。母亲是一名内战时期曾在国会山一带护理过联邦部队伤员的高级护士,她一生都为此经历感到骄傲,然而最让她自豪的还是女儿玛格丽特,因为她为她的家族生了一个足以让她在九泉之下笑得合不拢口的著名外孙……官至联邦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 胡佛所受家教甚严,父母均对其寄以厚望,尤其是母亲,对胡佛的影响极其深远,特别是在性格塑造方面。胡佛少年时期对事物的判断都直接来源于母亲,甚至终其一生都在这种影响之下。幼年时期的胡佛就极其聪明,各科学习成绩均保持在优良以上。然而除此之外,似乎看不出他有其他与众不同的地方。白天在教会学校读书,周末参加本地教堂的合唱团,做着和其他孩子相同的事情。到他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突破,是在他11岁时,1906年的一个晚上。 那天吃过晚饭后,小胡佛出人意料的给全家每个人发了一张自制的报纸,上面是他自己收集的他所认为重要的新闻材料,并坚持每份收取一美分的报酬。此后,他每周都要收集两页以上的新闻材料,并央求哥哥替他打印出来。他给自己的报纸起名《新闻周刊》,在上面发表自己撰写的家事评论、学校见闻、街道消息,并留意收集到的花边新闻,如有一期他在头版位置刊载了总统女儿艾丽斯·罗斯福与众议院院长喜结连理的国家大事。 胡佛的另一个与众不同之处是记日记,自13岁时写下第一篇日记之后,他就从没间断过。所结识到的人、听到的有趣的事、打零工的遭遇及收入、,气温变化、喜怒哀乐、生老病死等等,事无巨细,他都无一遗漏的像记流水帐似的记下来,甚至连他鞋袜衣服的尺寸也要一一收录。 小胡佛总是要设法给自己找点事做,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他似乎永远没有休闲的时候。胡佛小时候,家里有一个老掉牙的火炉,一到冬天,把火炉烧旺和捅炉渣子的事胡佛很积极地揽了下来。从9岁到12岁,胡佛一直是华盛顿《星报》的报童。每逢周末,他又会跑到市场上给逛街购物的人拎篮子,当然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的。 1909年秋,胡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华盛顿著名的公立中学……中央高中。在这所注重全面发展的著名中学,胡佛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不仅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还因体育、辩论等方面的出众才华赢得了学生领袖的地位。 1913年,胡佛进入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院学习,因当时家境破落,生活困难,遂选择了法学院的夜校,这样便可以晚上学习,白天打工,自食其力。于是,胡佛通过关系在国会山图书馆找了一份整理卡片的工作。早晨,他从家中步行几个街区到图书馆上班,下午5点至7点到法学院上课,回家后还要自修好几个小时。 1917年夏,胡佛从乔治·华盛顿大学毕业了,并先后取得法学士和法学硕士学位。当时的美国年轻人有着狂热的战争激情,纷纷加入了迅速膨胀的美国武装部队,但胡佛却搞来了一份〃暂缓入伍证明〃,并通过母亲娘家侄子、司法部部长威廉·希茨的介绍,进入了司法部。对于自己未像同龄人一样入伍,胡佛后来作出了自我解释:〃上级认为我担负的反间谍工作比上战场更重要。〃当然,他一开始并没有参与反间谍的工作,实际上,他的工作是在邮件室处理各类邮件,当然,与其他邮件工不同的是,他服务的对象是为联邦政府。  
命运的改变源自一次闲聊
虽然胸怀大志的胡佛对这样的工作极为不满,但他却丝毫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把工作干得有声有色,整天在办公室里忙个不停。因为胡佛相信机遇只会眷顾那些有准备的人。他的忙碌的身影给邮件室主任乔治·迈克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迈克森的一次无意间的闲聊改变了胡佛一生的命运,甚至美国的历史也因为这次闲聊而被改写。 1917年的一个很平常的早晨,乔治·迈克森在电车上遇到了他所熟悉的调查局局长布鲁斯·比拉斯基,闲聊中无意间提到了埃德加·胡佛。迈克森很自然地提到胡佛如何勤勉的工作,并夸他是个聪明的小伙子。比拉斯基很感兴趣,说道:〃这样聪明的年轻人放在你那里不是屈才了吗?〃 〃如果您需要,尽管把他拿走好了。〃 在迈克森推荐胡佛之后,比拉斯基并没有立即把这位聪明的小伙子调过来,因为当时联邦调查局并没有合适的位置留给胡佛。比拉斯基把他推荐给了战时行动处处长威廉·弗林。1917年12月14日,22岁的胡佛正式加入战时行动处,担负起对付德国间谍可能进行的间谍或破坏行为的重任。 反间谍工作使胡佛如鱼得水,他投入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劲头,放弃了休息日,顾不上吃饭,每天工作到深夜,在办公室一坐就是数十个小时。他的忘我精神和工作责任心一下子就赢得了上司的注意,弗林不止一次地夸他是〃一个勤奋的小伙子〃,并在一年内给他三次加薪。 当时为了渲染对德仇视情绪,报纸几乎天天刊载德国间谍在美国进行颠覆、破坏活动的报道。德国侨民中到底有多少间谍不得而知,反正公众看到的数字是在一天天地增加,这其实是司法部在夸大事实,只是为了标榜战功而已。胡佛曾经提议并身体力行,凡在美国居住的德国籍或德裔女性都得接受登记,以备不时之需,事实上由于工作量的浩大,登记造册进行得相当迟缓。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内兴起了整肃共产主义思潮的运动,使得埃德加·胡佛之流有机会大显身手。 时势造英雄。世界大战的战争狂热,###产主义的歇斯底里,深入骨髓的间谍臆想症,战后一浪高过一浪的革命危机,愈演愈烈的犯罪活动,为胡佛这位〃美国英雄〃的诞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时行动处解散,胡佛失业。他申请到移民局工作,但没有成功。颇为赏识他的弗林把他推荐给了即将担任司法部部长的米切尔·帕尔默。 帕尔默走马上任之日,正是世界风云变幻莫测之时。三K党人横行不法,禁酒法案令而不行,罢工事件风起云涌,各种社会思潮交互激荡,就连帕尔默的私人寓所也给人半夜扔下了炸弹。国会惊慌失措,拨出专项经费令司法部着手对全国无政府主义者、布尔什维主义者、激进团体进行大规模清查。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帕尔默搜捕行动〃(Palmer Raids) 帕尔默把此项任务交给了调查局,并任命威廉·弗林担任调查局局长。在为自己物色助手时,他想到了弗林推荐的胡佛。这样,年仅24岁的胡佛正式加入调查局,担任局长助理,主要任务是收集和整理〃带有革命激进主义色彩的社会团体〃的黑材料。 胡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以他过人的精力和才干,在诸多行动中大显身手,很快声名大震。1920年初他担任调查局总情报处的主任,并于1924年5月10日升任调查局代理局长。在他30岁生日的前10天,也就是1924年12月22日,时任司法部长哈兰·斯通正式公布任命胡佛为调查局局长。从此,胡佛霸占该位达48年之久,并对后半个世纪的美国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当然,这一切都得力于威廉·弗林的大力保荐。 弗林比胡佛多活了几个月,胡佛死后,有人问起他俩之间的关系,老头子第一次就他力荐胡佛的事向人坦言:〃我要躲在一个黑暗的角落里悄悄地说,这是我一生应当忏悔的罪过之一。〃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能容忍调查局被吞并
胡佛在1924年被任命为联邦调查局局长,但在整个20年代,他没有找到太多的用武之地,到他真正崭露头角是在1932年。 当时正值经济大萧条时期,绝望的工人走上街头,举行示威游行,这样动荡的局面造成了国民道德崩溃。一时间,盗贼横行,北美大地上发生了许多案件,著名的有约翰·迪林杰、〃娃娃脸〃纳尔逊、〃俊小子〃弗洛伊德等,他们偷盗汽车,抢劫财务,动辄杀人,作案累累。其中最为著名的也是让胡佛出人头地的是〃林白幼子绑架案〃。他破获此案后名声大震,从此把持联邦调查局48年之久,在这期间,政坛上先后更换了8个总统、10多个司法部长,只有联邦调查局局长的职位无人撼动,始终被胡佛占据着。 1932年1月1日,飞行英雄查尔斯·林白的独生子小查理在幼儿园被绑架。此案在全美引起了轰动,但凶手却一直逍遥法外。这使得每个美国公民都觉得十分羞耻。林白是〃美国梦〃的化身,其幼子的遇害,从根本上动摇了〃美国梦〃的根基,全体国民深深震惊。因此,公众将此案视为罪犯对国家秩序的一大挑战。在公众的压力下,总统宣布,如果地方政府提出请求,他将指派几个部门参加对林白幼子绑架案的调查,这几个部门分别是特工局、禁酒事务组、华盛顿市警方和联邦调查局。他指定埃德加·胡佛担任联邦协调人,但同时又宣布,联邦政府不负有办理这个罪案的责任,它只是在帮助地方政府。只有在发现罪犯违犯联邦政府法令的情况下,它才负此责任。 胡佛拘泥于州与联邦权力的划分,希望能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公众却认为,由于犯罪已膨胀为全国性的网络,因此执法工作也必须全国统一。新泽西州的一份报纸表示:〃这种犯罪表明,美国需要一个以华盛顿为中心的,像英国苏格兰场那样的执法体制。〃费城的一家报纸强烈呼吁全国警察要联合成为〃一个监督、领导全国打击有组织犯罪的中央机构。〃既然犯罪问题已经被当成国家兴亡的一个象征,那么,只有联邦政府才能解决犯罪问题。 4年一度的大选很快来临。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面对绝望的形势,这位身患残疾的总统表现出极大的勇气。他告诫美国人民:〃我们惟一恐惧的就是恐惧自身。〃他要求大家立即行动起来,摆脱危机,美国应实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使美国度过难关。 当时国内不仅面临一场经济危机,更面临着一场道德危机、信仰危机。人们普遍认为,执政的权力机构内部一片混乱,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使出铁腕,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执法机构。这与新政的目标恰好一致。新政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扩大联邦政府的权力。罗斯福上任后,首先任命霍默·斯蒂尔·卡明斯为司法部长。卡明斯是罗斯福总统的密友。上任后,他坚定地支持总统的各项政策,并四处活动,力图使自己成为这场反犯罪运动的领导人。 1933年春,卡明斯宣布:一场反抢劫、反诈骗的全民性战斗即将打响。为了打好这一仗,他准备组建一支超级警察组织。在他的推动下,1933年6月10日,罗斯福总统签署了总统令,把禁酒局、身份证局和调查局合并成一个新的联邦机构,由司法部负责,组建一支打击罪犯的联邦力量。至于说这个机构到底是叫美国国家警察,还是叫美国苏格兰场,卡明斯还没有考虑清楚。 出乎意料的是,身为调查局局长的埃德加·胡佛竟然拼命反对这个合并计划。摆在桌面上的理由是,禁酒局是一个管理混乱、腐败无能、缺乏训练的机构,它根本不能与调查局的公正、高效和完美相比。胡佛说,如果真要把这两个机构合并,那么调查局势必会被毁掉,以前的一切努力都将前功尽弃。当然,胡佛反对合并的真正理由是,禁酒局有1200名调查人员,而调查局只有区区320名而已。一旦合并,调查局势必将被禁酒局吞并掉。 总统的训令于6月10日颁布,可到8月10日,新机构的领导人选还没有确定下来。一周后,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胡佛手下的特工与一帮匪徒展开了一场枪战。当时,4名特工押送抢劫银行的罪犯弗兰克·纳什前往莱文沃思,在勘萨斯城汽车站停车处,他们遭到了一帮匪徒的袭击。双方发生了一场激烈的枪战。枪战结束后,人们发现特工雷蒙德和其他3名警察牺牲了,有2名特工受了重伤,弗兰克·纳什被当场击毙。 这个案件后来被称为〃勘萨斯城大屠杀〃,在国内引起了很大反响。卡明斯以此说明建立一个超级特工组织的必要。他会见了新闻记者,告诉他们在受害者中有一名司法部特工人员,他已经下令让整个司法机关来调查本案。他说:〃费恩·米勒及其同伙不再只是单独行动的罪犯了,他们是一个犯罪集团。牺牲的特工人员雷蒙德和受伤的特工代表着我们的国家、法律,枪杀雷蒙德就是黑社会反动组织向美利坚合众国的宣战。〃 卡明斯公布了新的改组计划。禁酒局、调查局、身份证局正式合并成新的调查局,胡佛被任命为新的调查局局长。此时,胡佛也已经在全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声望。 胡佛的第一个举措是建立调查局的技术实验室。他要求调查局的特工不仅要用勇气而且要用脑子去破案,特工人员要擅于发现罪犯的蛛丝马迹,然后通过仪器的精密分析,来抓住罪犯的尾巴。实验室就承担了这样的责任。刚成立的调查局实验室规模虽然很小,但得益于政府的拨款和胡佛的支持,很快就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武器、水印、打字机和汽车轮胎档案。这样,当特工们与罪犯做斗争的时候,这些东西都可以成为证据。 胡佛还致力于建立自己的特工训练机构……联邦调查局国家警察学院。1935年7月26日,他与司法部长卡明斯一起宣布学校成立,首批参加培训的学员有23名,他们大多是各州和地方的警察机构领导人。根据胡佛的计划,联邦调查局的技术实验室和其他科学设施将供地方警察机构使用,而国家警察学院则对地方警察机构特工进行技术培训。在胡佛的领导下,地方警察机构也纷纷组建起各种各样的培训学校,而胡佛则把联邦调查局的老师和专家送到这些培训学校去讲课。通过这种体制,胡佛在地方警察机构中培植了一帮支持者,而且也使联邦调查局奠定了在全国警察体系中的轴心地位。 胡府的努力很快得到了回报。高素质的特工在掌握了侦破技术后如虎添翼。联邦调查局一反过去在与犯罪集团作斗争时的被动状态,连战连捷,先后侦破了几个大案件,并将罪大恶极的〃机关枪〃凯利、〃俊小子〃弗洛伊德、〃娃娃脸〃纳尔逊等罪犯一举剿灭。 这时,又赶上了正在酝酿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为了了解国内的共产党力量和法西斯势力的情况,罗斯福总统签署了一项秘密法令,授权联邦调查局调查国内的间谍破坏活动。至此,联邦调查局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它获得了拆开寄给轴心国外交官的信件、窃听可疑人员电话、进入住宅搜查等特权。联邦调查局的特工人员利用这些特权出没于全国各地的公众场所,打进各种进步组织了解情况,他们还通过窃听共产党政府驻华盛顿代表办公室的电话及其他一些渗透活动,获取密码和外国情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罗斯福总统又将西半球情报搜集的任务交给联邦调查局,为此FBI成立了特别情报局,并在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等地招收了300余名特工来配合他们的工作。 胡佛对联邦调查局的体制进行了调整,他建立了检查和培训工作人员的严格制度,撤换了一大批被认为不称职的探员,重新挑选了一些年龄在25~41岁,并且具有法律或会计大学学历的年轻人才充实到联邦调查局中。利用特别情报处的特权,胡佛不断扩大FBI在情报领域里的权力,把整个作业推展到全世界。战后,联邦调查局彻底发展成为一个拥有4000名特工的情报机构。这一切,与胡佛是分不开的。   txt小说上传分享
苛刻胡佛——强制性自愿加班
胡佛对他手下的探员实行〃强制性自愿加班〃的政策。特工人员被迫早晨7时上班,比正式工作时间提前2小时。不管有事没事,这是雷打不动的规矩。这样,胡佛去国会山汇报工作时就可以不无自豪的说联邦调查局工作人员如何不辞辛劳。在联邦调查局任何称职的探员,如果确实工作需要,都会在凌晨2点钻出被窝去捕人,或者通宵加班。可是假如无所事事,谁也不愿闲坐在办公桌前虚掷时光,况且这种强制性自愿加班又得不到报酬,因此探员们都有一肚子的不满,但又不敢公开表现出来。为了把这百无聊赖的清早熬过去,FBI探员就到附近的咖啡厅去消磨时间。一些野心勃勃的特工为了加薪或者晋升,就给胡佛打小报告,说他们发现许多在总部签到上班的特工人员都在惠兰杂货铺里喝咖啡。胡佛担心人们知道在没有工作时他还迫使手下人加班,于是耍出〃黑色星期五行动〃一招。1958年的一天早晨,他派了一组检查人员去惠兰杂货铺,把每个在场者的名字统统抄录下来。从此,这些人在联邦调查局再也没有得到重用,并相继被以各种各样的借口给踢出门外。 胡佛常派他的得力助手到全国各地的大、中、小学校对联邦调查局进行大力宣传,并以高薪招聘的形式使联邦调查局的名字深入人心。60年代有人做过调查,所有在校大学生中,希望进入联邦调查局当特工的人占67%,更多的中小学生则把特工作为自己一生中的一个崇高理想去追求。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不要给调查局抹黑〃
〃不要给调查局抹黑〃是胡佛的座右铭。凡是对联邦调查局的形象有不利的地方,胡佛一概掩盖事实真相并坚决予以否认。对报纸杂志、电视节目胡佛更是全力应对。在FBI最近揭密的档案中就披露了胡佛对色情杂志《花花公子》极度关注的事情。 《花花公子》1955年9月号有一篇特工上太空侦查的科幻故事,胡佛认为该故事内容讽刺了联邦调查局,但还不值得采取行动。 联邦调查局虽然一再声明不希望成为警察单位,胡佛仍然从联邦调查局国家警察学院特别训练班中抽调了一些人组成了秘密警察部队。这些特工关注着所有美国公民的资料,包括电视电影明星的动向、私人作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的意见等等。 胡佛命令秘密警察部队的特工对《花花公子》进行仔细审读,每期都不能错过,以发现杂志内容是否有侮辱嘲弄联邦调查局以及他本人的地方。 在1963年2月号中,杂志主编海纳夫写了一篇批评胡佛反色情读品的社论,这使局长十分气愤,立即下令特工去调查海纳夫的背景。 在海纳夫的调查档案上胡佛写到〃此人提倡性自由,宣扬色情读品对青年人无害,值得注意。〃1967年他还写了一篇批评《花花公子》漫画的报告,称杂志中有一篇连环画借故事之名讽刺了联邦调查局局长并诬陷了忠诚、爱国、道德、清白的联邦调查局的声誉。  
探员是局长身上的一件衣服
胡佛觉得自己就是联邦调查局,而探员是他身上的一件衣服,是用来装饰他的。在与每一名新来的探员面谈过之后,胡佛都免不了要评判一番:这个探员站得不够直,个子太矮,还有些秃顶;或者那个探员有点招风耳,长了个鹰钩鼻,而且在听他讲话时总舔舌头。 每个特工人员,无论其职位高低,只要一踏入联邦调查局的门槛,就自觉地承担着为联邦调查局做宣传的重要任务。在胡佛看来,特工人员应该个个都是美男子,不仅要身材高大、五官端正、衣着得体,而且还必须举止优雅、谈吐不凡、富有教养,让人一看就乐于交往。若探员没有一个让他满意的相貌,比如说秃头,或者长有粉刺,等等,只要给他看到,他都坚决予以开除,不管其是否才华横溢,或者是否是他最最喜欢的海军陆战队队员等。 一天,胡佛乘电梯去办公室,一个穿红马甲的小伙子恰好与他同行。真是活该这家伙倒霉,胡佛最看不惯穿红衣服的人。这还不算,这个可怜虫碰巧那几天上火,内分泌失调,脸上粉刺丛生。胡佛一走进办公室,就即刻命令火速找到那家伙,马上开除。 因为胡佛的吹毛求疵,许多才华出众的有志之士被联邦调查局拒之门外。一个名叫兰德尔的青年怀着一腔热血报名加入联邦调查局。兰德尔模样英俊,聪明果敢,一见就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但他的申请立刻就被否决了。因为接待他的人认为他乡土气息太重,不够文雅,眼神里缺少某种狂热的激情。兰德尔不服,就找到沙利文帮忙。沙利文另找了一个谈话人去面试他,结果他被录用了。 兰德尔在训练结束考核时各门课程均名列前茅,得到教官们的一致赞赏。随后他被分配到辛辛那提分局,将工作干得很出色。可是几年后,他却死活要离开。 〃我想工作,想干出点成果,我不想使自己成为一个多余的人,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喝茶、聊天、看报纸上。可是,你看,我整天都在做些什么事情啊!〃这位一心想进联邦调查局的兰德尔在推荐他的沙利文面前满腹牢骚。 沙利文没能留住兰德尔,正如他留不住许多象兰德尔一样不满于现实的年轻人。  
以貌取人——秃子传奇
秃子在联邦调查局是没有好日子过的。内森·费里斯是个秃子,他的遭遇颇有点传奇色彩。 联邦调查局是坚决不会雇佣秃顶的人的,但是对进入联邦调查局之后头发才开始脱落的特工,胡佛倒会网开一面,但又绝不会让他与公众接触。内森·费里斯并不是天生秃顶,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