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公主是怎样生活的-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成吉思汗发兵征服云内州,平定汪古部的内乱,汪古部从此归入蒙古,成为四部之一。成吉思汗当众折箭向阿刺兀思的灵魂发誓:“我有了天下却不报答你的恩德,长生天不会放过我的。”
成吉思汗说到做到,马上就追封阿刺兀思为高唐王,阿里黑为高唐王妃。因为阿刺兀思的小儿子孛要合尚未成年,还没有立下什么功劳,所以就先封阿刺兀思的侄儿镇国为“北平王”,并且把掠夺来的财物奴隶赠送给了这位新任王爷一大批。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再次为三女儿阿剌海别主持了婚礼,将她嫁给了前夫的堂弟、新王镇国。婚礼所用的,是蒙古帝国最高级别的礼仪。规模浩大的婚礼过后,成吉思汗踏上了西征的路途,而且将孛要合带在身边,以便他立战功封王。
云内州,是汪古部世代居住的地方,位置在今天的内蒙古包头一带。
成吉思汗率大军出征之时,将帝国事务都交给木华黎管理。与此同时,他任命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为“监国公主”,木华黎所做一切决策、军国大事,都必须与监国公主商议,并经由监国公主的许可,方能得以实施。
木华黎是孔温酷瓦的第三子。这位孔温酷瓦,对成吉思汗有代死救命之恩。成吉思汗对他的家族非常敬重。据说木华黎降生之时,帐篷中有一股白气冲出,部落里的巫师十分惊异,说:“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木华黎长大以后,智勇双全,而且骑射皆精,能开二石的弓。
在蒙古汗国中,与木华黎同受成吉思汗器重的人还有三个,分别是:博尔术、博尔忽、赤老温。四人并称“掇里班曲律”。用汉语来说,就是“人中四杰”。
虽然号称四杰之首,木华黎对监国公主阿剌海别的治国才能,依然心服口服。凡事都要经过她的最后考量,木华黎才觉得真正算是成熟稳妥的好主意,然后才付诸实施。
史书上这样评价阿剌海别:“公主明睿有智略,车驾征伐四出,尝使留守,军国大政,咨禀而后行。师出无内顾之忧,公主之力居多。”
成吉思汗的妻子孛儿台年纪已长,而且她只是成吉思汗的“内助”,一生也没有真正走到大众面前,而阿剌海别,却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取代、甚至超越了母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成吉思汗的女儿:监国公主(4)
阿剌海别这个“监国公主”,可不是养在深宫里足不出户的挂名“监国”。在成吉思汗出征的时候(这老爷子,一辈子有八成九的时间都花在出征上头了,留在家里的时间屈指可数,偶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看不见鲜血他活得没意思),她代替父亲操持国务,而且还经常率领人马,巡视领土。
元太祖十二年(公元一二一七),木华黎被封为太师国王,奉成吉思汗之命,再次征讨金王朝的行动。——在此之前,成吉思汗已经攻打过两次金国,还逼得卫绍王把女儿岐国公主嫁给了他。(这个倒霉蛋叫完颜永济,打了一场败仗,赔了一个女儿之后就被沙里虎叛杀,继位的金宣宗连个庙号都没有给他,四年的吃亏皇帝就算是白干了,苦呀!)
这年八月,蒙古军队来到青冢(今呼和浩特市南王昭君墓)休整。——关于蒙古军队为什么所向无敌,俺去查了查,除了军令严峻之外,皇族身先士卒是个极重要的因素,成吉思汗的兄弟、女婿、内外孙儿们有很多都死在战役中了。另外就是蒙古箭法天下无双,史料上说,他们几乎个个都能在飞驰的马上弯弓射箭,平均每分钟能射六箭,命中率百分之九十以上。你说那跟开枪有什么区别?教人怎么躲得了?
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大军的状况了如指掌。得到消息以后,她立刻派使者前往驻军所在,对立功将士大加封赏,还举行盛大宴会,将士个个酒足肉饱,人人兴高采烈,自然对监国公主及她所代表的汗庭感恩戴德,随之愈发地杀气腾腾,势要将金国打得落花流水不可。
从这次犒军的经过和成果来看,监国公主阿剌海别对军队的掌控和驾驭,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蒙古军人也对这位公主敬仰之极。
阿剌海别的确是难得一见的女中英雄。
不过讲到这里,忍不住想八卦一下。
前面我们所讲的那许多公主,基本上我对她们的相貌风姿,还是很有一些信心的,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后的公主,我也有些把握。但是对监国公主,却实在不敢开包票。
史料从来没有正面评价过监国公主的相貌,但是从她的几位姐妹留下的芳容事迹来看,似乎蒙古开国之初的公主们,在这方面实在是乏善可陈。
阿剌海别有一位姐妹,名叫布亦塞克。成吉思汗为了笼络人心,决定将这位女儿下嫁给弘吉刺部的酋长。弘吉刺部是蒙古诸部中盛产美女的地方,大约跟汉族人心目中江南之地多佳丽的感觉差不多。所以猜想成吉思汗应该还是在女儿堆里选择了一番才配婚的。
可是即便如此,这位酋长一见公主的芳容,仍然大呼上当,认为实在丑得可以,坚决不肯做大汗的乘龙快婿。
以布亦塞克的身份:成吉思汗之女,愿娶她的男人排山倒海,倒也不一定非要赖着嫁到弘吉刺部去。问题是该酋长拒绝的方式太不聪明,居然直指公主的相貌,实在令成吉思汗颜面扫地。
铁木真勃然大怒,将这个败兴的酋长杀了。
居然有男人为了审美观点,而放弃娶公主,更宁愿赔上性命,弘吉刺酋长实在是另类“要靓不要命”的表率。不过主要问题,恐怕还在于他没有料到事情能到这一步,否则一定会在当驸马和掉脑袋之间做出聪明的选择。可惜等到他明白过来,已是迟了。
成吉思汗的女儿:监国公主(5)
但是也足见蒙古国初期的公主们,这个……在这方面实在有点小小瑕疵。
另外还有一位公主,不知道她的父亲“海都王”跟成吉思汗到底是什么样的亲戚关系,但是总之都是一家。她名叫艾吉阿姆,不爱红妆爱武装,最拿手的是摔跤。而且还定下这么个规矩:谁能在摔跤比赛中把她打败,她就乐于下嫁;但是假如反之,求婚者被公主“放倒”了的话,就得留下一百匹骏马做罚金。
这场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比武招亲”,前后为这位公主赢得了一万匹以上的骏马——数一数,被她打翻在地、再交出一百匹马的男人,至少也得有一百多人次。
元太祖成吉思汗三年(一二〇八),有一位身份不凡的王子,不远千里前来求亲。据说这位王子也算得上是雄伟男儿,只是对摔跤不太在行。黄金家族对这位候选人的各项条件十分满意,要求公主在比武招亲的时候手下留情,放点水让他过关算了。
但是艾吉阿姆坚决不同意。这位“放倒众生”的公主吃了秤砣铁了心,公事公办,接连跟这位王子比了十场,场场都把该王子收拾得落花流水,直摔得他几乎全身骨头散架。最后把王子带来作聘礼的千匹骏马都赢了到手,害得王子继续打光棍不说,还差点要和随从们走路回家。气得一心想当老丈人的父亲海都王几乎当场吐血。
——王爷太不聪明,这可真是个发家致富的女儿,出征打仗消耗的马匹,只管找她补齐就行。何必急吼吼地嫁呢?
这位公主的相貌身材不知道怎么样,八百年后,真是引人无限遐想啊……
不过总的来说,即使这些公主相貌略逊一筹,但也是乖乖不得了的人物。寻常只有一副花容月貌的公主,哪有她们的本事高强?
——换句话说,蒙古铁骑横扫欧亚大陆,实在是有根据有道理呀,身份娇贵的公主本应是女子中最纤弱的,尚且打遍天下无敌手,出兵放马的蒙古男人们又岂有不横扫千军的道理?
总之,我个人是对这些蒙古公主非常景仰的,娇柔迷人的公主们,还有许多后妃们,虽然惹男人怜爱,却事事身不由己、只能随波逐流,依靠男人过活,畏惧一朝年长色衰的时候。几时过得这么利落爽快过?
好了,闲话不扯,再来说监国公主。
阿剌海别和北平王镇国在一起生活的时间也很短,成吉思汗西征尚未回来,镇国就已经去世了。
镇国去世的时候,孛要合正跟随成吉思汗的西征军,在今阿富汗、伊朗、以至里海、俄罗斯一带攻城掠地,立下了不少战功。
西征归来,成吉思汗论功行赏,将孛要合封为北平王,并让阿剌海别再次下嫁已长大成人的孛要合。
阿剌海别三披嫁衣,都是嫁给汪古部的首领,这是当时氏族中的“收继婚”制度使然。
阿剌海别的年纪,应该比孛要合大许多,不知是不是这个原因,她没有与孛要合生育儿女。但是这位前嫂嫂对小丈夫十分照顾,代他四处寻找了许多姬妾。这些姬妾先后为孛要合生下了三个儿子:君不花、爱不花、拙里不花。
成吉思汗以及他的子孙们牢牢记住了昔日折箭为誓,在阿刺兀思灵魂前定下的盟约——君不花娶定宗贵由之女叶里迷失公主为妻,他死于战事,没能继承王位;次子爱不花,娶世祖忽必烈四女儿月季列公主为妻,他继承了北平王的爵位,他的儿子阔里吉思也很受元朝皇帝的重视,先后娶了忽必烈的孙女忽答迭迷失公主和忽必烈的曾孙女爱牙失里公主为妻。阔里吉思在征战中被俘,不屈而死,独子术安年幼,忽必烈便让拙里不花继承哥哥的爵位。拙里不花为人很有道义,等到侄儿长大,就把王位让回给了他。术安继承王位后,娶了晋王的女儿阿剌的纳八剌公主。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成吉思汗的女儿:监国公主(6)
阿剌海别直到成吉思汗去世之后,都一直担当着“监国公主”的角色。
成吉思汗于公元一二二七年,在征服西夏的战役中,因为从马上摔下,而疼痛难忍,不久又患上了当地的一种流行病。该年八月,他死在了银川的南面。
铁木真早在当初西征的时候,就已经选定了自己的继承人:第三子窝阔台。
然而虽然大汗有遗命,蒙古人却有一个规矩:新汗要由诸王大将来共同推举。这个推举会,被称为斡难河“忽里台”。成吉思汗死后,这个大会依然依照传统习俗召开了。
所有与会的王公、大将、皇族,都极力请求成吉思汗的第四子拖雷继承汗位。此时在成吉思汗四子中,拖雷治军最为严谨,人品也最得人心,实力最强。成吉思汗就曾经在戊子年时让拖雷担任过监国皇子。窝阔台自觉人品才干都不如弟弟,也不敢做这个大汗。
然而拖雷放弃了唾手可得的汗位,要尊重父亲的心愿,让三哥继承。经过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后,拖雷极力说服了叔父斡赤斤和二哥察合台,使他们同意了自己的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再次召开的“忽里台”大会上,窝阔台才终于成为金斡儿朵的主人,登上了汗位。
——顺便再说一说拖雷。他的敦厚谨慎,实在登峰造极,手足之情也极深。一二三一年,窝阔台率兵攻打金国,眼看战事就要大获全胜,五月时窝阔台却忽生了怪病,口不能言,无法指挥作战。等到了六月,更是命若游丝。随队巫师占卜之后,说是蒙古军队杀的人实在太多,惹怒了上天,所以要夺去大汗的生命,除非有重要的皇族为他替死。
术赤、察合台系的皇族面面相觑,十分震惊,不知如何是好。在这个时候,拖雷站了出来,他认为自己曾经差一点成为大汗,因此最有资格替哥哥去死。他毅然喝下了被巫师施过法的咒水。
几天后,窝阔台很快就痊愈了。蒙古大军高歌北返。走到阿剌合的思这个地方的时候,拖雷病倒了,而且很快就在九月去世,只有四十来岁。所有的人都认为是上天将他作为窝阔台的替身带走了。——我倒觉得是一种很强烈的自我暗示,使得拖雷将疾病看成是天招,毫无抵抗之意,所以才一病不起。
(这事儿可透着邪呀,该不是有人觉得拖雷是个大隐忧,变着法儿骗死了他吧。可是窝阔台又不象干得出这号事的人。再说,谁又敢担保拖雷一定肯慷慨赴死呢?要不是他公开自愿,他手下强大的嫡系部队绝对要造反,窝阔台的皇帝干不干得下去还要打问号。只能说,巫术厉害呀。)
窝阔台对弟弟感激涕零,蒙古贵族和军队上下,更对拖雷敬若神明。拖雷留下了十一个儿子,个个英雄好汉,能征善战,而且兄弟间很团结,拖雷虽然死了,他的军队在儿子们的统领下,反倒越发地强大,成为蒙古帝国最有实力、最强大的一支。
若干年以后,蒙古汗国的大位又发生了争议,绝大多数的王公贵族仍旧对拖雷念念不忘,于一二五一年二月,在合剌和林自发拥立拖雷的长子蒙哥为大汗,坚持认为只有拖雷一系,才有重振蒙古帝国声威的可能。蒙哥即位后,追封父亲拖雷为英武皇帝,庙号睿宗。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成吉思汗的女儿:监国公主(7)
蒙哥死后,帝位由他的四弟忽必烈继承。忽必烈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当他统一了天下,建立元王朝之后,于至元二年再次追谥父亲为景襄皇帝。拖雷生前虽然一而再地放弃帝位以至生命,但是蒙古帝国的皇位,却似乎命中注定要属于他和他的子孙。
窝阔台继承汗位的时候,已是一二二九年的八月,成吉思汗去世两年了。
在这段帝国前景未明、没有最高首脑的日子里,阿剌海别一直履行着她作为“监国公主”摄政的职责,将军国事务处理得妥妥贴贴。在她的公主金帐里,有几千名女官协助她办理所有这些繁浩的工作,保证蒙古帝国的一切都运转如常。
现在我们还可以在《元史》中查到监国公主在这段时间所处理的一件政事:一二二八年,中都(北京)一带有匪徒信安、李密等人劫掠作乱。阿剌海别派宣抚使、兼行尚书六部事的汉人王檝前往征剿。
阿剌海别卒年不详,元成宗年间,成宗铁穆耳追封她的最后一个丈夫孛要合为上柱国驸马都尉、宣忠协力翊卫果毅功臣、太傅、仪同三司,并追封赵王;同时追封阿剌海别为皇祖姑齐国大长公主,加封赵王妃。
由于元史编撰在明朝,极度男尊女卑的明朝文人在修史时,居然没有为这位曾统摄军政的监国公主单独立传。只是在元代将领大臣列传中无法回避的时候,不得己才提及阿剌海别的事迹。如上述王檝奉公主令平乱的事迹,都是在王檝传中才得以见到。——晕倒了,明明监国公主才是王檝的主子兼顶头上司,结果到明朝文人的手里,反倒成了王檝的捎带!
由于翔实史料的散失,以至于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对这位公主“监国”存着一个老大的疑问。
一九五八年,内蒙古乌兰察布武川东土城五家村出土了一枚方形铜印,上面的字迹证实了这位公主曾那么真实地存在过,并向后人展示着她曾建立的功勋和她曾睥睨天下的权势——“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
她救了母亲:宝庆公主(1)
?????? 明太祖朱元璋这个家伙,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的帝王之一。他明明是个穷光蛋兼小和尚出身,登基做了皇帝以后,也居然敢自称是“上古颛顼帝之后”。
关于朱元璋的凶暴狠毒,从他诛杀功臣,滥用“族诛”的酷刑就可以看得出来。更好的证明是他的儿子成祖朱棣,以及他亲自抚育,“恩逾己出”的侄儿朱文正、侄孙朱守谦。这三个人,长大后的性格都是如出一辙的凶悍好杀、狠毒奸狡。——这个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基因的问题?或者,他们从小在朱元璋身边耳濡目染,形成根深蒂固的习性了。纵观整个明前期的历史,我们不得不将这个列为可能性之一。
朱元璋到了晚年,性格变本加厉的怪戾嗜血,他身边的文臣武将是真正的“伴君如伴虎”,动不动就被他送上断头台。
当唯一他能听得进几句话的原配妻子马皇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去世以后(马皇后之死,其实还要归罪于朱元璋,他下令,御医治不好皇后就统统杀头抄家,马皇后为了不连累别人,遂拒绝服药,以至不治),更是连后宫都笼罩在了他制造的血腥气息中。
有一种记载说,其实朱棣并非马皇后亲生,而是他很小的时候,出身高丽国的母亲贡妃就被朱元璋赐死了,朱棣便归养嫡母。
这样看来,后宫的女人们,在老皇帝生前,就没有过什么好日子。但是到朱元璋弥留人世的时候,她们更没有想到,这个老头,却给她们安排了更悲惨的下场。
公元1398年,七十一岁的朱元璋终于病倒了。
在他的病榻前忙碌的,除了太医侍丛,还有他晚年经常召幸的张美人。
张美人为朱元璋生了一个女儿。这个小女孩这时不过四、五岁的年纪,仅比父亲的曾孙大一点点。
作为后宫妃嫔,当初怀孕的时候,张美人非常期望自己能生下一个男孩,日后封为亲王,自己得享尊荣。但是没想到天不遂她愿,呱呱堕地的是一个女孩儿。
做为朱元璋十六位公主中最小的一位,这个孩子被封为宝庆公主。张美人虽然对孩子的性别感到失望,但是毕竟是自己的孩子,而且想想总比无儿无女的姐妹们要好些,因此她还是将女儿抚养在自己身边,相依相伴,百般宠爱。
现在老皇帝病了,张美人自然免不了天天到他的寝宫里问安侍疾。
从小就没有离开过母亲的小宝庆公主,看见宫里忽然多了这么多人,而每个人的神色都那么紧张,忍不住害怕起来。于是,她每天都紧紧地跟在张美人的身后,只有看到母亲,她小小的心里才不会对这些陌生人感到害怕。
自知大限将至的朱元璋躺在他的龙床上,浑浊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面前来往的人群。
他对这些板着脸小心翼翼的家伙感到厌烦透了,恨不得一刀一个把他们全部砍杀干净。
忽然,他在人群里,发现了小小的宝庆公主。
小女孩也发现父皇的眼睛投向自己。她走到了父亲的床前,向父亲行了一个礼。站起身来,她好奇地问道:“父皇,你怎么了?”
朱元璋却没有生气,回答说:“孩子,父皇病了,你看父皇会好吗?” 这个问题把一旁的张美人吓得手足无措。
她救了母亲:宝庆公主(2)
小女孩却天真地笑了起来:“ 我生病的时候,睡一觉就好了,父皇好好休息,就会好的。”朱元璋看了一眼脸色发白的张美人,继续问宝庆公主:“如果父皇的病再也不会好了呢?”
宝庆公主急了,不管不顾地叫了起来:“父皇一定会好的!父皇一定会好的!”
朱元璋看着宝庆公主涨得通红的小脸,忽然发现,这个自己一向很少注意的女儿,是那么可爱。握住女儿热乎乎的小手,他觉得,这个小小孩子对自己的关心,远远超过所有在自己病床前出现的那些人的总和。
喝过药,老皇帝累了,他松开宝庆公主的小手,沉沉睡去。
朦胧中,他看见小公主紧紧地拉着张美人的裙裾,一步一回头地离开了。朱元璋那早已硬如铁石的心,忽然难得地动了一下。
老皇帝的大限终于到了。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的闰五月乙酉日,他终于心有不甘地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内侍向跪了一地,嘤嘤抽泣的后宫妃嫔们宣读皇帝留给她们的遗诏:内宫中所有嫔妃,以及曾经侍寝的宫女,一律赐死殉葬。宝庆公主年幼,因此,特留其母张美人,将之妥为养育。
这个冷酷无情、又无法推翻的决定,令女人们方才多少有些应付场面的抽泣声一下子变成了嚎啕痛哭,有几个妃嫔甚至连哭都没有哭出一声,刚听完宣诏就晕了过去。
看着眼前的场面,仿佛从一场恶梦中醒来的张美人紧紧地抱住女儿,似乎这样就能止住浑身的颤抖。
小小的宝庆公主不懂发生了什么事,茫然地看着母亲。
三天哭临之后的深夜,南京城的大明后宫,随着一声声绝望的痛哭,朱元璋所有的妃嫔,除张美人之外,共38人被迫自尽殉葬。此外,还有曾经侍寝而未获封号的宫女十多人。
当初曾经因为生下女儿而懊恼的张美人,却因为这个女儿,而成了朱元璋的女人中,唯一幸存于世得以善终的一个。但是虽然逃脱了殉葬的命运,张美人也没能多活很久。她经常都被噩梦缠绕,夜里总是看见姐妹们惊恐哀号的模样。惊吓过度的她没两年也去世了。
?????? 生母死了,而其它的母亲也早就都死于非命,继任的建文帝虽是成年人,在身份上却是宝庆公主的侄儿,因此,王宫里没有了适宜抚养宝庆公主的人。年仅六岁的宝庆公主便被送往朱元璋大哥之女福庆长公主的府邸,和堂姐一起生活。
?????? 又过了两年,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日,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城,城破的前夕,南京皇宫内火光冲天,成了一片火海。
????? 在大火过后的瓦砾堆里,遍布焦尸。建文帝和马皇后以及小太子朱文奎的遗体都没能得到确认。
???? 宝庆公主则因为早已经出宫居住,逃脱了这一场劫难。
????? 同年六月十七日,宝庆公主的异母哥哥朱棣登基为帝,史称永乐帝。
????? 不久,朱棣便将年仅八岁的小妹妹接回了皇宫,将她交给自己的妻子徐皇后抚养。朱棣虽然残忍好杀,但是对宝庆公主却颇为怜惜,徐皇后更对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百般疼爱、视同己出。宝庆公主从此跟随着她的四哥四嫂一起生活,视兄嫂如父母。
她救了母亲:宝庆公主(3)
不过,宝庆公主虽然曾在童稚之时救了母亲的性命,却无力主宰自己的人生。?
?????? 亦妹亦女的特殊身份,使得朱棣夫妇特别宠爱宝庆,为她精心挑选了一位仪表堂堂的武将做丈夫,他就是驸马都尉赵辉。十九岁的宝庆公主下嫁那天,皇太子亲为小姑姑送嫁,朱棣陪送给她的嫁妆超过其它公主一倍,而且此后还常常赐给她大量财物。
可是朱棣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赵驸马,虽然家世地位与才干样貌都不错,背地里却是个性心理严重变态的好色之徒。他不但搜购了上百的姬妾,还嗜食女人的分泌物。
嫁了这样的男人,宝庆公主有时宁可自己当个寡妇。 作为妻子,宝庆公主面对这样的丈夫,该作何感想,那可真是只有天知道了。史料上说,宝庆公主“品性纯淑”,所以她又岂能是赵辉的对手?
?????? 明宣宗初年(1425年),宣宗登基时,分赏诸王公主,宝庆公主受封为宝庆大长公,并得到了侄皇帝的丰厚赏物“白金二百两,钞万贯,伫丝十表里,纱罗各十匹,兜罗绵三匹,西洋布五匹……”。
十年后的英宗初年,英宗登基,依例分赏诸王公主,名单里就已经没有了宝庆大长公主的名字。 她应该已经在抑郁的生活中,早早离开了人世。
可是她的丈夫赵辉,却命长得很,因为妻子的特殊身份,她平平安安地度过了明初六朝,享受淫逸生活六十余年,活了九十岁。
嫁给秃头驸马的:永淳公主(1)
????? 公元1527年,即嘉靖六年,明世宗嘉靖皇帝传命礼部,为妹妹永淳公主择婿。
嘉靖皇帝原是湖北的藩王,只因明武宗正德皇帝一生荒淫,无儿无女,坐天下的差使这才落到了嘉靖的头上。
嘉靖六年,皇帝自己也不过二十岁,永淳公主应该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年纪。
最终确定的人选名单被送到皇帝的御案前,嘉靖认真选择之后,认为陈钊才貌俱佳,堪为公主之配,于是圈定了陈钊的名字。
然而,有个叫余德敏的官员,向来与陈家不和,于是奏报说,陈家的男丁多数早死,有祖传的顽疾(大既就是现在的遗传病的意思)。而且陈钊虽然才华仪表出众,却有先天的不足:他的生母,不过是父亲的一名小妾,而且嫁入陈家时已是二婚,不是贞节女人。
世宗听信了谗言,不顾礼部官员的劝谏,退送了陈钊,下令再选驸马。
第二次选驸马,仍旧是照惯例,礼部报上了三个人选,供皇帝选择。
这一次,为了谨慎从事,嘉靖皇帝让太后、皇后、妃嫔及后宫的太监女官首领一起来品评入围的三人,以从中遴选最优秀的一个,做妹妹的夫婿。
三位侯选人中,很快就有一位被大家忽略了,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另两人身上——他们都是河南人,一个名叫谢诏,一个名叫高中元。谢诏较为年长,相貌不错,而且显得最为稳重。而高中元年纪最小,这时不过十六岁,跟永淳公主同年,还显得有些稚气。但是虽然如此,高中元却生得唇红齿白,俊秀得很,一副温存体贴的模样,从相貌来说,谢诏是远远不及的。皇后妃嫔以及太监女官们,都认为高中元应该做驸马,连嘉靖皇帝都对这个俊俏小生颇有好感。
眼看高中元就要成为驸马,皇太后却有不同的意见。
这位皇太后,是嘉靖的生母,姓蒋,被封为章圣太后。章圣太后原本只是兴王妃,身份低微,但是由于正德皇帝没有子女,大臣们最后选中了蒋氏的儿子即位为嘉靖帝,这样她才成了太后。
蒋太后从民间进入兴王府为妃,四十岁不到就成了寡妇,现在又当上皇太后,经历不可谓不丰。她以过来人的眼光在谢诏和高中元之间反反复复地掂量一番之后,做出了一个让在场的人都感到讶然的决定:让较为年长的谢诏当驸马。
蒋氏既身为太后,她的决定,自然足以让高中元一票否决。
于是,谢诏成为了永淳公主的丈夫。
本来这倒也没什么,谢诏的相貌风度也还不错,众人也没有太大的异议。
可是直到入了洞房之后,永淳公主才发现,自己的驸马摘下帽子之后,头发很是稀疏,几乎扎不成髻。
章圣太后什么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让侯选人将冠帽取下来瞧上一瞧。
永淳公主早已从宫中人的描述中,听说了另一位侯选人高中元的俊俏聪明,芳心早已暗许,只是女儿家不好意思对母亲哥哥述说心事。因此,最后下嫁给谢诏,她早已心中懊恼,更没料到自己的丈夫居然还是个半秃子,洞房里的永淳公主不禁目瞪口呆。
嫁给秃头驸马的:永淳公主(2)
不久,京城里传开了一支“十好笑”的歌谣,其中就有一句“十好笑,驸马换个现世报。”意思是讥笑皇家千挑万选,费尽周折,最后居然为永淳公主选了个秃头驸马。这支歌儿不久就传进了永淳公主的耳朵里,更是把她气得眼泪汪汪。
此后,不论谢诏如何百般体贴,公主总是没有好脸色回报。
而高中元呢,他当初满心以为自己要入选驸马,得配花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