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营销:美国故事+中国启示-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个服务专员熟悉起来,建立稳定的关系。接受银行服务并不象是去超市买杂货,容易被广告或者临时促销所吸引而随意改变品牌购买决定。银行品牌的认可和忠诚度通常来说会比较容易维持。但是,由于当今的年轻人迁移频度在增加,对金融服务的知识和掌控能力比起前辈来说有明显进步,对互联网的依赖性非常强,许多银行纷纷转移到努力提升在互联网上的顾客服务能力,这似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普遍趋势,仿佛不这样做就不足以吸引年轻人。
在上述背景和趋势下,美国西部华盛顿州的Umpqua(安快)银行却反其道而行之,把着力点放在了零售网点的开设和打造上。华盛顿州是微软的老巢,互联网的影响力不言而喻,到底该如何吸引那些年轻一族?安快的管理层们所制定的核心策略就是要尽量让思维跳出银行业运作的传统框架,在不同的方面向其他行业的成功者而不是本行业的成功者学习,这是非常聪明的,因为向本行业的成功者学习的结果只能给人模仿的印象,不利于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他们的第一个学习对象是最擅长店内陈列和服务的美国鞋业零售巨头Nordstrom百货店。正如安快银行的创意策略主管拉里所说的那样,如果Nordstrom店开始像传统的银行那样运作,那么他们就会将所有的鞋子搬到店后面的仓库里,然后在店堂内摆上宣传手册和广告吊旗,然后等着顾客的到来,但是那样的结果很明显就是灾难。而我们就应该向现在的Nordstrom学习,做到让顾客能够随意地挑选和试用各种产品,同时及时地回答顾客所有可能的问题,并解决它们。但是,说易行难,银行卖的可不是一双双鞋,那些储蓄服务、贷款服务等等可都是无形的,如何将它们展示出来,供顾客随意挑选,实在是让拉里和他手下煞费苦心。
在专业品牌设计公司的协助下,安快开设了第一家他们内部称之为“第一代”的银行零售网点,在这里,比起其它银行网点,少了桌子,但是多了银行职员,他们在店内走来走去,不时和顾客交谈。店堂内有专区供人们读报,还有电脑区供人们上网浏览,店堂内还煮着喷香的咖啡供人们免费饮用。而银行所提供的各种服务的摆放方法跟零售产品的摆放方法非常相似。例如,为了推销房屋按揭贷款服务,银行就摆放了一部梯子、一堆油漆和刷子,通过这样生动、形象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按揭贷款服务不仅能帮他们买下房子,而且,如果顾客有需要,他们还能帮忙给房子装修一番。
听说了有这样的银行,人们开始蜂拥而入,先是左看看,右瞧瞧,希望确信自己是在一个银行而不是百货店里面,然后他们就开始浏览各种服务和产品,并且和银行职员开始严肃的对话。就这样,在各种网上银行蓬勃兴起之时,安快的零售网点也开始星罗棋布,1998年该银行成功上市。
消费者的口味永远捉摸不透,如同众多的零售商店不断推陈出新一样,银行也得不断地保持新鲜感,维持吸引力。为了更好地强化安快银行所推行的顾客服务与顾客体验并重的价值主张,他们在2003年推出了“下一代”银行网点,并不断地加以改造和完善。他们的努力得到了相应的回报:安快银行从1995年的5家银行网点和1亿5千万美元的资产,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95家网点、50亿资产的中型银行,2005年安快被美国银行协会评为全美顶级零售银行之一。
让我们来细看一下安快银行10年来的发展,从中不难看出他们飞速发展和成功的轨迹与原因:
独特的零售环境设计
当安快最早开始计划设计“下一代”零售网点时,共有三家设计公司应邀参加比稿,其中有一家是专注于银行业设计的,安快几乎是未加思考就把它排除在外了。另一家长于如法炮制,拷贝的成分大于新创,也被淘汰了,而最后的赢家得知自己拿到了这个项目时几乎不敢相信,因为他们的概念新奇得让他们自己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但是安快银行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突破框框的创新想法。
当然,“第一代”零售点的很多有口皆碑的精妙之处还需要很好地保持,例如,已然口口相传、“品牌化”了的安快现煮咖啡,免费的网络浏览和报纸杂志,还有被业界和顾客戏称为“Un…bank(非银行)”的环境和氛围。但是,除此之外,安快还想为自己的银行网点创造出一种更为舒适惬意的、更像人们的起居室的温馨感觉。因此,他们和设计公司一起模仿咖啡店的方式摆放报纸,而杂志则像图书馆里那样摊开,更便于选择与阅读。店堂内的摆放也时时更新。有时候,银行职员会特意买来商业管理方面的书,就像书店那样摆放在特定的书架上。当人们在网点里开设完一个公司帐户后,临走时,一个购物袋加上一些免费的礼物例如一包咖啡,一个帽子就在门口等着他们,他们也可以抽空去书架上翻翻书,若喜欢,也可以买了带走。
一家小银行散发大魅力(2)
聚焦当地社区
安快银行的主要营业范围为美国西部沿海的华盛顿州和加利福尼亚州。这两个州有不少大都市地区,作为一个社区银行,安快银行要想提升自己的品牌认知,有着很长的路要走。他们采取的策略就是聚焦于某些特定的社区,在那里占一席之地,不以规模取胜,而以方便为制胜法宝。他们通过精心分析划定了几个区域,那几个区域都是人们会步行去吃个早餐或者夜宵的地方,在那里,他们开设了不超过1500平方英尺的银行网点。他们对于这些区域的设定标准很简单,就是找一些类似Whole Food 或者Starbucks的参照物,而远离汉堡王等快餐店热衷于进驻的社区型购物中心。这样的策略就使得安快银行在这些区域的网点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并进而成为社区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另一方面,安快充分意识到要吸引新的客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给足够的理由让人们进到银行来。他们通过参与众多的社区活动来吸引人们。正如拉里强调的那样能够,“安快银行一直致力于和所服务的社区的人们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他们所做的具体活动包括但不局限于:
● 发掘当地音乐
安快银行有专设的小组,其中一个工作就是聆听上百个当地音乐工作者的作品,从中发掘出西北地区最有潜力的音乐家,然后和他们合作,将他们的作品放在的网站上。凡是安快银行的新客户,或者是老客户在银行里开了新户头,他们就能获得网站的密码,可以在网站上随意下载音乐歌曲。而且,更绝妙的是,对于那些试听下来很喜欢的歌曲,三天后客户们就会收到一张烧制好的CD。银行还为此设立了一个基金会,将网站的部分赢利捐助给一个名叫Ethos Music Center的非营利机构,帮助银行总部所在的俄勒冈地区的年轻人增加音乐教育和修养。
● 和当地企业同发展
安快银行还将自己的网点变成了当地企业的产品展示和销售平台。他们发现当地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其实产品本身非常出色,而且与网点的氛围非常吻合,因此他们坚持一个原则,就是要和当地企业一同发展。以往大银行在采购礼物时候通常习惯从大型供货商那里采购,安快银行则弃大从小,与许多当地企业定下协议,从他们那里采购产品作为网点礼物,或者将他们的产品放在网点内出售。
● 善待当地雇员
通常而言,并购就意味着大量的裁员。两年前,当安快银行并购了北加州的一个银行包括其手下30多家网点之时,人们就在猜测裁员的数量。每一次的并购裁员都会造成很多显性的或者隐性的悲剧,但是安快银行却做到了不让任何人失业,被并购的银行职工或者留在安快银行,或者在安快银行的帮助下在别处找到了工作。银行作为服务性行业,客户服务变得越来越关键,尤其是对于像安快银行这样的社区银行。安快银行有一个原则,就是要让员工和公司共同进步。安快银行在设计零售环境方面向Nordstrom学习,而在客户服务方面他们学习的对象则是这方面的标杆企业丽思卡尔顿(Ritz Carleton)酒店。在安快银行管理层看来,既然这家酒店在顾客服务和对细节的关注上面举世闻名,就应该向他们看齐,因此,他们重金聘请丽思卡尔顿的培训师到自己的零售网点来,培训每一个员工。
匠心独具的营销手法
银行广告向来是千面一孔,或是干巴巴地讲一些金融产品或者是银行利息,行业术语堆了不少,听懂的实在寥寥,所谓有创意的也最多就是让几个西装笔挺的俊男美女在那里展示所谓的专业服务,让人在他们面前只有自惭形秽的份。安快银行则对自己的定位和服务对象非常清楚,他们的广告聚焦于安快品牌所承载的社区银行的独特特色。因此当他们推广产品时,所创作的广告通常更多地体现出跨渠道交叉推广的营销理念。例如,他们在推广支票帐户(美国的非储蓄帐户,主要用于开具支票,无储蓄功能)产品时,就创作了一个广告活动,着重推广了支票帐户中的联合帐户功能。在广告片中,一对男女,穿着燕尾服和婚纱,开着敞篷车,笑容满面穿过小镇,不时向行人招手。敞篷车上贴着“我们刚开了一个联合帐户!”。而同时播出的电台广告中,则是一个男士试探着希望他的爱人嫁给他,不过,男士说的可不是“你愿意嫁给我吗”,他说的是“你愿意和我开一个联合帐户吗?”。当地的杂志中也加上了安快银行委托专门生产贺卡的贺曼公司专门定制的卡片,人们一打开杂志,会发现一张卡片,乍看上去,好像是一对夫妻临时放在杂志里忘了拿走,卡片上写着的是,“你愿意和我合开一个联合帐户吗?”这个整合营销活动引起了当地不少人的谈论,引发了人们很多会意的微笑,也同时将安快品牌的形象和所提供的产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了客户。
除了独特的广告手法之外,安快银行也充分利用口口相传的游击营销战术来推广自己。在并购加州一社区银行并将之改名后,由于安快银行在当地基本上就是一个无人所知的名字,管理层就面临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如何让当地人知道自己并建立起对自己的信任感。拉里和他的团队灵机一现,想到有些社区银行的贷款专员为了吸引顾客,会在社区的咖啡店里为排在他后面的每一个人买一杯咖啡,有时甚至会为当天一起在餐馆里吃饭的顾客买单,这样的方法通常非常奏效。那么为何不效仿一下呢?于是他们买来一部冰淇淋销售车,放着悦耳的音乐声,而不是通常美国冰淇淋销售车常用的吱吱哑哑、一成不变、让人心烦意乱的噪音。这部车在社区的小街里弄内穿行,向行人赠送免费的冰淇淋。当然,免费的东西后面激起的是人们好奇的打听和相互谈论,窃窃私语间,安快的名字就被提及并记住,随之而来的结果就是人们纷纷进入这家银行。这个免费冰淇淋车是如此的成功,变成了安快银行的看家法宝,每开一个新的网点,这部车就在网点附近的社区里出现。
。 想看书来
一家小银行散发大魅力(3)
比起那些实力超强、名声显赫的航空母舰级的银行,安快银行显得相形见绌,毫无优势,似乎没有任何生存的空间和理由。然而,安快银行却凭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独特魅力,不仅为自己争得了生存空间,而且还逐渐扩大地盘,受到越多越多的客户的青睐。在银行界,人们习惯于把实力当作竞争力甚至是唯一的竞争力,但是从安快银行的经验看来,魅力也是一种竞争力,不是吗?
。 想看书来
分享美国甜蜜素品牌Splenda成功的甜蜜(1)
以前在美国的麦当劳餐厅吃过饭的人都知道,桌子上摆放的糖罐里总是千篇一律的三色调:白色的普通蔗糖(通常是Domino牌的)、粉色的Sweet’N Low 的甜蜜素和蓝色的Equal’s品牌的甜蜜素。顾客们已经习惯了根据颜色来辨别和拿取自己需要的糖。但是到了2005年夏天,麦当劳的糖罐中出现了一个新的颜色—— 黄色,而且全美13700多个分店在一夜之间都开始出现这包黄色的东西。这位“不速之客”是谁呢?原来,是另一个品牌的甜蜜素,名叫Splenda。顾客们对它并不陌生,而且还觉得非常欣喜,因为这个2000年上市的品牌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早已为百姓们所熟悉了,只是它出现在美国老百姓经常光顾的快餐店中还只是最近的事儿。麦当劳使用哪一个品牌的甜蜜素,在所获利润上并没有太大的差异,但是既然如今Splenda在顾客这位上帝那里获得了非同一般的垂青,麦当劳也就乐于PK掉一个品牌,把腾出来的空间让给“粉丝”众多的Splenda,虽然这对于被PK掉的品牌来说有些残酷,但却是合乎优胜劣汰的法则和情理的。
消费者成为一个人工合成糖品牌(并非一个时尚品牌)的狂热粉丝,真是有些让人匪夷所思。但是,麦当劳现象并不是一个很特殊的例子,业内还流传着另一个故事,说的是2004年当Starbucks刚刚将Splenda摆上柜台的时候,有些服务员故意将Splenda藏在柜台后面,为的就是避免顾客大把大把地使用Splenda。在快餐业内,除了麦当劳,Dunkin’ Donuts和Peet’s Coffee & Tea 也已经开始使用Splenda作为添加糖,而一些饮料公司也在诸如健怡可口可乐、百事减肥可乐和七喜等饮料产品上加上了Splenda的标志,表明其使用的糖类添加剂的来源。有这么多的著名品牌为隶属于强生公司营养品分公司McNeil的品牌Splenda助威,,使得它在消费品历史上创造了一个辉煌的传奇,短短5年就从一个默默无名的新品牌发展成为行业中的头牌,着实让人惊叹。在当今竞争激烈、市场日趋成熟的形势下,一个品牌能用这么短的时间,在一个接近于均质化的产品类别中,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真是值得称道。
成功的滋味应该是非常甜蜜的,那么Splenda成功的配方是什么呢? 一言以蔽之:全力出击,多线作战,分层击破。一开始,Splenda品牌的运作策略就是要全力制造卖点,创造出一种人人追求的现象。产品的推广有条不紊,张弛有度。首先针对的是糖尿病患者,然后才是推广到食品超市,最后才是餐厅饭店。这是一条直接面向消费者的战线,同时,另一条战线则是面对那些食品和饮料生产商,尤其是那些宣称生产非主流食品的公司,包括坚持宣传低卡食品、声势比规模大的Atkins 营养食品公司,等到这些公司接受Splenda的产品作为添加剂之后,才进一步接近主流的食品生产巨擘。Splenda品牌志向高远,同类别的糖蜜素只是他们第一步的竞争对手,而不是终极目标。正如公司主管们声称的那样,Splenda的最终目标不只是甜蜜素,而是所有糖类产品,甚至是整个食糖类别,它要和食糖这个产品类别进行厮杀。Splenda首先利用广告宣传在声势上开始与食糖进行正面叫板,宣称Splenda是唯一一个人工合成糖蜜素产品,它可以象普通食糖一样作为食物添加调料,让厨师使用。这样的小胳膊和大腿的较量效果竟然出奇地好:2005年Splenda的销量首次超过了顶级食糖品牌Domino和C&H,而2004年其销量就已经超过了另外两个著名糖蜜素品牌Equal’s 和Sweet’N Low的销量总和。看来,Splenda所追求和建立的是一种偶像般的地位,如同两大可乐那样无人能撼动的巨人形象。
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小超人的历史吧:Splenda其实是一个名叫Sucralose的甜蜜素产品的注册商标名,Sucralose是1976年英国以擅长研制糖类产品的调料公司Tate&Lyle研制而成的。 说起来,Sucralose的发现也是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有趣故事,与Viagra(俗称“伟哥”,正式中文名称叫“万艾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当年有一个研究员在实验中,将写在试管上的test(试验)误认成taste (品尝),尝了一下试管中的分泌物,竟然发现,在糖分子中有三组氮氧组合体如果被三个氯原子替代,就会产生比糖类高出600倍的甜蜜效果,而且神奇之处还在于这样高的糖分,一旦被身体吸收,竟然不会分解成碳水化合物,这可是解决了人体需要糖份又因为担心糖会分解成过多碳水化合物而造成对身体的负担的两难境地。让Tate&Lyle喜上加喜的还在于他们发现Sucralose的另一个神奇之处就是它能承受烹调时的高温,可以说是没有任何的缺陷。Tate&Lyle立刻开始和强生公司合作,研究开发可以民用的产品。1998年,功夫不负有心人,FDA批准了他们的Sucralose,Splenda品牌也便应运而生,开始了其称霸之路。
蹒跚学步的Splenda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名师,来自于PepsiCo 的营销老手桑德拉。凭着13年的食品饮料业经验和对Splenda的信心,桑德拉做出了大胆的决策,决定首先向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提供Splenda,尽管当年Splenda在阿拉巴马州的工厂尚未开始满负荷生产。 1999年,她开始在Lifescan的网站上销售Splenda,Lifescan隶属强生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血糖监测仪器的公司,因此与糖尿病患者关系非常密切。桑德拉的这个以糖尿病患者为第一波目标对象的策略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连她都没有意识到糖尿病患者之间口口相传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网上销售量在短短2年内就突破了百万,而且还对她的另一个策略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那就是充分运用强生公司强大的医药销售网络向医生们和营养师们推销Splenda的功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分享美国甜蜜素品牌Splenda成功的甜蜜(2)
早期的摸索和推广在为Splenda建立了坚实的顾客基础的同时,还奠定了Splenda品牌的最主要宣传主题—— “来自于糖,尝起来自然就很甜”。这一主题有着多重吸引力:消费者们生活中离不开糖,但是普通的糖尝后总会留有甜腻腻的不舒服感,而同类的糖蜜素品牌Equal’s 和Sweet’N Low中所含的saccharin和 aspartame等原料的过多摄入又会对人们的健康产生不良的后果。为了加深自己所宣传的主题,随着 Splenda这个黄色小糖袋在食品超市里逐渐上架,桑德拉及时地推出了一系列的广告推广,广告主题简洁,使用琅琅上口的文案加上和和睦睦的家庭成员围坐一起品尝糕点等形象来传递健康和快乐的讯息。与Equal’s 和Sweet’N Low广告中常见的功能性推荐为主相比,Splenda的情感诉求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给了消费者耳目一新的感受。一轮广告下来,Equal’s 和Sweet’N Low相互厮打,两败俱伤,消费者觉得他们味同嚼蜡,而Splenda则回味无穷。Splenda不仅将自己在甜蜜素类别中风头抢尽,而且还在和食糖类品牌的竞争中也拔得头筹,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了“Splenda更为自然”的深刻印象。
当然,广告起到的只是一种间接的认知效果,产品还必须每天与消费者接触,成为他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一部分,这样品牌才算获得真正的成功。Splenda也一样,需要更多地与消费者进行亲密接触。桑德拉深深理解这一点的重要性,采取了一系列的策略,雷厉风行地将Splenda推向市场。当她得知Cadbury Schweppes’s 的Diet Riet 正在苦思冥想如何让自己与饮料巨头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减肥可乐类产品区分开来的时候,她立刻与他们达成合作协议,建议他们将减肥可乐中常用的aspartame原料改成尚未为众人熟知的Splenda。Diet Riet 经过仔细研究,发现Splenda正好能够强化他们的减肥饮料所宣称的更有利于消费者健康的概念,因而欣然接受,在2000年开始推广新的配方。双方精诚合作的结果是销量开始逐步攀升,仅2004年一年销量就上升了35%。
成功有时候确实也少不得运气。Splenda的登堂入室正好和社会上一股低卡饮食新热潮契合。Splenda作为糖类取代物,既保留了糖的甜感,又不会产生过多碳水化合物,解了嘴馋,又免了心忧,自然成了很多健康意识逐渐增强的消费者所追捧的品牌。公司也清楚地意识到了这股社会潮流,与著名的低卡食品推广和生产商Atkins 接洽,推动他们在最新推出的营养食品中使用Splenda作为糖原料。有趣的是,因不遗余力地推广健康低卡产品而成为名人的Atkins竟然被Splenda给迷住了,不仅在自己开发的营养食品中全线使用Splenda,而且还在自己的书和电视节目中免费为Splenda作推荐。
说真的,名人的力量确实不可小觑,经由Atkins 这么一推荐,一时间,全美各大食品公司纷纷要求将sucralose加入进他们的产品,而作为回报,他们自愿将Splenda的标志放在自己的产品包装上,让它醒目地展示出来。结果证明,这是个双赢的局面:Splenda获得了更多的市场和消费者认知度,而食品公司众凡添加Splenda的产品的销量都节节上升。Jamba Juice 最初还是将信将疑,是通过消费者蒙眼测试后才试着使用Splenda作为一个产品线的原料,未曾想,两年后,其旗下的Enlighted Smoothie一个产品线产量就占了整个公司当年销量的10%; Velvet 冰淇凌品牌在2003年发现含有Splenda的产品销量比原先增加了将近35%, 于是乘胜追击,进一步增加销量,将产品包装上的Splenda标志放得更大了。2003年,Splenda成功地超越了Equal 成为人工甜蜜素的第一品牌。根据研究公司Mintel的调研,由于Sucralose的影响,在1999年和2004年之间全球的食糖销量下降了11个百分点。不断增加的市场需求竟然使得公司不得不推掉一些新客户,因为他们目前的产量已经接近超负荷,这些晚进的客户不得不将自己放在等候名单上,翘首等待2006年Splenda新生产基地的建成。 一直跟踪Splenda发展轨迹的业内人士对于Splenda每一步的成功都表示惊叹,交口称赞该公司严密的策划能力和完美的运作能力,在他们看来,作为一个食品添加剂能够在市场上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实在是太罕见了。
最近这两年来,Splenda的勃勃雄心是要将全美前100位大型食品供应商纳入自己的客户名单中,目前尚有40家没有进来。另一方面,Splenda开始开拓新的战线,与各个餐馆合作开发Splenda牌菜谱。2003年,他们与美国著名的食品生产商Cheesecake Factory 合作,精心开发了一款添加了Splenda的、卡路里含量只有6卡的原味乳酪蛋糕。2004年,此产品一上市就出现排队购买的少有现象,至今仍然是Cheesecake Factory 的最畅销产品。Splenda如法炮制,开发了5磅装的糖袋,专门提供给餐馆的厨师,让他们开发新食谱来吸引更多的顾客。在直接面对个体消费者市场上,Splenda也是花巨资搞研发,努力开发全新的家庭产品,更好地服务于家庭主妇们,让她们能够烹制出味美健康的糕点产品。
Splenda自己的成功滋味自然是甜蜜的,让所有模仿者垂涎欲滴,而那些生意受Splenda影响的竞争对手心中则很不是滋味。但是,他们都应该承认,Splenda的成功也是自身努力的结果。而且这种努力无法一劳永逸,Splenda接下来面临的是如何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其中品牌的建设和维持显得尤为重要。公司其实一直居安思危,对未来他们有一个很清醒的认识,因为Sucralose作为一种成分其专利早就过期,而用来保护制作Sucralose的生产过程的专利权也在2006年终止,大批的竞争者早就虎视眈眈,磨拳擦掌,急于分得一杯羹。因此,桑德拉在引导Splenda在学步中成长的同时,也开始致力于未来的发展规划,例如开始向欧洲大力推进。Splenda的雄心和信心仍然未改,正如桑德拉所说的那样,“竞争品牌的层出不穷只是时间问题,而我们将秉持持续不懈的创新精神去保护好Splenda这个品牌,在我看来,Splenda这个品牌是没有极限的,关键在于我们的坚持和努力。” 但愿Splenda成功的甜蜜不会变味,但要做到这一点,却必须具备吃苦的精神和啃硬骨头的能力。
美国三家零售商挑战庞然大物沃尔玛(1)
一提到沃尔玛,几乎每一个人所想象的都是一个无人能敌的商业巨人,在全世界的零售圈内颇有独孤求败的寂寞感,留给竞争者们也永远是创痛的记忆和无力回天的哀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公司,是如此无情地将各个层次的竞争对手踩在脚下,先是那些邻近的夫妻老婆店凄惨关门,后来连凯马特这样曾经的业界巨头也不得不俯首称臣,甚至还得忍受近乎破产的没顶之灾。从1962年阿肯萨州的一家小店发展至今,沃尔玛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令人生畏的公司。2004年公司2835亿美金的收入比起紧随其后的5个主要竞争对手的收入总和还要多。如果将它看成是一个国家的话,它将会是世界上第30大强国,仅次于沙特阿拉伯。一部分行业分析师们甚至预言,十年后沃尔玛的年收入会达到5千亿美金,在成千上万个产品类别中都将成为主宰。
沃尔玛的成功之道已有了一些标准的、为人所熟知的解释:尽量榨取供应商们的利润空间,将价格降到竞争者无法忍受的地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一套完美的供应链系统,严密控制存货,同时时刻监测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和趋向。如此精密的运作使得沃尔玛尽管庞大,但是却很少出现纰漏。
尽管近年来,随着沃尔玛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也招致了不少的审视,甚至频频有官司缠身,但是,没有人敢于跳将起来,怀疑沃尔玛的成功。不论是行业专家,还是竞争对手,他们都不得不承认,在这个信奉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商业世界中,沃尔玛无疑是其中最成功的身体力行者,永远保持着吞并竞争对手的好牙齿和好胃口。
当然,就像大力士参孙也有其弱处,阿基里斯的脚踵因为没有在冥水中浸过而成了他的致命之处一样,任凭沃马特是如何的强大,也无法保证事事完美,时时顺利。美国的零售商们尽管内心哀叹自己命中碰上了这么一个克星,但是仍然是打起精神,希冀能发现沃马特的短处,从而让自己好好地利用一下。整个零售行业中那些幸存者一直在努力发掘自己的长处,改变与沃尔玛竞争的现状,有时候用迂回方式,有时候则是干脆直面对手。这里也不乏成功者:Costco, 多年来已经在俱乐部卖场这个领域将沃尔玛的山姆俱乐部甩在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