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长征-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 目录(1)
记住长征,留住这段红色记忆/贾永
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黎瑞刚
向守志:三次走过草地、爬过雪山,我的长征路更长
(四川宣汉人,1933年参加革命,1934年加入红四方面军。离休前任南京军区司令员;十三届中顾委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17岁的游击队长,带领百名战士投奔红军;自愿降职当战士,三过雪山、草地,自己肩扛机枪健步如飞,还数次挽救过战友的生命;战功卓著,从副排长到大军区司令;两次被授予将军军衔,用一生见证革命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
彭富九:小小电台屡建奇功
(江西永新人,1928年参加革命;1933年加入红6军团;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离休前任总参某部部长。) 1932年,湘赣省军区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少共中央巡视员冯文彬神秘地找到读过几年私塾的彭富九,推荐他去干一份“特别的工作”。从此,彭富九成了红军的一名电台战士,屡破敌人密码,助部队打胜仗;他连续发报七昼夜,终于找到中央红军,贺龙奖励其一件大衣,因此成了“大少爷”……
王定烈:“地狱”归来的将军
(四川宣汉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离休前任空军副司令员。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几次和死神擦肩而过,长征中胃痛难忍无法迈步,急中生智土法治疗神奇见效;祸不单行又感冒,战友把他放在火上〃烤〃;过了黄河,改编成西路军,战马匪,腰间中弹;找部队不料被抓,被敌人扔进马槽,伤口生蛆昏迷不醒;到底大难不死,最终回到延安……
邓秀英:背着弟弟去长征
(四川通江人,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与部队失散流落藏区,解放后回家务农。) 71年前,13岁的姐姐背着6岁的弟弟走上长征路;邓秀英一家八口人,父亲、大哥、母亲、邓秀英、弟弟、妹妹、弟媳,还有姐夫,都踏上长征路;险恶环境夺走亲人生命,到最后只剩下姐弟和母亲三人;却又中途失散,流落藏区当奴隶……
刘月生:百战骁勇,九死一生
(湖南茶陵人,1931年参加红军。1933年随部队加入红6军团。离休前任军委工程兵副政委。1961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刘月生出身贫寒家庭,3岁的时候就被卖到别人家。加入红军,跟随肖克转战湘赣苏区,身经百战;漫江战斗红军遭偷袭,战士勇猛反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浯溪河一战长途奔袭,打得敌人措手不及;长征中九死一生……
方槐:昔日赤脚红军汉,开国受阅飞将军
(江西于都人,1931年参加革命;1932年加入红1军团;离休前任武汉空军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开国大典,方槐驾驶飞机飞越天安门接受检阅,这位共和国第一代空军也曾爬雪山过草地;一次,敌人来袭,半梦半醒间,方槐突然听见拼刺刀的声音,猛地睁开眼睛,抬头一看,敌人已经距他不到20米了……
李中权:满门革命赤子
(四川达县人,1932年参加革命;1935年随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离休前任南京空军第二政委。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李中权少年时代非常爱读书,为了读书甚至和父母亲闹矛盾,离家出走一百里;在如愿上学后,受老师张爱萍影响,李中权走上了革命道路;长征途中巧遇母亲,见亲娘无法坚持走完长征,李中权重任在身,不得不告别病重的母亲,含泪上征程……
王盛荣:历经坎坷路,百岁老红军
(湖北武昌人,1926年参加革命; 1931年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解放后曾遭林彪、康生等人多次迫害,后担任湖北省冶金厅副厅长。改革开放后离休。)本节目采访时,唯一在世的第一届中革军委委员,“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唯一幸存者。由于警卫员擦枪走火,让他失去一条腿;因为两笔“生意”,竟遭林彪诬陷,从副部长变成副处长;“文革”中,被关进监狱,受尽折磨,徘徊在死亡边缘;徐海东捎话,带来毛主席的鼓励,给了他活下去的力量……
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 目录(2)
苏力:最年幼的红军战士之一,八岁踏上长征路
(四川清川人,1934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随妇女独立团参加长征。离休前任上海卢湾区民政局副局长。)从小在地主家作奴婢,受尽毒打,红军到家乡,7岁的苏力在红军被服厂软磨硬泡,要求参军;过草地,小苏力不知深浅,在沼泽地上翩翩起舞;当年虽然年幼,也不知道许多革命道理,但是小苏力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长征中无论如何都不能掉队,要跟着红军队伍……
鲜正学:长征中的宣传员
(四川南江人,1933年加入红四方面军;1935年参加长征。西征甘肃时被俘,后逃回家乡。此后一直在家务农。)初当红军违反纪律,不肯当勤务兵,又哭又闹,逃回运输队;做宣传员,阵地上凭三寸不烂之舌劝降敌人士兵;长征途中饿着肚子,包里揣着鸡蛋却从来不敢吃……
附录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大事记
附录二解读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迟宪平
附录三“会议流”中的长征王湘穗
附录四长征档案中鲜为人知的史实序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记住长征,留住这段红色记忆
贾永
70年前的10月,三支红色大军与先期到达陕甘黄土地的红25军等红色队伍紧紧相拥,在他们的背后,是一组至今仍难以超越的纪录:平均日行军74华里;几乎每天都会有一场战斗发生,平均走365华里才休息一次……最先报道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这次行动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把长征誉为“震动世界的行军”。在斯诺眼中,与红军长征相比,西方战略之父汉尼拔带领远征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向罗马进军,只不过是一次假日远征。长征,始自于1934年10月10日。随着第五次反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失败后,中央红军即第一方面军不得不告别曾经养育过他们的赣南、闽西红军根据地,率先拉开了长征的序幕。一个月后,红25军从豫南开始长征。翌年3月28日,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11月19日,红二方面军也踏上了远征之路。国民党重兵的围追堵截,雪山草地的生死考验,以及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在一次次绝地逢生之后,总数超过20万人的大军,经过总行程6万5千里的远征和西路军蒙难,最终到达陕北的仅剩3万余人。但,正是这些红色的种子,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长征路上走出了决定中国命运的两代伟人:毛泽东,邓小平;走出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全部成员;走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5位国家主席、代主席;走出了人民解放军的9位元帅、8位大将和90%以上的开国上将、中将、少将。70年过去,长征的领导者已全部辞世。参加过长征的开国上将,也仅剩肖克、洪学智2人健在。即使普通的长征参加者,也全部都到了生命的晚秋。从两年前的长征出发70周年开始,我们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东方卫视一起,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寻访健在老红军的活动,抢救这段红色的记忆。从江西瑞金到湖南桑植,从安徽金寨到湖北红安,从贵州赤水河到云南金沙江,从川西雪山草地到宁夏六盘山麓……我们从一处处红色故事的发源地、诞生地,寻访着红军当年的足迹和当年的故事。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寻访到了206名健在的老红军。他们的平均年龄89.6岁。遗憾的是,他们中间的大多数,已不能面对镜头。因此,我们通过电视来记录的,仅仅为他们中的10人。虽然,他们的记忆还远不足以展示整个长征,但,他们的故事,同样能给予我们众多的启示。这无疑是一群理想比天高、比地大的人。正是他们心中红色的理想和红色的信念,使得他们的意志、毅力得到了空前的迸发。此后,无论是与日本侵略者拼死抗争,还是与国民党逐鹿天下,从长征中走出的一代人始终是我们党、我们军队的核心。在长征胜利仅仅13年后,毛泽东就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了一个崭新共和国的诞生。在他身后,站满了从长征路上走出的一代战将。这一天,也是在10月。
作者: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
黎瑞刚
长征,英语将其翻译成“The Long March”,意思是“长途行军”。但我以为,抛却长征在军事上的意义,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它作为一个专有名词的概念,我更愿意将其翻译为“The Long Walk——漫长的行走”。长征,是一个关于行走的故事。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宝库里,有很多关于行走的故事。为了一个“仁”字,孔子周游列国。为了一本普渡众生的真经,玄奘西天取经。“行走”是一个类型化的故事母体,就像爱情一样,是又一个永恒的主题。行走是水平位移,从一端向另一端。它的一端是意志,它的另一端是目的地。行者无数,行者无疆,行者无惧。为了理想的实现,为了真理的伸张,为了命运的转折,为了从黑暗走向光明,列国的边界挡不住,“八十一难”难不倒,两万五千里“走泥丸”。长征,我们已经说了70年。70年后,我们如何“再说长征”?2006年,有很多“小分队”,活跃在当年红军的西行线路上。他们手拿移动电话或者笔记本电脑。他们打着红旗。他们中许多人很年轻。这些年轻人或爬一次雪山,或穿一次草鞋,或吃一次野菜,或燃一堆篝火。我支持这样的实地体验,我也相信年轻人会明白这样一个道理,长征不等于爬雪山过草地。也不等于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历史的细节,会不可避免地被岁月侵蚀。但长征,一个浩瀚而传奇的“行走”意象,越远越鲜明。后世的人们或许会这样跟他们的孩子说: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只要一息尚存,就要杀出一条血路,坚定地行走。他们竟然走了两万五千里。这次震惊世界的行走,其内涵丰富而博大。它的起点,或许不在江西瑞金,不在福建宁化,而要上溯到1840年;他们的先头部队,或许不是红一方面军,而是康梁、是六君子,是先行者孙中山,是嘉兴南湖的那艘画舫。为了找一条出路,一支队伍行走两万五千里,一个民族已经行走百年。人常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说“万里长征才走了第一步”。今天,我们说这些话不需要注释,不需要引经据典,它们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共同的语言。毋庸置疑:英雄史诗“长征”,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一个励志品牌。如果说长江是中华民族的自然遗产,长城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那么长征就是中华民族一份珍贵的非物质遗产。《我的长征:亲历者口述实录》这本书的出版,就是对长征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性保护。为了这本书,SMG的记者发扬了长征的行走精神,辗转数省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壮士暮年的英雄(或许这是最后的机会了)。为了这本书,记者与时间赛跑,在告别“西行漫记”时代70年后,他们完成了一部“西行速记”。我的书架上,需要这样一本书。
作者: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
。。
带领游击队投奔红军
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打到四川宣汉县境,读过3年私塾的贫农的儿子向守志,受到了革命教育,幼小的他从此开始漫长的革命生涯,先后任区少先队队长、区游击队队长。向守志三次走过草地爬过雪山我的长征路更长。
1988年向守志被授予上将军衔1934年7月,在四川军阀刘湘发动对川陕苏区的“六路围攻”最紧张之时,宣汉县区游击队队长,只有17岁的向守志毅然决定,带领一百多名游击队员集体参加工农红军。就在向守志决定加入红军那天晚上,母亲通宵达旦地为向守志赶做了一双粗布鞋。第二天,她对儿子说:“孩子,你放心地去吧,我们穷人要有活路,就得跟着共产党和红军闹革命。”不过当时的形势对红军很不利,国民党的围剿非常疯狂,一旦红军战士被抓住,就会被杀头!因此,也有游击队员对于参加红军有点犹豫。有队员表示顾虑说,“队长,再考虑考虑吧?”也有队员说,“形势不妙啊,队长,我们能不能再缓一缓?”更有队员十分担心地说:“队长,敌情这么复杂,我们这时去,合适吗?我们得为自己想想后路啊?!”但是铁了心的向守志表示他心意已决,一定要参加红军!加入红军后,向守志被编入红9军第76团第2营第4连。按照当时的政策,向守志作为区游击队队长,又带来一百多人,至少应当个排长。团领导也对向守志说:“我们打算让你先从排长干起,怎么样?”但向守志急忙说:“首长,我年龄还小,还是让我先当兵吧!”团领导想了想,点点头说:“也好,先锻炼锻炼,那么你想当什么兵呢?”“我有1米73的个子,身体又结实,我想扛机枪。”向守志回答说。“为什么想扛机枪?”团领导问。“用机枪比步枪打死敌人多!”向守志头一抬,大声说。“你这个小鬼!”团领导摸摸向守志的头,笑了笑。就这样,向守志先在4连当战士,没几天,被调到团部当通信员,不久又被调到团机枪连当战士、班长,扛马克沁重机关枪。这一扛,就是两年多,直到1936年8月,向守志离开机枪连,到红军大学学习,1937年8月,他毕业后,担任129师386旅771团特务营连长,后任营长。
一根竹棍拯救战友生命
1935年3月28日夜,徐向前指挥向守志所在的红9军与红30军、红31军主力,兵分三路,强渡嘉陵江天险,向西挺进,拉开了红四方面军长征的序幕。为了早日与中央红军会合,部队几乎天天行军,天天打仗。长时间的行军打仗,指战员们的脚都磨烂了,无论谁脱下草鞋,露出的都是一双血迹斑斑、溃烂流脓的脚。向守志的双脚也不例外,一路走来,肿痛难忍。最后只能把双脚用一层层布或稻草包裹着,但没多久,那裹脚布或稻草上就渗出了斑斑血迹。当时向守志的负荷还要比别人重,因为他肩上扛的是挺重机枪。而且向守志还一直是连队收容队负责人之一。收容队成员不但自己要和部队一起爬雪山过草地,还肩负着帮助体弱和有病人员长征的重任。1936年2月,红9军行进到党岭山,党岭山的海拔有5000多米,藏民称之为“神山”。上山一百里,下山一百里,峰顶气温在零下40摄氏度以下。当地有一首民谣说“正二三,雪封山,鸟儿飞不过,神仙也不攀”。正当部队走到半山腰,突然狂风卷着积雪,积雪裹着沙石,带着一股骇人的啸声吹打着艰难行走的红军队伍,这时刚被收容的伤员小瞿,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就对向守志说,想休息一会儿。向守志赶紧上前几步,扶住小瞿说,出发之前先遣队已经说过,半道上千万不能休息,一休息很有可能会牺牲。可是小瞿还是苦苦哀求,说他实在走不动了,就是死了,也要留下休息。看小瞿实在是累得走不动了,向守志也知道,再说也是多余,于是就把手中的竹棍递给他,让小瞿抓紧竹棍。小瞿犹豫了一会儿,然后伸出了冻得发抖的双手抓住。一步、两步、三步……早已筋疲力尽的向守志艰难地前行。山越来越陡,雪越来越大,风也越来越凶猛。突然一个趔趄,他摔倒在地。“副排长!”小瞿带着哭腔喊道。就在小瞿准备伸手扶他时,向守志已经吃力地爬了起来。他明白,如果稍一迟缓,就有可能永远爬不起来。此时的向守志,每迈出一步,都要使出全身的力气。在他的帮助下,小瞿恢复了些体力,开始自己走了。几十年后,向守志还清楚地记得,长征一路所见触目惊心:有的同志的腿被冰雪划破了,正在滴血;有的草鞋陷在雪里找不到,只好光着脚走;路旁到处是拱起的雪堆,一不小心便会被绊个跟头,里面是冻僵的尸体……还有一次,向守志发现从山上滚下一个东西。眼看着就要滚下悬崖,被一块巨石挡住。那是一名掉队的红军战士!向守志拼尽全力一个冲刺,来到那位战士上方不远的地方。向守志把手中的竹棍伸了下去。那位血肉模糊的战士艰难地摇了摇头,说:“不要啊,同志!我会把你带下来的。”向守志吼道:“快点,这是我的职责!”那位战士痛苦地伸出了左手!向守志刚一用力拉,就被带下去一步。说时迟,那时快,紧随其后的连长一把抓住了向守志单薄的衣服。在三四位收容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那位战士得救了。就在那位战士刚被拉起的一刹那,“轰”地一声巨响,从天而降的巨大雪块把那块石头冲到了悬崖底。惊心动魄的雪崩发生了!
长征中见到毛主席
1935年6月18日,他们终于迎来了历尽艰辛的中央红军。小金川岸边,红9军全体官兵穿戴整齐,像参加阅兵式一样站在道路两边。当毛泽东、张闻天、周恩来、朱德等领导同志率中央机关人员出现时,红9军一边喊口号:“欢迎中央红军老大哥!”“庆祝两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一边鼓掌高唱着“万岁!万岁!我们来会合!……”的欢庆会师歌曲。这是向守志第一次看见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过去在部队一直听红军将士说到中央红军和朱(德)、毛(泽东),但从没有亲眼见过他们。当时,毛主席穿着灰色棉大衣,身材高大,满头黑发被微风吹动,面带着微笑不停地向战士挥手致意,给向守志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首长们过去后,中央红军的队伍走近了;向守志他们惊奇地发现中央红军队伍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威风凛凛、兵强马壮。他们由于长途跋涉和艰苦转战,衣衫破旧,服式不一,不少人穿的还是缴获的国民党军的灰军装,只是帽子上没有青天白日徽,许多人还拄着树枝当拐杖。队伍里有几顶红军的八角帽,比四方面军的军帽要小一些。武器装备与四方面军比也相差悬殊。回到宿营地;向守志他们了解到,其他部队所迎接到的中央红军部队也和他们所见到的情况相似。原来,中央红军在没有后勤保障的艰难的长征中,历经漫漫征途上的一场场血战,战斗伤亡和减员很多,有的指战员尽管衣衫破烂,但依然充满战斗激情。两军会师是一件大喜事。那一段时间,基层官兵都沉浸在会师的喜悦中。然而,在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确定中国革命的战略方针时,张国焘与党中央严重的分歧出现了。为了顾全大局,中共中央7月21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委。接着,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部队混合编组,分成左右两路军,准备踏上北上的征程。当右路军以无比坚韧的毅力穿越松潘大草地时,张国焘带领的左路军却忽生变故,西进阿坝后,迟迟不肯北上。此时,张国焘的个人野心已经极度膨胀,公然拒绝执行中央的北上战略,率部南下,并命令右路军立即南下向左路军靠拢。在此危急关头,毛主席和党中央毅然率中央红军第1军团、第3军团北上。张国焘命令红四方面军掉头南下,再次踏入荒无人烟的大草地。正如党中央所指出的那样,“南下是绝路”。在后来的百丈一战中,红军伤亡近万人,也没有能够打开南下的通路。敌军大兵压境,再加上漫天大雪,像一个磨盘重重地压在红军将士的心头。此时,红四方面军不少人已意识到南下的错误,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徐向前的领导下,再次踏上北上的征程。
。。
第三次爬雪山过草地
1936年6月,红四军第三次过夹金山,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部队翻越了夹金山,又再次翻越党岭山,党岭山上的风暴比夹金山更猛烈,不少战友被卷进了万丈深渊;行军路上,那一个个绵延不断隆起的“雪堆”,就是一个个倒下的红军战士。过了雪山后,向守志的嗓子完全哑了,身体也冻僵了。一次,他刚坐下来就失去了知觉,是战友们点起篝火,慢慢地把向守志烤醒过来。过了雪山是草地。这已经是红四军第三次过草地了,有前面两次的教训,红四方面军每个官兵都携带一根长长的棍子,行军时,人拄着棍子,相当于多了一条腿,既可以探路,测出沼泽的深浅;又可以在战友们陷入泥潭时,伸出棍子相救。草地救人,要用巧力,不能用蛮力,既要把战友从泥沼中拽上来,又要保证自己不会陷下去。否则不但救不了战友,还很有可能把自己也给拉下去。笼罩在浓雾中的茫茫草地一眼望不到尽头。草丛中河沟交错,积水成洼,遍地是稀泥烂草,一股腐臭的气息四处弥漫。草地中的天气非常恶劣。白天还是烈日当空,晒得人皮焦肉灼,夜间往往狂风大作,时而卷来冰雹,冻得人嘴唇发紫。想起前两次过草地,向守志简直是不堪回首。当目睹着一个又一个朝夕相处的战友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时,他痛苦万分。好在这一次是沿着上一次的路线行进,多少有点轻车熟路,这或多或少也给了一直笼罩在阴影中的向守志一点安慰。已经走了10多天了,本就不多的青稞早已吃完,沿途的野菜也被前面部队吃光。一天一夜没吃一粒米的向守志身上还背着三位伤员的行李。突然,前面不远处传来“救命”的呼喊声。凭前两次过草地的经验,向守志知道,又有战友陷入了沼泽地。也不知从哪里来的力气,向守志突然来了个百米冲刺,全然不顾陷下去的可能,看见一位与他年纪相仿的战友在泥潭中痛苦地挣扎。“别动!”向守志大声喊道。向守志用脚试探出一块较硬的草块,然后探出身子,把那支“救命竹棍”伸向了那位战友。轻轻地,慢慢地,向守志均匀地把所剩不多的力气输送到竹棍上,然后再缓慢地传递给那位战友。一厘米、二厘米、三厘米……半个小时之后,向守志终于把这位战友给救了上来。几天后的一个早晨,向守志他们终于走出了草地。这一天,他们痛痛快快地吃了一顿“锅盔”,这是当地的一种面饼,烙得特别大,赛过锅盖,足有四五斤重。管理员用大洋向当地老百姓购买后,炊事员再把大饼切开,每人一块。大家狼吞虎咽地吃起来,向守志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吃得最香的一顿饭。为了打开西北革命斗争新局面,红军刚刚走出草地便拉开了争夺甘南诸城的战幕。围攻岷州城的是红5军、30军和9军。当时向守志所在的27师也参加了战斗。连队负责攻打城东南关。守城的鲁大昌部队每人手中有两件武器:一支快枪和一把大刀。战斗的第一天,一股敌人手拿大刀突然从城内杀出来偷袭红军,人数很多,个个手举大刀,来势凶猛。当时向守志担任副排长,发现这一敌情后,他一面大声呼喊:“敌人来了!”一面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同敌人拼杀,连续刺死了几个敌人,后面的战友闻声而来,终于将敌人打退。因为向守志发现及时,红军在这一仗才没有吃大亏。1936年10月9日和10月22日,经过千辛万苦,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分别在会宁、将台堡胜利会师。朱总司令等总部首长带领部队入城时,这个小小的县城沸腾了。战士们个个热泪盈眶,向欢腾的人群挥手致意,用哽咽的声音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胜利会师万岁!”周恩来副主席代表党中央和毛主席专程到会宁参加胜利会师大会。在欢迎大会上,周副主席首先欢迎红四、二方面军北上,祝贺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并作了当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向守志和战友们听了周副主席的讲话,很受教育和鼓舞。至此,长征画上了圆满的句号,向守志也被团队选送进红军大学庆阳步兵学校学习,开始了全新的学习和战斗生活。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战友战场上结为伉俪
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和张玲结婚了。向守志和张玲相识于太行区党委党校开展整风运动期间。1943年,太行区党委举办整风学习班,参加的对象主要是县团以上领导干部。据张玲回忆,参加学习班前她就知道向守志仗打得漂亮,不过当时太行山上战功赫赫的大有人在,她并没有特别在意向守志,两人只是一般认识。
1947年,向守志与夫人张玲合影照整风开始时,向守志在二队,张玲在三队。向守志经常在大会上发言,张玲当时觉得奇怪,向守志怎么老爱发言啊。后来知道他要调到张玲所在的三队当队长,大家还挺紧张,不知道这个带兵打仗的人到底怎么样。谁知道向守志来到三队,看到张玲就问,“张玲,你也在三队啊?”张玲心里想,这人挺奇怪的,经常见面,他不早就知道了嘛,多此一问。同在一个队,向守志与张玲有了近距离接触。过了一段时间,向守志和一些正在学习的同志被调往前方打仗,临别前,向守志对张玲袒露心扉,希望两人能做朋友。张玲毫无思想准备,只认为向守志找她是谈工作,根本没想到向守志会说这个。仓促之中,张玲只答应要考虑一个星期。很快时间到了,张玲答应了向守志,还提出了一些要求,“我们不是为了结婚而结婚;反对老婆主义和大男子主义;衣服各洗各的……”当年向守志到底有什么优点让张玲动心呢,说起来大家或许猜不到,向守志最关键的优点是,爱干净。在张玲眼里,向守志和许多不爱干净的男同志不一样,他勤洗手,衣服也都干干净净的,他那个牙缸都用块布盖着,怕落灰。艰苦的斗争环境和频繁的战斗生活,使向守志和张玲见面的机会屈指可数。就是不打仗,虽然住在一个县里,但中间隔着大山,平时也很难见面。1945年初,经刘伯承和邓小平同意,太行军区政治部批准了向守志和张玲的结婚申请。可一拖几个月,都没有机会举行婚礼。1945年5月25日,向守志带领全团官兵,执行攻打昔阳县城的任务。路上遇到张玲,已是晚上6点多钟。两人当即商定,举行战地婚礼。结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向守志和张玲却没有邀请一个人参加,没有添置一件结婚用品。惟一的仪式是,两人面对毛主席像,立下革命到底、相伴一生的誓言。第二天一早,向守志就带着部队奔赴战场了。婚后,夫妻俩南征北战,东奔西跑,不能常在一起。有时在路上相遇,两人队伍走的却是相反的方向,话都说不上几句,就在马背上挥挥手,望一眼,继续前进。
txt小说上传分享
老战士是抗日勇先锋
当年的抗日战场上,向守志所在的是八路军129师,这个师抗战时曾转战太行山,勇斗日寇,获得了一次次胜利。1938年3月,为了破坏日军向晋南、晋西进犯的交通运输线,刘伯承、邓小平根据日军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