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调查三农-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1992年大寨成立了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郭凤莲担任总经理。2003年,郭凤莲当选全国人大常委。
  

改革典型如何成为发展典型(1)
1978年11月的一天晚上,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溪河镇小岗村18位村民冒着坐牢的危险,在一份承包责任制的文书上按了鲜红的手印,从此,中国农村开始了由“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历史性变革。但在“敢为天下先”的辉煌之后,小岗村却渐渐放慢了前进的脚步,始终未能迎来发展的春天。
  小岗村名片
  人口:108户人家,476人
  人均年收入:4000元
  第一产业:粮食、葡萄、养殖
  第二产业:一个电缆厂、一个面粉厂将陆续建成投产,张家港长江村的汽车配件厂将搬迁到小岗
  第三产业:外出打工、旅游公司、养殖小区
  如果没有30年前的那场震惊全国的包产到户的风险,小岗村也会像分布在我国其他地方的许多村落一样默默无闻。即使现在看去,它也并无二致——一条笔直宽阔的“友谊大道”,路两边各有一排疏间有距的松柏、广玉兰和黄杨。村外是土坡“岗”和大片的葡萄园,村北不远处有一座现代化的特种猪养殖场,那里不时有猪叫声传来。
  18位农民立下包产到户“生死状”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只有20户人家100多人,是全县有名的穷困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每年秋后,家家户户都要外出讨饭。全村没有一间砖瓦房,许多农户的茅草屋破烂不堪,家徒四壁,有的穷得全家只剩一床棉被。
  1978年秋,凤阳遭遇特大旱灾,粮食歉收,不少农户又开始准备出门讨饭。11月底的一个夜晚,队干部召集全村人开会讨论生产问题。最后,他们作出了一个大胆决定:包产到户!昏黄的灯光下,18位农民神情严峻地立下“生死状”,在一张秘密契约上一一按上了鲜红的手印。会议一结束,他们连夜将牲畜、农具和耕地按人头包到了户,拉开了中国农村波澜壮阔的改革序幕,由此载入史册。
  小岗实行“大包干”,一年就大变样:1979年秋收,小岗村的粮食总产由1978年的18万公斤猛增到66万公斤,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跃升为400元,震惊四邻。这一变化不仅结束了小岗村20多年吃“救济粮”的历史,而且上缴国家粮食3200多公斤。小岗的成功使周边群众纷纷仿效,“大包干”如星星之火,迅速燃遍了中国农村大地。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先后视察小岗,并对小岗村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和肯定。
  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听说记者要前往小岗村采访,凤阳县政府的两位干部马上说:“那个地方有什么好采访的,多年来一直没什么变化。”用他们的话说,小岗村是“一年跨过温饱线,20多年没过富裕坎”。
  “大包干”后的20多年里,当全国大部分地方的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小岗人却依然沉浸在“大包干”成功的荣誉里,抱着“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在吃“老本”。
  小岗村位于淮河平原的腹地,举目望去地势平坦,没有丘陵。但土地贫瘠,碱化严重,适宜种植水稻、小麦。
  宽阔的水泥路,两头各有一个气派的牌坊,路两边栽有四季常青的松柏;小学校里时髦漂亮的教学楼;高耸的自来水塔……
  “与20多年前相比,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远没达到小康。因为农民除了种地卖粮,没有其他经济来源。”
  “小岗发展成这个样子,我都不甘心。”50多岁的段永霞愤愤不平地说,她是当年按手印的18位村民中严宏昌的妻子。在她看来,小岗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会。
  作为村里的能人,在担任村委会主任期间,严宏昌说自己先后搞了8个项目。其中镀锡铜线厂在凤阳县创了三个第一:投资额第一,科技含量第一,利税第一。这个项目后来成为县里的企业。
  前几年小岗与全国别的农村一样,同样经历着农民负担重、收入增长缓慢的历史阵痛。
  一再的挫败使小岗村人在与市场的搏斗中败下阵来,只能任由“小岗”这个无形资产被人利用。在“百度”网页上可以搜索到“小岗村”香烟的广告,但是“小岗”这个企业却跟村毫无关联。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给了小岗不少的支持,小岗也成了外人眼中扶不起来的“阿斗”了。
  记者在河南碰到的一位县级干部,提到小岗村就很遗憾地说:“小岗村啊,没办法扶持,问题太多。”

改革典型如何成为发展典型(2)
小岗这块牌子不能闲置
  在沉寂多年,几乎淡出公众视线之时,随着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决策的提出,错过改革开放发展机遇的小岗村在村党委书记沈浩的带领下,终于又开始发威了。
  如今,小岗村的村民们口里说出最多的两个词就是“发展”和“新农村”。扛了20多年“中国改革开放第一村”的大旗,小岗人发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征程上,“旗手”落到了队伍的后面!小岗,满怀求发展、建设新农村的迫切心理和渴望。
  2005年6月19日,小岗村投资300多万元的大包干纪念馆建成开馆。纪念馆真实再现了当年“大包干”从酝酿到发生、发展的惊心动魄的历史过程。纪念馆已经被列为省、市、县三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近10所知名高校定将其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
  2006年2月18时下午2时,70多户小岗村的家庭代表在村委会开会,会后宣布,“小岗村发展合作社”要以每亩500元的价格租用农民的土地。
  严俊昌告诉记者:“来参加会议的70多户村民100%都同意将土地返租给合作社,在合作社先给租金的情况下,大部分同意出租,租期暂定5年,5年后,农民可以以土地入股分红,或者重订租金。”
  小岗全村1800亩土地,除了400余亩已经种植葡萄外,沈浩打算将其他的土地全部纳入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种植高效饲料和蔬菜。
  按照这种集体经营模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小岗村与上海三农公司达成协议,今年在小岗村兴办国家标准化的10个养猪小区,年出栏5万头,吸收60名村民就业。
  “根据村民代表的讨论,小岗在未来几年内还会出现种猪生产协会、物业社等集体组织,还计划成立8个不同类型的‘社’,按照现代工厂的管理模式来经营小岗村,在3~5年内确保小岗人均年收入达到5000元以上。”沈浩向记者透露。
  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小岗人计划在小岗建设大约占地15亩的农贸市场。农贸市场有100个摊位,每个摊位年租金200元。
  沈浩踌躇满志地告诉记者:“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岗村应该重塑辉煌,在农村发展方面把红旗再树起来,我们争取成为‘富裕起来的典型’。”
  采访札记
  农村太需要致富带头人了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啊。”这是当年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参观完河南临颍县南街村后的感受。这位当年冒着危险,带领农民包产到户的老支书却没能在解决村民的温饱后,带领小岗人迈过富裕的门槛。
  多年来,小岗村的村干部换了多少届,连小岗人也记不清楚了,留给小岗人的印象就是:没有哪个村干部帮助村民们致了富。
  “大包干”后的这些年,小岗村的村民们除了种粮收入,再没其他收入来源,村民饱了肚子,可钱袋子是瘪的。没有村级企业,村里富余劳动力得不到合理利用,一部分农民外出打工。由于没文化、没技能外出找工作也很难,于是一些人就窝在家里,养成了游手好闲的习惯,甚至在家里搞赌博,人心一盘散沙。
  这几年,在沈浩等一班年轻村干部的动员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到外面去,挣了钱,也带回了新观念和技术,回村后都在想办法寻找致富的新路子,小岗村开始出现崛起的迹象。
  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告诉记者,小岗村这两年的发展说明,小岗村要富起来关键还在村干部,他们能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领头羊,能不能扑下身子去抓农业结构调整和规模经营,能不能把外面的钱引进来。只要村干部有新点子、新办法,敢干、敢闯,咱小岗就一定能富起来!
  编辑点评
  是什么把小岗村挡在了富裕门外
  28年过去,寄托着中国农民希望的小岗村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崛起”在淮河岸边那片古老的土地上。是什么把小岗村挡在了富裕大门之外?
  先看看各级政府是怎样帮助小岗村的:省财政拨了200万元专款,为小岗村修了8公里柏油马路,以便领导视察;在村头修了牌楼,以显气派;县里专门为小岗村布置一个展览室,并代写好解说词;还在村西头修了十分整齐的院墙,把一些破破烂烂遮挡起来,以免影响观瞻……20多年来,应该说上级没少为小岗村“操心”,但一直都忙在“包装”小岗村这个典型上。结果,小岗人既看不到自己发展中的严重问题,也看不到外面的大千世界,成天陶醉在“当好典型”“迎接参观”……的满足之中。改革锐气被“包装”没了。
  再听听一些有关人士的精彩评说:“思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变革中又缺少新的思路,小岗人走到了十字路口。”“小岗村的村民已经习惯躺在原来大包干的功劳簿上,而且慢慢地越来越懒,所以以前的那一点家底都被掏空了。”“床上有被盖,桌上有酒菜,何必出去找罪受。”这也许就是答案!
  

昔日试验田今朝新农村(1)
一个个现代化的企业坐落在这块土地上,一排排别墅式的农房掩映在浓绿之中,充满朝气的人群在忙碌着。2005年,这里的税收达到1亿元,成为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个税收超亿元的乡镇。
  七里营名片
  人口:41个行政村共75万人
  第一产业:粮棉生产、养殖业
  第二、三产业:旅游业、医药、造纸、机械
  主要荣誉:“中州名镇”“全国首批小康示范镇”“全国首批乡镇投资环境100强”“全国文明村镇建设示范点”“全国乡镇综合改革试点”“河南省科技示范镇”“河南省科普示范镇”“河南省学教活动先进乡镇”。
  毛主席称赞“人民公社好”
  七里营龙泉村69岁的村民梁志海告诉记者,七里营作为毛泽东视察过的第一个人民公社而闻名全国。
  他清楚地记得,1958年8月6日,毛泽东来到七里营村的那座土院子门前,看着“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微笑着说:“人民公社好。”当晚,七里营公社举行了群众大会,社员们纷纷表决心,苦战10天,把全社的运输工具实现滚珠轴承化;苦战5昼夜,沤绿肥48万担,保证麦田施底肥25万公斤,来报答毛主席的关怀。
  “我们怎么也没想到,费尽心机为联社起的名字,后来影响了中国20多年。”七里营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说。1958年7月,拥有43个生产大队、31万多名社员和91万亩土地的新乡县七里营乡的56个高级农业合作社,准备组成一个大的集体联社。联社的名字商量来商量去,先后取了好几个。有的说叫“七里营集体农庄”,有的说叫“共产主义公社”,最后定为了“七里营人民公社”。
  毛泽东视察七里营人民公社的消息,很快被记者报道,人民公社的名字从此传扬开来。七里营也因此出了名。
  人民公社化运动很快在全国进入高潮。据有关资料记载,短短3个月,74万个合作社并成了236万个人民公社,99%以上的农民成为公社社员。这场人民公社化运动助长了本来就很激烈的农村“大跃进”狂潮。经历过那个时期的老人提起往事仍心有余悸。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在七里营刘庄村支书史来贺的做法引导下,七里营的干部带领群众淤地治碱、平沙造田,硬是把盐碱洼地改造成了“一麦一稻”的旱涝保收田。到上世纪80年代,七里营就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问题。
  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范
  “造就了‘人民公社’的七里营没有被‘历史’所束缚,而是始终站在时代潮头,坚持深化改革,与时俱进。”七里营镇党委书记梁常运谈起今天七里营走在新农村建设前头时说。
  从麦棉间作,菜棉、瓜棉套种到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在解决了农民温饱之后开始必须发展工业。为此,从上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起,七里营就开始了办工业的尝试。
  奶牛场、造纸厂、生物制药厂……七里营的工业不断地滚动发展,初步形成了以医药、造纸、机械为主的多产业互补的工业体系,造就了刘庄华星制药、新亚龙泉造纸、四达振动、花洋漆包线等骨干企业。
  发展不是埋头苦干,而要善于利用自己的资源。梁常运说:“七里营先进典型多、劳动模范多,且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很大影响,这是七里营镇独特的政治优势。我们采取开展先进村帮助后进村的方式,走共同富裕道路。如刘庄村带七里营五村、南新庄带曹庄、西阳兴村。龙泉村优质羊基地带动周围500多户农民通过养羊走上富裕路。”
  江苏金谷集团老板说:“我们来这里投资,最看重的就是‘七里营’这个品牌和众多先进、模范营造出来的独有环境。”
  “2005年10月底,七里营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实现利税分别达到362亿元、109亿元和2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09%、726%和857%,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市首位。其中财政收入全市第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第一;固定资产总投资额全市第一……”梁常运用数字和排名证实了七里营经济发展的实力。
  如今步入七里营,村村柏油路相通,家家用上自来水,住宅宽敞明亮,楼房鳞次栉比,百姓安居乐业,到处洋溢着积极、健康、文明的社会主义新气象。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昔日试验田今朝新农村(2)
富裕后的七里营镇加大了科教、卫生、民政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基本实现了老有所养、少有所学、贫困者衣食无缺的总体目标。记者看到,在这里,农民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村民在节日、休闲时节自排自演、自娱自乐;没有封建迷信、赌博现象,勤俭节约、尊老敬老蔚然成风;人们讲文明、讲礼貌,邻里团结,和睦相处;定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教育。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形势下,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去年视察七里营镇讲话精神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重新制定完善发展规划,把七里营镇建设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梁常运告诉记者。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
  七里营镇的农业,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以粮棉双高产而闻名;如今七里营镇的农业,更是一派勃勃生机。
  “科技+公司(基地)+农户”、科技信息进万家、节水灌溉工程、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这些词不时从七里营人的嘴里迸出来。以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龙泉高效农业观光园区、肉牛饲养园区为主的3大园区;以优质小麦种子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1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基地为主的3大基地;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种子产业化基地、中国农科院小麦育种试验基地……这是七里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成果。
  建设新农村,不仅是生产发展,更要环境优美,七里营人站得高。
  造纸、制药这些产业在为七里营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在一些村庄,可以闻到刺鼻的味道。为保护家园,七里营在河南首家提出了“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蓝天”的口号,先后投入资金3亿多元,用于水污染治理。并把治污的“利剑”直指污染最重的造纸行业,先后关停不合格的造纸厂39家,减轻了造纸废水的污染压力;同时,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共赢。
  “按照‘规划科学、环境优美、设施完善、配套齐全’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全镇有33个村完成了新村规划方案,基础设施建设将更加完善,全镇公路里程达到100多公里,形成三横五纵、四通八达的道路交通网络;扩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开发旅游建设,形成以刘庄、毛主席视察田、龙泉‘三点一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线路。”七里营将继续走向发展的康庄大道。
  七里营大事记
  1982年,七里营人民公社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1月7日,挂了25年的“新乡县七里营人民公社”的牌子悄悄地被摘下,静静地放入了历史浩卷里,七里营撤社建乡。
  1984年,全乡基本实现了土地承包到户。
  1996年2月18日,经济的发展使七里营更上一层楼,撤乡建镇。
  点评
  坚持经济发展是七里营的主旋律
  农村“人民公社”作为一种理想化了的农村社会基层组织,在中国农村大地延续了25年,农村的“一大二公三纯”式的穷过渡也搞了20多年……作为“人民公社”滥觞之地的“七里营”,在曲折中,本能地对冒进的“人民公社”机制进行了“修正”,“按劳分配”,“生活资料永远归社员所有”,允许社员私人养殖家禽家畜……20多年里仍在七里营潜行:畜牧业在发展,兴修水利平沙治碱、粮棉以双高产而闻名于全国,农机化在进步,社队企业如雨后春笋……今日的七里营更是一派百业兴旺、欣欣向荣的景象。将近50年的历史,七里营里的主旋律是“发展”的强音。
  七里营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埋头苦干,发展首先就是发展经济,就是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从七里营的经验来看,至少在三方面是先进的。一是坚持以工兴农。七里营在上世纪60年代就兴办了一批社队企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七里营又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工业经济年增长率达到35%,到2005年全镇的综合经济实力已经位居全市首位。二是坚持把农业科技创新作为农业发展的支撑,先进生产力的一个显著要求就是生产手段的科技化。七里营与科研单位联合,在新科技的基础上调整农业产品结构,用新科技成果培育了多个品种的高产作物,连年获得农业丰收。三是生产组织化,先进的生产组织是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又一个要求,七里营坚持推进产业化经营,健全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公司(基地)+农户”,使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个稳固的“平台”,使农民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得到了更多的实惠。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规划,但是,无论在什么时候,“发展经济”都是第一位的。只有经济发展了,其他工作才能有发展的基础。
  

“中原首富村”与时代同步(1)
初春时节,记者走进刘庄,一座座居民楼掩映在绿树花草丛中,一群群穿着时髦的人奔向工厂,让人丝毫感觉不到这里只是一个村庄。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的刘庄村——我国农业战线上的一面旗帜,50年来始终坚持发展农村经济,在通向文明富裕的道路上,实现了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城市化。
  刘庄名片
  人口:355户,1641口人
  耕地:1050亩
  人均年收入:1万元以上
  第一产业: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和科学种田
  第二、第三产业:畜牧养殖、加工、医药、造纸、机械、淀粉、车队、商业及宾馆等9个产业
  新蓝图:投资3亿元,将华星药厂建成全国最大的青霉素原料生产基地;投资12亿元建设大型电厂;力争3~5年内使刘庄经济总量超过30亿元
  铁锄刘庄造豆腐刘庄产
  解放前的刘庄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蛤蟆窝”“长工村”,当时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是土房,糠菜半年粮。逃荒把饭要,忍痛卖儿郎。”
  如今82岁的毛玉亭老人回想起当年的刘庄,感慨万千。他对记者提到1952年秋季的洪涝灾害,由于连降大雨,刘庄收割的小麦全都发霉生芽,大片大片的秋作物被积水浸泡而死。眼看颗粒无收,村民们都准备外出逃荒。
  一天,村里的木匠黄玉广和杜学礼二人,背着包袱来向村党支部书记史来贺辞行,他俩说,天下饿不死手艺人,靠我俩双手,兴许能挣点钱,养活两家人。听了这话,史来贺沉思了一会儿,说:“凭你们的手艺肯定能养起两家人。如果把村里木、铁、泥、瓦等工匠都组织起来,不是也能挣钱养活全村人吗?我看你俩别走了,和村里的匠人一起做手艺,把村里的副业搞起来吧?”第二天,史来贺就把村里的木匠、铁匠召集到一起,成立了刘庄铁木小组。从此,周围村庄的锄、镰、靶、锨、犁,都打上了“刘庄制造”的字样。
  刘庄村原党支部副书记、62岁的张秀贞老人回忆说,当时男的靠手艺挣钱,她便带领几名妇女找到史来贺,表示要把远近闻名的“刘庄豆腐”继续做下去,搞个刘庄豆腐生产组,史来贺爽快地同意了。很快全村就开了6个豆腐坊,周围村庄的豆腐几乎被刘庄“垄断经营”了。
  小村庄搞起了生物工程
  刘庄人告别了逃荒的历史,但刘庄人想的更多的是,如何把日子过得更好一点,不能光靠土里刨食,正如当地一句谚语所说的那样——要想肚子饱,粮食堆满仓;要想日子富,工商林牧副。
  在史来贺纪念馆,现任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告诉记者,刘庄不靠山,不靠水,也没有地下资源,交通也不便利。听说城里人爱喝牛奶,村里花90元钱买了3头小奶牛,这就是刘庄发展畜牧业的基础。如今,刘庄已有奶牛300余头,村民年收入达百万元以上。
  说起刘庄的工业起步多少还有点传奇色彩。1974年,村里的拖拉机喇叭坏了,想换新的却无法买到,两名司机试着把坏喇叭拆下来修理,居然修好了。这下可乐坏了史来贺,咱能修喇叭,为啥不能造喇叭呢?无数次试验后,刘庄的小喇叭开始投入生产,并很快响遍大江南北。借着这股东风,刘庄又陆续建起了食品厂、造纸厂、淀粉厂等,随后又成立了农业、畜牧业、工副业、运输业等4个专业队,真正走上了一条农工商一体化的发展道路。
  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过多方考察,刘庄最终决定生产我国短缺的、属高科技生物发酵产品的药品原料——肌苷,并为之创办了华星药厂。如今,华星药业已进入全国医药销售排行前100名,年产值占到了刘庄年总产值的80%以上,旗下已拥有10个分厂,能生产肌苷、红霉素、青霉素等几十种成品药和原料药的外向型企业,青霉素第五期工程也即将竣工投产。
  2005年年底,刘庄已拥有固定资产91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万元,户均存款20万元以上。昔日的“盐碱洼”“蛤蟆窝”成了远近闻名的“中原首富村”。
  提早享受城市生活
  如今,刘庄的村民都在村办企业工作,过着拿工资、奖金,享受一系列福利待遇连城里人都会羡慕的生活。在刘庄,男满65岁,女满55岁就能退休回家,除本村各项福利外,每人每月再发200元退休金,儿童、学生每月发20元补助金。。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原首富村”与时代同步(2)
在刘庄,村民享有从吃水、用电、住房、医疗到孩子入托儿所、上学等40多项免费福利待遇。
  记者来到村民陈顺珍家时,客厅里34英寸大彩电里正播放着文艺节目,陈顺珍告诉记者,她家是今年1月30日刚搬进来的。她热情地邀请记者参观她的新家,这里中央空调、宽带网、现代化家具、健身房、闭路电视、车库、供热、供气设备一应俱全。“这套房子,我们一分钱没花,是村里免费给我们提供的!”陈顺珍自豪地说。
  村党支部副书记刘名宣说,为进一步推进刘庄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里规划是每家都要住上小洋楼,先期入住的是家里有老人的农户。
  毛玉亭老人对记者说,这已是村里第三次集体建房了。“1976年,刘庄统一规划建设了第一代新村,上到老书记,下到普通村民,白天种棉粮,晚上盖楼房。”经过6年的艰苦奋斗,村里建起了1400多间单面双层住宅楼,让全村人都住了进去。“这在当时的中原大地是独一无二的,一下子轰动四方。”
  上世纪90年代,为了使群众的住房更宽敞,刘庄新建了十几幢五层单元式住宅楼,使村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
  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刘庄生产发展了,村民富裕了,还不忘提高村民素质和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生活。据村委会副主任刘俊荣介绍,近些年来,刘庄村先后选拔120多名优秀青年到高等院校、科研单位深造;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科技大楼、卫星地面接收站和电视中转站;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图书馆、阅览室和青年民兵之家,每年订阅500多份报纸、杂志供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如今,刘庄有160多名工程师、农艺师和技术员,一大批土生土长、具有现代生产和管理才能的优秀人才,正在各个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刘名宣还告诉记者,村里还投资2600多万元建设集幼教、小学、初中、高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园区,建成后村里的学生不出村就可以受到从幼儿园到高中的系统教育。
  采访札记
  敢为天下先才有首富村
  50年来,刘庄经济发展走过了解决温饱阶段,走过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奔小康阶段,现在已进入依靠高科技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阶段。翻开刘庄的发展史,有两段曾经轰动全国的“插曲”。
  其一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史来贺看到电视上播放飞机播种、洒农药以及抢运伤病员的镜头,于是联想到刘庄要是有架小飞机,既可以为本村和附近村庄的棉田洒农药,还可在村民有了疾病时,及时送到大城市的好医院抢救。1983年12月,他听说北京航空学院有架小飞机要出售,就买了下来。农民买飞机,当时轰动了全中国。
  1985年年底,史来贺又从电视上看到,用计算机算账比算盘快多了,而且要查账非常方便,一敲键盘,数字就出来了,再也不用到库房里,一页页翻账本了。于是,他果断决定为村里购置一台电脑。开始,村里只用电脑来记账,后来又用它来管理工厂。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