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股色股香-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外面,悠闲、惬意地看着街边上来来往往的女人,看她们的脸蛋、眼睛、发型和腰身,尤其是她们的裙子和腿!梦露演的那部《七年之痒》的电影有一幅令人难忘的海报:梦露站在纽约的街边,用迷人的表情和夸张的手势向下按住被地铁天窗里刮出的风吹得飘扬如伞的裙子。于是春天在王晓野的印象中首先是飘浮的裙子和迷人的腿,然后才是春风、阳光、树叶和地上动荡的树影。那画面能发酵出一种意境:阳光如天籁洒向大地,变成了一条从天而降的温暖河流,芳香四溢,缓缓流动,然后在空中弥漫,温柔、懒散地抚摸所有的女人,而王晓野的目光则加入了阳光,比阳光抚摸得更细致、渗透得更深入。
  他的目光很快聚焦于一双深深凹入眼窝的漂亮眼睛,那是一个白净、*的少妇,其目光也正注视着他。王晓野知道,有了这样的目光注视,他的发言会更精彩。果然到了他发言时,会场气氛就开始活跃起来,因为念稿发言到他这儿就变成了即兴演说。他不用讲稿,却把中国股市与西方股市的异同说得头头是道。
  王晓野的演讲主题是中国企业境外上市的主要障碍及解决办法,其障碍之一就是三角债。三角债多发生在国企之间,而国企仿佛永远不会倒闭。但王晓野强调:三角债是严重的问题。有时企业表面上盈利可观,但境外上市时国际审计师一审,盈利立刻大幅变小,甚至变成负数;这就是三角债惹的祸。
  为表明对三角债和欠债不还的深恶痛绝,王晓野在演讲中引用了一个著名的案例,中国家喻户晓的八个样板戏之一——《白毛女》。《白毛女》本来讲的是穷人杨白劳和喜儿被地主黄世仁逼债,然后进行反抗的正面故事。但在王晓野的分析里,此案却成了一个欠债不还,拚命赖账的故事。他试图从经济学角度为黄世仁*。
  其分析要点为:第一,杨白劳欠了黄世仁的债,但选择了逃避和不合作的态度,离家出走;第二,戏里说杨白劳是被黄世仁逼死的。这在经济学里说不通,因为债权人把债务人逼死对他自己不利。合理的推断是:杨白劳拿着一瓶耗子药对黄世仁说要钱没有,要命一条,黄世仁气头之上说那你就喝吧,结果杨白劳搁不下面子就喝了;第三,杨白劳死了,黄世仁坐下来和喜儿谈还款安排。按照中国传统,父债子还,天经地义。黄世仁给了喜儿两个方案,一是做长工,二是做小老婆。做长工,用自己的劳动还债,是合理的方案。至于做小老婆,实际上是目前流行的债转股,喜儿摇身一变,从债务人变成股东,成为黄家的一部分,若喜儿不做大老婆而做妾,也还是一名小股东,这个方案也合情合理。可是喜儿对以上两个方案都不接受,反而找到张大春共同对付黄世仁。而张大春按目前的说法,是一个典型的三无人员,无工作、无收入、无固定住所,但有暴力倾向。
  王晓野分析案例时,台下笑声不断。听众有点儿分不清他究竟是在做学术报告,还是在演单口相声,等他神侃完毕,台下掌声雷动。
  在随后中外人士都参加的圆桌分组讨论中,王晓野也是活跃的一位。他甚至还帮几位外宾把成段的发言译成中文,因为在场的专业翻译水平明显不到位,主动请他帮忙。所有这一切,都深深打动了那位和他的目光不期而遇的女人。事实上,在研讨会中把金融市场用通俗的语言说得清楚而生动的,只有王晓野。比如他把投资银行和客户间的关系比喻为互相勾引的关系,如同男女之间互相勾引一样。这种比喻令昏昏欲睡的听众们眼睛一亮,醒过神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国际研讨(6)
他说,“勾引”在他的词汇里是个褒意词,因为“勾”比“吸”更有动感,更主动。女人们常说她们拼命打扮是为了“吸引”男人,但用“勾引”更贴切。男人在开始阶段显得更主动,世人便以为男人更好色,其实男人充其量不过像中药里的药引子,徒有好色之名,却难享好色之实,终究不过是女性满足色欲的工具!而女人才是真正的好色之徒,她们远比男人狡猾,因为深得老庄“无为”的精髓,所以从不主动出击,假装被动,用欲擒故纵的战略,化妆打扮,耍娇发嗲,用*的眼神和身体语言以柔克刚,将男人弄晕,令其主动上钩,并为自己辛勤劳动,尽享好色之实,尤其在进入巫山云雨之时,更是女人享受性愉悦的人间天堂。研讨会上的出席者大多数是男人,个个被王晓野循循善诱的迷魂汤灌得如醉如痴。
  关键时刻,王晓野机锋一转,将话题带回证券主题,他说投资银行家尽管满世界里瞎忙,但也不过像个药引子般的男人,而投行的客户才是尽享色欲的女人。因为客户毕竟是公司上市的最大受益者,投行只是在服务的过程中捞点儿精神*和服务费。
  王晓野与其他老外用英语交流时,那个少妇就被他流利而变幻的英文所吸引,因为他对老美说话时说美国英语,一转身面对英国人时语调儿却自然而然地变成了英国英语。其实这是王晓野在美国工作期间养成的习惯,因为他的老板是英国人,而周围的员工大部分是美国人。女人之所以对英语如此敏感,是因为她自己当年在大学的专业也是英语,可她自从毕业后就再没讲过英语。此刻,英语让她既感到亲切、美妙,又让她觉得陌生、遥远,大学时代的画面一幅幅闪现于脑海,很美,但也很伤感。
  会议休息期间,沈青青先把他介绍给了渤大机械的总会计师徐福生,这是个戴着深度镜片的上海老头,他的上海味普通话里常夹杂着IPO之类的洋文。王晓野与他的沟通很容易,对他也格外尊敬;让这财会专业的老前辈感觉十分受用。过了一会儿,沈青青兴致勃勃地把一位女人拉到了王晓野面前说:“王总,给你介绍一位靓女。这位就是渤大机械的董事会秘书兼证券部主任朱倚云女士。你的不少传真都发到了她那儿。”
  王晓野的眼睛不禁一亮,心也怦然一跳。他默默进行的祷告居然成真:眼前的女人正是自己的目光在会场中锁定的那位少妇。王晓野立刻闻到了一股怡人的气息,异国情调的那种,好像牛奶、奶酪和黄油的混合香味儿。这个女人身上天然存在着一种娴静,她面颊清秀,鼻梁很直,眼睛周围有种希腊雕塑里的凹凸美感,眼神里隐隐透露出一种让男人心动的单纯目光,一种天然的诱惑!她的身材*而修长,肤色白得出奇!
  王晓野的第一反应是:这才是真正的*!自然、性感而天真无邪!他脑子里立刻扬起了“柴可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但回旋的是他自己重新组合的画面:俄罗斯的茫茫草原、悠闲的牧羊女、奶牛、羊群,还有盛在杯子里金黄剔透的白葡萄酒。王晓野看女人,第一眼总是直盯其目光,然后用极快的速度扫视女人全身,再落回女人的眼睛。他再次感到了朱倚云目光中静静流淌的一种淡淡的忧郁,那是他欣赏无比的“寂静的美”。
  “多么忧郁的美女!我该务实还是务虚?”他问自己,“可是无论务实还是务虚,都值得拼命争取这单业务啊!”女人像一朵飘来的云彩,既实又虚,虚实相间。而面对王晓野,朱倚云明显有点紧张,只好将目光闪开。当王晓野和她握手时,发现她手心已经沁出的汗。他的脑子里立刻出现了歌剧《波西米亚人》里的咏叹调“冰凉的小手”。可热乎乎的小手不是更易动情吗?
  接下来谁也没谈业务,只谈喜儿的命运,以及黄世仁的悲哀!
  研讨会还未闭幕,王晓野再次找到渤大机械的这两位人物聊天。他这次小心地问到了他们公司H股上市的进展。但两人都对这个主题避而不谈,于是大家进入闲聊。为了不扫王晓野的兴,两人都表示王晓野精彩的发言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回去之后一定向老总推荐曼哈顿证券。“说不定我们可以找到其他机会合作。”徐福生说。
  朱倚云忙接上说:“况且我们与中介机构还没签订正式协议,没准你们还有希望呢?”这话让王晓野眼睛一亮:原来并未最后定夺。
  女人说话的时候眼睛紧紧盯着他,目光中再现天然的诱惑,仿佛是一种不经意的呼唤。王晓野知道女人的目光其实是自然的,诱惑是自己的诠释,可这自然的诱惑不是更有力吗?
  

“海龟”龟迹(1)

  回香港的飞机上,王晓野不再琢磨渤大机械,而是回味渤大机械的女人,顿感力量倍增。好色原来是一种力量,就跟悲痛一样,端看你如何化悲痛为力量。回首往事,王晓野蓦然发现自己原来在十二岁就已具备好色之徒的根基。因为他除了有遗传基因,还有些理论基础。
  王晓野上小学时正逢学理论成风,所谓理论就是《毛主席语录》和《老三篇》,革命理论对小学生自然了无生趣。但好奇心驱使他偷偷翻遍了家里的全部藏书,结果发现当医生的母亲那部巨厚的《妇产科学》值得学习,于是他钻研理论的热情大增,学习过程充满了读禁书的心跳和愉悦,里面的插图和名词令其想入非非,并诱使他狼吞虎咽地猛查字典。那时全社会都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连学生也得经常出去学工、学农、学军。
  王晓野的少年时代毫无任何*之物,所以对于性的一手资料只能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而他的邻居毛子就是个大自然之子。毛子的学习成绩极差,但他在游泳、逮鱼、上树和养猫、养狗等方面却是个全能的天才。夏天在河里游泳时,男生常*了衣服裸泳,有时还会躺在河滩上晒太阳,把全身晒得黝黑。夏日的茂盛充满诱惑,也令人更趋于自然。
  毛子低声告诉大家,凡是公的迟早都会与母的在一起,所有的动物都是这样。他说这话的时候表情神秘,大家如电影中的地下工作者一般压低声音向他提问,然后一起贼笑,并展开遐想。
  王晓野从小就发现家事也都与色事有关。那时他老见他父母吵架,而吵架主因是他爸有外遇。直到*期间他爸挨斗时,王晓野才知道,他爸之所以到这个山沟的电厂来当领导,是被贬而流放的性质,因为他在北京和省城工作期间都因在男女问题上“不拘小节”而受到处分,因此官阶从正厅级被降到了处级,从城里被贬到了山沟。当王晓野在女人方面出现和他爸同样的问题时,他妈就指着他骂:和你爸一路货色!
  后来他爸来美国探亲时告诉王晓野:“其实你爷爷更*,他共有三个老婆!好在解放前家道已破,家产全被我赌光,他却毫不介意,好像还有点鼓励我赌的意思。他人活得潇洒,除了行医看病,他还喜欢用《易经》算卦,在老家被解放前他就给自己摇了一卦,然后在七十岁寿终正寝,好像算好了日子等死一样。现在仔细一想,你爷爷真神了!分明是他给我指了条道。我要是不赌,哪会坐牢,而不坐牢也就不会参加革命啊?”那时他爸一脸醍醐灌顶的神色。
  原来除了好色,还得好赌,将人的天性发挥到极至,命运才会有转机!美国是块多元化的国度,尤其便于中国人尽孝道,于是在美国期间,王晓野把他妈带到了教会,让她每星期都可聆听当年在教会学校听的教诲,重新找到了主内兄弟姊妹。为了给老父亲忆苦思甜,王晓野就背着他妈把他爸带出去看*舞,当然还去了拉斯维加斯。他是个孝子!
  王晓野后来总结道:当时的社会之所以稳定,除了物质和精神待遇的平均,就连色欲都在搞平均。如果谁的色欲超常,迟早会大祸临头。但人饿过了头身心容易坏事,比如爱情饿过了头就会阳痿,生命饿过了头就会枯萎!中国人的欲望被扭曲得太久了,所以改革开放也促成了性开放,离婚率飙升。 。。

“海龟”龟迹(2)
飞机上,王晓野带着童年的梦幻和银行家的憧憬,与朱倚云那充满诱惑的目光和身段一起进入了梦乡。手段和目的此刻已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已不再为了项目而勾引女人,而是为了勾引女人去做项目。因为女人,投资银行家才找到了方向和热情!
  二
  本来,中国的股市和银行家在解放前曾有过辉煌的岁月。但革命摧毁了旧世界,当然也毁灭了原有的股市。现在中国又重新恢复了股市,投资银行家也重新出现,其中许多就是王晓野这样的海归。
  海归令人在一瞬间联想到“海龟”。每头海龟都有其出生、成长、归来的轨迹,姑且称之为龟迹。王晓野的“龟迹”自然逃不出时代的影子,但他个人也不乏邪门歪道之处,有时听起来不着边际,但其形象容易让人联想到堂·吉诃德:一个骑着匹瘦马满世界瞎晃悠并随时准备打抱不平或向风车发起进攻的家伙,惟多了点浪漫与*。
  中国人本来很容易被归类:要么是城里人,要么是乡下人。而王晓野从出生开始就两头不着边。若非要给他归类,他只能被叫做“三线人”。说他是城里人,可他分明长在农村,说他是乡下人,他又不是农民,吃的是商品粮。这现象源自一个中国特色:三线工厂。它是当时冷战格局在中国的体现。
  所谓三线,是针对打仗的前线和二线而言,是中国的大后方。对于现在的年轻人,三线已是个陌生的名词。但在三线工厂里长大的孩子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在那火红而疯狂的年代度过了儿童和少年时光,在一种独特的中间地带目睹了奇异的现象。既然是为了备战,此类工厂多在中、西部山区,其产品涵盖了从汽车到枪炮的所有战备物资。每个工厂都是个自成体系的小社会,拥有学校、食堂、医院等公共机构。山里的孩子可上山放风筝,下塘挖藕,下河游泳、逮鱼,也就从山野中汲取了更多的野性。
  王晓野他爸当时是厂里的党委书记,祖籍山东,典型的南下干部,参加过抗美援朝,曾任志愿军运输团团长、师长,他押运的赴朝列车经常被美军的飞机炸得不见首尾,有一次他从被炸散的面粉堆里钻出来,几乎成了个面人,因此他恨透了美国。
  *一到,造反派不知从哪儿找到材料,发现他爸虽然是老革命,但根不正!因为他从小在村里就是有名的好色之徒兼赌徒,14岁那年因为赌光了家产又还不起赌债被关进大牢。牢友是个地下共产党员,在牢里闲得没事,只好每天听“*”讲劫富济贫的故事,原来这就叫革命。他爸念过私塾,初通文墨后便读了《三国演义》和《水浒》,很有些革命的基础。结果他从牢里一出来就投奔了革命。那时他爸的想法挺朴实:不就赌一把吗?只要在战场上不死就肯定升官发财!不过他这次下的赌注是自己的命。结果他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大难不死,而且军功卓著。可造反派到他老家一调查,把他解放前赌光家财和勾引良家妇女的事全抖落出来,一通猛批,游斗时还打断了他一条腿。
  王晓野的母亲出生于地主家庭,因为长得漂亮,又是医学院的高才生,被王晓野他爸看上。那时他爸是“大办钢铁指挥部”的指挥长,尽管他妈看不上他爸那副老土的样子,但迫于自己的反动出身,加上他爸当时在单位的官最大,便只好同意,权当他是个当保护伞,认命了!这种婚姻那时比比皆是,类似于现在的“傍大款”。

“海龟”龟迹(3)
王晓野上中学时,他妈像《红灯记》里的李奶奶一样给他痛说了“反革命”家史。原来他外公因为是地主,土改队一来就把他抓起来,并发动长工批斗他,没想到长工们不仅不批斗他,反而认定老爷子乐善好施、仗义疏财,是德高望重的恩人,遂集体自发到乡公所请愿,要求放人。此举令土改队长大怒,几个领导一合计,决定速战速决以唤醒长工的阶级觉悟,于是他外公第二天便被枪毙了。王晓野他妈当时正在医学院读书,大舅有一天突然跑到学校告诉她,他们的父亲已被“*”了!兄妹俩尽管悲痛万分,却只能躲着人跑到树林里抱头痛哭了一场。王晓野后来读了些书,认为父母的婚姻是一种政治交易,毫无爱情可言,就故意跟他爸大叹命苦,称自己是一场悲剧婚姻的产物。他爸大怒,操起家伙就揍他。“打死你个不孝之子!哪来那么多爱情,全是革命的需要!你懂个屁?”一挨打他就溜,有时躲在同学家里几天不回家,流浪由此生出雏形。
  和他爸一样,王晓野也爱赌,也在14岁那年开始离家。那年为了高考,他进了县城的中学,逃离了子弟学校的混世氛围,这是他第一次赌;高考前几个月他突然决定放弃高考,因为他认为自己必须从理科转为文科才有前途,这是第二次赌;后来他独辟蹊径地找到一个乡下中学补习文科。这是第三次赌,结果那年他考上北京外语学院。
  第四次赌是在大学毕业那年,在进出口公司的实习让王晓野初尝了充满了压抑的国企滋味。他那时很绝望,明知迟早会被阉掉却依旧平静地在国企度日,这需要一种更大的定力啊!他想逃!于是他选择了留校,因为学校是大家避之不及的老窝。大学里的出国机会虽不如外贸公司和部机关多,但万一有则多是学习机会,出国后没人管,还可以拿个文凭。此外在大学不用坐班,这都对王晓野极具诱惑!但这无疑又是一场豪赌:天知道出国学习的机会哪一年才轮到他?
  果然,留校之后,不可预料之事一发不可收拾。他不仅没轮上出国,反而先要去讲师团,于是在领导的鼓励和劝诱下,他到江西的一个山村里当了一年中学英文教师。他和北大毕业的张北凌就在此结缘。
  他俩教书的地方叫金山乡,地处湘赣交界的山区,是个出传奇人物的地方,样板戏《杜鹃山》的背景就在这附近的安源煤矿,刘少奇早年在此搞工运。而*早期的另一个领导人张国焘的老家就在这金山乡,紧挨着它的湖南浏阳则是当时的总书记*的故乡。
  王晓野讲课时从不漏掉任何机会煽动学生们出去流浪,他说无论以读书、打工还是要饭的方式出去闯荡,都比在温暖的家里呆着伟大!理由是:在家有父母照顾,有亲戚、朋友等温暖的社会关系,生活相对舒适、方便,人生的风险更小,所以人的堕落就更快,因此只有出去闯荡的人生才更可能升华!他的煽动很有激情,有点像列宁,做结论时斩钉截铁:不幻想、不走出去,总之不冒险,就是堕落!而流浪就是冒险的基础课,是浪漫的开始!是打破禁锢,开放心胸,追求自由的一种最基本、最原始的形式。这就是王晓野的“流浪理论”。他的论述还常常延伸:哥伦布不远航就不会发现新大陆,欧洲人不流浪到美洲就不会有美国,中国人不流浪就不会有华侨!
  他自己身体力行地实践流浪的人生。在江西农村的教书一结束,他果然就浪到了西藏;一不留神进入了古朴、雄浑的大自然和神秘、奇妙的精神世界。他甚至理了个光头,晒黑的皮肤令他像个朝圣的喇嘛。后来流浪和豪赌继续,他从西藏到了纽约,结果一不小心变成了银行家,昔日在荒原上游荡,现在却突然在金钱世界里漫游。
  但他很快发银行家也不过是人生漫游的一种方式、一种面具。漫游的路径不取决于面具,而在乎一念!随年龄的增长,他的宿命论色彩越来越浓。他认定每人的生命有一条天定的轨迹。听起来人仿佛成了命运操纵的木偶,但王晓野却一直在积极行动!他的理论是:命运固然存在,但你看不见命运的轨迹,此乃天机,不可泄漏,不过你可以靠一生的行动去完成这条轨迹。人投胎入世,就是来寻找这条神秘轨迹的一场游戏,亦即从绝对世界来到这相对世界,用思维、语言和行动来定义:我是谁?
  他还渐渐发现,命运并非一个结果,而是一种创造。
  

柳暗花明(1)

  从渤大的研讨会返回香港后,王晓野悠远抽象的形而上思考就被注入了一种鲜活的力量,行动也有了新方向。尽管他讨厌人生充满太多的交易,可他的工作就是安排交易。他想,人活着都挺忙,其实忙的都是交易,主要是卖自己,包括形而上和形而下的自己。想想自己此刻的所处之地,他笑了,因为他所在的办公楼就叫交易广场,香港证券交易所就在楼下。
  这座高楼的外形像一只朝天而立的*,证券交易所就是*最敏感的部位——*,它最敏锐地反映了香港对世界的感觉。怪不得人们用来描述股市起落的术语也和*的表现相关:坚挺、疲软。世上哪有永远的坚挺和永远的疲软呢?有起就有落,这才自然!王晓野想,目前就当自己进入了疲软期吧!
  交易广场的颜色近似咖啡,一种黄、白、黑、棕等各类人种杂交出的混血儿颜色,如同香港的文化:混合的、杂交的。香港人是优越的,但也是自卑的!但它终究是开放的,所以健康而富有活力。王晓野从不自卑,但时有沮丧和愤怒。此种情绪需要排遣,否则一定生病!他认定癌症就因此而生。他会冥想、打坐,也会在音乐中眺望大海,让脑子漫无边际地遨游、务虚!莫扎特是他在现世的榜样,因为他的灵魂一直紧连着绝对世界,他只是把头伸进人间的相对世界晃了一下,玩了短短的三十几年就回去了,所以无论他多么穷困潦倒,其音乐却永远飘荡在仙境中,充满欢乐和爱!此刻他正跟着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遨游,心里不断浮现出朱倚云,于是他暗暗决定:要屡败屡战!
  窗外,维多利亚湾内大大小小的船只在游弋,远处停泊着各类远洋巨轮。办公室里挂着一幅描绘香港开阜初期风景的水彩画,交易广场坐落在画上同一地点,海船是帆船;岸上是欧式洋楼。王晓野人到中年,正处在既回忆又憧憬的中间状态,如同发酵到一半的酒。怀旧就像利用记忆这一神奇的酵母在生活这个最大的幻觉中制造重叠的幻觉,于是怀旧也成了他漫游的一种方式。帆船、老楼在他眼里要比机动巨轮、摩天大楼更浪漫、幽远,也更结实。凡是他漫游过的城市,不知为何老砖房就是比新砖房漂亮、结实、耐久,从纽约、伦敦、巴黎,一直到上海、北京、武汉都是如此。同样是砖做的,区别就这么大!墙上还挂着一幅黑白摄影的挂历;每个月的照片上都有一段取自《老子》或《庄子》的语录,每段的书法都风格各异,日历下方则是老、庄语录的英文翻译。这份日历是美国的一位老同学寄给他的,每年一份,从不间断。
  除了怀旧;王晓野还充满莫名的宗教情怀;这是叩天问地的必然结果,而叩问本身也成了一种精神漫游,就是用形而上的情怀来排遣人世的沮丧。在美国的生活对他影响最大的不是政治和经济,而是宗教和文化,这导致他重新审视本土的道和佛。基督教义早已渗透于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维、法律乃至整个日常生活和语言之中。在美国的漫游诱惑他对其历史漫游,而漫游美国史就必得漫游欧洲史,就得弄清那让人一头雾水的新教与天主教的关系。而一部欧美史几乎就是一部基督教史,你焉能不对宗教的无所不在而掩卷长叹。可对基督教和天主教的异同哪怕稍有涉猎,便不得不回到《圣经》的《旧约》与《新约》之别,继而对犹太教和*教的历史也都涉猎一番。他的发现总让他难以释怀,原来基督教和佛教在刚开始的时候都被当时的主流宗教视为邪教,基督教源于犹太教,佛教源于印度教。每部宗教史看上去在谈神,实际上是在谈人,都是一部人的历史。而谈人的结果又必将归于神,原来二者是一体的。银行家都务实,可王晓野爱务虚。他以为虚实亦为一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柳暗花明(2)
中国的银行业做不过美国,就不断叙说中国历史文化如何悠久,总之就是中国过去很伟大,你们西方别牛逼。可是关于美国,作为银行家的王晓野最难苟同的是:中国人动不动就自称数千年文明史,而美国不过区区两百多年历史,仿佛美国是突然在两百年前从天上而降一样。他认为美国也有数千年历史,因为美国不仅传承了地中海沿岸数千年的文明,其中既有基督教、*教和犹太教的,又有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再辅之非洲、亚洲各国人民带来的文明,加上本土悠远、神秘的印地安文明,才形成了美国文明。这如果不比中国的数千年历史更精彩,起码也应各领*吧?这结论似乎总让以中华文明为傲的人听起来不自在,可王晓野就爱干这“哪壶不开提哪壶”的勾当,他认为这更提神!
  王晓野还莫名地迷上了《道德经》、佛经和中医。凡遵循自然的活动和疗法,如点穴、气功、太极、拔罐、刮痧、针灸等,他统统都喜欢。他觉得《易经》、《道德经》和中医就是三块牌子,一套班子。他认为“道法自然”里的道、佛教里的佛、基督教里的神皆为一回事,万物皆为一体,皆为“无中生有”的生命。据此,佛、道和基督也是三块牌子,一个中心。就连当代电脑和数字技术中的计算法也与道同源,因为零和一就是阴和阳。据此,一切数字技术的推广和运用,比如语音、图像、人工智能等等,无非是这一阴一阳之道的应用和推广而已。在相对的世界里,一切都体现为阴、阳。
  王晓野在办公室神游时就不像在做项目,而是在漫游太虚境。务虚往往成了他务实的最好调剂和休息。一阴一阳,谓之道!
  二
  办公室的音响开始放崔健的《一无所有》,这是王晓野当年走川藏公路时在成都和康定街头驻足而听的歌。都十年了,歌中散发的气氛依旧苍凉。崔健的歌,他最爱这一首,只因这首歌的曲调苍凉而绝望,像流浪的序曲,也像告别的宣言。
  王晓野将脚搁到了写字桌上,用电话向沈青青宣布:“我想放弃渤大机械的项目。”他的声音故显悲壮,他要看看这个女人的反应。
  “什么?难道你这么容易放弃?”女人问。
  “不是我想放弃,是陈市长亲口告诉我中介机构都已尘埃落定。一切都已经晚了!”
  “可是如果中介机构还没确定呢?这是到此刻为止的最新消息,也许你能猜到这消息的来源。”
  “一定是渤大机械啰!”王晓野本能地猜道。
  “对!而且是从公司的一把手孙树和那里。孙树和一直在顶着陈市长。因为他和他的法国合资伙伴都想选标准证券为国际协调人。我们沪江证券目前也还在争取,周总已找了渤大市主管政法的谢书记。”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王晓野问。
  “这还用问?你不是最爱用‘勾引’这个词吗?那就继续勾引啊!只要你坚持勾引就肯定有戏。你不是说吃素的动物最有耐力吗?”沈青青说完连自己都在暗笑,因为这语气和用词全是王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