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封面中国-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真正的新闻从业者,须笃信新闻的纯粹报道功能是至高无上的这一重要原则。这是他的良知特别要服从的。他最值得夸耀的不是造就了总统,也不是创造了法律,而是他勇敢地、及时地站在世界暴风骤雨般的新闻前沿,卓有成效地将有意义的报道渗透进有活力、有教养、自由的人民心中。(转译自《卢斯时代的中国形象》,第67页)
1940年7月18日,他在备忘录中写道:
事实上,我们已被写入了美国宪法。《权利法》的新闻自由的条款赋予了我们责任。这些责任虽未特别加以说明,但它们存在于那些履行着出版自由权利的人的良知之中。不管新闻还有多少别的责任,至关紧要的任务就是告诉人民实际的状况。如果我们坚信状况的实情,并不顾一切地将我们的坚信传输给人民,我们也就履行了我们的首要职责。(转译自《卢斯时代的中国形象》,第67页)
TIME创刊号的问世虽没有立即引起轰动,但也受到媒体的关注。《纽约先驱论坛报》在第7页不起眼的地方发表了两段文字的报道,报道评论说,TIME的目的“是以尽可能短的篇幅集中一周的新闻”。它用28个页码报道世界事件,6个页码刊登赠送的广告。尽管此时重大新闻迭出,如美国人关于禁酒令的争论、法国对鲁尔的占领、德国的抗议、联大的混乱、俄国的大饥荒等,TIME对所有这些新闻的报道只需半个小时就可以轻易看完。当然,它不是针对那些真正想了解新闻的人。它是提供给那些乐意花上半个小时阅读而使自己不至于一无所知的人阅读的。
由此可见,从筹办过程的考虑,到刊物的方针的确定,再到名称的选择和舆论的最初评价,TIME都是指“时间”而非“时代”。
当然,随着时间的流逝,“时代”的译法也不失为一个恰当的选择。时代不正是由一个个时间的碎片构成吗?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从受众和历史信息承载量的角度来看,不同的时代在TIME上都得到了呈现。这样,约定俗成的刊物译名自然而然也就具有了新的内涵。
五/封面人物走过来
《时代》问世伊始,它的有创新意义的封面设计也带给读者一种新鲜感,这就是沿袭至今的封面人物。
决定每期以人物为封面,是经过一番市场论证的。卢斯和哈顿就创刊号的封面设计,咨询广告代理商朋友们的意见。咨询之后,他们决定在封面上选用近期新闻中的知名人物的肖像——从此,这成了《时代》的传统。
成为《时代》第一个封面人物的是美国国会议员卡农(Joseph Gurney Cannon,1836—1926),1923年2月他在86岁时退休。关于卡农,《不列颠百科全书》介绍说:“美国政治家、资深众议院议员,1872年进入众议院,1923年退休,在众议院46年。他是一位坚定的保守主义者和忠诚的共和党人,1903—1911年担任议长,人称‘乔大叔’。”作为一个老资格的政治家,“乔大叔”亲历了美国从二流强国一跃而成世界第一大国的全过程,这是一个帝国走向顶峰的开始。选择他作为创刊号封面人物,正好吻合了卢斯关于美国的梦想。
5年之后,1928年,《时代》首次出现了封面年度人物,把封面人物的传统进一步发展。不过,这一新的做法完全出于偶然。在选择1928年1月2日出版的《时代》封面人物时,卢斯和编辑们踌躇难定。在他们看来,1927年的年底和1928年的新年,没有太大的新闻值得关注。
许多美国报纸的头版,大都是发表柯律芝总统致美国人民的祝词手迹:“圣诞节不是时间,不是季节,而是心灵的世界。”他说得很庄重。1927年最后一周的其他新闻也没有什么太吸引人的:哈定(美国前总统——译注)和夫人的遗骸在俄亥俄州的墓地重新安葬;墨索里尼被迫重新估价意大利里拉……在此情形下,《时代》的编辑很难选择一个人来作为封面人物统领一周事件。后来有人建议:“不管它的一周人物了,干脆选一个年度人物。”(《谁在〈时代〉封面上?》,第39页)
封面中国 第一章(7)
于是,他们选用了几个月前已经成为封面人物的林德伯格。8个月前,他成功地独自驾机飞越大西洋,成为世界第一人。把他选为1927年的最重要、最具影响的人物,显然非常合适。
别出心裁的年度人物评选,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和轰动。从此,封面年度人物成了《时代》封面人物新的、更为重要也更引人注目的举动。关于年度人物的选择标准和方式,研究《时代》的专家做了这样的论述:
对一个人的报道从来不可能涵盖任何一年的新闻,但是,一个人的报道却常常会成为那一年新闻的一个难以消失的标记。那些在那一年的名声有了巨大上升或者巨大跌落的人、那些导致新闻朝好的方向或坏的方向变化起到最主要作用的人,均可作为“年度人物”。
根据编辑的意见,此人的报道是刚刚过去一年里可怕的或精彩的星期和月份的最好的精神反映。
他会是一位政治家,其努力使我们更接近于创造和平……或者,其举动使我们走向相反方向。他会是一名科学家,或者神秘主义者。他会是和平缔造者,或者麻烦制造者。他会是一位精神领袖、军事领袖,或者政治强人。
从纯粹美国人的角度来看,他不需要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他甚至可以是一个敌人——如1938年的希特勒,1939年的斯大林……因为这些人也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年度人物应该是他的时代的一个象征。……不管是好的时代,或者坏的时代;理性的时代,或者邪恶的时代;企盼的时代,或者充满希望的时代。(《谁在〈时代〉封面上?》第39—40页)
《时代》20世纪90年代的执行主编盖恩斯(James )在为《历史的面孔——〈时代〉封面(1923—1994)》一书撰写的序言中也这样写道:
70年来,《时代》的封面勾勒出了过去我们生活故事的轮廓,在我们为人熟知的红框里,伟大的男女们,以及20世纪史诗般的斗争和事件,拥有它们各自的瞬间。
……这里有丘吉尔,也有斯大林和希特勒,还有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霍洛伊兹、甲壳虫乐队和毕加索。在这里,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爆炸、圣海伦斯火山熄灭、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与结束、柏林墙修建与拆除……
在《时代》杂志,历史戴上了人类的面孔。卢斯和哈顿创办本刊,基于这样的原则:由个人而认识历史力量乃最佳途径。这一信念多年来在《时代》封面形象中得到反映。他几乎每一期都选择一位新闻人物的肖像画或者照片。
近年来,《时代》封面已拓展其范围,以求捕捉当今时代的事件与潮流。其结果是:《时代》设计了一些最令人难忘的封面,从1966年《上帝死了吗?》到1990年关于纽约城市的报道《大苹果在腐烂》。
当然,我们仍注意选择男女人物作为封面主题。在这个红框里,使你们得以目击历史,或者至少首先了解历史之大概。
就这样,从卡农开始,一个个新闻人物出现在《时代》封面上。封面上一个大大的红色方框,红框里是封面人物的肖像画或者照片,固定的版式和特点沿袭至今。随着时间的延续,它形成了一种传统,成了学者研究的对象,更成了今天《时代》主政者引以为自豪的历史。
六/封面中国人物背后的中国情结
第一个成为《时代》封面人物的中国人是北洋军阀吴佩孚,时间在1924年。此时,他的威望与权力正处在巅峰,直奉军阀则正在交战。
从此,每一次中国封面人物的出现,都伴随着当时的风云变幻。
蒋介石1927年的首次出现,伴随着中国大革命的大起大落;冯玉祥1928年的出现,伴随着蒋冯联盟的形成;溥仪1934年的出现,伴随着“满洲国”的成立;蒋介石宋美龄1938年联袂成为年度人物,伴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展开;陈诚1941年的出现,伴随着重庆大轰炸艰难的日子;毛泽东1949年2月的首次出现,伴随着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崩溃、共产党新政权的开始;周恩来1951年的首次出现,伴随着朝鲜战争的进行;罗瑞卿1956年的出现,伴随着1955年肃反运动的结束;李富春1961年的出现,伴随着“三年灾害”后经济政策的调整;林彪1966年秋天的出现,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邓小平1976年年初的首次出现,伴随着他的复出以及能否接替病中的周恩来;江青1977年的出现,伴随着她的失败和“文革”的结束;1979、1986年邓小平两度成为年度人物,伴随着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行程;邓小平1997年的最后一次出现,伴随着他的去世和20世纪即将结束;在长达6年的空白之后,2003年春天再次出现的则是一个戴口罩的普通中国人,伴随的是SARS肆虐神州大地……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封面中国 第一章(8)
一个个封面人物把漫长历史断断续续地串联起来,成为今天描述中国的一种特殊线索。
根据不完全统计,从1924年吴佩孚第一次出现,到2003年SARS封面,《时代》上的中国封面人物约为50多人次。如果把与中国事件有关的外国人包括在内,如抗战期间的史迪威、陈纳德,国共内战时期的马歇尔,1972年首次访华的尼克松,大约为60多人次。在80年间总数达4000多次的封面人物中,与中国有关的次数似乎只占很小的比例,但如果将之放在整个世界范围来看,则另当别论。
列努斯的《谁在〈时代〉封面上?》,集中研究了1923—1977年间《时代》封面人物。他运用统计学的方式,列举出不同表格,从不同专题进行分析,对于我们了解《时代》封面人物的职业、国籍、年龄、性别等特点颇有帮助。根据他的统计,在2814个封面上总数为3336人次的封面人物中,美国人2294次,占了;世界所有其他国家一共占;而在这些国家中,名列前五位的国家分别是:英国,193次,;苏联,125次,;法国,85次,;德国,82次,;中国52次,。由此可见,中国封面人物的次数并不为少。
从个人出现次数的统计排序来看,中国人物也颇为重要。毛泽东,12次,名列第12;蒋介石,10次,名列第17;周恩来,8次,名列第22。列努斯的统计只到1977年,邓小平第一次成为《时代》封面人物是在1976年,在随后的20年里,他先后共出现了9次。他的排序也比较靠前。
从女性角度,中国封面人物也引人注目。女性在封面人物中的比例很小,大约在10%左右。中国封面人物中有两名女性,一是宋美龄,一是江青。根据列努斯统计,截至1977年1月,全世界只有5位女性出现过4次或4次以上。宋美龄先后出现过3次,显然属于出现频率较高的女性之一。同时,她还以蒋介石夫人的身份作为年度人物在1938年出现过。而截至1977年,只有4次选定女性为年度人物。另外3次分别是:1936年度人物辛普森夫人(温莎公爵夫人);1952年度人物伊丽莎白女王二世;1975年度人物为12位女性。
邓小平短短几年间,先后成为1978年、1985年的年度人物,是当时最为引人注目的焦点,这在《时代》历史上也是少有现象。列努斯分析过:“至今已经有65个不同的人被推选为年度人物。然而,他们当中只有20人(31%)曾被4次或更多次登上封面。”邓小平一共出现过9次,并两次当选年度人物,其重要性显然在所有封面人物中名列前茅。我根据《〈时代〉75年(1923—1998)》一书刊载的年度人物封面统计了一下,从1928年第一次出现年度人物到1998年的70年间,有10个人两次或三次当选为年度人物。除罗斯福一人是3次之外,其余均为2次,他们分别是:斯大林、丘吉尔、马歇尔、艾森豪威尔、杜鲁门、尼克松、里根、邓小平、戈尔巴乔夫。
卢斯及其《时代》对中国的关注,无疑与20世纪初美国把关注的目光转向亚洲、转向中国密切相关。早在卢斯的父辈们来到中国传教时,美国政治家、商人就注意到了中国这个东方古国潜在的巨大市场,他们一直关注并试图影响中国在历史变化过程中的走向。在卢斯看来,已经成为帝国的美国在二战期间开始了“美国世纪”,而这一“美国世纪”与参与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事务是紧密联系一起的。卢斯为美国的强盛而自豪。他的传记作者写到,卢斯在中国时与父母生活在舒适、富裕的小天地里,而小院外面他所目睹的是贫穷、落后、动荡。这种强烈反差深深刺激着他,也影响着他。童年期间,卢斯曾和父母一同回国探亲,亲自感受到了美国的富裕。晚年时,在和《时代》公司的一位职员讲到自己在中国度过的童年时,卢斯曾这样说:
我可能形成了关于美国的太浪漫、太理想化的观点。我距美国很遥远,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对于我来说,只要美国能成为一个黄金国,什么事情都可以做。的确,我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了一种看法,即假如美国有什么过错,那就是和其他国家的人民相比,美国有太多的人变得太富有,而富人则更容易变得有罪。形成这一理想化的美国观,是因为我接触到的美国人都是好人。(转译自《卢斯时代的中国形象》第48页)
封面中国 第一章(9)
不过,这只是问题的一面。更重要的一面在于他在中国的生活经历,使他对中国和中国人民具有特殊感情。1941年,在一次演讲中,卢斯说:“整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的人民像中国人民这样,以如此深厚的情感拥抱着和平、宽容和正义的理想。”《卢斯时代的中国形象》作者还指出:“他将他们视为充满智慧、能干的人类生命,他不同意对中美合作的指责。相反,他称赞在中国的美国教育家们在抗战中所逐步推进的由中国人自己管理由美国人创建的教育机构。‘美国人应该越来越少,而中国人应该越来越多。’”
关注亚洲,对于卢斯来说,更大程度上就是关注中国。卢斯与中国的特殊感情,决定了他在日本侵略中国之后明显同情中国。他出面发起组织民间的援华委员会并率先捐款,还到各处游说和发表演说进行募捐。1937年,中国全面抗战爆发之后,美国政府除了谴责日本,并没有明确表示支援中国,甚至没有停止为日本提供的贷款。对此,卢斯不断提出批评。他在《时代》上撰写社论,强调有必要停止为日本提供的经济贷款,转而援助中国。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当天,卢斯与父亲路思义之间发生了这样的故事——
这一天,卢斯和夫人在纽约寓所吃午餐时,传来了珍珠港令人震惊的消息。卢斯立即前去编辑部指导即将付印的《时代》、《生活》的修改。与此同时,他给父亲打去电话。路思义当时与女儿女婿一起住在波士顿。路思义年届73岁,且重病在身,但他仍为听到这一消息而激动。为中国的缘故,他和儿子一样,对美国现在向日本宣战而舒一口气。他说:“我们所有人现在都会明白我们对中国的意义,以及中国对我们的意义。”
路思义当天晚上逝世,死在亚洲战局和中国命运发生历史性转折之际。
虽不是传教士,卢斯却是虔诚的基督徒,卢斯延续着父辈的梦想。他对世界局势的判断,对自己刊物倾向的确定,有时不免受到其宗教信仰的左右。蒋介石、冯玉祥,在20年代《时代》出现的这两个封面人物都声称皈依基督教,这样一些与基督教相关的中国政治强人,自然会更加吸引了卢斯的目光。19、20世纪之交时,父亲以传教士身份出现,孜孜不倦于将上帝的“福音”传播到古老的东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皈依基督;卢斯则在20世纪20至50年代的数十年间,对皈依基督教的蒋介石宋美龄夫妇抱有极大兴趣和偏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他对中国政局发展的判断。也许他对中国终于出现了信仰上帝的政治强人而兴奋。在幻想着以基督教改造中国的梦境中,他无疑还是和父母站在了一起。
冷战期间,卢斯一直站在支持蒋介石的立场上,即便在蒋介石到了台湾之后,他依然予以关注,曾到台湾和金门访问,并在1955年仍把蒋介石作为封面人物。不过,这却是最后一次。
卢斯的政治态度、宗教信仰和中国情结,一直决定着他以个人的方式关注着中国。
1955年,卢斯大胆提出一个积极的计划,以缓减中国在世界秩序中的紧张状态,推进美中关系的良好发展,同时拯救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人摆脱灾荒和饥饿。他建议美国向中国派出“组织起来的最强大的经济援助”。美国应该提供为期10年的20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从而改善共产党中国的生活水准。卢斯的计划包括制定一份妥协方案,既能包容国民党的观点,又能与共产党中国调和。卢斯关心的是共产党致力于一夜之间实现工业化中国的目标,有可能会造成粮食资源的紧缺,从而引发可怕的饥荒。他要避免“一次重大的人类灾难”。然而,没有明显迹象表明政策制定者们认真地对待过他的建议。(转译自《卢斯时代的中国形象》,第267页)
1948年之后,卢斯本人关于中国的谈论或写作很少,一直到1965年。这时,他同意美国有必要制定一项新的对红色中国的政策。这一转变时期激发卢斯提出一个新的“跨太平洋对话”的概念。1965年12月3日,他在旧金山以此为题做过一次演讲。他回忆说:
封面中国 第一章(10)
今天,东方和西方之间对话的范畴较之不久前的年代已有广泛的拓展。当我在耶鲁大学念书时,学校里只有一门关于东方史的课程,时间为一两个小时,听课学生只有6位。这一状况在发生珍珠港事件时也没有太大改变。当时,整个美国几乎只能找到20多位亚洲专家。而今天,据亚洲学会会长、前驻泰国大使的统计,至少有200位专家,并说这一数量近年内会成倍增长。(转译自《卢斯时代的中国形象》,第279页)
与此同时,卢斯希望能亲自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他通过中国在伦敦的大使馆申请签证,但直至去世他也没有接到答复。毫不奇怪,在中国当时的局势下,他这样一个人显然是不受欢迎的。
关于卢斯与中国的关系,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远非几句话能够阐述清楚。即便是他的同辈朋友和共事过的《时代》编辑,研究他的专家,在不同时期的专论中,对他的评说也各有差异甚至迥然相反。在40年代,《时代》的几位著名记者如白修德等人,70年代《卢斯和他的帝国》的作者,都批评过卢斯,认为在40年代末期美国“失去中国”的历史事件中,卢斯乃至他的杂志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种看法过去基本上是一边倒的声音,但1990年出版的《卢斯时期的中国形象》则持不同看法:
从90年代的观点来看,卢斯关于中国的判断,看上去并非太错。他对中国人的理解,对蒋(介石)的窘境和毛(泽东)的行为方式的理解,远比白修德、斯万贝格以及无数谴责过他的中国观点和编辑方针的批评家都要清晰得多。遗憾的是,卢斯未能看到1986年1月《时代》年度人物选定邓小平以及对他的改革政策的报道,也没有看到西方知识分子对共产主义革命的重新评价。不过,如果他看到了,他是不会感到惊奇的。
解读一个历史人物实在是一件极为艰难的事情,何况是拥有《时代》、《生活》杂志这样一个媒体帝国的卢斯。在本书后面关于中国封面人物的内容中,他仍是不可或缺的背景,在对一个个人物的描述中,他的丰富性与复杂性也会更加清晰地凸显出来。
在1965年发表的旧金山演讲中,卢斯引用了英国诗人吉卜林的一首诗: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
两者永不会相遇
直到大地与天空并立在
上帝伟大的审判席上。
卢斯感慨地说:“有的人可能会说吉卜林的这一名句被20世纪的诸多事件证明已经过时,我则要说,东方和西方的接触只不过刚刚开始。”
他的感慨没有过时。在21世纪刚刚开始时,中国与美国,中国与西方,又开始了新的接触——一个与100年前完全不同的接触。世界格局、双方状况、不同群体的心态都已发生变化,但纠缠过历史的种种困惑,依然在把人们纠缠;新的、难以预料的问题正在发生并且还将发生。
它们还会将双方拖进总也走不出的困境吗?新的100年该如何走过?且留给22世纪去评说。
txt小说上传分享
封面中国 第二章(1)
一个中国军阀的肖像,出现在1924年9月8日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照片下面有两行说明:
GENERAL WU(吴将军)
“Biggest man in China”(中国最强者)
吴将军就是吴佩孚。照片拍得很艺术,光头吴佩孚,身着戎装,脸微微朝左,两眼炯炯,凝望前方,看上去踌躇满志,胸有成竹。“将军”在这里译为“大帅”,更为妥帖。吴佩孚——当时人们习惯称他为“吴大帅”,与他对立的奉系军阀张作霖则被称作“张大帅”。
此时吴佩孚作为一代枭雄,其威名正处于巅峰。他所控制的直系势力,北至山海关,南至上海,影响着大半个中国。9月8日的这一期《时代》出版时,在中国南方,直系军阀与皖系军阀为争夺上海控制权,正在上海爆发江浙战争;在中国北方,直系军阀与奉系军阀为争夺北方控制权,第二次直奉大战一触即发。1922年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吴佩孚率领直系军队大获全胜,奉系军队撤回关外。此次,吴佩孚再度坐镇北京,调遣25万大军与奉系交锋。即便远在美国,《时代》的创办者卢斯也很清楚吴佩孚作为直系军队统帅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分量:一个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握有重兵、左右政局的举足轻重的强者。
本期《时代》以吴佩孚为封面人物,主要报道的不是即将爆发的直奉大战,而是在上海周围发生的江浙战争:
开战?
上周,中国面临爆发大规模内战的危险。在中国漫长海岸线中部的两个濒海省份江苏、浙江,军队正在交界区域频繁调遣。有报道说战斗已经打响,但未得到证实。
围绕这一战事,《时代》介绍了双方有关的三个军阀:
齐燮元将军,江苏督军,吴大帅的朋友。
卢永祥将军,浙江督军,曾任淞沪护军使。齐将军的敌人。他约57岁,在任浙江督军之后,他曾任命何丰林为淞沪护军使,而上海并不在他的地盘上。
何丰林,任位于江苏地盘上的上海淞沪护军使,约47岁,受卢将军的指挥。
“督军”这一名称本已不存在,但《时代》沿用旧称。不过,为了让读者了解中国的这一特殊历史称谓,《时代》特地做了注解:“督军是省的军事统治者,或者说,更流行的称谓是军阀。他们是满清的一批总督后转而赞同共和,且权力未变。准确地说,现在已没有督军,此官位已在1923年取消。”从这条注解可以看出,《时代》对中国情况十分熟悉,估计应是卢斯本人所写。但注解一处有误,督军这一官职在1914年取消,改称将军,而非1923年。
《时代》对于江浙战争的背景做了这样的介绍:
当下中国麻烦事件发生在上海。
此次动荡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因为每一种中文表述均有多样的、复杂的政治含义。
紧迫事件是齐将军想控制上海。他认为上海的军事长官必须由他任命。他曾想以和平方式逼迫何将军辞去淞沪护军使一职,但现在却改用军事手段,这使他与卢将军发生矛盾,因为卢同样想控制上海。
这一争执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的政治漩涡。督军们常常精于在他们自己的省份保存实力,不同派别的形成,大部分归于各自的嫉妒。督军们所掌握的巨大权力显然是统一中国的最大障碍。此种情况下,中国更多只是一种地理概念而非一个国家。“中国最强者”吴大帅统治中部,孙逸仙博士统治南方,张大帅统治北方,相互之间的战争完全摒弃了多年的政治努力,而使国家陷入了年复一年的战乱。
其实,对于西方列强来说,此时更让他们密切关注的,不是直奉大战一触即发的山海关,而是上海。这里是远东最大的通商口岸,这里有外国租界和数以万计的外国人,江浙战争一旦打响,列强诸国的商业利益是否会受到损害?外国公民的生命是否会受到威胁?这些问题才真正牵动着他们的神经。《时代》报道说,英国驻华公使、北京的外交使团团长麦克利(Macleay)向中国外交部送交照会,提醒中国政府要负责外国公民的生命和财产免遭伤害。照会称:“我们大英帝国、日本、法国、美国的全权代表,获知江浙两省统治者之间正面临爆发战争的危险。我们有责任重申和强调中国政府在目前危机中至为重要的严肃职责,避免上海一带所有外国人的生命与财产受到任何伤害。”
。 想看书来
封面中国 第二章(2)
《时代》还报道说,随着上海一带战事的一触即发,已有列强的10艘军舰派驻港口,在该城中心地带及周边地区巡逻。英国海军的安德森将军被任命为外国联合舰队司令。舰艇包括美国4艘、英国3艘、日本3艘。
对于战事发展的前景,《时代》以“和平”为小标题做了介绍,从内容看,他们深谙中国军阀混战时期的国情:
常常听说金钱会使中国的一场内战停息。以此观点来看,也许上海的商人们会促成战斗一触即发的军队之间达成协议。不过,成功的机会据说不大。
还在努力使交战双方各从前线后撤,在上海周围形成了一个中立区,但不知这些努力能否成功。
正是在此背景下,世界关注着中国,也关注着吴佩孚。吴大帅就这样成了《时代》封面上的第一个中国人。
二/八方风雨中风光一时
一个巧合,吴佩孚和《时代》周刊的创办者卢斯,两个人居然都出生在中国山东的登州(今蓬莱)。吴佩孚,1874年;卢斯,1898年;时间相距24年。
吴佩孚1896年在登州考中秀才,1897年离开家乡前往北京,投笔从戎,开始闯荡天下。卢斯的父母则在吴佩孚离开登州的这一年来到登州,几个月后卢斯在1898年4月出生。吴佩孚虽不可能与卢斯父母见过面,但他对登州城里的传教士们应该是熟悉的。甚至有这样的说法:吴佩孚曾在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学校——文会馆就读过,但只是肄业。在他离开登州后,卢斯的父母前来掌管的恰恰就是文会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