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越1879-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铭传这时才明白李经述的来意,问道:“中堂大人为何不自己保奏?”

    李经述这才把李鸿章的信给刘铭传。

    打仗刘铭传在行,搞关系他不行,投别人所好,更不是他的性格!这么多年来朝中也只有李鸿章赏识其才,在家憋了十年,刘铭传点头答应出山。

    李经述歇息了一晚,第二天还回老家探视了一下病母,之后便和家仆带着虢季子白盘马不停蹄赶回京城,拜会翁同龢。

    到了翁府,翁同龢看在古铜盘的面子上,会见了李经述,但让他保奏刘铭传,翁同龢笑着打呵呵,一个劲让李经述喝福建武夷山的白茶。

    要说服别人,就要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这一点,李经述心知肚明。他对翁同龢说:“翁大人忠君爱国,想必也不想琉球落入日本人之手。”

    翁同龢一言不发,用手指触摸着古铜盘上的一百多个铭文,此盘既是文物,还具有书法价值,他怦然心动。李经述娓娓道来:“两宫太后都知道翁大人和家父有父死兄徙的私仇,如果翁大人力荐淮军将领,太后和天下人自然会佩服翁大人的心胸。况且,连家父两次保荐都没有成功的人,大人你一封奏折就办成了,天下人会如何看这件事?”

    翁同龢是个很爱面子的人,听李经述这么一说,有点心动了。他捋了一下胡子,笑道:“你这娃娃话虽有阿谀之嫌,但老夫听着舒服。你回去吧,老夫明日就保奏!”

    翁同龢举荐刘铭传,其实还有别的心思——他知道刘铭传只擅长马战,而对于海战,没有任何经验,如果万一他被日本海军干掉了,那么李鸿章就相当于断了一只臂膀。

    翁同龢举荐刘铭传,朝廷准了,任命刘铭传为台湾道台,去收复琉球。他祭祀完先祖,便启程赶往了天津。他和李经述向李鸿章要了两艘大商船,改装成军舰,外加从赫德手中购买的四艘“蚊子”巨炮军舰,在天津机器制造局补充足了火药炮弹,带着来天津求援的琉球官员向德宏,还有全副武装的五千淮军,从天津港口出发,浩浩荡荡往琉球开去。

    临行前,淮军还举行出征祭海仪式,战鼓雷动,角号震耳,鞭炮喧天,李鸿章从直隶总督府赶来相送,还给两艘大军舰赐名“北洋”、“天津”号,四艘巨炮军舰分别:“龙骧”、“虎威”、“飞霆”、“策电”。

    出征的汽笛声响了,李经述站在军舰的甲板上,海风吹起他的衣襟,他望着渤海翻滚的浪花,内心豪情万丈,体会到一种即将建功立业的快感!

    随刘铭传出征琉球,李经述成了军师,李鸿章叮嘱刘铭传,李经述懂得国际公法,遇事多听听他的意见。除了李经述,还有三个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同行,分别是刘步蟾、邓世昌,还有英国佬马格里。

    刘步蟾和邓世昌都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马尾船政学堂一期生。马尾船政学堂相当于晚清海军的“黄埔军校”,加上他俩都在军舰上当过管带,李鸿章便安排他们分别当“飞霆”、“策电”号舰长。

    刘铭传、李经述、马格里则站在“龙骧”号军舰上。马格里从帮李鸿章建金陵机器局炸弹三局开始,就成了大清国引进的外国专家,被朝廷赏正三品的顶戴花翎,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这厮一高兴,加入了大清国籍,改穿长袍马褂,还取了个中国太太。他到天津上班后,天天听昆曲弹词,喝花酒吃狗不理包子,生活日益腐化,又发现大清国官僚人傻钱多,不懂技术,竟在炮弹上偷工减料,把省下的银子藏到他自家账户,结果,大沽炮台新安装的两门68磅重炮,在试射时发生爆炸,当场炸死5名中国工人,重伤13人。李鸿章查出真相后,怒了,当场命人摘了马格里的顶子,让他滚蛋,结果这家伙胡搅蛮缠,跑去找他的老朋友、英国公使威妥玛哭诉,威妥玛找李鸿章说情,李鸿章当时的火气已消,一想马格里毕竟懂火炮,刚好“蚊子船”急需这样的技术型人才,便给了他一个顾问的虚职,随刘铭传出征。

    两艘军舰上的五千淮军,士气很高昂。去琉球的路上,在马格里和刘步蟾、邓世昌的指导下,很快就学会了怎么装炮弹,开炮。马格里还教炮兵射击法,比如简易法,告诉他们火炮在射击开始前要做好侦察、测地、弹道等准备,还讲解了一下跳弹射击。

    在茫茫的公海上,整天面对一片汪洋,面对海天一色的白浪翻滚,人极容易视觉疲劳,莫名烦躁,马格里本来在国内的脾气就臭,动不动发“官老爷”脾气,打骂下人。那天,船上的厨子李二牛给马格里送饭,他吃了一口,就嚷嚷着船上的饭太难吃,一巴掌在李二牛的脸上留下鲜红的手印。

    “妈个巴子,老子的兵自己都舍不得打,洋鬼子竟然敢动粗?”刘铭传知道这件事后,气得一脚踹开马格里房间的门,揪住他的衣襟,把他拉到甲板上,要把他砍头示众。

    李经述见了,赶紧拦住了刘铭传,说这人家父特意嘱咐,不管怎么样,要留他性命。刘铭传火大,执意要行军法,李经述没办法,只好拿出李鸿章给的锦囊,把里面李鸿章亲笔写的纸条给刘铭传看,这才救了马格里一命。

    刘铭传一脚把马格里踢翻,喝道:“跪下给二牛赔礼道歉,罚你给他五十两银子。下次你再敢对我的部下动粗,老子就把你剁碎了扔海里喂鱼。”

    马格里无奈照做。之后,李经述上前扶起马格里,马格里发现李经述还会说英语,两人交谈起来,渐渐熟悉了,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李经述也从马格里那里学到不少火炮和**知识!

 ;。。。 ; ;
第七章 收复琉球

第八章 坑日本人
    在琉球战场,刘铭传和李经述痛击日本人。李经述估计,西乡从道在琉球惨败,日本人肯定会恼羞成怒,和大清国开战。这样一来,大清国正好可以名正言顺趁日本没强大,把它灭了,改置成中国的行省,永绝后患。

    但没想到日本鬼子狡猾狡猾滴,想和1874年在台湾那样,打不过就通过外交来找中国要赔款。日本政府说服了英国和美国驻日公使支持,派森有礼为特使,以被击沉的“无畏”号是英**舰为由,到北京的总理衙门“狐假虎威”,索赔100万两白银。

    恭亲王一看日本人来势汹汹,毫不犹豫把这烫手山芋扔给了李鸿章,李鸿章知道李经述懂得外交和日语,便让他陪同刘铭传去和森有礼的代表团谈判。

    正如李鸿章所说,世界上做什么事都有规矩,也就是规则。当时的国际外交,有万国公法、日内瓦公约等国际规则,如果傻兮兮不懂,即便你很强大,不守规矩,与全世界为敌,直接把外国的外交人员抓起来严刑拷打,难免会被认为是野蛮国家,会被全世界揍得鼻青脸肿,晚清在这方面吃亏太多了,圆明园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被烧的!对此,李经述心知肚明。这一次,李经述决定好好和森有礼这货讲讲“理”,以国际法服日本人!

    森有礼当然也不是等闲之辈,此人秃头,1847年出生于鹿儿岛,十八岁到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在华盛顿呆过三年,当驻美大使。中国的第一批留美幼童1872年才派出,森有礼这样的外交人才,在当时的大清国,没有敌手,可惜他碰到了李经述。李经述见森有礼前,温习了有关国际公法的书,换了一件崭新的灰色长袍,就和刘铭传去保定的直隶总督府,等森有礼来较量。

    森有礼带着一马车资料来了,还带了一个翻译,叫郑永宁,日本驻中国公使,他说起来是华裔日本人,先祖是明朝遗臣郑芝龙,郑芝龙有个巨著名的儿子,叫郑成功!

    森有礼很狡猾,除了翻译,还邀请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五国驻华公使或参赞旁听,目的就是想用国际法给中国施压。那天,森有礼脑门光亮,穿着黑色燕尾服,带着同样西装革履的郑永宁,跑来保定总督府兴师问罪。

    谈判是在一个长桌上举行,森有礼、郑永宁与刘铭传、李经述对面而坐,其他国家的外交人员围观,两个书记员做笔录。森有礼一坐下就发动了猛烈的攻势:“日本占领琉球,关大清国什么事?”

    李经述不紧不慢地说:“琉球自古为中国藩属,国王都是我大清皇帝封的,你说关不关我们的事?”

    郑永宁咳嗽了两声,暗示森有礼,可以在中国和琉球缔结的条约漏洞上做文章。森有礼心领神会,拿出一份中国和琉球的约书,得意笑道:“中国不管琉球内政,和琉球的条约上,没有明确注明琉球是中国的附属国。”

    李经述一听,认真问道:“没有写明吗?”

    郑永宁笑道:“我们研究了三天,类似的条款真没有。”

    李经述哈哈大笑,说:“那好办,下次再去琉球,我们找他们补上,琉球人一定很乐意。”

    森有礼哭笑不得,说:“原本大清国说琉球属番外之地,为何现在又要插手琉球之事?”

    李经述拿出一封信,给各国外交人员展示:“诸位请看,这是琉球国王尚泰给大清国皇帝的血书,上面的文字,全部是汉字,充分说明了琉球,是我大清的藩属国,里面的内容,字字是血,控诉了日本人如何不讲人权,虐待琉球的王室和岛民。”

    森有礼一听李经述还懂人权,彻底闷了,语无伦次:“中国击沉了英**舰‘无畏’号,理应赔白银100万两。”

    李经述依然很淡定,心想买一艘“无畏”号估计也就六十万两白银,日本人还真敢狮子大开口,于是问道:“请问‘无畏’号当时挂的日本旗还是英国旗?”

    森有礼说:“日本旗,但这军舰属于英国,日本是租来用的。”李经述一笑,反问:“这么说来,如果各国租界上出了事,是不是也要中国负责?在座的诸位公使怎么看?”

    到1875年,英国、美国和法国等都在上海、天津等地设立了多块租界,按日本人的逻辑,租界上的事还得中国人说了算,他们当然不干了,纷纷谴责森有礼强词夺理。

    谈了两个时辰,森有礼一点便宜都没占到,心里防线彻底崩溃了,起身一拍桌子,不谈了:“吾国民好战,到时候一旦开战,中国自食恶果。”

    刘铭传一听,一拳头把三寸厚的木桌砸出一个窟窿,骂道:“他娘的,我等的就是这句话!你小日本三万兵,我大清四万万人,一人一口唾沫就淹死你们!”

    这一次,日本人灰溜溜地空手而归。打铁趁热,回到天津,李经述向李鸿章建议大清驻军琉球和朝鲜,将台湾改制成行省,保奏刘铭传当台湾巡抚,和内陆形成四角之势,这样即使不灭了日本,也会让日本寸步难行。

    李鸿章上奏朝廷,翁同龢那老头却又跳出反对,说日本人两次战败,肯定不敢再打台湾的主意,恭亲王也认为现在开发台湾条件不成熟,日本这种弹丸小国,不是大清的主要对手,现在要集中军事力量对付西北的沙俄,驻军朝鲜和琉球没有必要。加上美国和英国从中周旋,为了息事宁人,总理衙门竟然派大臣崇厚单独跟日本人签署了议和协议。

    李经述听说后,忧心忡忡,对李鸿章说:“这次海战失败后,日本必然会大批购买军舰,中国如果不购买军舰,将来会很危险。而且硬件不是最重要的,军舰大清国可以买,我最担心的是人才。日本五六年前就已成立海军学校和陆军士官学校,会培养出大批军事人才,中国必须要开办北洋水师学堂,同时尽快派优秀的军官到德**校学习!”

    “为父尽力而为吧!”李鸿章叹了一口气,道:“崇厚只是条约签署者,这可能是恭亲王的意思。自同治皇帝死后,慈安太后很少管政事了,现在掌管军机处的恭亲王和慈禧太后的意见越来越不一致,现在清流正盛,党徒颇多,张佩纶、宝廷、陈宝琛、邓承修这些年轻人大胆敢言,号称‘御前四谏’,其实空谈误国,连李鸿藻还被起用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为父处处受到掣肘,很多事不好办了!”

    李鸿章的叹息,让李经述突然意识到,即便是李鸿章这样官居一品的大员,身在腐烂落后的官僚体制,办什么事也是带着镣铐跳舞,自己要积攒力量,开公司办实业什么的,国内也很难有市场,最好是到海外去!1879年的美国,倒是一块不错的创业乐土!从百科全书中,李经述看到,美国的专利保护制度比较完善,股市也比较发达,而且这时候很多常见的东西都还没有发明,比如钨丝电灯,交流电,可口可乐等!

    最重要的是,李经述有了自己的原始资本,30万两白银的军购,大清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给了百分之五回扣,也就是一万五千两白银,清朝是一个以白银为本位的国家,由于白银为流通货币,晚清时八两白银换一两黄金,金本位时代,一美元价值一克半黄金左右,而一两当时为37克,按这比值算下来,一两白银价值3美元左右,而一万五千两白银就大约相当于5万美元,这在当时算一笔巨款,美国法律规定,有十万美元资本就可以自由成立银行了!

    就在这时,容闳带着容雪来和李鸿章辞行。容闳还特别感谢李经述,对李鸿章道:“这次多亏了令公子在联谊会上仗义执言,又收回了琉球,朝廷那帮清流党人才闭了嘴,终于是保住了这些留美幼童。不知道令公子可可有兴趣到美利坚哥伦比亚大学念书,下官跟那所学校的校长是老朋友了,可以写信推荐!李公子到了哥大,和小女就是校友了。”

    容闳的建议犹如雪中送炭,李经述心里暗自高兴,哥伦比亚是和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齐名的世界顶级大学,地处美国纽约的曼哈顿,自己正好可以留学创业两不误,还可以和容雪一起读书,真是天上掉下的大好事!

    但李鸿章貌似有点不乐意,他还是想李经述走科举功名的老路。李经述看出了李鸿章的犹疑,他极力说服李鸿章让自己学经世之学,利用这三四年时间还可以去德国、英国、法国等国进行技术考察,为订购铁甲舰船做准备,将来回国也能帮助父亲搞洋务!家里有哥哥李经方走科举大道就行。李经方当时也在现场,他也想弟弟趁早离开父亲身边,帮着说情。

    世界上哪有拗得过爱子的父母呢?李鸿章也还算思想开明,看李经述执意要走,就点头答应了。临走,李鸿章还给李经述准备了五千两白银的路费,还让马格里同儿子一起去纽约。李鸿章承诺马格里回国后就让他官复原职,马格里便愉快答应同去。同去的还有照顾李经述起居生活的丫鬟秦月,护卫他安全的家任保镖唐殿卿。

    1879年8月,李经述、马格里、詹天佑、唐绍仪、容雪、容闳等一行飘洋过海,乘坐“圣路易号”邮轮抵达纽约港,邮轮呼呼放出袅袅的白色蒸汽。李经述第一次踏上一百多年前的美国国土,感觉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这一天,纽约港天气晴朗,水面上浮动着几丝雾气,蔚蓝的天空飘荡着几朵云彩。他和容雪一起站在“圣路易号”船首的甲板上,放眼远眺,容蓉指着前方如画的美景介绍:“你瞧,那就是斯坦特岛、长岛的绿色山丘和新泽西海岸,它们在天蓝色的海水衬托下,多美呀!”

    李经述点点头,微微一笑,意识到自己就要祸害美国了,自己的事业,就要从片自由的热土腾飞!这时的美国,是资本最自由的时代!尽管这时纽约港还没矗立起高大的自由女神像,李经述还是满腹豪情念出了那首后来举世闻名的诗:“让那些因为渴望呼吸到自由空气,而历经长途跋涉也已疲惫不堪,身无分文的人们,相互依偎着投入我的怀抱吧!我站在金门口,高举着自由的火炬欢迎你们!”

 ;。。。 ; ;
第九章 爱迪生破产
    毗邻纽约的新泽西州,初秋的阳光温柔降临到门罗公园的红橡树上,偶尔还能看到花色鲜艳的紫罗兰,走近了能闻到浓郁的香气。在这里有几间实验室,属于爱迪生,他1876年就在门罗公园里建造了一所“发明工厂”,雇佣了上百人在这里搞发明。

    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国家,学历有的是博士,也有人完全没受过教育,爱迪生本人,也仅仅上了三个月的学,就被老师以“低能儿”的名义撵出了学校。爱迪生的团队,在门罗公园实验室的前三年,基本上没有创造出当时很值钱的发明,日子渐渐过得窘迫,有些人想选择离开,爱迪生抠了抠鼻屎,说服了他们:“留下来吧,人不是为了钱而活着,我们要为梦想而活!”

    1878年9月,三十一岁的爱迪生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开始研究电灯,他想要借电灯赚钱,咸鱼翻身!但此时爱迪生银行里的存款已经用完了,不得不寻找经济资助,他成立了一家股份公司,西方联合公司的总律师格罗斯维诺·洛雷等几个股东出钱五万美元,资助爱迪生的团队研究电灯。八个月后,五万美元用完了,爱迪生请洛雷帮忙,说服股东们再拿五万美元资助自己。

    洛雷摇摇头,说:“大发明家,你当我们的钱,都是变魔术变来的吗?现在公司的股票一文不值了,都成为垃圾股了,你赶紧宣布电灯公司破产吧。”爱迪生说:“再宽限我三个月,我一定找到合适的灯丝!”

    此后,爱迪生一头扎进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开始试验作为灯丝的材料:用传统的炭条作灯丝,一通电灯丝就断了。用钌、铬等金属作灯丝,通电后,亮了片刻就被烧断。用白金丝作灯丝,效果也不理想。就这样,爱迪生一次次的试验,一次次的失败,很多专家都认为电灯的前途黯淡。英国一些著名专家甚至讥讽爱迪生的研究是“毫无意义”的。一些记者也报道:“爱迪生的理想已成泡影。”

    面对失败,面对有些人的冷嘲热讽,爱迪生没有退却。他明白,每一次的失败,意味着又向成功走近了一步。一次,爱迪生的老朋友麦肯基来看望他。爱迪生望着麦肯基说话时一晃一晃的长胡须,突然眼睛一亮,说:“胡子!朋友,我要用您的胡子!”麦肯基剪下一绺交给爱迪生。爱迪生满怀信心地挑选了几根粗胡子,进行炭化处理,然后装在灯泡里。可令人遗憾的是,试验结果也不理想。

    “那就用我的头发试试看,没准还行。”麦肯基说。爱迪生被老朋友的精神深深感动了,但他明白,头发与胡须性质一样,于是没有采纳老人的意见。爱迪生转身,准备为这位慈祥的老人送行。他下意识地帮麦肯基拉平身上穿的棉线外套。突然,爱迪生脑子里灵光一闪,喊道:“棉线!为什么不试试棉线呢?”

    麦肯基毫不犹豫地解开外套,撕下一片棉线织成的布,递给爱迪生。爱迪生把棉线放在在u形密闭坩埚里,用高温处理。爱迪生用镊子夹住炭化棉线。准备将它装在灯泡内。可由于炭化棉线又细又脆,加上爱迪生过于紧张,拿镊子的手微微颤抖,因此棉线被夹断了。最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爱迪生才把一根炭化棉线装进了灯泡。

    夜幕降临了,爱迪生的助手把灯泡里的空气抽走,并将灯泡安在灯座上,一切工作就绪,大家静静地等待着结果。接通电源,灯泡发出金黄色的光辉,把整个实验室照得通亮。13个月的艰苦奋斗,试用了6000多种材料,试验了7000多次,终于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这灯究竟会亮多久呢?1小时,2小时,3小时……这盏电灯足足亮了45小时,灯丝才被烧断!

    心怀美好的愿望,人生便有了努力的方向,孜孜不倦,一往无前,于是,愿望便会成为现实,不是吗?

    “我马上要发大财了!”爱迪生哈哈大笑,第一时间带碳化棉丝灯的设计图纸,冲进了纽约的美国专利商标局!美国专利商标局的干事埃里文见到爱迪生,问道:“大发明家,你又来申请什么专利吗?这次专利拥有人又写你一个人的名字吗?”

    爱迪生笑道:“那当然,我雇佣了那帮笨蛋,每天给他们饭吃,难道还要给他们署名吗?”埃里文接过爱迪生的碳化棉丝灯设计图纸,他仔细看了看,然后把它们默默还给了爱迪生,略带抱歉语气道:“不好意思,你这碳化棉丝灯的专利,我们不能注册登记。因为一个月前,哥伦比亚电气学院的中国留学生李经述已经申请了同样的专利!”

    “什么?中国留学生申请了同样的专利?”爱迪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埃里文道:“他不仅申请了碳化棉丝灯,还申请了竹丝炭化灯,钨丝灯的专利!”

    爱迪生瞬间觉得眼前一黑,自己和团队孜孜不倦,一往无前的愿望和努力,换来的现实便是“一文不值”!

    埃里文头一次见爱迪生如此沮丧,奇怪地问他:“大发明家,你这些天难道没看纽约时报吗哥伦比亚电气学院来了一个‘科学奇才’——中国留学生李经述?他入学的第一个月就申请了十项专利,卖了二十万美元,还有些专利他根本就不卖!”

    原来,李经述到了哥伦比亚大学,选择了电气学院,他知道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之一,1787年9月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1条第8款第8项即明确规定:“为发展科学和实用技术,国会有权保障作者和发明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作品和发明享有独占权”,这也是实施了近百年的《美国专利法》的立法依据,这些是美国不断涌现创新的制度保障。有了赫德支付的一万五千万白银的回扣,也就是差不多五万美元的研究经费,在容闳和容雪的牵线搭桥下,李经述约上一些在哥大的中国留美学生,还聘请了科学顾问,很快就利用哥伦比亚大学得天独厚的实验室搞起高科技发明,并到美国专利商标局申请专利!凭借李经述超前的意识和科学天赋,他们很快就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仅一个硫酸铅的蓄电池专利就卖了八万美元!在1879年,美元这时是金本位,比较值钱,两三美元就可以在纽约租一套房子,五美分就可以吃上一顿,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月薪也不过二三十美元。

    至于电灯,最初电灯的发明者本来就不是爱迪生,爱迪生只是改进了电灯的灯丝并申请专利——这是他最拿手的好戏。早在1801年,英国一位名叫汉弗里·戴维的化学家,就在自己的实验室中用铂丝通电发光;1810年,他又发明了用两根通电碳棒之间发生的电弧而照明的“电烛”,这算电灯的最早雏形。英国的一位工程师斯旺,经过近30年的研究,于1878年制成以碳丝通电发光的真空灯泡。斯旺灯对爱迪生的启发尤其大,他只是用了上千次实验发现电灯灯丝用碳化棉较好。

    李经述很看不惯爱迪生这种“专利贩子”,而且对历史上爱迪生对伟大科学天才特斯拉做的事愤愤不平,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把碳化棉丝灯、竹丝炭化灯,钨丝灯的专利都申请了!电灯的发明在纽约引起了轰动,西方联合公司的老板摩根通过报纸新闻看到了这新奇的发明,李经述把碳化棉丝灯和的竹丝炭化灯这两个专利卖给了他,获得了二十万美元!至于钨丝灯的专利,他说什么也不卖!李经述知道这个专利的价值,将来足以让自己在美国开设一百家企业!

    爱迪生每天在实验室里埋头做试验,对李经述的到来毫不知情。但李经述抢先申请了三种电灯的专利,他为研究电灯成立的股份公司已经负债累累,便只好宣布破产!实验室也没钱再维持下去,不会再有人愿意投资!那天,爱迪生在回新泽西的路上,懊悔抓着自己的头发,最终他头发蓬乱,失落地回到了门罗公园的发明工厂,受到的打击丝毫不亚于当年小学老师说他是‘低能儿’!出乎他意料的是,李经述已经在爱迪生的实验室里等着他了。

    李经述穿着一身黑色燕尾服,西装革履,目光犀利,像一位绅士一样坐在爱迪生的皮椅上,脑袋后面也没辫子。李经述到纽约的第二天,就秘密剪了自己的辫子,当然,他也储备了一条假辫子以备不时之需。李经述的身后,是一位穿黑色马褂的中年男子,脑袋后还拖着辫子,正是护卫他安全的家任保镖唐殿卿。

    当爱迪生知道纽约时报上说的科学奇才李经述,竟然只是眼前乳臭未干的中国少年,很沮丧,愤怒大声质问李经述:“上帝呀,这真是太不公平了!为什么我们这么多人辛辛苦苦研究了一年的东西,你几天就发明了出来?”

    李经述哈哈大笑,道:“我记得阁下有句名言,‘天才就是1%的天赋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天赋恰恰是最为重要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天赋异禀,所以自然能发现电灯丝用什么好!废话少说,我今天来新泽西,可不是为了跟你吵架来的,我想收购你的这个实验室和公司,你至少要为我的公司服务二十年!”

    爱迪生问道:“你能出多少钱?”

    “100美元!”李经述伸出了一个手指头,十分认真地回答:“当然,你的工资我会另算的。本来我还没想要给你这么多money,因为我还要替你的公司还债,我还要养着你们这些人。但在来的路上,我身后的唐叔叔劝我,‘做人要厚道’!我把这句话也一并送给你!”

 ;。。。 ; ;
第十章 中国复兴会
    李经述收购了爱迪生的公司和发明团队后,投资十万美元设立发电站和输电网等相应基础设施,很快使“钨丝灯”在纽约和美国被普遍使用,公司赚了一大笔钱,开始扭亏为盈,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

    李经述除了自己搞一些发明外,还让马格里四处收购别人有价值的高科技专利,比如电话的真正发明者安东尼奥·穆齐的电话专利,并且开始帮他请律师,准备诉讼,向纽约法院起诉移居美国的英国人亚历山大·贝尔,请求判处他1876年申请的电话专利无效。李经述答应一旦美国法院判决穆齐胜诉,自己就出资成立电话公司,给穆齐百分之十的股份。

    转眼间到了1880年4月,马格里开始向李经述抱怨自己太忙了,需要助手。李经述便检查了一下爱迪生和他的团队以前申请的数百件专利,发现其中有普遍使用价值的东西很少,便开始大刀阔斧革新,将爱迪生团队一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