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北京秘境2:48段重新发现北京的旅程-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年多的腰牌和浮图

    曾被誉为世界十大木结构剧场建筑之一的戏楼,是这里最出名的建筑,也是全国现在保存比较完好的四座会馆戏楼之一。这里的戏楼曾名角荟萃。民国初年,谭鑫培、余叔岩、陈德霖、梅兰芳等都在这里演出,著名花旦田桂凤与谭鑫培多次在这里合唱《乌龙院》《拾玉镯》等压轴大戏。

    被列为北京市建成开放的百座博物馆之一,由乡贤祠改建的戏曲博物馆内可谓珍品众多。在博物馆大厅的中间,陈列着一个被玻璃罩存的深栗色木牌,这便是光绪二十三年(1897)赐给陈德霖的进宫腰牌,距今已有百年多历史,绝对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作为梨园胜地,湖广会馆也是众多名家收徒的地方。博物馆左侧的展台陈列着一幅立体浮图,中间被众人围坐着的是陈德霖,旁边围着梅兰芳等六位弟子。这张图是梅兰芳1920年为庆祝陈德霖六十大寿命人制作的《拜师图》,记录的正是王琴侬拜陈德霖为师的情景,也有近百年的历史了。a米a花a书a库a ;__

    除此之外,湖广会馆还收藏着不少同戏曲有关的老物件,如1926年梅兰芳设家宴招待来访的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的合影,四小名旦张君秋用过的粉底、百合绣花的女披,李洪春生前耍过的关公大刀等。

    曾国藩在这儿风光无限,他弟弟曾国荃却留下过一桩糗事。据《梨园外史》载:曾国荃因为仕途的烦心之事去湖广会馆看戏散心,不料点了一出反清的《定中原》,因他位高权重没人敢告诉他。戏开演后他才琢磨过味儿来,赶紧下楼准备悄悄离开。不料,戏楼上一个妇人抱着孩子撒尿,他淋个正着。烦上加烦的曾国荃,一怒之下命人拆掉了湖广会馆的部分建筑,直到他不在位后才重新修复。

    现在这里仍旧是京城有名的小剧院,每天风雷京剧团都有演出。据卖票的大姐说,别看现在那么火,当初重张时,最少的只卖出去两张票。每周六的上午这里还会举行票友联谊会,连看门的小伙子没事都能溜这么一嗓子。
国民党诞生地 连接两岸的明珠
╥米╥花╥书╥库╥ ;__
    国民党诞生地连接两岸的明珠

    直到现在,可能还有很多人受中学历史课本的影响,认为1924年1月20日是国民党全国第一次代表大会举行的时间。1991年,那时还是宣武区文化局干部的马铁汉意外地在一个卖旧书的摊贩手中发现了《黄兴年谱》。当中有一段记载:“一九一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国民党假湖广会馆举行成立大会,孙中山莅会致词。”这才证明早在1912年8月25日,孙中山第二次到湖广会馆时就举行了国民党成立大会,将同盟会等五个会党组合成了国民党。

    1912年8月,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由沪赴京。他向媒体表达自己的初衷:“予此次北来之意,不外调和南北感情,巩固民国基础。”那天,十九岁的《民国报》记者梁漱溟一大早就赶来采访。上午的欢迎会被报纸描述为:“男女各界皆欢欣鼓舞,争以一瞻伟人颜色为快,故到会者三千人,为从来未有。”

    这是孙中山1894年首次来京“窥清廷之虚实”后的第二次北京之行。从8月24日到9月17日,他出席各界欢迎会和集会二十六次,其中有五次是在湖广会馆。8月25日,孙中山两次莅临湖广会馆,分别参加北京同盟会本部对他的欢迎会及下午的国民党成立大会。

    遗憾的是,这场胜利的大会并没有开成团结的大会,而是发生了一起风波。国民党党章借鉴尚未解决妇女参政问题的英国的政党章程,没有规定吸收女党员,被触怒的同盟会女将唐群英、沈佩贞和伍崇敏等纷纷把矛头指向力主五党合并的宋教仁。千钧一发之际,短暂离开的孙中山回到会场作《解决民生问题》的报告。

    为稳定会场秩序、保证国民党理事会的选举圆满完成,主持人在孙中山每次准备结束演讲时,都揪揪他的衣服暗示他继续讲下去,以便有足够的记票时间。最后,孙中山以一千一百三十票全票当选为理事,其余八位理事包括黄兴、宋教仁等。一个多星期后孙中山又被推为理事长,他因为着力铁路建设而委托宋教仁代理理事长。

    宋教仁无法预料的是,他因为执意推行责任内阁制而遭袁世凯暗杀,追悼会于六个月后也在湖广会馆举行。民国名记者陶菊隐撰文回忆:“袁世凯曾经向杨度透露过他的心事: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子上。”

    可惜的是,阴差阳错,竟然没留下一张当年国民党成立仪式的照片。展馆内只有当年9月4日孙中山、宋教仁、黄兴等人的合影。2009年吴伯雄来访的照片至今仍悬挂在会馆一进门的墙上。台北孙中山纪念馆里,也珍藏着湖广会馆的一套缩微模型。作为国民党诞生地的这里,如今正是两岸紧密相连纽带上最耀眼的明珠。
中国书店:旧书业航母
    中国书店:旧书业航母

    旧书在清朝乾隆年间便被文人雅士看重。而作为汉族官宦学子聚居的宣南琉璃厂,也成为书肆林立之处,有些甚至成为百年老店。

    1952年,中国第一家国有古旧书店成立,这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中国书店。到了1958年,公私合营开始,北京城以琉璃厂旧书肆为主,连带其他地方的书商共一百一十一家并入中国书店,至此,中国书店变成亚洲地区最大的古旧书店,成为旧书业的航空母舰。因为加入的旧书店众多,中国书店一向以库底厚实著称。

    有一次,中国书店的工作人员在整理古书衬页时,无意中发现两张元代刊刻的《西厢记》,您别小看这两张“破纸”,它一下将《西厢记》这部名著的出版年份,向前推了一百余年。由此可见,中国书店里处处有宝。不要说明清古籍,就是一字千金的宋版书,中国书店都颇有库存,因此有人戏称中国书店的库房为“金库”。T米T花T书T库T ;http://__

    中国书店因为其“中”字头的身份,也曾保护了不少珍贵典籍。据前中国书店琉璃厂古书店副经理郭纪森回忆,十年动乱时期,中国书店是唯一合法收购旧书的机构。不少中国书店的店员,看着古籍任人糟蹋,心急如焚,主动到各区县废品收购站去挑选古旧书刊,并且给收废品的师傅们上课,做简单的旧书知识培训。这么一来,不少收购站都为他们留书,有细心的工人师傅还为中国书店做个木箱子,把收来的古旧书放在箱子里锁好,免被不懂的人毁坏。仅郭纪森一人就在破烂堆里“捡”回了《天津县志》《杭州府志》《赤水玄珠》《沈氏尊生》《医统正脉》等许多珍贵古籍。至于中国书店在十年动乱期间收购保护的旧书,更是不计其数。

    如今在北京城,中国书店已经拥有了像来熏阁、松筠阁、邃雅斋、古籍书店、文化遗产书店等十多个门面。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书店还拥有内地第一家图书拍卖公司——北京海王村拍卖公司,不时举办古书拍卖活动,不少书虫都来此淘宝。
最高级兴华园
    最高级——兴华园

    随着城市的发展,许多老浴池都退出了历史舞台,踪迹难寻。现在保存下来最豪华的老浴池,当属鲜鱼口大街路北的兴华园浴池。如今这座兴华园浴池临街保留着原先的门面,中西结合的建筑样式,雕梁画栋,华丽非常。

    这座浴池所在的位置可谓一方宝地。早在清道光二十年(1840)左右,这里是一座由山东人经营的天有信布店,1942年倒闭,一位张姓军官的小老婆把布店盘过来,改为浴池,取名“兴华”。

    兴华浴池当时主要是为达官显贵、浪荡公子等有钱人服务,除经营洗澡外,有搓背、捶背、按摩等,还备有茶水、香烟,如果客人饿了,有伙计到隔壁便宜坊烤鸭店代订酒菜,直接送到床铺前供客人享用。这座兴华浴池就是现代洗浴中心的雏形。

    新中国成立后,昔日为有钱人服务的兴华浴池更名鲜鱼口浴池,开始对老百姓开放。浴池服务人员待人热情,常常帮助老人孩子搓澡。随着前门地区的改造,兴华园一度关闭,现又修葺一新,重张迎客。
21世纪初华丽转身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三圣庵:在城南守候千年良缘

    21世纪初华丽转身

    从热闹的虎坊桥过南横街再往南一转,庞大的车流在这里缩紧了肠子。虽然名为黑窑厂街,但也就是胡同的规格:长不足五百米,两辆汽车并排走还得当心着点。两边都是21世纪新建的住宅区,样式颇为新潮,“那是因为才刚改造没些年,早年我们这儿还有个名儿,叫八十八间房,跟农村一样,破着呢。”一位带着小孙子买完菜、走在回家路上的吴大爷告诉我们,“以前我们六十多户都挤在一个三进的大杂院里。还别说,没拆的平房就剩那一处了,那可是文物!”

    这个院落就坐落在黑窑厂街中段路东,山墙上“佛光普照”在提醒过往人们,这里应该是个佛教庙宇,但和大部分寺院山门坐北朝南坐西朝东不同的是,这里却坐东面西,颇有个性。原来,“一直到解放初年,这里都是尼姑庵。”现在的掌门人吴明山居士解释说。

    “这座庙宇始建于一千多年前的宋仁宗时期,也就是辽代的南京城时就有了。为供奉西方三圣的尼姑庵,故名三圣庵。”如此说来,这座小小的三圣庵足以和白云观、牛街礼拜寺称兄道弟,只有始建于唐代的法源寺才能让它甘拜下风。身居城南闹市,历经千年沧桑,却几乎被现代人遗忘,刚要为三圣庵的遭遇感到不公平,突然想到咫尺之遥的三官庙、土地庙的不得善终,三圣庵的大隐隐于市,又是不幸中的万幸。

    据吴明山介绍,这里依然保持着千年来的基本格局,“三进院落,最后一重的正殿二层供奉着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和药师佛这三佛祖;一层供奉的西方三圣,即阿弥陀佛、大势至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只是部分原来是院落的空地,如今成了新建住宅小区的宅基地,好在整体尚存。”现在的风貌是民国初年大修时的样子,为尊重千年来全木榫结构而始终不用铁钉。“您仔细看,我们墙面上都不钉钉子。现在元宝形状的琉璃瓦,还有飞檐上的‘五脊六兽’,都是民国初年笃信佛教的黎元洪大总统捐的。说来也有意思,因为离各大会馆咫尺之遥,这里还成了清末革命党人的接头和避难所。官府不能随便进庵抓人,只能干瞪眼。”

    站在闹中取静的院落中听流水潺潺,大有“心远地自偏”之感。只是如今山门正中“盛世普达·菩提缘”的黑漆木牌让人突然心生疑虑:这里现在是干什么的?一位常来院中清修的传静居士嫣然一笑:“可食五谷,可修心洁,总之就是个结缘的地方。”据工作人员介绍,原来在21世纪初危改之后,笃信佛教的盛世普达公司老总接下曾被折腾得满目疮痍的院子,恢复了旧貌,“说是经营场所也不全对,宗教场所也不合适。”

    现在,三圣庵的前院是素餐厅和茶室,以“菩提缘”为主题,内里陈列着复制的敦煌壁画和精美的佛教法器。和现在大行其道的仿荤素食不同,“其实市面上很多仿荤更费油,反而有悖健康宗旨”,这里的素餐多是还原绿色,让蔬菜清新淡雅地本色演出。而后院则是个名副其实的佛教文化中心,除了供奉三圣外,正殿还供奉着藏传佛教的珍贵唐卡,净土宗的信众也可以找到自己心灵的皈依。而耳房则是吴掌门的居室,平日连门都不锁,除了一套铺盖外,就是个小型的图书馆,来清修的师兄弟们从书架上随意取典籍钻研,看毕再自觉地放回去就是了。每逢周末,法源寺的高僧还会到此讲课。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吃饭喝茶,这里其他的活动都是免费的。
姻缘树上红线飘飘
    “姻缘树”上红线飘飘

    在问及这一带有什么历史传统时,“吾们这黑窑厂街最大的传统,那就是地势低,从前一下雨就变护城河了。”一位在黑窑厂街居住了一辈子、原地回迁的耄耋老奶奶,用城南地界儿特有的幽默告诉我们。

    原来,黑窑厂街地势低并非自然天成。据《帝京景物略》记载,因为在旧京香火颇为繁盛的三圣庵坐落于此,这条不长不宽的小街居然几百年前就是青石路,这在相对破落的南城,规格就算相当高了。可连天里络绎不绝的来客摩肩接踵,居然让青石路磨损下陷!比三圣庵大的名寺有的是,为什么独独这座小庙如此受欢迎?

    敢情几百年来的广大香客不光是为了看西方三圣而来,不少人原来意在后院的老槐树。这株老树至今已有四百三十余岁,而种下它的人,居然是有史记载三圣庵出家前“成分”最高的一位师太。明万历年间,成阳公主为不能和一位自己芳心暗许的青年才俊成婚而忧郁成疾,后来在三圣庵出家,手植此书以寄相思于风雨。还得感谢这位中国版的女圣瓦伦丁,让这里从此有了“燕京八景外一景”的“三圣庵里姻缘树”。__

    这株姻缘树至今仍健在于后院南侧一隅,其枝如虬龙,分露同烟,其叶春绿到夏,夏黄到秋。四百年来,凡人有求姻缘者,取红绳系于此树树枝之上,诚心默念爱人之名,莫不灵验。久之,这里落下了“天好姻缘,三圣护佑”之名,远道来此求姻缘者络绎不绝,结果把庵外的黑窑厂街都踩塌陷了。而此古槐树枝上经年悬挂的红丝线不下三千,终日迎风飘逸,成燕京一景。据腾迁前就住这里的那位吴大爷介绍,即便是“文革”到腾迁之间的四十年时间,这里成了大杂院,依然有心诚者跑来牵红线。“那时候一看院子里来了陌生人,手里没拿红线得问一句,别再是小偷;拿着红线的,没事,来求姻缘的。”

    而今天这株依旧芳华吐纳的老“红娘”遍体披红,只是如果想求得天长地久,得先付出象征“久久”的九十九元人民币,才能让姻缘牌的红线义无反顾地缠绕上姻缘树的枝干。
黑窑厂:从满面尘灰到亭亭玉立
    黑窑厂:从满面尘灰到“亭亭”玉立

    和琉璃厂一样,黑窑厂也是明清两代的“五大厂”之一,因就地取材烧制黑色砖瓦而得名。北京城只有白云飘飘,并无黑土深深,这黑土是哪儿来的呢?原来,这里当年是辽南京和金中都的东城垣所在,地基天长日久到了明清就形成了黑色的土壤。今天三圣庵以南包括陶然亭公园大部分的广阔地盘,都是昔日黑窑厂的地界儿。

    今天的黑窑厂街属原宣武区陶然亭地区,但鲜为人知的是,陶然亭的历史正是因为黑窑厂才开启的。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监理黑窑厂,而这位大人喜好风雅,又是白居易的粉丝,于是工作之余,在黑窑厂南面的水域旁建造一亭,并取白居易诗“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为亭命名。陶然亭建成后,颇受文人墨客青睐,民国年间,这里还成了革命党人的根据地,高君宇、石评梅的世纪之爱也正是在这里的革命风云中孕育结成的。直到今天,高石墓还静静伫立于园内一隅。

    历史名人的各领风骚早已云消雾散,但陶然亭的风景却是越发“亭亭玉立”起来,如今的陶然亭公园集中了各地的名亭,“醉翁亭”“兰亭”“沧浪亭”“二泉亭”,皆按1:1比例建造,徜徉其中,一时让人有时空漂移之感。
先有火神庙 后有元大都
    皇家火神庙:这个“祖宗”很传奇

    先有火神庙后有元大都

    北京城最老的庙宇是哪一座?恐怕大部分人都认为是潭柘寺,“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潭柘寺建于西晋年间,北京辖区内没有比它更老的了,但潭柘寺离北京城有好几十里地,算是古幽州的地界儿,莫说是明清两代帝都北京城,就是元大都乃至更早的金中都,都管不到那一片。

    标准答案近在眼前,就是北京城的“心尖儿”:地安门外面有座万宁桥,因老北京俗称地安门为“后门儿”,万宁桥也就成了“后门桥”,桥后有座火神庙,这座全称“敕建火德真君庙”的庙宇,始建于唐贞观六年(632),也就是太宗李世民在位的时候。而同在京城的法源寺(悯忠寺)和白云观,虽然名气更大,但前者建于太宗儿媳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年间,后者要等到太宗重孙玄宗上台后的开元年间,这辈分显而易见。。19zs。

    这位“老太爷”还颇有个性:众所周知,中国庙宇建筑格局大都坐北朝南,山门开在最南端。但火神庙的山门却一反常规地开在了东侧。看似奇怪的建筑格局,恰恰说明火神庙的落成远远先于元大都。据寺庙内的李道长介绍,原山门是在寺庙中轴线南端,后来到了元代,随着积水潭面积的扩大,原来清修之地的庙门前日渐繁华,山门只好改建在寺庙中轴线以东。

    最近的一次重修后,文物保护部门又恢复了庙南的山门,作为火神庙的入口。而庙东的山门则辟为出口,以分散人群。如今来此访古,可看到一庙两山门的有趣现象。顺着南面的山门穿过灵官殿,进入火神庙的院中;二进殿是面阔三间的勾连搭建筑,设计巧妙,造型独特;三进殿则是上下两层的斗姥阁。

    整个院子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大殿上耀眼夺目的黄琉璃瓦。众所周知,黄琉璃瓦是皇家的专用之物,即使是王府也不敢僭越。据《北京庙宇通检》记载,旧时北京城共有火神庙十七处之多,只有地安门火神庙是黄琉璃瓦漫顶的建筑,可见其规格非同一般,获此殊荣是因为它是北京城内唯一一座皇家御用火神庙。

    如今看到的庙宇建筑是明代末年的风格。在唐代修建时,殿顶都是灰瓦,远看和民房无异;到元顺帝时,火神庙曾大修,但殿顶依旧;真正的辉煌始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为表示皇室对火德真君的崇敬,万历皇帝下旨将庙宇所用的琉璃瓦改成了蓝、绿色;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重修时,又将山门及后殿顶改为黄琉璃瓦,为庙宇增添了皇家气派。由于万历皇帝带头崇敬,掀起了上至皇室、下到庶民的火神崇拜热潮,火神庙香火盛极一时。
火神庙遭火灾 预兆不祥事件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火神庙遭火灾预兆不祥事件

    就在鼎盛之时,专门供奉可为信奉者消弭火灾、具有护国佑民通灵的火德真君的老家——皇家火神庙发生火灾,皇极殿被烧毁。这事听起来就像消防队着火一样,具有反讽意味。

    一时间朝野震动,万历皇帝大为震惊,认为神不受祀,自毁庙宇,乃偌大的不祥之兆,国家必有大灾。因此下圣旨命工部立即修复被烧毁的殿宇,同时派专管宗教事务的道录司主持举办隆重的消灾道场。但数年后一场大灾不期而至——王恭厂大爆炸。

    明天启六年(1626),位于北京城西南隅的工部王恭厂火药库发生大爆炸事件,造成两万余人死伤。据估算,此次爆炸的威力约为一万至两万吨当量的TNT炸药。关于这次爆炸,史料记载颇多,但也十分离奇,例如,石驸马大街上五千斤重的大石狮竟被掷出宣武门外,西安门一带满天飞米粒大小的铁渣子……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这次爆炸事件中,地安门附近的内侍最早听到奇怪响声,循声找到火神庙,突然看到庙内“火球腾空而起,声震天宇”,接着王恭厂方向便传来爆炸声。当时正是魏忠贤当道的“天启之乱”时期,很多人都说王恭厂爆炸是火神爷显灵,谴责昏君权阉。

    这样一来,被黑色幽默了一把的火德真君,反而因祸得福,被老百姓看作黑白分明的义神,进香者如潮。
火神爷vs西太后 超级明星vs超级粉丝
    火神爷vs西太后超级明星vs超级粉丝

    王恭厂事件后,对火德真君的祭祀更为频繁。每逢农历六月二十二日,在什刹海畔就会举办火祖诞辰活动。每逢祭祀,火德真君庙的道士们便会身穿锦缎道袍,住持手持玉如意,诵经祈福。此时观者如潮,堪称什刹海一大景观。

    从明朝到清朝,火神庙的皇家气息越来越浓重,承担着更多国家祭祀的责任。据《穆宗实录》记载,清光绪帝大婚前夕,皇宫里发生大火,太和门及东西配殿被焚。慈禧太后受惊,在大臣和李莲英的陪同下,亲赴什刹海火神庙敬香,祈祷火神,保佑平安。

    经过这次皇宫失火事件,慈禧太后与火神庙结下不解之缘。从此只要有机会,便要去什刹海畔祭祀,顺便看看民间的市井风情。据说有一年,慈禧太后又去火神庙,老远觉得香气扑鼻,问过得知是火神庙对面一家专营灌肠的小吃店——福兴居老铺飘出的香味。慈禧一向喜好美食,于是便要求降香后品尝这民间小吃。这可吓坏了福兴居的老板,马上净水泼街,一通忙乎。可半个时辰后,火神庙中小道士传过话来,让将吃食送到庙里去。掌柜的不敢怠慢,急忙将20盘精心制作的灌肠送到庙中。慈禧太后品尝后大喜,随即赏赐了银两。此后宫中经常有太监前来采办灌肠,福兴居的生意也红火一时。○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com

    到了清末民初,火神庙的香火逐渐衰落。新中国成立后,该庙殿宇作为派出所,后来成了交通队的家属宿舍,据说有30余户人家居住。2002年开始腾退修复,修缮中不少殿堂的顶棚都发现了彩绘、墨线大点金、双龙和玺、梁心素彩画等重要文物遗迹,由此可见当年的盛况。
玉河:胡同里面有条河
    老北京消夏地图

    玉河:胡同里面有条河

    现在的南锣鼓巷,可谓名扬中外,成了小资聚集的场所。每天巷子里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但如果直径奔西,穿过雨儿胡同,就可以看到一处难得的闹中取静之所。只见一条小河从胡同旁静静流过,河两岸种植着古槐、高柳、苍松翠柏,不时有太湖巨石点缀在花草之间。往河里看,菖蒲、芦苇生长茂盛,一些盆栽荷花也点缀其间,形成了一道在北京难得一见的水乡风光。这就是在北京地图上消失五十年后,又重见天日的玉河水系。

    如今呈现在眼前的这条水系,只是古老玉河的一小部分。在历史上,这条玉河是什刹海前海之水东流,穿过今天地安门大街上的万宁桥,沿着弧形的河道奔着东南一路扎下去,再穿过东不压桥和地安门东大街进入皇城。然后一直奔南,经过今天的北河沿、南河沿大街,再过东长安街,沿正义路出城墙水关注入护城河。明清两代,因为这条河水源自玉泉山,系皇家御用,因此称为玉河。

    如今在玉河遗址公园的南端,还矗立着历史考古学家徐苹芳题写的“通惠河玉河遗址”石碑。原来除了皇家御用,这条河另一个显赫身份是皇家元代通惠河的北段,距今已有近八百年历史。别看修复后的玉河只有三四米宽,其实在元代,这里是可以行走粮船的河道。两岸绿树成荫,河水潺潺,绵延数里,绝对是达官显贵夏季消暑的好去处。

    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因为长期战乱,年久失修,玉河已基本断流。两岸杂草丛生,蚊蝇滋生,当年风光的水乡,成了一条臭沟。1954年,北京市政府将这段玉河完全变成暗沟,万宁桥也一起被埋进地下。所以大部分北京人都没有见过这条神秘的河流。直到2009年,这段玉河通过暗渠改明沟的方式,才得以再次与世人见面。

    这次重修,著名的东不压桥再次出现在玉河之上。这座桥位于地安门东大街的北侧,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单孔石拱桥。因为位于地安门以东,且皇城墙没有从其上跨过,因此得了这么个奇怪的名字。这座桥与通惠河同龄,也是建于元代。此次挖掘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东不压桥桥面虽为元代砖石,但桥基却为一水儿的明代城砖。专家推测,应该是明朝时,这座桥梁曾大修,换过基石,才会出现如今这样明显的混搭特点。据附近老住户说,东不压桥桥孔龙门券上石雕的龙首十分精美,20世纪50年代拆除时,不少老百姓都来围观。这次修缮,也专门增修了券脸,桥上还加装了精美的玉石栏杆,成为玉河上一道重要风景。

    东不压桥路北,还有一座小巧别致的四合院。这便是清代古刹玉河庵。从《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看,庵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曾经有房十五间,佛像六十余尊,是一座小庙。据老人说,新中国成立前,这里出售治疗风湿的药膏,不少来玉河游玩消夏的人,都会进庙求药。如今小庙保存完好,山门西侧还立着青石碑一座,两进院落均有正殿三间和东西配殿。
荷花市场:消夏首选地 官民一家欢
    荷花市场:消夏首选地官民一家欢

    玉河本是皇家水系之一,明清两代是达官显贵专用的消夏场所。但随着清朝的灭亡,玉河失去了至尊无上的政治地位。进入民国后,逐渐荒废。但在它的上游,却有一处消夏场所,如火如荼发展起来,这便是什刹海畔的荷花市场。

    每年农历五到七月,正是北京酷暑之时,但同时也是什刹海畔荷花盛开的时候。片片荷叶,阵阵清香,引得无数百姓到此消遣。一些有头脑的小商贩,利用什刹海出产的莲藕、莲子、菱角等河鲜,做成冰镇甜品,推车贩卖,渐渐形成一个热闹的消夏市场。到了清末,荷花市场已逐渐成型。

    那时候老北京人消夏纳凉的好去处,主要集中在荷花市场、葡萄园、菱角坑和二闸,这几个地方也被合称为“四胜”,其中又以荷花市场最出名。曾任北洋政府大理院院长、修订法律馆总裁的余棨昌,在《古都变迁纪略》中写道:“十刹前海,万柳沿堤,风景绝胜,昔为夏日游客载酒嬉游之地”“昔日荷花最盛,为消夏第一胜地”。由此可见,当时的荷花市场,还是人气颇高的商圈。。19zs。

    不光是平民,当年来荷花市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