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项羽与刘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魑佬潭怕挪捎谩K谙纸裎靼惨远囊桓龅胤酵诹艘桓龃罂樱陌倭嗝迳靠樱l)掉,也只有这一次,公子扶苏向父皇提出了强烈的谏言。与父亲和李斯那种严酷的法家思想相比,扶苏总体上还是喜欢温和一些的儒家。扶苏的进谏极大地伤害了始皇帝的自尊心。这且不说,尤其令他感到危险的,是扶苏的思想与秦帝国的立国思想完全相悖,于是他说道:
  “你还是暂时先到蒙恬那儿去做监军吧!”
  就这样,他将扶苏从咸阳的皇宫里赶到边疆去了。人们看到,扶苏已失去当皇太子的希望。然而,始皇帝并没有考虑那么长远,而肯定是想借这件事来教育扶苏,使其明白维持帝国的存在是一项多么严酷的现实。扶苏很喜欢蒙恬的刚柔并济,反倒高高兴兴地直奔边境去了。
  始皇帝其他孩子里就再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了。
  最小的儿子胡亥二十岁。不知何故,始皇帝就是溺爱这个白白嫩嫩、像个书生的小儿子。如果我们假定始皇帝并不喜爱胡亥———以下则纯属玩笑性质的想象———也许在一瞬间,脑子里就会闪过一个问号:“亡秦者胡也”中的“胡”,该不会指的就是胡亥吧?总而言之,大儿子扶苏去了边境,小儿子胡亥则留在了咸阳。
  赵高一直担任胡亥的师父。赵高虽身为宦官,却明晓文字,对秦的法律尤为精通。他向胡亥传授这些知识,师徒之间关系融洽。就赵高而言,他脑子里想的是,只要胡亥当上二世皇帝,秦帝国就等于掌握在了自己手里。怀抱这一憧憬,赵高经常往始皇帝耳朵里灌输胡亥人品如何如何好,又如何如何聪明伶俐等。这次巡视天下,他又建议始皇帝带上胡亥同行,并获得始皇帝的批准。即使停留在酷暑中的这片沙丘之时,胡亥也在随行队伍之中。
  “真可谓意外之幸。”
  赵高心中暗自庆幸。扶苏远在他乡,胡亥却在父皇身边,一切都好策划。
  “对李斯也是幸运的吧?”赵高脑子里在琢磨,如果扶苏继承皇位,蒙恬就会代替李斯的位置辅佐皇帝。李斯势必会被疏远,尤为严重的是,假定扶苏崇尚儒家,危险将会更大。作为一名狂热的法家信徒,李斯此前对儒家的镇压甚为严厉,将面临以这项罪名被新皇帝治罪的危险。
  “拉李斯入伙,轻而易举!”赵高心中好不得意。
  这天早晨,始皇帝在昏暗的辒辌车中的卧榻上停止了呼吸。赵高在身边伺候到最后一刻,在皇帝咽气的那一瞬间,出于对新任务的考虑,赵高朝背后狠狠地扫了一眼。有三名手下的宦官在现场,正在卧榻后面干杂活。
  “听着!”赵高板着怕人的面孔说道,“陛下并没有驾崩。还在这辆辒辌车上。直到还幸咸阳,一直都健在。”
  他还说,如果把事实真相传出去,就将以不忠的罪名杀掉他们,直至诛灭九族,记住了吗?三个宦官一齐跪了下去。他们本来就是赵高的同党,根本无需叮嘱。
  接下来就剩李斯了。
  赵高打发两名宦官去叫胡亥和李斯。不一会儿,胡亥就赶来了,朝着再也不会开口的始皇帝庄重地行谒见之礼。接着李斯也来到车上。面对皇帝驾崩这一现实,李斯大惊失色,吓得几乎无法站稳。
  “臣实在不知道。臣身为丞相,实在不知道陛下的病会到这种程度。”
  李斯将额头碰到地板上,痛哭失声,其中也包含着对赵高的愤怒和怨恨———他竟然未把始皇帝的病情告诉自己。可能的话,真想依照哪条刑律将赵高处以死刑。对作为刑名家的李斯来说,运用法律让赵高身首异处,乃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不过,赵高已有了新保护伞,他对胡亥的态度转瞬之间就变得恭恭敬敬,简直就像对待皇帝一般,暗中则始终紧盯着李斯的表情。
  不久,赵高让其他宦官离开了车子。
  车里面只剩下三个人。
  赵高抬手把烛光弄得更亮一些,一声不响地从棚顶上取下一卷帛书,展开给二人看。李斯抬眼一瞧,乃是始皇帝的遗诏。胡亥和李斯连忙倒地跪拜。赵高作了说明,始皇帝临死之前,已察觉到确实难逃一死,便将自己叫到身边,令其记下口述的诏书,内容是有关继位者的事宜,指名送给身在边境的长子扶苏。上面写的意思是:
   txt小说上传分享

始皇帝回宫(6)
将兵权交给蒙恬,急速返回咸阳参加朕的葬礼。(“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虽然并未明确指示要扶苏继位,但效果可以说与指名是一致的。比指名更难处理的是,倘若按这份遗诏去做,说不定蒙恬还会亲率边境的军队,一路保护扶苏返回咸阳。京城便会理所当然地处于蒙恬大军的控制之下。
  这对赵高来说就麻烦了。
  “这份诏书将送至蒙恬将军的驻地,现在暂时将其推迟一下。”
  赵高仿佛在宣读一份公告。李斯抬起苍老的面孔,刻意现出疑惑的表情。
  赵高从胡亥身边离开,将脸贴近李斯,口里说道:“请听好!”如果人们都知道陛下驾崩秦帝国将毁在这座沙丘之上。前边路上有土匪造反,会挡住这支随行队伍,不仅如此,连军队能否保持冷静也难以预测。“丞相!”赵高厉声叫了一句,接下来问道:这份诏书一旦送抵边境,皇帝驾崩的真相就将大白于天下。是为秦帝国灭亡推波助澜呢?还是封锁驾崩消息,做出一副陛下仍在世的样子,回到咸阳后再举行盛大国葬,以尽力避免秦帝国的崩溃呢?
  李斯沉默了好长一段时间,然后像决心已定似的点了一下头,口中说道:就遵从赵高公公的意思吧!
  没过多久,始皇帝的遗体就从沙丘出发了。
  皇帝的遗体进行巡幸,这种事真是空前绝后。黑色旌旗挥舞着向前移动,文武百官簇拥在辒辌车前后,其壮观景象一如既往。没有谁知道始皇帝已成了一具尸体。
  辒辌车上,只有赵高与灵柩中的始皇帝在一起。
  早膳晚膳也都由坐在灵柩前的赵高受用。此次巡幸途中,始皇帝每天早晨都要接受李斯率领的百官朝拜。文武百官列队来到车前,却从未直接见到皇帝,因为外面有珠帘遮挡着。从这天开始,由赵高坐在珠帘后面接见他们。赵高成了真真正正的冒牌皇帝。
  “简直荒唐透顶。”
  第一次早朝时,李斯内心冲动不已,真想从身上揪下一块肉砸过去。
  第一次早朝结束后,“始皇帝”赵高将胡亥叫了过去。在局外人眼里看来,始皇帝难道不再隐匿行踪了吗?胡亥顺着台阶上到车子里面,车内光线故意弄得很暗,朱红色的柱子显得沉甸甸的。车里面充满了尸臭味,在阵阵扑鼻的尸臭味当中,赵高正端坐在那里。
  “根据遗诏,长子扶苏将继承帝位。”
  赵高摇晃着身体小声说道。四只车轮滚动在地面上,发出隆隆声响。赵高接下来说的意思是,如果扶苏继承帝位,就会像无数先例表明的那样,其他有资格的皇子都将被杀掉,特别是受到始皇帝偏爱、一时间曾传说要继承帝位的胡亥,届时将更是在劫难逃,“正如许多事例所昭示的那样,出于防范叛乱的目的,您也会被杀头,您能忍受吗?”年少的胡亥简直闹不清赵高在说些什么。
  “恐怕只能如此了。先帝已经作出了这样的决定。”
  说完,赵高用手指了指棚顶上的遗诏,意思是现在还不能算是定案。赵高说,那份遗诏,除了胡亥、李斯丞相和我以外,天底下再没有人知道。现在就看胡亥如何决断了,只要胡亥有这种心理准备,成功返回咸阳的当天就登基坐殿,这种事也决不是什么梦想。
  胡亥浑身发抖,因为赵高的意思是要伪造皇帝遗书。然而赵高却不允许胡亥支支吾吾,近似于逼迫地让他回答。胡亥终于垂下头,有气无力地说了声:“诺。”
  “胡亥同意了!”赵高有了靠山。接下来就是丞相李斯了。他把李斯叫进车里,里面只剩下他们二人。
  李斯得知全部密谋,颇感吃惊,且大为恼怒。不过,他却竭力按捺怒火,口里说道:“赵高啊,你的想法是不对的,非但不符合为臣之道,更会造成国破人亡。”
  李斯虽为出色的政治家,在政治层面却不属于那种能泰然自若地容忍各种丑恶行径的人,他的学识也好,施政理念也好,都贯穿着带有他本人个性的强烈正义感。他不是那种肯与赵高为伍的人。
  再者,他的法制观念也不允许他这样做。所谓臣者,并非自由之身。臣本来就应该叫做奴隶,遵守供养自己的主人的命令,才是为臣之道。主人在世时能够遵从,而主人一旦离世就践踏其遗言,这于法于理都是背道而驰的。
  “这种想法,老臣不敢苟同。”李斯说道。
  赵高开始威胁了:“在我大秦,丞相只是一代君主之臣。”
  又说,先朝任用的丞相,从没有下一代还会任用的。扶苏公子若当上皇帝,蒙恬就会当上丞相,您这位老臣恐怕就只会落得个悲惨的下场。历朝历代的丞相,在他们侍奉的主人死掉以后,都无一例外地被罗织出各种罪名,甚至被株连九族赶尽杀绝。丞相有自信能开创不死之先例吗?
  “能开创不死之先例。”
  李斯很想说出这句话。他有这种自信,因为正是自己当初连续向秦王政献计献策,才把六国灭掉的。在秦王政成为这片大地的君主之后,又是自己提出了所有治国安邦的政策。
  不过,与其说李斯是个正宗的政治家,还不如说他是一位更善于制订方案的人。能为始皇帝这样具有强烈个性的独裁者服务,其所提方案还会被接纳,李斯也大为风光。然而若只作为政治家生活在世上,他就颇显魄力不足了。
  

始皇帝回宫(7)
赵高也很清楚这一点。
  “蒙恬是一名功勋卓著的武将,并不像丞相是一位屡有建树的文臣,但那要看所处的位置,蒙恬即使当丞相,大概也会跟您干得差不多吧!可是要由丞相去统率三军,像蒙恬那样建功立业,恐怕就不敢想象了。比方说,在以战略眼光洞察长远目标的能力方面,丞相会比蒙恬强吗?还有,在天下老百姓心目中,丞相认为谁的威信和声望更高一些呢?更重要的是,扶苏公子当上皇帝后,丞相认为他会和谁更亲近一些呢?”
  李斯用力摇摇头,说:蒙恬全都比我强。接着,他又很不高兴地反问道:“为什么要问这种事呢?”
  “是想知道丞相您如何评价自己。蒙恬各方面都强,这就意味着下一任丞相非蒙恬莫属了。也就是说,丞相您将会被杀掉,等于丞相亲自承认了这一点。不过,还有一条解救之道。”
  赵高说,那就是让胡亥当皇帝,幸好先帝的遗诏还在这里,先帝的印玺也由我在保管。让胡亥即位的诏书马上就可以制成……
  “当然,只要身为丞相的您点头同意。”
  赵高又紧追不舍地逼迫道:幸好,这个秘密只有三个人知道,连天地神灵都不晓得。胡亥已经同意。只要您肯答应,问题就解决了。面对赵高的利诱,李斯一直在抵抗,看上去,他心里斗争很激烈。而赵高能言善辩,找出所有理由,像蜘蛛用网缠住小虫子似的抓住李斯不放。李斯终于答应下来。不过,他随后便仰天长叹道:生于无聊之世,关乎无聊之人,竟被拉入可耻之列!说完就伏在地板上,揪乱了头发,痛苦地呜咽不止。
  赵高成了这次密谋的主角。
  密谋的地点就在辒辌车内,始皇帝的遗骸就躺在一边。赵高首先伪造出始皇帝立胡亥为皇太子的遗诏,让胡亥和李斯过目。两人既已陷入这步田地,根本无需再对遗诏发表议论,都默默地点了点头,表示同意。
  第二件事,就是必须将扶苏和蒙恬杀掉。
  “啊?”
  胡亥脸色大变,仿佛被吓破了胆。
  “要处死兄长和蒙恬吗?”
  “当然要。如果不将理应当皇帝的长公子和秦朝第一流的名将处死,您即使登上帝位,扶苏公子也会愤愤不平,以其声望收买天下人心,加上蒙恬率大军把咸阳城团团围住,煞费苦心才制定出来的这套计划也就全部落空了。”
  “非得处死兄长不可吗?”
  “您和李斯丞相都同意伪造一份遗诏。在您同意的那一时刻,要将扶苏公子和蒙恬处死,就已经理所当然地包含在其中了。”
  “是这样吗?”
  胡亥还是犹犹豫豫。赵高厉声说道:我等是要从对方手里夺取权力。这才是要害所在。用一般手段是不行的。
  就这样,赵高最终写好了赐给身在边境的扶苏和蒙恬的诏书,最后一句是:“与蒙恬一起自裁。”
  这份以始皇帝口吻伪造的遗诏,开头第一个字用的就是“朕”,其大致内容是:朕巡幸天下,祷祠名山诸神以延寿命。今扶苏与蒙恬率大军与匈奴作战十有余年,至今仍无尺寸之功。不仅如此,反而一直从政治上批判朕之所为。为抵扶苏不孝之罪,赐此剑以与将军蒙恬一起自裁。
  “丞相看如何?”
  赵高将草稿让李斯过目。
  “可以。”
  李斯也只好表示同意。
  在边境营帐里,接到敕命的扶苏用那把剑毅然决然地刺入咽喉,当场自杀身亡。
  自杀之前,蒙恬曾劝阻道:这道命令实在太突兀,颇令人费解,安知其非诈?臣以为还应再试一次,复请陛下开恩吧!如此才会真相大白。扶苏却说:那就等于对父命产生怀疑,成为双重不孝之罪了。他没听蒙恬的劝阻,急着走上了黄泉之路。
  蒙恬却不肯自杀。因此使者下令将其捉拿,押送至咸阳投入大牢。几个月之后,蒙恬也在牢房里服毒而死。
  辒辌车仍在冒着酷暑朝咸阳赶路。
  因为天气太热,始皇帝的尸体腐烂很快。车内充满腐臭味。天下唯一至高无上的人,死后尸体也会发出臭味,既令人感到滑稽,也让人感到悲哀。对赵高来说,始皇帝必须继续是尸体。
  “再稍微忍耐一下。”
  车子里,赵高在心中说道,不是说给始皇帝的尸体听,而是说给自己听。装成皇帝的赵高被臭气熏得几乎喘不上气来。他只有到夜里才能恢复赵高的身份,到自己的住处去休息。从辒辌车上一下来,他立时感到新鲜空气扑面而来,觉得又重新回到了人世间。夜里他都是让心腹宦官轮流住到车里。在这么强烈的臭气当中,根本无法入睡,受了一夜罪的宦官从车上下来时,脸上都带着临死前的那种蜡黄色。白天则由赵高待在车内。若非被贪欲迷住心窍,这个罪是无法忍受的。
  唯一令人担心的,是这股臭气会跑到车外面去。为此,从几天前赵高就让马车并排前进。始皇帝当年开通的军用专线都是两车道,没想到他生前用得不多,死后却发挥了关键作用。赵高命人在并排前进的马车里装上一石(三十公斤)鲍鱼。说是鲍鱼,其实就是一种鱼干,臭气熏天。虽然事前已告知那些扈从是“陛下降旨要这样做的”,但随行人员却闹不懂始皇帝为何会有这种嗜好。赵高对此未作任何解释。故而大家都心存疑惑,不少人肯定已怀疑出了什么问题。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始皇帝回宫(8)
从边关回来的使者向他们报告,说扶苏已经自尽,蒙恬已被捉拿槛送咸阳。
  “这下放心了。”
  胡亥满脸轻松地说道。此前他似乎确实在担心是否会成功。李斯也很高兴,终于把世上可能会危害自己的势力除掉了。
  巡幸队伍加快速度,日夜兼程向西行进。进入陕西北部之后,有一条南下直通咸阳的新路。这是蒙恬开通的,由匈奴出没的塞外荒漠地带向南延伸,经上郡直达咸阳。一旦北部边境出现异常情况,马上即可将大军从咸阳送上前线,这条路在当时被称为“直道”。不过自从直道开通以来,又慑于蒙恬的威名,匈奴自然有所收敛,再没有出现过需要运送军队的情况。这条直道为急于将始皇帝尸体运回咸阳的赵高立了大功。坏事做多了,最初的紧张恐惧也慢慢消失,反而觉得正在进行的一切空虚而又滑稽。
  然而,坏事一旦干起来就无法收场了。
  胡亥即位为二世皇帝之后,赵高又在新帝耳边悄声提醒道:
  “陛下尚不能高枕无忧。”
  赵高嗅到伪造遗诏的秘密已经泄露出去。据说,在诸位皇公子、皇亲国戚和朝中大臣们之间,已在悄悄议论有关新帝即位的秘密。或许这只不过是赵高心中有鬼产生的幻觉,但对赵高来说,心中有鬼比事实本身更为重要。必须消除这种心理,尽管心中有鬼属主观世界,但其根源却在对手身上。所谓对手,即是指那些皇室成员和###重臣还活在世上这一现实。只有把他们赶尽杀绝,才会消除整天惴惴不安的心理。
  这段时间以来,赵高已升任为类似于宫廷总管的郎中令。宫中有关皇帝日常起居的全部活动,事无巨细地全由赵高一人掌管。与宫中相对的行政上的机构是内阁。内阁原本由丞相李斯主管,然而因年轻皇帝对赵高言听计从,凡事皆独断专行,致使李斯的权势已丧失殆尽。
  精于法律的赵高针对每一个人罗织出罪状,逐个依法予以处决。始皇帝的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全部被处死。与公子公主有牵连的还有数千名家族成员和仆人,这些人也全部被拉到咸阳城外砍掉头颅。###重臣们也都遭到同样的命运。如果他们只是单独死去的话尚可不论,问题是一大批受到株连的家族成员和仆人,竟也无一幸免地断送了性命。咸阳本是帝王之都,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是由此类人等构成的。这项大规模的清除异己行动杀人如麻,造成政局不稳,更为严重的,是由此还埋下了社会动荡不安的种子,这种动荡不安已波及到全国各地。
  受到波及而产生动摇的人群里,包括那些被强征来为官府大兴土木的农民,还有正被送往边境去充军打仗的人。后来曾大叫“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陈胜,这时就正跟好友吴广一起被送往边境一个叫渔阳的地方去充军。当这伙人来到一个叫大泽乡的地方时,刚好碰上大雨,道路不通。他们在大泽乡停留了好几天。按秦的法律,一旦被征去当兵或从事劳役的人不在规定日期内抵达目的地,就将被全体处以死刑。照眼前这种状况,根本无法赶上规定的日期,陈胜和吴广就以“逃也死,去也死”为理由向同行的伙伴们做说服工作,又说,上上策就是起来造反,拿起武器推翻秦朝廷,秦才是这条法律的祸根,由此得到伙伴们的赞同,杀死押解的官吏,燃起了造反的烽火。
  不久这一造反的势头就波及到了全国,而陈胜吴广等人的起义正好发生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从外部景象来看,秦帝国的架构给人的感觉就是凭始皇帝一人在独力支撑的,因此,始皇帝一死就会土崩瓦解,这是人们的共同感觉。而陈胜吴广他们正是受到这种感觉的强烈驱使才奋起抗争的。
  只是陈胜吴广揭竿而起之时,与始皇帝之死相去不久,因此他们是否得知这一消息颇令人怀疑。不过,之后如连锁反应般在各地纷纷起来造反的队伍却都知道了始皇帝的死讯。本书前面曾提到的沛的刘邦和吴中的项羽即在其中。他们就是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仿佛受到强烈冲击一般,当即拉起了造反的旗帜。
  然而,身在宫廷的赵高却对烽烟四起的叛乱之火熟视无睹,一味热衷于在宫廷密室之内扩大自己的权力。
  在胡亥即位的第二年,赵高即以向皇帝进谗言为由将李斯投进监狱。赵高随意为李斯捏造罪状,严刑拷打,迫使其认罪。李斯与家人一起被拖到咸阳的市集上斩首示众。当李斯被拖往刑场之时,回头望着被一起拖去的儿子说:
  “还记得那条黄犬吗?”
  他喜欢狩猎,家里养了许多条猎犬,黄犬即是其中之一。见到儿子点头,李斯又说:
  “真想与汝再次回到故乡上蔡,带着那条猎犬出东城门去打兔子啊!”
  父子二人只能相向落泪。
  可以说,秦帝国真正的自我毁灭,要从李斯的头颅滚落到咸阳市集土地上的那一刻算起。围观人群大声叫嚷着。刑吏在行刑前高声念出李斯的罪状,但没有人相信那是真的。
  反叛活动已如燎原之火,正在各地蔓延开来。看到李斯已死,围观者接下来最关心的,就是看众多反叛者当中谁能攻陷这座咸阳城,并继承秦帝国的基业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江南叛乱(1)
中国这片大地的情况,尚有许多令人费解之处。
  “江南”,指的是后来被称为长江以南的地区,在当时(公元前2世纪),一直被北方中原地区(黄河流域)的人们视为带有异国情调的地域,居住在那里的人(吴、越及楚)则被当成异族。
  当然,江南广大地区的人们早已引入汉字,并用来传情达意。这些汉字均起源于北方,且已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些文字也成就了江南民族的诗集,那就是与北方汉民族的《诗经》遥相呼应的《楚辞》。所谓楚,即是指江南的一大片地域。此外,汉民族其他方面的文化也被接受过来,比如修建城郭就是一种中原式的做法。
  不过,江南仍有许多与中原不同之处。中原人也许因为与骑马民族混血的缘故,个头大都很高,脸长。而这些南方人却绝大多数个头都很矮,圆脸,双眼皮,当地的风俗习惯流行文身,这是北方汉民族无法想象的。
  古代,中原地区历来把江南那些人视为蛮族,称之为“荆蛮”。
  只以一个荆字,也可以表示该地域。
  在江南风俗民情里,上层人物多学北方汉族之风,而下层老百姓则更多保留原始的习俗,不仅文身(大多刺成飞龙),而且断发。只断发这一项,就与北方汉民族根本相悖。四面被异民族包围的中原汉民族以俗(发型与服饰)作为文明的基础。再进一步说,与服饰相比,俗的基础在于更重视发型,比如,在汉民族圈以外的草原上,居住的是策马飞奔、追逐羊群的骑马民族,尽管由于民族不同,剃法有所差别,但一律都是辫发。汉民族则是任由头发长长,在头顶上整齐地束一发髻,这就是所谓的束发。
  江南那些蛮族的所谓断发,近于一般所说的剃。顺便说一句,当进入13世纪,蒙古人征服汉民族建立元朝时,又将扬子江以南的原住民称为“蛮子”。
  被汉民族眼里原本视为野蛮至极的蒙古人称为蛮子,这些南方人恐怕也会感到无地自容的。到了公元13世纪,江南已经被充分汉化了。但当身为少数民族的蒙古人进入汉民族地区时,肯定觉得扬子江以南的风土民情有点异样,便根据这异样部分将当地人称做蛮子。如果说到13世纪还属于“异样”,那么在公元前的那个年代,其蛮子的特性更是远非后世可比的了。
  首先,江南的语言就与北方差异甚大。尽管是从北方传入的汉字,但每个字的读音却全都是江南腔调,这种情况直到现在也依然如此。即使是到了近代,一些北方人恐怕也仍然认为自己是正统的汉民族,而将这一地区称为南越或百粤之类,一旦移居到这些地方(比如广东省),则又将自己称为唐人。
  在古代,这些地方不仅与北方风俗迥异,而且居民大都居住在湖畔或海边,靠潜水捕鱼为生。北方汉民族则是直到近代仍然怕水,不会游泳,更不会江南人引以自豪的潜水特技,反倒将这类本事视为野蛮。不难想象,古代曾带着稻谷漂洋过海来到倭之诸岛的,很可能就是这些江南吴越之人。当然还有理由相信其中一部分人是随着海潮漂流到朝鲜半岛南端,再从那里跨过位于现今日本福冈、佐贺两县北部的玄海滩到达倭岛的。关于倭人的风俗习惯,著名的《魏志·倭人传》里是这样记载的:“男子大小皆黥面文身……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今倭之水人,好文身沉没捕鱼蛤,亦以厌大鱼水禽也。”上述倭人之风俗,与扬子江以南荆蛮之习性何其相似。如果二者之间有联系,那就可以说,这一地区的风俗又越过大海传到了遥远的日本。
  同在这片大地上的中原地区和扬子江以南地域,在饮食上也各不相同。北方黄河流域不适宜种植稻米,因而不吃米饭。江南———扬子江、钱塘江流域———因气候温暖多雨,是这片大地上最适合种植水田的富饶肥沃的地区。将稻谷带到这里的荆蛮,人口以绝对压倒北方之势不断增多,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片大地上,从殷周时期起人口就很少,且都集中在黄河流域。后来人口逐渐增加,各地相继得到开拓,直至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前221年)才开始形成由“中国”占据的广大领域。各诸侯国并起,互相残杀。进入该时期以后,米食民族已将扬子江以南地域全部分割完毕,形成各自的国家,开始以中国人身份和其他国家打起仗来。此时江南有三个国家,楚、吴,还有越。尽管已分成三国,但在北方汉民族看来仍是难以区分的一片地区,仍将其当成一群趣味迥异的家伙来对待。
  楚、吴和越,大体上可以看成是同一族群。
  在中原汉民族眼里的这些南方蛮族,从最一般的角度来看,其性格也与汉民族大不相同。正如《楚辞》里所表现的那样,他们感情丰富,多激昂慷慨之士,平时喜欢在水田边唱歌跳舞,男女相爱的方式也比北方欢快热烈,有时甚至放荡不羁。
  自古以来,就有人将江南这三国风气的特征概括为:
  “楚之艳丽舞踏,吴越之歌谣。”
  打仗的风俗自然也与北方不同。江南人身上还保留着蛮性,打起仗来犹如火山爆发,凶悍无比,但在战术上却缺乏计划性,一旦战斗形势陷入艰难境地,就容易士气低落,人心涣散。日本人被认为血管里流着江南人的血脉,从日本列岛数千年大大小小的战争中,也能看到这种特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江南叛乱(2)
尽管如此,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的楚国仍依仗其人口众多,与北方各国竭力抗衡。同处江南的吴国和越国亦均非弱小之邦。与北方各国的战争有时还会形成南北相持的局面。但随着西部秦国的强大,其他各国相继被灭掉,楚也在公元前223年被消灭,两年后便出现了秦帝国。
  其中,尤以楚国被消灭的方式最为悲惨。
  楚国最后一位国王是楚怀王,怀王为人老实厚道,极易上当受骗,因多次中秦的奸计而成为其手中玩偶,最后终于被秦当成俘虏,监禁在秦的都城。怀王简直就像一个被随意耍弄的傻瓜。据说他后来曾只身逃走,又再次被抓回去,终于死在秦都城。秦将成为遗骸的怀王送还楚地。楚人皆叹息不已,怒火中烧,发誓要找秦复仇。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