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靖康国殇纪事-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 六 回 张留守反金平州路  王知府函首失军心(1)

  如果宋金双方各自过自己的日子,天下也可能会消停一些天。但是,在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五月,在离燕京以东二百余里的平州(今河北滦州),发生了一件在金国与宋朝双方来看都不是什么好事情的突发事件。后来证明,这次事件为原本就是貌合神离、钩心斗角的宋金关系,带来了巨大的恶劣影响,并且这种灾难性后果影响了几百年。为什么出现这种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局面,就不得不提到肇事的人,这个人的名字叫张觉(有的书中也写做“张珏”)。
  张觉本身是出生在平州的汉人,前文已经说过,辽国的民族融合工作做得不算差,他的家族很快地融入到了统治阶级的行列中去了。张觉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属于“上马杀敌,下马讲学”的曾国藩先生要培养的那种人,曾经中过辽国进士,天祚帝在四处行围打猎的百忙之中单独接见过他,可见在当时也是一个人物,担任过辽国兴(平州)军节度副使。
  在辽国即将灭亡的最后几年里,大厦将倾就会遇到墙倒众人推的局面,平州路也爆发了相当规模的群众骚乱,节度使萧底里在骚乱中也被民众所杀。关键时刻,张觉带领那些对民众很有战斗力的军队抚定叛乱,被大家推举为权领州事,也就是代理平州事务。
  张觉认为自己平叛有功,顺理成章就可以把“权”字去掉,就如同现在做“代市长”的想把“代”字去掉做名正言顺的市长,做总经理的想把“经”字去掉做一国的总理。
  但是,就这样一个顺水人情,在燕京的耶律淳小朝廷以及跑到夹山的天祚帝却连这点面子也不给,张觉派人两个地方都跑了想去讨一个说法,就是没有人理他。不久,燕京的耶律淳英年早逝,整个辽国的南京道在宋金的战略夹击之下,岌岌可危。
  张觉很清楚辽国气数已尽,只能暗中招兵买马拥兵自重,把州内所有的适龄人口全部抓入军队入伍,所有的马匹都征用做战马,甚至马的同父异母兄弟——骡子也被抓了不少以备急需。
  张觉准备与此时辽国境内的大多数地方实力派一样,借辽金开战之际,占据一方,意图割据,平州境内事无巨细,都由他做主,俨然一方诸侯,也不在乎什么名分的事情了。
  可是局势发展很快,宣和四年(1122)十二月,金军进入燕京,事情发展到这一地步,张觉也要被迫在辽金之间表明态度了。这就好像是在单位里面混,上面分成两派,你就必须要表态属于哪一边,你不表态做“骑墙派”是没有前途的,两边的人都不待见你,有机会肯定收拾你。
  金国与宋朝都在观望张觉,张觉觉得自己的一生中真的没有被这样重视过,就像一个女孩同时被两个男人盯着,自己觉得很满足,虽然明明知道这两个人都是不怀好意,但是心里也是有一些美滋滋的。
  金军在代替宋军占据燕京的这段时间,一方面坚持“燕京地位未定论”,同北宋谈判未来燕京的地位问题,另一方面也非常关注平州路的情况,力图白捡一个便宜。平州路在辽国南京道中虽属老少边穷地区,但战略地位尤其重要,平州境内的榆关(山海关)是金国统治下辽东通往中原的咽喉要道。从别的地方通往中原都是崇山峻岭,只有山海关至燕京这条路是一马平川的平原,明末的大汉奸吴三桂也是把山海关贡献给了清朝,清兵才得以轻轻松松入关打败了李自成。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 六 回 张留守反金平州路  王知府函首失军心(2)
而按照宋金双方此前的协议,平州路应属金国,不在归还宋朝的燕京六州之内。因此,金国统治者对平州问题十分关心,也就不难理解了,金国可不愿意丢失这样一条通往燕京的咽喉要道,这条路对于以骑兵为最重要的进攻力量的金国来说太重要了。
  金太祖阿骨打向降金的燕京小朝廷的康公弼打听平州与张觉的底细,康公弼以前做过张觉的领导,认为张觉狂妄轻浮,属于那种政治暴发户,在军事指挥上也很稀松平常。另外平州虽然有兵数万,但多是未经战阵的乡民,且器甲不修,粮秣不足,不会有什么作为,无非是意图自保而已。朝廷应该设法稳住张觉,然后再慢慢收拾他。
  为了尽快地解决平州问题,敢于打仗并且善于打仗的宗翰曾有一个计划:就是在押解燕京富户归国的路,途经平州时,金军用快速的骑兵出其不意,一举袭取平州,这样就解决问题了。
  但是,自以为很有把握的康公弼不赞成这个计划,认为张觉在金军过境时,必有严格的防范,很难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如果双方兵戎相见,很有可能使张觉投靠宋朝,使金军面临进退两难的局面,不如先去平州探听虚实,而后招降张觉。
  金廷最终采纳康公弼的意见,授张觉为临海军节度使,命康公弼携天子金牌,立即前往平州招降张觉。作为一个刚刚投降金国的叛国者,康公弼可以说是很卖力气,准备把招降张觉作为自己投降后的“投名状”,殊不知“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结局甚是可悲呀。
  金国一直在盯着自己嘴边的这块肥肉,恨不得赶快吞下肚里。而张觉自己很清楚金军势大,自己的这点能量根本抵挡不住金军的一击,平州作为金宋双方的“战略飞地”孤立无援,此时以前的领导康公弼代表金廷前来招降,他自然不敢硬充门面,赶快在两派之间表态。
  张觉对康公弼言道:“我本来就是担心本地的暴民闹事才暂时掌管的平州,如今辽国的土地已经基本落入了大金的手里,只有区区平州一地,怎敢抗大国兵锋?之所以没有及时归复大金,是为了防范辽国的残余势力向我报复。”张觉的言之切切以及不失时机地给康公弼狠狠地送了一笔钱,让康公弼更觉得自己的判断没有错误,张觉肯定愿意归降。
  金太祖得知张觉愿意归降的消息,也非常重视,不仅仅给张觉需要的“名分”,还升平州为金南京,任命张觉为南京留守,另外还封为临海军节度使,这个面子确实给得够大了。但是,对局势判断很清楚的宗翰知道这仅仅是张觉的缓兵之计,未必是真心的投靠,在军事部署上也做了准备,张觉一有变化,可以立即出兵控制局面。
  大宋宣和五年(1123)四月,金军主力按照金宋双方的约定,在完成了对燕京刮地三尺的工作以后,陆续从燕京撤走,并经平州境内的榆关顺利地前往辽东休整,准备下一次攻击辽国天祚帝。
  四月底,宋军进入残破不堪的燕京,并大张旗鼓地宣传收复祖宗基业的“不世之功”。关内形势的这一变化,使本来是“墙头草,两边倒”的张觉不禁怦然心动,因为宋朝“收复”燕京后,平州就已经和宋朝接壤了。
  张觉降金不过是权宜之计,是古今军阀们惯常使用的“来的都是客,有奶便是娘”的安身保命的策略。如今面临金军主力已经撤走,宋军接管燕山的局面,再加上宋朝“光复燕京”的一阵猛“忽悠”,张觉错误地认为宋朝一派势力明显增大。 。 想看书来

第 六 回 张留守反金平州路  王知府函首失军心(3)
张觉那原本就不安分的本性,再加上自己本身为汉人,怎能甘心为“金狗”所驱役,这让他在仓促之间做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
  到了五月份,降金的辽臣康公弼、左企弓、虞仲文奉命押解所掠的燕京居民向东迁移到辽东,这些人背井离乡被驱赶着走了大半个月,拉家带口,颠沛流离。到达平州后,大家不胜其苦,无论如何都不想继续走了。
  燕民知道此时的平州留守张觉原系辽将,并且张觉的军队没有被金兵改编,恰巧平州境内并无金军驻扎。燕民们派出代表对张觉说:“宰相左企弓等人不守燕京,让我们这些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处安身。您在平州重镇,手握重兵,如能尽忠辽国,必然能使我们复归乡土。”
  有人甚至于还向张觉献计,诱杀康公弼等人,让这些燕民返乡。如果金人问罪,内用平州之兵,外借宋朝之援,广泛发动契丹族的被压迫人民反抗,且依榆关之险,至少可立于不败之地。另外,此举不仅可以摆脱金人的控制,而且还可以笼络燕山人心。
  正巧此时,被追得心惊肉跳的天祚帝在西北地区重整旗鼓,蠢蠢欲动,准备趁着金太祖回老家的机会打回燕京。张觉原本就对金人心存疑虑,但是因为事体重大,便召集诸将领议论此事。诸将领也觉得即使投降金国也没有好果子吃,况且“宁为鸡头,不做凤尾”,独立山头肯定逍遥快活。于是张觉便在平州民众与手下诸将领的鼓动下,毅然举兵反金。
  张觉准备以“鸿门宴”的方式解决押解燕民的辽国降臣,这种方式在中国的很多历史小说中是很平常的。例如《三国演义》中东吴要讨回荆州准备设计关羽,结果反而被关公“单刀赴会”反制。
  张觉可不想重蹈东吴的覆辙。经过了精密的准备,他以临海军节度使的名义邀请康公弼等人到滦河以西会晤,并布置亲兵一举将其拘捕。回想当初,不赞成一举擒获张觉的康公弼,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反被张觉一举擒获了,张觉给自己的钱原封不动地还给人家了,真是应验了那句“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张觉当众宣布康公弼、左企弓等人投降金国、以燕京居民的财富取悦金人等罪状,下令立即将他们勒死,尸体扔进了滦河。张觉既然与金人撕破了脸,便公开在平州不使用金国年号,改用辽国的年号,并绘制天祚帝画像于府堂之上,“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炉香”地供奉,每件事情都要遥告而后行,就好像“###”中实行的对毛主席的画像“早请示,晚汇报”一样,表现得十分忠诚于辽国。
  但是仅此一方面,作为拥兵自重的军阀,张觉认为找到一个很不稳定并且随时会崩塌的靠山心里很不踏实,派出使者带着平州的地图赴燕山府,以献土为名,求助于宋朝。
  宋徽宗得知平州发生兵变以及准备向宋朝献土的消息,也感到幸福来得太突然,觉得这是在花钱买来了燕京之后“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是自己天天吃斋、常年修道的善果,老天爷就是喜欢往下掉馅饼,并且这些馅饼就是直直地往自己的脑袋上砸。
  当时的宰相、后来的“六贼”之一王黼认为这是不用一兵一卒、不花一钱一帛就能得到平州这一重要地区的绝好机会,并且在自己的任内获得平州这一意外之财,在政绩上也好看,于是就力劝宋徽宗接纳张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第 六 回 张留守反金平州路  王知府函首失军心(4)
宋徽宗也确实是有些战略眼光,不过这种眼光仅仅局限于占小便宜上面。对于辽东走廊的战略要地志在必得,并且在自己的统治期间,除了收复燕京以外,又夺取了一块从来没有属于过自己的土地,这个可是千秋大业的事情呀。如果成功,自己可以和开疆裂土的秦皇汉武并列了。有了这种光宗耀祖的想法,宋徽宗也支持接纳张觉归复宋朝。
  宋朝政府内的其他###大员看出宋徽宗的心思,只知逢迎上意,没有人提醒宋徽宗“占小便宜吃大亏”的中华古训,反而赞成这一引火烧身之举。
  “海上之盟”的倡议者赵良嗣可不是那种鼠目寸光的人,此人颇具战略眼光,极力上表反对此事。作为宋金“海上之盟”的重要参与者,赵良嗣在交往的过程中看到了金军的战斗力,深知金国绝对不好惹,两国盟约既然明确禁止在对方境内招降纳叛,如今违约逾盟,金国肯定不能咽下这口气,会和宋朝动刀子的。
  赵良嗣奏请朝廷不可介入金国内乱,要求徽宗把张觉的使者杀掉,向金人表明平州事件是金国的内部事务,宋朝不会染指金国的领土,希望双方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宋徽宗已经利令智昏,再加上旁边捧臭脚的文武大臣的极力支持,不仅仅不接受赵良嗣建议,还大骂他为金人内应,将他降职处分。
  历史上对赵良嗣的评价莫衷一是。有的人认为,金军南侵后,赵良嗣是“海上之盟”的首倡者与谈判使者,加上他与童贯向来关系很好,是“一条绳上拴的两只蚂蚱”,后来被认作“六贼”死党而受到了###株连,被宋钦宗勒令停职,发送到南方,在贫病交加与穷困潦倒中死去。
  可以说,赵良嗣无疑是一个很有眼光的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以前叛辽归宋的时候,就已经命中注定了。
  12世纪初,面对辽国局势不稳以及天祚帝的昏庸统治,赵良嗣以敏感的政治嗅觉预见了辽国必亡,毅然选择了回归祖国,本着“革命不分先后,爱国不分先后”的原则,成为了一个“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在获得宋朝君臣的信任而加官晋爵之后,又为外交收复燕云地区与金人多次艰苦交涉,在当时的金强宋弱的不利局面下,他据理力争,不辱使命,竭力维护新主人宋朝的国家利益。但是能够清楚地预见辽国必亡的赵良嗣,这次显然高估了“祖国”的实力,他的“祖国”远远没有他想象的那样强大,他不知道宋朝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作为一个弃暗投明者,最怕的是找到的靠山并不可靠,可能是一座即将融化的冰山。赵良嗣、张觉很不幸遇到了濒临灭亡的北宋,并且统治者都是不喜欢负责任的人,作为个人命运注定是很悲惨的。
  赵良嗣的历史地位和抗日战争时日本有名的“豺狼参谋”石原莞尔极其相似。石原本人是个臭名昭著的战争贩子,“九一八事变”就是他主导策划的。日本吞并了东北,建立了傀儡政权“满洲国”,但是日本狂热的战争狂人们,要继续扩大在中国的侵略范围,在华北继续搞类似于“九一八事变”的挑衅,蚕食中国的领土。
  日本因为民族性格的原因,向来缺少一流的战略家,都看不到继续在中国扩大侵略范围的危害。但是,石原莞尔可以说是当时日本极有眼力的战略家,甚至可以说是唯一一个清醒的战略家,战犯东条英机相比石原来说就是一头猪。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 六 回 张留守反金平州路  王知府函首失军心(5)
石原认为战争要见好就收,一旦越过了胜利的极限点就是失败的开始。他主张军部改变对中国的高压政策,停止华北分治运动,只要中国承认或默认满洲国,就将华北的主权交还中国。“七七事变”爆发后,石原坚决反对把事变扩大到整个华北,认为这是重蹈拿破仑进攻俄国这样的超过胜利极限点的愚行,只能使日本陷入无法自拔的战争泥潭。
  后来战争的发展的确应验了石原的警告,日本不自量力地发动了太平洋战争,作为弹丸之地的岛国,却要和几乎整个世界作战,在历史的长河中,终究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罢了。不过石原这样有眼力的战略家在日本并没有被重用,在战争中还被迫退休,一群短视无知的狂热分子主宰了日本军队,这些狂热分子的愚行最终导致日本帝国的毁灭。
  虽然为北宋王朝献计献策、呕心沥血的赵良嗣,认识到宋朝得到了燕京地区,已经达到了胜利的极限点。童贯的两次进攻燕京失败,使他清楚地看到宋朝官员的愚蠢以及军队的无能。在宋金关系的关键时刻,试图单枪匹马努力维护以“海上之盟”为基础的宋金关系,力图使金国不与宋朝发生激烈的军事冲突。但是他的努力对于喜欢投机取巧的北宋统治者而言,是注定没有成效的。
  没有“天书”的时候,这群废物还在编着故事说“天书”往下掉呢,何况燕京和平州地区这两块“馅饼”确确实实是在向下掉,这样的便宜货能不要吗?北宋后来灭亡于金国是咎由自取,是宋徽宗自己常年昏庸统治的恶果,但赵良嗣却为此背上“黑锅”被宋廷迁怒为“与金结盟,首倡祸乱”,成为了宋徽宗外交路线的“替罪羊”,弄得个身败名裂。
  就这样,宋徽宗在蝇头小利的###之下,不考虑张觉已经接受金国官爵的事实,置与金国的合约于不顾,密令燕山知府王安中羁縻张觉,也就是把他收降到宋朝阵营。张觉效忠辽国原本就是一个幌子,名义上是替辽国保守疆土,暗中却与北宋眉来眼去暗送秋波,将平、营、滦三州作为投靠的砝码。
  张觉既然明确得知了宋朝的态度,就毅然决然地决定向北宋投诚,将平、营、滦三州献与宋朝。宋徽宗一见张觉下决心投靠了,下诏书对张觉厚加安抚,把归降之地的三年租赋全部免除,出手相当大方,颇有大国风范。
  宋朝政府将平州路改为泰宁军,任命张觉为泰宁军节度使,总知三州兵马事,地方的军政大权都给了张觉,这在宋朝的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北宋君臣要说带兵打仗是很饭桶的,自从太祖、太宗之后基本上就是一群窝囊废,最多也就是取得一些小的胜利。但是,武的不行文的可以,对组织统一战线、挖敌人墙角还是很有功力的,并且是以一贯之使用。
  在与西夏的多年战斗中,策反西夏的将领、使用“反间计”让对方自相残杀,还是有不少成功案例的。但是,这次策反的人来自于金国,是一群喜欢玩儿命的人,不是西北小国西夏可以比拟的,结果是###没有搞成功,却捅到了马蜂窝。
  宋朝违反协议在金国内部招降纳叛不地道的行为,引起了金国君臣的集体愤怒。不过因为金太祖阿骨打刚刚去世,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地位还不是很稳固,辽国的残余势力还在蠢蠢欲动,不想扩大事态,只是派兵三千攻打平州。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 六 回 张留守反金平州路  王知府函首失军心(6)
张觉率兵数万人迎战,金人见他人多势众且有准备,便不战而退,走的时候在城门上写上“夏热且去,秋凉复来”八个大字。张觉此人不要看刚刚加入宋营不久,别的还没有学会,宋朝官员好大喜功的毛病倒是学来了,正是印证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句名言。
  张觉上书宋徽宗,大吹自己大败金军。宋徽宗也是一个混球儿,辽国的那么多人打不败金兵,曾经是辽国将领的张觉就能轻易打败金兵?宋徽宗竟然信以为真,大加封赏,并且派使者带着封赏以及任命张觉为节度使的敕书前去慰问。
  张觉甚为高兴,眉来眼去、投怀送抱终于有了明确的结果,立即组织全体官员出城迎接,好不热闹。但是,金国的谍报工作还是很厉害的,早早地就知道了这一行动。宗望趁着张觉还在接待“天朝圣使”之时,率领大兵突然杀到,张觉猝不及防,来不及返回自己的老家平州,就如同丧家犬一样逃进了宋军镇守的燕京城中。
  宋朝送给张觉的敕书,还有宋徽宗亲笔所写的诏书,上面竟然有“吾当与汝灭女真”的语句,都落到了金人的手中。金人在平州得到了这些铁证,愤恨不已,倾尽全力攻打三州,三州相继失陷。后来张觉的部将张敦固投降金国后又一次叛变,被金军###后,金军也改变了以前的统治手法。在此之前,金兵在战争胜利后,总是把战败投降的士兵编入金军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中使用(三百人为一谋克,十谋克为一猛安),普通人民则要赶到女真族的住地作为奴隶使用。
  张觉事件表明被征服的人民是很反对这一野蛮政策的,金国的统治者吸取了这一教训,以后再攻取新的地方后,基本上保持当地的军事行政组织,利用它去统治当地的人民。这个政策的改变可能是张觉事件唯一一个有历史意义的地方。
  金兵攻占了三州之后,觉得并不解气,知道张觉必然躲藏在宋军营中,便到燕京索要叛臣张觉。此时张觉已经改名为赵秀才,藏在郭药师的常胜军中,后来又转移到军械仓库里面。宋徽宗不敢遣返张觉,这个脸可丢不起,指示燕山知府王安中,推辞说不知道张觉逃到那里去了。
  金人当然不相信,态度很强硬地说张觉就在郭药师常胜军的军械仓库里面,是每天做出入库登记的赵秀才,如果宋军不交出人,金兵就自己去捉拿,说得直白一些就是不给人就打仗。这下子可把王安中吓坏了,他当然不敢把张觉真的送给金人,于是就耍了一个小聪明,把一个貌似张觉的人杀了,把首级送给金人。
  但是这一拙劣手段立即就被金人识破,继续强硬地索要张觉,否则兵刃相见。这下子宋徽宗慌了神了,也不管什么君臣情谊了,密令王安中偷偷地把张觉绞杀,为了免除麻烦,顺便把张觉的两个儿子也给杀了,用木匣盛了三人的首级,恭恭敬敬地送给了金人。可怜张觉投靠了一座冰山,最终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说到这里,大家不禁会问,金国要求引渡张觉,并没有说一定要张觉死,有可能获得张觉后让他去做一个普通的官员,或者是关押起来,毕竟张觉在辽国的知识分子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这样的例子在金国开国时期有很多。
  因为金国扩张过于迅速,缺少知识分子为其政权服务,辽国的很多官员都是在英勇抵抗金军入侵后投降的,并且待遇也都不错。即使是降了又叛叛了又降的,只要是真心投降也是可以既往不咎的。宋徽宗为何非要杀死张觉不可呢?这种过河拆桥的做法,不是表明宋朝过于软弱可欺了吗?

第 六 回 张留守反金平州路  王知府函首失军心(7)
宋朝之所以要杀死张觉安抚金国,可能只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就是为了杀人灭口。
  张觉一死,宋朝招降纳叛的许多机密,也就成了死无对证,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往死人身上推。如果把活的张觉送给金人,招降纳叛之事肯定败露。已经失去根据地和军队的张觉,是宋朝手中烫手的山芋,没有任何利用价值,不如一杀了之,免得金人继续啰唆,或者借机挑起战争。
  宋朝廷这种卸磨杀驴的不义行为,在1207年宋宁宗年间又发生一次,韩侂胄北伐金国失败,金国索要韩侂胄的首级才可议和,南宋朝廷竟然真的杀了主战的韩侂胄、苏师旦,把首级放在盒子里面送给金国,令人齿冷。当时有太学生做诗讽刺:“自古和戎有大权,未闻函首可安边;生灵肝脑空涂地,祖父冤仇共戴天。”
  张觉事件以及后来“函首安边”的蠢猪加懦夫的行为使已经投降宋朝的原辽国降将人心惶惶,心灰意冷,他们都埋怨宋朝寡恩薄情,做事太不仗义,关键时刻出卖自己的朋友。郭药师直接质问杀张觉的执行者知府王安中:“金人索要张觉的人头,你就杀了他把人头送去,如果索要我郭药师的人头,难道你也要把我的人头送去吗?”王安中无法应对,便辞职回朝,宋徽宗只能安排蔡靖去做知府。
  后来有一种说法,将郭药师率领常胜军降金的原因归于宋朝廷杀了张觉,实际上对郭药师这个“三姓家奴”而言,临阵投降是他在乱世安身立命的拿手绝活,即使没有张觉事件,他也不会为宋朝尽忠。正像十九世纪一些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提出的口号“工人没有祖国”一样,叛徒也没有祖国,只要对自己有利,无论是什么都是可以背叛的。
  历史上最著名的“三姓家奴”就是《三国演义》中的吕布,本来当然就是姓吕,祖籍是陕西的绥德,而貂蝉是米脂人,“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就是来源于此。他后来投靠丁原,拜丁原为义父,为了投靠董卓,把丁原杀了,然后拜董卓为父,这样就是“三姓家奴”。
  后来吕布准备变成“四姓家奴”,他被曹操捉住后要投降曹操,关键时刻,刘备轻轻地在曹操的耳边说了一句“君不见丁原董卓乎”,曹操幡然梦醒,把吕布杀了,吕布妄图再加上一姓的计划没有得逞。
  张觉事件让宋朝结结实实地碰了一鼻子的灰,并且最终被这口灰呛死了。在此之前,金人对宋人顶多是看不起,觉得官员是一群贪污犯,军队是一群窝囊废。张觉事件后,宋徽宗给张觉的诏书中要灭亡女真的字眼使金国加深了对宋朝的仇恨,认为宋朝觊觎金国的领土,宋金之间在日后必有一战。
  只不过此时辽国的残余力量还在蠢蠢欲动,天祚帝还在叫嚣###,金国把仇恨记在了心里,准备时机成熟的时候狠狠地报复一下。宋朝招降张觉变成了“偷鸡不成蚀把米”,外来的鸡没有偷到,还使自己手里的这些鸡也都不下蛋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 七 回 二敌酋分路取大宋  郭药师反水献燕京(1)

  1125年10月,金太宗两路分兵,大规模南侵。一路由完颜宗翰(粘罕)率领,主要进攻太原;一路由完颜宗望率领,主要攻击燕京。
  完颜宗翰,汉名宗翰,女真名粘没喝,汉语讹称为粘罕。宗翰祖父劾者是乌古乃(景祖)的长子,与乌古乃弟劾里钵(世祖)在一个院子里面居住,可以说是叔侄情深。劾者主内,劾里钵主外,其后劾里钵继任女真部落联盟长。穆宗盈歌任联盟长时,任命其子撒改也就是宗翰的父亲为国相。
  金天辅五年(1121)六月,金太祖任命宗翰为国论勃极烈,位子仅次于下一个皇帝完颜吴乞买,成为金国最高统治机构——勃极烈的成员之一。《岳飞传》中说粘罕,也就是宗翰是“大太子”是不准确的,但是宗翰的地位在当时确实是大太子的地位,是金太祖阿骨打“宗”字下一代中地位最高的。
  顺便说一下,勃极烈是女真人的官号,在完颜乌古乃时开始设置,女真人的长官皆称勃极烈,女真语就是管理众人。最高者为都勃极烈,次为谙版(尊贵)勃极烈,其次为国论(贵)勃极烈,有时左、右并置,即所谓国相。此外则有忽鲁(总帅)、昃(第二)、移赍(第三)等勃极烈。金熙宗行汉法、改官制后皆废,清改勃极烈为贝勒,为爵名,不带有实权的意思。
  勃极烈制度以少数高级核心官员合议制的形式决定国家的大政方针,是一种辅佐皇帝的政治制度。但皇帝的权力受到各个高级核心官员的牵制,类似集体领导。在勃极烈制度废除前,女真人皇帝继承的传统一般是同代相传,废除后才改为皇帝的嫡长子先当太子再即位,这个是女真人接受汉族传统的一个缩影。在封建社会这种制度还是有先进性的,皇帝不是可以一个人说了算的,要集体讨论大事情,然后皇帝才可以下达号令。
  宗翰十七岁即随完颜部的联盟军队四出征伐,史料记载,宗翰身材魁梧,善于骑射。据传闻,他可以披戴着全套的盔甲从马肚子底下穿过去,矫捷如飞,可以用“翩若惊鸿,矫若游龙”来形容。
  宗翰曾经多次参加天祚帝组织的秋季游猎(纳钵),由于他从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