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下圣坛的诸葛亮-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之,荀彧素为操谋主,亦以其阻九锡而胁之死,甚至杨修素为操所赏拔者,以厚于陈思王而杀之,崔琰素为操所依信者,亦以疑似之言杀之。然后知其雄猜之性,久而自露,而从前之度外用人,特出于矫伪,以济一时之用,所谓以权术相驭也。《廿二史劄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
  当然,定天下后残害功臣、贤士,并非曹操一人,在两千余年的帝制社会里不乏其例,这是帝制社会的一大通病,是皇权专制制度的必然结果。只是曹操在天下并未真正统一前,就开始诛戮功臣贤士,充分反映了曹操皇权思想的恶性膨胀。
  其二,从曹操个人的性格、品质来看,其气度恢弘、赏罚分明、用人不究小过之例固然不少。同时,他又是一个极其凶残、嗜杀、阴险、狡诈的封建统治者。正如孙权所说,曹操“所行,其唯杀伐”《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在他指挥战争围城时,曾强硬规定“城拔,皆坑之”《三国志》卷九《曹仁传》。。因而往往不是“坑杀”,便是“屠城”;不是“所过多所残戮”,便是“鸡犬亦尽”。为父报仇,他能屠杀男女数十万于泗水,泗水为之不流;官渡之战,他斩袁绍八个大将,坑杀降卒七八万,还自鸣得意。
  曹操的残暴行为不仅反映在他和敌对势力争夺天下的斗争中,而且处处体现在其为人处世的原则中。如曹操被董卓通缉逃难时,经过吕伯奢之家。“伯奢出行,五子皆在,备宾主礼。太祖自以背卓命,疑其图己,手剑夜杀八人而去。”《三国志·武帝纪》注引《孙盛杂记》又云:“太祖闻其食器声,以为图己,遂夜杀之。”盛情款待曹操的吕伯奢全家被操惨杀。事后曹操还大言不惭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世语》。又如曹操因“常讨贼,廪谷不足”,管粮官征得曹操同意,用小斛发放军粮,曹军因此大哗,操却对管粮官说,不得不借你头一用,“不然事不解,乃斩之,取首题徇曰‘行小斛,盗官谷’,斩之军门”《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曹瞒传》。。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曹操用人政策再评价(5)
曹操一面杀人,一面还假作慈悲,瞒心欺人。“其所刑杀,辄对之垂涕嗟痛之,终无所活”,他还嫉贤妒能,“诸将有计画胜出己者,随以法诛之”。同上。杨修被杀,从表面上看,是他“交关诸侯”之故,其实并不尽然。杨修才气横溢,聪明过人,如汉中之役,操受挫于刘备,进退维谷,出军令曰“鸡肋”,杨修知其用意,“曰:夫鸡肋,食之则无所得,弃之则如可惜,公归计决矣。”结果不出其所料,“操于此回师”。《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附《杨修传》。蔡邕所题曹娥碑的八个字,也是杨修破译为“绝妙好辞”,使操自叹弗如。殊不知才高遭人忌,杨修又不能大智若愚,结果为日后被杀埋下了祸根。
  论者皆谓曹操“能用度外之人”,并举操释陈琳为例,其实这件事并不足为证。陈琳虽骂及曹操之祖宗三代,但曹操亦知道陈琳时为袁绍谋士,桀犬吠尧,身不由己,故释而用之。而以他事为例,就可看出操之度量亦很有限。如“袁忠为沛相,尝欲以法治太祖,沛国桓邵亦轻之”。曹操对这两人恨之入骨,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以后“(袁)忠、(桓)邵俱避难交州”,曹操还是不肯放过,而“遣使就太守士燮尽族之。桓邵得出首,拜谢于庭中,太祖谓曰:‘跪可解死邪!’遂杀之”。《三国志》卷一《武帝纪》注引《曹瞒传》。又如毛玠得罪曹操,操虽贷其不死,然终身禁锢,废黜不用,可见其心胸之狭,正如孙盛所说:“昔者汉高狱萧何,出复相之,玠之一责,永见摈放,二主度量,岂不殊哉。”《三国志》卷十二《毛玠传》注引孙盛评。
  总之,当我们分析评述曹操用人政策的功过是非时,很容易看到在他的身上存在着令人惊异的巨大矛盾,即功过同在,或曰功过集于一身。“历史行程二律背反”现象在这里得到最为充分的体现。曹操身上集中的种种悖论,还是许劭的那句名言“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最能概括曹操之所作所为。这个“能臣”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而这个“奸雄”又以“宁我负人,毋人负我”为其处世准则。从这里也可找到曹操求贤又杀贤的另一原因。
  综上所述,我认为对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应作一分为二的评价。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东汉以来专讲“阀阅门第”、任人唯亲的腐朽官僚制度,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但另一方面,曹操的“唯才是举”是按照“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标准来实行的。换言之,曹操之用人政策是典型的帝王权术。对此,后世史学家颇多评议。王夫之认为:“操之所以任天下之智力,术也,非道也。术者,有所可,有所不可。可者契合,而不可者弗能纳,则天下之智力,其不为所用者多矣。”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九。赵翼则把三国之主的用人作了比较,他说:“三国之主各能用人,故得众力相扶,以成鼎足之势,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大概曹操以权术相驭,刘备以性情相契,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廿二史劄记》卷七“三国之主用人各不同”条。其语鞭辟入里,道出曹操用人政策的真谛。
  

孙吴立国之柱石——陆逊(1)
陈寿著《三国志》,除三国之主外,凡将相大臣诸人物皆数人合为一卷。唯诸葛亮、陆逊单人独占一卷。可见,陆逊在三国史上占有何等重要之地位。宋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三“孙吴四英将”条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并称为“一时英杰”,誉为孙吴立国之柱石。周瑜、鲁肃、吕蒙三人诚为超世之杰,然他们大功初建之时,即患重疴,不幸英年早逝。“孙吴四英将”中唯有陆逊出将入相,享年最永,卒时已六十三岁,在三国时代可谓长寿。顾雍死后,陆逊代之为丞相。孙权拜逊为相时,下诏曰:“夫有超世之功者,必应光大之宠;怀文武之才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汤,吕尚翼周。内外之任,君实兼之。”《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孙权认为,陆逊有超世之功、文武之才,故将其誉为商汤之伊尹、西周之吕尚,可谓推崇备至。实事求是而言,陆逊在孙吴政权中发挥的作用确实是巨大的,孙权之言绝非虚妄。众所周知,汉末三国历史上,群贤云集,英才辈出,但真正才兼文武者仍屈指可数。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贾诩临阵画计,算无遗策;典韦、许褚、张辽、徐晃武功盖世,勇冠三军,但皆非文武全才。蜀汉政权中唯有诸葛亮既能理政;又能带兵打仗;算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人才之一。但诸葛亮北伐曹魏,未建寸功,故陈寿批评他:“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余以为,陆逊实乃三国时期超一流的政治家、军事家,其雄才大略与曹操、司马懿、诸葛亮、孙策、周瑜相较而毫无逊色。笔者研究三国史有年,并未见及全面评论陆逊之文,三国史的研究中涉及陆逊的论文并不多见。近年来所发表的论文主要有以下几篇:《魏晋吴姓陆氏门风》,载《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3);《陆逊与孙权之关系及其政治悲剧之原因考论》,载《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论孙吴政权与江东世家大族关系之演变——兼析陆逊之死》,载《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夷陵之战二题》,载《襄樊学院学报》,2000(4)。这些论文仅从某一方面评述了陆逊,有的考察了陆逊与孙权的关系,有的论述了陆氏家族的门风,有的则探讨了陆逊之死的原因,也有的在分析夷陵之战时提到了陆逊的军事才能。本文将对陆逊一生的主要事功,即他在军事、政治上取得的成就作一探讨;并兼论陆逊与孙权之关系。
  1。功盖三分国
  陆逊字伯言,吴郡吴县人,本名陆议,世为江东大族。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陆骏官至九江都尉。骏早死,陆逊幼时即跟随叔公庐江太守陆康。袁术与陆康有隙,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乃将陆逊及亲族家人送回吴县。陆逊辈分虽低,但年龄却比陆康长子陆绩大数岁,因此就成了吴郡陆氏家族的掌门人。
  孙吴政权建立后,于内对山越用兵,对外与曹魏、刘蜀鼎足而立,大小战事连年不断。但关乎东吴立国及生死存亡的战役主要有三次,即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赤壁之战的主帅为周瑜。陆逊其时年轻,且出仕未久,资望甚浅,故未能在赤壁之战中建功立业。尽管如此,“始仕(孙权)幕府”的陆逊已经在孙吴平定内乱的军事行动中崭露头角。如赤壁之战前,“会稽山贼大帅潘临,旧为所在毒害,历年不擒,逊以手下召兵,讨治深险,所向皆服,部曲已有二千余人,鄱阳贼帅尤突作乱,复往讨之”《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皆获全胜。丹阳贼帅费栈响应曹操,煽动山越之民,扰乱孙权后方。由于周瑜、程普等大将忙于备战,故孙权只得派陆逊前往平叛。陆逊兵力虽少,但却乘夜色发动奇袭,大破费栈,并以招抚策略,“得精卒数万人”,结果“宿恶荡除,所过肃清”。在孙权与曹操赤壁决战之前,陆逊扫除了东吴的后方危机,使孙权无后顾之忧,全力以赴对付曹操。
   。。

孙吴立国之柱石——陆逊(2)
孙权杀关羽、夺荆州是三国时期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战役之一。以往论者皆把这次战役的胜利归功于吕蒙,其实,陆逊在这次战役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他与吕蒙配合默契,共同上演了三国战争史上一幕有声有色的活剧。建安二十四年,关羽率兵攻襄樊,然他对吕蒙心存忌惮,故离开荆州时留下重兵镇守江陵、公安,以防吕蒙偷袭。吕蒙见“关羽讨樊而多留备兵”,一时难以下手,故上书孙权曰:“蒙常有病,乞分士众还建业,以治疾为名。羽闻之,必撤备兵,尽赴襄阳。大军浮江,昼夜驰上,袭取空虚,则南郡可下,而羽可擒也。”《三国志》卷五十四《吕蒙传》。孙权遂将吕蒙召还建业。吕蒙称疾休养是他与孙权密商之策,不仅关羽不知其中之诈,甚至连东吴诸将也被蒙蔽。唯有陆逊洞悉其中的奥妙。他亲自来到建业,拜见吕蒙,对其言道:“关羽接境,如何远下,后不当可忧也?”吕蒙仍然诈病道:“诚如来言。然我病笃。”陆逊认为吕蒙装病正可麻痹关羽,引蛇出洞。他说:“羽矜其骁气,陵轹于人。始有大功,意骄志逸,但务北进,未嫌于我,有相闻病,必益无备,今出其不意,自可擒制。”同①。吕蒙见陆逊才干出众,用兵之道与己不谋而合,遂认为他是代理自己的最佳人选。
  原来,吕蒙离任后,择选何人代理其职来对付关羽,孙权一直犹豫未决。“蒙至都,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孙权于是拜逊为偏将军、右部督,代蒙领上流大军。吕蒙离任后,关羽仍迟迟不肯调江陵守军增援前线,吴军无机可乘。陆逊再施妙策,他写信给关羽,恭维备至。信曰:
  前承观衅而动,以律行师,小举大克,一何巍巍!敌国败绩,利在同盟,闻庆拊节,想遂席卷,共奖王纲。近以不敏,受任来西,延慕光尘,思禀良规……于禁等见获,遐迩欣叹,以为将军之勋足以长世,虽昔晋文城濮之师,淮阴拔赵之略,蔑以尚兹。闻徐晃等少骑驻旌,窥望麾葆。操猾虏也,忿不思难,恐潜增众,以逞其心。虽云师老,犹有骁悍。且战捷之后,常苦轻敌,古人杖术,军胜弥警,愿将军广为方计,以全独克。仆书生疏迟,忝所不堪,喜邻威德,乐自倾尽,虽未合策,犹可怀也。傥明注仰,有以察之。同上。
  关羽览信后,洋洋自得,再也不把陆逊放在眼里。遂将留守后方之军尽数调至襄樊。因此,江陵就成了一座空城。陆逊见偷袭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即上报孙权,“陈其可禽之要”。孙权亲统大军征讨关羽,他使“逊与吕蒙为前部,至即克公安、南郡”同上。。初战告捷后,吕蒙与陆逊又作了分工。吕蒙在江陵张网以待,并采用攻心战,准备全歼羽军。而陆逊则乘胜扩大战果,他率兵进攻宜都,刘备所置的宜都太守樊友远非陆逊对手,弃城而走。接着陆逊又攻克枝江、夷道、秭归等长江上游之重要城镇,并以重兵扼守峡口,这就切断了荆州同益州的交通联系。关羽之所以最后被吕蒙擒杀,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从江陵至峡口、秭归等通往蜀地的道路全被陆逊封堵。这对当时战局发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切断了关羽西逃入蜀的必经之路,使关羽陷入四面楚歌之境;另一方面,刘备若冀图从蜀中派出援军营救关羽,就必须顾忌在夷陵戍守的吴军,如果没有足够的兵力,就无法东进。吕蒙料定关羽兵败麦城后必从临沮方向突围,乃因羽仅此一条通往蜀地之路,故蒙预伏吴军,生擒关羽。由此可见,陆逊在攻取荆州的战役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说,陆逊在孙吴夺取荆州战役中还是配角的话,那么,稍后的夷陵之战,陆逊则成为吴国三军的统帅。此战的胜利奠定了陆逊的历史地位,使这位不为时人所重视的儒将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军事家之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孙吴立国之柱石——陆逊(3)
夷陵之战,陆逊能大获全胜绝非偶然,也绝不容易,这与陆逊的智勇兼备、审时度势、奇谋迭出、指挥得宜是分不开的。夷陵之战胜败原因,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出版的军事史和战争史中,均有具体深入的分析。这里无意重复,只是重点讨论吴军统帅陆逊在这次大战中的作用。
  首先看陆逊的战前准备。孙吴攻占荆州后,针对“荆州士人新还,仕进或未得所”,有可能出现奔蜀投魏的情况。陆逊上书道:“昔汉高受命,招延英异,光武中兴,群俊毕至,苟可以熙隆道教者,未必远近,今荆州始定,人物未达,乞普加覆载抽拔之恩,令并获自进,然后四海延颈,思归大化。”《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孙权认为陆逊的提醒非常及时,于是“敬纳其言”。结果荆州大批士人被起用,这对网罗人才、迅速稳定孙吴在荆州的统治起了很大的作用。陆逊被任命为宜都太守后,第一个举动就是招抚当地蛮夷,结果是“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于逊。逊请金银铜印,以假授初附”《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紧接着他兴兵###秭归大姓文布、邓凯统率的夷兵,“布、凯脱走,蜀以为将。逊令人诱之,布帅众还降。前后斩获招纳,凡数万计”同上。。陆逊此举相当重要,它导致夷陵之战中支持刘备的蛮夷兵甚少,甚至奉命策动武陵蛮的马良也为之丧命。另外,陆逊在攻下宜都后,即刻“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可见,陆逊在夷陵之战前准备工作做得非常充分、细致,这就为后来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其次,陆逊识大体,顾大局,以宽广的胸怀、非凡的气魄处理、协调他同诸将的矛盾。周瑜、鲁肃、吕蒙文韬武略,是孙吴政权中的一流人才,但在夷陵之战前已相继病故。尽管如此,吴国其时能征惯战的将领仍然不少。如孙坚时代的大将韩当,孙策、孙权时代的吕范、周泰、潘璋、徐盛、朱然等将领不仅智勇兼备,身经百战,且资历声望皆在陆逊之上。然而,孙权认为这些人皆非统帅之才。孙权慧眼识英才,当刘备大举伐吴之时,他毫不犹豫地任命陆逊为主帅。“黄武元年,刘备率大众来向西界,权命逊为大都督,假节,督朱然、潘璋、宋谦、韩当、徐盛、鲜于丹、孙桓等五万人拒之。”同①。陆逊虽然总督三军,但如何协调他与诸将的关系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因为,他所指挥的“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恃,不相听从”。其时,轻视陆逊者有之,口出怨言者有之,互相龃龉者有之,各怀愤恨者有之,违背节度者亦有之。对这些骄悍之将,陆逊采用恩威并用之策,他或摆出主帅的架势,宣称:“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在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矣。”或好言相劝道:“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剪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战后,孙权曾问他为何不奏报诸将违背节度之事。陆逊的回答是:“受恩深重,任过其才。又此诸将或任腹心,或堪爪牙,或是功臣,皆国家所当与共克定大事者。臣虽驽懦,窃慕相如,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也就是说,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他宁愿忍辱负重,也要服从大局。陆逊不仅善于团结全军将士,甚至还考虑到吴主孙权同大臣们的关系。当刘备伐吴时,有人散布谣言,云“瑾别遣亲人与备相闻”。意思是诸葛瑾要叛变投敌,而且“此语颇流于外”,弄得人心惶惶。陆逊即刻上表吴主,“保明瑾无此,宜以散其意”《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注引《江表传》。,希望孙权在对诸葛瑾是否信任的问题上,明确表态,使流言飞语不攻自破。孙权接受了陆逊的建议,向大臣们说:“孤与子瑜有死生不易之辞,子瑜之不负孤,犹孤之不负子瑜也。”《三国志》卷五十二《诸葛瑾传》。孙权还把陆逊来表送给诸葛瑾。孙权重用并信任陆逊,赋予指挥全权,陆逊如此对待诸将领、同僚,终于赢得君臣一心、将士同命的局面。
  

孙吴立国之柱石——陆逊(4)
夷陵之战初期,刘备统率大军大举进攻。刘备督令将军吴班、冯习攻吴将李异、刘阿所守的巫县和秭归。蜀军“攻破李异等,军次秭归”。同时,“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表示愿意配合蜀军。一时间,形势十分严重。章武二年正月,刘备进驻秭归,二月,刘备自秭归渡江东进,“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于夷道猇亭驻营”,而以“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于夷陵道”《三国志》卷三十二《先主传》。。“备从巫峡、建平连围至夷陵界。立数十屯,以金银爵赏诱动诸夷。”同①。面对刘备大军的来势汹汹,陆逊避敌锋芒,果断地作战略退却,把三峡险地让与刘备,示敌以弱。吴国诸将不解,以为陆逊胆怯,各怀愤恨。陆逊晓谕诸将说:“备举军东下,锐气始胜,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疲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注引《吴书》。刘备欲诱吴军主力决战,令吴班率数千人在平地立营。另设伏兵八千于山谷,吴诸将皆欲进击,陆逊认定“此必有谲”,以军法制约,坚守不出。刘备见机关已被识破,乃引伏兵从山谷中出,撤水军于岸上结营,从巫县、秭归至夷陵,连营树栅数百里。
  不出陆逊所料,蜀军入三峡五六百里,拉长战线,分散了兵力,在进攻中受到削弱,士气渐衰。反之,吴军退避三舍却蓄积了士气。战略退却,后发制人,改变了吴蜀强弱的对比。在两军相持的过程中,陆逊时时在捕捉战机,寻求克敌制胜的方略。《三国志·吴主传》载:“蜀军分据险地,前后五十余营,逊随轻重以兵应拒。”陆逊先以轻兵试敌,派部将宋谦等攻刘备五屯,“皆破之,斩其将”。通过实战,陆逊逐步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一个完整的破敌计划渐趋完成。陆逊给孙权上疏,剖析敌我形势说:
  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徙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令必谐。备干天常,不守窟穴,而敢自送。臣虽不才,凭奉威灵,以顺讨逆,破坏在近。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臣初嫌之,水陆俱进,今反舍船就步,处处结营,察其布置,必无他变。伏愿至尊高枕,不以为念也。《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
  陆逊所言,要在三“不”。一为夷陵不可失,失之荆州难保。二为刘备不可怕,因为他既违天时地利之宜,又乏用兵之能。的确如此,刘备戎马一生,堪称沙场老将,但打仗胜少败多。现在又舍船就步,处处结营,故破之不难。三要孙权不必忧虑,让他高枕无忧。
  闰六月,陆逊决定反攻,诸将感到困惑,表示异议,齐声说:“攻备当在初,今乃令入五六百里,相衔持经七八月,其诸要害皆以固守,击之必无利矣。”陆逊对众将说:“备是滑虏,更尝事多,其军始集,思虑精专,未可干也。今住已久,不得我便,兵疲意沮,计不复生,掎角此寇,正在今日。”《三国志》卷五十八《陆逊传》。陆逊先令部队攻刘备一营,试探其兵力虚实,观察其营寨设施,结果“不利”,诸将皆表示不满说:“你这是白白让士卒送死。”但陆逊却从战斗中得到了有益的启发,因而高兴地对大家说:“吾已晓破之之术。”于是命令士兵“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尔势成,通率诸军同时俱攻”。吴军主力在陆逊号令下,齐集猇亭,大战刘备,连破蜀军四十余营。蜀大将张南、冯习等及胡王沙摩柯战死,将军杜路、刘宁等在穷途末路的情况下投降了东吴。
  刘备退守马鞍山,“陈兵自绕,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蜀军“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刘备败得如此惨重,大为惭愤,不禁仰天长叹道:“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同上。三国时期,刘备号称世之枭雄,他久经沙场,多历戎阵,连曹操都声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对其畏惧三分。谁也未曾料到,枭雄刘备竟然惨败于书生陆逊之手。所以,陈寿禁不住称赞道:“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春秋方壮,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同上。夷陵之战的实践充分证明,陆逊作为三国时代超一流的军事家是当之无愧的。
   。。

孙吴立国之柱石——陆逊(5)
以国力而论,吴、蜀二国相差无几,故陆逊打败蜀国,取得荆州、夷陵之战的胜利尚在情理之中。然而对付曹魏,孙吴则明显以弱抗强。曹魏大臣刘晔在分析三国鼎立的形势时指出:“今天下三分,中国(指曹魏)十有其八,吴、蜀各保一州,阻山依水,有急相救,此小国之利也。”《三国志》卷十四《刘晔传》注引《傅子》。诚然,刘晔之辞有夸大之嫌,但毋庸置疑,曹魏的综合国力是三国中最强大的。王夫之曰:“蜀汉之义正,魏之势强,吴介其间,皆不敌也,而角立不相下,吴有人焉,足与诸葛颉颃;魏得士虽多;无有及之者也。”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证之于史,船山先生所言极是,吴国虽小,但与“势强”之曹魏、“义正”之蜀汉“角立”,从来就不落“下风”,其原因乃“吴有人焉”,孙吴“英杰”前仆后继,源源不断。赤壁之战周瑜大破曹操,孙权在江东的基业得到了巩固。接着,吕蒙又夺取了荆州,孙吴的疆域进一步得到扩大。但迫于“魏之势强,蜀汉之义正”,孙权迟迟不敢称帝。“权闻魏文帝受禅而刘备称帝,乃呼问知星者,己分野中星气何如,遂有僭意。而以位次尚少,无以威众。”《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注引《魏略》。故直至曹丕、刘备崩逝后,孙权仍未即九五之尊。孙权在等待时机,即吴国不仅能战胜蜀汉,而且要打败曹魏,在气势上完全震慑住魏、蜀二国。
  公元228年,魏、吴石亭之战爆发,陆逊再立战功,大破魏国大司马曹休于淮南石亭。《三国志·陆逊传》载:“权使鄱阳太守周鲂谲魏大司马曹休。休果举众入皖,乃召逊假黄钺,为大都督,逆休。休既觉知,耻见欺诱,自恃兵马精多,遂交战。逊自为中部,令朱桓、全琮为左右翼,三道俱进,果冲休伏兵,因驱走之,追亡逐北,径至夹石,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乘万辆,军资器械略尽。休还,疽发背死。”此次战役的胜利,极大地振奋了吴国君臣,因为自孙吴夺取荆州时,为避免陷于同魏、蜀两线作战的困境,孙权被迫向曹魏称臣、纳贡。魏文帝曹丕一再胁迫孙权“质子”。夷陵之战刚结束,曹魏三路大军征讨吴国。孙权一面发兵抵御,一面“卑辞上书,求自改厉”,声称“若罪在难除,必不见置,当奉还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终余年”。《三国志》卷四十七《孙权传》。孙权一时间被弄得狼狈不堪。由此可见,孙权在取得夷陵之战的大捷后,也十分需要在军事上同魏国决一高下,将曹魏咄咄逼人的嚣张气焰打下去。所以,陆逊在石亭之战中获得全胜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他不仅进一步显示了陆逊杰出的军事才能,而且使吴国在三国中的地位大大提高。石亭之战后第二年,即公元229年,孙权于武昌即皇帝位,改年号为黄龙,表示与魏、蜀二国在名分上完全平等。
  夷陵、石亭之战后,陆逊声名大震,魏、蜀二国皆视其为劲敌,不敢轻举妄动。如孙权称帝时,蜀汉群臣愤愤不平,认为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孙权乃“僭逆”,应“绝其盟好”,诸葛亮认为“今若加显绝,仇我必深,便当移兵东伐,与之角力,须并其土,乃议中原。彼贤才尚多,将相缉穆,未可一朝定也”。《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其实夷陵之战惨败,诸葛亮亦耿耿于怀,若有机会亦欲复仇,但以陆逊为代表的东吴“贤才尚多”,才使得诸葛亮不敢轻启战端,重蹈覆辙。
  魏国也深知陆逊精通谋略,善于用兵,故时时加以提防。如石亭之战前,魏前将军满宠就反对曹休深入吴境。他认为“曹休虽明果而希用兵;今所从道,背湖旁江,易进难退”,《三国志》卷二十六《满宠传》。很可能掉入陆逊所设的陷阱。嘉禾三年,孙权、陆逊、孙韶兵分三路,大举北伐。魏明帝曹睿御驾亲征,孙权退走。恰好陆逊派出的信使韩扁被魏军擒获。诸葛瑾急忙写信给陆逊:“大驾(指孙权)已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