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军碑 一九四二-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地点,俟所有权移转之后,委员长乃有处分此项器材管理之权。本人此种行动系以总统代表资格执行之。”史迪威此种傲慢态度不但使蒋介石立即电告宋子文,令其径向罗斯福告知其事,并嘱宋子文暂勿谈史迪威去留问题,由罗斯福自行决断。
  美军方闻此讯后,便由陆军部次长麦克莱以罗斯福名义电复史迪威表示支持。宋子文看到此电稿即面见罗斯福详陈其事。罗斯福面告宋子文说:“嗣后租借法案事,君代表蒋委员长、霍普金斯(Harry
  L?Hopkins)代表我,在华盛顿共同商定,这样史迪威事实上就只是专任参谋长而已。如委员长仍以为未妥,我当更换之;俟霍普金斯和马歇尔返美时再定。”
  由此可见罗斯福实无利用其军事代表(史迪威)控制援华物资之用心,事情完全是出自美国军方、特别是马歇尔为了支持史迪威,便利用其手中职权变更罗斯福对华政策主旨所采取的手段[笔者注:这当中也含有史迪威本人及其身边的军事、政治顾问们的主意,我曾多次亲自听到过他们对此事的议论]。只要美国军方不改变其对华态度,纵使更换了史迪威,另派美国别的将军来取代史迪威,中国受到美军方的不公正待遇的现象仍会照旧不变。通过此事也证明了当时中国外交工作的低能和局限性。战时外交在军事方面无疑应占据十分重要地位,而中国政府把一个对于美国军方不具备影响力的熊式辉派任驻美军事代表团长(朱世明为付团长),这本身就是一种失策。这也表明当时国民政府用人的政策,只重资历门户,而忽视才能和实效。对比美国的用人政策就完全不同。起初,史汀生、马歇尔曾打算派资深的第1军军长德鲁姆中将(Hugh
  A?Drum)来华,因德鲁姆的对华主张同马歇尔的对华政策相左,便改派同马歇尔私人关系笃深且愿意执行马歇尔对华政策的史迪威来华。所以,众所周知,只要马歇尔及其决策圈的人一天不改变对待中国的态度和政策,任何接替史迪威使命的美国军人,也就不会改弦易辙。
  后来的事实果然如此。罗斯福派其助理居里为特使来华调查协商后,居里否定了史迪威要利用控制租借物资去换取中国对整军和收复缅甸做出承诺的主张。并在同蒋介石会谈中,再次明确史迪威为蒋介石参谋长的身份,建议蒋介石召见史迪威,准许史迪威赴印度主持中国军队的训练,筹备收复缅甸的作战。此时正是1942年8月3日,距离蒋介石拒见史迪威已整整1个月了

缅战失利 中美关系暗流汹涌(4)
[笔者注:自史迪威拒绝向美国转达中国的三项要求,并声称:他是美国总统的代表,要维护美国利益后。他先后于5日、7日、18日三次请求晋见蒋介石面呈有关报告和计划,均被拒见。原已答应设立中国驻军任命史迪威为总指挥,罗卓英任副总指挥一事,也稽延到8月3日蒋介石召见史迪威时,才正式发布命令。史迪威在遭到上述三次蒋介石的拒见后,便愤而密电马歇尔,要求他对中国摊牌。电云:“为求今后处理事务有所准绳,建议由总统将下列意旨明告蒋介石,如经蒋接受,则我们今后之工作才会有真正成效……倘若被拒,也不至影响美国对日作战,我们必须在此时将蒋介石拴住。否则,今后难以对其控制。如设定今年底攻缅,则下列各条必须办理:(1)、派遣总司令(这是史迪威急切想得到的职位)并赋予组训和监督物资的全权;(2)、第一批30个师集中云南,立即开始组训换装,称“Y”部队;(3)、总司令有任免、奖励、惩罚权力;(4)、各部队配置美国军官任教官;(5)、驻印军未经总司令认可之军官应解职;(6)、对陈纳德的赞誉宣传必须停止。如上述各项如得不到蒋介石的承诺,则应采下列步骤对之:(1)、撤回在华军事人员;(2)、撤出支持中国战区的美国第10航空队;(3)、解散训练中国军队的机构和教官。(4)、停止向中国供应物资,已运到印度的援华物资移交英国。”马歇尔审时度势并未采纳史迪威的上述建议。居里于2月21日抵渝、8月7日回美,在渝16天同蒋蒋介石交谈14次,谈话内容涉及史迪威7次。并对于印度独立、中英、中苏关系,战后国际新秩序、中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其起因,援华租借物资所有权的转移以及三路反攻收复缅甸等问题都广泛地交换了看法,取得共识。居里表示:对史迪威有以下处置:可将其调回;也可取消其双重任务;并在其所拟计划中明确其地位与权限。蒋介石明确表示:他对物资不重视,更没有为获取美国援助而请美国推荐参谋长之用心;至于史迪威之去留是美国自己的事。他惟一的希望是盟国对中国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平等相待、信守诺言。中国抗战既是为自己争生存,也是为盟国做牺牲、做贡献。告之时下不宜与史迪威相见,有关事宜请他与何应钦相商。最后蒋介石同意于8月3日召见史迪威,告之:在印度成立中国驻印军及人事任命事项,命史迪威赴印度组建兰姆伽训练中心,并筹划收复缅甸的作战。恰好这时美军已取得中途岛大捷。8月7日,美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Gudelcanal
  L)登陆成功,太平洋战争形势转向有利于盟国。8月14日,美国陆军部作战司即建议:“美国宜于本年雨季后夺回仰光和全缅甸,中国的三项要求可接受,但租借物资供应需有交换条件。”并将此意用罗斯福名义拟成电文答复中国。该电稿经马歇尔核转白宫,居里首先反对,罗斯福也反对,此建议终被搁置]。
  由于居里的斡旋,并明确了史迪威主要身份是蒋介石的参谋长。而且他还反对美国利用租借物资供应向中国索取权力。在居里努力营造的中国同美国关系又见和谐的氛围中,蒋介石接受居里的建议,决定于8月3日召见史迪威,宣布其曾于6月29日允诺设立中国驻印军总指挥部,由史迪威、罗卓英分任总指挥、副总指挥,柏特诺和温鸣剑分任参谋长、副参谋长的人事任命和机构编制。此后又经中美双方共同研究制定了,中国驻印军各师和独立的特种兵各部队编制表以及“兰姆伽训练中心(Ramgarh
  Training
  Centre)”的训练计划。由史迪威前往印度兰姆伽(又称拉姆加尔)主持其事,并同韦维尔就中国驻印军在印度的地位、后勤供应、官兵身份、交通运输与由昆明运往印度新兵和有关人员入境居住、转运等等问题进行协商;还须同韦维尔商讨收复缅甸作战的各项问题。此次召见史迪威汇报了,在云南训练第一批30个中国美械师的机构设置、训练营地、教练场所、训练器材、训练计划、教官选定和后勤供应等事项。蒋介石当责成何应钦同史迪威面商实施细则。关于云南的防卫问题,责成驻昆参谋团林蔚团长召集昆明防卫司令黄维,11集团军总司令宋希濂、驻滇南第1、9集团军总司令卢汉、关麟征与史迪威、陈纳德面商。关于收复缅甸问题,蒋介石明确表示:中国全力予以支持,接受史迪威于7月18日呈报的《收复缅甸作战计划》。他强调指出:反攻缅甸作战的成败,关系对日作战的全局,只能打胜,不能失败。因此,必须强调指出,务必坚持计划中所规划的“三路进攻以收复安达曼岛和全缅甸”的方针。还应将中国此前提出的“三项要求”纳入计划送交美国,由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审议通过,裁定实施。中国即将组建远征军,施以4至6个月的训练后,即可配合由印度出击的中美英联合兵团的作战行动,由滇西攻取腊戍后立即西进,与联合兵团会师曼德勒,再南下仰光。当陆上部队行动时,英国海空军应采取行动,收复安达曼群岛和孟加拉湾海域,并适时对仰光进行两栖登陆和空降作战。以彻底歼灭侵缅日军,收复全缅甸并恢复仰光港口的海运功能。
  

“X”“Y”部队的组建(1)
8月4日,史迪威与居里一道离渝赴昆,于6日抵印,同往兰姆伽视察已于6月28日进驻的孙立人新38师和刚刚于8月2日入营的廖耀湘新22师。这些在缅甸曾痛揍过日本鬼子的中国官兵,虽然军服破旧、武器简陋,其军容却极整肃,人人精神抖擞,个个威武雄壮,动作娴熟,战技精湛。史迪威陪居里观看了他们的动作操练、实弹射击、刺枪格斗、手榴弹投掷、障碍超越、土工作业和战斗演习后,居里非常高兴、频频称赞。史迪威对居里说,让我再对这些勇士们施以4个月的美式训练,定然会把他们练成“攻必克、战必胜”的常胜军,等到反攻缅甸战役打响后,您如有机会来战场上看看,定会更加赞不绝口。
  8月7日,居里返美后,史迪威便全身心投入对兰姆伽训练中心各项工作的检查与督导。此前他向美国陆军部请求调派的数百名军官,这时已相继到印向其报到。史迪威原来打算派这些人到中驻印军和云南远征军各部[笔者注:即第一批接受美械装备和美式训练的30个中国师]担任营以上指挥官和参谋长,因他的这项计划遭到了蒋介石和中国军队官兵的强烈反对而作罢。他便将其改派到中国驻印军各部队营以上单位任联络官,还派出一大批各兵种有教学专长的军官到兰姆伽和昆明训练中心所属各学校任中教官
  [笔者注:中方称这种按兵种和专业设立的学校为训练班。1943年初美英首脑在北非卡萨布兰卡会议上批准了史迪威的《收复缅甸计划》(该计划已于1942年10月C?C?S将此计划命名为“安纳吉姆计划”。作为1943年对日作战的一项主要行动),中国即在云南组建成由陈诚任司令长官的“远征军”,辖宋希濂的11集团军、霍揆彰的20集团军、杜聿明的第5集团军,称为Y部队。史迪威则派多恩(Frank
  Dorn)上校任昆明训练中心主任]。在史迪威亲自主持下,兰姆伽训练中心于8月26日开学。
  1942年8月,史迪威在印度待了3周,除在兰姆伽亲自指导检查训练工作,还要到新德里同韦维尔商议收复缅甸的问题,却一事无成。他十分讨厌英国人讲排场和夸张的作风,更憎恨韦维尔那种言而无信、说变就变的态度。他对自己所指挥的中缅印战区美军内的人事纠葛和行政事务也很头痛,特别是“驼峰”空运中的走私和各种侵吞行为以及其他种种丑闻,都令其火冒三丈,感到必须由华盛顿派一位清正廉明的监察官来彻底查处一番。这期间让他称心的人是美军供应署长惠勒(Raymond
  A?Wneeler)少将和他所办的《中缅印战区报》以及《简报》主笔弗雷德?埃尔德里奇。
  8月23日,史迪威在兰姆伽中国驻印军举行的纪念孙中山大会上,用汉语普通话发表激情洋溢的讲话,受到中国官兵的喝彩。他用汉语讲述宋朝爱国名将岳飞打败侵略者金兀术的动人故事,以及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终于灭吴复国、报仇雪耻的感人篇章,他要求中国官兵包括自己在内都要学习越王勾践,牢记缅战失败的教训和耻辱,认真研究打败敌人的战术,苦练本领,枕戈待旦,向曾经打败过我们的敌人发动猛烈反攻,直至彻底把它消灭掉,重振中华勇士的雄风。讲话中他那通俗的语言,感人的情节,引得全场时时欢声雷动,掌声不断。此情此景让史迪威心中大悦,在写给妻子温妮的家信中也尽情地叙述了他当时极其愉悦的感受,称“中国士兵太可爱、可敬了。”

“X”“Y”部队的组建(2)
史迪威原计划在印度训练10万中国新军。因国内兵源并不充裕,兼之他派到昆明接兵处给赴印新兵检查体格要求过高,淘汰率竟达40%以上。以致于9月起每天只有485名新兵到印,11月每天达650人。到1942年12月,由昆明空运到印度汀江,然后乘火车到兰姆伽的新兵达32000余人,其后两年,总共有53000人在兰姆伽接受了训练。当即补充新22和新38师,使该两师都能按新编制获得满员,每师为13800余人。
  中国驻印军[笔者注:通称“X”部队,又称X光部队]各部队的编制,既参照美军的模式,彰显其火力强、机动性大、补给多样化滑、协调紧密的特点,又保持中国军队向来重视政治工作的传统,在特业参谋范畴内设立各级副职政工干部和政工机构,例如:团以上按级设政治副团长(副师长)和政治处(部),营、连两级设政治指导员。其下辖主要编制是:
  (1)、师直属部队有:特务连,搜索连由自行车、摩托车各1个排、骑兵4个排共240多人组成;侦察队、工兵营由3个工兵连、1个架桥材料连、补给连、指挥连组成;炮兵指挥组辖75毫米山炮2个营、105毫米榴弹炮1个营;通信营由3个有线电话连、1个无线电报连组成,辎重营由3个骡马连、1个汽车连组成。另有卫生队、野战医院、军乐队和军邮局。
  (2)、师辖3个步兵团、团辖3个步兵营及直属部队。团直属部队有:特务排、侦察队、通信连、汽车连、骡马连、迫击炮连(81毫米迫击炮12门)、战防炮连(37毫米战防炮8门、57毫米战防炮4门)、卫生队等。
  (3)、步兵营:由战防排及3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组成,其中战防排配备有战防枪3挺、火箭发射筒3具、火焰喷射器3台、轻机枪3挺。
  (4)、步兵连:配备轻机枪9挺、60迫击炮6门、辖3个排,每排3个步兵班、1个炮班。
  (5)、重机枪连:配备重机枪8挺、火箭发射筒9具、马42匹。
  1943年初开始由曹艺、曹开谏、李乐中、梁可发、刘措宜、蒋公权、候志磬、徐懋禧、林冠雄等人陆续带着所部官兵徒手来到昆明,经过体检后空运赴印,相继进驻兰姆伽,分别编成汽车第6团、骡马辎重团、工兵第10团、工兵第12团,重炮第5团、重炮第4团、重炮第12团,重迫击炮第11团、步兵第1团以及总部特务营、宪兵营、通信营、高射炮营等。嗣后由赵志华等人率队徒手来印,先编成战车第1、第2两营,后来在印度兰姆伽扩编为7个战车营,其中第1、第2两营参加缅北反攻屡建功绩。迄1943年春,兰姆伽兵营驻有53000余名中国驻印军。
  兰姆伽训练中心的指挥参谋学校以美国利文沃思指挥参谋大学实行的教学内容为基础,采取突击速成的教学方式,用6个星期来完成原来需要1年半时间才能教完的课程。主要课程是美军参谋作业和指挥运用战略战术的艺术。他们采用图表、幻灯、电影与讲解、课堂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学员一看就懂,一学就会,考核成绩普遍优异,证明其施教方法十分有效。
  1943年初,中国设立由陈诚任司令长官的远征军长官部于楚雄,辖杜聿明的第5集团军,驻昆明周围地区,杜兼昆明防守司令;宋希濂的第11集团军,辖第2、第6、第71军,驻风仪、永平、保山一带,总部在大理;霍揆彰的第20集团军总部驻弥渡,辖第53军、第54军,驻祥云、弥渡、风庆、镇康一带。同时在昆明北校场设立“军事委员会驻滇干部训练团”由蒋介石兼团长,龙云代团长、陈诚兼副团长、杜聿明兼教育长,主持创建的实际工作[笔者注:从第2期开始相继由宋希濂、霍揆彰、关麟征、卢汉等轮流兼任,最后一期由20集团军副总司令梁华盛专任]。分设步兵大队:第5军军长邱清泉首任大队长,驻黑林铺;炮兵大队:由炮51团团长李道恭少将任大队长,驻昆明东郊干海子。另外还设有工兵队、通信队、情报队、卫生队、汽车队、后勤队、外语队,分驻马街、北校场等地。与此同时,史迪威则派其助手多恩上校为昆明训练中心主任,带着美军教官来到昆明,分别在黑林铺、马街、北校场、干海子等地建立各科学校,制定训练计划、编出教材、制作教具、选定射击场地、构建设施,训练示范部队。中方负责受训学员的行政管理、生活供应。美方负责训练实施和学员考核,美方教官的住宿、生活服务均由军委会外事局驻滇服务团统办,译员由其派遣和管理。
  昆明训练中心各兵科学校的训练时间每期6周,只有炮兵是8周。训练对象为远征军各师及第1、第9两集团军各师和昆明行营直属各部排、连、营三级干部,再由这些受过美式训练的干部回到原部队,以师或独立团为单位,分期轮流集训全部班级干部,然后正式换成美式装备再行全面的美式训练,以求达到熟练地使用美式武器装备,娴熟地掌握战斗技能。炮兵部队则移驻干海子接受训练,合格后就地更换火炮及相关装备,配备联络官再返回原防。
  驻云南的部队,又称云南约克部队(Yoke
  Force,简称“Y”部队),首先更换远征军所属第2、第5、第6、第8、第53、第54、第71军及第2荣誉师、第48师、第93师和伞兵总队的武器装备,以后方更换第1、第9两集团军的武器装备,美军联络官遍布营、团、师、军、集团军5级单位。多恩在训练结束后移驻远征军长官部,称“约克部队作战本部”(Yoke
  Force
  operation
  staff),成为远征军的总联络官。
  

112团深陷重围(1)
1943年2月9日,中美英最高军政幕僚加尔各答会议结束后,史迪威便陪三国军方代表赴兰姆伽考察中国驻印军,参观营舍,观看各项训练和战斗演习,受到一致好评。接着史迪威便派其参谋长柏特诺准将率驻印军总指挥部有关人员和警卫、通讯部队,前往列多组建“北方战区前线司令部”,着手创建列多作战基地:在列多至卡图约20公里的地段里修建2个师的野战兵营,将新38、新22师移驻于此,专门进行适应缅北地理气候和原始森林内生活与作战的体能、战斗技能、战术运用的实战训练。此时这2个师已在兰姆伽接受了半年的美军制式和兵器装具使用的训练,成效甚佳,曾受到阿诺德、迪尔、韦维尔、何应饮等人的肯定和赞誉。同时修建可容数千伤患住院医治的大型野战医院设施,将美国陆军第20医院移驻其中。另由惠勒将军指挥刚从美国来到印度的美军航空工程团、机械工程团和几个独立工程营,加上中国工兵第10、第12两个团,再雇佣几万名印度民工配备汽车队和大象队,分别展开对印度东部阿萨姆境内数个飞机场的扩建以及列多向缅北新平洋延伸180公里公路的修筑,并明确此项筑路由阿姆斯、皮克二位将军负责。将兰姆伽的留守总部和训练营的领导工作责成伯金准将负责。并决定新30师于1944年初空运来此进行换装和训练。
  此时史迪威为指导滇西远征军的召集编组、昆明和桂林训练营的建立,分别派多恩准将和阿姆斯准将任昆明训练营和桂林训练营的美方负责人,他自己则经常穿梭于新德里、昆明、重庆、桂林之间。其将列多“北方战区前线司令部”和兰姆伽留守总部和训练营的指挥权分别交给了柏特诺和伯金代行,而刚刚来到印度任新1军军长的郑洞国成了并无实权的陪衬,以致柏特诺更加自以为是,目空一切。他既不把郑洞国、孙立人、廖耀湘这些优秀的中国将领放在眼里,也无视他身边那些美国军官的存在。他特宠而骄、俨然以史迪威的代言人自居。
  孙立人选派谍报队长罗尔曼上尉和新22师情报参谋段吉陞上尉,他二人分别带着数名素居缅北山区的克饮人,化装成走村串乡的小商贩,背着货篓到处游走叫卖,有的则装成乡间的游医或托钵的行僧,四处走动,因而亲眼看见日军的行踪,据实向孙立人报告:
  (1)、日军搜索联队已进入大洛盆地,5月雨季来临后敌大部退回大洛,只留1个中队据守瓦南关、拉家苏一带,雨季刚过大洛之敌正向前方移动。
  (2)、在新平洋、宁便、卡劳、于邦地带,原为日军第56联队第2大队据守,雨季来临后该敌仅留守第6中队在上述各地担任搜索警戒,其主力退回大奈河南岸太白家、孟关地区。
  (3)、侦知日军18师团部正由梅苗向密*移动,该地现有敌114联队据守。
  (4)、敌55联队驻在英多地区、56联队驻在卡盟、孟拱一带。
  (5)、密*西机场有日军飞机5架、英多有飞机6架、孟拱至孟关已通汽车。
  (6)、伦京矿区现关押着千余中英被俘人员在一队日军看管下,强迫担负开采玉矿的劳动。
  当孙立人把以上确切的敌情告知柏特诺时,不料,柏特诺由于对中国军队怀有很深的偏见和错误看法,竟然不相信中国情报的真实性,反而认为英军所提供的“缅北只有少数缅奸武装,未见日军踪影”的不实情报更加真实可信。此时柏特诺便在自己那种急功图名、彰显个人才能的强烈情绪支配驱使下,既不找身边的美国军官商量,更不向中国将领征询意见,独断专行,贸然命令掩护筑路已推进到塔加铺、卡拉卡的第112团陈鸣人部,兵分三路,以团部直属部队和第1营为中央纵队,由塔加铺直趋新平洋;第2营为左纵队由塔加铺攻取卡劳、宁便,另以一部向于邦钻隙迂回;第3营为右纵队由卡拉卡攻取大洛。 。。

112团深陷重围(2)
10月29日,中央纵队一战攻克新平洋后,左纵队也相继攻克卡劳宁便、宁便沙坎等地,右纵队则攻克了拉家苏。只是第5连江晓垣部由宁便沙坎向于邦迂回途中遭到日军伏击,双方发生恶战,敌悉被歼,我112团第5连连长江晓垣、排长刘治等30多名官兵壮烈牺牲。陈鸣人团长闻讯大惊,即令第1营营长李克已率第2连配属重机枪,迫击炮各1个排驰援第5连,迎击来援之敌。团部随后跟进,据守在第1营左面的山丘上。另派丁涤勋、李纯明部[笔者注:由步兵、重机枪、迫击炮、火箭筒各1个排组成]占领大龙河与大奈河交汇处北岸,构筑阵地、切断日军水上交通,阻敌渡河。
  于邦位于宁便沙坎至太白家之间,居大龙河西岸,为太白家的桥头堡,是孟关经拉征卡、太白家、宁便沙坎到新平洋之间的一处军事要地。它三面依林、一方面水,日军用1个加强步兵中队据守此地,构建了坚固的野战阵地,其炮兵阵地与之隔河相望,能随时给以有效的火力支援。狡猾的日军还在于邦阵地西方约500米处通往宁便沙坎的路旁林间,利用其中一株如盖的大榕树及其周边的灌木林,构设了一个十分隐蔽的伏击阵地,以致我112团江晓垣连由宁便沙坎行抵此地,便猝不及防遭到埋伏在这里敌人的袭击。幸好我军官兵在卡图受过森林反伏击战的训练,官兵们各自为战的反应快、动作娴熟,虽然突然遇袭,他们都能迅速而准确地组织反击。虽然连、排长牺牲了,其余官兵沉着镇定及时熟练地各自为战、迅速地占领射击阵地,并一举全歼了这股日军,与前来增援反扑的日军再起激战。
  持续到午后,李克已营长率部来援,方将该敌打退。我军乘胜追击逃敌至于邦敌阵前,遭到据守于邦的日军猛烈而密集的火力急袭,无法前进。李克已即以一部在敌阵之前同于邦之敌胶着对峙,而以主力固守于邦西侧500多米处原日军的埋伏阵地,利用其中一株大榕树为核心阵地,建成被誉为“李家寨”的坚强据点,他以班为单位在其四周构筑可四面对敌的环形据点,各班间用交通壕连通,另于大龙河边设置空投场,在各班据点外四周设置障碍、埋置集束手榴弹和地雷,另派机1连连长吴瑾上尉亲率重机枪1个排占领渡口,封锁河面,阻敌来犯。日间敌曾数次渡河反扑均被我军击退。
  11月1日深夜,日军出动数百人,利用夜暗从渡口附近偷渡成功,以一部围攻据守渡口的吴瑾连的机枪排,混战中,吴瑾阵亡,部队便退回“李家寨”核心阵地。该敌则跟踪追到“李家寨”核心阵地外发起猛攻,却被我李营各班在阵前埋设的地雷和集束手榴弹炸得血肉横飞,死尸遍地,残敌纷纷逃逸。另敌一股百余人,逼近到“李家寨”西北面第112团指挥所,突然急袭,混战中陈鸣人带着特务连突围而出,该团的美军联络组中校联络官艾其逊等3人被日军从吊床上抓走。11月3日,敌又来攻“李家寨”,激战终日敌抛下20多具尸首而退。已由孟拱推进到了孟关的日军第56联队联队长长久竹郎大佐,鉴于第2大队连日对“李家寨”的围攻均未奏效。他从被日军俘虏的美军艾其逊中校口中得知:现在新平洋、宁便、卡劳、宁便沙坎和进攻于邦的是中国新38师112团主力,该团第3营已在大洛盆地攻占了拉家苏;新38师的主力尚在列多,其114团有可能进出塔家铺、卡拉卡一线,其前锋距新平洋仅10公里。当即增派第3大队前往围攻“李家寨”,同时向日军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建议:应机动师团主力进出富昆溪谷[笔者注:即胡康河谷]北部,先围歼已到于邦北侧、宁便沙坎、宁便、卡劳、新平洋及拉家苏一带的重庆军新38师一部,确实控制大洛盆地和新平洋、于邦等地,采取先发制人方针,迎击来犯之敌。这个建议正合田中新一的心意。

112团深陷重围(3)
11月4日,田中新一接到第56联队联队长长久竹郎大佐的前述建议,当予采纳,立即在密*召集指挥官会议,决定亲率师团主力向新平洋山口开进,预定于12月15日开始进攻。此行动被15军司令官牟田口所阻止,当令18师团“停止进攻,在孟关地区外围迎击敌军,不得已时固守加盟。如再向大奈河北岸增兵,需经军司令官批准。”结果田中便以55联队主力在孟关布防,以该联队第3大队增援搜索联队对拉家苏的围攻,以第56联队主力围攻“李家寨”,一直激战到12月29日,我新38师114团攻克于邦,我新22师65团于1944年1月25日,在百贼河全歼日军第55联队冈田大队,拉家苏之围遂解。
  11月6日,日军第56联队主力由孟拱推进到了孟关后,立即派出第3大队在山炮第2大队支援下,对我新38师112团据守在于邦西北侧被称为“李家寨”的李克已部大肆反扑,不但切断了该部同宁便、卡劳、宁便沙坎的联系,而且摧毁了我军原来据守在大龙河与大奈河交汇口的防御据点,将李克已部严严实实地完全包围起来,并不分日夜地对其发动猛攻,均被我李营打退。日军伤亡惨重,不得不惊呼“这真是一个啃不动的硬骨头。”
  与此同时,日军第18师团师团长田中新一鉴于第56联队投入对“李家寨”的围攻,而且损失日增,感叹“中国军队的战力已达到不可与昔日相比的精强程度”。他经侦察后得知我军主力尚远在列多,便决定以师团主力自宁便进攻新平洋先歼灭112团。即令师团向孟关急进将师团部推进至加盟,接着再前进至新邦[笔者注:孟关南方30公里处的瓦拉班附近]。李营虽守住了阵地,却中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