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生活智慧之书太极博弈原理-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所以现在国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境地,就是科学证明不了的,就称为迷信(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论证精神),有效果了,那就默认它的地位,然后灌之于“应该是有点道理”,“应该是有点科学的”。
其实中国千百年下来积累的文化何止一门“中医”?只是我们定了一个潜规则:要是西方“科学”的思维方法没办法证明的,这些文化都不能光天化日之下传播,以至于慢慢失传,尤其是素有帝王之学的一些学问,聪明的读者应该开始有点启发了,在一定制度下,团体里面不需要太多的有能人,更需要愚人,还是老子最明白中国千百年来的管理道理。与之相反的,中国港台方面做得非常好,学术很自由,创造力也较强。
比如说我们谈打通任督二脉,练气功可以治病。有一部分人就非常抵触了,会如此质问道:“任督二脉的直径是多少,任督二脉的生理功能什么,由什么组成的,会不会成仙,会不会成为武林高手?”。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医的经脉学问,也根本不知道气功的原理,也根本抗拒去了解是否有这种成功的案例。
——他们既知识贫乏,思维又固化,又缺少他们所信奉的“科学”的态度。一味地去信,一味地去不信。这就是正宗的“迷信”。
说中医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中医无用论,感冒都治不好,旧社会死了多少人;
说西医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西医毒人论,都是残余,治此诱发彼,治标不治本;
说古代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封建阶级论,打倒万恶的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
说现代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现代末世论,天怒人怨。
……
本书绝大部分的内容传承自中国文化,融合西方的思辨方式,你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去验证。但是,笔者深信,我们目前都没有能力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但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论证。因此本书能给到大家一种科学的完整思维观念,正视存在,执而不迷。

☆哲学家
通常这类人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但是有一个通病,就是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说能虚不能实。难以把理论运用在生活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本书内容不仅具有完整理论性,而且具有极高的实践性。实践才是理论最终的检验标准!

☆各专业行业
知识分两种,一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领域知识,即专业知识。二是关于我们的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即通识。运用这类知识,能够指导着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通识对应的能力,叫做通识能力。
笔者一般建议别人多看一些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当你学好它们的时候,你便能对其他学问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比如你做销售,你学了关于贸易商,代理商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补充了心理学的知识,无疑能加深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明白如何沟通,为什么这样沟通。
如果你工作上要转行,那么你所有的专业知识可能就用不上了,那么接下来你就需要靠你的通识能力去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适应新的环境。
又比如说你的口才能力,辩解能力很好(通识能力),那么即使身处不同的行业,你依然能很好地发挥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处于百科归类图最上层,是最完整的通识能力引导理论。

☆希望能突破自己,改变现状的人
很多人跟笔者说,“生活就是要快乐和简单,何必想得那么复杂呢。”
诚然如此。但是反过来想,“是什么让我们想得复杂,又是什么让我们想得简单,又为什么存在复杂简单的说法?”
——那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所生活的情况不一样!
这才是问题最核心的。人,有着无数的不得不,人活着真不容易!
本书是笔者从自身无数的“不得不”中解脱出来,所领悟的结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读者能在行文中得到启示。

☆易学爱好者
以《周易》为基础的一系列学科如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术等,一直让很多爱好者着迷其中。但是自古以来,大成者为了传播方便,将其精华具体化,后学者通过阅读便能容易理解。
但是其带来的弊端即是容易困人于现象,无法得其精髓,难以变通运用。比如一些命理书告诉读者,什么样的生辰八字的人是具有和善的性格,可是我们可以想想,“和善”本来是没有这个词语的,是古人对某种行为举止,为了便于描述传播,于是定义为“和善”。可是如果读者不知道,也不懂得这一点(太极),往往你就会算不准了,你甚至认为这人的“和善”是永久性的。比如算命师告诉你,“你这个心肠软”,笔者可以告诉各位,这句话可以说是万金油了,什么人都通用。
从太极的角度怎么看呢?那就是特定的环境诱发出某个人某一些本身所具备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目前所有的书并没有提到这核心点,也就成了所谓的“真传只在书本外”。比如“穷凶极恶”并不是某些人独有的,而是每个人都有,只是诱发的环境不一样而已。
所以如果不懂得太极的原理,即便耗尽一生,也难以深入易理的精髓之中,更难以理解生活的繁杂多变。

3。笔者的写作心路
别人问笔者,“为什么你不写一写八卦的内容呢?我看有很多大师级的学者都用八卦去谈人生。”
笔者说,他们会告诉你们很多人生的道理,但是都是很难运用在生活上的,没有谈到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没有谈到“矛盾”怎么化解。其实如果笔者当讲师,笔者也会考虑那么谈,因为可以说得很多,可以耗很多的时间,那么这所带来的收入就不菲了,而且因为傍依着《周易》这个名号,也能显得有深度,身价自然高。
可笔者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要写就要写一本自己的书!

当时笔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究竟要将这本书写成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而且同时保证这本书的含金量不少。如果写得太深,信息密度与跨度太大,估计绝大部分人不会明白”,因此笔者尝试把自己如何想出这些问题的详细思路写下来,隔天自己看看,发现看不下去了,因为太枯燥了。同时根据之前在网络上投放了一些文章,发现愿意去理解的人很少。
面对全新的理论,为了尽可能让读者能阶梯性地接受。所以不得已,笔者把书写得简单一点,以三大原理作为一个纲引,其中穿插一些例子,去引导读者如何去思考。
另外在本书的语言方面形成几种风格,目的是由浅入深,由虚到实,以最大限度地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接口。
同时内容设定了三个梯度:
第一,大部分你们能明白看懂的,并且熟悉;
第二,你们感觉有道理的,但是还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自己生活中的,这需要你们在日常中通过里面提供的方法去归纳生活所有现象;
第三,很玄,很神奇,你完全不明白。这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世界所有文化现象做一个了解并且不依赖于别人的解释(特别是部分专家或名人),才会理解到这个玄奥之门。

如果这是一本好书,无论怎么样,它的信息密度是不会偏低的。即使有一个人看明白,笔者也深感欣慰。
再假定,整本书,接近99%的内容你都看不明白了,这也是笔者考虑了自我最失败的情形了(表达能力已经不行了)。但是,如果你敬重笔者对本书的用心,请你把本书保存好,或许有一天你能用上。
记得笔者小时候对神怪,预测,周易的学术一直很好奇,虽然有书但是看不下去,感觉太深奥了。但是直至那年,笔者认为是人生中最落寞的时候,于是打开了周易学科中的一门……不知不觉四季已经过去了,同时我也跨过了那个坎。
同样,当你们到了绝境的时候,当你们到了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当你们身边的所有无法给予你们一个指引的时候,请翻开本书,笔者相信这本书会让你们得到重生。

书写得很漫长,一方面由于本人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让笔者抄袭的内容很少很少。笔者比较羡慕一些书,列了几个观点,然后举了一些例子,这些例子都能很容易找到,然后就成书了。本书的难处在于,观点很有挑战性。当然自夸一点就是思想的深度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例子只能从自己经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以前有一个读者说,“为什么要得出像你一样的结论呢?”这种问法,好像是认为笔者要强迫他们这么想,或者是故意要引导他们进入一些怪圈。
如果笔者告诉你魔方有六个样子(魔方的六面),如果你只看到一个样子(魔方的一面),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责怪笔者欺骗你。可是魔方就是不止一面,你只是仅仅看到了一个样子而已,因为你也仅仅站在一个角度上!告诉你“六个样子”,实在不是“故意”。
在这个世界里面,有矛盾,并不代表你需要否认其中一方,问题在于你没有发现,你所看到的一切,包括结论,真伪,矛盾,都是你所站的位置而存在。

如果有缘人,能籍此书得到启发,我觉得他们是很幸福的。因为一个思路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个人的成与败,能不能想通,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有时候就在那么“一点点”处不断徘徊。他们现在看我的书,也许暗地里会想“实在太简单了”,此所谓“千金不道破,道破不值钱”,试问能真正自己独立想出来的又有几个呢?整体框架的得来,可谓来之十分不容易,有时候事情想不通我会在淋浴中呆半天,有时候很悲伤的时候特意想些感伤的事情、听些悲情的歌……仅为了寻得一个方向、一个突破口。如果能有一位名师指点,我会感觉到非常的幸福。

初稿之后,再经过半年的时间与读者不断交流互动,再对初稿作了补充,使之更生活化,细致化,实用化。后数次往返图书馆以及翻阅了网络的人间百态,对比之下觉得本书已经初步完善,能以一条思维主干融汇生活,情感,工作,事业,经济,策略等各方面,或以具体为例,或一笔带过,或隐含其中。
三年过去,这本书得来不容易,真不容易,不是小说,不是诗词,是颠覆现有文化思维的结果,没人走过的路,笔者开创了出来,希望能有人会走得更远。

4。本书最基本能给到你什么
虽然我们历练不一定比别人要多,但是只要沿着的路准确,都是不会原地踏步的,在此前提下,随着岁月的推移,我们就能比别人更迅速地到达一个层次高度。
一位学习周易二十多年的网友看到笔者的万法归宗预测法一文之后感慨万千,他说几十年的阅读不及这短短几千字的深刻与精准。
 

如上图,这好比如你花了不少时间去阅读,了解了方法1,方法2,方法3……,但是弊端在哪里?一旦时势不一样的时候,那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情况了。 
现在市面上的书就像快餐,告诉你一个方法或者现象,当时势与场景类似的时候,这些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可是如果没有遇上完全一致的情况,你就不知道怎么运用了,或者你用了没有效果。
这本书与其他的书不一样,不会直接告诉你们答案。在本书的百科归类图里面,告诉我们,一本书越是描述底层具体的东西,你就能越快掌握,可是,你要知道这个世界是千变万化的,你永远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两片叶子,所以你所运用的底层只是存在一定的适用性,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些书在告诉你一些事例一些方法的时候,你会觉得很容易明白,可是往往的情况是:就是使用不了或者使用了没有效果,为什么?
——你没有得到最深入的东西。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关键就在于“宗”,你能够通过一些例子,一些方法,一些现象,找到其本源。你可以利用这个本源,结合你实际的情况(时势),再演化出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法与现象。
这个过程有如图所示: 
  我们很多人,都停留在“你看到了现象”这个层面,我们的传统教育以及目前很多书籍,都让我们形成了这种思维习惯。
老师告诉你计算方法,你只要套着做就行了;
书本告诉你一个结论以及证明这种结论的例子,你按照这个做就好了;
……
整个生活中,我们都似乎在不断地复制着别人以及被别人复制。如果复制了,能给我们带来期望的效果,那多好呀。
可是现实并非如此:
有人不断告诉你不要被骗,你始终被骗;
有人告诉你低调处事,沉稳做人,而你最终还是给单位开除了;
有人告诉你“贫贱夫妻百事哀”,而你最终嫁了个金龟婿,但始终摆脱不了“装饰品”的命运;
……
在本书中,你会见到很多独一无二的观点,原理。这些也许你从来没有见过,但是又能合理推出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笔者很负责任地告诉各位:你们不能把它们当成是“万金油”。因为笔者还可以发明出无数的可以让别人信服的而且独一无二的观点,而其原因在于:明白了各种现象的源头,明白了事物更深层的内在,只要掌握这种能力就足够应付生活中的一切。

你记得当年老师怎么教你双引号的用法吗?老师告诉你:
a。表示引语;
b。表示特定称谓;
c。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d。表示否定和讽刺;
e。引述的作用;
……
(直接告诉你结果)
那笔者会怎么教你呢?
宗:从形象方面去考虑,我们可以这么反问,“加双引号和不加双引号这种形象有什么不一样,我们看到后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那么这时候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宗”就是“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要想,“不一样是为了什么?引起注意?”所以为了探寻这点,笔者就告诉你可以从“根据什么样的语境下运用”这个角度去考虑。
这种不一样可以表现为:
a。不是自己的话,是别人的话——这时候就是代表引语;
b显眼点一点,引起人的注意——这时候就是代表一种强调,着重关注的意思;
d。联系上下文,好像说反话——这时候代表否定;
……
这样思考,即是探源双引号用法的“宗”,然后根据语境内容演化出双引号的各种意思。由此我们不必死记硬背,只要把握其宗,便能运用自如,千变万化!

所以你明白了吗?这就是区别所在!即使几十年后,你把老师教你的所有一切忘了,但是你只要记住这个本质所在,你依然能够知道双引号怎么用,且运用自如。
当你们学完本书之后,至少你们会得到一样东西:那便是你们自己的思维,你们将会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思想!

小时候笔者很喜欢三十六计,还有一些为人处事的技巧,但是笔者后来越来越发现,这些观点有很大的缺陷,因为这些书呈现的只是“零散的片段”,这样只会越读书,越把书读厚,僵固的知识永远没有100%与实际一致!到现在笔者追求的是万变不离其宗:遇到什么事情,并不需要想到哪本书,哪个人说过什么,只需要通过任意一件事情或者任意的画面去想到应对的方法!

有一位MBA的教授推荐笔者读一本关于营销管理的书。上百万字,笔者花了十几分钟把大纲看完了,然后就搁置一边。有不少读者说,“你这样是不是很轻浮呢?”

我说,关于营销只有两个问题,“第一点,你怎么把产品放在别人面前,也就是怎么让别人知道;第二点,别人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而选择你的。”
把这两个问题想一个月,和你花一个月时间只去看一本,效果是很不一样的。
前者更容易让思维着眼于实际:天时,地利,人和,资源链推动,媒介情况,资金运作……由于没有书上内容的条条框框所限制,你更能发散自己的思维,根据实际衍生出很多精准的思考内容,最后你反而可以写出一本书或者更多书;
而你若花一个月时间只看一本书,你可以把书里面的内容背的滚瓜烂熟,随时可以想起什么4P法则,市场细分,人口因素,心理因素,行为因素等等。但是我给你一个产品,你能不能把它的品牌打响?这个问题一旦抛给你,你就明白,你要想的东西远远不止是书里面的内容,你吹得再好,头衔再多也没用,最终是驴是马拉出去跑一圈就知道了。因此,高手总在民间!现在社会上为了混口饭吃的伪学者实在太多太多了。
因此一个样子有点呆呆的创业者跟一个滔滔不绝的管理者是不一样的。一个有平台的操作,跟一个没有平台从零开始的操作,完全不是一码事。

有一些人很聪明的,比如笔者在引导语里面说了很多,然后她就总结了:“透过现象看本质,知道了为什么就知道该怎么办。”没错,可是笔者深信:即使她知道了为什么也是不知道怎么办的。因为她看不出思维的深度,看不到思维的方向,也不知道她自己认为的为什么是什么的样子,这好比如“我知道自己老了快要离开这个世界了,那我能知道怎么办吗?”

我们谈的是思维的方向。你读一本书,得到一个总结,只是一个象,怎么样(的画面)。但是笔者希望读者能有幸得到演象的能力。比如你在困惑怎么去打开市场,假设你没有这个经验(经验是什么呢?它只不过是让你得到一个象而已),这时候怎么办,你可以类象,比如你打开了一个很紧的瓶子,你怎么可以从这个经验中类象出来,从而得到打开市场的经验。花一个月时间去想一个问题,目的在于锻炼一个人的演象能力。只有这个演象能力,你才能终身受用,以不变应万变!
有读者问,那是不是不读书呢?不是,而是读一本书,你要知道这本书的对你的角色是什么,是对你思想体系的补充,还是完全独立的内容。比如你读了营销的很多书,如果你没有办法把他们联系起来,抓不到共同点,那么你很悲哀,你的脑袋需要等待别人去灌注,也像墙头草,没有形成自己的主见思想。反之当你把握一个思维方法,思维体系,那么市面上的所有书,你的所有经历都是这个体系的补充。

最终,谨希望这本书能给到大家的不是问号,不是句号,而是感叹号!


5。全书整体架构



注:为突出此架构重要性,因此将此内容放在书的前面。
 

####第一章命运玄机录
 
——记走过的历程(紫欽天自传)
——命运玄机录是写在2010年,笔者父亲住院期间,当时感觉世界的绝望与无奈,继而回想起过去的一幕一幕,于是记录了下来。

何谓命运?
每一个人的出身不一样,注定起点也不一样,在这起点不一样的基础上,推延往后的历程中,聚合的力量以及潜伏的未知变数也是不一样的。铺展开来,由此形成的轨迹,这就是命运!
因何而写?
旧年经历种种,无意面对。时至今日,笔者深感自己需要克服往昔所留下的阴影,坦然面对,是唯一化解的方法。
今天,笔者站在人生的关键阶段,当须鼓起勇气,去面对一段段走过的历程,正视自己,把这些点点滴滴的回忆记录下来,形成篇章。
这些故事虽然笔者自以为用心,但是部分未能表述清晰明了,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现,人生的某些感受与体悟的诠释靠的并不是某些文字,语言,而是心的力量。


——千金不卖道,赠予有缘人。
………………………………………………………………………………
很少人会对同一篇文章看第二遍,
很少人会对同一个故事回想第二次,
而我重复着过去的记忆……
对家庭,对情感,对事业,对情义,对欲望……

家庭——回不了的过去,逝去难留的当今,阻挡不了的死生别离,未来能否掌握之中?……
情感——你愿意理解我吗?你能理解我吗?是错失还是天意?是纠缠抑或是无缘?……
事业——迷茫中徘徊,何处是征途?……
欲望——因欲望而被左右,因清醒,而懊悔不已。现实让人回不了头,回不到过去,年华已不在!……
……
如何让我平衡这一切?
命运玄机录
—— 
●1986——1999:人的出生已注定了他所面对的潜在的世界

天空很蓝,水很清,很吵杂……

○怀胎中的感受
高中期间曾经进行一次入静的自我训练,我在回忆过去的时候,回想起两幅画面,一幅是妈与爸吵架之后,妈离家出走,爸追过来的场面;另外一幅是刚出生不久,我躺在床上不断蹭脚,哭闹的情景,我清晰记得我当时是因为饿了,以这种方式去引起妈妈的注意,后来直至今天我的脚丫依然留下一个蹭破了皮的疤痕。
……

○背景很单薄
我想,以单薄这个词去形容是比较贴切的。
翻查了姓氏变迁的历史,自春秋翟国被晋国所灭之后,氏族流离迁居……
现在所处的地方,也是迁变的结果,以现在的说法,叫做移民。
近的来说,家族与水有缘,近辈与渔业为生。在文化堵塞情况下,家族间的关系以纷争为主。争,夺,悲,喜这些历程我记忆犹新。

据我妈当年的回忆,我爸早年的时候曾经有执政为官的机会,可是放弃了,既不操守旧业,而选择了维修的行业。在十几二十年间,凭空白一手盖起了两栋楼。

○纯真,没有忧愁与烦恼
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天空很蓝,水很清,我记得外婆抱着还是婴儿的我的时候,我会睁开眼睛看晚上天空,那时候的天深蓝深蓝的,很多星星。
出生在农村的我,小时候度过的方式与城市不太相同。玩泥沙,有时候一堆泥沙可以玩几天甚至好几个月;那时候有很多老鼠洞,可以经常见到禾杆草,就随便在地上捡一些禾草往洞里塞,划一根火柴点了起来,熏老鼠出来;当时有很多小水沟,河流分支,水清澈见底,可以用双手掏起来喝。可是现在已经找不到一条可以清澈见底的河流,当年我是赤着脚,踏着石头,流水不过脚丫,在瓦砾与石子之间,找到一大群摆着尾巴的小鱼或是螃蟹,抓了回来……
抓小虫,抓螳螂,打鸟……
……
这是很纯真的年代,没什么忧愁与烦恼。
今天,尽管身处灯红酒绿,四处充满诱惑的现代化都市里面,在我的内心底处,我更喜欢摆摊的买卖,更喜欢有泥土的道路,更喜欢说着粤语的电影……

○一个白手起家的历程
有时候我见到我的外甥女,玩耍,逛街,我就想,她这个年代确实很幸福。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妈妈以串村的形式挑着扁担去卖豆腐,石膏以及磨豆的石器现在还有保留。
卖豆腐,很辛苦,起早贪黑。很小的时候,背着我去,长大一点,有时候会帮忙打水。
曾经有过一段时间养了猪,每当到卖猪的时候就会起的很早,赶上杀猪的过程,然后接上一碗碗猪红。尽管时至今日我依然对猪红情有独钟,但是已经找不到当年那碗猪红瘦肉猪独有的味道与情感。
那年,一家人挤在两间瓦房里面,很多杂物。
那时候我经常去一些有树有竹的拣柴,每年有一段时间,妈妈和我都会去砍柴,割柴。

(2010年有一次和前辈一起勘探矿石的时候,休息时,前辈跟我说,“我本以为你瘦,没干什么活,但是从你刚才砍柴用的那道劲,恰到好处,而且在挖洞的时候,用力均匀,持久力强!你应该小时候干了不少活!”)

90年代初正赶上国家一些政策措施,当时的经济有一次明显的发展。这个时期比较有利于我爸的维修业,每天都有排着队的顾客,也源于此,积蓄开始下来了,那时候开始,私密的抽屉是比较饱满的,也许是命运安排下的一个积谷防饥的阶段,在2000年家运衰变的一段时间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从两间瓦房小屋开始翻新,到第一栋楼开始筹建,第一层,第二层。装修,再到第二栋楼,第一层,第二层,第三层,漫长的十几年。我爸最后跟我说,这一栋就没钱装修了,等你结婚的时候再自己装修吧……
之后在我感觉到一年比一年生意难做的时候,有时候我会搬出凳子坐到公路旁边,望着来来往往的车辆,思想很遥远而慢慢地不知所想——我喜欢发呆,最早就是从这里开始了。

○为什么这么薄情——心底的恨
“你爸,因为当时没有补品,在你姐姐和你生下的时候,哭了。”
这是我自出生至今,听到的爸爸唯一一次哭的情况。
在我的童年印象中,有着无数吵闹的回忆。
“如果不是为了你们两个,我跟他早就离婚了……”
“早知道如此,如果能回到过去,我不会嫁给你爸爸的……”
“我给你做牛做马,你一点情分都不领……”

有一次,我妈妈病倒了,躺在床上。(我忘记了他去了哪里)我和姐姐很害怕,煮了一碗饭,端在她前面,
“妈妈,妈妈,快吃饭,快吃饭”一边摇着她,一边喊着,伴着快要哭的声音。
妈妈撑了起来,两手抱着我们,
“你要记住,男人大丈夫,是不可以哭的”
“嗯!!”
我不知道当时哭了有多久多久……
……
我恨,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

○一根棒下的管教
有一次,因为作业太多了,我很不耐烦于是随便地写,妈妈都会有对我的作业检查的习惯,见到之后开始打骂我……不过从此以后有一个很良好的习惯:做完作业再看电视,玩。
记得有一次贪玩,用水枪射了别人家的门,别人来投诉了,妈妈就火起来了,把那个水枪狠狠甩掉,坏了。我发了疯地哭喊起来,后来妈还是把坏了的枪捡了起来,用胶布拼凑了完整。
(后来当我长大了,也尝试去教育小孩的时候,我真正能体现那一句话:打在儿身,痛在娘心。
我不知道当摔坏了那个玩具枪那一刻,她的心里有多痛多痛……)

那时候读书很认真,或许是年小,心无杂念。睡前背书,有时候也会做开口梦念书,早起晨读……
对比其他八十后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我那一年出生的人读书是很贵的,我记得每逢期末交学费,妈妈从抽屉里取钱的时候,我们两姐弟都会说,
“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
在这条棒棍下,我的童年少了很多欲望,不能随意买到零食,不能够到处买东西……
但是我所玩过的玩具,所买的每一本书,我都非常珍惜,因为我知道,得来的都不容易。二十多年了,依然在某一角落里面藏着。

○平生第一次偷东西
五月份,荔枝成熟时。当时和一个同龄人很玩得来,于是在他的带领下,去了一片果园,偷荔枝,当时的心绷得很紧,突然间从远处传来园主的打骂声,吓得顾不上什么就往外跑。
后来躲在一个角落里,开始吃荔枝。但是当时很担心,担心有农药会吃死,担心给人发现会给抓去劳改……种种想法充满着头脑,很不是滋味,偷来的荔枝特别酸!
这种的感觉我记了好几个月。后来我逐渐疏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