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京城,人人都在私下谈论。后来人们将这次意外称作露马脚。
三字篇 第四章(4)
自此,人们便经常用“露马脚”来表示本来故意隐藏的一些事不小心被人发现。
■ 吕公泉
典出《宋史?吕大防传》:大防用《考工》水地置泉之法以准之,不旬日,果疏为渠,民赖之,号曰“吕公泉”。
北宋宋仁宗时期,吕大防考取进士之后,被调任为冯翊主簿、永寿县令。吕大防到任之后,发现这个县城没有井,县城的居民都要到很远的山涧里去取水,非常不方便。吕大防便到附近山上进行巡查,功夫不负有心人,吕大防终于在附近的山中发现了两个泉眼。于是吕大防决定将泉水通过沟渠引到县城里去,以解决人民的用水需要。但是地势高低不平,所有的人都以为不可能会成功,不料吕大防运用《周礼?考工记》里所教的方法进行测量和开渠,不久之后,便修建好了一条通往县城的水渠,人民的喝水问题最终得以解决。因为百姓喝水都依赖这条水渠,为了纪念吕大防的引水之功,当地人便将这条水渠称为“吕公泉”。
自此人们便经常用“吕公泉”来称赞地方官员的功勋和政绩。
■ 捋虎须
“捋虎须”一词源于三国时期吴国大将朱桓捋孙权的虎须。
在三国时期,朱桓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深得孙权的信任,可是此人的脾气秉性并不是很好。有一次因为与都督意见不合,就一气之下杀了一个士兵,说是因为自己犯了狂病,并借机逃回建业养病。然而孙权却很爱惜他的才华,没有怪罪于他。几个月以后,孙权劝朱桓回到军中作战,并且说亲自为他送行。孙权说:“现在天下还不太平,平定天下我还需要您的帮忙,现在我将五万大军给你,让你独当一面,您不会旧病复发吧?”朱恒说:“只要能得到您的信任,我的病就会痊愈的。”在饮别宴上,朱桓举着酒杯说:“臣即将远去了,不知何时才能见到陛下,要是能够捋一下陛下您的虎须,我今生就无怨无悔了。”孙权挪了挪座位,朱桓真的进前捋须,并且开玩笑说:“今天真的是捋虎须了。”说完孙权和朱桓两人都开始哈哈大笑。
后来人们就用“捋虎须”指那些敢于触犯权势的人。
■ 马大哈
“马大哈”一词据说是来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相声界。
20世纪50年代的天津,相声名家何迟编了一个轰动一时的相声《买猴子》,由马三立演绎后红遍全国。相声中说的是一个干部,名字叫做马大哈。这个人做事非常马虎,别人一说他就哈哈一笑而过,从来不思改正。这次,他给一个商场的采购员写了一张条,本意是让那采购员去天津的东北角买五十箱猴牌肥皂,他在采购单上草草地写了:“到东北买猴五十只。”那采购员拿过采购单一看,心里虽然有点疑惑,但是还是压抑住没提出意见,照马大哈的采购单去东北采购了。到东北之后,那边的人对这么一张惊世骇俗的采购单非常好奇,但亦很努力地帮助这个采购员满山遍野的抓猴子交差。这个采购员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这五十只猴子凑齐了,并尽职尽责地将其送到了商场,这些猴子到了商场哪肯好好的呆着啊,它们在商场上蹿下跳得大闹一场,人们方知马大哈将采购单给写错了。
后来,人们便将“马大哈”比喻那些马马虎虎,办事草率的人。
三字篇 第五章(1)
■ 埋玉树
语出《晋书?庾亮传》:亮将葬,何充会之,叹曰:“埋玉树于土中,使人情何能已!”
庾亮是东晋时期的大将,曾经辅佐三代国君,是一个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公元327年苏峻和祖约两人出兵造反,攻陷了京城,庾亮推荐陶侃为盟军,一举歼灭了造反的苏峻和祖约,平息了战乱。后来庾亮任征西大将军,镇守着武昌,他一人身兼数职,受到人们的敬仰。但是在收复中原的时候,因庾亮的北伐计划不被采纳,忧愤而死。在庾亮下葬时,扬州刺史何充来参加他的葬礼,何允感慨地说:“庾亮死了,就像是将要把美丽的玉树埋入地下,这在感情上叫人如何能够舍得呢?”
从那时起就有了“埋玉树”一词,并沿用至今天,表示有才华的人去世,离开人间。
■ 卖关子
典出《新唐书?李逢吉传》:有所求请,先赂关子,后达於逢吉 ,无不得所欲。
唐朝时,有一个叫做李逢吉的人两次为相。身为皇亲国戚的他虽身居高位,却完全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他在朝廷中结党营私,卖官鬻爵,无孔不入,无恶不作。他手下依附者甚众,主要有张又新、李仲言等十几个人。这帮人全部都是趋炎附势之徒,仗着李逢吉的庇护,为自己和李逢吉谋取私利,他们自称为“关子”。若是有人因事想要求见李逢吉,必须要经过他们,但是只要敢于用重礼贿赂了关子,见到李逢吉后,就一定能够把他想要办的事情办成或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官职,无一例外。正因为这样,“关子”最后居然将每件事情明码标价,只要将“关子”买的通,事情便能办成,所以人们都将这种行为称为“卖关子”。
在这个故事中,“卖关子”意思是收受贿赂,但是后来人们便经常用来比喻在紧要关头故弄玄虚,以吸引对方注意的手法。
■ 没奈何
“没奈何”一词语出洪迈《夷坚支志戊?张拱之银》:俗云张循王在日,家多银,每以千两熔一球,目为“洠魏巍薄
传说在宋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循王,他家中很有钱,但是此人非常小气,家里的钱是只进不出,这样还不够,他为了不让家人多花一分钱,竟然想出了一个非常绝的办法,就是把所有的银元全部放进熔炉里融化掉,然后再把每一千两的银元铸成一个大圆球,这样别人就没有办法抱着这千两的大圆球来花了,就连盗贼都偷不了。可是家人又都拿他没有办法,于是只能给这个大球取名为“没奈何”。
不论这个故事是否真,但是“没奈何”一词却从此流传下来,一直沿用到今天,意思是指没办法,当时是作为一种对钱的称呼出现的,现在只表示无可奈何。
■ 没心肝
典出《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曰:“叔宝全无心肝。”
陈后主,即陈叔宝,南朝陈,最后一位皇帝。他在位期间大修皇家宫室,每日与文臣,姬妾饮酒做诗,不顾百姓死活。北方的隋文帝秣马厉兵准备踏平江南之际,陈后主居然自恃长江天险对其视而不见。不久之后,隋军渡过长江,在南唐如入无人之地,不久便攻入南唐的都城,将陈后主与一众嫔妃从胭脂井内生擒,并将陈叔宝带回京城。陈后主入京之后,隋文帝对他甚是优待,甚至在设宴之时怕他伤心,从来不奏吴地的音乐。然而陈后主在京的日子过的颇为自得,每日与子弟饮酒写诗作词,几乎整日没有清醒之时。有一次,他居然自己向隋文帝提出要一个正式的官职,以与朝中众人相交,与蜀帝禅颇有几分相似。隋文帝得知后长叹说:“陈叔宝全无心肝!”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字篇 第五章(2)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没心肝”来一个人思想简单,坦白直率。
■ 每事问
语出《论语?八佾》: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之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历来被人们说成是天生有学问的孔子,实际上他的知识也不是与生俱来的,是不断积累和刻苦学习的结果。有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祭祀祖宗的典礼,以前孔子也曾多次为别人家办过丧事,而且他的教育又是以礼乐为主的,可以说他对祭祀仪式应该是非常了解的,可是孔子还是一进太庙就开始问,几乎把每一个细节都问到了。这时就有人说话了,“谁说孔子懂得礼呢?你看他一进太庙把每个事情都问到了。”孔子听见了说:“我不明白的事情,每事都要问,这恰恰是知礼的表现啊。”
后来人们就用“每事问”来表示每件事情都要问个明白,也表示要多做调查研究。
■ 门外汉
典出《五灯会元?天竺证悟禅师》:乃谒护国此庵元禅师,夜语次,师举东坡《宿东林偈》,且曰:“也不易到此田地。”庵曰:“尚未见路径,何言到耶? ”曰:“只如他道,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若不到此田地,如何有这个消息?” 庵曰:“是门外汉耳。”
宋代的文学家苏东坡在庐山游览时曾经写了一首诗:“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人如何举似人。”这首诗以绵延不断的溪流来比喻佛法无边,并且解说了禅宗第一义,可谓寓意深刻。圆智禅师听到苏东坡这首诗之后对他大为赞赏,认为苏东坡在思想上已与佛教子弟无二,但是此庵禅师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他连路都没有找到,怎么能到呢,现在的他也只不过是研究佛法的一个门外汉而已。”
自此,文人雅士经常用“门外汉”为典故,来表示外行或者是对某些事尚未入门之人。
■ 模特儿
“模特儿”一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六世纪。
1537年,意大利的马尔柯修道士,首次用木料和粘土等材料制出一个人体模型,并用一些布料进行修饰。后来这种木偶传到法国和荷兰,被人们称作模特。巴黎的一位女裁缝第一次将时装穿在的模特身上,将模特第一次运用在服装展示上。1846年,正由沃思领导着巴黎时装潮流之时,沃思让法国姑娘威意娜穿上他所设计的服装进入公众场合作进行宣传活动,威意娜被后人公认为服装史上的第一位模特儿。自此之后,欧美的服装市场便开始有意识地训练模特,用以新时装上市的宣传工作。这样逐渐出现了服装及各种行业的专业模特。
“模特儿”最初只存在于服装行业,后来逐渐渗透到饰品、汽车等各大行业。
■ 磨洋工
“磨洋工”一词源自民国初年美国人在京城兴起的一项大型建筑工程。
1917年,美国用清政府的“庚子赔款”在京城修建协和医院和协和医学院,这个工程全部都是由美国人出资,并聘请中国的工人来具体实现的。美国人对这次工程的质量要求很高,并要求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磨砖对缝。磨砖对缝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工艺中的一道工序叫做磨工,即是将砖墙的表面进行打磨,使其光滑平整,具有很强可观性。因为当时的中国工人都将这次工程称为“洋工”,磨砖对缝这项工艺便被称为“磨洋工”,因为这项工艺极为的费时费力,因此后来人们将其比喻在工作中拖延时间。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三字篇 第五章(3)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磨洋工”来表示工作上拖沓、懒散。
■ 莫须有
“莫须有”原指可能有。
典出《宋史?岳飞传》: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南宋时期,抗金将领岳飞屡次遭到奸臣秦桧的诬陷,最后被关进大理寺的监狱当中,消息传出以后朝廷内外虽然都为岳飞感到冤枉,可是秦桧大权在握也没有人敢说半句话。另一位大臣韩世忠,也多次遭到秦桧的弹劾,后来因为他曾帮助皇帝恢复帝位,所以才免遭迫害,韩世忠为了保全自己回到杭州老家,从此不谈政事。可是岳飞的事情却一直让他记挂在心上,经过再三考虑韩世忠还是找时间来到秦桧的府上,决定问个明白。韩世忠对秦桧说:“岳飞到底犯了什么错误,被关押起来?”秦桧说:“岳飞大逆不道,朝廷封官给他,他却不做,反而要动员军队闹事。”韩世忠又问:“这事有证据吗?”秦桧说:“岳飞在写给张宪的信中提到了,内容虽然不清楚,具体的事情莫须有吧。”韩世忠一听,气愤地说:“‘莫须有’,这叫天下人如何来信服呢?”说完这话秦桧和韩世忠怒目相对,过了一会韩世忠转身走了。最后岳飞还是被这“莫须有”的罪名害死了。
后来人们就用“莫须有”来表示凭空捏造或无中生有的诬陷、冤枉。
■ 母夜叉
“母夜叉”一词是流行于《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名字叫做孙二娘。
孙二娘在《水浒传》中的外号是“母夜叉”,因为她生得非常丑,但本事高强。人们都说丑的女子在朦胧月下或者是灯光下看起来要显得比平时漂亮得多,但唯独这孙二娘在朦胧的灯光或月光之下相貌看起来更为骇人,又因为她的本领高强,手段毒辣,因此人们将其称为“母夜叉”。夜叉本是佛经中一种吃人的鬼,这种鬼行动敏捷,隐秘,不为人所知,在人们眼中夜叉是一种本领十分高强,而且凶恶的鬼。孙二娘自身的本领已非常高强,在她开的黑店里甚至挂着人皮和大腿,作者便将她和吃人并且本事高强的夜叉联系在了一起,称她为“母夜叉”。
自此,随着《水浒传》的流行,人们便将丑恶、凶悍的女人称之为“母夜叉”。
■ 拿手菜
“拿手菜”一词源于古代的一个厨师。
古代的时候,某国遭到他国的大举入侵,国王为了保护自己的疆土和百姓,大量招聘人才随军出行,这其中自然也包括保障将士们能够吃饱喝足的厨师一职。招聘的告示一贴出来,大量的厨师来应征随军入伍,这其中不乏一些厨艺高超的厨师,当然也有一些技艺低下的人在其中滥竽充数。
战争赢得了胜利,将士们荣归,举国欢庆。国王非常开心,命每一个随军的厨子都做一道自己做得最好的菜来为将士们庆功。厨艺高超的厨师们趁此机会大展厨艺,技术低下的厨子也战战兢兢地努力将自己的菜做到最好。宴席开始之后,将士们每吃一道菜都非常开心,国王也与将士们一起吃。当吃到色香味都极差的一道菜时国王大怒,便将做这菜的厨子找出来问他是什么菜,厨子哆哆嗦嗦的回答说:“……拿手菜。”旁边一个大臣解释说:“这是他拿手做的一道菜。”国王听完后非常生气,便将那个厨子给处死了。
“拿手菜”本来是一种贬义词,没想到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便经常用它来比喻做事的绝活。
■ 南柯梦
“南柯梦”一词是源于唐朝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
淳于棼是唐朝的一位侠义之人,有一天他设宴庆祝自己的生日,一高兴,多喝了两杯,不胜酒力,居然在座位上睡着了。他在梦中坐着一辆四匹白马架的马车,进入了一棵槐树下蚂蚁窝中的一个城郭,城门上写着“大槐安国”。在大门前迎接并自称为右丞相的人说:“国王看中了您的人品,想要您做驸马”,淳于棼听了之后,诚惶诚恐地答应了,于是他和公主举行了盛大的婚礼。
婚后,国王委任他为南柯郡的太守,淳于棼与公主一同上任。他在位二十年间,南柯郡日益富有。他与公主一共生了五男两女,皆娶嫁于王侯高官之家。但是公主不幸得病不治身亡,淳于棼便扶灵柩入京。王公贵族皆与淳于棼交好,国王渐渐地对其产生怀疑,便派了一辆旧马车和两个老使者将他送出了大槐安国。当出了洞穴的淳于棼居然看到自己的身子躺在椅子上,他一吓便醒来了,派人去槐树下看,果然有一个很大的蚂蚁洞。众人嗟叹,将他的梦称为“南柯梦”。
后来“南柯梦”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空欢喜一场。
三字篇 第六章(1)
■ 娘子军
典出《旧唐书卷五十八?列传十八》:时公主引精兵万余与太宗军会于渭北,与绍各置幕府,俱围京城,营中号曰“娘子军”。京城平,封为平阳公主,以独有军功,每赏赐异于他主。”
唐高祖李渊的第三个女儿平阳,早年嫁给柴绍,夫妇二人同居长安。高祖揭竿之时命柴绍加入,柴绍欲行却担心平阳的安全,平阳说:“你应该赶快去,我一个女人家,若是有事的话自然容易找地方藏身。”柴绍走后,平阳将家财遣散,将附近山中的盗贼收于自己的旗下,不久,平阳以自己的聪慧和严明治军方法,居然聚集了七万多的兵马,后来引精兵数万与李世民同围京城,营中将士将这支部队称为“娘子军”。京城攻下之后,唐高祖念平阳功高,便将其封为“平阳公主”。
“娘子军”后来被引申来表示由妇女组成的军队。
■ 弄潮儿
典出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四》: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钱塘江入海口呈喇叭形,并且在海宁县附近的江底有隆起的沙坎,当海潮倒灌之时,海水在沙坎处遭到堵截,因此潮头陡立形成雄丽的“钱塘潮”,“钱塘潮”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最为汹涌,最高的浪潮高达九米左右。
《梦粱录》中记载,滔天浊浪排空而下,让人几乎认为是翻江倒海,大山被大浪推移之时,几百名弄潮儿冲入潮水之中,手拿小红旗,迎着浪头而去,不畏不惧,翻腾着却时时踏滔天大浪于脚下,宛若嬉戏。在弄潮中取得胜利之后,拿着赏钱,在乐声中披红走在街上,在万人夹道欢迎中迎接着男性的嫉妒和女性的爱慕。
后来人们用“弄潮儿”来比喻走在时代的前端,敢于冒险、敢于进取的人。
■ 拍马屁
拍马屁一词来源于元朝文化。
我国西北地区草原上的蒙古人,几乎每家每户都养马,但是骏马稀少,家家都以能养出一匹骏马为荣。每当人们骑马在路上相遇,停下来问候对方的时候便会顺便拍下马的屁股,捏捏马膘,若是好马便会加以称赞。但是后来时间一长,人们这种相处的方式便成为了一味的奉承、讨好别人的方式。蒙古族本是马上民族,在得天下之后依然维持着他们民族几千年的传承,下属对上司最大的尊重也是拍下上司马的屁股,称赞他有一匹好马。他们入主中原也将蒙古几千年的文化带到了汉族,与汉族的文化相融合,汉族人也学会了这种不露声色讨好对方的方式。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拍马屁”来比喻那些不顾客观实际,阿谀奉承,谄媚讨好别人的行为。
■ 跑龙套
“跑龙套”一词来源于中国的国粹京剧。
京剧中的一些剧目,一般都在开场前或是演出中需要一些小角色来围场走一圈。这些小角色呐喊着烘托一下舞台的气氛,来表现场上有很多的人,并且气势十足,这是一种以少见多的舞台表现形式。他们只需要熟悉一下舞台的站位和队形的变化及一些齐唱的曲牌,他们不用念对白,也不用单独开口唱,他们主要的功用便是陪衬主角和顺应故事发展。因为这些演员的服饰上都绣着龙纹,因此将他们称为“跑龙套”。此外因为跑龙套的演员上场的机会少,可替代性强,剧场中便经常让他们来做一些跑腿、打杂的事情,或者是扮演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
后来,“跑龙套”一词被人们引申比喻所有的行业中做一些不负主要责任的杂事、小事的人。
三字篇 第六章(2)
■ 蓬间雀
典出《庄子?逍遥游》: 斥χ唬骸氨饲肄墒室玻课姨谠径希还鸲拢肯枧钶镏洌艘喾芍烈玻饲肄墒室玻俊
《逍遥游》中有一个故事,说的是一只大到几千里的鲲化成了一只大鹏鸟,这只鹏鸟的翼长达几千里,它越过海上的汹涌波涛迁徙到南方的大海。鹏鸟在大海这个天然的大水池中用翅膀拍起的水花高达三千里,它拍打着大翼,凭借旋风能上升到九千里的高空。一只生活在蓬蒿之间的小麻雀非常不理解大鹏鸟的做法,说:“你想要飞到哪里去呢,我每天腾跃飞翔,不过是几丈高就落下来,在蓬蒿之间飞翔,这已经是飞到很高了,而你想要飞到什么地方呢?”
后人自此之后便经常用“蓬间雀”来比喻一些像是故事中的小麻雀一样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
■ 霹雳手
典出《旧唐书?裴漼传》:崇义大惊,谢曰:“公何忍藏锋以成鄙夫之过!”由是大之名,号为“霹雳手”。
唐高宗时期,同州司户参军的儿子裴漼是一个相貌出众、年轻有为的少年。可是刺史李崇义却看不起他,认为他没有什么真本事,只是空有一副好皮囊,于是经常给裴漼出难题想刁难他。之前同州有很多积压多年的旧案,有数百件之多,李崇义把这些旧案件翻出来交给裴漼,让他速速办理完毕。裴漼叫人找来纸和笔,短短几小时之内就全部判完了,判案道理妥当,判词也写得很好。李崇义看过之后大吃一惊,彻底地改变了对裴漼的看法,并且向他道歉说:“你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才学隐藏起来呢?害得老夫竟然犯了错误。”从此以后裴漼的名声大震,被称为“霹雳手”。
今天我们用“霹雳手”一词来形容一个人决断果敢,才思敏捷。
■ 破天荒
典出五代时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第四卷:唐荆州衣冠薮泽,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刘蜕舍人以荆解及第,号为“破天荒”。
传说,古时候的荆州,在科举考试中长达几十年居然没有一个人考中进士。按规定,地方政府应将考中进士的人送入京城,但是一连几十年荆州的地方政府都没有去,传到其他每年中进士数人的县郡,这些县郡的人都嘲笑荆州在闹“天荒”,以致几十年也没有办法出一个人才。终于有一年,荆州有一位叫做刘瑞的考生中了进士,这让荆州的乡亲们出了一口气,荆州的士绅也非常感激刘瑞,认为他破了天荒,遂凑齐了几十万两银子送刘瑞入京。
自此,后人便经常用“破天荒”来比喻第一次出现,从来没有过的新鲜事。
■ 普通话
普通话一词最早出现于清末年间。
1904年,中国的女英雄秋瑾留学日本之时,与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组织“演说联席会”,在起草的简章中首次出现了“普通话”一词。1906年,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中明确地提出了“普通话”一词,并给普通话下了明确的定义。当时人们将普通话又称“蓝青官话”。解放前普通话的定义一直含混不清,直到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将汉族的共同语称为“普通话”,并明确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在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将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从语音、词汇、语法上明确地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
三字篇 第六章(3)
我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一词的定义即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 七老会
语出《白居易集》中的一诗题《胡、吉、郑、刘、卢张等六贤,皆多年寿,予亦次焉。偶于弊聚居,合成尚齿之会。七老相顾,既醉甚欢,静而思之,此会稀有;因成七言六韵以纪之,传好事者》。
唐代的大诗人白居易经常在洛阳的家中邀请一些朋友聚会,在一次聚会中,其中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与白居易他们七人的年龄都在七十岁以上,他们以喝酒做诗来纪念这次聚会,并称之为“七老会”。白居易还专门为“七老会”写了一首诗,“七人五百七十岁,拖紫纡朱垂白须。手里无金莫嗟叹,尊中有酒且欢娱。诗吟两句神还王,酒饮三杯气尚粗。嵬峨狂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高过二疏傅,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题目中,他说:“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真,张浑他们六位贤人年龄都大了,而我也年事已高,如果偶尔能够在我的住处举行这种崇尚老人的聚会是很难得的。七十多岁的老人相对而坐,还能够开怀畅饮,这是世界上比较稀少的事情啊,因此,我要写一首七言六韵的诗,来记录这件事情,并且流传给那些好事的人看。”
后来人们就用“七老会”来指代那些德高望重的人的聚会。
■ 敲门砖
典出明朝时田艺蘅的《留青日札?非文事》: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
明朝时,科举制度中规定了一种特殊的考试文体,名字叫做八股文。八股文分为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组成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严格的格式要求和字数限制。在这种考试中很难将考生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表达清楚,于是当时很多的考生便不再考虑实际的考试内容,专门在八股文的形式上下功夫,他们将八股文的套路练得很熟悉,然后在考场上运用,若是没有考中,便称之为“撞太岁”,若是侥幸得中,便将其称之为“敲门砖”。
后人自此便经常用“敲门砖”来表示用来达成目的的手段或工具,目的达成之后,便将其弃之不用。
■ 敲竹杠
“敲竹杠”一词传说是来源于道光年间。
大约在道光十九年(公元1839年),林则徐极力主张禁止鸦片向中国流通,政府也对此非常重视,派林则徐为两广总督,以监管当时流入鸦片重地两广海关。虽然政府查得非常严,但是烟贩子还是千方百计向国内走私。当时他们将鸦片放到艄公撑船所用的竹篙里面携带。有一次,一个关卡的官员在检查时借着艄公的竹篙磕了自己的烟袋一下,竹篙发出一声沉闷的声音,官员心里有数了,那烟贩子唯恐自己的事泄露,便使劲往官员手中塞钱,官员便睁只眼闭只眼让那人过了,从那之后,官员尝到了甜头,便每次都敲下竹篙以勒索钱财。因为竹篙是竹子做的,人们便将这种行为称作“敲竹杠”。
时间一长,人们便把“敲竹杠”表示所有的敲诈勒索的行为了。
■ 青白眼
典出《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自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常言‘礼岂为我设耶?’时有丧母,嵇喜来吊,阮作白眼,喜不怿而去;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阮大悦,遂见青眼。
阮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名士,竹林七贤之一。阮籍平时便放荡于形骸之外,为人处事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恶,当他看到那些循规蹈矩,遵守礼法的人便翻起白眼,以表示对这个人的蔑视,并且经常说:“礼法这种东西关我什么事呢?”阮籍的母亲过世后,嵇喜来吊唁,阮籍翻起白眼,并对其不理不睬,嵇喜败兴而归。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这件事情之后,带着酒和琴来吊唁,阮籍非常高兴,于是露出黑眼珠,表示对嵇康的欢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