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齐国邹阳,到梁国游说,遭人谗害,被捕入狱。邹阳在狱中写了一封长信给梁孝王,信中说,明月之珠和夜里发光的宝玉,如果赠送给路人,没有人不会握紧宝剑,愤怒地瞪起眼睛,因为这是无缘无故献殷勤。而那些不成才的疙疙瘩瘩的曲木、树根却成了被朝廷重用的人,这是因为国君的左右近侍事先为他们说了好话。如果无人引荐,即使是“明月之珠,夜光之璧”,也只会被不信任。如果有人事先为我向大王引荐,那么凭我这没多大能力的人,也能建立尺寸的功业。
  “明珠暗投”原意是明亮的珍珠,暗里投在路上,使人看了都很惊奇。比喻有才能的人得不到重视。也比喻好东西落入不识货人的手里。
  

四字篇 第十一章(1)
■ 莫名其妙
  典出清?宣鼎的《夜雨秋灯录?陬邑官亲》:及进西瓜汤,饮兰雪茶,莫名其妙。
  大将军福康安,是乾隆年间的权臣。一次,福康安奉命帅大军西征准噶尔。福康安性好奢侈,越往西,越荒凉,越贫穷,沿路的招待让福康安很是不满,受处分的人接二连三。
  快到边疆某邑的时候,邑令为银子不够,不知如何接待而愁眉不展,他的一个亲戚对他说:“把银子给我,我来接待福大人。”
  当时正是炎夏季节,这个亲戚就在房屋的门口栽上松柏,把屋子的墙壁都裱上古色纸,把所有家具都染成乌木色,床上用品也都用了蓝绸缎,房间各处都摆上花。又在村口支上天蓬,把西瓜瓤搅成汁,加些冰糖、薄荷,做成了“西瓜汤”。福康安来到这里,看到房子周围以及屋里的布置,感到很凉爽,又喝了“西瓜汤”,更觉“莫名其妙”。后来,福康安举荐这个邑令升了官。
  “莫名其妙”指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形容事情非常奇怪,说不出道理来。
  ■ 南辕北辙
  典出《战国策?魏策四》:犹至楚而北行也。
  战国后期,魏王打算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但是这时的魏国国力已经衰弱,大臣季梁听说后认为魏王的计策带有很大风险,就立即去求见魏王,打算让魏王放弃这个念头。
  为了说服魏王,季梁给魏王讲了一个南辕北辙的故事。他说:“今天臣来的时候,遇见有个人要到楚国去,但他却向北面赶他的车。我说:‘你要到楚国去,为什么往北走呢?’他说:‘我的马非常好。’我说:‘你的马再好也没用啊,这不是到楚国去的路!’他说:‘没关系,我的路费多。’我说:‘路费虽然多,但这方向不对啊。’他又说:‘我的驾车技术好。’臣听了这个人的话,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因为这几样东西越好,反而会离楚国越远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南而行动却向北。魏王您千万不要做出这样的事啊!”
  魏王听了这个故事,想了一想,然后就表示要重新考虑是否还要攻打赵国。
  “南辕北辙”指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也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
  ■ 怒发冲冠
  典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秦昭王知道赵惠文王得到了一块稀世璧玉,便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
  赵惠文王对大臣蔺相如说:“如果我们给了他和氏璧,他不给城池怎么办?”蔺相如说:“秦王已经许诺了,如赵国不答应,就失礼了。而赵国如果把璧送给秦王,他却不肯交城,那就是秦王失礼了。权衡一下,倒不如答应他而让秦国失礼。”
  赵王采纳了蔺相如的建议,于是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到了秦国,蔺相如奉上璧玉,秦王只管传看和氏璧,根本没有交付城池的意思,蔺相如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听了赶忙把璧玉交给蔺相如,蔺相如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大王拿到璧后竟只顾递给姬妾们传观,根本没有要交换城池的意思,所以我把璧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自己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秦王怕击碎了玉,只得缓和下来,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把璧送回了赵国。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字篇 第十一章(2)
“怒发冲冠”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 呕心沥血
  典出唐?李商隐《李长吉小传》: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中唐时期的李贺是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他从小就喜欢写诗。每次他出门,都拉出小毛驴骑上去,让书童带好书囊布袋。他常常到处游览,见到好的景物,有趣的题材,有了灵感便立刻动手记下来,扔在他的破锦囊里。到了晚上,李贺便取出那些诗句,铺好纸,研好墨,把白天记的诗句连缀成篇。
  李贺的母亲知道儿子每天的创作习惯,她也知道儿子身体不好,每次都很心疼。李贺一回家,母亲就叫侍女把破锦囊拿过来,倒出李贺所记的诗句。当发现儿子书囊中存放着太多诗句纸片时,便关心地嗔怪:“这孩子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呕心沥血”常用来形容为了工作或是某些事情而穷思苦索,费尽心血。
  ■ 破釜沉舟
  典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秦二世末期,秦将章邯击破了项梁率领的楚军主力之后,带领大军北渡黄河,攻打当时自称赵王的赵歇,章邯派大将王离和涉间把巨鹿城围困得如铁桶一般。项羽听说巨鹿被围的消息后便派人率两万人马去解围,但收效甚微。项羽急于立定楚霸王的旗帜,亲自率领所有人马渡过黄河,准备与秦决战。项羽的军队过河后,“皆沉船,破釜甑”,项羽命令士兵把渡船全都砸沉,同时烧掉所有的行军帐篷。然后下令士兵每人带足三天的口粮,并且砸碎全部行军做饭的锅。以此举表示:宁战死,不败逃!
  战士们一看退路没了,这场仗如果打不赢,谁也活不成了,就都舍生忘死地作战。九次激战后,秦军全线崩溃,楚军将士越斗越猛,直杀得山摇地动,血流成河。经过多次交锋,楚军终于以少胜多,把秦军打得大败。从此项羽就做了上将军,诸侯的军队都归他统率。
  “破釜沉舟”把饭锅打破,把渡船凿沉。比喻不留退路,非打胜仗不可,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 破镜重圆
  典出唐孟棨的《本事诗?情感》:南朝陈太子舍人徐德言与妻乐昌公主恐国破后两人不能相保,因破一铜镜,各执其半,约于他年正月望日卖破镜于都市,冀得相见。后陈亡,公主没入越国公杨素家。德言依期至京,见有苍头卖半镜,出其半相合。德言题诗云:“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得诗,悲泣不食。素知之,即召德言,以公主还之,偕归江南终老。
  南朝,陈国太子舍人徐德言和乐昌公主夫妻恩爱,相敬如宾。陈国末年,隋文帝兴兵攻陈,陈国将亡之际,夫妻二人怕以后由于战乱分离,就商议将一面铜镜破为两半,各执一半,如若真的分离,就于明年的正月十五在建康以卖破镜为幌子相互寻找。
  不久,隋灭了陈国。乐昌公主被隋文帝送给了隋朝越国公杨素。到第二年正月十五,徐德言经过千辛万苦,终于赶到建康都市大街,果然看见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而且价钱昂贵,令人不敢问津。徐德言一看半片铜镜,禁不住涕泪俱下。在老人那里,他得知了妻子的处境,他在半面镜子上题了首诗,托老人带给妻子。
  乐昌公主看到丈夫题诗,想到与丈夫昔日的恩爱情景更是悲痛万分。杨素听说此事,也不由得被他二人的真情深深打动。他立即派人将徐德言召入府中,让他接妻子回家,夫妻二人重新团聚。

四字篇 第十一章(3)
“破镜重圆”比喻夫妻失散或决裂后重新团聚与和好。
  ■ 欺世盗名
  典出《荀子?不苟》:夫富贵者则类傲之;夫贫贱者则求柔之。是非仁人之情也,是奸人将以盗名于晻世者也,险莫大焉。
  春秋时,有个大夫叫史鱼。他曾多次劝谏卫灵公,但是他所提的意见都没被接受。到了后来,史鱼病重,临死时,他告诉儿子,在他死后,不要把尸体装入棺材,他要进行“尸谏”。卫灵公知道后,很是感动,对史鱼大加赞扬。孔子也说他是一个“正直”的人。
  战国时,齐国有个贵族出身的人叫田仲,他的哥哥是一位食禄万钟的富翁,可是,田仲离开了哥哥,自己靠织草鞋为生,自命清高不凡。
  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荀子认为,史鱼、田仲的行为实际是欺世盗名。他说:“没有比盗名这种行径更邪恶的事了,它甚至比偷盗更恶劣。
  “欺世盗名”指欺骗世人,窃取名誉。
  ■ 杞人忧天
  典出《列子?天瑞》: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其人曰:“奈地坏何?”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杞国有个人,总是担心天塌地陷,为此他愁得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他的一个朋友很同情他,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你每时每刻都在气中活动,你为什么还担忧天会塌下来呢?”这个人又问:“这天如果真的是一团气积聚起来的,那日月星辰不是都要掉下来了吗?”他的朋友又劝导说:“日月星辰,也只不过是发光的气,即使掉下来,也伤不了人的。”这个人又追问:“那么,地要是崩裂了又怎么办呢?”他的朋友又说:“地,也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它布满了四面八方所有空虚的地方,你一天到晚都在地上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忧地会崩裂呢?”
  这个担心天塌地陷的杞人这下放心下来,高兴地笑了。开导他的人也放心下来,高兴极了。
  “杞人忧天”比喻庸人自扰,毫无根据地瞎担心。
  ■ 强弩之末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韩安国传》:且臣闻之,冲风之衰,不能起毛羽;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
  汉武帝时,匈奴派人来请求和亲,也就是为匈奴可汗娶一位汉家公主,武帝召集大臣商量。
  官员王恢多次出任边郡官吏,了解匈奴的情况,他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热乎劲儿一过,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依我看,别答应和亲,还是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奔劳千里之远打仗,对军队不利。咱们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而匈奴则可以用全部力量来控制咱们的军队。况且‘强弩之末,力不能穿鲁缟’,大风的尾部,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就算是强劲的弓弩,到了最后就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我们也不是不强大,而是行军千里之后,军力便大大衰弱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很难占到便宜,我看不如跟他们和亲。”参加议论的群臣多数赞同韩安国的观点,于是汉武帝便答应了与匈奴和亲的请求。

四字篇 第十一章(4)
“强弩之末”指强弩所发的箭,已达射程的尽头。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
  ■ 倾国倾城
  典出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李延年是西汉的著名音乐家、舞蹈家,深受武帝的喜爱。一次,李延年为武帝表演新作。他边舞边唱,“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武帝听后感叹道:“世上哪有看一眼便可倾覆城国的女子!”武帝身边的平阳侯曹寿听到这句感慨后,对武帝说:“李延年的妹妹即是如此。”
  于是,武帝立即召见李夫人,李夫人貌美如花,通音律,善歌舞,武帝一见之下,觉她有倾国倾城的姿色,便将其纳为妃子,此后对其宠爱无比。后来李夫人因病死后,武帝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她怀念不已。
  “倾国倾城”原指因女色而亡国。后多形容妇女容貌极美。
  ■ 日薄西山
  典出晋?李密《陈情事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公元263年,司马昭派钟会、邓艾等灭蜀后,第二年,他的儿子司马炎就废除魏帝曹奂,建立了西晋王朝。晋武帝司马炎为安抚蜀汉士族,对蜀汉的旧臣采取笼络收买的怀柔政策,征召他们去洛阳任职。为此,李密很犹豫,决定暂时不去。于是以尽孝祖母为名,写了上武帝的《陈情事表》。他在《陈情事表》中说:“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意思是,而今祖母刘氏的病日益严重,正像太阳快往西山落下去一样。现在,她奄奄一息,生命危在旦夕。我没有祖母就没有今日;祖母没有我,他也无法度过晚年。我们祖孙二人是相依为命啊!
  武帝看了他的《陈情事表》,为了维护其“以孝治天下”的谎言,就同意了李密的请求,免于应征,并在生活上给予他优厚的照顾。
  “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比喻人到老年或事物衰微接近灭亡,亦作“西山日迫”。
  ■ 如丧考妣
  典出《尚书?舜典》:二十有八载,帝乃殂落,百姓如丧考妣。
  鲁国有个人名叫蒙丘,是孟子的学生。一次,他去拜见孟子,问孟子:“俗话说:‘道德最高的人,君主不能以他为臣,父亲不能以他为子。’舜便是这样的人。舜做了天子后,尧率领诸侯去朝见他,舜的父亲也向北去朝见他。舜看到父亲来朝见,局促不安。孔子说:‘在这个时候,天下就很危险啊!’不知道事实是不是这样。”
  孟子说:“不是这样,要活着的时候,舜没有做天子,只是尧年老了叫舜代他履行过天子的职责。《尧典》上说:‘二十八年之后,尧死了,百姓像死了父母一样,服丧三年,各地都停止了娱乐活动。’孔子为此曾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人间没有两个天子。’如果说舜在尧之前就做了天子,那不是同时有了两个天子了吗?”
  “如丧考妣”指好像死了父母那样悲痛。
  ■ 如坐针毡
  典出《晋书?杜锡传》:性亮直忠烈,屡谏愍怀太子,言辞恳切,太子患之。后置针著锡常所坐处毡中,刺之流血。
  晋代的杜锡,年轻时就很有名气,后来做太子的中书舍人,屡屡劝谏愍怀太子,语言诚恳而殷切,但太子却很讨厌他。一天 ,太子想出个招数,他把针放在杜锡常坐的毡子下,一坐便挨扎,一扎便流血。过了几天,太子问杜锡:“那天你坐上什么了?”杜锡回答说:“那天我喝醉了,什么也不知道。”太子说:“你喜欢跟我过不去,为什么也跟自己过不去呢?”
  当时杜锡坐在针毡上,硬是坐住了,因为,杜锡深知他和太子是君臣关系,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君让臣扎,臣就得甘心情愿的被扎,因为挨扎比死可轻松多了。
  “如坐针毡”指像坐在插着针的毡子上。形容心神不定,坐立不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字篇 第十二章(1)
■ 乳臭未干
  典出《汉书?高帝纪上》: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魏王豹叛汉归楚,八月,汉王刘邦的军队到了荥阳。刘邦对郦食其说:“请您去委婉地劝说魏王豹,如果能劝说他投降,我把魏地的一万户封给您。”郦食其接受了刘邦交给的任务,去劝说魏王。魏王豹不听。于是,刘邦决定武力解决,任命韩信为左丞相,与曹参、灌婴一同攻打魏王豹。郦食其回来了,刘邦问他:“魏王豹的大将是谁啊?”郦食其说:“是柏直。”汉王说:“这个柏直‘是口尚乳臭,不能当韩信’。”——满嘴还是奶腥气味,他不可能抵挡韩信。
  “乳臭未干”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完全退掉,形容人幼稚不懂事理(含讥讽意),有时用来表示对年轻人的轻蔑或不信任。
  ■ 三令五申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
  孙子,即孙武,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军事家。孙武带上《兵法》去见吴王阖闾。阖闾说:“您的十三《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小试一下吗?”孙武说:“行啊!”阖闾又说:“可以用女人操练吗?”孙武说:“可以”。
  于是吴王从王宫叫来180名美女,请孙武训练。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吴王宠爱的两个宫姬为队长,叫临时女兵们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便发问:“你们知道怎样向前向后和向左向右转吗?”众女兵说:“知道。”孙武再说:“我说‘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我说‘左’,就看左手,我说‘右’,就看右手,我说‘后’,就回头看。”众女兵说:“明白了。”然后,孙武又安排了执行军纪的刀斧手,三番五次向她们申戒操作要求。说完便击鼓发出向右转的号令。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纪律不明,命令不清,这是我的过错。”于是又将刚才一番话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接着,又击鼓发出向左转的号令。众女兵仍然只是大笑。孙武便说:“纪律不明,命令不清,是我的过错。既然交代清楚而不听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自此以后,众女兵无论是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甚至跪下起立等复杂的动作都合乎孙武的规定了。
  “三令五申”指再三命令和告诫。
  ■ 姗姗来迟
  典出东汉?班固《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李夫人,是汉武帝的爱妃,深得武帝的宠爱。然而,李夫人素来体弱多病,年纪轻轻就得病死去了。
  李夫人死后,武帝悲痛不已,思念之情日益深重。一天,有位名叫李少翁的道士,自称可以将李夫人魂魄招至阳间与武帝会见。武帝对他的话深信不疑,当即令他做法招魂。夜晚,李少翁将武帝安置在帷帐中,自己另架起一个帷帐,点灯燃烛,施法招魂。不多时,武帝隔着帷帐见到一位妙美女子,与李夫人形容极为相似。武帝心中大喜,以为真的可以与意中人相聚。但是,帐中的“李夫人”只是幻象。
  武帝见到这番幻象后,思念之情更加强烈。他写了一首诗,大意是,爱妃!究竟是不是你?我站在远处望着你,你为何要“姗姗来迟”呢?
  “姗姗来迟”形容女子走路缓慢从容的姿态。现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四字篇 第十二章(2)
■ 舍己为人
  典出先秦?孔子《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朱熹集注:“初无舍己为人意,而其胸次悠然。”
  孔子和弟子子路、曾皙、冉求、公西华一起讨论志向。
  子路说:“我愿去治理千乘之国的朝政,它屹立于大国之间,经常受到侵犯。让我去治理的话,三年后,可以使百姓具备忠勇的品德并践守做人的准则。”冉求说:“方圆五六里的小国我愿意去,三年后,我可以使百姓富足,要使百姓懂得礼仪、掌握乐义,那就得仰仗其它君子了。”公西华说:“我没什么能耐,宗庙里如果举行诸侯聚会,我愿意充当一名礼仪官。”孔子听了这些话,没有说什么,又转向曾皙,问:“点,你怎么样呢?”曾皙说:“我跟三位兄长不一样,我愿意在暮春的时候,脱下春装,和五六位青年人,六七个孩子,在水中洗浴,在雩祭中风干身体,唱着歌回家。”
  孔子说:“论志向,我和曾皙是一样的。”
  朱熹云:“从曾皙的志向可以想到人到了私欲彻底消除后,便十分从容。其言志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 熟能生巧
  典出《欧阳文忠公文集?归田景》: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几乎找不到对手。他也因此而洋洋得意。一次,陈尧咨在自家院里射箭,一个卖油的老头在旁边看了好长时间也不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之八九都能中靶,但老头也只是轻轻地点点头。
  陈尧咨看老头的神态,很生气,他就问老头:“你也懂射箭吗?我射箭的技术不好吗?”老头说:“没什么了不起的,只不过熟练而已。”陈尧咨更生气了,说:“你敢轻视我的射箭技术?”老头说:“凭我倒油就知道射箭的道理了。”说完,老头取了个葫芦放地上,又把一枚铜钱扣在葫芦口上,从油瓶中舀出一勺油,慢慢往葫芦里倒,油愣是一滴也没沾到铜钱上。老头说:“我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只是熟练罢了。”
  “熟能生巧”指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
  ■ 水到渠成
  典出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苏轼刚到黄州,官家给的薪金用完了,家里人口又少。于是他心里很忧虑,就极力节俭。每日开支不超过一百五十枚钱。每月初一,便拿出四千五百枚钱,分为三十份,装在小袋子里,挂在屋梁上。早晨起来,他用经常取画、挂画的长叉挑下一袋,然后把长叉收藏好。苏轼用大竹筒另外收藏当天用不完的钱,准备用这些钱招待客人。这也是苏轼的好友贾耘老过日子的方法。
  平时过日子,一点一点地节省,“水到渠成”,没必要做预先的计划。苏轼就是凭着这种办法使自己衣食无忧的。
  “水到渠成”指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 水滴石穿
  典出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第十卷:乖崖援笔判云:“一日一钱,千日一千;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张乖崖当崇阳县令时,一次看见一个小官从库房中出来,这个小官的头巾下藏有一枚钱,张乖崖上前盘问他,发现这枚钱是库房中拿出来的。张乖崖立即升堂,命令衙役杖责这个小官,那个小官大为生气地说:“才一文钱而已,根本不值得说,你怎么能棒打我呢?你就算能棒打我,也杀不了我。”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四字篇 第十二章(3)
张乖崖不动声色,提笔写下了判决书:“一天偷一文钱,一千日就是偷一千枚钱了.用绳子不断去锯木头,时间长了木头终究要断,小水滴不断去滴石头,石头也终究会穿。”于是张乖崖亲自将那个官员斩首了。
  “水滴石穿”指水一直下滴,时间长了能把石头滴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细微之力也能做出很难办的事。也比喻只要有恒心,不断努力,事情就一定能成功。
  ■ 司空见惯
  典出唐?孟棨《本事诗?情感》:刘禹锡上赋诗曰:……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当年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一天,刘禹锡到杜鸿渐家中饮酒消愁,席中还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酒过三巡,刘禹锡大醉,杜鸿渐便把他安置到家中的客舍。不久,刘禹锡酒醒,刚一睁眼便大吃一惊,他的左右各有一名歌妓陪睡,刘禹锡很惊讶,问歌妓何故,歌妓说:“刚才您喝酒时,与司空李绅大人作诗取乐,杜大人根据您的诗意便差遣我们来侍奉您。”刘禹锡说:“我作的什么诗?”歌妓背诵道: “……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司空见惯”指对某些事情表现出很常见,不觉得很奇怪。其中“惯”字原指习惯了,现在意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
  ■ 死灰复燃
  典出《史记?韩长儒列传》:安国做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燃乎?”
  韩长孺,即韩安国,景帝时任御史大夫。一次,韩安国触犯国法,被捕入狱。狱吏田甲以为韩安国肯定永无翻身之日,常常谩骂凌辱他。安国生气地警告道:“死灰独不复燃乎?”意思是,你就不怕我重新得势吗?田甲狂妄得过了头,笑道:“死灰要是真能复燃,我就撒尿浇灭它!”
  不久,太后亲自下诏要梁王起用安国。韩安国被释放,做了梁孝王的“内史”,并赐两千石俸禄。狱吏田甲见韩安国果真“死灰复燃”了,怕他报复,便立即丢弃职务,连夜逃走。韩安国听说狱吏逃亡,便放出风声说:“田甲如不赶快回来,就灭他全家。”田甲只好灰头灰脸地赶到韩府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笑道:“现在死灰复燃,你可以撤尿了,像你这样的人也值得我惩治吗?”最终,韩安国高抬贵手宽恕了他。
  “死灰复燃”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也比喻已经停止活动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
  ■ 四面楚歌
  典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公元前202年,刘邦布置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夜晚,项羽听见汉军“四面皆楚歌”,便十分吃惊地说:“汉军已经占领楚地了吗?为什么这么多楚人唱歌啊?”听着楚歌,项羽心里十分难受,他明白这时的自己已经是回天乏术了。半夜,他爬起来,在军帐中饮酒,以酒解忧。他宠爱的虞美人陪着他,帐外拴着他的坐骑骏马乌骓。项羽无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