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硎咀约翰桓以谛屑颐媲奥襞约旱男”玖臁
  ■ 包藏祸心
  典出《左传?昭公元年》:小国无罪,恃实其罪;将恃大国之安靖已,而无乃包藏祸心以图之。
  春秋时期,楚国公子围要带兵进入郑国娶妻,阴谋借机袭击郑国。郑国的子产识破了楚国这种迎亲的险恶用心,便派子羽出城迎接,让楚国公子围在城外迎亲,公子围的代表不答应,子羽只好明说:“我们的国家小,不算错;但是,如果因为国家小,希望仰赖大国,而自己不加防备,那才是大错呢。郑国同你们楚国联姻,本想依靠你们大国来保护我们小国,可是你们心怀鬼胎暗取我国(包藏祸心以图之),这是我们绝对不能容忍的!”
  公子围见阴谋败露,料想郑国定有防备,只得放弃偷袭郑国的打算,但又不承认自己有吞食郑国的意图,坚持要进城,表示楚兵一律不带武器,全部空手。
  后来,人们就用“包藏祸心”形容外表不露声色而暗中害人。
  ■ 杯弓蛇影
  典出汉应劭《风俗通义?怪神》:郴还听事,思惟良久,顾见悬驽,必是也。则使门下史将铃下侍徐辇载宣于故处设酒,杯中故复有蛇。因谓宣:“此壁上驽影耳,非有他怪”,宣意遂解,甚夷怿,由是廖平。
  汉朝应劭的祖父应郴,十分好客。一次,他见一朋友好久不来,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躺在床上,脸色蜡黄。应郴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经过再三询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小蛇在游动。喝下去之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应郴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
  回到家中,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朋友那天坐的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真像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为了解除朋友的疑惑,应郴马上去向朋友解释。他让朋友看看雕弓,再看看杯中的蛇影,朋友恍然大悟,病马上就痊愈了。
  后人以“杯弓蛇影”来比喻自己吓唬自己。
  ■ 背水一战
  典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军皆殊死战,不可败。
  韩信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率军攻打赵国。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他命令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第二天,双方展开激战。交战中,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只能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为什么要背靠水排阵,韩信笑着说:“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就是要用没有退路的处境来坚定将士拼死求胜的信心。”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它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来比喻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想看书来

四字篇 第一章(4)
■ 宾至如归
  典出左丘明《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宾至如归,无宁灾患,不畏寇盗,而亦不患燥湿。
  春秋时期,子产奉郑简公之命出访晋国,带去许多礼物。当时,晋平公借口为鲁国国丧致哀,没有迎接郑国使者。子产就命令随行的人员,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然后赶进车马,安放物品。
  晋平公得知这一消息,吃了一惊,派大夫士文伯到宾馆责问子产为什么要把晋国宾馆的围墙拆掉。
  子产回答说:“我听说过去晋文公做盟主,宾客到达的时候,样样事情都有人照应。宾客来到这里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可是,现在晋国铜鞋山的宫室有好几里地面,而让诸侯宾客住的却是破旧的屋子,如同奴隶的住所。门口进不去车子,我们又得不到接见。如果不拆掉围墙,让这些礼物日晒夜露,就是我们的罪过了,到时我们怎么向盟主交代呢?”
  士文伯把情况报告给了晋平公,平公感到惭愧,马上接见子产,隆重宴请。
  现在,“宾至如归”经常用来形容旅馆饭店等服务周到,起居饮食舒服。
  ■ 兵不厌诈
  典出《韩非子?难一》:臣闻之,繁礼君子,不厌忠信;战阵之间,不厌诈伪。
  春秋时,楚国纠集诸多小诸侯国攻打宋国,宋国向晋国国君晋文公告急求救。
  晋文公决定支援宋国,他召见舅舅子犯,请教作战谋略,他说:“我将与楚国开战,但‘彼众我寡’,这怎么办?”子犯答道:“对于讲究礼仪的君子,应多行忠诚、信用;在你死我活的两军交战时,不妨施行欺诈的手段来迷惑对方。”
  晋文公听从了子犯的策略,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然后主力假装撤退,引诱楚军左翼追赶,再以伏兵夹击。楚军左翼大败,中军也被迫撤退。
  后在《三国演义》中出现“兵不厌诈”一词,战争中尽可能地用假象迷惑敌人。
  ■ 病入膏肓
  “膏肓”,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疾病到了此处就是无法医治了。
  典出《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鲁成公十年,晋景公病重,向秦国求良医。秦桓公详知情况后便派出名医缓去为景公治病。缓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他可是个名医,我怕他会伤到我们,逃到哪里去好?”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久,缓到了晋国,他为景公做了诊断后说:“病没法治了,病在肓之上,膏之下,艾火烤不到,针灸够不着,没法治了。”此后不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病入膏肓”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四字篇 第二章(1)
■ 伯乐相马
  典出《列子?说符?伯乐》: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天下之马者,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弭辙。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纆薪菜者,有九方皋,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
  一次,秦穆公委托伯乐孙阳去购买能日行千里的骏马。伯乐向秦穆公推荐了自己的一个朋友九方皋,并说他相马的本领不在自己之下。九方皋向秦穆公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秦穆公不必着急,他会尽力将事情办好。
  三个月后,九方皋果然找到了一匹难得的骏马。九方皋派人回来报告说,他找到了一匹黄色的母马。穆公派人去取马,却是一匹黑色的公马。穆公很不高兴,把孙阳召来,对他说:“你介绍的那位找马人,连马的黄黑、雌雄都分辨不清,又怎能鉴别马的好坏呢?”孙阳不以为然,他认为九方皋看中的是马的内在精神,所以对马的外形忽略了。后来,马送到了,秦穆公发现这果然是一匹好马。
  现在,人们经常用“伯乐相马”来形容能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 不寒而栗
  典出《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馀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猾民佐吏为治。
  西汉武帝的时候,有个名叫义纵的人。他先在上党郡一个县中任县令,后又升为长安县令。他在任职期间,不讲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权有势的人,使当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变。汉武帝认为他很有才干,就调任他为河内郡都尉,后又升为南阳太守。
  后来,汉武帝又调义纵任定襄(在今内蒙古)太守,那时,这个地区的治安很混乱。义纵一到定襄,就将监狱中二百多个重罪轻判的犯人重新判处死刑,同时将二百多个私自来监狱探望这些犯人的家属抓了起来,说他们想要为犯人开脱罪行,也一起判处死刑。
  那次,一下子就杀了四百多人,尽管那天天气不冷,然而,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吓得不寒而栗。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现在,人们仍然用“不寒而栗”来形容听到非常害怕的事情。
  ■ 不合时宜
  典出东汉?班固《汉书?袁帝纪》: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汉哀帝刘欣自从做皇帝以后,经常生病。担任“黄门待诏”顾问官的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现在,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各种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这番话,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改变年号以后,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哀帝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做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夏贺良等所说的所做的,都是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现在,“不合时宜”经常形容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亦作“不入时宜”。
  ■ 不胫而走
  典出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

四字篇 第二章(2)
孔融有一个好友名叫盛孝章,他为人耿直、孤傲,十分有才华。
  一天,孔融给曹操写了一封信,介绍了盛孝章的情况,劝曹操招纳盛孝章。孔融在信中写道:“如果要光复汉室,就先得着实求贤;而要得到贤人,就要尊重贤人。”他打了个比方道:“珠玉本来是没有脚的,它之所以会落到人们的手中,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何况贤人是有脚可以行走的呢?”孔融还在信中强调:“只要尊重贤才,贤才就会跑来。”
  “不胫而走”原指贤才投奔慕贤者。后用于比喻事情还没推行就传开了。亦作“无胫而行”、“无足而走”、“无胫而走”。
  ■ 不可救药
  典出《诗经?大雅?板》:匪我言耄,尔用忧谑。多将熇熇,不可救药。
  西周的第十代君主姬胡,是一个暴君。他对百姓和奴隶百般剥削压迫。他贪财好利,独占山林川泽,不许百姓打猎、砍柴、捕鱼,还派人监视他们的言行,谁议论他,他就把谁杀死。人民忍无可忍,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周王朝的统治越来越不稳固。
  当时有位老臣,叫凡伯,他为了劝谏厉王,写了一首长诗《板》,这首诗很长,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老天爷正在发威施暴,不应该这样跟他胡闹。我老汉苦口婆心劝告你,你小子目中无人太骄傲。你别说我已经老糊涂了,就由着性子跟我胡搅蛮缠,别以为你盛气凌人就洋洋得意,我看你已经是‘不可救药’了。”
  这首诗是凡伯劝周厉王要改变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挽救国家。否则忧患越积越多,就像病重一样无法治愈了。
  “不可救药”就是由此得来的,后来人们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 不三不四
  典出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七回: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梁山好汉鲁智深,因救卖唱父女而拳打镇关西命案,被迫削发为僧,他到大相国寺去管理被地痞流氓霸占的菜园。
  菜园附近住着二三十个赌博不成才的破落户小混混,现在听说来了个管菜园的,小混混便设法要制服他,这些小混混商量决定,引诱鲁智深到粪窖旁,然后大家一齐动手,把他掀入粪窖去,耍耍他。计策商量后,那些小混混便买些果盒酒礼来到菜园,对鲁智深说:“闻知寺里新来住持,我们街坊特来庆祝。”鲁智深不知是计,便来到粪窖旁,众小混混的头领张三、李四拜倒在地,不肯起来,只等鲁智深去扶他们,他们便依计行事。鲁智深心里疑忌:“这伙人不三不四,莫不是要耍我?我走上前去,让他们看看我的功夫。”鲁智深走上前不等他们靠近,就右脚飞起,一下把李四踢进粪窖去,张三正要逃走,鲁智深又起左脚,把张三也踢进了粪窖。后面的混混看到这种情形,都吓得目瞪口呆。
  后来人们用“不三不四”来指不像这也不像那,不像样子,不正派。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 草菅人命
  典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深受汉文帝的信任,汉文帝赏识他的才学,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在这期间,贾谊上书汉文帝,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详细地分析了教育太子的重要性。
  贾谊写道:“夏、殷、商三代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就是因为对太子的教育采用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而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命赵高做胡亥的师父,赵高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不是的,他所以这样,是赵高教导的那一套是违背情理的。”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他的这段精彩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后来常指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杀害。现在常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亦作“草芥人命”。
  ■ 草木皆兵
  典出《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苻坚25万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苻坚慌了手脚,他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地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接着,在淝水决战中,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草木皆兵”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现在,“草木皆兵”常用来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 朝三暮四
  典出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大家都称他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没过多久,老人变贫穷了,所以他想减少猴子的食物,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栗子,可以吗?”
  猴子们听了,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了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四”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现在,作为一个成语,“朝三暮四”常比喻人的行为变化之快,也用来形容数目之多。
  

四字篇 第三章(1)
■ 车水马龙
  典出《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汉光武帝的皇后马氏知书识理,经常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汉章帝刘煌即位后,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一些大臣建议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她说:“马家的舅父,已经很富贵了。我身为太后,每天节衣缩食,让左右的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但不好好反省,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访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来来往往就像是一条游龙。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领和袖雪白,再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他们只知道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现在,人们仍然用“车水马龙”来形容车马往来,络绎不绝的场景。
  ■ 车载斗量
  典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三国时吴国有一个人叫赵咨,他博学多识,同别人谈论时反应敏捷,极有辩才。孙权当吴王后,把赵咨提拔为中大夫,有一次,吴王派他出使魏国。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孙权有学问吗?他害怕魏国吗?”赵咨回答道:“吴王拥有万艘航行在江上的战船,还有百万披坚执锐的军队,任用贤能之人,刻意筹划,励精图治。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博览诗书、传记、历史,以充实自己。至于说到怕不怕,吴国拥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为天险,为什么要害怕魏国呢?”赵咨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车载斗量”指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目许多,不足为奇。现在,“车载斗量”作为一个成语依然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 乘龙快婿
  典出《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叫弄玉。弄玉公主聪颖绝伦,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著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一连几夜,都是如此。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这个人原来是一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后来,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
  一天晚上,奏完笙箫之后,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公主也说:“这宫廷生涯,我压根儿就厌烦,我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从此二人便隐居在华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带着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四字篇 第三章(2)
现在,“乘龙快婿”作为一种褒义的说法,经常用来称赞别人家的女婿,指别人家找到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女婿。
  ■ 出尔反尔
  典出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冲突,邹国有三十三名官吏被杀,老百姓却丝毫不为他们的死而难过,真是可恨!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出手营救,对这样的百姓该怎么办呢?”
  孟子对邹穆公说:“这不能怪罪百姓。当年饥荒,邹国百姓饿死无数,您的粮仓却堆满了粮食,库房中装满了财宝,这不能怪您,全怪那些官吏。他们非但没报告灾情,还残害百姓,曾子曾说过:‘当心!当心!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现在,您能明白百姓为何不营救那些被杀的官吏了吧?”
  后来人们用“出尔反尔”形容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常指人的言行变化无常,前后不一致。
  ■ 出类拔萃
  “拔”是超出,“类”指同类,“萃”指草丛,同类丛聚。
  典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孔子非常推崇。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这样说过:‘如果将孔子和寻常的百姓比,那正像麒麟同其他走兽比,凤凰同其他飞鸟比,泰山同其他小石堆比,河海同水洼细流比。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高过其他人了。自有人类以来,道德、学问没有胜过孔子的。’”这就是说,自古贤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孔子又是一个更加突出的人才,比伯夷、伊尹强多了。
  “出类拔萃”一成语便出于此,指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作为褒义词,经常用于人或事物。
  ■ 楚楚可怜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东晋时,太原中都人孙绰,曾任永嘉太守等职,住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孙绰作《遂初赋》明志,在畎川建房隐居,他曾感慨说:“人生到此,应该知足了。”他在厅前种了一棵松树,并经常亲自给松树培土、浇灌。
  邻居高世远对孙绰说:“小松树不是不‘楚楚可怜’,但是永远不能用作栋梁啊。”孙绰回答说:“枫树、柳树虽然粗得合抱都抱不过来,又能派什么用场呢?”——枫树和柳树的材质不够坚硬,不宜用作建筑。
  “楚楚可怜”原指小树娇媚可爱,后来专门形容少女身材婀娜,面容娇美可爱的样子。
  ■ 春风得意
  典出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名叫孟郊,他是河南洛阳人。孟郊的经历很不如意,他曾两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直至第三次才考上,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穷困的生活磨掉了他的气度,考中进士之后,他才开朗起来,他高兴地写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表达他当时的愉悦心情,其中有句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我兴高采烈的骑了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的花儿看完了。
  “春风得意”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现在,人们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的样子。
  

四字篇 第四章(1)
■ 唇亡齿寒
  典出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除了著名的五霸外,还有数不清的小国。虞国和虢国就是其中的两个小国。一次,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外国的军队不可以被允许随便过境。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就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现在,人们多用“唇亡齿寒”来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利害关系。
  ■ 绰绰有余
  典出《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坻蛙辞去灵丘县令到国都担任谏官,他做了好几个月的谏官,却从来没有向齐王劝谏过。孟子对坻蛙说:“谏官是要求进言的官,你做了几个月的谏官,却始终没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
  坻蛙听了孟子的话心里很不好受,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于是向齐王辞去了谏官的职位。后来,其他人纷纷议论说:“孟子倒是屡次向齐王进谏,可是齐王都不采纳,他却不走,他对坻蛙说那些话是嫉妒他吗?”
  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无官无职,又无进言的职责,我的进退不是随心所欲吗?”
  现在,“绰绰有余”与最初的意思有了一些出入,用来形容数量远超过了所需求,很富裕。
  ■ 打草惊蛇
  典出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南唐时,王鲁任当涂县县令。此人在扩充自己的钱财上很是下功夫。
  一天,正赶上县里的一些官员和老百姓,联名向他投诉县里的主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王鲁接到案子,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他十分害怕,就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是,你们虽然只是打草,我已经像伏在草中的蛇一样,感到心惊。
  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写罢批文,他手一松,瘫坐在了椅子上。
  “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