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走出华为:一本真正关注中国企业命运的书-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冶局肮ぷ髯龅檬钟判愕脑惫ぶ醒“魏团嘌歉伞! 「刹恳芯匆稻瘛⑾咨砭瘛⒃鹑涡暮褪姑小G鹨桓龈刹渴遣皇且桓龊酶刹浚遣皇侵页希曜加兴母觯骸 〉谝唬阌忻挥芯匆稻瘢怨ぷ魇欠袢险妫慕耍鼓芨慕穑炕鼓茉俑慕穑空饩褪悄愕墓ぷ骶匆稻瘛5诙阌忻挥邢咨砭瘢灰锝锛平希颐堑募壑灯兰厶逑挡豢赡茏龅骄怨健H绻貌艹宄葡蟮姆椒ɡ唇腥沃白矢衿兰鄣幕埃强隙ㄊ枪降模坏绻镁芴炱嚼雌兰郏强隙ü讲涣恕5谌愫偷谒牡悖褪窃鹑涡暮褪姑小H绻憔醯媚慊故怯幸坏阍鹑涡暮褪姑械模峡旄慕裨蜃钪栈故且涯忝庀氯サ摹!  觥「母镉氪葱隆 ∫VT能实施,一定要有一个稳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流程。盲目创新只会破坏这种效率。  尽管我们要管理创新、制度创新,但对一个正常公司来说,频繁地变革,内外秩序就很难安定地保障和延续。不变革又不能提升我们的整体核心竞争力与岗位工作效率。变革,究竟变什么?这是严肃的问题,各级部门切忌草率。  一个有效的流程应长期稳定运行,不因有一点问题就常去改动它,改动的成本会抵消改进的效益。我们要坚持“小改进,大奖励”。“小改进,大奖励”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改良方针。应在小改进的基础上,不断归纳,综合分析。要简化,优化,再固化。这个流程是否先进,要以贡献率的提高来评价。“治大国如烹小鲜”,我们做任何小事情都要小心谨慎,不要随意把流程破坏了,发生连锁错误。大家在处理相互之间人际关系上也要保持冷静,稍不冷静就惹麻烦。千万不要有浮躁的情绪,戒骄戒躁,收敛自我,少一些冲动,多一些理智。  ■ 平常心面对变革  我们要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变革。什么是变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这时候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管理机构,才能进行利益的重新分配,改革才能运行。特别是随着IT体系的逐步建成,以前的多层行政传递与管理的体系将更加扁平化。伴随着中间层的消失,一大批干部将成为富余,各大部门要将富余的干部及时输送至新的工作岗位上去,及时地疏导,才会避免以后的过度裁员。我在美国时,在和IBM、CISCO、LU?鄄CENT等几个大公司领导讨论问题时谈到,IT是什么?他们说,IT就是裁员、裁员、再裁员。以电子流来替代人工的操作,以降低运作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我们也将面临这个问题。预计我们大量裁掉干部的时间大约在2003年或2004年。  今天要看到这个局面,我们现在正在扩张,还有许多新岗位,大家要赶快去占领这些新岗位,以免被裁掉。  我们要消除变革中的阻力,这种阻力主要来自高中级干部。我们正处在一个组织变革时期,许多高中级干部的职务都会相对发生变动。我们愿意听取干部的倾诉,但我们也要求干部服从,否则变革无法进行。待三年后,变革已进入正常秩序,我们愿意遵照干部的意愿及工作岗位的可能,接受干部的调整愿望。对于干部,我们只有这样一个方法,愿意听你们诉一诉,诉完后还是要到分配的岗位工作。对于基层员工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努力提高自己本职工作的技能。哪一个部门的干部工作效率不高,应由这一个部门的一把手负责任。  ■ 繁荣背后的危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也会像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  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  (作者:任正非。整理于《华为2001年十大管理要点》的阐释讲话)   。。

篇首语 左右之道
· 华为副总裁们浮浮沉沉,但〃左非右芳〃这个最核心的管理结构的形成和持续已经8个年头了  · 女人不是不能成为第一把手,我是说,像华为这样,任正非作为最早的创业者、最受尊敬的自然领袖,他需要孙亚芳这样一个女搭  在中国,恐怕没有第二个大企业的最高层像任正非、孙亚芳这样具有如此的“左右”特色。  通常说,理想的合伙人应该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特点:志同道合、相互补充。优秀企业大多如此,但任正非与孙亚芳把这两个特点又大大地深化了一层。  志同道合是合伙人走到一起的最大理由,可鲜有几个合伙人,特别是创业者能始终并肩战斗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志不同,道不合”,这时已不是“志同道合”本身的问题了,而是因为不能“互补”出现的隔膜使“志同道合”的方向发生了偏转。这个世界的发展状态是:不平衡—平衡—不平衡,也就是说平衡是暂时的,不平衡才是始终的。分道扬镳的“合伙人”们就是因为“平衡”而使他们最终失去了事业的“不平衡”。随着时间的发展,规律肯定将把合伙人在利益、地位上区分开来,但此时合伙人之间当初的平等地位,特别是心态上的平等,将使他们出现对资源上的平等诉求与主张。于是,分歧、内讧、出走就开始了。  没有多少个企业能逃得了这个宿命吧!华为却不然。华为的副总裁们浮浮沉沉,但“左非右芳”这个最核心的管理结构的形成和持续已经8个年头了。  不平衡是不是肯定就能带来平衡与和谐呢?也不一定。  孙亚芳既不是创业者又不是职业经理人,这就是容易达到平衡的不平衡。创业者之间难以达到妥协,可一个高高在上的老板和几个纯粹职业经理人的组合,又使“妥协”变得易如反掌。中国绝大部分股份制企业在这两种模式中起伏游走,而任正非与孙亚芳的“左非右芳”模式却介于两者之间。  中国大企业中“男女搭档”的模式也不是没有,可是往往又会出现两种极端:要么“女当家”,要么“男当家”。只是,“女当家”和“男当家”有所不同,由于男女之间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不同,使“女当家”的模式中男女的差距不是特别大;“男当家”却是绝对地以男人为主,“搭档”中的女人只是他觉得特别“放心”、“好使”的职业经理人而已;反过来,女人对男人也是言听计从。华为的“左非右芳”模式也是介于两者之间的。  女人不是不能成为第一把手,我是说,像华为这样,任正非作为最早的创业者、最受尊敬的自然领袖,他需要孙亚芳这样一个女搭档。它特别类似稳定、和谐的爱情或婚姻的规则:男人能力、地位应相对较强,两者差距又不要太大。爱情也是需要“对手”的。  记得孙亚芳的秘书曾经问孙亚芳保养皮肤的秘诀。孙亚芳说:很简单,始终保持一颗年轻、愉快的心。看看孙亚芳对工作的专注、对华为事业的热望你就能无疑地感受到这样一颗心了。  同对华为的无比热爱、同对事业的无限追求,任正非与孙亚芳这样一对相互敬重、相得益彰的男女搭档对华为的发展显然是功不可没的。  

第5章 孙亚芳其人
· 如果孙亚芳也像吴士宏一样写一本《芳草依依》之类的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界有比吴的地位、权力、影响力都大得多的女人  · 其实,在孙是董事长之前,华为“左非右芳”的格局就确立了  · 在我所知的非议中,我个人认为多数是对她不了解,以及她是女人的缘故  · 那么多年富力强的副总裁群策群力,不如孙亚芳片刻的思考,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是这样  说任正非,你能理解,你一定会奇怪为什么还要提起孙亚芳,她是何方神圣,能和任正非相提并论?  说来说去,这都和华为的低调有关。如果哪天华为成为上市公司,或者脱去低调的外衣,孙亚芳一定是媒体记者的红人。如果孙亚芳也像吴士宏一样写一本《芳草依依》之类的书,你就会发现中国企业界有比吴的地位、权力、影响力大得多的女人。国外豪门在中国的首席代表也好,总裁也罢,准确来讲,他们都是做市场的,不是做企业的,中国只是它的销售分公司,它的战略、策划、财务、人力资源、商务等等几乎都受命于总部或者从总部繁衍过来。一个销售额再大的办事处终究只是一个办事处、一个部门而已,部门首长实际上只是一个职权范围更大一些的执行者,而执行者与决策者完全是两个量级的概念。所以,很多做部门负责人很轻松的人,一旦自己做起企业来才感觉到做企业有多难!职业经理人成千上万,但真正的企业家又有几个?  所以,舆论对事物扩张起的作用太大了。我通过在华为的几年,深刻地感受到媒体炒作与低调的两重天,也明白了华为如此低调的良苦用心,舆论张力的强大可以轻松地让一个普通人一夜成名,也可以让一个力能通天的人徒呼奈何!而最可怕的是,这两个角色往往是同一个人。  还是回过头来说孙亚芳吧。孙亚芳将是决定华为何去何从的关键人物之一,说华为,一定要说她。  孙亚芳,现任华为公司董事长。  孙亚芳并不是华为的创始人,约50岁左右的年纪,可看起来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得多,来华为之前在某国有单位搞通信工作。她是1992年才进入公司的,先是做培训部经理,后来到长沙做办事处主任,后主管市场,再后来升任为主持市场和人力资源的常务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董事长兼常务副总裁至今。  华为的董事长是在1998年华为出现一些风波的情况下设立的,由于孙亚芳在对外协调上的能力,任正非提议孙做董事长,负责外部的协调,自己做总裁,专心做内部管理。实际上任是第一把手,孙是第二把手。  孙亚芳在华为的地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公司虽然还有几位常务副总裁,但实际权力都在孙之下,这不仅是排名的问题,而且是需要直接或间接向她汇报的问题,可以说华为决策层中的决策层就是两个人:任正非和孙亚芳。有一些人员任命和重要文件只要孙亚芳看过同意,基本就可以通过了;华为的公司级文件,抄报的一栏只有两个人以任总、孙总相称,其他副总裁都要出现姓名;由她直接主管的市场和人力资源部门的文件,只抄报给孙亚芳一个人;其他副总裁都称呼孙亚芳为孙总,甚至任正非在公开场合都是孙总长孙总短。  8日圆满结束对该国的访问,我们刚把胡副主席送上飞机,就接到纪平的电话,说我母亲上午10时左右,从菜市场出来,提着两小包菜,被汽车撞成重伤,孙总已前往昆明组织抢救。  (节选自任正非的《我的父亲母亲》一文)  《我的父亲母亲》是任正非的真情流露,写得很感人,在外界也是广为传播。文中出现的“纪平”是华为主管财务的常务副总裁,是和任正非一起创业的最早几个人之一,在华为也是说一不二的主儿。就是这样一位重臣,任正非直呼其名,而称孙亚芳为“孙总”。任正非称其为“孙总”,有孙亚芳毕竟是董事长的原因,其他更多的则是因为孙亚芳在华为的实际地位了。其实,在孙是董事长之前,华为“左非右芳”的格局就确立了。  孙亚芳在华为大部分时间主管人力资源和市场。我觉得,在华为的所有部门中,市场、研发和人力资源3个部门是对华为贡献最大的。华为最让竞争对手胆寒的是它严密的市场体系,而不完全是技术优势,与对手在技术上差不多的情况下,华为能通过市场获得更大的优势。华为近两年在营销人员流失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依然保持了较强的战斗力,其根本原因就是早已成型的严密的市场组织体系。  而市场组织体系是在孙亚芳的领导下建立的。  孙亚芳的另一个杰作便是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  华为从1996年开始了风起云涌的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可以说华为人力资源体系的建立对华为的作用极为重要。很简单,像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如果没有了人才,它就和一个仓库没什么区别。正是科学的“选、育、用、留”的人力资源体系,让华为在人才队伍的建设上取得了相对于竞争对手的明显优势,才使华为能在1996年后迅速奠定了在中国通信制造业龙头老大的地位。  甚至,如果你对《华为公司基本法》有兴趣,你不妨去读读,我认为《华为公司基本法》中写得最好的就是有关人力资源政策的内容,因为它在描述规则,其他的内容则多在定义概念。  人力资源体系的主要组织和推进者还是孙亚芳。  不过,华为员工除了敬畏和钦佩之外,也有一些对她能力的微词,就我所知的非议中,我个人认为多数是对她不了解,以及她是女人的缘故。关于孙亚芳对华为的影响和作用我不想专门论述,在本章中我把自己亲身经历的几件事情说出来,希望能给你一个整体的直观印象。  ■ 故事一  1999年市场部召开常委会(华为实行委员会制,因为市场部的地位,几个常委都是公司级的副总裁),其中一个议题是讨论市场部干部问题。大家认为市场部的部分中层领导安于现状,缺乏斗志和狼性,关键原因是压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于是常委们一致同意在市场部再来一次类似1996年的中层干部竞聘活动。现场的会议气氛甚至还有些激昂,同志们仿佛又置身于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会议决议由常委之一的干部部部长张建国向孙亚芳汇报。孙听完后,斩钉截铁地说,不同意!竞聘是我们那个时代的特殊做法,是我们无法准确地判断一个人的不得已行为,是小公司的做法。华为通过这几年人力资源体系的建设,评价系统已经比较完备,我们应该通过体系的运作来考察干部,压力不足是因为我们没有执行评价体系而不是因为没有发起竞聘。  我以为然。那么多年富力强的副总裁群策群力,不如孙亚芳片刻的思考,起码在这件事情上是这样的。  ■ 故事二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市场部的高层们讨论市场策略以及人力资源的相关事宜,孙也在座。各位副总裁们正在讨论之中,突然任正非从外面走进来,不论三七二十一,站着就开始发表观点:你们市场部选拔干部应该选那些有狼性的干部,比如说×××(当时为办事处主任),我认为这样的干部就不能晋升。任正非话音刚落,孙亚芳就接着说:老板,×××不是你说得这样子的,你对他不了解,不能用这种眼光来看他。任正非竟一时语塞,好像在串门一样转身就往外走,喃喃地说:你们接着讨论吧。  后来,×××于2002年升任为华为的高级副总裁。  ■ 故事三  1998年,华为制订职能工资体系,其中的一个关键工作是把全公司的职位评出“职位等级”。在一次全公司确认“职位等级”的会议上,由于我的领导———干部部部长郑树生有事缺席,市场部由我参加,会上我把市场部的“职位等级”表拿给孙亚芳看,孙看了一眼后问我:郑树生看过了吗?我一怔说:应该看过吧。孙非常坚定严肃地说:不能是应该,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几年来,每次我在使用“应该”时,我都在掂量其中的分量,很多时候,我都尽可能地不使用“应该”一词。  ■ 故事四  1999年,由我任组长的一行4人历尽千辛万苦写了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这是一本既有理论又有华为实践,形象描绘华为销售人员素质模型的书。我本人认为,如果那本书能够公开出版,或许是一本畅销书。  一天,我收到了张建国转发孙亚芳写的一封电子邮件,写的是:市场部各位常委,我收到了市场干部部写的一本《华为优秀客户经理模型》,他们做了件非常有建设性的工作,以后市场部的领导要多抓这些建设性的工作,张建国,有空我要请这些同事们座谈。  近7年来,孙亚芳是我见到的真正把人力资源以战略相待的最彻底的一个人。很多人认为孙亚芳事无巨细,缺乏战略眼光,那是我们把战略神化了。能在浩瀚得似乎有些宏伟的人力资源工作中看出一本不起眼的小册子就是“建设性工作”,就是战略眼光。要知道进行神气活现的面试、组织一场人头攒动的培训是多么容易让人错会成“建设性的工作”啊!  

篇首语:乔装打扮的中国企业
· 长期占领电子百强显赫位置的某通信集团,人们有所不知,它实际上就是在做贸易和代理  · 国内企业太注重宣传自己了,哈佛以后不找中国的企业来做案例了  中国也有不少人在搞高科技,可它们是CKD、OEM的高科技,把别人的东西拿来贴个牌子就说是自己的高科技。长期占领电子百强显赫位置的某通信高科技集团,人们有所不知,它实际上就是在做贸易和代理。  传统行业也不能说就不是高科技,可口可乐、沃尔玛、宝马我也认为它们就是“高科技”。问题是我们的传统行业在做别人的补充,在做低层次的竞争。看看所谓的空调大国,国产的空调便宜到何种程度!帅康进入空调业时发布的行业发展白皮书中,列举了中国空调业的10大罪状,总裁邹国营在《商界名家》节目中面对全国观众依然毫不避讳地称国外的产品比中国好。说明什么?说明空调差到令最希望掩人耳目的企业家都不忍心说谎!  今天我去买一把椅子,服务员告诉我某张椅子好因为那是“hanpi”做的,我很咤异,难道还有热皮、寒皮,她告诉我是韩国的皮。我大惊失色,韩国的皮就比咱中国的皮好?  话说回来。  我认为中国的这些企业应当受到我们的尊敬,因为他们的起点低,发展时间短,外部环境也不够好,他们能做到如此天地,实在是可歌可泣!  但是,我们千万要冷静地看待,不妨把掌声鼓得吝啬一点。  国内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哈佛演讲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各种颂扬铺天盖地。实际情况是,哈佛也的确邀请了我们这位企业家,大家也应该知道,哈佛选择企业做教学案例是很普通的事情,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他们都需要。退一步说,请中国人去哈佛讲课也的确算是荣誉,但如何对待和正视它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  校方的组织者是我好朋友的好朋友,中国留学到哈佛的博士生,他反复申明,这仅仅是一堂教学课,不能录像用来宣传,可企业家的随行人员不顾组织者的强烈反对,硬是把全过程录制下来。大家都是中国人,碍于面子,也就没有再采取进一步的措施,我好朋友的好朋友说,这件事让他很恼火,国内企业太注重宣传自己了,以后不找中国的企业来做案例了。  ……  现在,还是来说华为。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7章 我给中国企业分类
· 我们在乎政府对我们的定位,不去想发展的本质,于是就有风靡一时的《深圳,你被谁抛弃》  · 如果中国只是世界的制造中心,那么中国就将被边缘化,中国经济将成为强国经济的附庸  中国的企业在我眼里可以分为几种类型,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类型是绝对的,或者在哪个地区的企业一定就是哪个类型,我只是想通过地缘特征说明这些企业的特征:  (1) 东北型。以国有资本为主体的大型制造企业,在国家大量的投资下,这些乘着“国字号”的大船乘风破浪,已经成长为中国巨无霸的制造企业的楷模。代表企业有长春一汽、上海宝钢等。  (2) 北京型。大型贸易、服务等国有企业,他们利用国家赋予的关系资源以及战略资源的垄断经营在中国长久不衰,甚至代表中国光荣进入世界500强。代表企业有中石化、4大国有银行、###等。  (3) 上海型。依托上海东方明珠、远东第一大城市的威名,作为中国政府大力建设的中国经济、金融中心,国际财团纷纷入驻,仿佛唯有如此才能打开中国的窗口。代表企业有汇丰银行、沃尔玛等。  (4) 江苏型。中国有竞争力的劳动力、中国人民和政府的热情好客甚至可以免费使用的土地吸引了大批来华的投资客。代表企业有台积电、上海通用等。  (5) 浙江型。浙江人的勤劳、务实和精明,让他们能把一根拉练、一只打火机、一双皮鞋做成世界第一。以浙江人为代表的企业可以在一个不为人知的传统领域迅速积累财富,他们是资本运作的高手,他们是中国企业的财富名人。代表企业有万向、希望集团等等。  (6) 山东型。山东离北京、上海不近不远,是中国改革的中原地带,因此山东地域特点的企业从最初就带有国资或者集体资产背景,然后开始国有民营、独立发展,他们依靠中国劳动力等自有优势,在一些传统行业里和国际大企业从拼价格开始,最终占领市场,并且在全球化分工的大潮流下,进攻国际巨头放弃的产品或地盘,他们是中国最为世界知晓的企业。代表企业是海尔、联想等。  (7) 深圳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最早的前沿阵地,深圳建立了和国际接轨的市场经济体系,他们从一开始接触的就是国际化竞争,代表着世界经济发展先进力量的产业方向、人才队伍、企业治理结构,他们是中国追赶世界直至和世界同步的最坚实力量。代表企业有华为、招商银行、搜狐、万科等。  在中国,我们把太多的目光投向了前6个类型的企业,我们太关注财富百强,我们太关注世界500强。  我们太在乎政府对我们的定位,不去想发展的本质,于是就有了风靡一时的《深圳,你被谁抛弃》;我们讲究资本运作,少数人甚至利用政策漏洞去炒作,我们心中的偶像是翻云覆雨的金融大鳄,于是又有了风靡一时的《富爸爸、穷爸爸》。  我最推崇的一句话是成功的人自有成功的自由。因此对这7个类型中成功的企业,我都对它们投以尊敬的目光。只是,请允许我还要多说几句:  (1) 中国大型资源型的企业具有一些先天垄断的性质,本身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未来还是依靠政府以及垄断,不能形成自我成长的机制,不管现在有多大,最终肯定要退出企业竞争的历史舞台。  (2) 外商投资企业的兴隆更多的是因为它母公司的成功,他们的最大动机是到中国来利用更便宜的劳动力和就近渔利中国庞大的市场。  (3) 如果中国只是世界的制造中心,那么中国就将被边缘化,中国经济将成为强国经济的附庸。  (4) 中国财富100强是个人财富的100强,大多数不是企业的100强。比尔·盖茨成为首富那是因为微软也是电子业的翘楚,可中国多数的财富名人是因为自己居垄断地位的股份而致富的。如果他们不改变思路,一定长不大,因为财富不分享。没有分享怎么会有人才有团队呢?独食不肥嘛!  不久前,我在从广州回杭州的火车上认识了几位浙江人(不要误会,坐火车的不一定没钱。我不一样,失业在家,省点),一路上聊得甚为投机,聊起来才发现我是何等的肤浅。一位给我港资企业董事名片的女士告诉我,某某政府准备修一条省道,拟引资招标,听起来很市场化吧,但政府有个条件,只允许有外资背景的企业参与竞标,因为这样就可以增加政府引进外资的政绩,不得已,她把本来是彻头彻尾的中资企业又转道到香港去注册公司(香港就是外资?不懂)。  我们对外资的渴求到了何种地步!  还有,大家一说起高科技就想起泡沫,这本是经济发展的周期使然,而不是高科技本身有什么问题,美国如果没有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科技革命,就不会有美国繁荣的今天;日本如果赶上了这一波的科技浪潮,就不会有今天挣扎的日本。即便如此,我在前不久的电视上看到小泉宴请西方诸国首脑的第一件事,就是展示刚刚研制出来的机器人,我大为震动。前几年,中国领导人在国外推荐国产彩电的确值得骄傲,但我们还要更多地向世人展示我们的机器人、我们的高科技。  

第10章 华为,中国企业最优秀的人才基地
4。 天才、传奇、领袖  · 杨元庆25岁才毕业进入联想。在他这个年纪,李一男在华为已经是“一脚踢死牛”的主儿了  · 唯独,只有,仅仅只有李一男离开公司后,华为专门在《管理优化》报上登载了李一男的长篇辞职声明  · 现在李一男到了产品部,他那个部门少1万恐怕通不过吧  1996年,我刚到华为公司,对华为的一切充满好奇,看到一张张政治局常委来华为视察的照片,我问同事宋婕:“标题上说‘华为公司技术人员向某某中央领导汇报’的小伙子是谁啊?好像每张都有他,小伙子很牛嘛!”  “小伙子?他不就是李一男,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吗?!”  李一男!我来的那一年,他26岁。  而他成为华为公司的副总裁时不是1996年,而是1995年,他25岁。很多人认为1995年华为还是小不点吧,但1994年的时候,###就到华为参观了。1996年的时候华为已经有3000人,年销售额是26个亿。  中国年轻一代管理精英中的大哥大级的偶像是杨元庆。他25岁才毕业进入联想。在他这个年纪,李一男在华为已经是“一脚踢死牛”的主儿了。就是现在,李一男也很小,1970年出生的,杨元庆已经冲上40不惑的大关了吧。  李一男,华中科大少年班本科,1993年从该校硕士毕业后进入华为研发部,凭借出色的技术、业绩及领导能力,1995年升任主管华为最要害的部门———中央研究部的总裁、公司副总裁,1998年任华为公司常务副总裁,1999年任华为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总裁。2000年离开华为,独立创办北京港湾通信公司,自主研发、生产、销售,刚一起步,年销售额就达到2亿元,两年就得到10个亿的风险资本。由于近两年通信业环境不好,加上毕竟成立不久,公司的运作还有些困难。但我相信只要气候转暖,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个通信业巨人。我回过头来修改稿子时已是10月份,我听说港湾公司2003年的销售额可以达到10个亿。  还是说他在华为公司的经历。  大家知道,副总裁也有甲乙丙的,他是主管研发的常务副总裁。华为就靠研发吃饭了,直到现在,华为还是研发人员最多,收入最高,当然地位也是最高。李一男当时的实际地位和权力仅次于“左非右芳”。  华为的研发有那么重要吗?举个例子。你知道华为决定上3G意味着什么?意味着4000名骨干研发人员将耗费数年做3G的研发,意味着你要养活这4000人数年,可这3G牌照还不知什么时候发,更何况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