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城北京-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典型的东方景致下,在西方的游客看来,一显得不伦不类,非常难看。
朱丽叶·布莱顿用优美的文笔描述了三海区域的难以名状的美。“分析北海这块被遗忘的角落的迷人之处……是不可能的。这魅力是一种应仔细品尝的味道,是一股泌人心脾的香气,是我们眼中的色彩,倒映湖中的柳影;是灰色的右堤,如同沿湖岸扭动的巨龙。这魅力存在于南飞的鸭群中,存在于微风吹动的青草中。那青草爱抚着破旧的汉白玉石栏,一如鲜嫩的灌
第六篇 皇宫和御苑(6)
图76《春山行乐》马远(南宋)作
图77山水夏珪(南宋)作
图78青铜色罐胡人形式,口内书临乾隆皇帝一首诗
木在金色屋顶中伸展。它们还存于蓝蓝的水中琉璃瓦的倒影,存在于被淡紫色的通道略微染成紫色的乌鸦翅膀上,存在于黄昏站立在岩石上的挺拔的苍鹭,苍鹭们像立在基座上的铜像一样凝然不动。也存在于对于惆怅地凝视着我们的历史的思忆中,存在于轻柔地融人尘埃的今日之忧伤中。”
罗伯特·哈特爵士曾组建了中国的邮政系统。朱丽叶·布莱顿是他的侄女,她怀着深厚的感情撰写了关于北京的文章,而且常常写得很美。她所著的《北京》(Peking)一书堪称是关于这一古都的英语书籍中的典范作品。
她所写的所有庙宇和景观都是她怀着特殊的游览兴趣做过实地考查的。说来真巧,写北京写得最好的几位作者,名字的起首字母都是“B”,布莱契奈德(Bretshneide])写出了最好的考古研究报告;布莱顿(Bredon)带着一个探幽钩沉者的明敏志趣。写到了北京城中所有被遗忘的角落。J.P.O.布兰德(J.P.O.Bland>和柏克豪斯(Backhouse)是一对搭档,柏克豪斯的中国知识和布兰德的生花妙笔相结合,便写出了两部读来颇似探案小说的历史著作——《北京宫廷纪事与闻见录》(The Annals and Memoirs of the Conrt of Peking)和《女皇治下的中国)。(Che uhder theEmpressDo、ger)。这里无意贬损其他作者的成就。但上述著作的价值将永存不灭。
将中海与北海隔开的大理石拱桥称为金鳌玉妹桥。这座桥历来就是一条供人们从城区进人皇城的公共通道。在桥的两侧,人们可以瞥见湖上景致。著名的团城便坐落在桥的东端;与团城相连的小岛上,建有一座壮美的白色舍利子塔,也称白塔。这团城也称回城,面积虽不大,但它却以承光殿中所供的玉佛闻
图79庭园之乐
名于世。佛像面露蒙娜·丽莎式的微笑,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18)据传说,不论一块多么洁白的玉石,只要一靠近这尊玉佛,便会黯淡失色。玉佛置于玻璃后面,游者可以贴近身去仔细端详。在承光殿的庭院中还有一件稀世之物,即玉瓶,它高约二英尺,壁上雕刻有龙和鱼的形象。它很可能是忽必烈汗的遗物。马可·波罗曾描述过这类玉制容器中的一件,说它价值连城,饰有珍珠缀成的流苏,高度“达五英尺”。当然,还有其它一些与承光殿这只相近的玉瓶,如内廷养心殿乾隆寝宫中存放的那只,但承光殿这只玉瓶的规格却是世上罕见的。据史籍记载,元宫城被毁时,此瓶逸失,后乾隆在一小寺庙中发现了它,遂付出相当于一千美元的高价将它买下,并移置于此。乾隆还在瓶上题写了自己的一首诗。我们应当记得,我们此刻正站在俯瞰蒙古统治者荣耀的小岛上,再向前去便是清统治者的遗迹了。
白塔显得很奇特,并非中国通行的样式。在园中观览的人们可以越过莲花覆盖的湖面看到它投在水上的倒影。人们若不走近前去,登上它作为基础的台基,便很难估测出它的体积之庞大,它的顶部很可能是北京城中的最高点。一般说来,舍利子塔的形状都是厚重而圆的塔身,顶部有一小巧的机关,令人想到在西藏、泰国、缅甸等地发现的高僧遗骨。白塔在北海御苑中所占的显赫位置,表明了佛教自十二世纪以来对中国的影响之深。实际上,佛教的影响还可上溯至四、五、六世纪(有紧邻北京的山西云冈石窟造像为证)。长久以来,佛已深入中国人的内心深处,而佛教实际上则是十九世纪以前中国所受的唯一重大的外来影响。唐朝以来,佛教故事一直是中国民众深感兴趣的。佛经用语也已渗透进了中国习用语言之中。慈禧太后被尊称为“老佛爷”,一个可爱的胖小子则被叫成“小菩萨”。至迟在四世纪时印度的僧侣便已来到了中国,他们被称作“西僧”,而佛教的天堂则被称为“西天”。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北海便已同非凡的道士邱处机有了联系。邱处机道号长春,当时住在昆仑山,成吉思汗闻得他的盛名,便派人前去相请。邱处机送前往蒙古的额尔德尼会见成吉思汗,可是汗王已离去,他便继续寻访,在经历了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奇遇后,两人终得在印中边界处相见。邱处机向大汗建议禁绝杀戮。自那以后,他便返回国内,在北海附近的赠地上住了下来。那座白塔实际上是一六五二年在第一位满族皇帝顺治督命下,为纪念###喇嘛
第六篇 皇宫和御苑(7)
图80葫芦形罐器南宋作品
图81忽必烈汗像
图82《八官人图》细部属五代或北宋期作品,署名陈鸿
图83紫禁城
皇宫北部或称内廷
A。乾清宫BBB。皇子居所C。九龙壁D。乾隆退位后居所及皇太后居所
E。珍妃井F。养心殿G。御花园
皇宫南部
a。午门b。金水河c。太和门d。太和殿e。中和殿f。保和殿g。西华门
h。武英殿i。文华殿j。文渊阁k。东华门
图84《明皇幸蜀图》挂轴之细部
墨彩绘于丝绸,约为八世纪原作在十二世纪的摹本
图85陶器涿州型黑罐,浮突白字,明代作品(彩色)
来访北京而建造的——也许政治和宗教的意义各参其半吧。登上塔基便可看到,靠近塔基处有一神龛,内供一尊七头三十四臂十六足的偶像,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人颅项链,清楚地显示了喇嘛教的影响。
站在这座绿宝石般的小岛之巅。人们可以看到天赐美景,看到广裘的乡野和都城的辉煌。十二世纪的周恽曾对这座小岛做过描绘,另一篇同类文字见于《辍耕录》,它述及了蒙古时期的古老荣耀。下面不远处的湖水闪着金色的波光潋影,远处的西山在褐色的暮霭中逐渐隐入了地平线。在晴和的日子里,西山便会映着朝阳,山峦由红转为微紫,再向上的山顶便转为紫红和幽蓝的色彩。前面的下方绿叶丛中隐约露出檐角的奇妙造型,饰有描金绘彩的朱红门柱与粗糙的皂荚树和松树的枝干形成悦目的对比。湖岸之上,彩绘瓦顶的牌楼散布于僻处,大理石桥横跨在碧蓝的湖水之上。仲夏时节,湖水常被绵延数英里的莲花所覆盖,那柔柔的花香并不为匆匆的过客所注意,却惹动了船中阐荡或岸上漫步的人们。向东不远处,内宫和三座雄伟的典礼大堂的檐顶历历可见。
在远近各处,特别是北面,小山上遍布着亭台楼谢,游廊隧洞,石甬路引人游历各处奇绝的景点。向低处的水平线看去,北面横亘着一道游廊,现已显出几分破旧之迹。我记得在那游廊上曾品尝过一种中国式的玉米糕,是用皇家御膳房的方法蒸制的(北海在一九二五年对公众开放)。这窝窝头用中国玉米制成,平时被看作穷人的食物,是买不起稻米的农人们吃的。可在彻厨们的调制下,这粗糙的食品却变成了可口的美味。
在湖的北面,和白塔相对处有两座建筑。其中一座确是美矣美轮,那就是九龙壁。我记得它足有三十或四十英尺长,由龙云交织的浮雕构成,雕像皆覆以光彩夺目的琉璃瓦。另有一座九龙壁存于内廷的东部,但常人难得见到。在湖的最西北角上,坐落着两个非比寻常的建筑物,即小西天和大西天。大西天中有一座小山,山上四雕着数百个高憎的造像。这一景观与其说是为了引起赞佩之情,毋宁说是为了镇服信徒。它令我心生一丝恐惧,犹如柬埔寨吴哥窟和印度庙宇给我的感受,那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充塞着人的形象。有时我从中能见出一种倾向,我称它为中国的罗可可,一种过于雕饰的倾向。这种情形在中国的园林中亦有表现,形状各异的门窗太多,普通的院墙也要在顶部现出波浪状的饰样,那种简洁线条的古典美已被置诸脑后。同样,出现在彩绘陶瓷上的装饰风格也往往显得过分,比之宋代的白色单彩瓷瓶具有的朴素美,已显得大为逊色。
在中国的园林中,亭子始终占有重要地位。亭子是一种很小、很简单的建筑,它的轮廓让人一目了然。它还必得作为一种美,独立在那儿,如花瓶一般。亭子的形制、比例、飞檐彩饰等方面都凝聚着深远的匠心。若要达到完美,便须依据特别的目的选择色调和形体,上下高低都要比例匀称,或小巧或雍容,风韵有别、若干亭子联合在一处,其色调与形制就更显重要了。我们在这一带便可以见到两处实例。
第一处是玉亭岭,坐落在西北角。那岭的形体恰似舞动之龙,跃入水中,五座亭子略呈半圆状分布,像通常那样以廊道相连。这一布局造成的美妙组合打破了湖岸轮廓的单调之感。
另一组亭子见于煤山的岭上,在北海北面入口不远处。我们在第三章中提到过的煤山,在内延后面中央处拔地而起,也
图86青瓷盘元代作品
第六篇 皇宫和御苑(8)
图87《花鸟》刺绣(宋代作品)
许有三百英尺高,且与内廷相隔,因而它与许多城门处在同一中轴线上。这中轴线是从外城的南门延伸过来的。因为北面没有中心门,所以煤山便成了这条线的终点。它无疑成了观察烽火台上烟火的地点。那些烽火台是一套战时报警设施,它们列成一线从北面的长城穿过乡间直达此地。山岭上的五座亭子顺着向下的山势匀称地分布,它们的造型和色彩总是令游人赞叹不已。据朱丽叶·布莱顿(19)的记述,这些亭子经过使臣们的描绘,其美名传到了俄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耳里,于是她命人在彼得格勒的皇宫中为她复制了一座。
再向下去,便有一株铁链拦护的树,指示出明朝末帝在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时上吊自尽的地点。皇帝一大早便换了衣裳,脱去了皇袍,宫中响起了早朝的钟声,可是没有一人上朝。皇帝穿了一件短小的绣龙上衣和黄紫二色长袍,赤着左脚,由一名叫王承安的忠心太监陪伴,从神武门出宫,进到煤山园内。他凄然凝望着城中,在长袖的袖口上写下了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然后他便在有名的“皇家冠带”亭内上吊而死,那位忠心的太监也一同赴死。(20)
颐和园有着同北海、中南海一样的景致。它也是建在山水之间,装点有塔庙、游廊,只是它规模要大得多,也更加奢华。有案可稽的是,它是一个老太婆的五千万美元的即兴之作。慈禧太后挪用了二千四百万两银子,营造这座供她玩赏的巨大游乐场。
常听人说中国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因为海军在甲午海战中败于日本之手,致使中国不得不把台湾割让给了日本。我很怀疑这一说法。即便中国建起了一支规模不大的海军,它也会在战争打响后片刻即告溃灭。挪用海军军费的主意是受到太后的著名首席大臣李鸿章的赞同的,即便当时朝廷的情形换个模样,中国也不会拥有像样的海军。李鸿章的搜刮之手从煤铁矿到河运是无孔不入的,他和盛宣怀都是那一代人中的首富。他们所办的中国轮船运输公司以贪污腐败而臭名昭著。一九一一年中国革命民众的大暴动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推倒盛宣怀。如果说这类人连赢利性的商业航运公司都办不好,还谈得上什么办海军呢?在天津,八国联军打算将带来的近百万磅弹药和杂凑的来福枪、炮弹卖给买办,这些军火都是俄、德、法、英、捷克诸国造的,实际上是否能用就另当别论了。在一艘海战中被俘获的中国炮舰上,人们发现它只携有两发炮弹。如此看来,即便是那笔钱不被那满脑子私欲的老太婆挪作他用,难道中国就能在海战中战胜日本吗?一九〇〇年,八国联军曾想部分毁掉颐和园,可他们终于未能做成。几年以后,园子又经修复,得以重放昔日光彩。
有一幅传世的画轴,是为庆贺康熙皇帝六十寿辰作的,节日中充满喜庆气氛的城市风光尽展在妙笔长卷之中。它引导观赏者的视线从内宫经过城西北的景致,再穿过西直门,进入西北郊,停在老颐和园外的几道门那儿。画面展现了那个重大日子的庆贺场面。列阵的士兵、骑兵、御用车马仪仗、聚集在各处的满族旗手以及乐工和杂技艺人,最后还有沿西郊大路分布的客栈,来自各省的行会把它们都占用了。画上的文字说明着各个戏院是由哪个行会或衙门出资承办的。
颐和园即新圆明园,它的园址毗连圆明园的废墟。那场浩
图88《枇杷戏猿图》宋代作品
图89《泼墨仙人》梁楷(宋代)作
劫发生在咸丰朝。那时,著名的慈禧太后还是个年轻姑娘。她随同她的国王夫君一道,可耻地逃到热河。那段回忆想必如创痛一样令她无法释怀,她是亲眼目睹了圆明园的昔日风采的,可眼下却为兵燹所夷,显然再无修复之望。那是一种惨绝的践踏文明的行径。她在晚年以为她应当建一座新园以享快慰,于是便有了现在这座颐和园。她为此颇觉得意,以致于在这新游乐处所竣工后,她在里面度过了她的大部分时日。
这座颐和园,从建筑学的观点看,确实代表了中国关于地上天堂的幻想。有时它被称为万寿山,因为园中最显耀的便是万寿山,它坐落在西山之麓,靠近玉泉山。山上的建筑鳞次格比,山北的入口处还有一座建筑群,人口通至湖的北岸,那里有一座宏伟的佛香阁,燹丽高峻,矗立山顶,直薄云天。这座建筑最能代表中国人“阁”建筑的理想,建阁于高处意在望远。在园中不计其数的建筑物中,包含着一座三层的戏台,一个设有铁制转藏轮的亭子和庭院。这是为慈禧太后建成的一处绝妙居处,位于一片美丽的石庭之前,装点有一对铜鹤和其他摆设,最讲究的是从特定角度、位置上观览景致时可见出的匠心。正如现代建筑中观景窗的设计追求那样,亭台楼榭通常都选在前景与远景水乳交融、和谐一体之处。从不同的地方都能见到玉泉山上汉白玉塔的姿影,因此人们在远处也会看到装点着汉白玉牌楼的整个景观,犹如置身梦境之中。
在较低处,一座华美的拱廊立于岸上,两端立有两尊来历久远、闻名遐迩的铜狮。整个湖岸线都是由绵长的汉白玉栏杆和蜿蜒伸展的彩绘长廊环绕着的,以秀美著称。站在拱廊之下的人们可以看到隔湖相对的龙王岛,以及通向岛上的十七孔桥。再向远望,在岛的一角,横有一座以其精美而著名的桥,人称罗锅桥或驼背桥。“
那条大石船,又称石舫,有两层楼高,长约八十英尺,伫立不动,泊于水中,其状如真,构想新异。有一次慈禧太后弄来了一条游玩的汽船游湖,船游一周达四英里长,但她后来却没有再游——也许是她买不到零部件吧!
。。
第七篇 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1)
色彩、形状、线条与气氛是构成一切艺术的基本因素,而艺术的任务就是创造美。艺术直接诉诸感官,但美感的衰退经常把艺术引向歧途,促使人们用智力、几何方面的分析来替代已丧失殆尽的对美的感受,那实际是一种绝望的体现。对这种艺术进行任何理论上的辩白都是毫无意义的。
众多宫殿与皇家游乐场的精妙着色艺术,我们已经谈过了。但对中国建筑来说,无论是宫殿还是宝塔,形状是同样重要的。在中国所有的寺庙建筑群中,宝塔是至关重要的成分。事实上,最古老的寺庙唯一保存下来的部分通常就是宝塔。它就像一个花瓶,孤零零矗立在那里,完全依赖线条与形态的安排来体现其造形之美。在西方城市中,教堂的尖顶为人们提供了陆上标志;在中国的风景中;宝塔起着与之异曲同工的作用。
北京的寺庙数不胜数,有儒家的,也有道家的,有佛教的,也有喇嘛教的。就其形状的完美来讲,天坛别具一格,出类拔萃。许多作家盛赞它为“中国一切宗教建筑最杰出的代表”,“三层青瓦金顶的圣坛”,是“人类灵感的杰作”。在中国所有的艺术创造中,就单件作品来说,称天坛为至美元上的珍品恐怕并不过分,它甚至要超过中国的绘画艺术。天坛对人们情感的震动,除了它的壮丽雄伟之外,还来自其建筑本身的比例合度,其色彩的完美,及其与苍天的浑然一体。朱丽叶·布莱顿曾以诗人般的敏感这样描写她静观天坛时的感受:
在这一游人罕至的静谧角落,你可以不必担心他人的打扰,凝眸注视那大片微微颤动的青草和那些庄严矗立的绿树,纵横交叉的大理石甬道把它们划成大大小小的格子。这些草木似乎吸收了周围空间、光线和空气中所包含的一切宁静与柔和。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在清晨来这里,晨曦薄雾中的天坛顶盖仿佛悬浮在半空,梦境般隐约迷离。正午时分,阳光灿烂辉煌,此刻的天坛又别是一番景色。傍晚,夕阳西下,如一轮火球坠入西山之后,晚霞映红了大理石,色彩格外鲜艳。清晨、正午、傍晚的天坛,风景各异。但若想真正体会天坛的精妙绝伦,你得选择月明星稀或瑞雪缤纷的夜晚,月光是如此的神秘,雪花是那样的轻盈,只有此时此刻,你才能切身体验到天坛,这人类建筑的瑰宝,与那树木的美妙,与那苍穹的空旷是如何和谐,它是如何准确地反映了生命与永恒的真谛!只有此时此刻,你才能领悟这树丛与建筑象征了智慧、爱心、敬畏与无所不在的宁静。神用这些启示教育混沌无知的人类。{21}
沐浴在月色中的天坛是最令人肃然起敬的,因为在那时天幕低垂,天坛这座雄伟的穹顶建筑与周围的自然景物水乳交融,浑然一体。镀金的圆顶在云朵或繁星的衬托下闪闪放光,三层坛檐在夜里显得更加宁静安祥,令人敬畏。层见叠出的大理石栏杆支撑并托起了整座建筑,其造形象征了人类向上苍奉献了自己的灵魂。天坛恐怕是世界上最能体现人类自然崇拜意识的建筑。与其他森然可怕的宫殿或优雅别致的楼阁不同,天坛与哥特式大教堂一样,真正能让人们体察到神灵的启示。
祭天是中国古代最具威严的仪式,那是仅属于皇帝的特权。在这一活动中,皇帝是最高贵的祭司,是其臣民的代理主教。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国最古老的思想方式,它既不是儒家的,也不是道家的,更不是佛家的,是先于它们很早就存在的。对上帝的膜拜{22}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的开端。儒家学说是一个伦理道德说教系统,也包含一些以史实为根据的社会政治内容。孔夫子本人从实质上说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他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便是在他之前各时代祭天的形式。《论语》中有两处记载了孔子感觉史料不足的苦恼:我不知其细节,因为缺乏历史依据;如果史料充分,我就能恢复它们。还有一次他说他不知道究竟该怎样来祭天,如果有人知道,那么治理天下易如反掌。他说:
“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见《论语·八佾》)。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七篇 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2)
不管怎样,祭天这种礼仪持续了四千年。它所唤起的那种威严神圣的感觉基于这样一个事实:除其祖先之外,皇帝只向天跪拜行礼。而只有祭天这一场合,皇帝才面北背南向人顶礼膜拜而不是面南背北受人膜拜。另外,还有一个古老的信念,认为皇帝“受命于天”,他统治的期限也是天命决定的。所以,一氏王朝的衰亡是由于上帝已把“天命”传给了别人;当一个人在###之后成功地一统天下,人们便把他看作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正因为如此,汉语“革命”一词最初的含义就是‘天命的改变”,这与欧洲“天赐君权”的意思是一致的。
还有一些认识是与此一脉相承的:饥荒与干旱被看作“天怒”。如果自然界或人世间出现了什么不同寻常的变乱,如周蚀、干旱或社会动荡等,人们就会认为是皇帝受到了天责。据中国神话传说。公元前十八世纪尧帝曾祈祷天帝赦免其子民的罪孽,只归罪他一人。
这种朴素的思想方法与中国哲学的阴阳五行观念密切相关。根据这一理论,世界的安宁依赖于阴阳的调和。如果人世发生了流血杀戮等暴行,破坏了阴阳的均衡,自然界便会出现干旱、洪水和慧星等现象。
天坛是圜丘坛、祈年殿两部分的总称。冬至在圜丘坛举行
图91天坛
AA。入口B。乐工房C。神厨D。斋宫E。皇穹宇F。圆丘坛
G。祈年殿HI。用品库J。宰牲亭K。长廊
图92罗汉辽金时期,仿唐风格,三彩陶
祭祖。祈年殿俗称天坛,春天来到(立春)时在这里举行祭祀,祈求五谷丰登,故而称作祈年殿,它比圜丘坛高出许多。但皇帝的“大祭”是在囵丘坛举行的,其隆重与堂皇的程度只有泰山之祭才能比拟。泰山之祭是另一仅仅属于皇帝的特权。但是,除非国富民强,天下太平,并不是每一个统治者都会在泰山举行祭礼。而且,一个平庸的皇帝祭泰山,人们会认为他狂妄自负。各朝史书对皇帝出祭泰山的事情都有详细的记载。
在冬至前夜,皇帝就离宫去天坛祭天,行进队伍庄严肃穆。为方便皇帝通过,紫禁城的午门与前门大开,这种场面是不多见的。皇帝的轿子由十六位贵族青年抬起,轿帘上绣满金龙,随从人员前呼后拥,大概有两千之多,其中包括王公大臣,亲随内侍,还有那五色斑斓的仪仗队伍。通过前门的道路已事先用黄土铺平,整个队伍在祭礼前一天的黄昏里静静走过。在天坛入口附近设有供皇帝当晚带戒沐浴的斋宫,巨大的灯笼悬挂在祭坛的东南方,彻夜通明。灯笼架硕大无比,里边有一个人专门负责照看灯火。午夜才过,皇帝就起身沐浴更衣,等候黎明的到来。终于一切准备就绪,王公大臣在大理石栏杆围成的环形阶梯上整齐侍立,为祭祀精选的小公牛在阶梯下东南角的绿色烤炉上准备妥当,天神与当朝皇帝祖先的牌位摆放整齐。然后,皇帝才开始走向祭坛。他首先在皇穹宇做一番祈祷,并在那儿休息一会儿,接着向南登上通往祭坛的三层阶梯。他在祭坛正下方的中间阶梯上站好,这时古朴的圣乐在一些比较简单的乐器上奏出。在同一层阶梯上东边摆放着太阳,五大行星与二十八星宿的神位,西边是月、云、风、雨的神位。皇帝身边站一个保管祈祷所用跪垫的侍者和一个“监察员”,其职责是保
图93贵族府邸一角
证整个仪式完全按照传统的形式来进行。后面站在皇帝下方的是王子王孙。
祭祀时刻到了。皇帝登上台阶,站好位置,庄严肃立。他的正南方向摆着天的牌位,稍下方的左右两侧安放着五帝的牌位,负责祭祀与祈祷仪式的官员站在附近。皇帝诵毕祭文回到原来的位置。整个活动分为三部分,每部分完成之后都有音乐奏起。等到作为祭品的公牛献上之后,皇帝便走下台阶,回到他斋戒沐浴的斋宫。从形式到内容,祭祀活动的每一步骤都要严格完成,方位、步伐、栏杆数目有严格的规定,所有这些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
在这一祭祀活动中,蓝色是神圣的。天是蓝的,琉璃瓦是蓝色的,大臣们的制服与皇帝的龙袍也以蓝色为基调。五色。五行,五方(四方加中央)在阴阳学说里都具有其特殊的含义。
第七篇 形式研究:寺庙、佛塔和雕塑(3)
天坛与坐落在煤山上的两个低矮小亭相似,但其外形的庞大增加了它的雄伟气势。天坛上的坛檐所构成的线条绝妙地表现了其古典的美,沉静平实。在泰国和缅甸,这种艺术构思被过分发挥,檐角上翘过猛,与另外一些表现得过于夸张的装饰一样,弄巧成拙。
北京也有一些印度###风格的建筑,它们是随佛教一起进入中国的,其中北海白塔是最为突出的代表。舍利塔本质上是僧徒的坟墓,安放僧徒骨灰的地方,是一个巨大的穹顶形结构,顶部形状各异。位于平则门内的白塔寺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在规模与高度上,它与北海白塔是绝妙的一对,但由于它位处平地而不是建在山顶,所以并不十分引人注意。它始建于辽代,即公元一〇九二年,忽必烈于一二七二年进行了重建。与北海白塔相似,其塔基坚固,状如意大利红勤地酒瓶。塔的主体部分是一个十一层结构,上有一个卷边碟状的结构托起一个小塔。顶部小塔在古代是馏金的。外凸的塔檐上悬挂着风铃。忽必烈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据说他用了五百多磅金子和二百多磅银子来装饰这座建筑,他还命人环绕该塔修建了一排白色大理石矮墙,衬上钢网,以免顶部有东西滑落伤人。康熙和乾隆皇帝时期,白塔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修缮,但如今的白塔已陈旧破败不堪,宽敞的寺院成了定期庙会的场所,成了废铜烂铁、水果疏菜的交易市场。
佛教建筑的另一种形式,佛塔,也有两个绝好的代表:京城西北角位于郊区的五塔寺和西山附近的碧云寺。五塔结构曾经是一座寺庙的组成部分,但今天只是孤零零地矗立在野地里。明朝时,有一富裕的印度高僧(名班迪达——译注)带来了佛的金像和金制的“金刚宝座”作为礼物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即明成祖朱棣——译注)。那位皇帝非常高兴,所以就让那个印度佛教徒在这个地方按照金刚宝座的形状修建了五塔寺。寺庙于一四六五年竣工。塔基是一个巨大的方块,高五十英尺,周边饰有齿状边缘的佛像,设有台阶。在这巨大的方形塔基上坐落
图94贵族府邸一角
图95上:《货郎图》李嵩作;下:苏东坡(宋代)手迹
着五座佛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每座佛塔都由十一层构成。
碧云寺的佛塔是乾隆皇帝于一七四八年命人修建的。它的风格比较时新,也是同类建筑中最为完美的。佛塔本身及塔基周边的雕塑保存也比较完好。乾隆皇帝在此建塔是出于他对此地的偏爱,此处有他的行宫。塔身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