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天下三国-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他和已经溃不成军的汉王朝正统派势力的最后一次较量。
  许都这场内部###的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曹操对于士族上层人物的镇压,逼得他们起而反抗;一是曹操面临政权交班,而曹丕、曹植各树己党,统治集团出现分裂征兆;另外一个外界促变的因素,是关羽在荆州势力强大,重兵压境,这些拥帝反曹的大臣贵族,以为可作外援。加之他们的府邸里均养有私兵,便有可能乘机起事了。
  在这以前,发生了三国时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曹操到底把大名士崔琰处死了。崔琰是士族执牛耳地位的代表人物,影响力相当强大。当曹操在战败袁绍,打下冀州城以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拜访崔琰,许以高官厚爵,问以治理之道,一心要拉拢他的。但是,到了曹操先称魏公,已引起异议,现在又要称魏王,危及汉王朝的根本,维护汉室的上层人士,自然更要加以抵制,尤其崔琰持不合作的态度,使他野心受阻。于是,他就下令将崔琰关起来,关起来也不能使这位名士服气,坐在牢房里,也瞪着眼睛,不畏曹操的威势,根本看不起他。气得他把崔琰处死。但杀崔琰并不能恫吓住整个士族阶层而俯首帖耳。那些拥有权力的臣宰官吏,拥有资望的名家子弟,拥有声气的文人名士,认为时机对他们有利,仍然结成反对曹操的神圣同盟。于是就密谋了这次都城起义的放火行动,以为能够里应外合,引关羽,召刘备,杀曹操,拥天子,成就复辟大业。
  这也是任何一个统治者,必然会遇到的挑战,甚至很长时期的统治以后,只要还有异己的政治力量,也仍会有各式各样的复辟行动出现,只不过是形式上,方法上,规模上的不同而已。
  在魏晋的门阀制度中,清河崔氏,是大姓中的大姓,在士族中又是更出类拔萃者。后来到了南北朝,一些出身寒微清素和本是胡戎羌狄的帝王,一定携重礼定聘求媒于山东崔氏,也是冲着这个名门的贵族血统去的。崔琰和孔融等世人侧目的大名士,虽然实际上仕魏,但名目上却在仕汉,心存帝祚,阳附曹操,保持独立人格,在许多政策上持不同意见,并不与操一心一德。而崔琰又是这些名士中领袖群伦的佼佼者,他的言行,在当时的许都具有强大的鼓动力。这些人的群集,一直是曹操的心腹之患。因此,曹操先自封魏公,而后又登上魏王之座,享受与天子不亚的尊荣,这种行径,在士族豪强眼中,是狂妄尊大,当然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崔琰代表他那士族集团站出来表示反对的态度,实际也是一次最后的较量,因为对正统势力来说,也无路可退了。双方矛盾激化到这个程度,曹操倘不摘掉魏王冠冕,唯有杀一儆百,去掉崔琰,才能给士族豪强阶层一个沉重打击。
  但曹操没料到,杀崔琰,实际上是点燃了这次许都###的导火线。
  士族豪门在汉末社会中,是很有实力,并具有深远影响的阶层。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发言权,臧否人伦,操纵选举,阿党比周,左右政策。作为喉舌在那挥斥方遒的,便是那些大小名士。再加上一部分诸侯州牧,一部分地方豪强,不是出身于名门望族,便是和这样一个阶层存在着姻亲、故旧、门生、隶属等关系,构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社会集团力量。
   。 想看书来

曹操玩轮盘赌(2)
可他们没有想到,流水落花春去也,汉王朝已经衰朽透顶,大部分既得利益者,已归属曹操。再说,曹操也不是建安初年,刚进许都时,那样立足未稳,杀孔融,还不能不有所顾忌,要找些依据。现在,他已有足够的力量,粉碎反抗,让这些反对他的人来和他玩轮盘赌了。所以,复辟失败,这个阶层也就分化瓦解,于是,等曹操儿子逼汉献帝退位,登上皇帝宝座,几乎没有什么人敢公开跳出来反对的了。
  但是,英明如曹操者,竟没有及早地看出这些地下活动,没有对反对派采取切实的防范措施。光看到拥护他称公称王的上表者,劝进者,他会对这些拥有数百家童的官员,在都城磨刀霍霍之举,了无所闻?由此也可看出阿瞒老矣,到底不比当年,东临碣石,横槊赋诗,盛年时还有千虑一失之处,火烧赤壁,败走华容。那么到了晚年,自然有照顾不周的地方了。他只是比较敏感那些公开地,半公开地与他唱反调的名士,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但由于他任用非人,和陶醉于盖世殊荣而麻痹失察的疏漏,放松对暗藏反对分子的镇压,才有许都暴动,差点使政权颠覆。
  人到晚年,精力不逮,才有这一次最后的较量。
  然而,看他在处置这次反叛分子时,那种大开杀戒的穷凶极恶,早年的从容不迫的精神,一点也看不到了。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1)
《三国志》评价张飞、关羽时说:“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诸葛亮对待关羽,特别注意分寸,并努力维持一个客客气气的良好关系,因为关羽并不十分买军师账的。孔明的联吴方针,他执行不力,就是一证。虽然关羽远在荆州,但这个人从来未把自己的地位摆正。马超投蜀以后,为解决益州问题立下功勋,获得殊荣。关羽不服气,要离开荆州到西川来同马超较一高低。诸葛亮连忙给他写信安抚,一顶高帽子,才使此议寝息。刘备为汉中王后,要用黄忠作他的后将军。诸葛亮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这番话,可以看出诸葛亮对他的态度。
  张飞就不是这样了,只要诸葛亮点了他的将,无不悉心为之。而且,多有创造性的发挥,每每创建奇功。对此,诸葛亮和这位莽张飞,往往产生不言而喻的默契。当消息传来,说他所住大寨,逐日间饮酒,酩酊大醉,诸葛亮非但不加怪罪,还派人专程把佳酿给他送去。表明了他们之间心灵上的沟通,和以诚相待的友情。
  当初,刘关张起事时,按社会、经济地位,以张飞最殷实富有,“世居涿郡,颇有庄田”,是个有产有业有资财的庄园主。刘备不过是个“贩履织席”之辈,尽管自称皇室后裔,早衰落无考,和阿Q“老子先前也阔过的”差不太离。后来,汉献帝刘协叫了他一声“皇叔”,不过是政治需要罢了。历代皇帝为了笼络人心,还有赐姓一说,所以,不必当真,谁有粉不朝脸上敷呢?他只能算是小手工业者。而关羽,一个推车的运输专业户而已。
  由此推论开去,这三兄弟和诸葛亮的关系,恐怕也是由于阶层不同,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不免差异,倒有值得玩味之处的。
  刘备起事时,已沦为手工业者兼小商贩,可他早先是没落贵族,大概是无疑的,至少在楼桑村,还能有立锥之地。曾拜卢植为师,自然文化水准要比关张高些,这样,与诸葛亮不但政治观点相同,在文化上,认同的地方较多。张飞是庄园主,家道殷实,能有供三百余人相聚的桃园,估计虽非士族,也是豪绅一类。所以,他和拥有南阳诸葛庐的这位军师,经济基础相差无几,也许能找到共同语言。关云长是无恒产的自食其力者,他的个体运输行业,无须依赖群体,特立独行,容易产生阶级偏见,而自己又稍稍识得几个字,不大买账于文化和士大夫,对于诸葛亮就不如那两位融洽了。
  再加上关羽的骄矜自满,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性格,特别封了汉寿亭侯以后,就自我感觉特别好了。到独挑大梁,驻守荆州时,更是目中无人。感觉错位,是件别人看来可笑,而对他本人,则是可怕的事情。要是关老爷有些许的清醒,也不至于走麦城,身首异处了。
  诸葛亮一到新野,关张就联合起来抵制这位军师,但跳出来责难的是张飞,关羽是个爱作深沉状的人,站在幕后,唆使猛张飞上。从三顾茅庐起,关羽就不大相信诸葛亮的能力。这是那种对知识分子的压根儿不信任的阶级感情,没有办法,他从山西一路推车过来,汉代那些地方小官僚,刀笔吏,少不了压迫他,欺诈他,使他有反抗感。心里说,有什么了不起的,端这臭架子。他说:“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也。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这个“惑”字,是他心里话,因为,孔明一来,他的副手地位就动摇了。从此开始,这将相之间,就绝不会是亲密无间的了。
  刘备到东吴招亲,诸葛亮派赵云陪同,而不敢将锦囊妙计授关羽,怕他乱作主张。借东风后,安排赵云来接他,也不愿麻烦这位关老爷,怕他未必如约而来。赤壁之战,诸葛亮迟迟不睬他,是否真的用激将之法,还是有为难之处,或存心让他放曹操一马,于史无据,也就只好姑妄信之。但是,最后才安排他在华容道,可见对这位骄纵的将领,不得不再三斟酌,自然是有许多顾虑棘手之处,是可以想象的。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2)
关老爷见不把他摆在重要位置上,当时责问诸葛亮:“关某自随兄长征战,许多年来,未尝落后。今日逢大敌,军师却不委用,此是何意?”
  听他口气,到底诸葛亮指挥关羽,还是关羽指挥诸葛亮?令人费解。大概拜把子兄弟便有这份和军师平起平坐的特权。等到华容道放走了曹操,犯了军令状,还是刘备出来给他说情,才算了事。其实,正因为他知道必是这么一个结果,才敢义释华容。特权,和特权阶层,以及被毒化了的社会风气,使得他有所倚仗地不在乎。
  如果孔明执法如山,从他华容道放走曹操起,就严惩不贷的话,那么,此后的他,在荆州主政,也许未必敢于自我膨胀了,不知天高地厚了。
  正因为刘备的包庇,诸葛亮也就不得不迁就,既不能责人,更不能责己,也就只好稀里糊涂,不了了之;或者,走走形式,做做样子;或者,深刻认识,从轻处理;或者,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或者,最简单的,就当交了一次学费,下次注意便是了。
  看来,诸葛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也有其无药可治的软弱性,对于这位身居高位,后台很硬,存心不买他账的,又是劳动阶层出身的汉寿亭侯,除了以顾全大局自勉,大抹稀泥外,还能有什么作为呢?
  这类抹稀泥的难处,从古至今,岂是诸葛亮一人的故事吗?
  但是,稀泥这东西,糊得一时,糊不了长远,最后关羽在荆州大败,不就是这种迁就、马虎、不深究,由他而去,听之任之的结果吗!
  。 最好的txt下载网

曹操杀士(1)
在这个世界上,有聪明的聪明人,也有不聪明的聪明人,一件事,在前者手里,做得挺漂亮,挺圆满,在后者手里,以为手到擒来,结果逮不着狐狸,惹一身臊,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就是这个意思了。《三国演义》中的杨修,智慧过人,颖悟超群,看似绝顶聪明,其实却是个糊涂笨伯。他的聪明,不过孔雀尾巴上的羽毛,只是为他招来杀身之祸罢了。
  漫说是一个统治者,即使普通人,也并不愿意让人揭开内心隐秘,触到痛处。杨修的这种轻薄行为,落在了刚吃了败仗,而且一直要收拾他的曹操手里,当然是找死了!
  最后,就被曹操借口这次泄露军事机密,杀了。
  曹操先杀祢衡;继杀孔融,后杀许攸,又杀崔琰。杀杨修,是比较晚的,好几次要除掉他,没有下手,或许嫉才的同时,也爱才吧,最后曹操还是将他枭首示众了。谁让他卷入宫廷继承的斗争中去呢?那是一种最危险的游戏,他下错了赌注,押在赌台上的,却是他的生命,对不起,上绞刑架吧!
  因为曹操杀的这些人,是士大夫阶层的代表人物,是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是左右舆论的力量。所以,比之他杀吕伯奢,杀陈宫,杀董妃、伏后,杀吉平、董承所产生的负面反应,要强烈得多。杀了他们,生前有人说,死后还有人说,再伟大的统治者,能堵得上一代人的嘴,堵不上后世人的嘴,当然就要产生久远的影响。
  直到前不久,还有一出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来评估这段史实。
  凡统治者,除极个别的把读书人捆绑起来扔到江里淹死者外,并不特别专门和知识分子为敌的。除非他暴虐成性,非要焚书坑儒不可。有的只是由于非知识分子出身,对知识分子的一种心理排斥情绪。例如汉高祖往儒生的帽子里撒尿,最终按着叔孙通的礼仪彩排,尝到做皇帝的威风,也就改变了对儒生的看法。凡做皇帝,少不了需要谋士出主意,儒士写文章,文士唱赞歌,雅士凑热闹的。但不需要跟他###,有碍他统治的知识分子。因为所有当皇帝的人,无不相信曹操儿子曹丕的话,“文章乃千秋之大业也”,对意识形态十分看重。
  尽管千百年来,统治者深知曹操杀了这些著名的知识分子,受到后世人的谴责,名声很不怎么样,但也不怎么引以为戒。一旦知识分子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利益,皇帝、军阀,仍旧照杀不误。所以要杀,原因就在唱反调。祢衡公开诽谤,孔融刺议朝政,许攸妄自尊大,崔琰反对称王,曹操当然饶不过他们。
  历代统治者,绝对不杀知识分子者寡。不过,杀多杀少,也各不一致。有时候口子开大一点,能把大家杀得鸦雀无声,但有时候也不大灵,越是杀,唱反调者也越多,杀不胜杀,就只好杀代表性的人物,曹操就采用这个办法。因为他用的知识分子,怎么也比杀的知识分子多,所以他在历史上,不像坑儒的秦始皇那样被看作暴君。
  至于杨修之死,好像又与祢衡、孔融、许攸、崔琰不尽相同。李卓吾先生在评点《三国演义》时指出:“凡有聪明而好露者,皆足以杀其身也。”这大概也是一部分命运蹭蹬的知识分子不幸的根源。好出风头,哗众取宠,恃文傲世,性乖情异,这些文人恶习,若陛下不热衷文字狱的话,倒也不至于送命。不过,一部中国历史,也就是一部文字狱史,所以,李贽才这样说的吧?不过,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但自己也还是死在这个“聪明而好露”上,这大概就是知识分子的性格悲剧了。
  不过,杨修又当别论,他介入了宫廷的最高层次的权力分配的斗争漩涡中去。这才是杨修真正的杀身之祸。
  他实际是那种不聪明的聪明人,错误地估计了形势。他认为曹操爱才,有可能传位于次子曹植,他就成为植党。曹植有才,他也有才,惺惺相惜,亲密得以至曹植一天不见他,连饭都吃不香。其实,对中国的统治者来说,每当接触到实际的继承问题时,所谓的“才”,决不是首先考虑的条件。如何保持这个政权,便成了第一位的选择标准。“才”,包括才干、才能、才智、才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国之君来说,无才,国家机器照常运转,而有才,则必要施展,而施展,好和坏就各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杨修太看重“才”,曹操当然也不是不看重“才”,但一涉及江山大业,大文学家曹操就得让位于大政治家曹操,他必须得把王位传给曹丕,这就是必然的选择。
  

曹操杀士(2)
当曹操征求贾诩意见时,这位谋士(自然也是知识分子了)提醒他袁本初废长立幼的教训时,杨修的头,从那一刻起,就不在他的脖子上了。
  聪明过头,便走向反面,这岂是杨修的教训吗?
   。 想看书来

庞德抬棺上阵
庞德与关羽决战,让部下抬着一具棺材上阵,存不败必胜之念,抱非生即死之心,“吾闻良将不怯死以苟免,烈士不毁节以求生,今日,我死日也”。作为一个将领,能有这种求死的信念与敌决战,当然是极勇的表现了。
  及至短兵交接,水盛船覆,为羽所俘,立而不跪,宁死不降,那份壮烈,也是值得钦敬的。
  庞德原是马超部下,投过张鲁,多次与曹操交手,后被俘获,是投诚曹操麾下较晚的一员降将。在与关羽作战时,故主马超已为西蜀五虎上将之一,其兄庞柔为刘备做事,任职汉中,庞德却如此忠诚于曹操,任凭关羽诱降,不为所动。甚至还说出“魏王带甲百万,威震天下,汝刘备庸才耳”的话。值得研究的,倒不是庞德这种矢志效忠的精神,而是应该看到曹操如何使其这等归心不贰,效忠至死。看来,他的对待降将的态度,和他的用人政策,是相当的有效和成功的。
  曹操一生,不惮使用降将降卒,甚至连视之为寇的黄巾,他也敢择壮者为兵,弱者屯田,扩大他的队伍。至于文臣谋士,大部来自对手阵营,例如辅佐他们父子两世的贾诩;随他南征北战的武将,除曹姓和夏侯姓外,几乎都非他的嫡系,很多将领曾经是他的敌人,张辽就是吕布旧将,战败投降的。在他征战立业的数十年中,全赖这些人为他开疆辟土,创立功勋。
  他的用人之道,值得赞叹,此前此后,能与之相比拟的领导者,还不多见。
  第一,他具有大河不择细流的气度,广开才路,来者不拒,不来者请上门去,甚至不惜下大本钱,招贤纳士,胸襟宽阔,不咎既往。
  第二,打开人才之门,自然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难免良莠不齐,他不因噎废食,不但具有凡能为我所用者悉用之的勇气,还有不怕承担风险,予以重用的胆略。
  第三,赏罚分明,恩威并施,不拘一格,驾驭有术,具有使其抵死相随,忠诚效力的领导魅力。
  就看曹操与庞德纳下先锋印时的两句话,“卿不负孤,孤亦不负卿也!”就可知庞德为什么出现抬棺的由来了。
  所以,一位领袖的人格力量,所产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是他能够成功的因素之一。
  

错位的关羽(1)
在《三国演义》中,抬得最高的,一是诸葛亮,一是关云长,但他们最后都失败在非等量级的对手手里,孔明还能得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同情,而关云长虽然被后世人敬之为神,尊之为帝,但他死在陆逊、吕蒙手里,输得非常之惨,从此落下个“只提过五关斩六将,不提走麦城”的经常被引用的讥诮之语,可见后来人敬重之余,对他的失败,多少认为是他老人家咎由自取,属于活该的了。
  不过,此人感觉好,而且总好,特别封了汉寿亭侯以后,就渐渐地感觉错位了,到独挑大梁,驻守荆州时,已到了目中无人的程度。感觉错位,是件别人看来可笑,而对他本人,则是可怕的事情。要是关老爷有些许的清醒,也不至于走麦城,身首异处了。
  《三国志》载:“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庞德。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按《三国演义》的写法,关羽攻樊,是诸葛亮用来分化曹操联吴攻蜀的计谋。但在单刀赴会后的关羽,鉴于荆州暂保无虞,而西线的节节进展,使他黯然失色,这对他来讲,是不能宁耐的。所以,他是急于想立功斩将,夺城略地,与张、赵、马、黄一赛高低的。
  在这种骄躁情绪支配下,拒婚孙权,激怒东吴;谢爵辞封,目中无人;罚糜惩傅,遗患一方,任命潘濬,所用非人。以及对于吕蒙称病的失察,对于陆逊谦卑的得意,小看东吴以及不提防,这一连串的失误,埋下了日后败师的种子。而这一切,是在毫无制衡和约束的情况下,关羽独自任性而为的结果。
  因为如果诸葛亮让他离荆攻樊,而不派员代领牧守,以防吴之乘间偷袭,则非运筹帷幄的诸葛亮了。但若果然委任赵云(那是最恰当的人选)或其他人,来荆州接替,那也不是充分了解关羽的诸葛亮了。对这位自我独尊的将领来说,孔明不会派谁来的,也许那将是更坏的结局。
  若无襄阳大捷,吓得曹操迁都,胜利冲昏头脑,也许还不至于最后的惨败。大胜以后大败,这在历史上不乏先例的。
  关羽失败的根源,就在这个错位上。刘备自称汉中王,封他为五虎上将之首,他火了,拒不接印。表面上他是不愿与黄忠老卒为伍,其实,他不能忍受的,是把他与别人平等看待。其实,他未必不想,刘备为汉中王,他镇守荆州,至少也该有个“亚王”名号才是。直到费诗说“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这句话,才心满意足,费诗当然是哄他,但也看透了他的这种错位的感觉。
  孙权为了联姻,派诸葛瑾来说亲,两家结秦晋之好。成不成,在于两相情愿,即使交易不成,人情还在,不至于关羽如此勃然大怒,竟说出“虎女安肯嫁犬子”这句话,还要砍媒人的脑袋,就没有任何道理了。连曹操都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这是他和孙权正在较量中为敌时,怀着敬佩之情说这番话的。此时,吴蜀尚是盟友,即使敌国,也不能如此倨傲狂妄。分明是在恶化气氛,使得本不巩固的联盟,走向瓦解。
  看来他所表态的“军师所言,当铭肺腑”的话,纯系一派虚词。诸葛亮的联吴拒曹大计,他根本不放在心上,反映了他内心中的自诩自大之情。一个本来的推车亡命之徒,在当时很在乎士族门阀地位的社会里,关羽不把孙权这个江东豪族,放在眼里;也不把吴蜀联盟,视作蜀国的生命线,感情用事,自我膨胀,头脑发热,若不是暴发户的小人得志,便是相信自己高人一等的非凡狂妄。一个人错位到如此地步,大概是不可救药了。
  所以,他在荆州之役中,独断专行,自以为是,蛮横跋扈,不纳人言,便是最典型的个人英雄主义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错位的关羽(2)
骄兵必败,这是所有人都能明白的道理。但是,包括英明统帅,三军首领,沙场老将,无敌勇士,也难免事到临头犯糊涂。知道不应该骄傲,仍恶习不改,甚至明知错了,错也要错下去。
  人若是陷入了错位误区里,失去常智不说,还会失去常识,这就是偏执情绪,逆反心理在作祟了,于是出现一系列的判断失误。最后,甚至自己也明白,是错了,可情绪还退不出这个误区,再加上中国人的面子,为维护这份可怜的尊严,执迷不悟往死路上走,十匹马也拉不回头,只有错到彻底失败为止。这种不见棺材不掉泪的事,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不会绝迹的。
  关羽太小看东吴了,吕蒙称病,他不信有假;陆逊谦卑,他不信有诈;荆州失陷,他不信其真;糜、孟背叛,他不信其事。就只相信他自己,这是所有错位的人的通病。
  他得襄阳,回师荆州,犹不晚也。攻樊城不下,迅速撤兵,也仍旧来得及的。荆州已失,不图收复,另谋去处,也未必全军覆灭。及至兵败麦城,突围路线要顺依人意的话,不至于身亡……悲剧总是自己造成的。
  一个老百姓,纵使因骄致败,只不过祸及其身,再大,祸及其家,仅此而已。一军之帅的因骄致败,则是万千首级落地的事,而一国之君的因骄致败,那就更不堪设想了。
  这样的事例,其实并不鲜见。
  

关羽之死(1)
关羽之死,是《三国演义》精心经营的篇章。
  当罗贯中执笔写这部演义时,由于民间文学的传播,以及历代统治者的尊崇,关羽已经成帝成圣,所以极尽渲染之能事。等到毛宗岗父子评点整理成现在流行的这个本子时,更是不遗余力。篇幅之长,回肠荡气,《三国演义》中任何一个人物的死,也没有像他这样着力描写的。
  宋·洪迈在《容斋随笔·名将晚谬》里写过:“关羽手杀袁绍二将颜良、文丑于万众之中,及攻曹仁于樊,于禁等七军皆没,羽威震华夏,曹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其功名盛矣。而不悟吕蒙、陆逊之诈,竟堕孙权计中,父子成擒,以败大事。”完全是骄兵必败的结果。但捉住关羽的孙权,竟想诱降这位不可一世的人物,这就说明孙权识见差焉!
  他不了解当初曹操能使关羽降,而现在他孙权则不能使羽降。因为当时魏能打出汉献帝的招牌,而吴却没有。投降者也有其符合自身尊严的选择,宁降与龙虎,也不甘降于等而下之者。而且曹操能在建安五年使关羽降,此刻,无论曹操、孙权都无计可施。何也?关羽二十年前,只是一员战将,降汉而不降曹,暂屈以图别计。现在,他是天下瞩目的一方主帅,诛颜良、除文丑,过五关、斩六将、义释华容、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的汉寿亭侯,赫赫扬扬,功勋卓著,把曹操吓得差点迁都的人物。这个光辉形象,他自己也不会玷污的了。
  后来,孙权悟过来了,把关羽杀了。然后,在庆功会上,战败关羽的吴大将吕蒙,突然被关羽的亡灵附身,七窍流血而亡。他虽能打败关羽,但关羽的报复,是通过死后的亡灵,最后使这个胜利者死得更惨。关羽之死的描绘,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善恶报应的传统文化心理。
  善良之被欺凌,正直之被屈辱,君子被小人嬉弄,忠臣被奸佞陷害,这类恶行占据上风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的。因此,好人不得好报,正义无法伸张,坏人永远得志,良民总是遭殃,好像是一种永远也喘不过气来的常态。人们对于国贼民奸,暴君昏臣,屠夫恶棍,歹徒劫匪的蹂躏折磨,既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就只好把希望寄托于来世,寄托于阴间,寄托于西天极乐世界,因为那里是一个比较公平的世界,是神和鬼在统治着的,至少不像人间这样恶行不受责罚的世界。
  这种宗教宣扬的报应和轮回学说,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特别地有市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谁都逃不了死,作恶必自毙。最后,坏人在十八层地狱里受到惩处,升不了天,哪怕投胎也只能投到母猪肚子里,被人宰了吃。这就成了受尽欺侮的,求告无门的,不敢反抗的,无可奈何的弱者们一剂最佳的自我安慰的精神良药。所以,马克思学说认为宗教是一种精神鸦片,道理就在这里。因为它毒害人们的反抗压迫之心,抑制人们奋起斗争的意志,实际上是为统治阶级所服务的。
  于是这种梦代替了实实在在的报复,无数人和无数次的这种梦的臆想,化为言之凿凿的事实。生前是弱者,死后化为复仇的厉鬼,活着谁都可以欺侮,但一死就可成仙成神去报仇伸冤。所以像关羽这样的义薄云天的英雄豪杰,竟被吕蒙设计败走了麦城,那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