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透过细节看清朝-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透过细节看清朝》目录
第一章:满清入关…命运掷的骰子
第一节:皇帝自杀
第二节:泥腿子坐龙庭
第三节: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
第四节:猝不及防的机会
第五节:大战山海关
第六节:席卷天下
第二章:康乾盛世…回光返照
第一节:一代雄主康熙帝
第二节:康、乾之间的承前启后者…雍正
第三节:史上最有福的人
第四节:辉煌过后的尾声
第三章:鸦片战争…天朝梦醒
第一节:鸦片流毒天下
第二节:林则徐禁烟
第三节:九票之差和两个错误
第四节:开战:仿佛见到外星人
第五节:民族英雄与卖国贼
第六节:天朝梦醒了还是没醒
第四章:太平天国…最后的农民起义
第一节:农民拜上帝
第二节:转战江南
第三节:战略抉择
第四节:祸起萧墙
第五节:力撑危局和天京陷落
第六节:结语
第五章:同光中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第一节:大清朝:牝鸡司晨
第二节:曾国藩:千古名臣
第三节:左宗棠:民族英雄
第四节:李鸿章:苦撑危局
第五节:张之洞:中体西用第一人
第六节:中国和日本:向左走,向右走
第六章:甲午战争…徒弟战胜师父
第一节:阴云密布
第二节:朝鲜战事
第三节:黄海大战
第四节:全线溃败
第五节:马关条约
第六节:历史的思索
第七章:戊戌变法…书生救国
第一节:公车上书
第二节:康有为的思想
第三节:变法与政变
第四节:他们都在怎么想
第八章:庚子年…亡国前兆
第一节:给皇帝看病的西医
第二节:满天神佛下凡间
第三节:愤怒的女人
第四节:屠杀
第五节:皇帝的眼泪
第六节:辛丑之辱
第九章:大清朝的最后时光
第一节:另类的造反
第二节:迟来的改变
第三节:革命!革命!
第四节:帝制复辟
第五节:历史的千年伏笔
《透过细节看清朝》前言
西方有个著名的谚语: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而中国史官历来把写历史称为“修史”,这一个“修”字真是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历史就是这样,对待同样的一个事件,充满了不同的角度和观点,也充满了不同的叙述和评论。现代史学已经证明,真实地再现历史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我们关注历史、研究历史,究竟还有什么意义?
金庸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曾有这样的故事:明教教主张无忌问少林方丈空闻大师鬼魂之事。空闻答曰,幽冥之事,在所难言。张无忌又问,既如此佛家又何必念经超度亡魂?空闻答,死者难言,但生者却欲求心之所安,所以佛家念经,超度的乃是活人。不单单是佛家,世间一切对死亡的追悼和祭奠,意义都在于活人。这是人生哲理,也同样可以用来看待历史。历史的意义就在于今人,在于今日。通过研究昔日的浮沉兴替、荣辱得失,为今人之事提供经验教训和启迪。至于史实的真实与否,只能通过叙述尽量多的角度和观点,来达到一个相对的真实。这就是作者的历史观。在中国的历史上,清朝是一个让人感情复杂的封建王朝。单单作为封建王朝来看,清朝可以说对中华民族居功至伟。
满清的前身是女真族,女真族是长期定居于中国东北白山黑水之间的一个落后的原始部族,因为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而逐渐由部族发展成为国家。在入主中原之初,从社会制度上来说,满清还落后于汉族。满清开国的几代雄主鉴于当年蒙古族的元朝因为不能采用汉人的社会制度,终于被逐出中原的历史教训,大力学习汉族文化,终于使得满清彻底融入了华夏文明。清朝还为中国奉献了康乾盛世,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毛泽东评价康熙皇帝语)。这些对满清本身和整个中华民族来说都是巨大的贡献。
然而清朝生不逢时。在和清朝相同的历史时期,西方已经完成了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开始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和工业革命。从此世界走进近代,迈入了按照西方模式发展的轨道。中国是在清朝统治的时期,真正开始落后于世界潮流。而正是因为满清的落后,使得满清把当时汉族的政治文化制度当成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制度,从而大力学习并且巩固加强,使中国错失了赶上世界潮流,迈入近代社会的机会。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不能把落后的责任完全推到清朝历代君臣的头上,因为我们都是事后诸葛亮;但是我们可以研究,可以思考:为什么历经上千年仍然领先世界的中华文明,在最近的几百年内就被别的民族的文明赶上并且超过,还落下了如此大的差距?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对具体的人和事进行责任清算,从而做出自己的历史评价。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历史有时实在难以理喻,很多偶然的事件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从而影响千百年后人们的命运。每每面对这样的问题,都会让人感到痛苦和遗憾,从而涕泗横流,扼腕叹息。但是通过对历史的深入思考,我们又会发现,历史的偶然和必然就好像是一对相辅相成的孪生兄弟,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而历史必然性给人带来的创伤,却让人无言以对。这就是历史的桑田沧海、斗转星移。
正是在对这些事件的品味和思索过程中,我们才能明得失;知荣辱;鉴古今,找到未来的路在何方。
正值青春期的满清本来没有像当年蒙古
人那样,拥有足够进取中原的实力,但是命运把他们推到了中国历史舞台的台前,使得他们不得不开始扮演一个他们并不擅长的角色。于是学习自己的前任就成了唯一的选择。满清的学习能力还算不错,但是可悲的是,突然被委以重任的他们手足无措,根本无暇顾
及更大的舞台上正在发生什么……
皇帝自杀
据说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之日,为了避免皇室受辱,要亲手斩杀自己的女儿,结果心慌意乱,一剑下去只斩断了女儿一条臂膀。看着女儿在血泊中翻滚哀号,崇祯皇帝叹道:
“谁让你生在帝王之家?”
其实这句话,崇祯也可以扪心自问。
皇帝做到要自杀这个份上,真是还不如不要做了。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最后一位乞丐出身的皇帝…朱元璋所创立的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三月十八日夜,朱元璋的后世子孙,大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在得知太监曹化淳已经打开彰义门,向李自成献了北京城的消息后,心中的最后一丝侥幸终于也已经灰飞烟灭。自这一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称王,称国号大顺,改元永昌之后,崇祯帝的内心深处就处在一种急切渴望与隐隐不安相结合的复杂心情之下,渴望的是尽快剿灭李自成,不安则是源自李自成的声势浩大。随着李自成的大军在二、三月里渡黄河、破汾州、攻太原、克大同、进宣府、犯阳和,终于打过了居庸关,崇祯帝的渴望渐渐变成了侥幸,不安慢慢变成了恐惧。三月十三日李自成的军队打到昌平,并封锁了京城,兵部派出的侦察骑兵都被李自成的军队捉住,一去不返,李自成的骑兵侦察到了平则门,崇祯帝竟然一点消息都不知道。直到十七日崇祯帝召集群臣来询问,还是没有人回答,有的人还哭了。不久李自成大军开始攻城,崇祯帝恐惧更甚,但是毕竟他还心存最后一丝侥幸:虽然大明朝各地的驻军都挡不住李自成,但是有一支军队可不一样。这支军队的前身是已故兵部尚书、蓟辽督师袁崇焕的旧部。袁崇焕当年一介书生,统兵与大明朝的另一个心腹大患…后金…争战疆场,先后对抗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后金大汗,带出了一支极具战斗力的军队。虽然袁崇焕心怀叵测,已被凌迟处死(实际上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自毁长城,磔杀了袁崇焕),但是这支威震天下的辽东军还是保存了下来,目前这支军队由宁远总兵吴三桂统领,并且继续驻扎在辽东,阻挡着后金骑兵南下的道路。早在三月六日,崇祯帝就曾下诏令各镇兵入京救援,吴三桂自然也接到了这道诏书,崇祯帝还特意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其放弃宁远,率部入关保护京城。崇祯帝知道,别处的明军也非李自成敌手,只有这一路是真正的精兵强将,足可勤王。吴三桂之所以迟迟未到,应该是顾虑后金会乘机有所行动。现在京城告急,吴三桂得到消息,必定会暂且扔下后金不管,星夜驰援。山海关离京城不远,相信吴三桂不久即可赶到,只要京城守军能守到援兵到来,大明江山就还有一线生机。对于吴三桂驰援京城,崇祯帝是深信不疑的,因为吴三桂的全家老小尚在京城,吴绝对不至于起了贰心。但崇祯帝没料到的是,三月十七日一天的战斗,京城城外的三座大营就全部溃败,望风而降。崇祯帝仍不死心,痛斥投降了李自成,又来劝自己禅位的太监杜勋,诏令亲征,指望依靠京城坚固的外城死守待援。哪想到自己平素十分宠信的太监曹化淳竟然卖主求荣,偷偷在十七日夜里向李自成献了城,京城外城顿时陷落敌手,李自成大军蜂拥入城。崇祯帝见大势已去,于是出宫登上煤山。在黑夜中望着满城的烽火,此时的他该是怎样的一种复杂心情?他是否想到了当年他是何等的胸怀大志,要重整大明江山?他是否想到了自己初登大宝就英明神武,铲除了魏忠贤阉党,天下都欢欣鼓舞,向往从此太平?他是否想到了自己在位十七年,不沉溺于声色,忧勤惕励,竭力治理国家?他是否想到了这十七年来在朝则有党争之祸,在边境则将士骄横懒惰,四处兵荒马乱,流寇大起,终于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他又是否能意识到是自己不能知人善任,所用非人,又刚愎自用,懦于决断而果于杀戮,才使政事每况愈下?他又是否想到了大明朝的列祖列宗,历代忠臣良将,乃至被他凌迟处死,从而酿成千古奇冤的袁崇焕?连天的烽火映红了京城的夜空,震天的杀声打破了平素的寂静,往事一幕幕闪回,被绝望击垮了的崇祯帝站在煤山之上,时而微笑,时而切齿,时而流泪,徘徊良久,最后只能叹一声“苦了我的百姓们了”。虽然绝望,但是皇帝必须有皇帝的尊严,不能束手就擒。于是崇祯帝回到乾清宫,派人将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到外戚周奎、田弘家里,拔剑斩长公主,催促皇后自尽。天还没亮,皇城已经失守,崇祯帝下令鸣钟召集百官,竟然没有一个人到来。此时的崇祯帝,只有太监王承恩陪在身边。于是崇祯帝又出了宫去,登上煤山,去掉冠帽,打开发髻,披发遮面,用帛上吊自杀,太监王承恩也一同吊死,只留下了崇祯帝写在衣襟上的遗诏:“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致逆贼直逼京师,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平心而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当中,崇祯帝朱由检并不算是一个无道昏君,荒淫无度、酒池肉林等等与他毫不相干,倒能称得上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后人最多也就只能说他有心无力,志大才疏。这样一个皇帝,若是生于太平盛世,做个守成之主其实并没问题,可惜朱由检似乎是命中注定要做亡国之君,他登上大明江山的宝座之时,面对的是一盘虽然表面上还能苟延残喘,但实际已经无力回天的棋局。“明之亡,不亡于崇祯之失德,而亡于万历之怠惰。”(《清仁宗实录》嘉庆九年三月壬寅)有时候历史真是不可理喻。在中国,皇帝是九五之尊,多少人梦寐以求?或许真的是要有足够硬的命才能享受做皇帝的福分,历朝历代的皇帝在位时间都不算很长,二三十年已经是了不得了,还有不少中途亡国或者被篡位,难免不得好死。在位超过四十年的皇帝寥寥可数,汉武帝、康熙、乾隆也都算是一代明君,偏偏这个明万历皇帝朱翊钧,在位四十八年,竟有二十年深居宫中,不问国事,和文武百官面都不见一次,明朝灭亡的悲剧在他那里就已经注定。如此昏君却做了这么久的皇帝,留下一副烂摊子最后落到朱由检手上,除了让人感慨历史沧桑,世事无常之外,也不由得要为朱由检的个人命运感慨一下:这皇帝做得实在是太背了。然而当年在绝望中自杀的崇祯皇帝不会想到,他这一死,个人的悲剧命运固然是烟消云散,但是将留下怎样一个错综复杂的局面?整个中华民族,在这种局面下将何去何从?现在的人们回首三百余年前的那段历史,忽然发现,崇祯帝留下的这个局面,以及随后发生的种种阴差阳错,机缘巧合,给中国的历史发展带来巨大影响,最终造成了令人扼腕叹息的永久遗憾。这遗憾,就是清朝的“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泥腿子坐龙庭(1)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
电影《东方不败》里的这首诗,正是闯王李自成一生的写照。
当李自成头戴毡帽,身穿淡青色衣服,骑着乌驳马进入承天门的时候,周围列队整齐的士兵们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岁!”乌驳马蹄声得得,踏在皇城的石板路上,李自成青衣毡帽,依然保持着农民的朴素形象,第一次走进了这大明朝国家权力的核心之城。面对着这金碧辉煌的宫殿,他心中不禁回想起那一幕幕往事:回想当年,那时是崇祯元年的时候吧?陕西老家发生了严重的饥荒,那真是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地里的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都没饭吃了,于是人们先是吃掉了猪食狗食,然后吃树皮草根,最后吃得大地上一眼望去,只有干裂的黄土和成群的饥民,连一丝绿色都没有。于是人们又开始吃观音土。
还记得那时候饥民中盛传,观音土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赐给老百姓的救命土,吃了它就可以永远填饱肚子,再也不会感到饥饿。对于好多天连树皮草根都没吃的人来说,那是怎样的一种诱惑啊!于是人们疯了一样地挖掘这种土,然后用它塞满自己的嘴,填满自己的胃。凡是吃过观音土的人,真的从此不会再感到饥饿了,可是这并不是菩萨的神通在起作用,而是那土吃了之后不消化,人会被活活胀死。没过几天,遍地都是腹大如鼓的死人,救命土变成了夺命土,没人敢再吃了。可是不吃观音土又能吃什么呢?又没过多久,有的人就又开始吃观音土了,只要能暂时抵挡一下饥饿感,人们也不在乎那即将到来的死亡了。那是一种何等绝望下的疯狂啊!那又是一幅何等恐怖的景象啊!成千上万形容枯槁、骨瘦如柴的饥民争吃着那致人死命的观音土,传说中的阴曹地府,十八层地狱,大概就是这样的吧?听说固原地方的官兵也没东西吃了,把本州的粮仓给抢了。抢吧!要想活下去,只有去抢!白水王二、府谷王嘉胤、宜川王左挂、飞山虎、大红狼等人都造反了,舅舅高迎祥和饥民王大梁也聚众响应,虽然官兵有刀有枪,但是横竖死路一条,与其等死,不如起来造反,还有活命的机会!崇祯二年春天,官兵来了。玩了几千年的官兵捉盗贼的游戏又开始了。官兵们毕竟是正规军,乌合之众是打不过他们的。到了崇祯三年,最初造反的人有的被消灭了,有的投降了,有的逃跑了……但是不断又有新的人起来造反。这也是没办法的,大家也只不过是想活命而已,若是太平盛世,人人有饭吃有衣穿,谁愿意造反啊?延安那边也有人造反了,领头的那个自称是什么八大王。那时候造反的人都给自己起个稀奇古怪的名字,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是为了显得威风,吓唬别人吧?什么神一元、不沾泥、可天飞、点灯子、混天猴、独行狼之类,这个八大王也没什么特别。直到后来才知道,这个人真名叫做张献忠。
到了崇祯四年,官兵逼得是越来越紧,快支撑不下去了。听说山西那边有一帮人成了气候,原来跟王嘉胤混的那个王自用,在王嘉胤死后联合了一大帮人…老回回、八金刚、破甲锥、扫地王、射塌天、上天龙、蝎子块、阎正虎、邢红狼、满天星、混世王等等,还有舅舅高迎祥和那个张献忠…总共三十六营二十多万人,声势浩大啊!还不如去投奔他们,正好舅舅也在那边。于是我就去了,侄子李过也一起去了。舅舅他们正招兵买马,去投奔他们自然欢迎,舅舅自称是闯王,我在他手底下混,就给自己起了个名号叫做“闯将”。从此“闯”这个字就和我结下了不解之缘。闯吧,大明朝九万里山河,任我驰骋,只要能活下去,别再见到当年老家大饥荒时候的情景,怎么闯都行。陕、晋、豫、鄂、川诸省,哪里有活路就去哪里。官兵逼得实在紧了,就先他娘的投降,反正队伍是我自己的,各省饥民无数,要反随时都能反。张献忠他们不都是这么干的么?转眼十七年过去了,现在是崇祯十七年了。这十七年来,从大饥荒里捡回一条命的我经历过多少大风大浪?舅舅死后我继承了“闯王”这个名号,冲锋陷阵血肉横飞是家常便饭,我自己还被箭射瞎了一只眼睛;巴西鱼腹山那次,实在是走投无路,差点自杀,最后在神祠中连占三卜都是大吉,这才坚定了我的信心;后来收了一个叫李信的,我给他改名李岩,他教我如何减少杀戮,收服民心,我这才渐渐摆脱了流寇习气,成了气候,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的歌谣,才传唱开来……今年我在西安称王,建立了大顺朝,改元永昌!今年不再是崇祯十七年了,今年是永昌元年!他日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李岩说黄巢当年攻破了长安,最后还是战死狼虎谷。现如今我也进了北京城了!现在大顺朝的辖区包括了整个西北、华北、鲁豫两省、苏鄂两省的部分地区,地方数千里,可以说是鼎定中原。虽然江南尚有明朝残余势力,但是大明朝官府的腐败已经是无可救药,所以也不足为患。古往今来,草莽英雄之中,再无一人如同我李闯王这般威风的!心中回想着这种种往事,李自成登上了皇极殿,坐上了御座。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什么叫做“踌躇满志”。
泥腿子坐龙庭(2)
李自成,这个陕西米脂的放羊娃子,银川驿站的小小站卒,传说中下凡的“破军星”,在此刻走上了他人生的巅峰。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巅峰仅仅持续了四十二天。泥腿子坐上了龙庭,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但是或许是这种身份转换得太突然,李自成和他的大顺朝,都还没有做好准备,他们犯了很多错误,致命的错误。大顺军进京城之后,事务众多,新生的政权急需巩固。李岩这样的有识之士,知道收服民心的重要性,对李自成多有进谏。因此为防止士兵掠财扰民,李自成曾经严令:军人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大顺朝的兵政府也有告示:“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掠民财者,即磔之。”但是大顺朝的高级将领们都是盗贼出身,终究免不了流寇习气,所以进京之后不久,就有人开始违反上述两条禁令,大肆劫掠民财。另外对于前明的遗臣,大顺朝也采取了不明智的态度和做法,向他们索要军饷,不出钱的就要遭受酷刑。这样一来,李岩编的“闯王来时不纳粮”歌谣所苦苦积攒起来的民心人气,顷刻间消耗殆尽,化为乌有。而李自成本人,也没有对这些违反军纪,丧失人心的行为进行强有力的惩处,反而放松了警惕,不闻不问,甚至自己也有点骄傲自大,开始享受胜利果实,过上了腐化的生活:他见大将刘宗敏抢得的美女陈圆圆美貌,就从刘的手上将其夺过,并意图立她为妃。李自成和整个大顺朝的这种小富即安、胸无大志的思想与行为,不能不说是与他们并未完全摆脱的小农主义分不开的。后来牛金星、宋献策劝李自成多行仁义,以图长治久安,不要太过搜刮杀戮。李自成这才醒悟过来,说:“山陕、河南、荆襄已在我掌握中,大江以南传檄可定。只有山海关吴三桂是一骁将,应当招致麾下;而辽东劲敌,又使我衽席不安。”(清·孙旭·《平吴录》)于是李自成没有立陈圆圆为妃,派降将唐通致书吴三桂招降。李自成还让滞留京城的吴三桂的父亲吴骧写了一封信给吴三桂,信中说:“尔以君恩特简,得专阃任,乃怯懦观望,使西兵长驱。事机已去,天命难回,尔君已逝,尔父犹存。呜呼!识时务者,可以知所变计矣。及今早降,不失通侯之赏,犹全孝子之名。”应该说,李自成和大顺朝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仅就战争而言,他们对形势的判断还是很清楚的。他们明白目前自己的最大敌人已经不是明朝的残余势力,而是远在关外的新兴民族…满洲,也就是那令李自成衽席不安的辽东劲敌。满洲自努尔哈赤建国以来,国势日盛,大顺朝要真正平定天下,开邦立国,必须要防止满洲乘虚而入,逐鹿中原。而阻挡满洲的关键就在于原明朝辽东军的态度,也就是吴三桂的态度。因此李自成对于吴三桂的着力招降,应该说从战略上来说是没有错的,而且具体的手段也比较到位了:唐通在居庸关投降了李自成,此时已经是大顺新贵,被封为定西伯。唐通曾经与吴三桂在辽东共事,由他出面劝降,“盛夸自成礼贤,啖以父子封侯”,对吴三桂有很大的吸引力。吴骧更是吴三桂的父亲,用这两人招降,可以说是很有分量了。更何况吴三桂所有的家眷在北京陷落之时都落入了大顺军的手中,招降吴三桂可以说是十拿九稳。但是李自成还是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虽然李自成没有立陈圆圆为妃,但是他毕竟还是抢了陈圆圆这个人。按理说若是真想成就大事,对吴三桂全家不能有丝毫侵犯不说,还应该好好照顾,尤其是对在吴三桂心目中分量极重的陈圆圆,更不能有非分之想。李自成此人其实并不贪图酒色,当年行军打仗,吃的是粗米,睡的是草席,与部下同甘共苦。他曾有个共同起义的哥们罗汝才,妻妾数十,被服纨绮,还有好几部女乐,罗汝才对她们厚加供养,李自成还常常耻笑他。可是不知道为什么,见到了陈圆圆之后,李自成偏偏就动了心,再加上他不去仔细了解情况,没能充分考虑到陈圆圆在吴三桂心中的分量,或者是虽然考虑了,但是并没真正放在心上,以为吴三桂不可能因为一个女人而影响了自己对战争形势的判断决定和对自己前途的考虑,所以李自成就犯下了这样一个错误。要一个女人,对于一个农民起义的领袖来说,其实也算不上什么大错误,但是历史有时候总是出人意料,这样的一个错误在事后造成的后果,是李自成万万没有想到的。事后的故事以后再说,这里暂且按下不表,先来总结一下李自成:自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反秦开始,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免不了有揭竿而起的农民起义军:西汉末年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末年有黄巾起义,隋末有瓦岗寨起义,唐代有黄巢起义,宋代则有王小波、李顺、宋江、方腊等起义,元末则有红巾军起义……然而纵观整个农民起义的历史,却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农民起义虽然轰轰烈烈,波澜壮阔,但大多都失败了;有的封建王朝也确实被农民起义所推翻,但是最后夺取天下的人往往不是农民,而是早就有逐鹿问鼎之志的上层社会的野心家,农民起义者本身却鲜有成功的先例。秦灭后得了天下的是刘邦,刘邦是个小官吏出身,他已经算是身份比较卑微的了,但也毕竟不是彻底的农民;之后的刘秀、李渊李世民父子,也都或是宗室,或是地方豪强,跟农民完全搭不上边。黄巢倒是攻破了长安,但是那时候李唐王朝仍然占据着大半河山,黄巢并没有在全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随后黄巢兵败,战死狼虎谷,起义还是失败了。朱元璋则的确是自赤贫出身而得天下的第一人,然而他在攻打元大都之前,在南京“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多年,等到他最后取得天下之时,也已经早就不是农民的身份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泥腿子坐龙庭(3)
而李自成在十余年的起义过程中一直是转战各地,根本没有进行政权建设和身份转换,所以李自成及其大顺朝,在他达到人生巅峰的那四十二天里,的的确确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次“泥腿子坐龙庭”:真正的农民打进了皇宫,取得了起义的胜利。还是那句话:古往今来,草莽英雄之中,再无一人如同李闯王这般威风的!历史虽然无法假设,可是如果我们试想李自成最后真的能够成了大业,做了皇帝,建立汉族的政权,中国的历史又会是什么样的走向?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到了明朝已经是腐败透顶;但是满清入关之后,个个皇帝都勤于国事,出现了康乾盛世,封建专制制度得以回光返照,又延续了二百六十多年。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回光返照,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是不是有可能不必等到1840年鸦片战争才被迫开始,从而就可以避免鸦片战争之后的历次国耻?毕竟明朝中后期在经济发达的江浙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而且在思想领域里也出现了追求个性自由和解放的新哲学思想。然而这一切终究都只不过是后人胸中的“块垒”,可以思考,可以借之下酒,但却永远也没有答案。
让我们还是回到三百多年前,看看接下来历史的舞台上该谁粉墨登场了。
。。
天平的最后一个砝码(1)
究竟是谁创造了历史?教科书上说,是人民群众。这当然是没错的,但是在某些重大的历史关口,一个人的力量,一个人的选择,足以改变一切。
公元1644年,中国的命运落入了一个叫吴三桂的人的手中。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妻子岂因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吴梅村的这首《圆圆曲》,讲的是他的本家吴三桂的故事,其中褒贬之义,颇有几分春秋笔法。据说此诗初成之时,吴三桂得知,要以千金购诗稿焚之,却被吴梅村拒绝了。吴梅村是前明榜眼,二十出头就金榜题名,半年后又奉旨完婚,给假归省,可以说深受皇恩,所以他对吴三桂自然恨之入骨,拒绝了吴三桂购诗之请,也算颇有骨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