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因为痛,所以叫青春-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要劝你在一刻钟的时间里一定要给自己找些活儿干——哪怕去背一些英文单词也好,具体做什么要靠自己决定——我想说的是,不要把割裂的一小段一小段时间浪费掉,然后又在无法完成某项工作时,用“太忙,没有时间”来为自己辩解。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挤,总会有的。

  在鸡肋时间里,你可以做的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是反省自己。不要小看了这一自省行为,通过反省你可以明确自己在未来应该将精力集中到何处。现在许多年轻人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忙于跟风似的参加各种培训班,为自己积累所谓的资本,就像是跟着大众口味去消费一样。结果,看似过得十分充实,积累了许多就业资本,可实际上,与同龄的竞争者并没有太大差别。

  所以,一天中至少拿出一点时间来反省自己,哪怕只是十分钟也好。如果没有认真自我反省,就会不知道自己未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此刻究竟在忙什么。其实,自省并不需要冲一杯咖啡、屁股陷入沙发中、在明媚的阳光下才能够进行,不是吗?

  在汗蒸房和桑拿房你能挺多长时间,顶多一刻钟吧?那时的一刻钟是不是感觉十分漫长?所以,请利用好鸡肋时间吧。

  现在不做,就永远不必做了

  “有件事情我非常想做,可是总没有时间,如果有时间,我一定去做!”

  这句话很多人都曾说过,可是你扪心自问,当有了时间时,你真的去做了吗?

  我也一样。高中忙于高考,闲暇时间不多,以至于想做的事情非常多,但都没有做。我立志大学时要多读书,接着学习钢琴,多观光拍照……总之,计划得满满的。但后来才发现,原本一身轻松的高三最后一个寒假,自己没能像样地完成任何一件事情。工作之后也还是会发生同样的情况,这个假期一定要把积攒下来的翻译工作做完,虽然立下了坚定的决心,可瞎忙一阵就发现又到了新学期开课的时间了,自己却依然还什么都没有做呢。

  那你呢?你是否也和我一样?

  我猜诸位也不会比我好到哪儿去。每当询问那些休假回来的学生过得是否充实时,他们的回答无一例外是“稀里糊涂就过去了,什么事情都没做”。

  其实,通常情况是这样的,明明自己面前摆着大把的闲暇时间,可人们却往往选择毫无作为。为何这么多的人身上都会出现这一情况呢?经过思考,我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忙碌才能挤出时间。看似十分矛盾吧,可事实就是如此。

  换句话说,人只有忙碌起来才能深切感受到想做的事情是多么宝贵。更重要的是,人只有忙起来才能感觉生活更富激情,才能更好地管理时间。时间并不是“有还是没有”的问题,而是“能不能有效加以利用”的问题。因此,一旦闲下来,一个人认真管理时间的意志力肯定会被削弱,才会发生无所事事的情况。
  再者,认真一想,其实压根就没有所谓“闲暇时光”。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全民过度劳累”的社会。闲暇仅仅意味着需要紧急处理或必须完成的事情相对少了一些而已。这里那里,时间盗贼可谓无处不在。如果不能抓住这些时间盗贼,那么就会陷入花去大量时间却一无所获的窘境。

  等到日后闲下来再做的想法其实只是不想做的借口,只是对自己懒惰的掩饰而已,忙碌才是万事开头容易的好时机。在忙碌时,请将手头的时间细分再细分,而后利用其中一小段时间去开始“那个事情”。

  没错,就是趁现在。

  如果不趁现在,就意味着永远都不能做了。

  人们常说时间是雕塑灵魂的材料。从人生中抽离去时间会剩下些什么呢?没错,时间就是人生的全部内容。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你的明天取决于今天的24小时做了什么,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你的时间比你本身更要珍贵。
第19节:现在就开始理财还为时尚早(1)



  现在就开始理财还为时尚早

  一位记者对某谐星进行采访。聊到对方在没有大红大紫之前如何度过经济困难期的话题时,记者提出了如下问题:

  “有一种说法是,初入演艺圈就开始定期储蓄的谐星无法大红大紫?你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呢?”

  谐星的回答是:“是啊,好像确实如此。”

  比储蓄更重要的是对未来投资

  如果他的回答是肺腑之言的话,那么这真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情。为什么初入演艺圈就开始养成储蓄习惯的谐星无法大红大紫呢?

  众所周知,储蓄是每月节省出一笔钱定期存入银行,长期坚持就能积累出一笔可观财富,对普通人来说是最切实的理财手段。按道理讲,按计划进行储蓄的人需要具备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但这种具有节制力的人为什么不能大红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冥思苦想,我终于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一切都在情理之中。理由如下。

  一般情况下,定期储蓄会给自己造成一定压力,为了存足够的钱,你心中会想着是不是接下来应该更节约一些,或者茫然地期盼日后收入一定会增加。但从每个月的收入中挤出一点钱坚持定期储蓄,对刚刚踏入社会收入不多的毕业生,以及演出机会还不是特别多的搞笑艺人来讲,是有些负担的。

  有定期储蓄习惯的人都明白,哪怕有一次无法按计划存入资金,都会感到非常焦虑有压力。如果连续几个月无法按定额存入资金,那位刚入行的谐星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在没有积累起一定数额的财富之前,他必然会寻找更加安定且能够获得高收入的方法。例如多跑一些通告,私下里搞一些副业之类……

  但作为一个刚入行的搞笑艺人,相比迅速积累起一笔财富,更重要的是不断地磨炼技艺,想出更多好点子,创作出更好的作品,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而磨炼技艺是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如果为了通过储蓄积累起一笔小财富,将大量精力放在跑通告或一些副业上,那么为实现成功而进行自我投资的时间就会大量减少,这样一来,很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三流艺人,无法大红大紫的命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有些人入行多年,一直都在跑龙套,稳定地攒着小钱,永远成不了出色的艺人。

第20节:现在就开始理财还为时尚早(2)


  这就是我所分析的刚入行的搞笑艺人如果只知道存钱就无法大红大紫的原因。对于这些刚起步的人来说,比通过储蓄积累财富更重要的是,对自己的未来进行投资。

  存折上的数字大起来才更实际吗

  进入书店,你会看到指导20岁左右的年轻人如何理财的书籍在书架上摆得满满当当。大体上都是教年轻人如何积累第一桶金,又如何进行后续管理之类的内容。书中往往会对年轻人提出许多具体建议,诸如购买这种商品较为合算,或那种投资较有潜力等等。在大学里,投资社团或致富社团等往往也最能吸引大学生眼球。当然,我读书时也曾加入过这些社团进行学习。结果,从社团里学到的唯一一点是——如果能够早一两年开始理财,产生的差异将是更加巨大的,即利滚利拥有不可估量的力量。

  但现在的我却觉得,在20岁初期是不适宜进行理财的。如果你是还在读书的大学生就更不应该早早理财了。请回顾一下之前提到的那个谐星的故事。对于他来讲,他所处的时期并非是积累财富的时期,而是积累人生竞争力的时期。与其从每月的牙缝里挤出一点钱来进行可怜的投资,不如等到大红大紫后利用增加的演出费用进行理财,不是更具效率,回报率也更高吗?

  金钱和性有着类似的魔力,那就是会让人变得十分沉迷和专注,一旦迷上两者中的一个,就会让人觉得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光彩。一旦尝过存折上积累起一笔小钱的快感,哪怕是很少的钱,也会让人忘乎所以迅速沉迷此道,从而忽视长期的规划,完全陷入这种“立竿见影”的财富积累方法中。这种稳定的财富积累方式会让人对那些高风险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产生厌恶情绪。

  最近与我交流前途问题的年轻人当中,有一个普遍的倾向,那就是很多人认为,相比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进行自我投资,不如从现在开始一点点使存折上的数字大起来,这样更实际,心里会更踏实。

  但抱有这种想法的年轻人却并未考虑周全。如果父母不是富翁(如果父母是富翁,子女也许都没有理财的必要),作为20岁左右的年轻人,你缺少收入来源,所能积累的财富是十分有限的。与其像小孩子攒压岁钱一样抠门儿理财,索性花光它不是更痛快!

  但选择花在什么地方是有学问的,一定要花在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有意义的事情上。可以买书,也可以去旅行,总之用在提高自己的事情上就行。如果你真想积累大财富,那么与其比同龄人早几年开始理财,攒些小钱,不如将钱投资于创造“更好的自己”,这才是长久的大项目。总之,最高超的理财手段是提升自我价值,让更高的自我价值创造更高的收入。

  最聪明的理财是提升自我价值

  我在35岁时才拥有了第一份正式职业,在这之前对理财一窍不通,后来也因为收入微薄,觉得没有理财的必要。真正觉得有一些闲钱可以用于理财不过是最近几年的事情。我所从事的研究方向是分析经济以及消费趋势,哪怕从学习的角度也应该进行小额的投资,否则有些说不过去了,所以我开始关注理财。
第21节:现在就开始理财还为时尚早(3)


  然而我的理财成绩单却乏善可陈。购买的一部分基金价格大跌,有些则上涨了不少,可谓参差不齐。股票投资也是同样如此,有上涨的产品,也有下跌的产品。理财的基本原则就是分散风险,综合来看,我的这份理财成绩单可谓刚刚及格,没有什么大失败或大成功。因为收益和损失持平,白白浪费心力,所以最近我基本上放弃理财了,一旦有闲钱就索性存个定期。

  我之所以放弃,并非是担心蒙受经济损失,而是出于对追逐利益的恐惧。

  目前为止,我最成功的投资要数3年前购买的黄金。选择金子是因为觉得它价值稳定,如今金价在全世界范围内暴涨的状况是没有料到的。想到很多金融产品抗不过经济危机,甚至亏得连本金都无法收回,购买黄金真是非常有先见之明了。

  但人的本性往往贪得无厌,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获得利益时想到的往往不是自己如何幸运,而是怪自己错失了时机,没有趁机多赚一点,平添许多遗憾。“如果当时不做分散投资,而是将全部资金都买入黄金就好了,那样一来财富就不知道翻了几番了……”这样的想法会不断挠你的心。

  现在还不是理财的时候,

  请先怀揣梦想吧!

  不妨每个月找来一个“不会产生任何眼前利益的事情”,

  认真做一做!

  我现在几乎不做任何投资了。如今的银行利率创了历史新低,可我每次有闲钱时还会图省事存入定期储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发现自己整日将心思放在“寻找像黄金一样的理财产品”上,而这种一门心思寻找投资良机的行为彻底毁掉了我本职工作的乐趣。其实,如果将倾注在理财上的热情和时间放在研究或写作上,也许我创造出的财富比那百分之几的回报率更高。

  其他人的情况也大致如此。假设一个职场人士在十年内,每个月都从收入里拿出一部分用于购买基金或股票,那么十年之后他会获得百分之几的收益率呢?最理想的情况也不过是让财富翻十倍而已,但十年之后他本人的社会位置又会怎样呢?如果为了理财将本业荒废,整日东奔西走忙于观察各类理财行情,恐怕难以做好本职工作,很可能会被公司辞退,好一点也是勉强保住现在的饭碗而已。而为了成为行业中的精英不断积累实力,在自我发展道路上辛勤耕耘的人又会怎样呢?十年之后,这些人会比同龄人至少多出四倍的工资,这种地位差距还会随着时间推移越拉越大。所以,接下来的20~30年时间里,两者谁会积累出更多的财富呢?还有社会地位以及成就、幸福指数等,谁会更高呢?请实际计算一番,哪种选择才是更聪明的“理财”,会带给你更长远的幸福。

  聪明的理财是将金钱投在提高自己的能力上。如今,相比投资实力,我更加看重自身的能力,认定自身能力才能将我塑造成更加成功的富翁。

  你还很年轻,现在还不是有足够资本去理财的时候,请先把这些放下,怀揣你的梦想!不妨每个月找一个“不会产生任何眼前利益的事情”认真做一做!请投资在提升自己能力的事情上,而不是基金或股票。
  要想真正将自己提升至一定的高度,你就要暂时大胆放弃一些短期利益,要做好这种“先苦后甜”的准备,才是合理的青春“储蓄”。
第22节: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下自己(1)



  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下自己

  一天走路时,我无意中看到了一位伐木工正在工作。他干得热火朝天,大汗淋漓,只是尽力拉扯着手中的锯子,树木却丝毫不动。我受好奇心驱使走近一看,才发现原来锯齿太钝,无论怎样努力都是白费力气。于是我对伐木工说道:“大叔!歇息一会儿擦擦汗吧,把锯齿磨得再锋利一些,不是锯起来更省力吗?”

  然而伐木工头也不抬,便挥手说道:“我现在哪有休息的工夫啊?今天要把这些木头全部锯完才能交工,都快急死了……我现在实在没时间搭理你,不要妨碍我干活,赶你的路吧。”

  比学分、资格证更重要的是自省

  大叔的话听起来似乎有些不可理喻,你会觉得,怎么会有这样愚钝可笑的人?但环顾周围,像这位伐木工一样行事的却大有人在。他们从不检查自己的锯子是不是太钝,却一心埋怨眼前的树木挺立不倒。然而,此种情况下即使再努力,再苛求自己,再着急上火,我想也只能是多做很多无用功罢了。

  “如果给我八个小时的时间来砍柴,我会将其中的六个小时用作磨斧子。”亚伯拉罕?林肯如此说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首先要明确目标,知道“为什么做这件事”。不是要盲目发誓“无条件完成”,而是在进入正常的生产阶段之前要积蓄足够的力量。即使在进入实际操作阶段后,仍然要时时检讨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留给自己反思和自察的时间。因为如果手上的抹布原本就是脏的,那么无论你如何卖力气打扫,屋子都只会越擦越脏。

  联系到年轻人的现实情况,往往他们做得不足的并非是学分、资格证之类的东西,而是对于自我的省察。现在的年轻人整日忙于获得足够的学分或英语成绩,花费时间在丰富实习经验或深造经历上,对学习方法是否科学、利用时间是否有效率以及自己究竟在为什么努力却没有清晰的认识。反正周围的同学都在做,所以自己也不甘落后,或者是被父母相劝,或者是抱着玩玩的态度疲于准备各类公开招聘会、考试,都是他们常见的理由。

  我认为要想支撑起成功这张桌子,必须靠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扎实的实践三者来支撑,缺一不可。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意识和科学的方法,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但很多年轻人正如那位伐木工一样,总是觉得“目标”和“方法”是不切实际、不需要考虑的东西,只是专注在“实践”是否扎实上。

  勤奋扎实地实践,累得满头大汗,花了很多苦功夫,其实,这反而是一种惰性的表现,可以称得上是“勤劳的懒惰”。这种勤劳的懒惰就是跟着惯性机械的运作,懒于回过头来自省。如果没有自我省察,向着错误的目标盲目突进,南辕北辙,只是白白浪费力气。
第23节: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下自己(2)


  前辈就是“在同样的黑暗中比自己稍稍游在前面的人”

  那么,该如何进行自我省察呢?

  省察有思考的意思,所以很多人认为只要认真思考就可以达到省察的目的。但实际上,单纯思考并不能达到省察的目的,比省察更重要的是阅历。所以请多多积累人生体验,多多读书,多多和他人交流分享,多去旅行。

  没有比亲身的体验更能让人成长的了。尤其是在感受能力敏锐的青春时期所积累的经验更是一生的财富。对于省察来讲,体验也是最好的方法。只要不是会惹来非议和麻烦的行动或过分消耗时间和精力的事情,都可以尽可能多地进行体验。所以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成大事者必然经历过一番人生艰难的体验,原因也正在于此。

  但人生苦短,想亲身体验一切事物是不大可能的,所以,我们还可以通过阅读,从书籍、报纸、杂志上品味各色人等的起伏人生。无论是采访、传记等真实记录,还是小说式的虚构,世间的故事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多间接经验。你需要多读、多听、多看,而后再对自己进行省察。

  与他人交流也是非常有效的经验积累途径。特别是和那些比自己经验丰富或更具洞察力的人进行交流,往往能让你从中获得巨大的启发。我在校园里仔细观察过一些学生,我发现他们大都十分吝啬同他人进行交流。的确,他们也经常进行对话,但说话的对象大多为好友或关系较近的学长。当然,同辈和熟人的交流,往往能够从对方口中得到对自己所处困境的同情和共鸣,但大家的水平半斤八两,都在相似的道路上彷徨,谁也不比谁更高明些,很难得到启发以达到自我省察的目的。这时,更需要的是来自有经验前辈的指点和启发。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吗,前辈就是“在同样的黑暗中比自己稍稍游在前面的人”。

  请为自己找一些更好的导师吧。好友和学长也有一定的帮助,但最好还是多创造一些机会同拥有更丰富经验的老师、长辈们面对面坐在一起,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非洲有一句谚语,叫做“走向死亡的老人就是在不断燃烧的图书馆”。他们是活的书本,能提供给你更容易接受和消化的间接经验。

  旅行也是很好的契机。经常在各国旅行,研究城市竞争力的Read&Leader公司代表金珉柱认为“旅行是社会性临死体验(体验死亡)”。越想越觉得这个比喻十分恰当。没错,旅行从某种程度上同死亡类似。一旦你离开自己待惯了的地方去旅行,那么对于原地的人们来讲,你就成了“没有的人”,即已经死去的人。旅行给你创造了机会,让你可以从循规蹈矩的生活中抽离出来,认真思考一下你的不存在对于你的熟人和你所处的集体来讲究竟意味着什么。

  在旅行的过程中,透过车窗看着沿途陌生的风景时,你或许会猛然发现在城市中拼死生存的自己的样子,那些做对的事情,做错的事情,以及平时隐藏很深的内心原始想法都会突然清晰地呈现在眼前,让你大惊失色。人在异乡才能超脱原有环境的限制,更客观地看清自己。
  旅行的另一个好处便是可以让你换一种角度思考,那些曾经以为理所当然的事情,现在想来也并非是那么理所当然。特别是到外国,看到那些持有完全不同的人生观的人时,你会对自己提出本质性的问题:“我究竟是为了什么,如此辛苦地活着呢?”

  就是这样,原本不附带任何前提条件、一直坚守的价值观,如今正是通过旅行,让你对这曾经毫无怀疑的理念提出了疑问。

  我所指的旅行并非是那些跟着旅游团专门奔向那些旅游名胜,一门心思拍照留念的旅行,而是指那种发现自我的旅行,明白吗?因此,请将相机和手机统统锁进抽屉里,经常去旅行吧。

  请偶尔停下脚步

  目标,方法,实践。

  在人生道路上要想获得某种成就,无论是想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还是实现自己所怀揣的梦想,都必须具备目标、方法、实践这三个要素。没有目标就没有意义,方法不正确就意味着没有效率,而不实践就等于是空想。三者缺其一都会让人生的三角形失去一边,从而无法支撑起成功。

  为了达到三者之间的平衡,我们需要不断自我省察,而自我省察就存在于三角形的中心点。

  请偶尔停下脚步,用最真挚的眼神反省一下自己。如果不能周期性地同自己冷静地面对面,那么你进行盲目的努力、度过盲目的人生,是否也很像那发钝的锯齿一样,有些乏味无力呢?

第24节: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1)



  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

  经常会有人在博客或个人主页上将“羡慕就等于认输”的态度表达出来。我想这句话的含义应该是:“我认可你所取得的一切,但这与我的人生方式格格不入,因此我并不羡慕你。”

  你是你,我是我,这句话很好地体现了现在年轻人常有的装酷性格。

  唉,但仔细品味这句话,就能够觉察到一种酸溜溜的情绪在里面。就像伊索寓言里“狐狸的酸葡萄”。

  对别人的成就,全盘接受还是打个折扣

  我们总说“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

  如果仅仅停留在自我合理化的安慰,这也并无坏处,但当这种安慰中夹杂着嫉妒的情绪就该另当别论了。想方设法贬损对方的成就,以此寻求自我安慰的心理是不健康的,倒不如将嫉妒当做一种有效的刺激手段,帮助自己健康成长。

  对待比自己出色(或看起来更出色)的人大致可以分成两种态度,一是嫉妒,二是羡慕。

  而嫉妒和羡慕的差别就体现在你对对方所取得的成就,究竟是全盘接受呢,还是打个折扣再接受。

  他干得不错,不过是因为……对不起,你嫉妒了。

  预先给成功的人扣上“人家是富二代”或“肯定背后使了某些不正当的手段”之类的帽子,从而无法接受对方的成功时,我们称之为嫉妒。当今社会流行的“自己不喝酒,嫉妒人脸红”、“妒人有笑人无”之类的俗语都是表现嫉妒者心理的。

  当然,社会大众容易不平衡的原因,并非是本身有什么劣根性,而是近代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中,有很多人靠某些不正当手段或仅仅凭借运气轻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人们对于成功人士心服口服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种心理是历史和社会的产物。

第25节:尽情羡慕才能赢在人生路(2)


  无论社会的嫉妒心理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我都希望年轻人能够自由驾驭这种嫉妒心理。

  为什么要嫉妒?如果你仅仅将对方成功的原因归结在运气或不正当手段等无法控制的因素上,并诋毁对方的成就时,你就不会再自我反省或努力唤起奋发向上的精神了。你不必经历不舒服的心理挣扎过程,内心也许会舒服很多。不过你一旦省去了自我反省的过程,嫉妒带来的刺激也不会对你有正面的效应。因此,“羡慕就等于认输”这

  句话,不过是在某一瞬间为你提供一种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而已。

  当今世界竞争激烈,社会如同战场,我们眼中看到的往往是成功的人们挥舞着胜利的旗帜,但却忽略了世上并没有常胜将军。不断的胜利也经常会伴着一些不易察觉的失败。

  因此,问题的关键并不是要纠结于某一次是赢是输,而是要明白通过这次经验,自己究竟成长了多少。如果你不愿承认对方的胜利,而是一味地嫉妒,那么你在下次的竞争当中也必将遭受失利的痛苦。

  请用羡慕代替嫉妒

  有段时间,我经常听到一个词,叫做“失败者”。如今,失败者这个单词似乎成了时代的禁语。如果指责他人是一个失败者的话,恐怕任何人都会为此恼怒。但重要的是,当脆弱的劣等感被别人挑衅时,是否能将这种挑衅当做一种刺激,去促使自己取得更大的成就。

  任何人都会有羞耻感。这种羞耻感可能源于长相、成长环境,或未能取得的成就等等。人们应对羞耻感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大部分的人都想努力掩藏,有些人则选择忘记或否定,只有少数意志力坚强的人才会想方设法克服这种劣等感。

  那么,你属于哪类人呢?

  同等环境下,重量轻的船会走得更快。但奇怪的是,船夫们经常往船底放一些叫做“压舱货”的东西,这些压舱货可是有一定分量的。只有放置压舱货的船只才能在惊涛骇浪面前不乱摇晃,保持平稳。

  那么,如果我们将内心的羞耻感当做人生的压舱货一样,生活会怎样呢?不要试图掩藏或加以否定,而是堂堂正正地把它们当做成就自我的动力,生活又会怎样呢?到那时,劣等感会在人生的风浪面前保护我们的。

  请用羡慕代替嫉妒,承认对方取得的成就。即便别人的成功之路看似存在很多疑点,但请相信:过人之人必有过人之处。请你不要自我安慰,而是尽力寻找对方身上的可取之处,默默地向他们学习。

  请尽情羡慕吧,那样你才能赢在人生之路上。

  看到别人的成就还不羡慕的话,你才是真的认输了。
第26节:只是懒惰——写给低迷期的你(1)



  只是懒惰——写给低迷期的你

  你最近感到消沉吗?觉得陷入懒惰的沼泽当中无法自拔?这种状态日复一日,连自己都厌恶起自己了,是吗?这种低迷让你十分痛苦,是吗?所以想听一听我的忠告?

  懒惰实际上是低迷,或者倒过来

  首先,我要对你说,我并不该使用低迷这个词。实际上它就是懒惰。低迷这个词具有一定的自我欺骗性,所以我不喜欢用这个词……
  从现在起,我就叫它懒惰吧。

  拿我来说吧。我从未在结构十分严密的组织当中生活过,就连服兵役都是在学校(陆军第三士官学校)进行的。我就这样几乎当了25年的学生,又摇身一变成为了老师。

  这样没有强硬管理的生活,虽说看起来足够幸运,但我也有困难需要克服。因为没有关照我的上司,因此我必须自己管理自己。认真进行自我管理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平生都在与“自我管理”做着斗争。

  人毕竟不是机器。有时或许是产生了感情上的动摇,或许是产生了身体上的疲劳,或者抛开这些,有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