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王石这个人-第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度”,王石写下了“王石、万科集团、1米76”。总指挥拿过一看,说:“不对,不是身高,是你攀登的高度。”王石愣了一下,一秒钟后,他在那个位置改写为:米,他的眼泪在那一刻流了下来,因为,这也是他生命的高度。
  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觉得王石登山是一种征服感的体现,是一种炫耀和光荣,他自己也曾说过,登山的最初,对他而言就是一种张扬自我、炫耀自我。也许就像一场拉锯战式的恋爱,对方永远是个未知数,是个谜,所以每一次的征服都有无限的回味,然后再一次次地循环往复。也许雪山对于王石而言,就是一个个美丽的谜?不过,当我听到他说,他和队友们登顶珠穆朗玛峰以后,也只在峰顶停留了15分钟,然后在几小时内就撤到了大本营,当他一回头,那美丽的峰顶成了一个小小的尖,成功在一瞬间就成为了过去,我突然明白,我的联想有多么大的偏差,感情的征服是一种抗衡,一种情感的对立;而登山,是人和山的并行,是人和自然共同的思考。
  

《王石这个人》:登山(5)
我曾经到西藏登山队旺加队长的家里做客,在那个传统藏式的客厅里,他和妻子就像平常的人家一样不断招呼我们喝酥油茶,新奇地把家里的数码相机拿出来,问我们该怎么用,他们的笑容就像八廓街的阳光一样安宁祥和。然后我的朋友告诉我,世界上14座8 000米以上的雪山主峰,旺加队长已经登顶了7座,其中就包括了珠穆朗玛峰,而他妻子的姐姐,也三攀珠峰,两次登顶。
  在那样一个温馨的藏式小院,我一点感觉不到那些雪山上的丰伟功绩,那些成功已经慢慢渗透到了这个家庭的内心,幻化成了院子中角落里一丛丛盛开的金盏花……
  这类似的一切,正是作为登山家的王石所拥有的最大快乐和荣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王石这个人》:天涯(1)
我认出了风暴而激动如大海.
  我舒展开又跌回我自己,
  又把自己抛出去,并且独个儿
  置身在伟大的风暴里.
  ——里尔克《预感》
  王石有一个天涯梦。
  他说过,如果不是因缘际会做了企业,他一定去做一个海员,做一个人在天涯的行者。从中国的某一个海湾出发,向东,从大海的边到大海的中心,再向东,从大海的中心又回到港湾,然后,再出发,一次一次,游走在世界的每一个海角;或者,他会去做一个职业的探险者,背上行囊,在山间一直行走,征服山或被山征服,都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又或者,是一个漂泊的人,在陌生的世界里见到陌生的人,当回忆起来的时候,一切的陌生都变成熟悉的怀想……只有把自己放在天涯海角的背景,王石的存在感才最强烈。
  也许人生的安排总是在平衡命运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这种为了制衡的拉锯造成人生的疲惫,让人的心总有飘开的时候,在这个时刻,一直在我们身边的静静的自然就成了最好的寄托,王石也许就是这样吧?王石有最奔放的性格,却成长在最不奔放的年代,命运的需要是他要完成这个社会的责任,圆满地扮演这个社会的角色,尽管他不喜欢“这一个”角色的扮演;而他个人的需要是个性的张扬,是天马行空地行走甚至奔跑,在年少的时候,他的心里就有一个更广更宽的世界的梦。如果时光退回20多年前,并且给王石更多的选择,很难说他会选择做企业。在中国做企业,无异于夹缝中的生存,就像张瑞敏所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一代企业家活得都不轻松,他们创造财富,而财富带来的并不都是快乐和安宁;他们给很多人带来生活的安定,却也给自己带来诸多的社会责任,就像骑上了虎背,唯一能做的是继续驾驭狂啸的虎。王石从80年代企业家的跌宕历史中走过来,个中感受,只有他自己最能体会。
  而我们能在表面看到的,只是他呈现给我们的一个梦想,一个人在天涯的梦想。
  王石曾经给一家电视台代言,他在镜头里说:“眼界改变世界,行走改变命运。”虽然是一句广告词,却也道出了王石自己的想法。对于命运,他从来没有带着静止的眼光去看,虽然他现在只能在繁忙中抽出极少的时间犒赏自己,但仅仅是这样一些浮光掠影的行走经验,已经让他受益匪浅。
  2005年,王石一行人重走了“玄奘之路”,大致沿着唐朝玄奘和尚西行的道路再走一遍,整个路程有一大部分是在沙漠里行走。所有人对王石的这次旅行都没太在意,因为从技术上讲,登上过无数雪山的王石在平地走路,无论再难,对他而言都不存在挑战。而且城市人爱把探险作为情调之举,在这样的眼光下,“玄奘之路”其实是一次没有什么力量的浪漫之路。
  但王石恰恰对这次徒步旅行印象深刻,不是因为本身的安排有多么合他的心意,也不是同行中有周国平这样有意思的人。只是因为活动有着吸引他的主题:“放慢你的脚步。”
  慢,对于王石来说是一件比较奢侈的事。现代人的通病就是快,速度就是一切,随着快速的发展,一切都在机械化,甚至包括人的思想。信息社会的标准化、同一化造就了速度的快,也就导致了人类文化思想领域的粗糙。这两年,关于如何“慢”生活一直是城市文化学者考虑的话题。王石也有相同的体会:无论是万科的创建还是经营,无论是登山还是滑雪,“速度”的概念一直抓着王石的时间。他有时候想,从大学到广州,从广州到深圳,从深特发到万科,自己一路走来,几乎都是急行军的状态,这种“快”在1999年辞去总经理的职位后,稍微在工作上得到缓解,但生活状态立即又被其他的社会活动包括自己的爱好弄快起来。一个公众人物的忙碌,王石全然没有逃脱得掉。所以,当活动主办者告诉他,主题是:“放下,放慢你的脚步”,这深深打动了王石。
  所以那一次的玄奘之路被王石称为了“心灵之旅”,在他的理解是,放慢脚步是为了让灵魂跟上脚步,这正是他多年的想法。他建议主办方收了大家的手机,因为,如果有现代通讯工具的干扰,人的状态一下又被拉进了纷扰杂乱的都市。
  王石的认真态度让徒步的队友都很吃惊,他们以为像王石这样登山滑雪的人,在戈壁沙滩上走一走对他来说完全不在话下,玩着就应该拿下了。但王石显然没把它当成一件玩乐的事,一路上他除了徒步行走这一中心事情,其他事情完全不考虑,比如路上有一些当地政府邀请吃饭以表示欢迎,他毫无要参加的意思,一心只是体会行走的感觉。他对周国平教授说:“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王石后来回忆说那一次的经历像童话,因为祁连山下的戈壁很美,在每一个清晨和黄昏,戈壁滩上的小石子因为千万年的冲刷,在阳光的照耀下呈现出各种各样的颜色,那种美很细微很不真实,却又近在眼前。王石早年是在新疆当兵的,戈壁他也无数次经过,但好像从来没有注意过这样的美。所以那一次,他走在玄奘之路上,一路捡了很多的小石头,墨绿的、白的、红的,他不厌其烦地捡了一大兜,然后不顾其重自己一直背着走出了戈壁。同行的人惊奇于王石的投入和沉醉,一个年长的人已经很少被这些简单的快乐所打动,也许换一个环境,王石也不能,但在天涯远处,他可以。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王石这个人》:天涯(2)
大概就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王石才能够慢,才更能够“放下”。更重要的是,只有在远离的环境下,王石才能够冷静地调节自己的状态。
  这样的调节对他来说已经很有必要。王石自己算了一下,现在他每年待在深圳的时间不会超过1/3,另外1/3是在全国各地公务出差,再有1/3的时间,他基本上都安排在国外度过。
  王石曾经说自己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上是需要补补课的,他在年少甚至青年时期的阅读都被西方的文学所占据,所以他对欧美的文化有天然的亲近。早年国门没有打开的时候,他的梦想就是能够真正出现在那些书里所描写的环境里,再次回味当年阅读时的一切美好想象。不过在当年的环境里,这种希望只能是梦想而已,所以他有打算去远洋公司应聘做一个海员,这样就能够在世界的各个大陆之间飘荡。王石分析过自己的血统,他认定自己是个不安定的人,他注定不会在一个地方有太久的停留。
  命运总是眷顾有梦想的人,到今天,王石早就实现了自己要行走世界的梦想,虽然时间总是匆匆,但这些惊鸿一瞥的经历也让他难以忘记。
  2004年的中秋,王石在传统节日的前一天到了诺曼底,在著名的二次大战之地迎来了中国人的团圆之日。这样的反差让他感觉很奇特,他站在海边,遥想半个多世纪前的战争之声。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时代造就了英雄,英雄推动了时代,如今,一切的风云都成为了过去,当年的战场已经成了供人温情流连的海滩,叱吒风云的将帅也已纷纷谢幕。人事已非,诺曼底的海滩却依然惊涛骇浪,这让对二战史迷恋至深的王石内心起伏不已:一切的光辉都会随历史的洪流退潮,留下的只是这一片海滩而已,英雄们都隐藏在了时代的后面。而那一刻,遥远的祖国正在祥和地过着中秋,朋友们的充满喜庆的短信不断塞到王石的手机里,这样的两重天,王石心情异常复杂,他给朋友发了一条短信:“阴云重重,惊涛拍岸,阵亡墓地,追思D日。”
  在那一刻,王石的英雄情结被再次唤起,他心里突然很感谢这样的经历,每一次来到这样一些拨动他心弦的地方,他都会想起自己的少年,那些遥远年代的点点滴滴在几十年后重新想起,在他看来实在是幸事。
  那一天,王石想起了多年前看的电影《巴顿将军》,里面讲了一个故事:当年恺撒大帝征战而凯旋,回到罗马城时,迎接他的是整个罗马对他的欢呼,一时威风八面,一呼天下应。当恺撒的马车行进在两边挤满了欢呼人群的街道上的时候,马车上的一个奴隶俯首在他耳边说:这一切荣耀,都只是过眼云烟……
  巴顿和恺撒,是两个王石无比崇敬的历史人物。
  也许在一个远离熟悉地方的环境里停留,总是能引起人的无限思绪,王石也是一样。在国外的时间里,总能让他想起很多,是那种令人感喟的天涯感叹。
  每到一个国家,王石很喜欢到墓地去参观,也许是登山等极限运动带来的思考,每次来到墓地,王石都有新的发现。他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是莫斯科的新处女公墓,这个公墓在王石看来就像一个户外雕塑公园一样,几乎每一个曾经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人的墓前都有一座雕塑。王石记得最深的墓前雕塑,一个是乌兰诺娃的,一个是大名鼎鼎的赫鲁晓夫的。乌兰诺娃的雕塑是她的经典剧目《天鹅湖》的演出造型,表情很欢快、很深情,没有任何死亡的阴影;而赫鲁晓夫的墓前雕塑却非常有意思,是一个他本人的头像,而且头像被一个大理石的框给框了起来,这个框则一边是白、一边是黑。
  不知道这是不是赫鲁晓夫自己的意愿,不过,决定由谁来雕塑自己的墓碑确实是赫鲁晓夫自己的遗嘱指定的。这是前苏联一位很有名的雕塑家,在上世纪50年代曾担任过全苏艺术协会的主席,但讽刺的是,赫鲁晓夫生前对他大加鞭挞,在参观完他的一次现代艺术展览后,赫鲁晓夫当众指责他“用人民的鲜血来传播资产阶级腐朽的东西”,随即就封杀了这位艺术家。但是,在赫鲁晓夫临终前,他留下遗嘱,一定要让这位艺术家担任自己的墓碑创作者。
  “你不觉得有趣吗?”王石似乎还沉浸在当时参观墓地的情境里,“到了墓地,我感觉是在和逝去的人对话,是一种和历史的交流,这种经验是多么难得。我想到在我们这里,清明节拜祭几乎就是烧纸,恨不得把山都烧着一样,完了扭头就走了,阴阳之界何其远!”
  王石最欣赏的则是美国华盛顿的阿灵顿公墓,第一次去阿灵顿公墓,是因为肯尼迪埋葬在那里。在美国历史上,王石最欣赏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巴顿将军,一个就是肯尼迪总统。王石还是一个崇敬军人的人,一是因为自己曾经是军人,另一则,军事里的风云跌宕是他最爱的年代,而阿灵顿公墓就是美国专门埋葬军人的墓地,是为国捐躯的军人长眠的地方。
  阿灵顿墓地设在一个山地上,墓地一排一排,依然像受阅的士兵方阵一样整齐肃然。王石第一次去,是一个下午的时候,那天正是阴天,密云低垂,有一缕阳光从云层的缝隙里露出来,像天堂里一束关切的目光。正在这一刻,一支送葬的队伍走近,队伍的前列是一辆马车,由几匹战马拖着,声音空旷,“跨!跨!跨!”地走过来,王石看着,觉得自己眼里湿湿的,他说:“我没感觉那是在送葬,好像是送一名累了的将士来这里休息。”
  

《王石这个人》:天涯(3)
那种感觉是一种“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体会,是超越了小我的惶恐,是人与自然、与历史最自然的交流,这让王石感喟无比。在这样的一些地方停留,王石觉得自己从来没有感到过死亡的恐惧,相反他似乎更深地理解了死亡的含义,他有些开玩笑地说:“如果有选择,我希望将来是像这样步入天堂。”
  一家电视台曾经要王石写下那一年他觉得意料之中、把握之中的事有哪些,王石只写了一句话:“太阳每天都从东边升起来。”
  王石计划着要去航海,这是一件比登山技术指数更高的事情,却也是最符合他梦想的事情。当他把航海的计划拿出来,当他描绘以后航海的地图,会让人觉得,他的登山、滑雪、飞伞或者无数次的行走,都是航海这个梦想的前奏。
  

《王石这个人》:脾气(1)
每一个人都是一座圣庙的建筑师。他的身体是他的圣殿,在里面,他用完全是自己的方式来崇敬他的神,他即使另外去琢凿大理石,他还是有自己的圣殿与尊神的。
  ——梭罗 《瓦尔登湖》
  如果你的上司是一个坏脾气的人,大概上班乃至下班的时间都有些不好过:上班时紧张,下班时心有余悸。坏脾气的上司一般还兼具以下特点:言语不多,言辞简练到必须琢磨才能把握他的说话方向,不定时发脾气,不分场合发脾气,发脾气时用词极不注意,口不择言。
  这样的上司通常有如下缺点:暴躁易怒,不随和,不可亲,冷热无常,对下属要求过高。
  通常也有如下优点:智慧过人,雷厉风行,直来直往,发怒之后容易后悔并忘记,对自己要求比对任何人都高。
  很不幸,以上特征,王石都比较具备,在万科历史上,他可谓留下了坏脾气的斑斑“劣迹”。
  曾经一段时间,王石在万科内部的外号是“王老虎”,据说他的办公室里经常传出地动山摇的拍桌子声音,然后伴随阵阵咆哮,肝火之旺,一时无两。这样的动静在1999年以前,据万科内部人称是三天有一次大硝烟,两天有一次小硝烟。特别是在80年代创业期间,王石在公司内部几乎没有什么笑容,与员工说话时大部分是在教训人,言辞激烈,永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让下属们要么自惭形秽,要么觉得透不过气来。最严重的时候,当他主动过去和职员们说话,对方有双腿和声音都发抖的现象。
  外界的传说就更离谱了,比如王石发脾气摔坏了四五个“大哥大”手提电话;比如他开会时因为生气把杯子都砸到了手下的脸上之类。王石听了只有苦笑:“我就没用过大哥大,杯子也没砸人,只是自己拍碎了。”
  所以,在万科要听到说“王总很可亲”这句话,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在万科人面前听到过三种背后对王石的称呼:“王总”、“王老虎”和“老头子”。说到后面两个称呼时,一般都会带上两三个王石在办公室如何发脾气的例子。由于王石发脾气已经成为长达近20年的习惯,下属们也就自动给他找了台阶,他们对王石坏脾气的原因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性格问题,不仅对同事们是这样,对任何人都这样;第二,管理公司一定要用铁腕手段,脾气大是管理方法强硬的体现;第三,王总有少数民族血统,难免过于直率。
  王石听到这三方面总结,心里颇有些过意不去,他觉得下属们在给自己找理由,是原谅了自己。他当然知道自己的问题,而且也知道这三个理由都不是理由,脾气大只是因为自己天生脾气就大。
  王石早年在登山时,有时登到山顶,想拍照留影,但旁边没人,只好自己对着自己按下快门,等回来一冲洗,发现照片上的人基本上都拉长了脸,王石自己看着都别扭:“一张脸怎么那么严肃啊!”——看来一个人最真实的时候的确就是独处的时候,也最能在这个时候真正了解自己。
  于是王石想改善自己的坏脾气形象,他首先着手的就是自己不爱笑的习惯,于是他提醒自己在办公室经常保持笑容,觉得从此大可以开始自己的亲善之旅了,但旋即就遭到了“无情”打击,公司的人集体反映王石的笑容属于“皮笑肉不笑”,更让人心里发毛。——王石大感失望,他终于知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他曾经很无可奈何地说:“看来只有等待年龄来挽救了,人的修养是和年龄有关的。”——的确,随着年龄渐长,王石的表情已然柔和了许多。
  从一个外来观察者的眼光来看,王石的确属于与人相处时距离感比较大的人,他很难和人亲近得起来,按他自己无奈的说法,他是一个“可敬而不可亲”的人。他当然也笑,但一定有好笑的事情的时候他才笑,而不是经常性地保持笑容,甚至他脸上的表情一般都比较冷峻,丝毫不柔和,俨然一副有大事发生之状。虽然他是一个乐于沟通的人,谈天说地的时候也滔滔不绝,不时也有笑声迸发出来。但在他不出声的时候,他的表情变得很僵硬,眼神里是直视中冷冷的目光,聚精会神听人说话时几乎是屏住呼吸,仿佛把一个大大的“是吗”挂在脸上,令整个环境里的空气凝固度一下子就有些不太一样,和谐的聊天氛围似乎也一下烟消云散。这在我多次采访过程中也很不幸地遭遇到,倘若不是自己要横下心来把谈话过程继续下去,基本上很容易忘记下面的问题是什么了。
  在我的采访经历中,严厉冷峻的人不在少数,一般有三种冷峻的类型:一是表情冷酷,面容里尽是别人欠债之愤,用词简练,回答问题时几乎都要先停顿三秒,或者干脆缄默,任谈话对方正殷切地等待答案——尽显城府之深;二是说话时言辞激烈,声音激昂,内容锋利,脸部表情凌厉,但一旦收了话头,表情会比较柔和,听人说话时哼哼哈哈不断,转换比较快而且自然,好似鲸须,易弯曲,反弹也大;三是反应灵敏,句句中的,说话时表情丰富,天南地北,放松自如,气氛热烈。说话完毕,表情回复冷漠,不复前三分钟的热闹景象,在别人说话时两眼直视,集中精力倾听,谨慎回答,前后两重天。
  王石属于第三种。他的情绪从来不随别人的言语或表情的影响而变化,在与人沟通时,他表现的强势不在于要压倒别人,而是他的独立威严,他个人的力量所散发出来的威严。也许这样的人,我们在生活中会称他们为比较自我的人。应该说,在中国的企业家中,王石的自信和胸有成竹的笃定是其他人难以比拟的。一个自我的人从良性的角度发展的话,一般自我能量都很大,对自身的肯定和否定都要靠他自己来完成,外界的力量很难动摇得了他。王石并不是一个刚愎自用的人,刚愎自用的人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是愚蠢的人,而王石显然是聪明的,他的智慧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充分了解自己这个层面上,表现出对自己性格的驾驭能力,并由此延伸出对人生、对事业的掌控,这也是他的能量所在。
  

《王石这个人》:脾气(2)
从这个意义上讲,王石的坏脾气或者冷漠的确是性格使然,如果他改变也许并不是一件好事。其实,改变任何人都不是好事。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王石的冷或许也只是表面而已。在深圳特区发展公司做玉米生意的那段时间,跟着他一块儿干活的都是一些文化程度很低的农民工,王石觉得他们这样以后会很没有前途,于是便自告奋勇担任老师,规定每个星期要学习一个小时,王石自己准备教材资料,给“小的们”上语文数学。他的热度,也许只在骨子里。
  不过,王石有王石的坏脾气,万科的员工们也自有自己的出气方法。在万科每年都举办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万科的员工会想尽办法让王石出出洋相,因为这个时候是完全抛开了上下级关系的。而且王石是个坏脾气的人,却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他觉得员工“被压迫”了一年,让人家发泄一下也应该,所以每年一到这个时候,王石几乎就把自己平时的严厉、距离全部放在了一边。我曾经看到过一张照片,王石和万科几个老总被穿上热带的草裙,上面还是用假的向日葵做的两点式热带女装,几个衬衣西裤笔挺的老总站在台上,外面被套上实在有丑化之嫌的服装,表情各异,但均无可奈何,自有一番自嘲在里面。
  万科的员工说,万科有一个被热捧了很多年的传统:“拿老总开涮”。王石是首当其冲被捉弄的对象,王石自称“万科老总肚里能撑船”,每每不把玩笑当回事,还尽量配合,以博辛苦了一年的员工们一笑。
  同样是一年春晚,为配合那年万科倡导节约资源的口号,负责策划的员工们特设了一个“吝啬鬼”大奖,由三个万科员工分别上台表演如何吝啬节约,然后将颁发大奖。首先上台的是副总姚牧民,性格大开大阖的姚副总上台表演一个喝酒的吝啬鬼,拼命要喝到瓶里的最后一滴,表情丰富,洋相百出,引来哄堂大笑;第二个员工上台表演抽烟,打火机借别人的,烟借别人的,直到烟屁股烫了嘴还要再吸一口;第三个员工则表演了吃甘蔗,吃到后面连渣都一起吞了下去。王石在下面看着三个人的表演,前仰后合,笑得“差点闭气”,然后他听到台上主持人大声宣布了结果:“今天吝啬鬼的大奖获得者是——王石!”王石正乐呢,没想到台上竟叫了自己名字,员工们一阵兴奋,大声起哄,王石摸摸头只好上台领取吝啬鬼大奖去了。主持人把奖品——一个大信封颁给了他,王石在台上就开始拆信封,没想到大信封套中信封,中信封套小信封,小信封再套小小信封,折腾半天,最后从小纸袋里终于摸到了一分钱纸币——这就是王石的奖品了!王石扯扯领带,拿着信封,很不满意的表情:“嗯!咳!你们,嗯!不像话啊,为什么要用这么好的信封呢?太浪费了!应该用报纸糊一个就好了嘛!”台下顿时绝倒,笑得东倒西歪,王石再整整装,意气风发地拿着一分纸币就走下台了。一坐回位置上,自己也忍俊不禁,笑得眯了眼。
  坏脾气的王石其实还是有很幽默的一面,这是万科上下都承认的一点,而且王石向来善于冷幽默,擅长自嘲。他曾经说过一个自己的段子:一日,王石到深圳某餐馆就餐,因为已经到广东多年,王石觉得自己广东话已经完全过关,为了在客人面前表现一下自己的语言能力,他自信地用广东话向服务员点了菜,见服务员频频点头,并且手下写得飞快,王石心中大悦,觉得自己的语言能力实在了得。待点菜完毕,服务员小姐一副忍不住的表情提醒王石:“先生,你的普通话好差。”王石当场晕倒:服务员听入耳的居然是普通话!
  我曾经问王石:“你现在会讲广东话了吗?”他回答得异常狡猾:“我当然能讲,可是,你能听吗?”
  2006年初的万科春节联欢晚会,王石干脆自己涮了自己一把。在一系列歌舞之后,王石董事长西装革履、英俊潇洒地走上台,他很有风度地对前面的表演做了总结:“时代真是进步了啊,以前我们看歌舞表演,演员们的服装都很单一,很保守,看点很少。现在越来越时尚了,演员们的服装不仅颜色鲜艳,款式也越来越特别,你看,都露脐了……”话说到这里,下面的员工们已经知道王石要搞怪了,开始大声起哄,王石装着没听见,继续说:“露也是一种艺术,当然要看什么人露,平时越严实的人露起来才越有价值。”他稍做停顿,“比如我。”下面的人炸了锅,大叫成了一片,高声叫喊着要王石露一露,王石扫视周围,笑得很诡异:“你们要看我露是吗?”下面齐声回应:“是!——”王石做了一个狠狠心的表情,走到舞台一边,说:“好!”于是,他开始解扣子,准备脱衣服。下面的员工那叫一个兴奋,没想到董事长如此招待大家,简直是奢侈的视觉大餐,员工们群情激奋,叫成一片。王石脱了外套,问下面:“还要脱吗?”下面再次齐声:“脱!”王石又把自己的手放到了衬衣的扣子上,一个,两个,到最后一个的时候,他停住了,把手指向了舞台一边,员工们往边上一看,正是王董事长在南极探险时拍的上身裸露的照片!而舞台上,王石早就趁大家视线转移时把衣服穿好了,大家又笑又鼓掌,现场气氛热烈万分。
  万科的人开玩笑说:“你说,要是天天是春晚该多好啊,简直是太平盛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王石这个人》:脾气(3)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在万科内部春晚结束后,王石董事长又恢复了严峻的表情,虽然他发脾气的时候越来越少,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他的风暴又会来临。
  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便王石脾气如此坏,如此不具备亲和的柔性度,但他和下属的关系却呈现出另一种祥和,在万科内部,职员们虽然胆怯于王石,但这种心态却是在一种认可的前提下。王石创建万科并管理万科多年,与其说他是一个具体的公司领导,毋宁说他更像万科的精神领袖。在王石登珠峰之时,万科上下几乎是全民关注,公司每天的舆论中心就是董事长的珠峰之行,而当王石登顶,整个万科公司的兴奋不亚于一场狂欢,我听到一个在万科基层做事的人的感慨是:“老头子真有毅力,我佩服他!”
  至于因为王石而在万科掀起的登山热更是明显,万科职工的业余活动以登山为主,而且都是自觉自愿自发地组织起来,全然不是冲着董事长的面子而去。我曾经搭乘万科的公司车,开车的师傅一路给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