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再证红楼-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想到这个,宝钗就难免有些嫉妒。
尽管她如今也明白,黛玉想要嫁出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便是贾母也很难容忍这个可能。而在贾府,黛玉想讨得王夫人的欢心,就和她想讨得贾母的欢心一样困难——这不是讨好迎合就能成功的事情,这一点她已经亲身证明。
可是,依然难免嫉妒的心思。
黛玉注意到,今天的宝钗似乎有些不同寻常,尤其是看自己的眼神。她这十四岁的生日不是整生日,也就是贾母出了一点钱,开了一个小家宴罢了,又让家里面那十二个戏子来唱了两嗓子,和宝钗的也差不多,她实在是想不通宝钗有什么不满的。
便是礼物,她收的也没有宝钗的多。
宝钗素来照顾下人,过生日的时候,那些有头有脸的掌事婆子也都会送上一份心意,她却是不管家,送了东西也不会有任何回报,不是整生日,便没人尽这份心了,不过是园中的姐妹给些礼物便罢了……
除了这点子礼物,以她的名义办的一桌酒,这生日和其他时候也没甚区别。
待得酒席散了,大家也就一起回园中去,其实在酒席上大家反而拘束,路上没有了外人,姐妹们才不时来和黛玉说些庆贺的话。
湘云说完了,便推宝钗道,“宝姐姐,你今儿却没怎么说话呢,我看你神色也有些不对,该不是累着了,身体不舒服吧?”
宝钗忙笑道,“倒不是这样,我只是想起去年的事情来。去年宝玉生日的时候,可不是好好热闹了一场?宝玉,平儿,宝琴,岫烟,竟是四个人的生日凑在了一块儿,也没有不热闹的理。如今林妹妹的生日,倒是一如往年。不过,我也是想起一个人来。”
黛玉一愣。
这大观园中有数百人,生辰一样,是很平常的事。一年之内,每一天总有那么一二人过生日,只是,只有少数人的生日会受到关注罢了。她知道和她同一个生辰的,便只有袭人。
不知怎么宝钗居然想到了袭人?如果是那样,那么神情古怪倒也是正常的事。但是黛玉自己自认不欠袭人什么。同一天生辰,宝琴连话都不愿意和邢岫烟说,四个人完全是四种性格,她和袭人,除了这个生辰相同的联系,也没别的关联了。因此,她稍稍抿了抿唇,却是当做没听出宝钗在说些什么。
湘云也是在前一年宝玉的生日的时候知道的袭人生日,现在还没有忘记,听见宝钗说起,也是有些愣了,她知道说的是什么,半晌才有些不自在的说道,“宝姐姐倒是念旧。”
一边的宝玉神情也变得很不自在。
如果说湘云已经好一阵子没有再想起袭人,宝玉却是不可能这样轻易的忘怀。被宝钗这么一提,顿时想了起来。袭人被送去庄子里面,也再没有消息传来,却是不知道她怎么样了,宝玉不免想着袭人现在的处境。
不管怎样,袭人跟了他多年的情分还是在的。宝玉还是希望,她能够过得好些。
他甚至有些奇怪的看了宝钗一眼,怀疑宝钗就是在提醒他袭人的存在……虽说宝玉并不觉得,宝钗是这么念旧的人。
“说起袭人……”就在所有人都不愿意直接把那个名字提出来的时候,本来在和迎春说话的探春忽然直爽的开口了,把这个名字给说了出来,“我有一件事几乎忘了。最近有不少人,也不知道怎么了,竟以为我能往二哥哥你院子里安排人似的,也不知道送了多少礼来,害我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袭人当初就想自己找几个,若是她办妥了,如今我也就不用头痛这个了——谁知道凤姐想怎么安排呢?”
宝玉听了一愣,随即叹道,“袭人还做过这种事?”
这是在培植自己的势力么?
他摇了摇头,却也是很快就放弃了追究。她有没有做过这种事情有什么区别,反正现在也是不可能接她回来了。
探春笑道,“我本来也不愿意说这个。二哥哥,袭人当初倒是看中了几个人的。就不知道你自己有看中的丫鬟没有,若是有,还是快去和凤姐说一声吧,我这里可是要被烦死了。”第一百三十六章 。。。
“不行。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你的房里裁减了,兰哥儿的房里裁不裁减?你父亲的房里呢?你这孩子,怎么说话的时候也不考虑考虑。若说比起几十年前,我们家是没落了,可也没到这地步。”
这一天,宝玉在贾母的房中,趁着贾母高兴,便提起了他房中的事情来。他房里已经有好几个位置空了好久了,因为府中诸事忙乱,却也没人补上。宝玉便想着,干脆就少那么几个人好了,也免得各方面麻烦,但是他这请求一说出来,贾母便撂下了脸来,难得对宝玉很不高兴的说道。
宝玉听她这么一说,也不敢吭声了。
黛玉坐在一边,倒是奇怪。
要说大观园里面丫鬟最多的地方是哪里?只怕是个人,都会想到怡红院。但与其说是怡红院丫鬟真的最多,倒不如说,是怡红院的丫鬟最出风头。被贾母这么一说,黛玉才注意到答案并非如此。
李纨贾兰,这母子两个,定制的东西当然不可能少他们的,比如说丫鬟。贾兰的身边也应该是四个大丫鬟若干小丫鬟才对,李纨作为守节的年轻寡妇,倒是少些。但这么一加,稻香村的丫鬟是怎么都多过怡红院的。
只是一般来说,想到稻香村,绝对是想不到有那么多丫鬟的。
或者是因为李纨的管理吧,所有的丫鬟都是那个样子,没有一个出挑的。以至于她们都注意不到,那边也有那么多的大小丫鬟。
想到李纨总是说贾兰还小的样子,黛玉不由得在心里摇头。贾兰也就比她小一岁而已,在他这个年龄,宝玉的身边早就有袭人和晴雯了。
但是贾兰身边,谁能想得起一个出色的丫鬟来?估计宝玉提起这个要求的时候,都压根儿没有想到贾兰吧。至于贾环,倒是可以肯定他身边没有什么丫鬟的。这个祖宗的例,针对的也是嫡子。
贾母说出了那些话之后,却也觉得有些不妥,看到宝玉有些脸红的样子,更是觉得自己说重了,又忙道,“我也不管事了,你房中四个大丫鬟,晴雯袭人是我挑的,麝月秋纹却是按着例进去的吧?如今走了两个,怎么至今也没补上?我说也没人来回我这事。”
如今重新开始掌管家中事务的凤姐连忙站了出来,笑道,“媳妇我又是养菁哥儿,又是病的,这一年便没怎么管事,且园子里的事,一件接着一件,竟把这事儿给耽误了!老祖宗要打要罚,我是只能领了的。前些日子,才开始办这事儿呢。老祖宗也知道,这两年我们家总没再买进人来了,都是以前的家生子,看看谁家有女儿,愿意进来做事的,便进来。略长得好些的,总都有了去处,剩下的,便不是歪瓜裂枣的,也是身子弱,不堪用的。找不到好的,不能什么人都往宝兄弟房里塞不是?故此又耽搁了,如今正打算着从园子里面挑人呢。”
当初探春提倡节俭,凤姐是同意了的,一应事物都是探春做主。幸而探春也是个宠辱不惊的,虽有了权,也并不拿权自专。如今凤姐拿回了管家的权力,便给了回报。
一点儿也不提这件事情里面,探春为了节俭和不愿揽事以及两人事物交接造成的耽搁,也算是遵循了探春一贯的路线——在园子里面挑人,避免裁减人手。
贾母想了想,问,“可挑出了什么人来?”
凤姐笑道,“还没拿给老祖宗过目呢,要么我现在拿来?”
贾母看了看王夫人,笑道,“我老了,眼神不好使了。当初看着袭人是个好孩子,也走了眼了。如今不管这事了,你们商量着看吧。”
王夫人神情一僵,这才恢复如常。
宝玉更不好再提不要新人的事情,只得闷闷不乐的坐到了一边,这不悦的心情还不敢表现出来。只是和他相熟的姐妹难免看出一二罢了。
惜春悄悄的凑到了黛玉的耳边,说,“你说二哥哥前些时候是不是去了袭人那儿?”
黛玉瞅着她,以眼神示意:我怎么知道?
惜春又笑道,“也不知道他是不是想接袭人回来。”一边说,一边瞅着黛玉笑。
黛玉时常觉得世事无常。自从她再次回到贾府,或者是因为融合了一个新灵魂的缘故?原本在那个故事里,在这个时间段,原本应该和她定情的宝玉,只是保持着有几分知己味道的兄妹关系,和她最要好的宝钗,如今只是可以大致上相互理解,甚至可以说些私密话,日常交往却只是平常。该和她次要好的宝琴,只能保持表面上的礼仪。
反而是原本该和她疏远的惜春,和她关系亲密不说,黛玉觉得,惜春似乎还是挺期待,贾母的心愿成真的。这种意思少有表露,表露的时候却都颇为明显。或者不如说,这段时间以来,她的态度正慢慢的往这边靠拢。
她也只能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态度了。
旁边,为了讨贾母欢心,宝琴已经说起准备开的桃花社来。果然贾母听着,又高兴起来,直说自己要做这个东,只让他们好好的去玩。又吩咐凤姐,吃的玩的,决不能亏待了他们。
三月初二,宝玉下笺开了桃花社。
大观园有一片桃花林,桃花大片大片灿烂的开着,宛如朝霞映日,耀人耳目。
这在迎春的眼中,或者是出嫁前最快乐的时光了吧?她在这社中说,也许自己一辈子,都不会再有这样的机会了——以一个姑娘的身份,快快活活的参加一次聚会。
这句话是事实。
只是这个时候,没有一个女孩子想到,这番话几乎对她们每个人都适用。
每个人都尽情的发挥所长,为迎春送行。可以说,这是园子里面,其他的姑娘和她们的丫鬟第一次听见黛玉弹琴。
黛玉没有拿出她记得的故事里面,那个林黛玉所做的精彩而悲戚的《桃花行》,尽管她分明看到了春光将尽,但是,那不适合这大观园最后的胜景。
此外,探春题字,惜春作画,大部分的姑娘,还是选择了做诗填词,宝玉甚至还提赋一篇。
但是这一次,没有人计较谁做得最好,谁做得又差些了,没有惩罚措施,也没有对哪首诗品评十足。大家还不只联了诗,还一起在同一张纸上作画,同一张纸上题字,应和着灿烂的春光,确实是大观园内最后的胜景。
此后,迎春就要出嫁了,贾府如今情况不是那么好,贾赦那里更是要看着,可以想见不会有什么闲暇时间让人悠闲的来开社了。
在这之后呢?谁知道。
到了这个年龄,不可否认的是,所有的姑娘们,都要考虑日后夫家的事情了。也许会慢慢的有人来求亲呢?
在热闹过后,也已经到了下午。
大家就不免几个人几个人的聚在一起,吃些东西,说些私密话。
“……云姐姐也是,及笄以后就要出嫁了吧?宝二姑娘也是。”惜春对黛玉说,全不在乎自己话里面表现出来的亲疏,“这么说来,也就是明后年的事了。”
黛玉摇摇头,“宝琴约莫就是后年的事,总有亲戚,尤其是哥哥帮忙操办。湘云本该是明年,但她伯父婶子不回来,便要拖后去。”
惜春默然,忽然沉思起来。
黛玉知道,惜春是想到了她自己,也想到了她。她觉得,惜春自当初那件事情发生后,就已经有些绝望了,对于自己未来的婚事开始有了一种心灰意冷的感觉。因为她的情况看来也很不好,倒有几分同病相怜的味道。
两人一时沉默。黛玉更是抬起头来,没有再看惜春,而是看着那纷纷扬扬的桃花。过了不多时,李纨的声音忽然传来,“两位妹妹在这里做什么呢?”
黛玉笑道,“不过是累了,随便站站罢了。”
说着,一边转头,本来,她以为李纨是会带着某个姐妹来的,看到她们两个这个样子,完全不符合今天气氛的样子,来说上她们两句,这么一回神,才发现不是这么回事。李纨是一个人,而其他的人,各有各的活动——比如说湘云就在和宝琴两个喝酒划拳。迎春探春和宝钗在说话。
连本来以为来开玩笑的李纨,表情也有些郑重。
黛玉颇为莫名,李纨已经笑道,“恰好,我也有事想和妹妹说说。”
黛玉奇道,“怎么?”
李纨的表情看来有些忧心忡忡,先透出了一个黛玉之前完全没想到的消息,“兰儿准备考今年的秋闱。”
黛玉确实吃了一惊。之前她全没想到有这种事。不过,听李纨这么说,因她知道李纨对贾兰的教育方式和看重,倒也并不觉得稀奇。只是不免看了回头搜寻了一下,发现贾兰正在和宝玉说些什么。宝玉素来是把兄弟叔侄之情都看得比较淡的,甚至只是例行公事,即使是两人同时参加了几社,也没有变得亲密的迹象。现在居然会说到一起去……宝玉恰好面对着黛玉,黛玉分明看见他的表情显得颇为诧异。难道贾兰也在和宝玉说这个?
而且,这事干嘛特地来和她说?
李纨也很有些尴尬, “这真是一个不情之请。不过,事到如今也只得开口了。妹妹不知知不知道,兰儿去的那个家塾,前两年换了先生?”
黛玉点了点头,这事情她是知道的。
原本贾家的私塾,老师是贾家一位年高德勋的人物,叫做贾代儒,但无奈他年纪大了,管不过来,贾家的家风又已败落,满屋子的学子没有几个真正好学的,所以那家塾早已经乱成了一团。并无人真心做学问。
宝玉也去上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就是和秦钟去的,干了些什么,黛玉真是都不好提起。
况且那代儒又没养得一个好孙子。他那孙子贾瑞行止不端,后来年纪轻轻死了,代儒年纪已大,又受此打击,支撑不住,也就辞了那个位置。此后的先生么……
不过知道归知道,她还是弄不明白李纨这么不好意思的来找她是什么意思。
却见李纨少见的有些忸怩,但很快还是说道,“自从家塾换了先生,兰哥儿就难在里面学到什么东西了,多半倒是自学。如今离秋闱不过是半年的时间,我和其他几个姐妹说了,便是再有什么社,兰哥儿也不能参加了。”
黛玉理解的点头。
虽然送走了一个迎春,接下来等于又送走了一个——有了这次,可以想见,贾兰是再也不会参加什么园中的聚会了——不过,贾兰同样也不是什么活跃分子,毕竟其他人都是他的长辈,想来探春等人也不会太在意吧?
但是,李纨的下一句话,却让她惊讶非常。
只听她小心翼翼的说道,“我这个做母亲的,也不过就是粗识几个字罢了。我想,兰哥儿的学业,这接下来的半年,能不能妹妹你帮忙看看?我也求了宝钗,但是她的时间也是不多……”
第一百三十七章 。。。
黛玉觉得,李纨真是太关心自己的儿子,以至于都有些慌不择路了。虽说她也知道贾家的私塾学不到什么东西,李纨也不好另外给贾兰请老师来教,但是,她和宝钗又没受到过正规的科举教育,怎么可能教得了贾兰?
只怕效果还不如贾兰自学呢。
所以她连连摇头,“不是听说舅舅要回来了吗?他素来最是关心这个的,等到舅舅回来,不妨把这难处和舅舅说说?”
李纨见黛玉直接这么说,不由得有些失望的也摇了摇头,道,“老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回来,便是回来了,一时间只怕也无暇理会这等小事。我是听说林妹妹自小就学过经义的,宝钗又是博闻广记,故此才有了这个念头。也不是要两位妹妹教他什么,能够日常看看,提点上一两句就好了。”
黛玉顿时有哭笑不得之感。
她知道,多半是前年她对贾兰的提点,让李纨有了这种想法。李纨也就是能评论一下诗词了,对这方面,她太想当然了!
她虽然自小就被父亲当做男孩子养,也学习经义,但是从头到尾,她都没有以“科举”为要求努力过,在这方面自然毫无建树。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然而,如今流传于世的儒家宗派,她却并不了解,对他们的学说顶多只是略有涉及,却并无研究。真要让她考场破题,天知道她会写到什么地方去!
当然,她也不是帮不到贾兰,只是心里面有些犹豫——到底该不该帮?要不要帮?
想来想去,她最终蹙起眉,叹道,“珠大嫂子,要我看兰哥儿的文章,提点他,这我是做不到的。不是不想帮,而是帮了也会出错。我这样说,珠大嫂子只怕会怪罪我吧?也罢,我便说说,为何会如此,你把兰哥儿叫来,我和他说一番话,这便是我唯一能帮到他的了。”
李纨本来确实有些失望,也有些不满,但是黛玉把话说完以后,她却变成了满腹狐疑。
惜春也挺好奇的。
她不知道何时已经回过了神来,在李纨走开后,笑道,“你想和兰哥儿说些什么?”
黛玉叹了口气,道,“说些本来不想说的东西。一来是因为我已经提点过一次,也该提点他第二次。二来……”说到一半,她把剩下的话给咽到了肚子里,只是笑笑,往桃花林外的一座凉亭走去,惜春虽然对她话说一半有些不满,但是到底心中好奇,也跟了上来。
她自然不知道,黛玉咽下去的话是——
二来,希望贾兰日后在避开贾家之难以后,能记得她今日做的事情,答应她的要求,照拂一下贾家女眷。
她自己对贾家的这些姐妹其实做不到什么的,也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惜春虽然对宁府绝望,也下过很糟糕的断言,但她的心里,自然是没有那么笃定,总有一线希望的——贾家的荣华还可以延续个几十年。又或者,有谁能挽狂澜于即倒。所以,却是完全想不到,黛玉的脑袋里面转的是什么念头。
李纨没有立刻把贾兰带来,惜春无聊之下,便就势开了一盘棋,难免又要嘲笑一下黛玉的下棋水平,这是善意的玩笑,黛玉并不介意。
她偶尔往外看看,看到李纨想要带走贾兰的时候,似乎说了些什么,引得宝玉很不高兴,所以才多耽搁了一会儿。
她想也想得到,宝玉是为了李纨找她们帮忙不高兴。
——如果他也跟着过来,不知道在听我说了话以后,会不会立刻和我断交?此后待我,就好像他和宝钗的面上交情一样?
黛玉想着。
其实她直到现在,对要不要告诉贾兰应该如何去考试也还是有些犹豫的。因为那样的办法,并不符合她一般来说的做人方式和做人标准。那是她一直都无力改变所以只能避开不谈的现实。虽然从本质上和读书人的节气并不冲突,但总是让人觉得不舒服。
过了一会儿,宝玉果然跟着李纨和贾兰一起过来了,还有些担心的看着黛玉。但是黛玉并不看他,只是笑着搅乱了棋子,笑道,“好了好了,我认输,不下了。”
惜春笑笑,也不在意,先指着旁边的石椅对贾兰笑道,“坐。”
贾兰有些疑惑,但还是恭恭敬敬的坐了下来,甚至忘了向母亲请示。
虽说他知道自己的这几个姑姑都是饱读诗书,但是在闺阁中饱读诗书和以科举为目标准备科考那是两回事,所以他本来就对母亲说要找他们帮忙感到不以为然。
但是在贾家的私塾,自从代儒走后他确实更多是自学,除了一个宗族的朋友贾菌还算有共同语言之外,连贾环都不能理解他对科举的努力和渴望。而且,自从贾环不能参加园内集会之后,似乎觉得他抛弃了他这个朋友一般,也和他疏远了。再说贾环本来也对读书没有什么兴趣……
因此在家里他真是连一个交流学问的人都没有。
也算是可以理解母亲的焦急了。
所以,便是不以为然,也还是恭恭敬敬的坐到了这儿。对于这个表姑会说什么,却实在是拿不准——难不成他们还真能教他经义上的东西?可这也不是一番话能说清的啊……
黛玉先问道,“我前年和你说的话,你可还记得?”
贾兰忙恭敬的道,“贾兰不敢或忘。”
“希望你记得才好。要说读书人的气节,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这十五字也就说尽了。这十五字,也是‘里’,是‘本’,是‘体’。若连这十五字都不能记得,剩下的也就不用说了。”
贾兰心中疑惑更甚,但还是点头称是。
黛玉又道,“然而,除了‘里’,还有‘表’;除了‘本’还有‘用’;除了‘体’,还有‘术’。说句你家叔叔必不喜欢听的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是有道理的。能够洞明世事,人情练达,依此行事,便是术了。毕竟人心不古,便是有兼济天下的心事,也要有相应的学问。只是,任何一件事情,都是有一个度的。一味重术,而忘了‘本’、‘体’,便成了你叔叔口中的‘禄蠹’。可惜如今的人,终究都是失了古时强调的中庸之道,曲解了古时圣人的意思,要么就成了死读书的书呆子,一味捧着风骨气节四字不放,要么就全忘了这些,一意钻进了名利场中,忘了自己原本兼济天下的心思,饭讽刺说是酸腐。”
不说宝玉在旁边听得如何,受到正统教育,却又生活在贾府这个环境中的贾兰,却是对这番话听得默默点头。
不过,他有些想不通,黛玉和他说这些话有什么意义。
却听得黛玉叹了一声,继续说道,“这也是父亲曾和我说过的话。他在盐政御史那个位置上,也做了许多不得已的事。只是若是不做,便坐不得那个位置,便连干事的权力都没有了,还谈什么抱负?如今我说这话,也是希望你记住这个词——度。我不想说这便是‘中庸’。微言大义,四书五经流传到现在,天下学派不知凡几,我的解释,却未必能对你科举有什么好处。”
贾兰点了点头。觉得有些明白了。
黛玉接下来的话,彻底拨开了贾兰心中的迷雾。
“你的经义,我是帮不了忙的。我如今看书,也不过是自娱自乐罢了。不过,我倒有几个问题问你,如今儒林中,哪个学派是主流?”
贾兰一愣,正要回答,黛玉已经摆了摆手,继续问道,“在如今的士林中,哪个学派是主流?”
这两个问题有着相当微妙的不同 ——甚至很多人不会想到,这当中还有什么不同。贾兰一时间也没反应过来,陷入了沉思。
黛玉却并没有放过他,继续问道,“开朝百年来,京中的大小科式上百场,主考官是哪个学派居多?学问如何?近十年来,主考官哪个学派居多,学问如何?今年的秋闱,考官想来已经有了人选范围,他喜欢的是什么学问,持什么政见,喜欢的是什么字体?百年来的科式,先重诗文,后重策论,也重交卷速度,这些方面你又如何?”
一连串的问题下来,贾兰早已经哑口无言。
他自认为自己的学问学的不错,但这些方面,还真是一无所知。事实上,千百年来,绝大部分的人包括读书人,都以为只要学问做得好,考取功名便不是难事,但其实,在现实中,可能影响考试成果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太多了。
只要熟读诗书,明了经义便能考中,这不过是人们的妄想罢了。
黛玉提出的,不过是其中的一部分罢了。而这一部分,还是可以人为想办法解决的。
倒是站在一边的李纨,一开始听得莫名其妙,完全不能理解黛玉的说教,听到后面,却是连连点头了。
李纨不懂什么体啊术啊的,但是怎么为人处世,她懂!
你可以不贿赂,但是,在答题的时候,适当的讨好主考官……这是绝对不会错的方略!而这个,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实,只不过受到的多年的“惟有读书高”的教育,让她没有想到这一点罢了。
或者可以说,原本的科举,这个能让她儿子步上青云之路的东西,在她的眼中还是相当圣洁的一种东西,黛玉却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不愧是探花的女儿啊!
只是,想到这里,李纨又有些想不通了。她平时和黛玉是接触很多的,回味过来以后,便觉得不对劲——这些话,和黛玉平时为人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
能够说得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身处深闺,却对科举都能说出这么一番见解来的女子,又为什么在贾府内的评价,一直都是清高孤傲呢?
她明明懂得这份道理,平时自己的行事,却从来都不圆滑,也没有去奉承讨好哪个人,只是做到自己身为大家闺秀的礼节罢了。
园中的婆子媳妇奉承她,她从不领情,这可以说是她作为小姐的矜持;但是,人见人厌的赵姨娘,她明明已经以礼相待了,却又从来不施恩拉拢;王夫人不喜欢她,她也同样就是那样,作为外甥女,礼数从来不缺,却也绝不会可以奉承讨好……
这样的一个人……
哪怕她已经说出了之前的那么一段话来,李纨反应过来以后,也有一种不可思议,如在梦中的感觉。
宝钗至今也在尽可能的博得贾母的欢心,但是黛玉呢?
明明这么明白的,也明明知道可以怎么做,为什么不去尝试一下?
甚至,连贾兰都有这样的疑惑。倒是宝玉,本来惜春以为,他听了黛玉说出这么一番话来,肯定会很不高兴,但他好像没有什么意外似的,只是皱了皱眉。
想了一会儿,原本也有些奇怪的惜春明白了过来。
黛玉在贾府的环境确实称不上好。但是有些东西,绝对不是常规的奉承讨好就能够改变的,这正如同宝钗对贾母的讨好。
黛玉明明知道这一切,却依然我行我素,这就正是她把握的“度”,以及“威武不能屈”的表现吧……
黛玉这个时候,反而不去注意旁人的想法了,只是再次叹息了一声,对贾兰道,“想来你已经明白了?接下来的事,就看你自己了。术之一道,太容易让人迷失,只望你听了我这番话,日后便是平步青云,也不要忘了‘本’才好。”
贾兰连忙点头称是。
但其实,黛玉对此并不是很抱指望。古往今来,在她眼中能够涉足“术”却不忘“体”的人寥寥可数。庸臣从贼忠臣死,这一句话,已经很好说明了这种状况。
贾兰不说,光看李纨的表情,她就明白了,李纨…… 不过是希望她的儿子大富大贵而已,哪里会管这方面?她现在,只怕已经筹划开了吧……
第一百三十八章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