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红楼望月-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垂桓倍宰樱笫芸滴蹩湓蓿骸奥ブ幸艘蛎髟拢鲜槲硐肌保胴返i 过从甚密的曹寅、曹睢『芸赡艹3R醇だ又睹窍蛘馕弧扒辍毖啊T诓苎┣鄣摹逗炻ッ巍防铮颐强梢钥吹健澳酆我虼豪洌计耸蔷葡恪闭庋牧洌ㄍ醒运吻毓劬洌榍毓畚募舱也怀隼矗褂小把滔枷泄趋溃吧摹保ㄍ醒蕴蒲章彻湟辔薷荩渲校遣皇嵌喽嗌偕儆行└鲐返i 少年联句的影响呢?很可能,曹雪芹对胤礽 这个牵动着他家至少三代人命运的神秘“千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红楼梦》第二回里他通过贾雨村之口所说的那种秉正邪二气的异人里,也许就隐藏着一个胤礽 。有些人总嫌“红学”的分支“曹学”“喧宾夺主”,其实,岂止应该把曹家的事情弄清楚,把胤礽 这位“坏了事”的“千岁”的事情弄清楚,都是准确把握 《红楼梦》文本真情真意的大前提啊!我的关于秦可卿这一艺术形象的研究,算是“红学”的一个小分支吧,虽被讥为“秦学”,我却不想改弦易辙,还要继续探究下去,因为我相信,只有把曹雪芹的身世以及写作背景,以及他不得不修改秦可卿出身死因的种种具体原由弄清楚,才能真正读懂《红楼梦》文本,也才能进入深刻的审美境界。 感谢您的一再指教,特别是多次提供资料线索,令我眼界思路大开! 溽暑中望您格外保重!
樯木·义忠亲王·秦可卿(2)
晚辈 刘心武 拜书2002 年7 月12 日 【附】周汝昌 铁网山? 东安郡王? 神武将军 ——致刘心武 心武学友:昨日收到前日的《今晚报》,我方看到你7 月12 日写给我的“论红书简”——这“看”字是该加引号的,因为拙目已不能阅报观书了,是家里人念给我听的。 我听了之后,大为高兴,深感你的见解与文笔更为深沉精练,可知日进千里,君子不息。 你这篇书简写得好,内容十分重要。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通过相互启发切磋和共识,已然逐渐显示清晰,可说是红学史上一大“突破”。因为,这实质上是第一次把蔡元培和胡适两位大师的“索隐”和“考证”之分流,真正地汇合统一起来,归于一个真源,解开了历时一个世纪的纷争,而解读破译了红楼奥秘。 你引了我信札中的考证收获:“潢海”即辽海,今之辽北铁岭地区,亦即雪芹上世由京东丰润出关落户的地方,薛蟠透露:樯木是他的父亲给义忠亲王“老千岁”(皇太子也)从家乡带来的。这表明薛家原型也就是铁岭人,都是内务府包衣人,故为“支内帑”做“皇商”之家世。“铁网山”者,即“铁岭”(辽海卫地区)的大围场所在,所以冯紫英才随其父神武将军冯唐到那里去打围行猎——而特笔写清是三月下旬启程,到四月底方回,将近一个月,正是京师距铁岭的往返程期,因单程即达一千五百里,素有“里七外八”之谚语,是说关内须走七百里,出关再行八百里之遥也。 我们的共识是秦可卿一案涉及的是废太子胤礽 、弘皙一支的史迹,是为清代入关后第一大事,几乎“翻天覆地”,曹家始终卷入此一漩涡而不能自拔——与“王爷级”竟会“同难同荣”,实指非它,即此是矣。 “神武将军”要到铁岭(附近的西丰至今有大围场遗址)去打围,也不是闲文淡话,中有事由。冯家与“仇都尉”家是“对头”,也就是当时政局大斗争中的一个小局面的反映。 如今还要说说你引录的太子胤礽 的对联:“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异常重要!我有一种新破解—— 请看雪芹在书中第三回,黛玉入府,初见“荣禧堂”大匾,是御笔(先皇,康熙大帝也),故云“赤金、九龙、青地”的最高规制——而下面即又特写一副对联,道是: 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黻黼焕烟霞。 我们立刻感受的是什么?就是此联文藻风格,怎么就和“老千岁”那么相仿! 我想,你必已注意到了:这副联的落款尤为惊心动目:“同乡世教弟勋袭东安郡王穆莳拜手书”。“同乡”何义?都是辽北之人也。莫忘努尔哈赤破明,第一步是设计诱降了铁岭紧邻(东南接壤)抚顺,随即攻陷铁岭十几个戍守堡,而腰堡的曹世选(雪芹太高祖)被俘为奴,即在此役中(满洲“大金天命三年,戊午”)。 奇怪的是:小说中写得分明的四郡王是东平、西宁、南安、北静,人人尽晓了;哪儿又出来一个“东安郡王”呢?难道是作者“一时疏忽”, 致此笔误?那太把雪芹看“扁”了。 这就是特意逗漏重要消息:此是真实的“王爷”,另外一级,不在“四郡”之中。 尤其要注意一点:高鹗篡改雪芹原文,用心精密,他一见这落款,心里就知“了不得”,马上提笔抹去了真文,换上了什么“衍圣公”云云。 你看《红楼梦》的事情,如此之曲折复杂,没有“学”,不知“史”, 只论“文”(也只限字面表层最浅一义),如何能读得其中之味,而解悟字里之情呢? 所以你说得最为深透了:很多人总认为我们的研考是节外生枝,是喧宾夺主,是“不务正业”,是“外围离谱”……殊不知,他们正是看不见雪芹的高妙手法,以“荒唐言”来晓示于天下后世的一段特大的奇闻故事,这事牵连了多少人的生途命途,离合悲欢!所谓“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此种沉痛语言,乍看怎能理解?如果感受到我们的研考的主旨精神之后,就会另有体会了吧? 多亏你提示了《居易录》中幸存的胤礽 之对联,月与霞,在《红楼》中均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和地位,这也是一大发现。因此刻笔倦了,留待下次再叙。特表欣佩之意,并祝笔健! 周汝昌拜启壬午七月初二日入秋之第三日也 【注】 “东安郡王穆莳”当即指皇太子胤礽 。“莳”有“立也”一义,又有更(改)种(栽)一义,即移植义。此正合既立又遭废黜的史实。又,太子自古例称, “东宫”,此殆即“东安郡王”的隐意更显者:老皇御匾是“赤金”字,而对联特叙是“錾银”字,又正是皇帝与太子的“级别”标志。“穆”是美词、敬称,如《诗经》“穆穆文王”是例,有和厚欣悦等义。 至于神武将军“冯”家,则喻指富察氏马齐、马武家是康、雍、乾三朝富贵*之家,故时谚曰“二马吃尽天下草”,冯即“二马”隐词。胤礽是索额图的侄女孝成太后所生,索、马皆任内务府总管大臣,又都与争位 “拥立”的皇子政权斗争,是关键性人物,均曾使康熙震怒而欲置之死地;他们二家与曹家的命运关系至深至切, “冯紫英”是马齐家子弟之佼佼者也。凡此,需专文另叙,今不多涉。 【附】刘心武2002年9月16日信 汝昌前辈:大札早悉,东安郡王? 因家中事冗, 《铁网山? 神武将军》大文也已拜读, 迟至今日方复,心甚不安,恳乞谅鉴!王士祯《居易录》原书未访到。我所据为转引。转引自以下二书:一、《康熙朝储位斗争记实》美国吴秀良著,张震久、吴伯娅译该书1979 年在美国出版,译本1988 年9 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一 版,该译本34 页有下列一段文字:……康熙还自豪地提及胤礽 的少年有为,他说:“其骑射言词文学,无不及人之处。”太子在十几岁时(约1684 年)写过两行难得的对联,足以证明他无愧于父亲的称赞。然后引出对联:“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对联后有注解号,脚注是:王士祯《居易录》卷31。 二、《清朝皇位继承制度》杨珍著,2001年11 月学苑出版社第一版 该书193 页有下列一段文字:康熙帝对于允禧与一般汉臣的交往,也持鼓励态度,如一次南巡中,康熙帝赐给致仕内阁大学士徐嘉炎御书、对联及唐诗后,皇太子允禧“赐嘉炎睿书博雅堂大字,又一联云:‘楼中饮兴因明月,江上诗情为晚霞。’并赐睿诗一首。”页下脚注是:王士祯:《居 易录》卷31,第1…2 页。 “楼中……江上……”一联,确实与《红楼梦》中“座上……堂前……” 一联太相仿了!何况当年胤礽 确实以此给人题写过,估计不止是给徐嘉炎 一处。 我有中华书局印的王士祯《池北偶谈》,另知上海古籍出版社印过他 的《香祖笔记》,《居易录》和《居易续录》不知出过铅排本否?杨珍书后 所附参考书目,《香祖笔记》标明铅排本,《居易录》却注明是康熙刻本。 倘《居易录》没有影印本和铅排本,则访求不易。《居易录》、《居易续录》 应尽快访到,以便细阅,也许还会有意外收获。我当努力。 上述二书,美国吴博士的似水平一般。但杨珍女士的两本书(另一本 是《康熙皇帝一家》)则相当有参考价值,她通满文,能直接阅读满文档案, 见解不俗,书中引用资料较丰,附表中有清朝历朝皇子简表,及康熙帝诸 女表,很有用。 先就对联一事汇报如上。 颂 秋祺! 晚辈 刘心武拜 2002 年9 月16 日 【附】周汝昌先生壬午中秋后二日信 心武学友: 昨(22)接16 日来书,喜知所示出处情况。此二书我毫无所闻,只 因目不能读,故多年来不看“新书广告”也不买书(买了蜗室已无处可 放……)其孤陋之状可笑之境若被“名流”得知一定大牙笑掉也!此二 书即皆专题专著,而且他们又有条件博搜史料,料想此联之外也不见其 它记载了(指胤礽 之文字)。旧年我曾烦人到郑家庄去“考古”(胤礽 所邑,而今恐无遗迹矣)。其师傅熊赐履文集应重读(昔时不能注意及此),可惜我已不能而你也不易为此而跑图书馆,徒叹奈何(熊即为曹玺作挽诗 的大学士,十分重要,康熙命曹寅看顾他的晚境……见《新证》所引)!这段“公案”是破译红楼的钥匙,盼你能坚持深入不断研究。兄“枉凝眉”文本想也写写,又虑人家说我二人“对口相声”是“编”好了的,故暂按笔不动,以俟良机。附及。因老伴突然病逝,心情不好,此信草草望谅。秋日笔健盲者周汝昌拜上壬午中秋后 (另纸)手文心武亦痴人
绿叶红楼境自新
每见佳篇吾意来
共启尺素托游鳞
临缄口占 解味草壬午中秋后二日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张友士到底有什么事?
王蒙在其《红楼启示录》中议论到《红楼梦》第十回后半回时说:“张先生看病一节平平。”并认为曹公写出这么一个人物,是想表现“在医艺上,人们尊敬业余的却不尊敬专业的”等等“认识价值”,整个张先生给秦可卿看病一节文字,因找不到内存契因的解释,故而是一种“富有游戏性”的写法,“有一种特殊的间离感”。 此说大谬!我以为张友士为秦可卿诊病一回,实在是惊心动魄的一个大关节,哪里是什么游戏性的闲笔,尤其不能以“平平”二字概括其内涵。 我曾撰一《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的长文,已刊于《红楼梦学刊》1992 年第2 辑中,并与周汝昌先生就此一重要问题有过通信,亦已发表于1992 年4 月12 日上海《文汇报》上,我的意见,是认为曹雪芹写完全部关于秦可卿的故事以后,他的合作者脂砚斋感到这一人物所关联着的情节已然构成干涉时世的事实,倘任其保留,流传出去,则必惹出弥天大祸,故而令其把写成的第十三回“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节大段整叶地删去,直至删却四五叶之多,删得伤筋动骨之后,只好被动地打上补丁,在第八 回末尾,告诉读者秦可卿竟是一个在小官吏家中长大的从养生堂抱来的弃 婴。这当然是一个故意让读者一看便不肯相信的谎言。 椐我推测,秦可卿很可能是皇族在权力斗争中,暂时败落的某一方的 未及登入户籍的女婴,由于该方与贾府有着鲜为人知而暗中勾连的深层关 系,故以小官吏从养生堂抱养后嫁到宁国府与贾蓉为妻的幌子掩人耳目, 在那里寄顿下来,而秦可卿的家族背景,在那时不仅并未彻底败灭,到故 事发展到第十回时,正处于一个要么能转败为胜,要么便再无希望的极为 关键的时刻,所以秦可卿焦虑成疾,而贾府中的知情人也都企盼着秦氏的 背景能高奏凯歌。正因为秦氏有着如此非同小可的血统身份,贾母才将她 视为“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她也才浑身显露出比贾府中任何一位 女主子都更高贵更娇嫩的“豌豆公主”(丹麦童话家安徒生笔下人物)般 的气派。 以往的论家,多把秦可卿视作一个美丽绝伦而又*无度的*,据 传在一度出现后又迷失的南京“靖本石头记”中被抄录流传出的独家“脂 批”中,透露出所删却的“淫丧天香楼”文字中有“更衣”“遗簪”等情节,、 因无从看到有关文字,所以一般都猜度是写秦可卿与贾珍的秽行时的细节。 秦可卿与贾珍的忘年之恋,当然存在,且为当时的伦理道德规范所不容,“情既相逢必主淫”,“画梁春尽落香尘”,“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家事消亡首罪宁”,所以焦大要乱嚷乱叫地骂。但依我看来,秦可卿长大 成人后,似乎在表面上嫁给贾蓉之前,已与贾珍互恋,而贾珍对她的爱情, 也并非玩弄而颇为真挚,说实在的,读者倘细读现存的文字,便不难发现 贾蓉与秦可卿貌合神离,甚至贾宝玉午睡的那间挂着《海棠春睡图》的神 秘卧室,也只是秦可卿独享的居室而并非与贾蓉同床共枕的场所,总而言 之在秦可卿与贾珍、贾蓉的表层关系的内里,另有一种政治关系隐藏着, 因而倘所删文字中真有“更衣”的情节,也便不一定就是单纯写情写性。 其实在第十回里已经写到了更衣,尤氏对贾珍说:“现今咱们家走的 这群大夫……可倒殷勤的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有四五遍来看脉…… 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换衣裳就是更衣,这更衣之举,从表面上看,是连贾府这样的簪缨大族,也并非惯有的繁文缛礼,贾珍或许是为了掩饰秦可卿这一古怪举动的隐秘动机,所以当着下人说:“……何必脱脱换换的……衣裳任凭是什么好的,可又值什么……” 依我看来,秦可卿生理上固然确实有病,但并非什么大症候,她主要是心理有病,患了焦虑症,而究其实,又是政治病,她是在焦急地等待着家族的人派间谍来与她联络,以求胜败的迹象,说不定那更衣之举,就是一种联络的方式。但在常走的大夫群里,她脱脱换换虽勤,却一无所获,故焦虑愈深,病情也愈奇愈重,就在这种情况下,忽然贾家世交冯紫英那里冒出来一个“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的张友士,友士,我疑即“有事”的谐音(曾同周汝昌先生当面讨论过,他说早有此想),他哪里是个什么业余医生,即便是,那也是个障眼的身份,他分明是负有传递信息使命的间谍,为秦氏家族背景所派,因而,他那诊病的过程,我以为其实是黑话连篇,他开出的那个药方,应有有识之士从这个角度加以破译。最惊心动魄的是,他带来的是一个绝坏的消息:“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书中写道:“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他聪明在哪里?就是破译出了张“有事”的黑话,懂得秦氏一族在权力斗争中,最终只能有一冬的挣扎,到过年的春分时,便再无蹦 的余地了,也正因为如此,秦氏便决心一死了之,但她究竟死在何时?为何要“淫丧”?又为何要丧在天香楼中?那丫环宝珠又为何“甘心愿为义女”,后来离府守灵,三缄其口?因写成的“解扣子”文字均被删却,便成了一桩千古疑案。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友士”药方藏深意
M 兄: 《红楼梦》第十回有点怪,尤其后半回“张太医论病细穷源”,是文不对题的——因为书里写的那位由冯紫英荐来的给秦可卿诊病的张友士先生,根本就不是“太医”,不仅不是“太医”,他甚至也并非以行医为业的人,书里用贾珍的话交代,他是冯紫英“幼时从学的先生”,兼懂医理而已,而他从外地来到京城,也绝非要入“太医院”当“太医”,而是“给他儿子来捐官”的。但各种版本的《红楼梦》,在这半个回目上都保持一致,颇令人深思。 《红楼启示录》专有“张先生与秦可卿”一段,认为“张先生看病一节平平”,这是没有读懂或至少未经深思的轻率之言。至于认为贾珍、贾蓉等对张友士的尊重,只是作者“流露出来的一些观念习俗”,“在医艺上,人们尊敬业余的却不尊敬专业的”,“反映了一种轻视技艺,更加轻视以技艺为职业为谋生手段的观点”云云,则更是对这半回文字的误读。这半回中还列出了张友士为秦可卿开出的一道“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是一个完整的药方,为全书中所仅见。难道曹雪芹在书中插入这样一个药方,仅仅是为了显示一下他个人学识的渊博,或如《红楼启示录》所说,仅仅是一种“富有游戏性”的即兴笔墨吗?清人洪秋蕃说:“《红楼梦》是天下古今有一无二之书,立意新,布局巧,词藻美,头绪清,起结奇,穿插妙,描摹肖,铺序工,见事真,言情挚,命名切,用笔周,妙处殆不可枚举……如拜年贺节,庆寿理丧,问卜延医,斗酒聚赌,失物见妖,遭火被盗……琴棋书画,医卜星命,抉理甚精,视举悉当……诗词联额,酒令灯谜,以及带叙旁文,点演戏曲,无不暗含正意,一笔双关。”是呀,如果曹雪芹连写什么场合什么人点了什么戏都刻意于“暗含正意,一笔双关”,他又怎么可能在第十回中录下了好大一个药方子而并无深意呢? 据我梳理爬剔,这实际上是一回十分紧张的文字。有着皇族血统的秦可卿,因等待至关紧要的其家族在权力斗争中决一雌雄的最终消息,焦虑到不思饮食、月经失调、神经衰弱的程度,这自然也牵动着贾珍、尤氏、贾蓉乃至那边府里贾母、凤姐的心弦;终于在这一天,冯紫英带话,那边派来的传信人到了——张友士的“友士”就是“有事”的谐音,他“有事相告”;“冯紫英”我疑心是“逢梓音”的谐音,“梓”即“桑梓”也就是家乡,甲戌本《石头记》第七回有一回前诗,明言“相逢若问名何氏,家住江南姓本秦”。秦可卿的家族背景那时已蛰伏于江南,张友士或许原来就是京城太医院的太医,甚或就是秦可卿的接生者,随秦氏一族的蛰伏势力而长期留居江南,现在“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不过是一个表面的托词,这一点或许后来删去的“淫丧”一节中有交代,所以回目中称“张太医”就一点也不奇怪,而他诊病时所说的一番话,特别是最后他告诉贾蓉:“人病到这个地位,非一朝一夕的症候……依小弟看来,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全愈了。”全是传递绝密消息的黑话,所以“贾蓉也是个聪明人,也不往下细问了”。 真是一个大悲剧——张友士带来的不仅不是一个胜利的消息,甚而还是一个只有一冬时间作最后挣扎并必须忍痛善后的最坏的消息。现在需要我们认真破译的是他开的那个药方子,兄能动一番脑筋并有以教我吗?因 为关于秦可卿这些情节的描写,实际上已深深地违背了“毫不干涉时世”的自设规戒,所以曹雪芹后来不仅听从脂砚斋的建议删去了“大揭秘”的几个双面的文字,也一定将原有的隐喻谐比再尽可能地模糊化,并打了“补丁”。然而张友士的药方子毕竟还是留下来了。默默地一遍遍被抄录被印刷被阅读,而并不为人们所惊觉所重视。 依拙见,药方子的头十个大字,实际上是一道让秦可卿自尽的命令,那十个字可分两句读:“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也就是告诉秦可卿为家族本身及贾府利益计,令她就在从小所熟悉的地方——具体来说就是“天香楼”中“归身”即自尽。所以秦可卿死时向凤姐托梦有“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的话。“人参白术”是谁呢?我们都知道“参”是天上 “二十八宿”之一,倘“白术”可理解作“半数”的谐音,则正合十四,而康熙的十四个儿子争位的恶斗一直继续到四子雍正登基之后……打住打住,读至此你一定要斥我“牵强附会”的吧,但《红楼启示录》中断言写张友士诊病仅仅是表现一点“职业特点”的“认识价值”,就不牵强附会吗?一笑。 1992 年8 月19 日
。 想看书来
可人曲
“蒋玉菡情赠茜香罗”一回,写在冯紫英家中,贾宝玉、冯紫英、薛蟠及锦香院的*云儿一起发令饮酒唱曲,各人所说的“女儿悲、愁、喜、乐”四句及所唱曲文,不但契合各人性格,生动贴切,而且暗含着许多对书中人物与情节发展的提示,人们已写过不知多少篇文章,分析这一描写,特别是对贾宝玉的《红豆曲》,还有关于薛蟠的那些细节,都已形成滥觞;可是,冯紫英在那一场合所唱的《可人曲》,却鲜为人注意。 冯紫英不消说是“逢知音”的谐音。他是谁的知音?笼统而言,好说——他是贾府的知音;再具体点呢?是贾宝玉的知音吗?也许算得上,但算得上也还不是主要的;依我看,他首先是贾珍的知音! 冯紫英第一次引起读者注意,是在第十回。宁国府的秦可卿忽然得了怪病,贾珍尤氏都焦心不已,在此关键时刻,冯紫英来到宁国府,“说起他有一个幼时从学的先生,姓张名友士,学问最渊博的,更兼医理极深,且能断人的生死。今年是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现在他家住着呢”;这位 张友士,正文中明说他不过是“兼医理”的“业余大夫”罢了,可这一回 的回目,各种脂批本均作“张太医论病细穷源”,这是“题不对文”吗? 就这一回而言,似乎是,但就全书而言,我想在那八十回后的佚稿中,这 位张友士很可能还要出现。那时他的真实身份和面目,肯定要大曝光,依 我看,他的真实身份,确一度是京城太医院的太医,但后来因故到了江 南,秦可卿“家住江南姓本秦”(第七回甲戌本回前诗透露),他与秦氏的 真实父母有很深的关系,他的“上京给他儿子来捐官”,不过是掩护的手 段,实际是来向秦氏通风报信,他鬼鬼祟祟所为,皆系政治活动——他自 己说了:“……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时精神实在不能支持……” 所以当日不能去宁国府,可见行动之诡秘匆忙。这样的一个人到了京城, 不住别家住冯家,而他到达的消息不由别人向贾珍传递而由冯紫英亲自上 门传递,可见冯紫英是贾珍的铁哥儿们。 秦氏家族终于没有成事,“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秦可卿也只好“画梁春尽落香尘”,在送殡的行列中,也有“锦乡伯公子韩奇,神武将军 公子冯紫英,陈也俊、卫若兰等诸王孙公子”,大家都知道卫若兰在书中 是一不可忽略的角色,他有“射圃”等重头戏,并很可能与“因麒麟伏白 首双星”一语有关——与史湘云曾一度结为夫妻;我猜测韩奇、陈也俊也 都是后面还会出现的人物;在目前所存的八十回书中,以上几位王孙公子 中有戏的只是冯紫英一人。但关于冯公子的戏,论家一般都忽略不计。 秦氏死后,睡入了“原系义忠老千岁要的,因他坏了事,就不曾拿 去”的那“出在潢海铁网山上”的“叫作什么樯木”打制的棺材中,读者 或许以为这些关于棺材的语码出现一次也就罢了,谁知到第二十六回,忽 然写到薛蟠把贾宝玉骗出来吃喝,酒酣耳热之际,小厮来回“冯大爷来了”, 这下面的描写实堪注意:薛蟠见冯“面上有些青伤”,便笑道:“这脸上又 和谁挥拳的?挂了幌子了。”冯紫英笑道:“从那一遭把仇都尉的儿子打伤 了,我就记了再不怄气,如何又挥拳?这个脸上,是前日打围,在铁网山 教兔鹘捎一翅膀。”宝玉道:“几时的话?”紫英道:“三月二十八日去的, 前儿也就回来了。”宝玉道:“难怪前儿初三四儿,我在沈世兄家赴席不见 你呢……单你去了,还是老世伯也去了?”紫英道:“可不是家父去,我 没法儿,去罢了。难道我闲疯了……寻那个苦恼去?这一次,大不幸之中 又大幸。”原来,冯紫英是去了潢海铁网山——那与坏了事的义忠老千岁 有某种关系的地方——而且去的时间不短,还是被他的父亲冯唐逼着去的, 表面是打猎,实际上很可能是某种诡秘的政治性行为——他漏了一句“大 不幸之中又大幸”,但后来坚不再谈,讳莫如深;所以这个冯紫英绝非一 般的背景性人物,在佚稿中,他必有与贾府“一损俱损”的重场戏演出! 第二十八回中轮到冯紫英唱曲,他唱道:“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 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精灵,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虽然“可人”可理解为泛指(样样让人满意的人儿),但秦可卿的小名恰是可儿,因此,我们可以设想,这首《可人曲》如由贾珍来唱,那可是十足的“言为心声”了!也许冯紫英恰是在聚饮时经常听贾珍高唱此曲,听熟了,所以才不由得学起话来的 吧?的的确确,他是贾珍的知音啊! 另有一蛛丝值得玩味,第五回宝玉在秦氏卧室,书中说留下了袭人、 媚人、晴雯、麝月四个大丫环为伴;但第四十六回,鸳鸯在历数同样资历 的十来个大丫环时,却不见媚人,而有“死了的可人”一说,其实现存的 八十回书中,除这两处,根本既无媚人也没可人的踪影,显然,这是因为 曹翁在整理书稿时,考虑到秦可卿已定名为可儿,那与其相近的可人先是 改为了媚人,后更干脆去掉,说成“死了”,以免混淆;但他却保留了《可 人曲》——可惜的是从来的读者都很少有人“知音”!
园中秋景令
已故前辈作家叶圣陶曾特别指出:《红楼梦》第十一回中,有一阙写宁国府会芳园中秋色的小令;这样的写景法,在全书中是个孤例,值得注意,他提出了问题,却未回答问题,也未见有人站出来接过这一问题加以破译。 这阙园中秋景令写的是:“黄花满地,白柳横坡。小桥通若耶之溪,曲径接天台之路。石中清流激湍,篱落飘香;树头红叶翩翻,疏林如画。西风乍紧,初罢莺啼;暖日当暄,又添蛩语。遥望东南,建几处依山之榭;纵观西北,结三间临水之轩。笙簧盈耳,别有幽情;罗绮穿林,倍添韵致。” 以诗词曲赋写景,穿插于小说之中,这本不稀奇,稀的是曹雪芹在书稿中仅用小令一次,奇的是用在一个似乎是最不必展开描写风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