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高考状元的屠龙宝刀-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三角形、四边形的相关定理。这些定理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几何学的知识整体。如果我们不明白其中的联系,干巴巴的一个定理一个定理地去背,在变化多端的几何题目面前肯定束手无策。
  不管英语也好、数学也好、物理也好、历史也好,任何一门学科都像一辆汽车,具有两个特点:
  第一,它有很多零件,也就是众多的知识点;
  第二,这些零件(知识)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互相联系。
  这两条,缺一不可,缺了任何一条,它都不可能成为一门学科。
  我们很多人在学习的时候只注意第一条,而忘了第二条,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把知识学好,就好像一个背着一堆汽车零件跑的人当然跑不过开着汽车跑的人。
  梳理清楚知识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一个学习过程,也就是系统学习的过程。
  把握好这些零件组织的规律,我们就可以开着汽车在学习的道路上飞奔了。 。。

怎样让你在学习的道路上飞奔
明白了汽车的原理,有了汽车的零件,现在我们要学着组装汽车。
  我在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每次考试都是第一第二,但是进入初中以后,刚开始不能适应初中的学习,无论怎么努力都不能重现小学的辉煌了,成绩总是在中游徘徊,面对糟糕的成绩,我感觉在同学们面前很没有面子,老师和父母失望的表情更让我难受,在这种长期的压力小,少不更事的我终于做出了一个可怕决定。
  我决定采用作弊的方法来取得好成绩,而且不是一般的作弊。我联络班上几个学习成绩很差的哥们,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偷偷潜入学校的办公室,撬开存放试卷的柜子,把期末考试的试题和答案都偷了一份出来。
  那一次期末考试我果然如愿以偿地考了年级第一名,只是这样的第一名显然没有任何意义。我们的这种小花招也不可能瞒过大人的眼睛,最后还是被发现了,我受到了非常严厉的处分,这个处分直到中考前一个月才撤销。
  在我的作弊行为被发现后的一段时间里,我在学校成了一个声名狼藉的人,周围的老师、亲戚朋友,都觉得我是一个不肯努力学习,却妄图通过投机取巧的方式来取得好成绩的坏孩子。我觉得所有人都不理解我,因为只有我自己心里知道,其实我很想努力,也确实一直都在努力啊!但是这样的努力不能取得效果,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想取得好成绩的迫切心情才让我犯下了这样的错误。
  如果一切就这样下去,我可就彻底完蛋了。
  我们班主任的一堂很普通的班会课改变了这一切。
  因为我的作弊行为属于我们学校历史上的“第一大案”,引起了学校的充分重视,班主任、年级主任、教导主任都找我谈过很多次话。我也实话实说,就是不知道该怎么提高学习成绩,才出此下策的。其实当时在我们班上不仅是我,还有很多同学都感到非常不适应初中的学习要求,只不过只有我选择了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试图改变现状。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班主任的重视,为此,他在一节班会课上给我们讲了初中应该如何学习。
  他告诉我们,初中的学习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而要活学活用,要注重把握知识之间的内部联系。他还告诉了我们初中的学习方法:
  首先要自己对知识点做一个总结,要自己画知识体系图,从而理清自己的思路,弄清楚知识的脉络结构。
  此外,他还介绍了“三个本”的概念,即课本、笔记本和错题本,在学习的时候要把体系图和这三个本结合起来用。
  这些东西其实很多人都知道,没有什么奇特之处,更谈不上什么“独门秘笈”。我们的班主任口才也不是很好,很多人都没有听进去,即使听明白了也不怎么愿意去做。我因为一直都是比较听话的学生,而且刚刚犯过错误,要好好表现,所以听得很认真,下去之后就老实地去做了,每天把各门学科的知识都画成体系图,对课本、课堂笔记和习题都认真地进行整理。
  我这个知识体系图是怎么画的呢,其实也挺简单,先在这里秀一下初中物理的知识体系图,后面的章节会仔细讲它包含的意义和具体的使用方法:
  这幅图是用电脑画的,我初中的时候当然画不了这么漂亮。开始的时候,只觉得很辛苦,没有什么感觉,成绩也没有什么起色,只是一天天坚持下来了。没想到只用了不到一个学期,就在期末考试的时候,我居然真地考了年级第一!这回可不是靠作弊得来的了。
  尽管多少有些出乎意料,但在期末考试之前还是有预感到自己肯定能考好。因为我在复习的时候,觉得跟以前复习的感觉完全不一样了:先翻看自己画的体系图,然后根据体系图所梳理的知识结构,逐一复习平时整理好的笔记本和错题本,感到思路非常清晰,重点难点和自己学习中的弱点全都一目了然,全然没有了以前那种一团乱麻、不知所措的感觉。
  尝到了甜头的我便一直坚持下来,从此以后,几乎每一次考试都是年级第一名。在中考当中,我数理化全部满分,以全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重庆市的重点中学——江津一中。进入高中以后,我选择了文科,仍然用这一套方法来学习,对付文科的学习也非常得心应手,最后在高考中我的总分是江津第一,文科科目成绩是重庆市第一名。
  中学的学习,我用这一套方法取得了不可思议的成功。但我没有完全弄明白这套看起来平淡无奇的方法好在什么地方,直到我进入大学后,我发现好多同学都有过跟我类似的经历。有一个北京林业大学姓杨的MM说她高中的时候生物特别不好,就尝试着像我这样画图,也是老师教的,没想到一年后生物竟然成了她最强的科目,用她自己的原话来说:“要是我所有的科目都用这种方法,我就考进清华,而不是‘紧靠清华’的林大了。”还有一个北大物理系的兄弟跟我聊起这件事情,激动得不得了,说他高中也是这么学的,现在正在和他们寝室的兄弟联合起来,要搞一个大学物理的更大的体系图。
  这些事情让我对自己高中这套方法产生很强的兴趣,很想把它的来龙去脉搞清楚——不仅要知道它有用,还要知道它为什么有用。后来又长期做一些教育方面的演讲和写作,这才逐渐明白,这套方法之所以有效,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就是因为它让我突破了普通的简单学习的阶段,有效地进行了系统学习:
  用画体系图的方式把平时学习的知识点都联系了起来,建立了完整的知识结构,理清楚了各个学科的内在结构。这个时候,既拥有了各种汽车零件,又有了汽车组装图,通过努力把零件正确组装以后,我们就可以开着汽车在道路上飞奔,把那些跟钻木取火时代的原始人类一样仍然靠步行的人远远甩在后面了!
  有很多同学学习其实很努力,看了很多书,做了很多题目,结果除了感到累以外,几乎没有什么收获,对于学习反而越来越感到迷茫。对于这些埋头苦读,陷入书山题海中不能自拔的同学来说,可以用一句古诗来形容他们的感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你脑子里面有了一幅完整的体系图的时候,整个学科的框架结构内在联系一目了然,就会有一种新的感觉:以前是从下往上看,仰着头怎么看怎么受累,还到处都有东西挡着,死活看不清楚知识的全貌,现在则是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来俯览群山。这种感受也可以用一句古诗来形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对于那些还处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境界的同学来说,需要做的也是一句古诗: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上的这一层楼,就是从简单学习这个较低的层次,上升到系统学习的层次,从一个更高更远的视角来看待我们需要学习的各种知识。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系统学习与高效解题
前面大家已经看到了我画的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图,这和我们的解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们来看一道例题,这是一道中学物理题目,只要你具有初中物理的基本常识,看懂它就完全没有问题:
  已知:一台直流电动机,标有“24W,36V”字样,用多用电表测得它的电阻为2欧姆。
  问:当这个电动机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它的效率是多少?
  别小看这道题,它可是出身名门、血统高贵:它是2004年全国初中生物理竞赛的复赛题。你要没参加过物理竞赛,而且成功杀入复赛,都不好意思跟它打招呼。要解决这道题目,是不是很难呢?
  首先,这道题的条件里面谈到了电功率“24W”和电压“36V”,很容易就想到我们前面说过的公式:P=U×I。通过电功率P和电压U可以把电流I求出来:I=P/U。
  但光知道这么一个公式是不行的,因为题目不是问你电流是多少,而是问你“当这个电动机满负荷运转的时候,它的效率是多少?”
  怎么样才能计算效率呢?电动机在运转的时候,除了通过自身转动带动别的东西转动以外,电流本身也会产生一部分热量的消耗,要想算出它的工作效率,就必须把这个损耗减去。
  相信大家还记得我们上一章说的“关键词联想”的思维模式,这道题目的关键词是“电功率、电压、电阻、效率”。
  怎么求热的损耗呢?热的损耗和电功率、电压、电阻有什么关系呢?
  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想到,P=U×I这个公式是出现在八年级物理的“电功与电功率”这个部分里边的。这个部分的内容还讲到,电做功有三种效应,一种是磁效应,第二种是化学效应,第三种是热效应。
  当你想到“热效应”的时候,就明白了,热损耗的公式要到电能转化为热能的原理中去寻找,就能够想出解题需要的第二个公式“Q=I2Rt”。
  这个时候,我们的知识体系图就发挥作用了,这一步的思维路径是沿着体系图走的,路线如图:
  其中Q就是热量,也就是我们要求的热损耗。I是电流,R是电阻,t是时间。由于我们求的是效率,时间的长短不用考虑,电阻已经知道了:2欧姆。
  我们将电阻R代入第二个公式Q=I2Rt,求出热量的损耗率,然后再用额定功率减去热量损耗率,就求出了实际功率。再求出实际功率占额定功率的百分比,电动机的工作效率就求出来了。
  怎么样,很简单是不是?知道了答案之后当然很简单,如果在中考或高考的时候把标准答案发给你一份,你一定觉得中考高考题目简直简单得掉渣,不考全国第一简直良心上说不过去。这种好事人人都想遇到,惟一的遗憾是它跟天上掉金元宝一样,不太可能发生,所以要想知道正确答案只能靠自己,让自己真正具备找到正确答案的能力。
  回顾一下我们解决这道题目的过程,我们要具备解决这道题目的能力,需要我们做些什么呢?
  首先,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公式,并且把它们记住,还要会用,这是通过“理解、记忆、联系”的简单学习来实现的;
  其次,你需要知道这两个公式之间的联系,像我们前面的图一样,通过头脑中的物理知识体系图把它们联系起来,从而根据题目的条件和问题一个一个地想出这些个公式,这是通过系统学习来实现的;
  最后,你要按照本书第一章讲的“大脑运转的正确模式”,理清思路,最终实现解题。
  还是很简单是不是?这一次没有疑问了,高分其实就这么简单!只需要三步,我们就可以从对某一门知识一无所知,最后成为解题高手。如果连物理竞赛的全国复试题都难不住你,中考高考岂不是全都成了小儿科?
  这样一种模式,不仅是用来解决这样一道题目。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最终在自己脑海里形成了各个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图,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联系起来之后,以前的各种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考试中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
  第一是考的知识点“多”,前面的例题考察了两个知识点,再难一点的题目也就是考你五个、八个知识点。
  第二是知识点之间的跨度“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比较复杂。比如前面的例题考的知识点都是在电学的范围内,那么再难一点的题目的不同知识点就可能跨越电学和力学两个大的类别,甚至把电学、力学、光学的内容都串起来考。
  但是,不论知识点再多,对中高考的出题专家来讲,他都不可能跑出我们课本上的知识范围,考你一个相对论的题目。所以说,再多的知识点也一定可以包含在这样一张完整的体系图之内。只要知识点在这个体系图范围内,那么通过这张图我们就一定能把它们联系起来。所以当你脑海里有了这么一张图之后,难题也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脑子里边有了这张图,又能够按照正确的思维模式理清思路,就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想出来这两个知识点,实现解题。别忘了,你的大脑是按照每秒钟30万公里的速度运转的,两分钟想出两个知识点简直就像用原子弹炸掉一棵树那么容易。
  但是,如果没有这张图,没有清楚的思路,解题的时候走错了方向,那么不要说两分钟,两个小时,甚至两天也未必能把题目做对。我们不应该因为解题困难而抱怨自己脑子天生太笨——本来你要炸的树在夏威夷,你却把原子弹扔到了北冰洋,怎么能抱怨原子弹威力太小了呢?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三步成为学习高手
首先,我们归纳一下前面总结的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
  我们总结这三步的过程,都是用理科的题目来举例,现在我们换个角度,用文科的学习来看一看这三个步骤的效果。
  学文科的道理其实和理科一样。我自己在高中就是学文科的,这三步在文科中同样管用。比如说政治里面的哲学原理,很多人觉得枯燥无味,记忆起来也很痛苦,如果把中学的所有政治知识加起来,简直就是天量的记忆负担,简直无法克服。还有历史地理,似乎都是一些纯粹的死记硬背的功夫。以至于有人说:理科主要靠理解,文科基本靠背,说得我们这些文科生好像都成了只会死背书的呆子。实际并不是这样。我到各地讲课的时候,常常给同学们举例说:
  “高中哲学其实东西很少,讲了半天只讲了一句话,你真把这一句话搞清楚了,学习起来就简单得很: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了!”
  ……现在,不论你是几年级,或者是教师或家长,都请把自己假设成为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哲学一无所知,从0开始学习,最终要在高考场上实现解题,拿下高分,需要哪几个步骤呢?
  第一步,是简单学习。我们要通过简单的理解、记忆、练习把各个知识点学一遍;
  第二步,系统学习。通过归纳、总结、整理,把众多知识点联系起来,在我们大脑里面建立了这样一幅完整的体系图:
  这幅图反映了辩证唯物论的全貌,我们在回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就变得思路很清楚了:
  第一层次: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只要我们认识和掌握了规律,就可以利用规律来改造世界;
  第二层次:世界是物质的,分为两部分: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第三层次: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从三个方面论证: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人的意识也是物质的。
  然后,我们再来梳理“物质是运动的”这个二级关键词下面的层次和知识点。
  ……
  如此反复,我们甚至可以轻松地做到闭着眼睛就把整个辩证唯物论完整地复述一遍,要知道,这可是厚厚的一大本书的内容。如果没有系统的梳理,要把这么多知识点一个一个硬生生地背下来,谈何容易!
  通过简单学习和系统学习,我们还需要第三步:用第一章讲的正确的思维模式来解题。
  现在,我们的学习过程已经结束,进入了2002年的高考考场:
  2002年的全国高考,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早一些(以前是七月高考,2002年起改在6月了),但天气还是非常炎热,窗外知了叫得正欢,考场里却一片死寂。讲台上坐着表情严肃的监考老师,两只眼睛像探照灯一样扫来扫去,严防任何人作弊。所有的人都在埋头做题,你自己也被这种紧张的气氛压抑得大气也不敢出一口,只看见试卷上赫然印着这样一道题: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感叹到:“余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历史上,洞庭湖的面积曾广达6000多平方公里。但多年来,由于片面强调粮食生产,洞庭湖区大规模围湖造田,加上大量泥沙淤积,造成洞庭湖面积不断缩小。
  近些年,该地区逐步退耕还湖,尤其是1998年以来,政府投资70亿元,进行综合治理,洞庭湖面积扩大了1/5,湖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除传统养殖业外,还发展养殖业,加工业等,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问: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12分)
  这道12分的大题你应该怎么做?
  有人一看,哇,哲学启示!哇,12分!赶紧把自己所记得的全部哲学启示都弄上去,答了足足12点,密密麻麻写了一大篇。答完之后还自我安慰:我写了这么多字,12个要点,一点给我一分不就行了?
  这样的想法当然很好,惟一的问题是阅卷老师并不支持他的这种观点。老师看见密密麻麻一大片就开始皱眉头,心想:这学生不错,知识还挺丰富,字也不少,就给你两分吧。你这道题就算完了。
  如果你学习文科仅仅靠简单学习死记硬背了一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点,那么这道题也就是这个结果。
  正确的思路应该是这样:
  首先我们要来看问题“从围湖造田到退耕还湖的转变,给我们什么哲学启示”,题目中的关键词有三个“围湖造田、退耕还湖、转变”。
  从“围湖造田”我们会想到什么?破坏自然环境。退耕还湖呢?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此外还可以从材料里面看出,保护环境的结果是人类也从中收益(湖区居民收入明显提高)。
  前面两个关键词都联想出了“环境”。环境如果用哲学的概念来归类,就是“客观世界”。人们保护还是破坏环境,就是“改造客观世界”。这个时候我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我们的哲学体系图里面“利用规律改造世界”。人类可以改造世界,如果符合规律,就从中受益,如果违背规律,就会受到惩罚。
  从“转变”我们可以想到什么?既然要求是哲学启示,我们当然应该从哲学内容里面去想。哪些跟变化有关系呢?仍然从体系图里面搜索: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把搜索到的关键词和前面想到的内容对比,不难想出这道题目应该围绕“规律”来回答。
  具体的思路图如下:
  通过对上面思路的整理,我们就知道该如何作答了。由于这是12分的大题,不能光干巴巴地答上两点原理,还需要根据原理对材料做一阐述:
  (1)人类对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规律是客观的,人该按客观规律办事。遵循规律的行为可以从自然界获益,违背规律的所为必将受到自然的处罚。
  (3)在洞庭湖区,以前人们不认识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盲目违湖造田,破坏生态环境,受到了规律惩罚;现在开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维护生态环境,实现了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小结:
  1。要想提高学习成绩,其实只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是在学习的时候把知识学好;第二是在做题的时候正确运用学到的知识解题;
  2。学习的时候,单一的知识点其实不难学,但当知识点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复杂的时候,很多人就开始犯晕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进行系统学习;
  3。所谓的难题,无非难在两个方面:第一考了很多知识点;第二知识点之间跨度大。只要我们脑子里面有一张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和解题思路图(具体做法参见后面的章节),难题就不再是难题了;
  4。从一无所知到解题能手的三个步骤:
  简单学习(掌握知识点)→系统学习(建立体系)→理清思路(解题)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思维导图学习原理
连载八
  两个耳朵之间的奥秘:思维导图学习原理
  我们在前面两节分别了解了大脑的基本思维模式和学习的基本模式,并用了很多图片来加以说明,相信细心的读者已经发现,这两种模式的示意图非常相似,都是这样一种结构:
  从一个中心点出发,扩展出许多二级关键词,再以这些关键词为中心,扩展出更多层次的关键词。
  这个“中心——四周”的结构图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蕴藏着一个巨大的秘密,是人类20世纪思维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成果。时至今日,全世界仍然有无数专家学者在日夜不停地对它做深入的研究。现在,它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巨型跨国公司培训、研发、决策的必备工具:
  从微软美国总部派遣到中国来的培训师,全部用它来对微软中国的中高层人员进行培训;
  在波音公司,有一份工程师培训手册被压缩成一幅25英尺长的“中心——四周”结构图,可以让一百多名高级工程师在几个星期内掌握以前需要几年才能学习到的东西。
  在全球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麦肯锡,有一套流程,可以让一群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来解决世界各国政府、跨国企业高层管理者们遇到的各种难题。在这套流程中,必然会有的步骤就是:众多毕业生们聚在一起开会,画出一幅完整清楚的“中心——四周”结构图(麦肯锡的这种方法如何在我们的学习中加以应用,我们还会在后面的章节做详细的介绍)。
  看到这里,相信所有的人都很想知道,它到底蕴藏着什么秘密?为什么会有如此惊人的力量?
  1.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模式
  我们两个耳朵中间的脑袋里的神经细胞像一只超级章鱼,或者像一个科幻世界里长着奇怪触角的怪物,更重要的是,它看起来很像我们前面画的“中心——四周”结构图——从一个中心点向四面八方延伸。
  我们的大脑中有大约一万亿个这样的神经细胞,细胞之间通过长长的触须互相连接,当我们思考的时候,微弱的生物电流就在这样的神经细胞中穿来穿去。这些微弱的电流,以及它所伴随的一些微妙的化学反应,携带着我们大脑里存储的各种信息,通过触须不断交流、归纳、联想、整理,最终完成一次次的思考过程。
  既然我们的脑神经细胞都长成这个样子,我们的思考和学习都要按照“中心——四周”模式来进行也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或者说,我们大脑天生就是这个样子,我们当然得按照“中心——四周”模式来学习和思考。没办法,谁叫我们是地球人呢?
  不过,等你看了下面的内容之后,说不定也会产生一种跟我一样的猜想:就算找来一个外星人,恐怕它也得按照“中心——四周”模式来想问题。
  2.什么决定了我们学习的基本模式?
  我们从两个耳朵中间走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吧。你一定见过伸向蓝天的大树,从主干到枝干,再到一根根树枝,正是“中心——四周”模式的最佳体现。而一片片树叶,看看它的脉络,不也正是按照“中心——四周”清晰布局的吗?这跟我们的神经细胞的结构何其相似!这一切到底是谁的安排呢?
  如果我们把观察尺度变得更小,小到组成世界的基本颗粒——原子,它的内部结构你也一定在书上看见过。但现在我们把它和“中心——四周”结构图对比起来看,你会发现,原来世界的基本粒子,它的内部结构,也符合“中心——四周”模型。
  我们再把头抬向天空,仰望浩瀚的宇宙:月亮绕着地球转,地球绕着太阳转,正好符合“中心——二级关键词——三级关键词”的结构。而我们整个太阳系,也不过是银河系的一个“二级关键词”,围绕银河的中心以每秒220公里的速度运动,大约每亿年转一圈。即便是像银河这样的庞然大物,也毕恭毕敬地按照“中心——四周”模式,携带着大约两千亿亿亿亿吨的物质,在虚无的宇宙空间里日夜不停地旋转。而我们的整个宇宙,按照大爆炸理论的解释,也是从一个点开始,向四周炸开,通过大约300亿年的扩散,才形成了今天的样子。
  从最基本的原子,到最广阔的宇宙,“中心——四周”模式都建立了它的统治。这一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迄今为止还无法解释。不过这不是本书关心的问题,我们只需要知道这样两个事实就够了:
  第一,我们的世界是按照“中心——四周”模式运转的;
  第二,我们的大脑也是按照这个模式思考的。
  所以,用大脑观察世界会产生什么结果?
  当然也是“中心——四周”结构!
  我们今天学习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自然地理),无非都是人们用大脑去认识世界的结果,它们的结构,也无一不是按照这个模式来组织的:
  它们都是由众多知识点构成。这些知识点之间互相联系,按照“中心——四周”模式,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整体。
  每一门科目,经过几百年甚至数千年的发展,都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知识结构体系。我们的教材在编排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体系来的,每一册每一章每一节都是很有讲究的,互相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不明白这些内在的联系,就不可能把这门知识学好。
  所以,我们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当然也要按照“中心——四周”的模式来学习!
  有人会说文科和理科的学习方法是非常不同的,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到底是什么决定了我们学习文科的基本模式。
  其实,学文科的道理和理科一样。文科是对研究社会现象的知识,而社会的基本结构也是遵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