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史记 新读-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拜上卿
张唐出发几天后,甘罗担心张唐在经过赵国时会遇到麻烦,请求吕不韦允许他先到赵国去疏通一下。甘罗就对文信侯说:“请借给我五辆车子,让我替张唐先通报赵国。”文信侯便入朝把这件事禀告给秦始皇,他上奏道:“甘茂的孙子甘罗,虽年纪尚轻,但因为是名门之后,因此在各诸侯国都小有名气。时下张唐本想借口生病不去燕国,甘罗去说服了他并让他即刻动身前往。现在甘罗想先去赵国通报此事,请您恩准。”秦始皇召见了甘罗,十分欣赏,派甘罗出使赵国。
赵王听说秦国派来使者,不敢怠慢,亲自出城迎接。不料这位使者居然是个小孩,就不免小看他。甘罗对赵王说:“大王听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的事了吗?”赵王说:“听说了。”甘罗说:“那您听说张唐扶助燕国的事了吗?”赵王说:“听说了。”甘罗说:“燕太子丹到秦国去做人质,表明燕国不会欺骗秦国。张唐去扶助燕国,表明秦国不会欺骗燕国。燕国和秦国互相信任的目的是为了要进攻赵国,那赵国就危险了。燕国和秦国互不欺骗没有别的原因,只是想进攻赵国以扩大河间的土地。依我看,大王不如把河间那里的五座城池割给秦国,那样的话秦王自然很高兴,您再趁此机会请求秦王把太子丹遣送回燕国,断绝与燕国的关系。这样的话,凭赵国的实力攻打弱小的燕国绝不成问题,到时您得到的恐怕不仅仅是五座城池了。”赵王立即答应了,并亲自割让五个城池来扩大秦国河间的土地。于是秦国让燕太子回国了。赵国进攻燕国,获得上谷三十个城池,让秦国占有其中的十一个。
忠臣良将佐秦王(6)
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十六座城池,秦王非常高兴,对甘罗大加赞赏,封他为上卿。甘罗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十二岁时就当上了上卿,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大权在握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弟弟,也就是秦昭王的舅舅,他的祖先是楚国人,姓芈。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他的弟弟们争相继承王位,是魏冉物色并拥立了昭王。昭王的母亲原是宫内女官,等到昭王即位,她才被称为宣太后。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生母,武王的母亲称作惠文后,在武王去世之前就死了。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父弟弟就是魏冉,同父弟弟叫芈戎,就是华阳君。昭王还有两个同母弟弟:一个叫高陵君,一个叫泾阳君。在众多贵族中,数魏冉最为精明,在惠王、武王时就开始担任职位掌握大权。昭王即位后,他有拥立的功劳,便被任命为将军,戍卫咸阳城。他曾经平定了季君公子壮及一些大臣们的叛乱,并且把武王的王后也驱逐到了魏国,昭王的那些兄弟中有图谋不轨的,也全部被诛灭。一时,魏冉的声威震动秦国。当时昭王年纪还小,宣太后亲自主持朝政,让魏冉执掌大权。
昭王七年(前300年),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赵国人楼缓来秦国任相,这显然对赵国不利,于是赵国派仇液到秦国游说,请求让魏冉担任秦相。仇液上路前,他的门客宋公对仇液说:“先生劝秦王拜魏冉担任丞相,假如秦王不同意,楼缓知道后必定会怨恨您的。先生不如先告诉楼缓说:‘秦王接见时,我会劝说秦王不要急于让魏冉担任丞相’之类的话安抚他。秦王见赵国使者请求任用魏冉的心情并不急切,必定会感到奇怪,也将不会听从您的劝说。这时先生再提出请求,如果事情不成功,秦王仍然会任楼缓为相。这样楼缓也不会怪罪您;如果事情成功了,秦王任用了魏冉为相,那么魏冉当然会感激先生了。”于是,仇液听从了宋公的意见。秦国果然免掉了楼缓,起用魏冉为相。
计退秦兵
公元前275年,魏冉带兵进攻魏国。秦军包围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魏国大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说魏国有一位贤明的官吏,劝说魏王要借鉴宋国、中山国不断割地而最终亡国的教训,要爱惜每一寸土地,坚决抵抗到底。上天是不会赏赐给先生这么多幸运的机会的。秦军屡战屡胜,并不是兵精粮足,也不是计谋高超,而主要靠的是运气。现在秦军又围攻大梁,看来是把运气当作一般普通的事物了。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会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高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现在先生背后又有楚、赵两国的联军,也想要登上七丈高的城垣与您的大军对垒,而且他们志在必得,我看从盘古开天辟地以来,这是不曾有过的。大梁久攻不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到时就会前功尽弃。现在魏国正对秦国是否会割让土地进行笼络之事,犹疑未决。希望先生抓住楚、赵两国援军尚未到达的时机,赶快以割地的办法来收服魏国。魏国现在拿不定主意,肯定会把割地求和作为上策。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必定会大为恼火,他们也会争着讨好秦国,到时合纵便会因此而瓦解。而后先生就可以从容地选择对象,各个攻破。况且,我认为要取得别国的土地,也不一定非得动用武力啊!秦军不必硬攻,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自己的国土,这就为先生打通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的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卫国随即也必会献地求和。这样秦军不必动用一兵一卒,而先生却能控制全局,有什么得不到,有什么不成功呢?希望先生不要冒险围攻大梁。”魏冉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停止攻城,解围而去。
苏代说穰侯
后来,魏冉攻打韩赵魏三国,大败敌军,夺取了魏国和赵国的许多土地。但魏冉接着就把赵国的土地还给了赵国,还帮助赵国增加兵力,之后让它去攻打齐国,自己好得渔翁之利。齐襄王十分害怕,就让苏代写信给魏冉,劝说他道:“我听说秦国要给赵国增援四万士兵,来攻打齐国,我曾对我们的国君说:‘秦王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一定不会这么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韩、赵、魏三国结盟,就会成为秦国最大的敌人。它们三国之间的关系非同一般,尽管之间有多次的背弃和相骗,但一旦对外,它们是互信不疑、团结一致的。现在要打败齐国就会使赵国强盛起来,赵国强大显然对秦国控制三晋不利。第二,秦国的谋臣策士们一定会说:‘先打败齐国,就会削弱三晋和楚国的力量,然后再各个击破’。其实,齐国是个势单力薄的疲惫的国家,调集天下诸侯的兵力来攻打齐国,就如同用千钧强弩去冲开溃烂的痈疽,齐国必亡无疑,而其他的国家却可以趁机发展起来,这样怎么能削弱三晋和楚国呢?第三,秦国若出兵少,那么三晋和楚国就不会相信秦国是真心帮助;若出兵多,就会让三晋和楚国担忧会被秦国控制。齐国惧怕被伐,必定不会投靠秦国,而必定投靠三晋和楚国,一旦合纵再起,试问秦国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第四,秦国以瓜分齐国来引诱三晋和楚国攻打齐国,如果三晋和楚国派兵占据齐国的土地,再进行坚守,秦国反而会腹背受敌。第五,这种做法就是让三晋和楚国借秦国之力谋取齐国,拿齐国之地对付秦国,为什么三晋、楚国如此聪明而秦国、齐国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后好好治理。秦国占据了安邑,韩国也就必定无法控制上党地区了。夺取天下的中心区域,与盲目出兵比较起来,哪个更有利?这些道理都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我才说秦国精明而谙熟谋略,穰侯机智而精通军事,肯定不会给赵国四万士兵让他攻打齐国了。”于是穰侯不再进军,领兵回国。
txt小说上传分享
忠臣良将佐秦王(7)
功高盖主
穰侯把秦国征战得来的土地,如陶邑、刚邑、寿邑等地都划到了自己的封地之中,这其中的陶邑地区乃是当时最富庶的地方。公元前271年,魏冉与客卿商议,想要攻打齐国,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魏国人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结果只能是徒劳无功。于是,穰侯趁这个机会劝说秦昭王任用范雎。范雎上任之后,向昭王阐明宣太后主持内政,穰侯在外事上独揽大权,都是对君权的侵犯,这样做的结果是,诸侯只知有太后和穰侯,而不知有秦王。泾阳君、高陵君等人生活则过于奢侈,他们的财产甚至比国君还多。秦昭王幡然醒悟,于是决定把朝廷的大权收回来。就免掉穰侯相国的职务,责令泾阳君等人,一律迁出国都,到自己的封地去。穰侯出国都关卡时,载物坐人的车子竟有一千多辆。
魏冉、华阳君等“四贵”在秦国呼风唤雨,为所欲为了三十多年后,因为范雎的几句话,最后一个个都终老在自己的封土上。
忍辱偷生
范雎是魏国人,字叔。他早年曾经游历各个诸侯国,增长了见识。回国以后,他想要侍奉魏王,但是因为家里贫穷,连基本的生活都没法保障,更别提贿赂达官贵人来提供机会,接触魏王了。因此,他选择了先去侍奉魏国的中大夫须贾,以他为台阶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
不久,须贾奉魏昭王的命令出使齐国,范雎随行护驾。他们在齐国停留了好几个月,迟迟没有完成任务,难以回国复命,须贾十分烦躁。其间,齐襄王得知了范雎很有才能,尤其善辩,因此十分欣赏他。于是,便派人赏赐给范雎十斤黄金,还有很多的饮食器物。本来是一件平常之事,须贾却小题大做,捕风捉影,认定范雎里通外国,出卖了魏国利益。须贾虚情假意地让范雎收下了美酒等礼物,把黄金退了回去。
回国以后,须贾心想,你范雎只是我的宾客,竟得到齐王的如此礼遇,我这个正牌的使者却被丢在了一边,是可忍,孰不可忍!因此怨恨范雎,便将此事报告给了魏国的宰相——公子魏齐,并暗示范雎私通齐国,干些不可告人的勾当。魏齐听说以后,十分生气,也不仔细考虑清楚,便命令他的家臣鞭打范雎,要致范雎于死地。范雎被打断了肋骨、打落了牙齿。范雎平时就胸怀大志,认为自己不能就这样冤死。于是,他假装死去,魏齐见状,认为范雎已经断气,便让人用席子把他卷起来,抛弃在厕所里。当时在魏齐府上喝醉酒的宾客,轮流把小便撒在范雎的身上,杀鸡给猴看,故意侮辱他,来警告后人。范雎清醒以后,从席子里对看守他的人说:“如果您救了我,日后,我一定重重地答谢您。”看守动了恻隐之心,就向魏齐请求,说要将厕所里的死人丢出去。魏齐当时喝醉了酒,便答应了。最终,范雎逃脱了出来。后来,魏齐后悔了,派人去寻找范雎的尸体,但是没有找到。从此,仇恨在范雎的心里留下了种子,而醉醺醺的魏齐也不会想得到自己已然是在等死了!
原来,魏国人郑安平遇见了范雎,得知了他的不幸遭遇,很同情他,便把他藏匿起来,范雎也改名换姓,叫做张禄。
投靠强秦
不久,秦昭王派遣谒者(奉君主的命令出使和传令的官员)王稽出使齐国。范雎闻讯以后,心情只能用百感交集四个字来形容,认为自己的转机到了。范雎委托郑安平,乔装打扮成兵卒,侍候王稽。有一次,王稽问郑安平说:“你是魏国人,可否知道魏国有哪位贤者愿意与我回秦国效力呢?”郑安平趁机回答说:“在下有一位同乡,名叫张禄,他一直想要求见您,与您谈论天下的大事。但是,他有仇人,不敢在白天来见您。”于是,王稽就让郑安平在夜里把张禄带来。张禄见到了王稽,两人谈得十分投机。张禄的话还没有说完,王稽就已经知道他出众的才能了,并且对他说:“请先生在某日某时在三亭的南边等我,我一定会带您到秦国去的。”
。 想看书来
忠臣良将佐秦王(8)
几天以后,王稽告别了魏王,回国复命,他在经过与张禄约定的地点的时候,偷偷地用车子载上了他。他们到达湖关的时候,远远望见有大队的车马,从西边向自己疾驰而来。范雎问道:“来的是什么人?”王稽回答说:“是我国的宰相穰侯,他是到东部去巡视县邑。”范雎说:“在下听说,穰侯独揽秦国的大权,厌恶接纳各国前来的说客。今日,他见到我,恐怕会大肆侮辱一番,我的事说不定会就此夭折。所以,我宁可暂且藏匿在车子里。”过了一会儿,穰侯果然来到王稽的车马面前,他先是慰问了王稽,接着便与他交谈,问道:“近来关东有什么变化吗?”王稽回答说没有。穰侯又问道:“你该不会与其他诸侯国的说客一道来的吧?他们毫无用处,只有扰乱别人国家的能耐罢了。”王稽连忙说:“卑职不敢。”两队人分开以后,范雎对王稽说:“我听说,穰侯为人足智多谋,只是对事物的反应不够快。刚才,他虽然怀疑车子里有人,却只顾着与您说话,忘记了搜索。”于是,范雎立即下车步行,并且说道:“穰侯一定会后悔,肯定会派人回来检查您的车子。”果然,范雎走出十几里以后,穰侯派骑兵追上了王稽,检查了他的车子,没见到人,才作罢。
王稽把范雎带到咸阳以后,就进宫向秦昭王报告这次出使的情况。他趁机对秦昭王说:“魏国有位张禄先生,是天下能言善辩的贤者。他对臣说:‘现在的秦国有累卵之危,如果,秦王任用我,国家就会转危为安。但是,这件事情不能用书面的形式向秦王表达,只能与大王面谈。’于是,臣就把这个人带了回来。”当时,秦昭王在位已经三十六年了,秦国接连打败齐、楚、三晋等大国,威震天下。秦国的国力强盛,秦昭王的进取心也随之下降,他已经厌恶了说客,不再相信他们的言论。所以,他听到王稽的推荐以后,并不相信这个所谓的贤者说的话,但是,他还是安排了范雎的食宿。范雎便在这种情况下安静地思考对策、出路,等待着时机。
纵论国事(上)
穰侯和华阳君都是秦昭王的母亲——宣太后的弟弟,而泾阳君和高陵君是秦昭王的同母弟弟。当时,穰侯出任宰相,其余三人轮流当将军,他们都有自己的封地。因为与秦王这层亲缘关系,他们私人聚敛的财产,加起来比王室还要多。后来,穰侯出任将军,他打算率军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寿地区,借此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蛰伏了一年多的范雎瞅准了这次机会,上书秦王。在书中,范雎用隐约的话语说出了秦国当前所存在的隐患,强调人才对一个国家是多么的重要,并且流露出觐见秦王的渴望。秦昭王读过范雎的上书,非常高兴,因为他的话语切中了自己的心思。于是,秦王派人感谢王稽发掘到杰出的人才,并且派专车接范雎进宫相见。入宫以后,范雎看见了囚禁犯了罪的宫女的长巷,他假装不知道,闯了进去。很快,秦昭王从这里经过,开路的宦官见到范雎闯了进来,十分生气,要驱赶他,说道:“秦王驾到。”范雎装作糊涂,范雎冷淡地说:“什么,秦国还有大王吗?”正在争吵的时候,秦昭襄王到了,只听见范雎还在那儿嘟嚷:“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哪儿有什么大王?”实际上,范雎是打算用这种方式来激怒秦昭王。秦昭王听到了范雎与宦官的争论,这句话正说到秦王的心坎上。便邀请范雎到他的宫里,并且自我批评说:“寡人早就应该亲自接受先生的教导了,但是义渠地方有紧急情况,寡人要早晚亲自请示太后;如今,义渠的事情结束了,寡人才能够抽出身来接受先生的教导。寡人自知愚昧、无能,所以,请您接受寡人恭敬的宾主礼节,还请先生不吝赐教。”范雎推辞不掉只能接受,而当时,看见他被秦王接见情形的大臣,也都对范雎肃然起敬。
秦王屏退左右的臣子,宫里只剩下他与范雎两个人。秦王突然跪倒在范雎面前,诚恳地说:“寡人诚恳地请先生指教,不管牵涉到谁,上至太后,下至朝廷百官,先生尽管直言。”范雎清了清嗓子,但是并没有说什么。于是,秦王再次请问,而范雎还是如此。就这样,一连三次以后,秦王有些着急,说道:“难道先生始终不肯指教寡人吗?”范雎终于开口,他说:“在下不敢。在下听说,从前,吕尚遇见周文王的时候,他是以一个渔翁的身份在渭水边上钓鱼。他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那个时候与周文王的关系疏远。后来,周文王钦佩他的杰出的才能,任用他为太师,两人坐在同一辆车子回去以后,这个时候吕尚的话说得就更加深刻了,所以,周文王最终得到吕尚的帮助而称霸天下。假如周文王疏远吕尚,而不与他深刻的交谈,周朝就没有了天子求才若渴的美德,而文王、武王的功业也就难以形成。如今,在下是一个外来的臣子,与大王的关系疏远,但是,在下要陈述的是匡正国君的事情,在下处于大王骨肉亲情的中间,希望竭尽忠诚,只是还不知道大王的心意。这就是为什么大王三次发问,而在下却没有回答的原因。在下并不是有所畏惧,不敢说话。只是在下知道,今天说了实话,明天就会被杀,但是即使这样,我也决不回避。人总有一死,但是要死得其所。假如在下的话对秦国多少有些好处,即使被处死,在下也毫无怨言。当初,伍子胥被别人装在袋子里,才能够逃出楚国。他在白天只能找个隐秘的地方藏起来,到了夜晚才敢出来继续逃跑。走到陵水的时候,他饿得实在是走不动了,只好用膝盖匍匐前行,后来,他还在吴国的市井里讨过饭。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最终却能帮助阖闾复兴吴国,并且成为霸主。假如在下能够像伍子胥一样竭尽智谋,即使被幽禁一辈子也没有什么忧虑的,因为在下的主张得以实行了,我也就没有什么遗憾了。但是,在下害怕的是,自己死后,天下人看到在下尽忠了,却导致了自己的死亡,他们便会害怕,而裹足不前,就没有人再愿意投向秦国了。现在,大王您上畏惧太后的威严,下被奸臣的媚态所迷惑,居住在深宫之中,被人控制在股掌之上,无法辨别是非奸邪。这样的后果,大则国家灭亡,小则危害大王自身,这正是在下最为恐惧的。如果在下的死可以换来秦国的安定,那么,在下在所不辞。”秦王长跪不起,接着说道:“先生这是说的什么话!秦国偏僻遥远,寡人愚笨无能,幸蒙先生屈尊到来,这是上天对我秦国的恩赐,先王对我秦国的护佑。所以,事情不分大小,上至太后,下至大臣,希望先生不要有所顾忌、怀疑,悉数地教导寡人。”范雎听后,就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于是,他跪拜秦王,侃侃而谈起来。
。。
忠臣良将佐秦王(9)
纵论国事(下)
范雎首先给秦王分析道:“秦国有出众的地利:北有甘泉、谷口,南有泾、渭两水的环绕,西有陇山、蜀山,东有函谷关、商阪。此外,秦国有军队百万、战车千辆,遇到好机会时,就应该出兵关东攻打其他强国,时机不好时,就坚守关中,可见,这是造就王者的最佳的地方。秦国的百姓,都把私斗当作耻辱、勇敢为国作战当作光荣,可见,这里有造就王者的人民。大王凭借得天独厚的地利人和,向东去征服关东诸侯,就好比驱赶着猎狗去追逐兔子一样容易,功业的实现近在眼前。但是,大王的群臣却并不称职,秦国到现在,闭关已经有十五年了,不敢进军关东的原因,是穰侯没有为秦国全心全意的谋划,而大王的计谋也有失误的地方。”秦王依旧跪在地上,虔诚地说:“希望先生指出寡人的失误之处。”
范雎知道,宫里有太后、穰侯的很多耳目,他担心自身的安危,于是不敢说到国内的事情。所以,他打算先从外政入手,以便观察秦王的反应。他说道:“穰侯打算越过韩国、魏国去攻打齐国的纲邑、寿邑,这不是办法。要知道,秦国出兵少就不会达到目的,而出兵多就会招致韩魏齐联合反对。在下认为大王的计划是,秦国少出兵而让韩国、魏国这两个盟国的军队全部出动。但是,秦国与它的盟国关系并不十分亲密,却要借道去攻打其他的国家,其他国家能答应吗?这就是大王的失职了。从前,齐闵王向南攻打楚国,大败了楚国,占据了千里的土地,最后却寸土未得,难道他不想得到土地吗?不是的,只是形势不允许罢了。其他的诸侯国看到齐国因为征战,十分疲惫,君臣之间矛盾重重,于是发兵攻打齐国,想一举将其击败。齐国将士受到了莫大的侮辱,便责怪齐闵王说:‘是谁为大王出的攻打楚国的主意啊?’齐闵王回答说是文子。于是,齐国的大臣作乱,文子出逃。齐国的失败,是因为它攻打楚国,反而有利了韩国、魏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把兵器、粮食送给盗贼。所以,大王不如远交近攻,如此,得到的土地都是秦国的。现在,您要去进攻远方的国家而放弃近邻,这是荒谬的。从前,中山国土地纵横五百里,赵国单独吞占了它,此后,利益源源不断地流进了赵国,其他国家只能旁观。现在,韩国、魏国地处中原又是天下的枢纽,大王如果要称霸,必须要亲近它们。如此,则楚国、赵国会归附秦国,到时,齐国就会畏惧,一定会谦卑地侍奉秦国。齐国归附以后,秦国就可以趁机收服韩国、魏国了。”
秦昭王说:“寡人早就想与魏国搞好关系了,但是魏国是个反复无常的国家,寡人始终没有做到。请问先生的计策是什么?”范雎回答说:“大王可以先礼后兵,先用谦卑的言辞、丰厚的礼物去与其交好,不行的话,就用土地去贿赂它,再不行,就出兵征讨,逼它就范。”秦王听取了范雎的建议。不久,秦王任用范雎为客卿,负责谋划军事。后来,秦王采纳范雎的计策,派遣五大夫绾率军征伐魏国,攻取了怀城,两年以后,秦军又攻取了邢丘。随后,秦王再次采纳范雎的计策,派遣使臣出使韩国,打算与之结好。
内政的巨变
随后的几年里,范雎与秦王的关系日益的亲近,逐渐成为秦王最信任、宠爱的臣子。范雎认为时机已经成熟,是时候下手整顿国家内政了,于是,他找到了一个适当的机会,游说秦王说:“臣在关东的时候,只听说秦国有太后、穰侯等人,没听说秦国还有大王您。一国之内只有大王可以独揽国家大权、能够发号施令以及控制人的生死。如今,太后独断专行根本不考虑后果;穰侯擅自出访诸侯国,也不报请国君同意;华阳君、泾阳君经常藐视国家律令胡作非为;高陵君擅自任免官吏,也不提请大王恩准。这些情况下,国家不亡都是不可能的事,国君的存在与否也已经失去了意义。善于治国的君主,对内能够树立自己的威信,对外会十分重视自己的权力。穰侯出访,挟持了大王的权威,对各诸侯国发号施令、缔结盟约,他还擅自出兵征讨,各国没有不听从的。攻战获胜,好处就归于自己;攻战失败,百姓就会有怨言,灾祸却归了国家。有首诗说:‘果实过多就会压折树枝,压折树枝就会砸伤果树的主人;扩大贵族的封地就会危害整个国家,臣子过分地受到尊崇,国君的地位就会卑微。’现在,臣听说,太后和穰侯当权,三君辅佐他们,这些人根本不把您放在眼里,甚至最后会取代大王。再者,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君主把政权完全交给大臣,自己就寻欢作乐、不理政事。得到大权的臣子,嫉贤妒能、欺下蒙上,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对此,君主不能察觉、醒悟,所以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现在,我国从上到下的官吏以及大王左右的侍臣,绝大多数是相国的人。看着大王越发地孤立,臣私下里为您担心,恐怕不久以后,统治秦国的不是您的后代了。”
忠臣良将佐秦王(10)
秦昭王其实也早就对太后、穰侯等人不满,这回他听了范雎的话,就更加觉得恐惧,也更加痛恨他们。于是,秦王按照范雎的计划行事,废弃了太后,同时收回了穰侯的相印,让他回到陶县的封地,而其他几个人也被驱逐到关外。秦王提供给穰侯车辆、牛马,让他迅速地搬家,避免夜长梦多。但是,穰侯家里的东西实在是太多,朝廷竟然派出了一千余辆车才装下。庞大的车队到达函谷关口的时候,守关官吏检查穰侯的财产,结果,他家的宝物、珍品比王室还要多。整顿内政以后,秦王任命范雎为宰相,并且把应城封给他,称其为应侯。此时是秦昭王四十一年。如果说商鞅的变法奠定了秦国的基本社会经济制度、韩非的理论确定了秦国的政治思想路线,那么范雎的“远交近攻”却是奠定了秦国的外交大政。
百转轮回
范雎当上秦国的宰相以后,秦国人称他为张禄,但是,魏国人对此并不知情,他们以为范雎早就死了。后来,魏国听说秦国打算向东攻打自己。于是,派遣大臣须贾出使秦国游说。范雎听说须贾来了,十分激动,自己报仇雪恨的机会到了,我要好好戏弄一下他,让他尝尝屈辱的滋味,再搞死他。于是便秘密地换上破烂的衣服,从小路到宾馆求见他。须贾见到范雎后大吃一惊,刚想叫人抓他,但见范雎一副潦倒的样子,生了恻隐之心,说道:“范叔原来平安无事啊!”范雎说:“是的。”须贾笑着问道:“范叔到秦国来发展了,不知道有没有成果啊?”范雎回答说:“不是。前日我得罪了魏国丞相魏齐,所以才逃亡到这里,怎么敢来张扬呢?”须贾接着问:“范叔现在做些什么事情?”范雎回答说:“为人家做佣工。”须贾见他穿得破烂,十分可怜他,就留他与自己座谈、吃喝。谈话间,须贾突然想起什么来似的,就像家里来了穷亲戚,怎么也得拿点东西送人家。于是左掏右摸,找出一件皮袍:“你看,时下天也冷了,这个你就先穿上暖和暖和吧。”
见范雎收了袍子,须贾内心多少得到一种安慰。两人间的气氛也就变得融洽多了。过了一会儿须贾问道:“范叔来秦国这么长时间了,不知道了解秦国的宰相张先生吗?我听说他深受秦王的宠幸,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他来决定。最近咱们魏国被秦国打的够惨的,我今天是来求和的,能否成功,其实全在秦国的相国一句话,可我却不认识他,不知道这人怎么样,唉!你可否熟悉宰相身边的什么人,替我引见一下,如果事成,我必当好好报答您!”范雎回答说:“我家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