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任务完成后-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这次赶着弄出来的《算经》,也是不得不为之,至少这种书还是有人会喜欢的,比如说有钱的商人,再比如说那些家中富裕的庶族,他们更看重这种实用之学,想必会愿意花大钱买回去参详。

    而现在……

    “这怎么可能?这本书的作者不是佚名么?”蔡子卜不敢置信地看着那本制作堪称精良的书籍,正是一本一模一样的《算经》。

    他当初偷懒连名字都没改,甚至自持记忆力过人,序言也是一样的,实在是因为这本书的序言写的也是极好,还曾上过语文课本成为必背内容,所以……但,佚名就是说作者不可考啊!为什么!为什么!

    “大人,这是林氏书院的内部教材,外面不容易找,小人也是花了功夫,才能买到一本,价值可是不菲。”指望着因此换得更高奖赏的下人低声提醒着,他半垂着眼帘,只当没看见自家大人脸上的“震惊”,心里头却多少有几分明白,嘿,什么才名,不过是抄袭罢了。

    “林氏书院?”蔡子卜到京时间也就半年,对京中一些后世著名的旅游景点都未曾一一看过,更不用说一所书院的名字了。

    当年相国大人还没当上相国的时候就办了林氏书院,那时候也有几个跟风办起来的家学性质的书院,都是些大家族,子孙繁茂,干脆便办成书院,把家中子孙集中起来教学,后来渐渐有人办了一些招生范围比较广泛的书院,目的则是为了收些钱财贴补脸面。

    士族说起来也不是每个家族都是富贵有余的,总有些人会打肿脸充胖子,不肯落下士族的颜面。

    这几年过去,林氏书院虽然名声不小,但因为山寨版的极多,背景后台比它更硬的也是不少,所以并未一枝独秀,如此,也没有引起蔡子卜的注意。

    “正是林氏书院。相国大人一直致力于创办书院,小人听闻,在相国大人曾经当过地方官的几个地方也都有林氏书院,只京中这个大些,不少世家子弟都爱去。”

    这还成了连锁了?蔡子卜心中吐槽,脑筋却是不停地转着,后世可没听说什么林氏书院,难道是某朝某代毁于战火了?这般揣测一下,心情稍微平静,又问:“你说这《算经》是他们内部教材,可知道还有什么,都寻来与我看!”

    下了这个命令之后,蔡子卜就把自己关在书房,翻开印刷精良的《算经》,果然是一模一样的,且字迹更为方正平直,是标准的楷书,这字可比自己写的要好多了,纵然是刻字也可看出书写人的功底,怕也要有个几十年。

    蔡子卜出身书香门第,自小也练过书法,也是从楷书写起的,虽然长大后没再坚持,但加上来到这里的时间,也可以大言不惭地说一句练了十来年了,但,却远远到不了这种程度,能把正楷的字写出优美的感觉来,那可是要有风骨了。

    是谁写的这本书呢?难道是那位相国?虽然这位在历史上很有名,但也是个褒贬不一的人物,当初学的时候也只学过有关他的大事件之类,顶多了解一些政治观点,并不知道还有这一出,若是《算经》为他所编撰,又为什么要写成佚名呢?难道是算作笔名?就不怕重名吗?

    心中想着,手上又翻了一遍,直翻到末尾,未曾见到作者名,突然大悟,也许未必是那位写的,说不定是拿了别人编的。若是许多人共同完成的,不写名字就是很正常的了。

    等到下人再度回返,只见他提着一个藤编箱子,打开看到里头满满的书,蔡子卜愣了一下:“这些都是?”

    “是啊,这些还不全呐,据说百工还有各自的书籍,只那些未必都是相国大人编纂的,故而,小人只拿来了这些。”下人言谈间有些炫耀,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做成这件事,也的确是显示了他的能力。

    只可惜蔡子卜已经被震住了,完全没体会到他应该夸奖并“报销”,忙不迭地翻看起来,却是顾不得其他。

    下人撇撇嘴,见他模样是顾不得自己了,就直接出去了,到管家那里说了一声,管家拍拍他的肩,说:“行了,别埋怨了,咱们家大人也不过就是个泥腿子出身,连富裕都谈不上,哪里知道这些,以前怕是都没用过下人。——拿着条子,你自去公账上支取吧。”

    “多谢管家大人!”下人面露喜色地道谢,这一次的花费极大,他还欠着帐,要赶紧从这里取了钱去消了帐才好,闻言也就不计较其他,等到领了花费之后见还有额外的赏钱,更是对管家感恩戴德,潜意识多了对自家大人的不屑。

    次日上朝,没有见到蔡子卜的出现,再听说他请了病假,王平了然一笑,早在昨日便有人对他说起蔡子卜回府之后就买了若干林氏书院内部教材的事情,想来,这会儿这个后世来的穿越者是发现自己有多莽撞了吧。

    王平一早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可能不狠刷名声?从得了官职之后他就没断过著书,这时候写书都还算简单,即便用上了标点符号,一本书若是简略些,字不过万,认真写起来一两个时辰也就写完了。

    再加上在别的世界学到的相关知识补充,王平写出来的书都是言之凿凿,从不虚言,连卡文都不存在,思路贯通,一顺到底,更是加快了著书速度。不过几年间,就积攒了不少可用作教材的“课本”。

    这些积累,哪里是穿越者临时抄两三本所能比得过的?

    【我真是高看他了,想要抄袭,好歹研究一下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没有这本书再说啊!】才这么对王睿抱怨了一句,转念又是失笑,也是自己苛求,这位穿越者一来面对的困境和自己是一样的,寒门子弟,哪里有多少书能够研究?便是士族之间,藏书都是极**的一件事,未必肯给别人看的,有些知识一旦掌握就是优势,自然要保密,所以……

    【穿越者都自大惯了,谨慎也有限。】王睿说出自己的经验之谈,在他见到的穿越者中,蔡子卜也不是最愚蠢的那个,想到上次所见的那个穿越者,一心想要反抗“命运”做自由人,却被“命运”所左右,不得善终……

    是因为女性的关系吗?所以格局太小,眼界太窄。明知当时环境如何,社会制度如斯,却还总是想着反抗,在不过底线的时候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最后也不过是个蠢物。此时想来,竟是有些庆幸他未曾选择那般愚蠢的宿主。

    隐含着的还有另一种喜悦,她,从一开始,就不是那样。
第137章
    这件事很快告一段落,蔡子卜“休养”了一段时间又开始上朝了,绝口不提之前的《算经》,全当没这回事一样,其他人见状,即便心中鄙夷,却也不好开口嘲讽,总还要看在太后的面子上。

    王平没有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因为这种“赢”其实对自己没什么好处,只能让对方更警惕一些,而对对方来说,也没什么太多负面影响。作为“赢家”,王平不好不依不饶地传扬这件事,而且,之前《文经详解》的功绩还在,在没有足够的证据之下,他也无从指责对方抄袭,于是,也只能不了了之。

    好在蔡子卜之后识趣多了,没有再“编纂”出什么书籍,彼此之间也算是相安无事。

    “潮州一事,众卿家有何看法?”

    太后朗声问着,昨日接到奏折,潮州官员渎职,河堤不固,正逢今年夏季雨水多,形成洪涝,冲毁堤坝,附近农田县城被毁严重,流民四散,若不及时处置,可能会出现一些乱象。

    一位大夫出列,冲着前方御座行了一礼,正要说话,便被蔡子卜抢先了,他面色严峻,说:“此事不可拖延,救灾迫在眉睫,流民的安置也需要安排妥当的人选,更应派人去处理潮州官员渎职一事,不可让百姓对朝廷丧失信心,除此之外,”蔡子卜在此处顿了一下,环视下方诸位官员,道,“臣更有一层隐忧,大涝之后必有疫病。臣请旨,愿往潮州一行。”

    没有想到蔡子卜会如此说,苏公公脸上有着惊色,看了蔡子卜一眼,也不知是从他那里得了什么暗示,很快又泰然自若地目视前方了。

    纱帘之后,太后传来有些犹豫的话语:“太师身为朝中重臣,岂可身临险境……”

    “禀太后,”蔡子卜上前一步,对着御座方向躬身一礼,打断了太后的话,抬起头来的时候,目光直直地看向纱帘后被光影勾勒出来的柔和轮廓,坚定地说,“蒙太后赏识,臣位列一品,但无寸功,岂敢倨傲?此次国逢大难,正当我辈读书人一展才华之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臣愿身先士卒,平潮州之乱,以报太后知遇之恩。”

    说罢,蔡子卜再次躬身成直角,一礼行毕,再次直起身来的时候,也有了几分傲然之姿,回视朝堂诸公,一副大义凛然,为国牺牲的架势。

    王平的嘴角几乎忍不住抽搐,潮州那地方属于典型的“长江流域”,就算是官员好好修堤好好养护,逢雨水多的时候还是免不了要冲毁几处堤坝。这次的“严重”也是相对严重,早已翻阅了往年资料的王平表示,只要派一位治河有经验的官员也就差不多了。

    至于流民什么的,哪年的收成不好了,都会有些流民出来,这是土地兼并引起的。自然灾难或者官员渎职都是爆发的引子,并非根本性原因,所以,与其说那些,不如先好生收拾乱局,等到一切平稳了,再考虑其他的问题。

    这等早有成例的处置方法根本用不着如何紧迫,事实上,在早朝之前,王平就已经想好了几个可以派往潮州的官员,同时也有了一些应对的腹案可以跟他们说一下,没想到……

    “国逢大难”——每年至少一次的洪涝而已。

    “平潮州之乱”——潮州还没乱起来,顶多是流民四窜好不好,不要夸大事实!

    尤其那所谓“国逢大难”“我辈读书人一展才华之时”,难道国家太平的时候就不需要有文化的人一展才华了吗?防微杜渐不应该才是“才华”吗?怎么非要“乱世”造“英雄”?

    再听到那“四为句”的时候,王平微微蹙眉,这“四为句”的确不错,有很强的精神感召力,容易听得人热血沸腾,升华境界,但,能说一下这和潮州的事情有什么因果关系吗?

    不管王平怎样想,太后大约是被感召了,同意了蔡子卜所请,表彰赞赏了一下这位“一品”的责任感和大无畏的精神,表示若是人人都有这般态度,定然可以让国家越来越好什么的,之后还特意给了蔡子卜一支千人护卫军队,同时提升了蔡子卜的权力,允许他可以“先斩后奏”,“全权监察潮州官员行事”,另外还赐了一块儿金龙令,表示见令如见君。

    诸多特权让诸位大臣都默了,等到再问有无事情启奏的时候,一片静默,停了一会儿,便有太监喊了退朝。

    “我倒真看不出这蔡太师还有这等志向,让人听得热血沸腾。”

    大将军没有急着走,来到王平身边,跟他说了一句。

    王平抬眼,看到大将军的神色,微微一笑:“年轻人么,总是希望建功立业,他若真能做到那般,也是好事。”

    “相国大人也还年轻,何必这般老气横秋。”大将军打趣了一句,又道,“我是老了,这朝堂可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了。”说完,拱了拱手,直接走了。

    王平顿了顿脚步,看着大将军先离去,有几个文官凑过来以眼神询问可是发生了何事。

    大将军说话声如洪钟,适才也不曾刻意压低声音,自然有不少人听到,瞧着周围人的眼神,王平微微一笑:“既然蔡太师已经身先士卒,咱们也不好坐享其成,后续安排也要跟上才好……”说着招呼文官集团自去议政堂商量事情。

    对于这次潮州洪涝,王平也有些自己的想法,想要试着实施一下,看看能不能行。若能行,也会推动社会制度的完善,若不能行,也只当一个提议,留待后来人完成。

    他从没有因为自己掌握了许多世界的知识就想当然规划这个世界的历史进程。历史是发展的,但发展的方向并不一定要相同,否则,也少了些绚丽多彩。

    他所能做的,就是在时代的范畴内引入一些先进的观念和看法,不需要更多人认同,只需要让他们睁眼看世界,不至于局限了目光就好,至于以后要怎样发展,如同水有水道,山有山脉一样,它自己总会成长的,不需要人直接拿着棍子纠正。

    哪怕是错误的成长,也未必是没有收获的,至少,它以后不会再有同样的错误,也会让更多的人思考,为什么要这样,而不是那样。

    一个人,不能够做所有事。所以,王平也在致力于培养一些比较能够接受自己观点的官员,因此成为党派也是无可奈何,人以群分么。若是真的无法群党了,这等孤臣,又能做成多少事情呢?

    经过一番议事,下午的时候,王平指派的官员便带着一些指令先行开拔了,倒是蔡子卜,还被太后留着叙话,怕是要等到明天才能够出城了。

    次日,阳光正好,蔡子卜打扮得精神抖擞,骑着一匹高头大马从城门而出,回首遥望的时候,还不忘高声宣誓了“四为句”,惹得周围不少围观百姓目露崇拜,仰头注视着这一支队伍离开,不过千余人,气势倒是颇足。

    这日早朝因此取消了,王平好容易睡个懒觉,也没有早早去目送蔡子卜离城,太后倒是想要让百官相送,但那么多官员也不是没身价的,哪里肯自降身份去送一个寒门士子,各自找了托词不去。

    王平也找了托词,说是事务繁忙。这话也不全是假的,国家这么大,哪里就一个潮州了,同样的雨水,同样的一条河流,流经的其他州县也有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比潮州好一些,却也需要人去处理。还不到秋收时候,各地的存粮未必充足,一时间也未必能够顾及全部,总要人调度安排,避免流民因为吃不饱而生出乱子。

    再者,疫病之事也确实需要防范,生石灰,米醋之类,都要准备好,还要尽量组织医护人员赶赴各地洪涝州县,尽量挽救生命,消灭疫病于萌芽阶段。

    至于知识宣讲什么的,王平没有费那个神。很多东西,都是在有能力的时候才能讲究,在即将渴死,又没有柴火,没有引火石,没有锅,等不及水烧开的时候,难道真的为了要把水烧开,防止什么闻所未闻,肉眼不可见的病菌而活活渴死么?

    总是要喝的。而衣服的换洗问题,理由同上。

    所以,这种基本可以预见是白费力气的活计,还是让蔡子卜去尽心尽力吧,希望他不要为了凑足流民烧水洗衣服的柴火,而让周围的水土都被破坏了。没有植被造成水土流失荒漠化什么的,治理起来可不容易。

    “……真想像蔡太师一样,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还能有这等胸怀……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何等的慷慨激昂,我辈读书人当如是!”

    随着时日的过去,林杰似乎已经从丧母的悲痛中走出来了,从外头回来之后,忍不住跟林珍说起那蔡太师的种种来,作为朝堂上最年轻且英俊并有才华的一品大员,蔡子卜在百姓之中的声望极好,他的成功之路就像是一个已经被证实可行的通天之梯摆在众人眼前,不少人都动了心思,想要像他一样。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蔡子卜已经成为了一些人的偶像,尤其是那些风闻蔡子卜提议科举制度,给寒门学子大开门路的人。

    “蔡太师那么厉害啊!”林珍也看过那本《文经详解》,觉得能写出这等书的人一定是极厉害的,更何况,听了林杰转述的“四为句”,林珍眸中闪亮,那该是何等样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心愿,让人心向往之。

    没有打断小儿女的谈话,正是年轻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崇拜的人,若能因此上进,也是一件好事,至于其他,王平还真不觉得蔡子卜算是自己的政敌,需要打击隔离,所以也不愿意在儿女面前多谈此人,毕竟,除了抄袭一事,他还真的没什么不好的事情让人摒弃。

    悄然路过的王平不会知道,就因为这种不够重视的态度,直接导致了以后的儿女离心,让这一生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第138章
    太后派给蔡子卜的人很有用,能够及时把他的大部分想法转化为现实,的确在潮州做了一些好事。除了防御疫病,容留流民之外,蔡子卜充分利用了金龙令和身边的人手,很是惩治了一些贪官污吏,还有某些爱好清谈不干事还自以为得意的世家子弟,让不少百姓拍手称快,一时声誉大涨。

    每次看到蔡子卜八百里加急传递回来的各类半文言文的奏折,太后都会赞不绝口。有时候还会把奏折中的一些事情拿到朝堂上说一说,俨然传声筒一样为蔡子卜的声望加码。

    这种情况引起了不少人的警觉,王平这一党的官员也有几个心有不安。

    “相国大人还是及早防范为好,如今的一品大员,除了大将军,也就只有相国大人和那寒门小子,大将军手握兵权,轻易动不得,而那蔡子卜如今声威渐大,恐怕有窃权之意。他是皇帝师,纵然皇帝还小,但将来……”

    所可虑的也就是这个“将来”,如今太后把蔡子卜捧得这么高,未必不是要和相国大人打对台的意思,作为相国大人一党的,自然不希望己方有所损伤,却又摸不准对方下一步要如何,总要担忧一下。

    “无碍。”王平微微一笑,他至今未曾留须,一张俊彦颇显年轻,却又比年轻人多了一种从容态度,一举一动自有威仪,又不失优雅大气,让人不自觉地臣服听从。

    “年轻人心高气傲,总是有些的,无需计较那么多,只要将事情做好就是了。”

    这般说了之后没多久,就接到派去潮州的官员送回来的奏折,潮州事情已经大致平定,随着洪水的泄去,当地百姓又相继回来,因有以工代赈等方法征用劳力,新的堤坝也很快成形了,只待持续加固便可预防下一次的雨水过多。一切都在向着好的方向发展,蔡子卜也要载誉归来了。

    这一次如同送蔡子卜出城时一样,太后在朝会上表示了应该去迎接的意思,百官各自沉默。

    太后对此很不满意,直接道:“蔡子卜于民有功,免去潮州百姓流离之苦,又有惩治贪恶之举,于朝廷有功。这般功臣,归来之时,百官自该迎接。相国大人觉得呢?”

    上扬的尾音明显有着些许不满,王平出列一步,沉声道:“潮州一事,派遣官员若干,若回归时,可都要百官相迎?武立四年,大将军护土有功,战开斡凯旋而归,百官于乾泰殿相贺,不曾出城亲迎;武立七年,大夫王俭出使莫勒,缔邦交友邻之国书,百官于乾泰殿同贺,不曾出城亲迎;武立十年,藩王作乱,前相国临危受命,领军一路,战周王而胜,归来之时,百官不曾出城迎接……

    不知蔡太师理一州之地,防疫之功,可能与护土之功相提并论?可能与友邻之功相提并论?可能与护国之功相提并论?

    若能,臣自当领百官于乾泰殿相贺,若不能,何德何颜以尺寸之功争百官出城相迎?有失国体!”

    一语毕,四下皆静,唯余珠帘响动,是太后无意中捏紧了珠帘尾端,此时放手,哗啦啦的乱响成了朝堂之上唯一的声音。

    “……相国所言过于严苛了。哀家原想着,这也算是功劳一件,百官相迎也是一出佳话,不曾想,竟让相国认为此举严重到有失国体,是哀家失策了。还是相国大人考虑周详,如此,当在乾泰殿设宴,诸卿同贺。”

    帘幕后,太后这般说着做结,并不询问旁人意见。已经驳斥了一回,即便觉得如此也未免过于兴师动众,但王平没有再说什么。他不吭声,旁人也都默认,到底是太后,她的凤口一言总要得些脸面。

    “退朝——”太监长唱,帘幕后的太后先皇帝一步离开,苏公公转手把皇帝抱下御座,交给旁边的小太监之后,快走两步到王平身边,“相国大人何苦与太后不睦,此等小事,无须如此苛责。”

    自从上次因科举一事与苏公公算是不欢而散之后,两人之间就少有交谈,此时听得对方这类似关切的语言,再看对方脸上那莫名的同情神色,王平心下迟疑,道了一声“多谢”,不再多说。

    苏公公显然也不想多说什么,说了这么一句便匆匆离去。

    王平迈步而出,等到殿外,见到还未走的大将军,对方正看着自己,便拱手一礼,以作招呼。

    “相国大人傲骨铮铮,老夫佩服。真没想到当年端庄大气的皇后如今竟成了这般模样,果然是色令智昏。”大将军毫不客气地这般说了一句,见得王平色变,呵呵笑了两声说,“妇人不足与谋,李家再无人才,也不必白白占着位置了。——不知相国大人何时有空重编《氏族谱》?”

    “《氏族谱》已有百年未动,如今诸多没落,也该重新汇编,只此项工程浩大,非本相一人能成,还当朝上诸公共编才是。”王平面上不动声色地与之交谈,心中却已经记住了“色令智昏”四个字。

    大将军说话做事都很爽快,该说的说了,也就不再啰嗦,马上告辞先走一步,他步子大,又是军人习惯,龙行虎步的,很快便走出了二门外。

    王平也不耽搁,急忙忙回了府,换了一身衣裳,就去了胡家。

    因胡灵故去,胡家有意把嫡长女嫁与王平为妻,这也算是某种政治联盟,王平无意拒绝,想到家中只有乳娘照顾的次子,只与那位名为胡芳华的二八少女见过一面,交谈过几句之后,便爽快应了。如今婚事已经在筹备中,下月就当迎娶。

    为此事,家中一双儿女有些郁郁不乐,盖因胡灵故去时日不长,无法忘怀的缘故。对此,王平也没多说,想着时日长了也就过去了。

    他的政事繁忙,后宅之事总要有人去管。女儿林珍已经十三,以时下习俗,再有三年便要出嫁,也需要有人领着相看人家,及早定下,他也会帮忙查看人选,但对方后宅如何,总需要有个女子查探方便,哪怕这位继室的年龄与林珍相差不大。

    时下情况都是如此,王平除了自己未曾纳妾,从未给儿女灌输过什么“一生一世一双人”之类的谎话,所以林杰林珍见得事情已成定局,即将成为继母的那位也是他们比较熟悉的亲戚,总比旁的不了解的生人好,纵然不乐,也没阻挠。

    “贤婿此来可是有什么要事?”马上要成为相国大人的岳父,胡家家主如今那是一个志得意满。

    在士族之中,胡家算不得最出挑的那个,只能说是中等,这个中等还是因为有了林阳这位“女婿”的助力,大力提拔胡家人,这才能够显出些“个高”来,所以对林阳,胡家都很重视,眼看着胡灵故去,生怕林阳迎娶了别人,这才紧着推出了自己的长女——胡芳华原有婚约,是因为家中并无其他更合适的人选,这才退了她的婚约,把她重新许给了林阳。

    此事王平略有耳闻,所以对胡家家主这等因为心虚所以言必称“贤婿”,以示亲近的做法采取了默认,闻言忙把大将军提醒的事情说了,“阳家中单薄,并无耳目在宫中,想要探听此事根由,还要靠岳父大人援手。”

    胡家虽是士族出身,但多年下来,家底也在逐渐变薄,为了给后代留下可传代的财富,这一代的家主很有魄力地揽过了宫中采买的差事,在宫中安插了一些人手,若要探听什么事情,比旁人便宜许多。

    家主闻言正色,说:“贤婿先回,明日我便给你消息。”

    王平应了一声,行礼离开,退出书房之后,“巧遇”了胡芳华,对方立于书房旁边的小花园中,四目相对,王平少不得又要对小娇妻说两句话,并无情爱,却也颇见温情。

    “你送来的凤钗我很喜欢,听说是你亲自画的?”胡芳华这般说着,微微红了脸颊,却又努力抬起眼来直视王平。

    如今凤形还未成为皇室专用,女子钗环多有凤凰图纹的,王平想着婚期将至,自己还未曾送过什么有意义的礼物,全都让管家代办有几分不妥,这才画了一只凤钗,让人做出送来,之后也不曾留意反馈,若不是此时提起,早已忘到脑后。

    “喜欢便好。”王平淡淡说了两句,他此时还在头疼大将军提供的消息是真是假,以及若干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布局谋划,并无多少心思说及男女情爱。

    胡芳华看出他心中有事,也不多加耽搁,说了两句话便作罢,目送他的离开。

    默默站在阴影处的嬷嬷走出一步:“姑娘,外头风大,快回去吧。”

    “嬷嬷,你说我这般做,值得吗?”

    胡芳华还在望着那道门,这门婚事本是要定给小她三岁的妹妹的,却是她自己提出对方需要的是能够马上管家的人,并且指出了妹妹年龄还小,不适合照顾孩子,一嫁过去就要做母亲,对很多女子来说也的确是不太理想的。

    为此她还蛊动了妹妹,说服她接受了自己原来的婚约,把这样一个人选让给了她……为此事,她付出良多,还背上一个悔婚的名声,若是不能……

    “我实在是太想了啊,灵姐姐那般幸福,我原以为……不想有这样的机会,又怎能放过。”因了这份喜悦,她甚至无法为胡灵的故去悲伤,旁支女而已,若非夫婿出息,恐怕一辈子都只能窝在区区临阳城,却怎那般幸运,得遇良人,过得如斯幸福?

    若是这良人是她的,这幸福也是她的,那才是好。眼帘低垂,遮住了满眼的情意,她下个月就要嫁过去了,以后便是林家妇,林家啊,林阳,夫君……
正文 第139章
    “这样么?”

    把小纸条放入砚台中,看着白洁的颜色被乌黑浸染通透,这才用笔尖挑着纸条出来,沥沥拉拉的墨色滴在桌面上,竟让王平有了些作画的灵感,干脆挑着纸条在白纸上铺洒,启承弯转之后,甩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