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名企大败局:托普检讨-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
帝国,斜阳,归人。
2004年仓皇离境前,宋如华对到机场送行的两位下属说:〃我会回来的!〃回想起两年前的托普〃十周年庆典〃……巨资包下专机、前呼后拥、处处嘉宾助兴、觥筹交错……无限风光恍如一梦,此番一去却不知几时能归,去意彷徨的宋一时语咽,极尽凄凉。
草创时期像〃水泊梁山〃,鼎盛时期像〃太平天国〃,这不仅是托普也是中国大多数民营企业无法摆脱的怪圈。宋如华真的还会回来吗?托普就只是一个〃死亡〃样本吗?
1962年4月24日,宋如华出生在绍兴平水乡长塘头村一个清贫的农民家庭。从绍兴到他的家乡,要翻越几十里蜿蜒曲折的山路,那里茂林修竹满山遍野,还要经过池塘、小河。长塘头村位于会稽山脚下一片平缓的山坡上……山洼处有一汪碧绿的水潭……据当地懂风水的老人讲,此处山形绵延如卧龙,水潭如龙珠,是个出人物的地方。
宋如华的父亲宋金根,早年读过几年书,是村里的〃文化人〃,担任大队会计,宋如华出生时,宋金根已有两个女儿。给儿子取名叫〃如华〃,宋金根和妻子的想法很朴素,自然是希望儿子将来不仅有着年少如华的容颜,还有着繁花似锦的前程。
家境的贫寒并没有影响到宋如华快乐的童年。在双亲和姐姐的照料下,幼小的宋如华非常听话,不像农村一般的男孩……调皮捣蛋、下水爬树、打架斗气,在姐姐的〃带领〃下,宋如华还时不时帮着体弱多病的母亲做点家务事,比如送水、煮饭。
那时的中国农村正处于〃文化大革命〃的前夜,充斥了各种扭曲的激情。1960年底,各地农村陆续恢复了1958年前的合作社经济制度。
一转眼,宋如华就到了该上学的年龄,对其寄予厚望的父亲深知文化的重要性,再三叮嘱他要好好学习好好读书,读书苦,但读出来了,就会出人头地。
正当大家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时,母亲的早逝让全家措手不及,悲伤的气氛犹如那夏天的滚滚乌云,把宋家的上空挤了个满满当当。7岁的宋如华有一种从山顶跌入谷底的压抑,他哭着闹着要妈妈,早早懂事的姐姐擦干眼泪,一把搂住他……
寒风扫树,落叶打肩。外面的风一阵比一阵紧,又一个冬天来了。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次高考11个茶叶蛋(1)
失去了母爱,衣服鞋子没人给做了,偶尔与同村的孩子发生争执,被人骂作〃没娘的〃,宋如华也只有咬紧牙忍住泪跑回家。轮回无常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使本应无忧无虑成长的宋如华早早体会到了人情冷暖和世态炎凉。
小学时,有两位老师给宋如华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位老师很凶,经常用教鞭和粉笔头〃教训〃不听话的学生;一位老师不凶,但爱挖苦人,是教语文的,经常对犯错误的学生冷嘲热讽。
当时,长塘头村生产队里有一个人,喂养耕牛尽心尽责,把牛饲养得膘肥体壮,受到了队里表扬。语文老师把饲养员请到教室,让其给学生们讲喂养耕牛的经验。课后,老师要求学生们以饲养员的一番经验之谈为题,自己命题写一篇文章。宋如华很自信,一会儿就写好了一篇题为〃一心为公的好牧童〃的作文,没想到,刚交上去就被老师嘲笑了一番。
宋如华的自信心遭到了沉重打击,对他而言,可能这是始料未及的,但他并没有就此灰心和放弃,放学一回到家,又连夜重写了一篇。第二天一大早,交到了语文老师手中。仔细读完这个〃决不认输〃的小男孩写的每一个字后,语文老师不禁拍案叫好,让宋如华在全班把作文朗读了一遍,文章最后还被推荐到了乡宣传栏张贴和广播站广播。
这一下,长塘头村的人都认识了宋金根的儿子宋如华;加上宋如华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此后,他还经常被村里的造反派拉去写大字报。宋如华很是自得,隔三差五向地方报纸、广播站投稿发些文章,学习读书热情高涨的他立志成为一名记者,以文章来立业扬名。因为很小的时候,他就听说当记者坐火车可以不要钱,这令他羡慕不已。
一边是纷纷扰扰的〃文化大革命〃,一边是交通不便、生活贫困又单调的山村,宋如华心中一直有一种〃走出去〃的冲动。命运只能靠自己把握,他知道,当下只有努力学习。
一次,村里放电影,这部电影因争议多而名气颇大,村里人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去看。宋如华却不为所动,端坐房中,继续看书做题,父亲劝他休息一下,去看看电影,宋如华回答:〃只要我学习好,今后有出息了,什么都会有的,何必在乎这一场电影?〃
父子对话后来被村里人知道了,都觉得宋如华胸怀大志,一定有个好前程。
1978年,因〃文化大革命〃中断了10年的全国高校招生统考得以恢复。时年宋如华16岁,他报名参加了文科类的考试。据###公布的数据,1978年全国高考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结果,被村民们一致看好的宋如华落榜了。
宋如华的心情沮丧之极,可想而知……父亲年纪一天天大了,同村岁数差不多的伙伴们都成了家庭主要劳动力,自己16岁了还在花家里的钱读书,未来那么的不可知……是放弃高考就此一次,还是继续复习来年再战,他左右为难。更难的是,父亲也建议他放弃高考,不要继续读书了,一是家里确实负担不起,二是希望他尽快接自己的班,到村里当会计;村支书也找到宋如华谈话,动员他能留在村里工作,并许诺发展他为中###员。
再三考虑,宋如华还是不愿意走父亲的老路。他写信给在乡上认识的一位文书,请他帮忙转到一个教学水平更高的高中复读;外婆给他提供了经济上的支持,宋如华如愿以偿。复读的一年非常辛苦。家里经济紧迫、自身压力大,是一个方面;另一个方面,宋如华每周还要花三四个小时走30多里的山路往返于学校和家之间。每周六吃完午饭从学校出发,到家已是傍晚。干完农活,周日,他又走路回到学校。路上要经过一条没膝深的小河,小河上没有桥,他就脱去鞋子淌过河。夏天还好,一到冬天,河水冰凉刺骨。
为了不增加家里的负担,宋如华节衣缩食,正在长身体的他本来一天能吃下一两斤米饭,但他勒紧裤腰带,只吃六七两。由于第一次高考失利,宋如华转而弃文从理,每天读书长达十几个小时,晚上学习困了,就用清凉油搽一搽太阳穴,继续学。白天,为了克制自己的睡意,他坚持坐在第一排。这种坐第一排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了他读大学。
经过一番不分昼夜的苦读,1979年,宋如华再次参加全国高考。梅花香自苦寒来,他不负众望,考上了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即现在的电子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天文物理学专业。同学兼好友李少青跑来家中告诉他被录取的好消息时,他正蹲在田里干农活……
李少青考上了浙江大学,后来出国深造,获得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博士学位,再后来成了托普集团高级副总裁、托普国际CEO,这是后话。
作为长塘头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宋如华考上大学是和古时中举人一样的大喜事,村里人纷纷前来道贺。可是,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宋如华还不知道成都在什么地方,他走得最远的地方是绍兴县城。托人打听,才从临近乡里一个参加过修建成昆铁路的人那里得到了些情况,据那个人讲,四川很穷,有的地方缺衣少食。
宋如华高兴之余,也有些失落。因为成都与家乡相距实在太远,姐姐出嫁的日子一天天临近,年迈、孤身一人的老父亲谁来照顾,他不知道怎么办。忐忑不安中,当年8月底,他辞别故乡,怀着对家人的无限依恋,与邻乡考上同一学校的一个学生一起,乘坐两天两夜的火车到了距家乡千里之遥的史称〃天府之国〃的成都。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两次高考11个茶叶蛋(2)
临行前,村里人送给他11个茶叶蛋,祝愿他能出人头地。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个农村青年的大学生活
走出嘈杂拥挤的成都火车站出站口,听着陌生的四川方言,年轻的宋如华从内心深处涌出一股举目无亲、背井离乡的悲凉之感。与自己一个寝室的同学相比,宋如华当初考入大学的自豪感很快消失殆尽……同学们不但家庭条件比自己好,高考成绩也比自己优秀。
有两件事使他深深感受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城乡差别〃。
一天,一位室友冲麦乳精喝,宋如华从来没有见过这种乳白色颗粒状的玩意,他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室友斜瞟了他一眼:〃这个都不知道?唉!〃
还有一次,寝室开水瓶里的热水用完了,一个室友搞恶作剧,把用过的洗脚水倒在了宋如华的脸盆里。宋如华从教室晚自习回来,寝室已经熄灯了,他以为是热心的室友给自己打好的水,就端到洗手间刷牙、洗脸、洗脚,刚刚洗完一进寝室,他就听见室友们在床上哧哧暗笑。后来,他才听说自己那晚上刷牙、洗脸用的是别人的洗脚水。
尽管如此,宋如华还是很快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大学期间,他最喜欢看哲学、天文学和人物传记。对哲学的深入学习,锻炼了他的逻辑思维;天文学知识的深远视野开阔了他的眼界,使思维插上了想象力的翅膀;大量阅读名人传记使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做一个成功的人。
在一次学校运动会上,宋如华脚穿一双磨破了底的运动鞋,在百米赛跑中勇夺第一,站在领奖台上,人们为他鼓掌祝贺,但没有人注意到,他的脚已被磨出了血。
大学四年寒窗生涯,宋如华克服了语言、饮食、经济拮据等一个又一个困难,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3年,一心想分回家乡的宋如华被人事处安排留校,事出意外,他想不通,人事处告诉他:〃别人想留校还没机会,你还不愿意?〃21岁的宋如华被留在应用物理系任教,并攻读在职研究生。
从此,在电讯学院里,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个身形瘦削的年轻人,衣着俭朴,戴着一副深度近视眼镜,肩挂帆布书包,日复一日穿梭于寝室、教室和图书馆之间,这个年轻人就是宋如华。当时,他还给自己定了一个〃八不〃原则……〃一不出国、二不经商、三不抽烟、四不喝酒、五不唱歌、六不跳舞、七不看电影、八不逛公园〃。
宋如华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好强做好每一项工作,虽然他的最高职务只是应用物理系基础物理教研室的工会小组长,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的积极性,在组织和参加工会活动时,他办事主动热情、利落果断,博得同事们的一片好评。在教学中,他担任了被同行视为〃鸡肋〃的《大学物理》课的教学工作。为了讲好课,宋如华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备课,熟悉到上课时间可以不用看教案;为了保证教学效果,他还反复练习普通话。
大学物理是基础课程之一,多采用大班教学的方式,一个阶梯教室中常坐满了近百名学生,教学效果容易受课堂环境的影响,被很多老师认为是费力不讨好的课程。但是,在宋如华上课的教室里,总是座无虚席,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下课时学生们常用掌声向他表示感谢。其他年级和系所的学生也慕名来旁听。在每学期的学生评教活动中,深受欢迎的宋如华总是得分最高的教师之一;在他任教的年级,大学物理的考试成绩非常优秀。在一次全校性的学生基础课评教活动中,宋如华得到史无前例的满分,一时传为校园美谈。
与此同时,宋如华还担任了电讯学院的教学试点班〃H(High)班〃(即优等生班)的班主任,工作之余他经常与学生们打成一片,谈古论今。他还主动参与和担任了一些科研项目,包括国家〃863计划〃项目、电子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等方面的课题等。
辛勤耕耘换来累累硕果。1990年,宋如华被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授予〃机电部青年教书育人特等奖〃(电讯学院隶属于机械电子工业部),当年的电子行业系统仅有一人获得此奖。由于业绩显著,他被破格晋升为讲师;1991年,宋如华再次被电讯学院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博士、硕士云集的象牙塔中屈指可数的青年教授。
在躁动的人们看来,宋如华的成功是如此的让人羡慕……不久的将来,他可能会成为一位知名的教授、专家或学者,可以著书立说,出国讲学,开展科研,培育桃李;又如此的让人觉得平淡乏味……他可能拿一点可怜的薪水,在学校里静静地生活,一直到老。
外面的世界,是一天比一天精彩,但宋如华深知,今日来之不易,想想早逝的母亲,想想现在还在山村呆着的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的父亲和姐姐,想想乡亲们送他上大学时给的11个〃出人头地〃的茶叶蛋,他暗暗下定决心,要争取拿到〃诺贝尔物理学奖〃。
山重水复的雅安〃社教〃(1)
雅安,向有中国〃雨都〃之称,相传是神话中女娲补天的地方。它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二郎山区,东邻成都,西连甘孜,南界凉山,北接阿坝,群山围绕,青衣江穿城而过。
1991年下半年的雅安〃社教〃,彻底改变了宋如华的人生轨迹。在后来由《华西都市报》与四川省科委科技人才开发服务中心联合主办的〃成功人士与卓越人才讲坛〃上,应邀发表演讲的宋如华在介绍个人成长过程时说……
〃我7岁时失去母亲,17岁离乡背井到成都求学,27岁到雅安从事社教工作,思想发生重大变化,从而萌生了下海办企业的想法,现在虽然37岁未到,但仍然能从这当中发现这个11年的自然法则。每个人命运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都存在一个隐秘的不易察觉的生命周期,发现这个周期,无疑能更好掌握自己的命运,作出合理的决策和安排。〃
一次普普通通的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接受再教育活动,最后竟成了让宋如华毅然脱下青衫转而〃下海〃淘金的一种〃宿命的力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事实上,自〃社教〃之后,宋如华一直坚信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一直在庇佑着他和他的〃托普经济帝国〃。
被学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后,让宋如华实在没想到的是在鲜花和荣誉面前,他与同事之间的关系却开始微妙起来。甚至简单的招呼都变复杂了:热情一些,别人说他趾高气扬;不打招呼,别人又批评他目中无人。有人当面冷言冷语,有人背后打〃小报告〃……
在获得一次1000元的奖金后,宋如华很〃奢侈〃地买了一台彩电,有同事因为他没有〃大方〃地请客吃饭而风言风语;在一次学校中层干部会上,宋如华代表青年教师发言,虽然得到与会者的好评和强烈反响,却遭到一位系领导的不满与批评,会后他把宋如华叫到办公室大声斥责了一顿,认为其发言不真实,并以〃还不成熟〃为由搁置了宋如华的入党申请。据说由于系领导有〃意见〃,宋如华与首届霍英东教育奖无缘,各种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活动也与其无关,甚至还有人对他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质量提出了质疑。
宋如华的心理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
1991年9月的一天,宋如华突然接到通知,他被安排到了一个32人小组去参加为期3个月的〃社会主义教育〃活动……该小组成员多为刚毕业留校或刚分配到学校的青年教师,还有几个被认为是〃不太听话〃的。而他还担任着重点班班主任,承担着几个科研项目。
被压抑已久的情绪如山洪暴发,宋如华甩下手中工作,冲到系里和领导大吵了一架。
1987年,宋如华与在成都市成华区卫生局工作的何忆红结婚成家,结婚时仅有的家用电器是电灯。新婚之家先是安在拥挤阴暗的筒子楼,后来搬到设施好一点但地势低洼的平房里。但因为地势低洼,曾在一次大雨后陷入一片深没膝盖的泽国中。
系领导通知宋如华到雅安参加〃社教〃,正值女儿宋媛媛出生不久、妻子又意外骨折住院的时候。在宋如华暂缓参加〃社教〃的请求被系领导断然拒绝后,宋如华随即对自己副教授的头衔和在学校的发展前途产生了怀疑。若干年后他回忆说:〃尽管我目睹过'文化大革命',但并不知道运动中的人是怎样受迫害的,这时我似乎第一次有这样的体验。〃
32人小组被安排的具体〃社教〃地点,是隶属于雅安地区的天全县。天全位于距雅安38公里的周公山脚下,全年降雨日平均有230余天,是四川省贫困县之一。
在社教队到达县城的头天晚上,县委、县政府举行了热烈的招待晚宴,时任县委常务副书记兼政法委书记的杨秉楠负责落实社教队在县城的对口〃社教〃工作。盛宴过后,一位干部把杨秉楠拉到宋如华的桌前,〃来来来,介绍您认识一位教授,这位是宋教授。〃看到如此年轻的教授,杨秉楠高兴地举起满满一大杯〃泸州老窖〃相敬,两人豪爽地一干而尽。
晚宴结束后,一直践行〃八不〃原则的宋如华已是酩酊大醉,他一不小心滑倒在了路边的沟渠中,冰凉的水哗哗地流着,山城秋天的树叶随风打在脸上,年近三十的宋如华不由自主地哆嗦了一下……他想起读中学时的冬天,为了赶到几十里外的住读学校,每周一大早,不得不赤脚淌过一条小河,结了冰的河水寒冷刺骨,宋如华仿佛仍能感觉到腿骨深处的寒意;想到老父亲和姐姐,想到襁褓中的女儿和腿部骨折的妻子,他忍不住泪水盈眶,作为一名副教授,自己不但不能照顾他们,反而被学校〃赶到〃了一个偏远山区……
最激发起宋如华屈辱感的,是在长途车上的一次遭遇。
1992年的元旦,在从雅安回成都探亲的车上,一个手持〃砖头式〃大哥大的暴发户一人占了两个位子,宋如华客气地请他让一下,那人瞟了一下这位戴着眼镜、衣着寒酸的年轻人,露出了满脸的不屑。他极为傲慢的态度,深深刺伤了宋如华的自尊心。
在〃社教〃期间,宋如华思考了很多问题,对自己副教授的头衔及高校从教的前途,他从怀疑到动摇,从动摇到失望,就在绝望之时,另一条可选择的道路吸引了他的目光……创业!留在天全县创业!一边〃社教〃,宋如华一边对天全县丰富物产的市场需求进行了调查。3个月,很快就过去了。在结束〃社教〃前,胸有成竹的宋如华主动向县领导表达了希望留在天全创业的想法……宋如华保证3年内让县财政收入翻两番,甚至可以立军令状;他还表示愿意承包经营一家天全县效益不好的亏损企业,并保证在短期内实现扭亏为盈。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山重水复的雅安〃社教〃(2)
〃人才难得!〃县委向学校迅速通报了这一情况,但是,校方明确表示了反对。
1992年1月,带着遗憾,宋如华回到了成都。值得一提的是,正是〃社教〃让宋如华结识了多位后来在其〃托普经济帝国〃担任要职的伙伴……
杨秉楠:天全县委副书记,后任托普集团副总裁、教育集团负责人;
李智:社教队队长,〃社教〃期间与宋如华同住一间寝室,后任托普集团副总裁、总裁、上市公司托普软件董事长、集团董事局副主席等职;
陆兆祥:社教队成员,后任托普集团副总裁,上市公司炎黄在线董事长;
周抗:社教队成员,托普最早的3位创始人之一,后离开。
第二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下海〃!妻子的渠道
历史的车轮终于驶进1992年。
宋如华悉心观察并体会着每一个细节的变化。然而,电子科大校园里的一花一草,仍如往常一样盛开、吐绿,似乎永远都不会有什么改变。〃谁来认可我的价值?我未来的路到底该怎么走?什么是成功的人?〃宋如华不断给出答案,又不断否定了自己的答案。〃社教〃完回到校园的他,并没有回应用物理系工作,而是被调到了新成立的〃电子科技战略研究所〃。
看着报纸、电视上不断涌现的〃万元户〃和不断〃下海〃经商的知识分子,〃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宋如华也开始动起了脑筋,但做什么、怎么做,一直让他拿不定主意。
通过妻子何忆红在成都市成华区卫生局的关系,宋如华批发回来一些啤酒,就摆到学生宿舍门口去卖,有认识他的同学和他打招呼,宋如华顿时面红耳赤、非常难为情,连叫卖都顾不上。一气之下,他把啤酒都搬回家,全部自己〃消化〃掉了。后来,看到别人赚了钱,他还买过一台榨甘蔗机,榨汁来卖,结果也是没成功。
到底做什么才能有成就感呢?宋如华不断试验并不断积累着经验。
思来想去,宋如华对计算机业还是抱有最大希望。想当初他刚毕业留校任教时,年轻教师中最有钱的,就是那几个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公司打工兼职,结婚时个个都有彩电、洗衣机等〃新家电〃,大家都非常羡慕他们……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宋如华于是找到了电子科大总务处副处长陈德利……在〃社教〃期间,陈德利及其家人主动帮忙照看他家里,两家关系非常融洽……听完宋如华计划开办电脑公司的想法后,陈当即表示支持,并愿意尽自己的所能来助宋如华一臂之力。可是宋如华本人的计算机知识比较有限,于是,他又找到了原社教队成员周抗……周是计算机系毕业生,在学校计算机中心工作。三人一拍即合,决心共同创业。
据知情人士透露,1992年后,宋如华其实一直没有正式辞去电子科技大学的工作,所谓〃创业〃、〃下海〃或〃弃教从商〃,实质是〃停薪留职〃…… 即每年上缴一些钱,保留工资待遇和工作岗位,平时喜欢做生意就去做生意,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创业的第一步,要先注册公司。于是,宋如华又找到了妻子何忆红的同学、在成华区人事局任职的戴礼辉帮忙。1992年3月,营业执照办下来了,新公司名叫〃成都市成华区托普电子科技发展公司〃,注册资金125万元,其中宋如华、陈德利各出了现金2500元,合计5000元。因当时政策规定,带有票据的货物也可作为资本计入注册资金,宋如华他们就想办法暂时借到了价值12万元的货物及票据。就这样,注册资金基本到位。公司注册性质为集体所有制企业,挂靠在成华区老龄委。
〃三个人、5000块钱〃的创业故事,以后每每忆苦思甜时,宋如华都要讲起。那么,公司名字为什么叫〃托普〃呢?原来,这是一个集体智慧的产物。
刚毕业留校时,宋如华经常与住同一层楼的年轻同事们一起〃摆龙门阵〃,其中有一个人姓任,是个典型的书呆子,大家都开玩笑地叫他〃教授〃,〃教授〃翻译成英语是〃Professor〃,大家就称他为任〃P〃。后来有人说,如果要办公司,公司的名称干脆就叫〃TP〃,十个(教授)〃P〃,但是在高校中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后才能当上教授,大家就在〃TP〃之间加了一个〃O(Old)〃,即〃TOP〃……〃Ten Old Professor〃。如何翻译成汉语呢?
单纯从表面看,〃TOP〃也是一个英语单词,是〃顶峰、顶尖、卓越〃的意思。一个学数学的同事建议用〃拓普〃,而且与一些世界知名的IT企业如惠普、夏普等音近,但是后来发现已经被注册了,于是就改成〃托普〃。
不能不提的是,没过多久,为〃托普〃公司注册立下汗马功劳的戴礼辉也加入了宋如华的团队,后任托普集团资深总裁、上市公司托普软件董事长、成都海思凯董事长等。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骑三轮车送货的教授
要技术没技术,要背景没背景,呱呱坠地的托普,举步维艰。
公司办公室临时设在宋如华的家中,他负责〃跑〃业务,陈德利负责〃办公室〃工作,周抗负责技术工作。因为心里也没底,宋如华决定从〃串串生意〃(成都方言:即倒买倒卖)做起……寻找到需要电脑的用户,再从销售电脑的商家手中调货,中间赚一些差价。可是当时账上的5000元钱,买一台电脑主机都不够,只有赊账,先拿货,再付钱。可是别人凭什么相信你呢?宋如华电子科技大学的教授身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托普的第一笔生意,是宋如华在自己工作过的应用物理研究所做成的。大家都是熟人,生意很快就谈定了,托普卖给研究所两台386电脑,一台8000多元钱,每台赚了800元钱,两台共计赚得利润1600元。这与当时每月一两百元的工资相比,已经算是一大笔钱。为了多做些生意,宋如华凡是见到认识的人就自我介绍,自己办了一家公司,能不能帮忙介绍些生意。有一次,经原社教队成员陆兆祥介绍,宋如华卖给学校图书馆一台UPS电源。
相较而言,这些都可算是〃天上掉馅饼〃的买卖。大多数情况下,和许多小公司的境况一样,宋如华是骑着自行车拜访客户,在形形色色的人面前坐冷板凳、吃闭门羹……
初生的托普是渺小脆弱的。有一次,宋如华找了个三轮车夫去城郊外拉货,在一段下坡路上,〃三轮车〃速度很快,转眼就要看不见了,他心急如焚,拼命追赶,追得他浑身大汗,终于在一座立交桥下面追到了那辆三轮车。虽然是虚惊一场,但如果一车货找不回来,宋如华非常清楚,对托普公司将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为了节约成本,宋如华率先学会了骑三轮车,像街头的三轮车夫一样,戴草帽顶烈日、穿大衣冒严寒四处送货。骑三轮车是一门技术活儿,对初学者来说,车把又松又活很难掌握,车的重心在中间,既要把握好龙头的方向,又要用力得当,否则很容易原地打转甚至翻车。第一次骑三轮车送货,宋如华把头压得低低的,生怕遇到熟人,偶尔被熟人看到,打个招呼,很快又低下头继续骑车。他在心里不断地给自己打气:蹬一下一毛钱,蹬两下两毛钱,一百下就是十块钱,每蹬一下就又向赚钱的目标前进了一步。
后来,宋如华骑过的三轮车被托普集团档案馆收藏,作为创业精神的象征还被复制了两辆,分别摆放在上海和浙江嘉善的托普集团展示厅。
当然,也有人讥笑宋如华,说堂堂大学教授,斯文扫地,竟沦落到蹬三轮、卖苦力,丢人!宋如华没有理会这些冷言冷语,而是更加激励自己。在办公桌的玻璃下,他压了个小条幅……〃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后来又改为〃吃得苦中苦,争得强中强〃。
为了生存,为了尽快完成资本积累,宋如华想了很多办法,他说……
第一个办法是〃借鸡生蛋〃。靠公司或个人的信用,利用别人的钱做生意,即做别人的代理。没有钱,没有人,怎么办?创业初期,为了发展,必须采取必要的手段,我称之为〃善意的欺骗〃,或者叫〃友好的欺骗〃。这种〃欺骗〃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