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综]数风流-第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作者有话要说:最后一段话表述得还不够清楚,大致解释一下。

郭嘉的意思是,如果最终判断下来,还是屠城比较有利,那么也不需要犹豫,屠就屠了。但是在此之前,不能用谋士冷冰冰的眼光从战术的层面上计算得失,而应该把城中的每一个百姓都当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来看,充分认识到生命的可贵。这是一种勉励自己上进,逼迫自己做得更好的办法。

打一个比方,假设他原本能发挥出90%的才智,而且他自己也认为自己只有90%的才智,那么在这种心态的压迫下,他就很有可能会突破自己,发挥出100%甚至110%的才智。

王琅就是在给他下暗示,告诉他不要满足,一定可以想出更好的办法;勉励他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敦促他进步。

第50章 忙里偷闲

王琅的用人原则颇有点向后世的无良资本家看齐;不把人的才能压榨到极点就不开心。

好在东汉民风淳朴好人多;被她这样努力压榨之后,不仅不觉得苦;而且纷纷觉得她了解自己的才能;加倍努力工作。

如此一来,反倒是身为无良资本家王琅的有些不好意思;干脆为手下属官提薪提待遇,组织月度休假。

东汉官员的工资制度是“半谷半钱”。以王琅为例;她现在的官职是平西将军、南阳太守。平西将军秩中二千石,月俸为钱九千,谷七十二斛;南阳太守秩比二千石;月俸钱五千,谷三十四斛,合计每月可领一万四千钱,一百零六斛谷。

一个成年男子一月的口粮是一斛半至三斛,所以王琅的月俸大约足以保证五十人吃穿不愁。除此以外,每年腊月,她还应该能领到朝廷发放的年终奖,包括钱、牛肉、粳米三样,加起来差不多能抵得上她一年的工资。

然而,考虑到荆州物资充足,商业发达,粮食、布帛的价格都很便宜,王琅在郡内改革了工资发放制度,从半谷半钱换成二谷八钱,鼓励这些人使用铜钱,促进商品流通,也方便政府从中抽税。

而在意识到属下官员的工作效率高于通常标准之后,王琅又在工资里增加了酒、纸、茶三样消耗类奢侈品,每月选择其中一样,轮换发放。

酒是蒸馏后重新掺水勾兑的蒸馏酒,度数和同时代的酒水一样低,胜在晶莹澄澈,卖相太好,大受荆州人欢迎。

纸是用黄檗汁染色涂蜡后的硬黄纸,薄匀光细,莹滑艳美,而且可以避虫蛀、防霉湿,最适合善书者用来临帖作字。

茶是蜀郡青城山出产的青城茶,外形秀丽微曲,白毫显露,香浓味爽,汤绿清澈,经王琅大力推广提倡,成为蜀、楚商路开辟后的高价流通物之一。

这三样物品之中,蒸馏酒是太守府的垄断物,从来不在市面上销售;硬黄纸被王琅限制产量,向来供不应求;青城茶同样产量有限,在市场上售价不菲。一经发放,立刻引来如潮好评。尤其是不在市场上贩售的蒸馏酒,因为有钱也买不到,最受王琅麾下属官喜爱。

无论自己爱不爱饮酒,有资格拿到酒就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摆在家里非常之有面子。因此,尽管有很多头脑灵活的商人愿意出高价收购,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根本不卖。

至于月度休假,也就是每个月组织大家一起出去玩一次,唱唱歌,弹弹琴,饮饮酒,爬爬山,缓解一下一个月以来高强度的工作,放松一下心情,加强内部团结。

汉末习俗,宴席上最珍贵的肉食应由座中地位最尊贵的人亲自分割,传给众人食用。为了激励手下官员做出成绩,王琅便将这个分割的位置让出来,让给政绩突出的文官、立下战功的武将或者谋略奏效的谋士,因为只有一个名额,就看谁能拔得头筹。余下的人则尽可放松,开开心心游览赏玩。

唯一的例外是今天这种情况。

“公子可知这几日襄阳城内最热议的笑话是什么吗?”

王粲执刀将一盘热腾腾的牛心炙分割好,第一块递给坐在主位的王琅,余下依次分递完毕,这才空了下来,向王琅说起襄阳城内的一些趣事。

王琅挑了挑眉,凑趣道:“喔,什么笑话?”

为了显示自己重视人才之意,新投靠的士人第一次参加游宴时,被特许享受本属于主人的执刀分食机会。王粲的官职虽然还挂在刘表幕府,刘表却同意把人借给女儿用上几天。正所谓王琅借萌物,有借无还,这人既然已经落到王琅碗里,王琅自然没想过要再把人放回去,直接当自己人对待就好。

见坐在附近、听到他与王琅对话的几人都停下动作,等待他的下文,王粲清清嗓子,正色复述道:“南阳士子在学业堂就学,言称公子为南阳人。为他是何道理,答,公子为南阳守,自然是南阳人。”

坐在王琅下首的几人先是静了静,随后爆发出一阵哄然笑声,乐不可支。

这段话背后有个典故。

大约在两三年前,刚刚赶走袁术不久的王琅提拔了几名以赵俨为首的外地士子。向来喜欢排外的南阳人对王琅的举动颇有微词,劝说王琅外地士子多有异心,不宜重用,被王琅付之一哂,回答:“入了我的幕府便是我的人,与本地外地有何干系?”

这般蛮不讲理的土匪逻辑让当时前来劝说王琅的南阳士子和他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谁曾想上梁不正下梁歪,经过两年的适应期,南阳人渐渐习惯了王琅的逻辑,有样学样,直接对外宣称王琅是南阳人,理由与王琅如出一辙——在我们南阳人的地盘上做太守就是我们南阳人的了。

这下连王琅也目瞪口呆。

失语良久,只能微微摇头,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好的不学学坏的。

郭嘉几乎笑得软倒在荀攸身上,攀着他的肩膀道:

“这下你该气顺了吧,天道,哈哈,天道好轮回啊,哈哈哈哈哈。”

荀攸继续维持自己的木头脸,吃菜。

自从听说荆州要对益州用兵之后,他就对蜀郡太守的位置没多少兴趣了,一路随军,见识王琅以破竹之势连战连胜之后,他已经打定主意留在荆州划水了。

奈何周围所有人都在努力工作,就他一个划水的特别显眼,不符合他大隐隐于朝的做人原则。在心里哀叹一声,荀攸随波逐流地努力起来,加入司隶攻略的编写组,而且一个不小心混成了组长,人生真是充满了未知和意外,尤其是在遇到某只乌鸦之后。

想到这里,荀攸不动声色地向旁边移了移,把罪魁祸首扔到地上。

郭嘉:“……扶我起来,不然拿你的酒菜给我陪葬。”

他才不是吃货!

汹涌的弹幕再一次溢满脑内屏幕,荀攸面无表情地将手伸向郭嘉食案上的酒壶,某只刚刚还躺在地上装伤残的乌鸦立刻跳了起来,直扑酒壶死死护住。

王琅并没有看到这边发生的小插曲,她的目光落到了王粲下首的裴潜、司马芝身上。

这两个人都是她想挖很久的人才,但是她一直很忌讳主动到襄阳挖角,后来又忙着攻取益州,没来得及安排动手,没想到现在两个人主动来投靠了。

笑了笑,她问:“文行、子华,在南阳可还适应?”

裴潜以善于处理边事闻名后世,调任兖州刺史时,连曹操都对兖州整齐的军阵赞叹不绝,特别加以赏赐,看人的眼光也非常准,能够量才任官。王琅先把他划到了武职的一边。

司马芝以依法办事,善于断案闻名。在曹魏历任大理正、甘陵等郡太守、大司农、河南尹等,被王琅划到了文职的一边。

比较有意思的是,司马芝妻子的伯父是董昭。

董昭这个人先被袁绍任命为钜鹿太守,继而兼任魏郡太守,但在兴平元年,也就是今年,袁绍听信谗言欲治董昭的罪,董昭找借口脱离袁绍,被张杨留在河内,做了张杨的谋士。这倒没什么。关键是曹操统领兖州,想借道去见汉献帝,张杨不肯,但董昭极力劝说他答应,又替曹操写信给长安的各个将领如李傕、郭汜等人,根据他们的地位轻重不同,分别表示殷勤友好。也就是说,曹操之所以能够成功地将献帝迎到许县,董昭在其中立下了主要功劳。

王琅既然有心拿下司隶,该如何对待天子也就成了一个极为麻烦又至关重要的问题。

几次内部会议中,赵俨、郭嘉都建议将天子迎入南阳,荀攸则认为应该迎天子于洛阳,双方各有理由,王琅目前还没拿定主意。但不管怎么说,先通过司马芝这条线搭上董昭,尝试着渗透司隶总是没错的。

裴潜与司马芝对视一眼,司马芝向他微微颔首,示意他先说,裴潜也不矫情,面向王琅道:“南方都会,宾至如归,何况有公子垂爱。潜只恐才智不足,辜负公子的厚待。”

裴潜虽然出身河东著姓裴氏,但却不是裴氏嫡子,而是妾室所生,没有舅氏可以依靠,又不得父亲裴茂欢心,因此常常自感出身微贱,生活上也过得颇为清贫。南阳官吏待遇优厚,本就是全国所无,更何况有王琅的看重,待遇较以往大为不同,裴潜虽然更愿意用行动回报,也免不了说出感激的话。

王琅向来不愿听人面谀,这个程度刚刚好,因笑道:“我自信不会看错人。”又看向司马芝,“伯然前天还跟我提起子华,称子华上任半月内调停十场诉讼,殊为不易。”

南阳豪强一贯喜欢欺凌百姓,被执法严明的赵俨在王琅的支持下狠狠打击过几次,不敢再滥用死刑,而通通告到官府。比如某某家失窃牛羊牲畜,怀疑是附近农人偷盗之类案件层出不穷,调查起来非常消耗精力,令不少官员头疼不已。

因王琅提起工作,司马芝正容答道:“恕芝直言,以强凌弱易,以弱告强难。处罚罪行的失误,大多失误在用刑过分苛刻残暴上。调停诉讼、宽恕嫌犯是为了执政宽大简便,发扬使人民容易服从的道义,申、韩之失,正在此处。”

汉末断案,官府往往会对嫌犯拷打用刑,获取供词。司马芝认为被状告为嫌犯的大多是斗升小民,本身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或劝解原告撤诉,或宽恕嫌犯,而对豪强犯法则执法严格,大加抑制。上任短短半月,在南阳郡已经是出了名的清正亮直。

王琅微微点头:“此言甚善。”

拷问嫌犯、屈打成招的事情直到王琅所在的时代依然屡见不鲜,如司马芝这样抑制豪强、宽恕小民的类型实在太过少见,用得好可以破开局面,因此王琅公开表达支持的态度,加以保护。

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有话要说:献帝东迁是196年的事情,33拿下益州回南阳是194年,想了想,还是提一下中间两年发生的事情,所以修改了这一章末尾的部分。

今天赶作业没有更新_(:з」∠)_

然后光棍节快乐=3=

第51章 豫州黄巾

兴平元年;八月。

京师自四月起滴雨不降;一斛谷卖至五十万钱天价,一斛豆麦二十万;百姓相互食啖;白骨和污秽堆满道路。惨况之烈,令人不忍卒听。

同年六月;兖州蝗虫大起。与吕布争夺兖州的曹操军严重缺粮,曹操的谋士程昱于是在自己治下东阿县强夺粮食;为曹军供应了三日军粮,其中据说夹杂了不少以人肉制成的肉脯。这般主动残害同类充食的性质却比百姓相食恶劣百倍,听来令人毛骨悚然。

两月之后;双方皆耗尽粮草,不得不休战罢兵。

相比之下,荆、益两州的百姓无疑都浸泡在甜蜜的幸福中。

荆州境内虽然陆续接纳了近百万流民,但胜在境内安稳,土地广阔,主政的刘表父女又都注重农事,通过组织流民开垦荒田、选拔其中青壮充入郡兵等一系列井井有条的安排,不仅没惹出乱子,反倒使荆州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关中地区的干旱对水系丰富的南方影响不大,徐、兖一带的蝗灾止步淮汝,荆州迎来刘表父女到任后的第四个丰年,堆积如山的粮食从仓廪中溢出,各种物资全部储备充足。

就任蜀郡太守的杜畿设计降低刘焉旧部赵韪对自己的戒备,暗中与甘宁约好信号,趁赵韪举兵叛乱时将之一网打尽,迅速稳定蜀中局势。在此之后,终于可以放开手脚恢复民生的杜畿无愧史书对其的褒赞,将郡中事务开展得有声有色,商旅在蜀、楚两地间络绎不绝。

万事俱备。

用手指轻轻敲了敲案几,郭嘉从杂乱堆积的竹简中抽出一卷,摊在案几上重新研究起来。

“郭军师,公子召集议事。”

没看多久,屋外有人叩门,郭嘉轻敲案几的动作停下:

“就来。”

因为是临时召集议事,与会者主要是就在宛城办公的属官。郭嘉到的时候向厅内略略一看,赵俨、荀攸、王粲已经到了,便迈步直接往荀攸的方向走。

不多久,魏延、徐庶一起入厅,随后是益州之战中被招揽的巴郡人严颜,新来投效的河东人裴潜。

赵俨是南阳郡丞,大小事务均沾;王粲为将军主薄,参机要,做书记;其余都是武职,看来是要商量兵事。

猜出会议议题的大概方向,郭嘉精神微振。他主管情报,近期并没有收到什么特殊消息,只能是出现突发情况,由信使直接报给王琅。而以今日的会议规模与王琅一贯的习惯,决断就在今日。

要用兵了。



王琅进入议事厅的时候,在召集之列的诸人均已到齐,各自落座之后,她开门见山道:

“叶县急报,颍川黄巾黄邵、何曼入寇抄掠,诸君以为该如何应对?”

天下皆乱,荆州独全。颍川黄巾有胆子进犯南阳,纯粹是因为南阳郡富得流油,哪怕是从指甲缝里漏出来一点也够只劫掠不生产的黄巾吃个大饱。

不过,自从击退孙坚、袁术、吕布,攻克益州之后,王琅善于用兵的名声已经天下皆知。颍川黄巾的首领不仅特意避开文聘驻扎的鲁阳,而且只挑叶县周围的乡、里打劫粮食,杀人放火的事情一件也没敢干,就怕激怒王琅,跨境发兵,顺手把他们这帮黄巾给剿了。

听王琅问该怎么对付黄巾贼,即便是不太通军事的王粲也知道她问的不是该怎么防御,而是问要不要出兵颍川、汝南,或者干脆连豫州也一起拿了。

豫州夹在荆、扬、徐、兖、司隶之间,自然而然沦为各方的战略缓冲地,朝廷选派的豫州刺史郭贡才能平平,不能很好地控制豫州,境内颍川、汝南两郡一直有黄巾盘桓。拿下豫州,就意味着直面争夺兖州的吕布曹操、盘踞扬州的袁术、受徐州牧陶谦邀请驻扎小沛的刘备,考虑到豫州本身亦被黄巾破坏得十分残破,这么做是否划算就很值得思考了。

然而,出乎王粲的意料,几乎是主位上话音一落,大厅里就响起一片建议出兵的声音。喊得最响亮的魏延也就算了,他是巴不得天天打仗的,剩下的赵俨、郭嘉、徐庶竟是异口同声建议出兵,再看没有说话的荀攸、裴潜,表情上似乎也是赞同的。

“何仪、刘辟、黄邵、何曼众各数万,初应袁术,又附孙坚,孙坚死后,便在颍川、汝南一带为寇,今斗胆进犯南阳,愿公子遽击之。”

赵俨最先开口,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态度之后,将出风头的机会留给郭嘉、徐庶。

郭嘉与徐庶对视一眼,徐庶微笑颔首,示意由他来说。在遣词造句、煽动人心上,他自认不如郭嘉,这种劝服主公的任务交给郭嘉把握更大。

郭嘉明白他的意思,颔首致意之后站了起来,面向王琅陈词道:

“诚如伯然所言,今贼来犯我,我击之,虽越境亦义顺,此其一也。”

黄巾在颍川、汝南盘桓不止一日,颍川刺史郭贡不能平叛,现在殃及到了南阳郡,南阳军越境平叛在道义上是正义的。

“颍、汝两郡士人百姓流入荆州者不计其数,我军对彼了如指掌,此二也。”

公达、伯然、元直和我都是颍川人,对颍川知根知底,汝南郡的情况也全在我方掌握之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是立于不败之地。

“我军粮秣充足,兵强马壮,军士皆踊跃争战,此三也。”

拥有充实的军略物资,士兵们训练有素,后方也很稳定,这是谋取胜利的资本。

虽然只是被抢劫粮食,既没有人员伤亡,也没有田产房屋损失,被公子你宠坏的南阳人还是觉得遭受了天大的委屈,军士们义愤填膺,请求教训贼子,这是军心可用。

“曹、吕争夺兖州甚急,今取颍、汝,彼既无暇他顾,亦丧失退路,此四也。”

曹操和吕布为了争夺兖州相互攻击,现在取下颍川、汝南,只会让两人背水一战,这是不可失去,不会再有的良机。

“二袁拳脚皆绊,陶谦自护且不及,天予不取,反受其咎,此五也。”

袁绍受困公孙瓒,袁术陷于江淮,徐州牧陶谦连保护自己也很困难,这是上天送给公子你的东西,如果你不要,反过来就会受到灾害。

“西都有殽函可恃,雒阳有虎牢屏东,颍川可翼东南,此六也。”

长安可以凭借崤山、函谷关的天险拒敌,雒阳可以依仗虎牢关作为东方屏障,东南方则用颍川护翼。如果日后要迎接天子到雒阳,这是必须控制的战略要地。

“必胜之战,利倍于弊,唯公子定夺。”

道理已经说完了,打还是不打,全听公子你做主。

一番话说得场中众人连连点头,魏延更是直接离席出列,来到厅堂中央抱拳请战道:

“公子取颍汝,末将愿为前驱!”

魏延在这里耍了个小聪明,说是为前驱,其实以黄巾乌合之众的战斗力,他这个前驱就能一口吃掉,独吞战功。

在场众人都是人精,他的这点小九九谁也瞒不过,矜持点的给他留个面子不揭破,与他关系熟络的徐庶则直接哈哈大笑起来。

魏延的脸红了红,但看一眼腰间佩戴的勋刀,脸皮又立刻厚了起来,在众人的笑声中坚持请战。

所谓勋刀,原是王琅弄出来奖励将领的东西。

南阳郡的冶铁业本身就极其发达,韩暨接手之后又加以改革,现在生产出来的器械已经是天下顶尖水平。

王琅见有此基础,便画了几张兵器图纸,吩咐匠人打造。其中之一名为勋刀,专门奖励有功之将,不仅锋利无匹,实用价值高,外观上也非常美丽。比较特别的是,刀的护手部位留下了一圈镶嵌空位,每立下一次重大战功,就可以在护手上镶嵌一颗金质星星。

魏延的勋刀上现在镶嵌了两颗星星,由他伏击吕布、奔袭绵竹的两次战功得来,是王琅麾下诸将中星星数量最多的。魏延对此引以为傲,将爱不释手的宝贝勋刀天天带在身边,连睡觉也不放过,并且整天琢磨着怎么在护手上增加几颗星星。两颗虽说配了一对,不至于太孤单,但到底还是太少不是?

王琅顺着他的目光也看到了那把勋刀,因为魏延爱显摆,绝不肯让任何东西遮住他勋刀上的星星,因此佩戴时特意固定住方向,让星星始终能亮在前方,星星是纯金质地,在阳光下金光闪闪,耀花人眼,想忽略都忽略不了。

王琅无奈地摇摇头,给他泼了桶冷水:“我准备招降。”

魏延的脸一下子垮了下来,怏怏退回原位,神情之沮丧,把众人都给逗乐了。

笑闹之后回归正题,分配作战任务。

根据负责刺探并整理情报的郭嘉言,何仪、刘辟、黄邵、何曼四人之中,以刘辟、黄邵二人最为桀骜,这次兴兵寇境的也是这两人率领的部众。

因为王琅已经发言表示要招降,谋士们给出的计策也以此为基准,建议先佯装轻敌,诱使刘辟、黄邵掉以轻心,主动出阵,再挥师击破两人,威慑剩下的何仪、何曼两人。当然,最好的结果是何仪、何曼也中计,然后用前置重骑兵、后置轻骑兵的尖刀部队割裂阵型,直接结果四名贼首的性命,收编失去首脑的黄巾。

但这却是实际战场上变化万端的事情,安排任务时只要定下大概方略,善择其人即可。

以益州之战中投靠自己,尚未在荆、豫显名的严颜为将攻取颍川汝南,勇猛雄豪、因伏击吕布而在关中声名大涨的魏延镇守西线,防止李傕、郭汜部趁机兵出武关,抄掠南阳,三下五除二分配完任务,王琅结束会议,开始提笔给刘表写信。

九月初十,兵锋推进到陈留、谯国西方边界的王琅在军帐中接到一条消息。

被南阳军击溃东逃,流窜进谯国境内的黄巾贼首黄邵被当地一名壮士擒住割首,现在那名壮士带着黄邵首级前来投效,人已至营门口,负责把守营门的卫士请她定夺该如何处理。

王琅愣了愣,丢下手中正在读的竹简跑出帐外

作者有话要说:

当初做的姜尚人设,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第52章 汝颍奇士

身高是古人衡量美丑的重要标准之一;于男子而言;七尺算标准,七尺五算佳;八尺算上佳;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长人”而异之。虽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前各国尺度单位不同;但大体上是在一米九左右。

另一个为人重视的标准是腰围;这是冷兵器时代一个人武艺高低的直观体现。所谓一力降十会,无论用不用兵器,力气大总要占些便宜。而想要使用重兵器;必须靠腰力支持;腰壮气便足。

许褚长八尺余;腰大十围;是时人以为最标准彪悍的猛士身材,再加上容貌雄毅,一身血污,手里还拎着一颗血淋淋的人头,仅仅在营门口站着,就有藏不住的血腥悍勇之气。

他是豫州州治谯县人,少年时在家乡聚集了数千户人家,共同抵御贼寇,有一次因缺粮与贼寇用牛交换粮食,牛到对方手中后又跑了回来,于是单手倒拖牛尾走了百步,贼寇大惊,不敢要牛就走了。从此淮、汝、陈、梁之地,听到他的名字都感到畏惧。

这次南阳兵越境剿灭颍川、汝南黄巾,其中一股溃兵慌不择路,东逃沛国,被他探到形迹,率领部曲逮了个正着。黄巾贼中的为首者高喊自己是黄巾首领黄邵,连声请求饶命。许褚鄙视他的为人,直接一刀砍下,让部曲回庄等待,自己提着黄邵首级来到军营,准备投军。

在营门口等了一会儿,忽听营中有些喧哗,许褚好奇地抬头望了望,便见营中疾步走出一人,黑衣戴冠,步履生风,腰间革带上悬着宝刀美玉。眉目尚看不清,通身的威严贵气却不言自彰,不晓得是多大的官。

他这人也有些痴气,看到人了还傻站在营门口探头探脑张望,把原本被他雄壮身材震撼住的营门士吏彻底激怒:“竖子无礼,见到将军——”

话到一半,被快步赶到的王琅用笑声打断:

“虎士来何迟也!”

随王琅一起出帐,落后王琅一截的王粲这时也到了。他的身材本就比寻常男子要矮一些,站在长八尺、腰十围的许褚面前不由倒吸一口凉气,由衷赞叹道:“真虎士也!”

许褚对“虎士”这个名号喜爱得抓耳挠腮,却不明白王琅的意思,有些奇怪地问道:“吾砍下贼子的狗头立马就来此投军,怎生会迟?”

这话言辞粗鄙,然王粲被他这股纯净痴气打动,竟没有拂袖离去,而笑道:

“将军是夸汝勇猛如虎,恨未能早点见汝呢。”

这回许褚听懂了,摸着头傻笑一声,提起黄邵首级:

“此狗贼求饶时自称黄邵,被吾一刀砍了,献予平西将军。”

随后忽然反应过来,一脸惊奇地看向王琅:“君也是将军?”

汉时将军之号极其尊贵,即便近十年来战火四起,添置了许多杂号将军,如王琅这般年轻却已拜将者依然世间罕见。

王粲哈哈大笑:“平西将军就在汝眼前,汝竟不识么?”

“君为刘平西!?”

看着许褚瞬间瞪大的牛眼,王琅也笑了笑:“正是。虎士来投军?”

虽然和想象中平西将军的形象差了十万八千里,不知道为什么,见到人以后,许褚竟觉得将军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对。惊叹一会,想起对方刚才的问题,立刻抱拳行礼道:“闻将军善养民,能爱人,故携部众来投。”

他这一抱拳,手中拎着的黄邵首级就落了地。自有军中士吏捡起首级,交由认识黄邵的黄巾俘虏验看。

王琅却没有多看首级一眼,向许褚笑道:“今日不喜得黄邵,喜得卿也!还请虎士入营说话。”

自入豫州以来,奔着刘表与她善养民名声而来的百姓不计其数,没想到连许褚这样闻名淮、汝、陈、梁之地的壮士都因此投奔。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奇怪,对于不愿离开故土的乡人而言,得到一个善于养民、能够爱民的官员自然是天幸之事。南阳兵算是越境击敌,理论上来说应该在击退黄巾之后返回南阳,然而两郡的百姓都声泪俱下地请求她不要返回,便是这个道理。

话又说回来,乱世中除了这两条,最重要的其实是善于用兵,能够击退来犯之敌,保护境内安宁。许褚之所以只提前两条,大概是觉得以自己的武勇,不需要考虑这些?

王粲头脑中想的事情却与她不同。

他近日发现一个现象,身边这名公子虽然一直着男装,但并没有刻意掩饰自己的性别。奇怪的是所有新来投效或是初次见她的人都好像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或者是最初意识到,很快又忘记。

他想了一两日都没有头绪,刚才突然明白过来。

大概是这位公子的言谈风度太过让人心折,而且总善于掌握主动。与她交谈的人纵然一开始各怀心思,两三句话之后却不知不觉被她主导,顺着她的话题思考,自然而然忘却先时顾虑。

真是天生的英雄之率。



四名黄巾首领悉数被击杀,颍川、汝南两地基本平定,身为颍川人的三位军师被轮流放了两天回乡假。虽然三人均表示家人已被接到南阳,不需要放假,但王琅本就抱了假私济共的念头,打的是让他们这些本地人看看家乡变化,回来给她交报告的念头,因此没有理会。

同属颍川郡,郭嘉是郡治阳翟人、荀攸是颍阴人、徐庶是长社人,三地在黄巾之乱中遭受的破坏不同。比如阳翟就被颍川黄巾首领波才攻破,长社则因皇甫嵩的火攻之计得以保全。

然而十三路诸侯讨董后,位居九州之中、农田极多的豫州成为各方势力竞相争夺的地盘,孔伷、孙坚、周喁、刘备、郭贡均曾被任命为豫州刺史,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张济等抄掠颍川、周喁与孙坚在豫州相互攻打、颍川汝南一带黄巾趁机作乱,几场大仗打下来,豫州就像被梳子梳过,又被齿更密的篦子篦了一遍,十室四五空。

从繁华富庶的南阳回到凋残破败的故乡,对比之下,感触更深,即使是常常用冷酷心境计算得失的谋士也不能不为之伤怀。

陆续从故乡返回军营的三名颍川人相顾默然,谁都没有开口的情绪。

倒是刚陪王琅在汝南逛了一圈的王粲看见了,很富有牺牲精神地安慰道:

“汝颍一带的情况还算不错,想想兖州,该知足了。”

兖州先有曹操、吕布交兵,后有蝗虫肆虐,连用人脯充军粮之事都出来了,民间的惨象自不待言。以他的印象,最坏是落到程昱手上,其次吕布,最好则是荀彧治下。不管怎么说,荀彧的人品还是比较值得相信的。

而他的故乡,也是刘表的故乡,现在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