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5岁上北大-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幼儿园“逃学”后,因为实在没地方去,在爸爸妈妈的“忽悠”下,我便同意试着提前一年上小学。后来的母校“红旗小学”接受了我。按现在的理解,这也算是“因祸得福”了。但是,没有基础的“福”,我又怎么消受得起呢?
如你所料,在初入小学的那些日子里,我是个糟糕透了的孩子。
科技课上,同学们总能做出像样的发明,而我往往一无所获。什么电源,电池,马达,录音机,杠杆……几乎所有同学都对这些玩意儿无师自通,只有我很难理解这些东西。比如,某节课上,同学们说要制作一个“马达”。“马达”这个词我从没听说过。但是,凭常识,它应该或多或少与马有着天然联系。想到能接触动物,我兴奋不已。然而,让我失望和不解的是,我们既没有去马槽,也没有看到玩具马,只看到了一堆杂乱的电线和电池。光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就让我颇为头疼。科技课的几个小时中,我焦虑、痛苦、煎熬。好在,教科技的王老师从不批评我。__
不知童年的你是否也经历过对“当个科学家”的幻想与幻灭。总之,通过科技课,我发现自己根本无法奢望成为“爱迪生第二”。对我而言,他“只是个传说”。
如果说,科技课创作的玩意儿至少是有意义的,那么,在我的印象中,最“没有意义”的课程,就是手工课。给一张硬纸板,非要沿着虚线剪开,旋转,翻折,变幻,成为某种没有意义的形象。别说是后面几步,就仅仅是把它剪开的过程,就让我十分恼火。我时而剪少了,时而剪多了,以儿童的耐心,有时剪到一半,浑身就忍不住狂躁地颤抖起来。我努力克制住自己,但很快就发现,因为第一步没有剪好,这个玩意儿已经没法做下去了。写这些内容,绝不是为了打击你对做手工的兴趣。相反,我至今很佩服那些能“玩得转”的小伙伴们。
不过,我对剪刀的兴趣却并不淡漠。小学一年级的某一天,我带着妈妈买的新剪刀上课。在语文课上,我边听课,边亲手用剪刀把自己的运动裤剪了个洞。我的动机非常简单:试试这把剪刀快不快。后来,全班同学都知道这件事了,常有同学为此捧腹大笑。
穿反衣服不察觉,不会系鞋带,不会嗑瓜子,不会唱歌……这些糟糕的事儿,或者,按现代的话语说,叫“囧事”,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或许你会觉得当时的我真是够倒霉的。
不过,糟糕归糟糕,我终究是走出了幼儿园期间被人欺负的命运。小学一年级的一件事,让我挨了严肃的批评。但它对我的成长而言却并非坏事。
那天是周五,下午快放学的时候,老师正好不在,班里一位强横调皮的男同学就欺负一位娇弱的女同学,把她欺负哭了。看此情况,有些人前去围观,当然,更多人还是照常回家。
当时的我,既不是全班的学习标兵,也不是班干部,更不是以体育和能力著称的孩子王,而是一名平常乃至平庸的学生。然而,不知怎么地,看到被欺负的同学,我顿时感到义愤填膺,难以忍受,我冲到那位男生面前,为那位女生打抱不平。
“你,凭什么欺负人?”令所有人一惊,我这位被人忽视惯了的一般人,竟然冲到那位男同学面前,大声质问。
“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轮得到你来管我吗?”这位男同学露出狡黠而轻蔑的笑容,显然不把我放在眼里。
“你做错事了!向她去赔礼道歉!”我的声势愈发大了。内心的能量像火山般爆发了出来。围观的同学越来越多,都纷纷用惊讶的眼光看着我。
“道歉?不可能!你给我闪开。”他冲我说道。这句话,颇有点“最后通牒”的意味。
我已无话。此时,我感到自己已被推到了某个危险、紧急而重要的当口上,必须做决定了。“撤退”,还是“进攻”?我抬起头,看到他傲慢的神色,突然间举起双手使劲推他。
学校的校门口,有一个几百米的大斜坡,一直通到马路。就这样,我来势汹汹,他的力量很大,我们迅速扭打在了一起。一不小心,我腿一软,滚到了坡上,他也倒下来了。于是,我们俩就边扭打边滚,直到滚到了坡下……
众同学追了下来。“别打了,别打了。都回家吧!”一位颇有威望的同学劝解道。
此时的我,心砰砰地跳着。是否疼痛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心中的惊吓也被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情怀覆盖。我和这位同学对望着,呼呼喘气,累得谁也说不出来话。我的心中,涌动着前所未有的正义感与勇气,男同学的眼中透出一种惊讶与招架不住的慌张。我胜利了。至少,我威胁到了这位欺负人的同学,成为了一个能主持正义的人……
远处,几个身影迅速靠近。“女儿,是你!”听到呼唤,我猛一抬头,是妈妈来接我了。按照小学生的“规则”,家长出面,打架就应当结束了。妈妈的眼神中带着难以置信的惊讶。而我已经无心跟妈妈解释此事……
第二天,我和该男同学都被老师处罚了,理由是“打架”。
或许你会大跌眼镜,向老师告状的,不是别人,正是先前被男同学欺负的女同学。
什么是误会,什么是世事难料,什么是“做好事的代价”,什么是生活的戏剧性,一瞬间,我仿佛都懂了。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浑身的英雄感全失,仿佛一只充了气的皮球被针扎了一下,连争辩的力气都没了。被处罚的一刻,我和男同学对望,彼此冷笑了一下。
不过,也正是这次打架,让我终于有机会不做“笨孩子”了。我甚至开始有了抗争和维护正义的力量和勇气。
不错,这件事,是我迈出的极其重要的一步。它考验了我的勇气,给予了我敢于出头的信心。此后,我敢于大声说话了,敢于发言了,甚至连性格都开朗了起来。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呢?
一个学习差、体力差、影响力差的小孩,一个典型的“软柿子”,居然敢于“不自量力”地承担起拯救他人的责任,奋不顾身地挑战强悍的势力,这实在荒唐。
但是,排除我所经历的戏剧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多少人因为缺乏这一点“不自量力”的精神而一次次抱憾?!
03 从“弱智生”变为优等生(1)
小时候的你,一定有过算错题目的经历。但你是否曾反复算错过一道“弱智”的题目呢?我相信不会。然而,这样的事儿,又被我撞上了。
小学二年级时,我们早已学过了加法,并已经开始学习乘法。
有一天,数学老师向全班发问:“3加4等于多少?”显然,这是一道极其简单的题目。我踊跃举手,经点名后站起来,大声回答:“等于8。”
老师很错愕,同学们都大笑。数学老师以为自己听错了,就走近我,仔细问:“3加4等于几?”
不知当时自己是怎么想的,我的回答仍是:“8。”
后来,老师又问了几次,我仍然作同样的回答。旁边的同学,都已经开始拍桌子、跺地,笑得前仰后合了……↗米↗花↗书↗库↗ ;__
我很感谢当年的数学老师。有耐心、有包容心的她没有当众指责、惩罚我,而是在当天晚上,打电话给我妈妈,仔细讲述了白天的情况,并建议:“是否带孩子去医院看看脑子?”
也许这是数学老师最好的办法了。就这样,第二天,我被批准回了家。读者朋友,如果是你出了这样的问题,你的家长会怎么做呢?如果是你的孩子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又会怎么做呢?或许,大部分家长,都会对孩子进行“严肃批评”,或真的带孩子去医院看脑子、查智商。但令人意外的是,我的母亲并没有这样做。
母亲既没有批评我,也没有带我去医院,甚至没怎么提这件事。她只是让我在家踏实休息。而我,正因为足够蒙昧、足够愣,居然也并不关心自己为什么突然“被放假”了,也并不关心妈妈为什么让我休息。只是听话、照做,睡到天昏地暗。
休息的那几天,我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妈妈还跟我谈心,鼓励我。几天后的清晨,当我再次背起书包时,顿觉阳光格外灿烂,步履格外轻盈。更重要的是,我感到自己的头脑一片清明,全然没有了从前的糊涂劲儿。
再回到班里,同学们纷纷考我“3+4等于几”。我不假思索地回答“7”,此时,大家反倒觉得惊讶了。数学老师很兴奋,也很纳闷。事后,我猜测,她可能是在纳闷“是北京哪家医院把这样的疑难杂症看好了”。
不仅是治好了“病”,我似乎还变聪明了。此后的数学课上,我总是抢答问题,并总能以超快的速度回答简单的问题,以较快的问题回答较难的问题,甚至喜欢钻研很难的题目。老师和同学们很惊讶、很好奇:“怎么回家了几天,回来就变了一个人?”大概所有人都以为我服了什么“灵丹妙药”,才变得与先前判若两人。
或许,所谓的“灵丹妙药”,恰恰就是人通过休息而开发的潜能吧?
我的改变给老师带来了巨大的信心。于是,老师安排我进入了“数学竞赛小组”。当时,全班只有5个人进入这个小组。
小时候的你或许也有类似的体会:一个很小的荣誉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信心。成为“数学竞赛小组”的一员,便是我求学历程中的关键点,是我由差学生变为好学生的转折点。至今,我对数学老师的安排充满感激。
从此,我对数学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当很多同学只能踏实学四十分钟时,我能够静下来两个小时投入学习。当很多同学看到简单题不屑于做时,我却让自己以平和心态应对,以很快的速度完成任务。当很多同学看到较难的题目,不愿意琢磨时,我却乐意动起笔,列出多种解题的方案。
03 从“弱智生”变为优等生(2)
我喜欢在台灯下静思,喜欢靠在堆满草稿纸的沙发上计算,喜欢对着一道题目让思路疾驰千里,喜欢在散步中进行奇思妙想,喜欢有关数学的一切。你品尝过学习的乐趣吗?其实,对任何知识,只要能钻进去,就会发现这是一种多么巨大的乐趣啊!
而此时,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数学词典》。这本书里面包含了大量数学名词、定理和公式。翻开一看,是各种奇怪的符号、数字,其中有微积分,有几何学,应有尽有。这本书里的很多内容,至今我都看不懂。但是,每当它出现在我的眼前时,它就提醒我:一座奇妙的数学殿堂在等待着我,只要我奋进,就一定能到达。看不懂的书,居然照样能起作用!这说明了什么?如果你学了辩证法,一定会明白,有些书是为了让你看懂而买的,有些书是为了让你看不懂而买的。或许,这就是《道德经》里讲的“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的道理吧。
说远了。就这样,日复一日地投入,几个月后,在小学二年级的下半学期,我便获得了数学竞赛“全区三等奖”。三年级时,我获得了数学竞赛“全区一等奖”。
小学生获奖固然不稀奇,但对于起点如此之低的我,这自然是一种殊荣。
从蒙昧得可怕,到开启智慧之门,我只用了短短一年。这或许就是“物极必反”,或者“不怕起点低,就怕不前进”吧!
经历“3+4=8”后,我仿佛开窍了,对数学、作文、绘画等都产生了兴趣。照片中,9岁的我欣喜地托着自己的画作,尽管那是角落里最小的一幅,展览地点是当时的中国历史博物馆。
几年后,回顾起“3+4=8”事件,妈妈对我说:“7也好,8也好,都是一个数字符号。作为初学者的你,把两个符号弄混淆了,也是正常的事。妈妈一直非常相信你,从未怀疑过你。其实,很多所谓的严峻问题,都是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它们的性质并不严重。它们需要被淡化、被消解,而不是被放大、被严肃处理。不用我带你去医院,你自己就有‘自愈能力’。这不,后来你的数学越学越好,证明了你的脑子绝对没问题。”这番话意味深长。其实,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是否容易把一些问题“小题大做”,而恰恰忽略了自己的“自愈能力”呢?
从故事中,或许细心的你还发现,在面对他人的嘲笑、奚落时,在“被放假”时,我是一个很迟钝的人,甚至迟钝到根本察觉不出这些负面的能量。没错,我把这种迟钝叫做“钝感力”。有时候,“钝感力”就是我们面对非议时保护自我的武器,它会让我们变得皮实、“耐摔”,它会保护我们的信心和锐气。日后,我愈发感到,“钝感力”对我们的成长太重要了。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一颗敏锐的头脑,有时还需要一颗“钝感”的心。
04 路队长也不好当
你曾担任过班干部吗?你觉得班干部好当吗?或许,你心中早有了一本“管理经”。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班里,最小的干部便是组长或路队长。我的第一份职务,便是路队长。但是,说句实在话,路队长也不好当。
别看职务小,小学一年级时,我由于成绩差、表现不突出,都没机会当上。到了二年级,我不再“弱智”以后,才有了一点的“威望”。于是,我被选为路队长。
当时,全班三十几人,都是就近上学的。同学们的住处分布在学校周边的四个方向,因此,每天放学时便会形成四支路队,每支路队包括七到十人不等。那时候,路上的汽车没有现在多,家长也不像现在这么热心接孩子。路队长便肩负起了照顾路队队员安全、维护路队纪律的职责。┄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话虽这么说,然而,有些同学一旦走出老师的视野,便像脱了缰的野马一般,难以管束。由于不好管,班里的其他三位路队长,都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策略。他们带领的路队,刚离开学校几十米,就有一些人飞似地脱了队,其他人便也“溃不成军”了。于是,同学们纷纷自顾自地跑回家,奔向小卖部或其他什么地方。显然,这种“放羊式”管理对队员安全并不利,更谈不上有纪律了。不过,由于让一部分学生得到了乱跑的自由,这种做法居然还得到了某些队员的热烈拥护。
可我并不认同这样的管理方式。虽然年龄小,我也明白,安全是大事,路队就要有“队”的样子。因此,我决定采取一种严格的管理方式:
首先,我要求队员们整齐地站成一列,在走路过程中,谁也不许出列。
其次,走路的过程中不许聊天、唱歌、讲笑话、搞小动作。
再次,除非家长来接,任何人不许提前脱离路队。
如果违反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那么,全队同学都要停下来,一起罚站,直到恢复了纪律,再继续前进。这便是我和队员们的“约法三章”。
我带领的路队里共有八名同学,其中大多数人都明白安全的重要性,也觉得规矩点是好事,特别是几位女生,对我很信服、很听从。只有两位调皮的男同学,表面认可,心中却不以为然。
一个大热天的中午,在回家的路上,这两位男同学故意从路队中出列、乱跳,并高声说闲话。我便按照“约法”,让全队同学停下来,简单批评了那两位同学几句,接着便让路队继续前进了。
但是,那两位同学好像刻意和我作对似的,走了没多远又闹腾了起来,而且特别来劲。遇到这样明知“约法”却故意乱纪的队员,换谁都会感到很愤怒。于是,我便再次让全队停下来,站十五分钟,旨在警示两名队员。那天的阳光格外火辣。大概过了十分钟,全路队的同学已经汗流浃背、焦急万分、肚子饿得咕咕叫了。突然,其中一位调皮的男同学实在忍不住,“哇”地哭了起来,求饶地说:“路队长,我知道错了,放我们回家吧!”
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设定的时间确实太长了,何况调皮捣蛋的人已经认错,便同意让路队往前走了。
此后的几天中,路队的秩序一直特别好。可见,先前的措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事情并没有结束:路队中有两位同学的家长,因为怕孩子在回家的路上总是停下来耽搁,竟然开始每天来接孩子,并把这个情况反映给了班主任。
于是,班主任便找我谈话了。她充分肯定了我认真负责的态度、忠于职守的精神,但也让我不要再要求同学们在路上停下来。的确,家长都“告状”了,老师能不重视吗?
相信你此时会明白为什么路队长不好当了。的确,进也不容易,退也不容易。安全与自由,秩序与时间,哪能那么好兼顾呢?
这个路队长后来是怎么当的,我也记不清了。大概没有当多久就“辞职”了。轰轰烈烈的实践让我感悟到了两点:第一,严格是有好处的,它果然让路队有秩序,确保了绝对安全;第二,对他人严格要求是有代价的。不是每个人都会买我的账,众人的脾气难以调伏,严格的程度把握不好还会引发他人的误解。
于是,我得出一个妥协的结论:要严格,就先对自己严格。与其火急火燎,“严于律人”却不得人心,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倒不如用严格的精神先把自己的学习抓好,让自己在各方面都达到全班最好。到时候,有了真正的“威望”,何愁不能“一呼百应”?想当哪个职务还不是由我挑?沉淀些时候,再去当班干部,岂不更有经验?
从此,我开始低调做人、埋头苦学。做作业时,我不会因题目简单而敷衍了事,而是踏踏实实地完成;做完作业后,我会完成给自己规定的课外的练习题;考完试后,我会把错题集中起来进行总结分析,同样的错误绝不允许犯第二次;双休日时,我会仔细完成自己给自己规定的任务。
每时每刻,总有一个上进的自我总在监督着自己,一个精明的自我总在审视着自己,一个不满的自我在鞭策着自己,一个苛刻的自我在挑剔着自己。没过几个月,我就深刻体会到了严格的好处:我的成绩进步得非常快,有几科已经能达到全班第一的水准了。同学们纷纷向我投来佩服的目光,我似乎有“威望”了。而对自己严格成为了一种习惯,它一直伴我成长。
后来,我从读书和弹琴中悟出了一点待人的“刚柔并济之道”,“班干部生涯”仿佛也顺利了起来。不过那是后话了。
06 学古筝,将任性进行到底(1)
★米★花★书★库★ ;www。7mihua。com
学古筝为我打开了另一番天地。这是小学四年级的我登台独奏古筝曲的照片。
小学时,你学过什么乐器吗?
学乐器的过程中,是苦多于乐,还是乐多于苦呢?你感到昔日的付出值得吗?
尽管上幼儿园时,我没什么兴趣爱好,但这并没有打击父母培养我的信心。在我上小学后,不少学生家长都会让孩子在课余学一门乐器。而当时最被广泛选择的乐器,便是电子琴。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班上十几名同学的家长纷纷给孩子报名学习电子琴。于是,不甘落后的爸爸妈妈也给我买了一架电子琴,期待我也开始学。然而,我却发现自己不太喜欢电子琴。用手指触碰琴键时,我找不到感觉。渐渐地,电子琴成了家里的一件普通陈设。
有一天,我打开电视,看到一位身着飘逸秀美的中国传统服饰的女子在弹奏一种神奇的乐器:它很长,有两只琴脚,一摆放在那里就气势夺人。它有二十几根的琴弦,弹奏起来,声音洪亮清脆,曲调流畅动听,可强可弱,可刚可柔,把人带入种种奇妙的境界。瞬间,我惊呆了:这,才是我渴望的乐器!
于是,我告诉妈妈,我要学的不是电子琴,而是电视上那位女子弹奏的乐器——古筝。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我感到自己是个任性的孩子。
原本以为妈妈会很生气,但是出乎我的意料,妈妈只是对我说:“电子琴是妈妈给你选择的,你不喜欢,妈妈并不怪你。但是,古筝是你自己想选择的。如果妈妈支持你的选择,你能坚持下来吗?”
“能。”
妈妈相信了我的承诺,几天后,家里便多了一架古筝,而我也开始了全新的音乐之路。
然而,音乐之路谈何容易!学古筝的五年,是提升技艺的五年,更是磨炼心智的五年。学古筝磨炼的不仅是我的心智,更是全家人的心智。
初学的前几个礼拜,新鲜感还在。那时,只要手指碰到琴弦弹出声音,自己就很有兴奋。但是,一段时间之后,便开始体会到一个“烦”字。作为初学者,我弹奏的曲子是简单乏味的。由于技法不熟,我还总是弹出大量噪音。一连几十分钟浸泡在噪音中,怎能不让人心烦!弹者烦,妈妈爸爸作为听者,其感受更可想而知。但是,想到自己任性的选择,我告诉自己绝不能因“烦”而止步。就这样坚持着,一年后,我终于可以弹奏出简单而流畅的旋律了。
随着年级的增长,我们的课业负担越来越重,古筝老师对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此时,我开始体会到了一个“累”字。每天放学回家后,写完作业,做完课外练习,我还要挤出一个小时来弹古筝。不少一同开始学古筝的小伙伴们,就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起初,我也有所抱怨。但是,我逐渐发现,自己的身体并不累。所谓“累”,实际上是一种消极的心态。当我尝试换一个角度,把“完成任务”的态度变为“到音乐王国里畅游一番”的态度,再来练习,我发现这一个小时过得飞快,而且充满乐趣。我感到,自己学古筝已经上道了。
当我不再感到练琴很累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七级以上的曲目,难度骤然增加。一个“难”字,让不少同伴对考古筝八级、九级望而却步。当时的我左右手协调性是很差的,别人学一遍,我必须要学两到三遍才能学会。但是,想到当年的承诺,我还是决定坚持。我渐渐发现,只要投入进去,便会感到一种不可言说之妙。或许,对于古筝学习,我已经登堂入室了。
06 学古筝,将任性进行到底(2)
考完了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协的九级,古筝的业余学习生涯也就圆满结束了。几年前古筝特长班上同时开始学的三十几人,坚持到九级的,只有三人。我很庆幸自己成为了其中之一。回顾这一路,感慨万千。可以说,在学习古筝的过程中,在会弹曲子之外,我也有了一些其他的收获:
首先,音乐赋予了我灵感。学习了古筝以后,我常能从音乐中获得对学习、生活的感悟。心更静了,思路更快了,感觉也更灵敏了。
其次,学古筝的过程培养了我坚韧的品质。能坚持做好一件事,便能坚持做好许多事。学习古筝的经历,让我养成了善始善终的习惯。
再次,每一次登台演出,都增加了我对自己的信心。第一次登台演出,是在小学二年级。演出前,我非常紧张。这时,妈妈对我说:“别太在意台下,只把观众当做‘青菜萝卜’,认真弹你的!”“青菜萝卜”,多么有意思的比喻!我顿时被逗笑了。紧张,在这一瞬间被化解了。在镁光灯下,我走上了舞台,看到黑压压的观众,我居然不紧张,反而感到很轻松,因为想到了“青菜萝卜”。很快,我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状态……就这样,第一次演出成功了。接着便有了第二次、第三次……登台演出的经历让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棒的人。后来我在求学路上的不断突围,与这种最初的信心是分不开的。
此外,学古筝还提升了我的底蕴。从小学一年级演奏《渔舟唱晚》开始,我便不断地接触各种古筝曲目。每一个曲名,都有它的来历;每一首曲子,都有它的故事;每一套曲调,都有它的情感。有些曲子很好理解,比如,《丰收锣鼓》展现了丰收时节的欢腾气象,《雪山春晓》表达了雪山下的藏族人民对春天到来的喜悦。《浏阳河》、《井冈山上太阳红》是红色曲目,也很容易把握。有些曲子比较怪异,如《蕉窗夜雨》、《香山射鼓》、《林冲夜奔》,我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态学习的。有些曲子意境太高远,如《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我只能弹奏其音,却难以驾驭其“神”,更理解不了其内涵。然而,八、九岁的小孩理解不了,长大成人、读书涉世、游历见闻之后,又怎么会理解不了呢?蓦然回首,我发现古筝早已为我结上了一条中华文化的纽带,让我有了厚重的底蕴。拨动二十一根琴弦,奏出的是中国文化与历史之音。
古典乐器演奏的曲目往往曲高和寡,其影响力,当然比不上时下的流行歌曲。如果遇不上会听琴的“知音”,弹古筝的大部分时候是很寂寞的。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看,把学习这门乐器当做一种对古韵的传承,我们会发现,能够走进这门乐器,作为一个现代人,这实在是一种近乎奢侈的幸运。这一点,我的古筝老师,当年中央音乐学院的高材生、现在的古筝演奏家孙卓老师也曾跟我讲过。学成十几年后,静下心来,沐浴,更衣,焚香,心无旁骛,弹奏几首古曲,那种幸福感是旁人难以体会的。
看到今天越来越多的家长带孩子学习乐器、舞蹈、绘画、书法,等等,我想首先祝福所有对艺术有追求的家长和孩子们。学艺术,就是追求真、善、美。当然,这种追求的基础,是自己感兴趣。艺术是不能强求的。学习艺术,最忌讳的就是抱有太强的功利心。抱着很大的功利心,你就会计较、会痛苦。放下功利心,简单地追求,执着地坚守,快乐地投入,我相信,你的努力绝不会白费。而且,回报常会以你想象不到的方式,长远地出现未来的生活中。
最后,回到一开始的“任性”一说。的确,学古筝是我任性的选择。有些时候,“任性”不是个贬义词,它是个中性词。它是随心的愿望、瞬间的承诺,但更需要良久的坚持。如果我们任性地想做一件事,就让我们勇敢地把任性进行到底!
^米^花^书^库^ ;http://www。7mihua。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