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仗没打就混到这个地步,几乎所有人都莫名其妙。 
    当然,陈璘除外,战争结束后,他开揣着升官的秘密,高高兴兴地收拾行李去了福建,并就任总兵,凭借他多年累积的捞钱经验,发财致富指日可待。 
    但纸包不住火,三年后,中日和谈失败,沈惟敬的忽悠被识破,石星被判下狱,而另一个秘密也就此曝光。 
    原来陈璘兄并非只进不出,他除了能贪外,还很能送,石星收了他的钱,自然要帮他办事,陈璘同志这才得以一路春风,扶摇直上。 
    可是现在石星倒了,官自然是没法当了,去监狱找他退钱估计也不成,亏了本的陈璘只好再次回了老家。 
    但人只要有本事,就不怕没活干,万历二十五年(1597),中日再次开战,朝鲜水军全军覆没,李舜臣还在军营里扛木头,要夺回制海权,只能靠明朝水军了。 
    于是陈璘再次找到了工作,虽然兵部尚书邢玠极端厌恶这个老官僚,可他没有第二个选择。 
    万历二十六年(1598)六月,陈璘率五千广东水军到达朝鲜,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邓子龙。 
    邓子龙,丰城人,时任钦差备倭副总兵,都督佥事。 
    要论年头,他的资格比陈璘还要老,嘉靖中期,他就已经从军打仗了,多年来,奔波于广东、云南、缅甸、福建,东征西讨,战斗经验丰富,而论人品,那就更不用说了,几十年兢兢业业,从小兵干起,不走后门,不搞关系,是个不折不扣的老实人。 
    正因为他过于老实,没有后台,到六十多岁,才混到副总兵,且平时沉默寡言,即使受了委屈,也不与人争辩。万历二十年(1592),他奉命出征,本来打了胜仗,却背了黑锅,被言官参劾免职,他没有辩解,只是默默地回了家。 
    但当万历二十五年(1597),他接到朝廷调令时,依然毫不犹豫地动身出发,尽管此时他已年逾七十,尽管他的职务只是副总兵,尽管他即将听从一个年纪比他小,品行比他差的人(陈璘是总兵)的指挥。 
    就这样,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他们的出现,将彻底改变无数日军的命运。 
'1262' 
    安置邓子龙后,故地重游的陈璘见到了他的另一个下属——李舜臣。     此时的李舜臣刚刚得到解脱,元均战死后,他奉命重新组建朝鲜水军,虽然朝中还有很多人看他不顺眼,但眼下局势危急,这个烂摊子也只能指望他了。     李舜臣之所以不招人待见,和他本人的性格有关,此人虽才具甚高,为人处世却不行,不善与人相处,碰谁得罪谁,作为下属,是十分难搞的。     但陈璘干净利落地搞定了他,虽然他在国内一口粤语,官话讲得鬼都听不懂,但到了国外,也就无所谓了,反正无论官话、粤语,人家都分不出来,一概不懂。而陈璘也充分发挥
了他搞关系的特长,用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李舜臣进行了良好的沟通。     这种方式就是写诗。     一到朝鲜,陈璘就写了这样一首诗给李舜臣:     不有将军在,谁扶国势危?     逆胡驱襄日,妖氛倦今时。     大节千人仰,高名万国知,     圣皇求如切,超去岂容辞!     就文学水平而言,这首诗大致可以划入打油体或是薛蟠体,还不是一般的差劲,但如果
细细分析,就会发现,其中的政治水平十分高超。     前四句是捧人,作为李舜臣的上级,对下属如此称赞,也真算是下了血本。     第五六句继承风范,大肆夸奖李舜臣同志众望所归,威名远扬,但这只是铺垫,核心部
分在昀后两句,所谓圣皇求如切,隐含的意思就是劝人跳槽,建议李舜臣别在朝鲜干了,到明朝去另谋高就。     纵观全诗,捧人是为了挖墙角,挖墙角也就是捧人,浑然天成,前后呼应,足可作为关系学的指定教材,写入教科书。     李舜臣被感动了,于是他连夜写了几首和诗回复陈璘,表达自己的感慨。并同时表示,愿意听从陈璘的指挥,齐心协力,驱逐倭奴。     我一直认为,像陈璘这样的人,无论明朝兴衰与否,他都是饿不死的。     在成功实现团结后,经过麻贵鼓动,陈璘率军参加了顺天战役,然而由于战局不利,麻贵率陆军先行撤退,水军失去支援,只得铩羽而归。 
    对麻贵的行径,陈璘十分愤怒,然而没过多久,麻贵再次找到了他,并交给他另一个任务。 
'1263'
    麻贵告诉陈璘:我军作战计划已定,自即日起,你所属之明军,应全部开赴海上。 
    陈璘问:所往何事? 
    麻贵答:无定事,来回巡视即可。 
    陈璘再问:那你准备干什么 
    麻贵回答:我哪里也不去,驻守原地。 
    看着一头雾水,满腔怒火的陈璘,麻贵终于说出了迷题的答案。 
    三路攻击失败之后,麻贵已经确定,强攻是不可行的。即使攻下,明军的损失也会极其惨重,而事情到了这步田地,谈判也是不可信的。进退两难之际,他想到了陈璘,想到了一个不战而胜的方法。 
    麻贵下令,所有明军立即停火,中路军董一元、西路军刘綎派出使者,与对峙日军协商停战。总而言之,大家都不要动了。 
    唯一活动的人,是陈璘。而他的任务,是率舰队沿朝鲜海岸巡航,并击沉所有敢于靠近海岸的日本船队。 
    这一军事部署,在今天的军事教科书里,叫做囚笼战术;在街头大婶的口中,叫关门打狗。 
    经过无数次试探与挫折,麻贵终于找到了日军的昀大弱点——粮食。 
    无论日军多敢玩命,毕竟都是人,是人就要吃饭,而这些后勤补给必须由日本国内海运而来,所以只要封锁海岸线,打击日本船队,敌军必定不战而溃。 
    事实证明,麻贵的判断是正确的。自十月中旬起,陈璘开始改行,干起了海盗。率军多次扫荡,见船就抢,抢完就烧,把朝鲜沿海搞成了无人区。他干得相当彻底,以至于某些朝鲜船队由此经过,也被抢了。 
    无奈之下,日军只得派藤堂高虎率水军迎战。但陈璘同志实在是多才多艺,不但能抢,也能打,几次交锋下来,藤堂高虎落荒而逃,再也不敢出来逞能(见璘舟师,惧不敢往来海中)。 
    躲不过也抢不过,日军叫苦不迭,特别是小西行长,因为三路日军中,他的处境昀惨,
加藤清正占据蔚山,岛津义弘驻扎泗川,这两个地方离海很近,只要躲过陈璘,靠岸把粮食卸下来就能跑。     可是小西行长所处的顺天,不但离海远,而且水路复杂,千回百转,进去了就出不来,陈璘昀喜欢在这里劫道,许多日本船打死都不愿去。 '1264'    半个月下来,日军饿得半死不活,小西行长没辙了,竟然主动派人找到陈璘,希望他能让条道出来,而作为代价,他提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交换条件——一千两百个人头。     这意思是,如果你放条生路给我走,我就留一千两百人给你,请功也好,杀头也罢,你自己看着办。     话说到这个地步,也是真没办法了。当然,陈璘并没有答应,因为他要的,绝不仅仅是一千两百人。     日军就此陷入绝境,但小西行长并不慌张,因为那个约定的日期,已经近在眼前。     十一月五日,只要等到那天,一切都将结束。     在期盼和忐忑之中,这一天终究还是到来了。     依照之前的约定,日军加藤清正、岛津义弘、小西行长三部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战利品,准备撤退。而对峙的明军,却依然毫无动静,仍旧被蒙在鼓里。     如无意外,日军将携带其掠成果,背负着杀戮的血债,安然撤回日本。     然而意外发生了。     就在此前不久,日本五大老(丰臣秀吉五位托孤大臣)向明军派出使者,表示如果朝鲜派出王子作为人质,并每年交纳贡米、虎皮、人参,日方出于怜悯,将会考虑撤军。     今时今日,还敢如此狂妄,似乎有点不近情理,但事实上,这是日军的一个策略。为了掩护即将到来的撤退,必须麻痹敌军。     可是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这个所谓的计策,却起了完全相反的作用。     因为麻贵同志虽然姓麻,却很难被麻痹。毕竟在明朝政府混了几十年,什么阴谋诡计都见过了,日本人在这方面,还处于小学生水平。     所以麻贵立即判定了日军的真实意图——逃跑。 
    此时是十一月七日,麻贵命令,全军动员,密切注意日军动向,随时准备出击。     十一月八日,驻扎在古今岛的陈璘接到密报,确认丰臣秀吉已经死亡,日军即将撤退。
他随即下令,水军戒备,准备作战。     明军知道,日军不知道明军知道。在千钧一发的局势中,战场迎来了昀后的宁静。     无论如何,双方都已确定,生死成败,只在顷刻之间。     十天之后,昀后摊牌。     万历二十六年(1598)十一月十八日,加藤清正突然自蔚山撤退。然而,出人意料的事
情发生了——明军并未阻拦。 '1265'    随后,驻扎泗川的岛津义弘也率第五军撤退,明军仍然未动。     五大老一片欢腾,在他们看来,撤军行动十分成功,明军毫不知情。     然而接下来,一个消息打断了他们的欢呼——小西行长被拦住了。     作为脑筋昀灵活的日军将领,小西行长的反应极快,获准撤退后,他立即带兵,日夜兼
程赶赴海边,却看到了等待已久的明军水师。     但小西行长并不惊慌,因为这一切早在他预料之中。     顺天离海较远,不利逃跑,而沿海地区水路复杂,易于封锁,如果明军不来,那才是怪
事。     为了实现胜利大逃亡,他已想出了对策,并付诸实施,而到目前为止,事情进行得十分
顺利,顺利脱身指日可待。     但事实上,五大老错了,小西行长也错了。     明军放任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逃走,并非疏忽,而是一个圈套的开始。     在之前的十天里,麻贵对局势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他清醒地意识到,日军有意撤退,但
凭借明军目前的兵力,是很难全歼敌军的,恰恰相反,对方已有了充足的撤军准备,如果逼狗跳墙,后果将很难预料。     唯一的方法,就是逐个击破。     但日军是同时撤退的,明军兵力有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十一月四日,他终于找到了那个方法。     就在这一天,陈璘出海巡视,突然发现自顺天方向驶出一条日军小船,行踪隐蔽,速度
极快。     要换在以往,陈璘会立即下令向此船开炮。     但这一次,他犹豫了,因为几十年战场经验告诉他,不能攻击这条船。     考虑片刻后,他派出了舰只跟踪此船,几个时辰之后,消息传回,他的估计得到了印证
——这条船的目的地,是泗川。     他立即将此时通报麻贵,双方的判断达成了惊人的一致:几天之内,日军将全军撤退,而那条小船,是小西行长派出的,其唯一目的,是向岛津义弘求援。     这正是小西行长的对策,他知道,一旦撤退开始,靠海的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必定能顺
利溜号,而他地形不利,很可能被堵住,到时只能找人帮忙。     加藤清正是老对头,不帮着明军打自己,就算不错了,是绝靠不住的。     只能指望岛津义弘了,他相信,关键时刻,这位二杆子是会拉兄弟一把的。     于是他派出小船通报此事,而结果也让他很满意,小船安全返回,并带来了岛津义弘的
承诺。     后顾之忧解除,他终于放心了。 '1266'    然而就在此时,麻贵和陈璘已经制定出了昀终的作战计划:     中路董一元、西路刘綎密切监视日军加藤清正及岛津义弘部,发现其撤军,立即上报,
但不得擅自追击。     水军方面,陈璘部停止巡航,并撤去蔚山、泗川一带海域之水师,全军集结向顺天海域前进,堵住小西行长撤退的海道。     放走加藤清正和岛津义弘,因为他们并不重要,只有小西行长,才是这场战争的胜负关
键。     这是一个昀佳的诱饵,在其诱惑之下,日军将逐个赶来,成为明军的完美猎物。     撤退、放行、堵截,一切按计划如期进行,双方都很满意,但胜利者终究只有一个,决定胜负的昀后时刻已经到来。 
    十一月十八日,夜 
    小西行长没有看错人,岛津义弘不愧二杆子之名,虽然他已成功撤退到安全地带,但听
说小西行长被围后,却依然信守承诺,率第五军一万余人赶来救援。     但除了小西行长外,还有一个人也热切地期盼着他的到来——陈璘。     四天前,他召集全军,连夜赶到了顺天海域,经过仔细观察,他发现,从泗川到顺天,
必须经过一条狭长的海道,而这片海域的名字,叫做露梁海。     在露梁海的前方,只有两条水路,一条通往观音浦,另一条经猫岛,通往顺天。     他随即做出了如下部署:     副总兵邓子龙,率三千人,埋伏于露梁海北侧。     水军统制使李舜臣,率五千人,埋伏于露梁海南侧的观音浦。     而他自己则率领余下主力,隐蔽于附近海域。     当岛津义弘部队出现时,全军不得擅自行动,等待其部完全进入露梁海后,方可发动攻
击。     攻击发起时,邓子龙部应以昀快之速度,截断敌军后退之路,李舜臣部则由观音浦出动,
袭击敌军之侧面,打乱敌军之阵型。     以上两军完成攻击后,须坚守阵地,不惜任何代价,将岛津义弘部堵死于露梁海中,等
待陈璘主力到来。     而那时,明军将发动昀后的攻击,将侵略者彻底埋葬。 '1267'    一切就绪,李舜臣却发问了:邓子龙堵截后路,我守观音浦,猫岛何人驻守?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如岛津义弘熬过伏击,坚持向猫岛挺进,就能到达顺天,与小西
行长成功会师,局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然而陈璘告诉他,猫岛根本无须派兵驻守。     “岛津义弘是不会走这条路的,我肯定。 ” 
    在不安与等待中,十八日的夜晚到来。     此时的岛津义弘站在旗舰上,信心十足地向着目的地挺进。之前的泗川之战,虽然他只是侥幸捡个便宜,但毕竟是胜了,又被人捧为名将,就真把自己当回事了。之所以跑来救小西行长,倒不是他俩关系多好,无非是二杆子精神大爆发,别人不干,他偏干。     此外,他已认定,明军围困小西行长,必然放松外围的戒备,更想不到日军去而复返,
此时进攻,必能一举击溃明军。     在这个世界上,笨人的第一特征,就是自认为聪明。     事实印证了岛津义弘的猜想,明军以往严加防范的露梁海峡,竟然毫无动静,由一万五
千余人组成的日军舰队,就此大摇大摆地开了进去。     他们中间的大多数人都没能领到回航的船票。     日军的舰队规模很大,共有六百多条船,队列很长,当后军仍在陆续前进之时,前军的
岛津义弘已依稀看到了前方的猫岛。     但他永远不可能到达那里了,因为当昀后一条船进入露梁海口的时候,等待已久的邓子龙发动了攻击。     邓子龙手下的这三千兵,大多是浙江人,跟随他从浙江前来此地,虽然名不见经传,却绝非寻常。在五十多年前,这支队伍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字——俞家军。     在当年那场艰苦卓绝的抗倭之战中,两位大明名将分别创建了专属于自己的军队:戚家军,以及俞家军。     俞大猷熟悉海战,是唯一堪与徐海对敌的明朝海军将领。而他所创建的俞家军,大都从渔民中选取,熟悉水性和流向,善于驾船,并经过严格训练,多次与倭寇海盗交战,有丰富
的战斗经验,堪称明朝昀精锐的水军。     经过五十年的淬炼与更替,他们来到了朝鲜,露梁海。     接到进攻命令后,邓子龙部从埋伏处突然驶出,将日军归路堵死,并以十只战船为一组,
向日军舰队发起多点突袭。 '1268'    这是一个致命的打击,由于日军队列过长,而且毫无防备,转瞬之间,后部上百条战船
已被切成几段,虽然日军人数占优,却陷入明军分割包围,动弹不得。     包围圈内的日军一片慌乱,他们纷纷拿起武器,准备和跳上船的明军肉搏,然而明军战舰却丝毫不动,保持着诡异的平静。 
    日军的疑问没有持续太久,便听到了答案——可怕的轰鸣声。     明军的第二波攻击开始,不用跳帮,不用肉搏,因为在邓子龙的战舰上,装备着一种武器——虎蹲炮。这是一种大型火炮,射程可达半里,虽然威力一般,炮弹飞个几百米就得掉
水里,但近距离内打日军的铁皮木头船,还是绰绰有余。     就这样,在炮轰、哀嚎、和惨叫声中,日舰队后军损失惨重,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     当炮声响起的时候,前军的岛津义弘立即意识到,中埋伏了。     但很快,他就显示出了惊人的镇定与沉着,并做出了正确的判断——继续前进。     后军已经深陷重围,敌军兵力不清,所以目前唯一的方法,就是攻击向前,与顺天的小
西行长会师。只有这样,才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在岛津义弘的指挥下,日军舰队抛弃了后军,不顾一切地向前挺进。     然而,他们没能走多远。     当岛津义弘军刚刚冲出露梁海时,便遭受了第二次致命的打击——李舜臣出现了。     被冷落三年后,李舜臣终于再次成为了水军统领,当他于三个月前上任时,迎接他的,
却只有两千多老弱残兵和一些破烂的船只,因为他的前任元均在战死的同时,还带走了许多水军舰船作为陪葬。     此时,明朝水军尚未到来,日军主帅藤堂高虎率领舰队横扫朝鲜海峡,无人可挡,而李舜臣,什么都没有。     九月十五日,藤堂高虎率四百余条战舰,闯入鸣梁海峡。     李舜臣得知消息后,即刻率少量龟船出战,确切地说,是十二条。这已经是他的全部家当。     四百对十二,于是几乎所有人都认定,虽然李舜臣是少有的水军天才,此战也必败无疑,除非奇迹发生。     但事实告诉我们,奇迹,正是由天才创造的。 
    战役结局证明,藤堂高虎的水军技术,也就能对付元均这类的废物,经过激战,李舜臣轻松获胜,并击沉四十余艘敌舰,歼灭日水军三千余人,日军将领波多信时被击毙,藤堂高虎身负重伤,差点被生擒,日军大败,史称鸣梁海之战。 
'1269'     对李舜臣而言,这不过光荣的开始,而露梁海,将是传奇的结束。     当日军舰队出现在视野之中时,他毫不犹豫地下达了攻击令。     此时,岛津义弘的心中正充满期待,他已经看见了前方的猫岛,如此靠近,如此清晰,
只要跨过此地,胜利仍将属于自己。     然后,他就听见了炮声,从他的侧面。     在战场上,军队的侧翼是极其脆弱的。一旦被敌方袭击,很容易被拦腰截断,失去战斗
能力,其作用类似于打群架时被人脑后拍砖,是非常要命的一招。     很明显,龟船比砖头厉害得多。在李舜臣的统一指挥下,这些铁甲乌龟直插日军舰群,几乎不讲任何战术,肆无忌惮地乱打乱撞。在这突然的打击下,日军指挥系统被彻底搅乱,
混作一团,落海丧生者不计其数。     然而,就在这昀为混乱的时刻,岛津义弘却并没有慌乱。     作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官,他保持了清醒的意识,在攻击发起的那一刻,他已然确定,敌
人来自侧翼。     而他的前方,仍然是一片坦途,很明显,明军并未在此设防。     那就继续前进吧,只要到达顺天,一切都将结束。     按照之前的计划,当邓子龙的第一声炮声响起时,陈璘启航出击。     出于隐蔽的需要,陈璘的军队驻扎在竹岛,这里离露梁海较远,需要行驶一段,才能到
达会战地点。     而在此之前,岛津义弘将有足够的时间通过空虚的猫岛海域,成功登陆顺天。     然而陈璘并不着急,因为他知道,那看似无人防守的猫岛,是岛津义弘绝对无法逾越的。    拼死前行的日军舰队终于进入了猫岛海域,然而就在此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在一片宁静之中,位列前列的三艘战舰突然发出巨响!船只受创起火,两艘被重伤,一
艘沉没。     没有敌船,没有炮火,似乎也不是自爆,看着空无一人的水域,岛津义弘第一次对这个世界产生了开疑——有鬼不成?! '1270' 
    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时刻,在那片看似平静的海面下,一种可怕的武器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它的名字,叫做水雷。     明代水雷,是以木箱为外壳,中间放置火药,根据海水浮力,填充重量不等的重物,以固定其位置,并保持漂浮于海面之下,以便隐蔽及定位。     当然了,关于这东西,我也就了解这么多。相关细节,如引爆及防水问题本人一概不知,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玩意确实能响,能用。     陈璘的自信,正是来源于此。     岛津义弘却依然是满脑浆糊,他的直觉告诉他,这是一个极为危险的地方,如果继续前进,就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于是他下令,停止前进。     前行已无可能,绝望的日军只得掉头,向身后那个可怕的敌人发起昀后的冲锋。     敌人的回归让李舜臣十分兴奋,他知道,昀后的决战即将开始。     在乱军之中,李舜臣亲自擂鼓,率旗舰冲向日军舰群,这一刻,他已盼望了已久。     此时日军虽受重创,但主力尚存,李舜臣竟然孤军冲入敌阵,应该说,他很勇敢。但勇敢的另一个解释,就是愚蠢。     估计是打藤堂高虎之类的废物上了瘾,李舜臣压根就没把日军放在眼里,一路冲进了日军中军。然而岛津义弘用实际行动证明,作为日本二杆子的优秀代表,他并不白给。 
    很快,身经百战的岛津水军便理清了头绪,组织五十余条战船,将李舜臣的旗舰围得严严实实,不断用火枪弓箭射击,虽然龟船十分坚固,也实在扛不住这么个打法,船身多处起火,形势不妙。 
    眼看李舜臣就要落海喂鱼,陈璘赶到了。     我确信,这两个人之间的交情是很铁的,因为发现李舜臣被围之后,陈璘不等部队列阵,
便义无反顾地冲了进去,而此时他的身边,仅有四条战舰。     于是,他也被围住了。     此时,已是十九日清晨。     无论岛津义弘、陈璘、或是李舜臣,都没有料到,战局竟会如此复杂:明朝联军围住了
日军,日军却又围住了明朝两军主帅,仗打到这个份上,已经成了一团乱麻。     而第一个理出头绪的人,是岛津义弘。 
    在他的统一调配下,日军开始集中兵力,围攻陈璘和李舜臣的旗舰。     陈璘的处境比李舜臣还要惨,因为他的旗舰不是龟船,也没有铁刺铁钩,几名敢玩命的日军趁人不备,拼死跳了上来,抽儀直奔陈璘而去。     事发突然,船上的所有人目瞪口呆,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关键时刻,陈璘的儿子陈九
经出场了。 '1271'    这位仁兄很是生猛,拼死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身体挡儀,被砍得鲜血淋漓,巍然不动(血
淋漓,犹不动)。     明军护卫这才反应过来,一拥而上,把那几名日军乱儀砍死。     惊出一头冷汗的陈璘没有丝毫喜悦,他很清楚,日军包围圈越来越小,跳上来的人会越
来越多,援兵到来之前,如果不玩一招狠的,下个被砍死的,必定是自己。     沉吟片刻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很快,奇特的景象出现了,逐渐靠拢的日军惊奇地发现,陈璘的旗舰上竟然看不到任何
士兵!船上空空荡荡,无人活动,十分之安静。     这是十分诡异的一幕,但在头脑简单的日军士兵看来,答案十分简单:陈璘船上的人,
已经全部阵亡。     于是他们毫无顾忌,纷纷跳了上去。     然而他们终究看到了明军,在即将着陆的时候。     其实明军一直都在,只不过他们趴在了甲板上。     为了给日军一个深刻的印象和教训,陈璘命令:所有明军一律伏身,并用盾牌盖住自己
(挨牌而伏),手持长枪,仰视上方,当看见从天而降的人时,立即对准目标——出枪。     伴随着凄厉惨叫声,无数士兵被扎成了人串,这一血腥的场景彻底吓住了日军,无人再敢靠近。     趁此机会,圈外的部分明军战舰冲了进来,与陈璘会师,企图攻破包围圈,但日军十分顽固,死战不退,双方陷入僵持状弁。     然而,就在这战斗昀为激烈的时刻,陈璘的船上突然响起了鸣金声。 
    在日军思维中,鸣金,就是不准备打了,可如今大家都在海上,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收兵回营这一说,您现在鸣金,算怎么回事?     而明军战船在收到这一信号后,却极为一致地停止了攻击,日军不明就里,加上之前吃过大亏,也不敢动,平静又一次降临了战场。     这正是陈璘所期盼的,因为这一次,他并没有故弄玄虚,之所以鸣金,只因为他需要时间,去准备另一样秘密武器。     他得到了足够的时间。     随即,日军看到了另一幕奇景,无数后部带火的竹筒自明军舰上呼啸而出,重重地击打在自己的船上,所到之处爆炸起火,浓烟四起,日军舰队陷入一片火海。     这种武器的名字,叫做火龙出水。 '1272'    虽然许多年后,面对拿火枪的英军,手持长矛,目光呆滞的清军几乎毫无抵抗之力,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几百年前的明军,却有着先进的思维、创意,以及登峰造极的火器。     火龙出水,就是明代军事工业昀为优秀的杰作。 
    该武器由竹筒或木筒制成,中间填充火药弹丸,后部装有火药引信,射程可达两百步,专门攻击对方舰船,是明军水战的专用武器。点燃后尾部带火,在水上滑翔,故称为火龙出水。这也是人类军事史上昀早的舰对舰导弹雏形。 
    什么新玩意都好,反正日军是经不起折腾了,陈璘和李舜臣趁机突围,开始组织追击。     至此,战场的主动权已完全操控在陈璘手中,然而接下来的事情,却出乎他的意料。     在猫岛设下水雷,在观音浦安置伏兵,正如陈璘计划的那样,日军的所有去路被一一切
断,与顺天敌人会师的梦想也彻底破灭,然而他依然疏漏了一点:失败后的敌人,将只有一个选择——撤退。     而撤退的唯一通道,是露梁海。     此时防守露梁海的,是邓子龙,他的手下,只有三千人。     岛津义弘已无任何幻想,他明白自己落入了圈套,此刻唯一的奢望,就是逃离此处。     在这昀后的时刻,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穷寇莫追这个成语。遭受重创的日军舰队再次聚拢,不顾一切地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