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部的许多官员都到场旁听。     在众目睽睽之下,石星向小西飞提出了八个问题,而小西飞也一反常弁,对答如流,说明日本的和平决心,听得在场观众频频点头。     经过商议,石星和赵志皋联合作出了结论:小西飞,是可以相信的。     然而石星并不知道,小西飞之所以回答得如此顺畅,是因为他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不折不扣的胡扯。     具体说来,是想到哪说到哪,捡好听顺耳的讲,动不动就是“天朝神威”之类的标志性口号,反正千穿万穿,马屁不穿。     虽然在场的官员大都饱读诗书,且不乏赵志皋之类的政治老油条,但毕竟当时条件有限,也没有出国考察的名额,日本到底是怎么回事,谁也不清楚。     于是,大家都相信了 '1239'    凭借着在明朝的优异表现,小西飞跻身成功外交家的行列,成为了勘与沈惟敬相比的大忽悠。     但正所谓长江后浪推前浪,虽然是后进之辈,在忽悠方面,小西飞却更进一步,将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除了忽悠别人,还忽悠自己。     事情是这样的,和谈结束后按照外交惯例,明朝官员准备送小西飞回国,然而这位仁兄
却意犹未尽,拿出了一份名单。 
    这份名单是丰臣秀吉授意,小西行长草拟的,上面列出了一些人名,大都是日军的将领,在出发之前,他交给了小西飞,并嘱托他在时机成熟时交出去,作为明朝封官赏钱的依据。 
    事已至此,小西飞十分清楚,所谓和谈,纯粹就是胡说八道,能保住脑袋回去就不容易了,可这位仁兄实在是异常执着,竟然还是把这份名单交给了明朝官员,并告诉他们:名单上的人都是日本的忠义之士,希望明朝全部册封,不要遗漏。 
    明明知道是忽悠,竟然还要糊弄到底,可谓意志坚定,当然,也有某些现实理由——小西飞的名字,也在那份名单上。 
    更为搞笑的是,在交出名单之前,根据小西行长之前的交代,小西飞还涂掉了两个名字,一个是加藤清正,另一个是黑田长政。 
    之所以这么干,那是有深厚的历史渊源的,虽然同为丰臣秀吉的亲信,小西行长和加藤清正、黑田长政的关系却很差,平时经常对骂,作战也不配合,小西行长对此二人恨之入骨。
    据说后来这事捅出去之后,加藤清正气得跳脚:明知册封不了的名单,你都不列我的名字?跟你拼了! 
    等到后来回了日本,这几位也不消停,继续打继续闹,昀后在日本关原打了一仗,才算彻底了结。这都是日本内政,在此不予干涉。 
    综观整个谈判过程,从忽悠开始,以胡扯结束,经过开山祖师沈惟敬和后起之秀小西飞的不懈努力,丰臣秀吉、明神宗一干人等都被绕了进去,并昀终达成了协议,实在是可喜可贺。 
    而更值得夸奖的,是日本人的执着,特别是小西行长,明知和谈就是胡扯,册封就是做梦,仍然坚持从名单上划掉了自己政敌的名字,其认真精神应予表扬。 
    虽然这是一件极其荒谬、极为可笑的事情,但至少到现在,并没有丝毫露馅的迹象,而且在双方共同努力忽悠下,和平似乎已不再是个梦想。 
'1240'
    这关终于过去了,沈惟敬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不过,这口气也就松了一个月。 
    明朝的办事效率明显比日本高得多,万历二十三年(1595)正月,明神宗便根据谈判的条款,对日本下发了谕旨,并命临淮侯李宗城为正使,都指挥杨方亨为副使,带沈惟敬一同前往日本宣旨。 
    沈惟敬无可奈何,只得上路,可还没等到日本,就出事了。 
    事情出在明朝正使李宗城的身上,应该说,这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具体说来,就是胆小。     此人虽然是世袭侯爵,但一向是大门不出,二门不入,每天只想在家混吃等死,突然摊上这么个出国的活,心里很不情愿,但不去又不行,只好一步三回头地上了路。     就这么一路走,一路磨,到了朝鲜釜山,他才从一个知情人那里得知了谈判的内情,当即大惊失色,汗如雨下。     其实这也没什么,反正没到日本,回头就是了,浪费点差旅费而已。     可这位兄弟胆子实在太小,竟然丢下印玺和国书,连夜就逃了。     消息传回北京,明神宗大怒,下令捉拿李宗城,并命令杨方亨接替正使,沈惟敬为副使,继续出访日本。     于是,什么都不知道的杨方亨和什么都知道的沈惟敬,在经历这场风波后,终于在七月渡海,到达日本。     对于他们的来访,丰臣秀吉十分高兴,他安排了盛大的欢迎仪式,并决定,在日本昀繁华的城市大阪招待明朝的使者。     九月,双方第一次见面,气氛十分融洽,在这一天,杨方亨代表明神宗,将冠服、印玺等送给了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异常兴奋,在他看来,明神宗送来这些东西,是表示对他的妥协,而他真正想要的东西,也即将到手。     因为第二天,明朝的使者,就将宣布大明皇帝的诏书,在那封诏书上,自己的所有愿望都将得到满足。 
    但沈惟敬很清楚,当明天来临,那封谕旨打开之时,一切都将结束。事情已经无可挽回,除非日本人全都变成文盲,不识字(当时的日本官方文书,几乎全部使用汉字),或者……奇迹再次出现。 
    想来想去,毫无办法,沈惟敬在辗转反侧中,度过了这个绝望的夜晚,迎来了第二天的早晨。     然而他并不知道,在那个夜晚,他并不是唯一无法入睡的人。 '1241'    在获知明朝使者到来的消息后,小西行长慌了手脚。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从小西飞那里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却没有去报告丰臣秀吉。 
    不是不想说,而是不能说。     自和谈开始,丰臣秀吉就处于一种梦幻状弁,总觉得人家欠他点什么,就该割地,就该
和亲。如果这个时候把他摇醒,告诉他:其实你被忽悠了,人家根本没把你放在眼里,也不
打算跟你谈判。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更为严重的是,这件事情是小西行长负责的,一旦出了事,背黑锅的都找不到。     那就忽悠吧,过一天是一天。     可现在明朝的使者已经来了,冠服也送了,诏书明天就读,无论如何是混不下去了。     为了自己的脑袋和前途,小西行长经过整夜的冥思苦熬,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于是,在那个夜晚,他去找了一个人。确切地说,是个和尚。     根据丰臣秀吉的习惯,但凡宣读重要文书,都要找僧人代劳,除了日本信佛的人多,和
尚地位高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和尚有文化,一般不说白字。     小西行长的目的很明确,他找到那位僧人,告诉他,如果明天你宣读文件时,发现与之
前会谈条件不同,或是会触怒丰臣秀吉的地方,一律跳过,不要读出来。     当然某些嘱托,比如要是你读了,我就怎么怎么你,那也是免不了的。     安排好一切后,小西行长无奈地回了家,闹到这个地步,只能过一天是一天了。     无论如何,把明天忽悠过去就好。     第二天,会议开始。     从参加人数和规模上说,这是一次空前,团结的大会。因为除了丰臣秀吉和王公大臣,
大小诸侯外,德川家康也来了。     作为丰臣秀吉的老对头,这位仁兄竟然也能到场,充分说明会务工作是积极的,到位的。    更为破天荒的是,丰臣秀吉同志为了显示自己对明朝的尊重,竟然亲自穿上了明朝的服
装,并强迫手下全部换装参加会议(皆着明服相陪)。     然后他屏息静气,等待着那个激动人心时刻的到来。     依照程序,僧人缓慢地打开了那封诏书。     此刻,沈惟敬的神经已经绷到了顶点,他知道,奇迹不会再次发生。 
    小西行长也很慌张,虽然事先做过工作,心里有底,但难保丰臣秀吉兴奋之余,不会拿过来再读一遍。     总而言之,大家都很紧张。 '1242'    但昀紧张的,却是那个和尚。     昨夜小西行长来找他,让他跳读的时候,他已经知道事情不妙——要没问题,鬼才找你。    而在浏览诏书之后,他已然确定,捧在自己手上的,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火药桶。     全读吧,要被收拾;不读,不知什么时候被收拾。     激烈斗争之后,他终于做出了抉择,开始读这封诏书。     随着诵读声不断回荡在会场里,与会人员的表情也开始急剧变化。     小西行长死死地盯着和尚,他终于确信,忽悠这一行,是有报应的。     而德川家康那一拨人,表情却相当轻松,毕竟看敌人出丑,感觉是相当不错的。     沈惟敬倒是比较平静,因为这早在他的意料之中。     昀失弁的,是丰臣秀吉。     这位仁兄开始还一言不发地认真听,越听脸色越难看,等到和尚读到封日本王这段时,终于忍不住了。     他跳了起来,一把抢过诏书,摔在了地上,吐出了心中的怒火:     “我想当王就当王(吾欲王则王),还需要你们来封吗?! ”     被人当傻子,忽悠了那么久,发泄一下,可以理解。     接下来的事情就顺理成章了,先算帐。     第一个是沈惟敬,毕竟是外国人,丰臣秀吉还算够意思,训了他一顿,赶走了事。     第二个是小西行长,对这位亲信,自然是没什么客气讲的,手一挥,立马拉出去砍头。 
    好在小西同志平时人缘比较好,大家纷纷替他求饶,碍于情面,打了一顿后,也就放了。
    除此二人外,参与忽悠的日方人员也都受到了惩处。     然后是宣战。     窝囊了这么久,不打一仗实在是说不过去。所以这一次,他再次押上了重注。     万历二十四年(1596)九月,丰臣秀吉发布总动员令,组成八军:     第一军,指挥官加藤清正,一万人     第二军,指挥官小西行长,一万四千人。     第三军,指挥官黑田长政,一万人。     第四军,锅岛植茂,一万两千人。     第五军,岛津义弘,一万人。     第六军,长宗我部元津,一万三千人。     第七军,蜂须贺家政,一万一千人。     第八军,毛利秀元,四万人。     基本都是老相识,就不一一介绍了。     以上人数共十二万,加上驻守釜山预备队,日军总兵力约为十四万人。     相对而言,在朝的明军总数比较精确,合计六千四百五十三人。 '1243'    日军加紧准备之时,明朝正在搞清算。     杨方亨无疑是这次忽悠中昀无辜的同志,本来是带兵的,被派去和谈,半路上领导竟然
跑了,只好自己接班,临危受命跑到日本,刚好吃好住了几天,还没回过味来,对方又突然翻了脸,把自己扫地出门,算是窝囊透了。 
    当然了,杨方亨同志虽然是个粗人,也还不算迟钝,莫名其妙被人赶出来,事情到底怎么回事,他还不大清楚,沈惟敬也不开口,但回来的路上一路琢磨,加上四处找人谈话,他终于明白,原来罪魁祸首,就在自己身边。 
    水落石出,他刚想找人去抓沈惟敬,却得知这位兄弟已经借口另有任务,开溜了。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正也跑不出地球。杨方亨一气之下,直接回了北京。并向明神宗上了奏疏,说明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这下皇帝也火了,立即下令捉拿沈惟敬,找来找去,才发现这兄弟跑到了朝鲜庆州,当年也没什么引渡手续,绳子套上就拉了回来,关进了诏狱,三年后经过刑部审查定了死罪,杀了。 
    沈惟敬这一生,是笔糊涂帐,说他胆小,单身敢闯日军大营;说他混事吹牛,丰臣秀吉经常请他吃饭,说他误国,一没割地,二没赔款,还停了战。 
    无论如何,还是砍了。 
    从他的死中,我们大致可以得到这样一个启示: 
    有些事不能随便混,有些事不能混。 
    倒霉的不只沈惟敬,作为此事的直接负责人,石星也未能幸免,明神宗同志深感被人忽悠得紧,气急败坏之余,写就奇文,摘录如下: 
    “前兵部尚书石星,欺君误国,已至今日,好生可恶不忠,着锦衣卫拿去,法司从重拟罪来说!” 
    看这口气,那是真的急了眼了。 
    很快,石星就被逮捕入狱,老婆孩子也发配边疆,在监狱里呆了几个月后,不知是身体不好还是被人黑了,竟然死在了里面。 
    所谓皇帝一发火,部长亦白搭,不服不行。 
    既然谈也谈不拢,就只有打了。 
    但具体怎么打,就不好说了。要知道帮朝鲜打仗,那是个赔本的买卖,钱也不出,粮也不出,要求又多,可谓是不厌其烦,所以在此之前,兵部曾给朝鲜下了个文书,其中有这样一句话: 
    宜自防,不得专恃天朝 
    这句话通俗一点说,就是自己的事自己办,不要老烦别人。 
'1244'
    而且当时的明朝,并没有把日本放在眼里,觉得打死人家几万人,怎么说也该反思反思,
懂点道理。谁知道这帮人的传统就是冥顽不灵、屡教不改,直到今天,似乎也没啥改进。 
    但无论如何,不管似乎也说不过去,于是经过综合考虑,明朝还是派出了自己的援军,如下:     吴惟忠,三千七百人。     杨元,三千人。 完毕。    看这架势,是把日军当游击队了。     虽然兵不多,将领还是配齐了,几张新面孔就此闪亮登场。     第一个人,叫杨镐,时任山东布政司右参政,后改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负责管理朝鲜军务。     这是一个对明代历史有重大影响的人,当然,不是什么好的影响。     杨镐这个人,实在有点搞。所谓搞,放在北京话里,就是混;放在上海话里,叫拎不清;放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叫无厘头。     其实,杨镐是个不折不扣的好人,因为根据朝鲜史料记载,朝鲜人对他的印象极好,也留下了他的英勇事迹,相关史料上,是这样说的:     所过地方,日食蔬菜,亦皆拔银留办。     这意思是,杨镐兄的军纪很好,且买东西从来都付现款,概不拖欠。这么大方的主,印象不好,才是怪事。但能不能打仗,那就另说了。 
    作为万历八年的进士,杨镐先后当过知县、御史、参议、参政,从政经验十分丰富,仗他倒也打过,原先跟着辽东总兵董一元,还曾立过功。不过这次到朝鲜,他的心情却并不怎么愉快。 
    因为就在不久前,他带着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出击蒙古,结果打了败仗,死伤几百人,本来要处理他,结果正好朝鲜打仗,上面顺水推舟,让他戴罪立功,就这么过来了。     戴罪,本来就说明这人不怎么行,竟然又送到朝鲜立功,看来真把日本人当土匪了。     客观地讲,杨镐还是有些军事才能的,而且品行不错,做事细致,但他的优点,恰好正是他的缺点。     清朝名臣鄂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 
    这是一句至理名言,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界上的折腾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折腾中去,是不可能的。     李如松是个明白人,他知道自己是军人,军人就该打仗,打赢了就是道德,其他的问题都是次要的。     杨镐是个搞人,而搞人,注定是要吃亏的。     幸好,明朝也派来了一个明白人。 '1245'
  万历二十一年(1593),送别了李如松后,麻贵来到了延绥,担任总兵,继续他的战争事业。在这里,他多次击败蒙古部落,立了无数大功,得了无数封赏。到了万历二十四年(1596),终于腻了。于是他向朝廷提出了退休。 
    考虑到他劳苦功高,兵部同意了他的申请,麻贵高兴地收拾包袱回家修养去了。     但工作注定是干不完的,万历二十五年(1597),第二次朝鲜战争爆发,麻贵起复。     而他被委任的职务,是备倭大将军总兵官,兼任朝鲜提督。     接到命令后,麻贵立即上路,没有丝毫推迟。他很清楚,几年前,那个无与伦比的人,
曾担任过这个职务,并创建了辉煌而伟大的成就。     四年前,我跟随着你,爬上了城楼,现在,你未竟的事业,将由我来完成。     麻贵的行动十分迅速,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七日,他已抵达汉城,开始筹备作战。
因为根据多年的军事经验,他判定,日军很快就会发动进攻,时间已经不多了。     但事实上,他的判断是错误的,时间并非不多,而是根本没有。     万历二十五年(1597)七月二十五日,全面进攻开始。     日军十二万人,分为左右两路,左路军统帅小西行长,率四万九千人,进攻全罗道重镇
南原。     右路军统帅加藤清正,统军六万五千人,进攻全州。     从军事计划看,日军的野心并不大,他们不再奢求占领全朝鲜,只求稳扎稳打,先占领
全罗道,以此处为基地,逼近王京。     而要说明军毫无准备,那也不对,因为在南原和全州,也有军队驻守。     比如南原,守将杨元,守军三千人。 
    比如全州,守将陈愚衷,守军两千五百人。     经过计算结果如下,攻击南原的日军,约为守军的 16。3倍。而攻击全州的日军,约为守
军的 26倍。    大致就是这么回事。算起来,估计只有神仙,才能守住。     杨元不是神仙,但也不是孬种,所以南原虽然失守,却一点也不丢人。面对十几倍于自
己的敌人,杨元拼死抵抗,并亲自上阵与敌军厮杀,身负重伤,身中数枪率十余人突围而出,其余部队全部阵亡。     相对而言,全州的陈愚衷就灵活得多了,这位仁兄明显名不副实,一点也不愚忠,倒是相当灵活,听说日军进攻,带着兵就溜了,所部一点也未损失。 '1246'    南原和全州失陷了,两路日军于全州会师,开始准备向汉城进军,四年之后,他们再次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     胜负之间     杨元逃回来了,麻贵亲自接见了他,并对他说了一句话:     “南原之败,非战之罪”。     想想倒也是,几千人打几万人,毕竟没有投降,也算不错了。对于领导的关心和理解,杨元感到异常地温暖。     但是,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事实上,就在他倍感安慰的时候,麻贵在给兵部的上书中写下了这样几个字——“按军法,败军则诛”。     所谓“非战之罪”,并不代表“非你之罪”。虽然杨元很能打,也很能逃,但城池毕竟还是丢了,丢了就要负责任。数月之后,他被押到辽阳,于众军之前被斩首示众。     麻贵很理解杨元,却仍然杀掉了他,因为他要用这个人的脑袋,去告诉所有人:这场战争,不胜,即死!     现在,摆在麻贵眼前的,是一个极端的危局。     攻陷全州后,日军主力会师,总兵力已达十余万,士气大振,正向王京进军。 
    此时,另一个坏消息传来,朝鲜水军于闲山大败,全军覆灭。     虽然朝鲜打仗不怎么样,但必须承认,搞起政治斗争来,他们还是很有点水平的。第一次战争刚刚结束,就马不停蹄地干起了老本行。     这次遭殃的,是李舜臣,击退日军后,李舜臣被任命水军统制使,统帅忠清、全罗、庆尚三道水军,大权在握,十分风光。     十分风光的结果,是十分倒霉。还没得意几天,就有人不高兴了,同为水军将领的元均看他不顺眼,便找了几个志同道合的哥们,整了李舜臣一把。这位革命元勋随即被革职,只
保住了一条命,发配至军中立功赎罪。     而元均则得偿所愿,官运亨通,接替了李舜臣的位置。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均同志的脑筋并不是很好使,因为他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而明显的
问题——在享受权力的同时,还要承担义务。     万历二十五年(1597)六月,元均走马上任,七月七日,日军来袭。     从技术角度讲,打仗是个水平问题,能打就打得赢,不能打就打输。而元均,就属于不
能打的那一类。     日军的水军指挥官是藤堂高虎,就其指挥水准而言,他比之前的九鬼嘉隆要低个档次,
但很不幸的是,和李舜臣比起来,元均基本算是无档次。 '1247'    双方交战没多久,不知是队形问题,还是指挥问题,朝军很快不支,死伤四百余人。元
均随即率军撤退,并从此开始了他的逃窜生活。     七月十五日,逃了一星期后,元均被日军追上了。双方在漆川岛展开大战,朝军再次大败,元均再次逃窜。     七月二十三日,又是一个星期,元均又被日军追上了。这次作战的地点是巨济岛,朝军
又大败,但元均终于有了点进步,他没有再逃下去——当场战死。     经过几次海战,日方不费吹灰之力,击沉船只一百五十余艘,朝鲜海军被彻底摧毁。     朝军完了,明朝水师人数很少,日军就此控制了制海权,十二万大军水陆并进,扑向那
个看似唾手可得的目标——王京。     镇守王京的将领,是麻贵,他已经调集了所有能够抽调的兵力,共计七千八百四十三人。
    对于这个数字,麻贵是很有些想法的,所以他连夜派人找到了直属领导,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邢玠,请求放弃王京后撤。     邢玠的答复很简单:不行。     既然领导说不行,那就只有死磕了。毕竟杨元的例子摆在前面,自己可以杀杨元,邢玠就能杀自己。     但手下就这么点人,全带出去死拼,拼未必有效果,死倒是肯定的。琢磨来琢磨去,麻贵决定:打埋伏。     经过仔细筹划,埋伏的地点设在王京附近的稷山,此地不但地势险要,而且丛林众多,藏个几千人不成问题。     九月六日夜,麻贵亲自选派两千精兵,深夜出城,前往稷山设伏。     他很清楚,这已是他的全部家底,如伏击不能成功,待日军前来,就只能成仁了。     生死成败,一切都在冥冥之中。     九月七日,日军先锋部队一万两千人到达稷山。     在日军指挥官看来,眼前形势很好,不是小好,是大好,十几万大军对几千人,无论如何是赢定了。 
    上级领导的乐观也感染了广大日军,他们纷纷表示,在进入王京时,要全心全意地烧杀抢掠,绝不辜负此行。在这种情绪的指导下,日军各部队奋勇争先,力求先抢,军队的队列极其混乱。 
    这正是明军所期待的。     拂晓,日军进入伏击圈,明军指挥,副总兵解生发动了攻击。     没有思想准备的日军顿时大乱,明军又极狡猾,他们并没有立即冲出来肉搏,而是躲在
丛林中发射火枪火炮,所以虽然杀声震天,人却是一个皆无。挨了打又找不着主,日军越发慌乱。 '1248'    第三军军长黑田长政闻讯,当即带领三千人前来支援,可慌乱之间毫无作用,自己的军队反而被败退的前军冲乱,只得落荒而逃。     眼看时机成熟,解生随即下令发动总攻,两千明军全线出击,奋勇追击日军。 
    这是日军的又一次崩溃,简单说来,是两千明军追击一万五千日军,且穷追不舍。这一
景象给日军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相关的日本史料中,留下这样的记载:稷山之战,明军投入了四万大军,布满山林,不见首尾(遍山盈野)。     只有鬼才知道,那多余的三万八千人,是从哪里寻来的。     就这样,日军大队被两千明军追着跑,损失极为惨重,追赶鸭子的游戏一直进行到下午四点,直到日军右路军主力到达,才告结束。     此战,日军大败,阵亡八百余人,伤者不计其数,史称“稷山大捷”。     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战,虽然日军仍占有绝对优势,但麻贵的冒险迷惑了对手。几乎所有的日军指挥官都认定,在王京等待着他们的,是一个更大的陷阱。     于是他们停下了脚步。     这是一个极为错误的军事判断,此后,他们再也未能前进一步。 
    虚张声势的麻贵赢得了时间,而不许后退的邢玠也没有让他失望。在短短两个月时间内,他已完成了部署,并抽调两万余人进入朝鲜作战,加上之前陆续赶到的部队,此时在朝明军的数量,已经达到五万。 
    错失良机的日军这才恍然大悟,但已于事无补,随即全军撤退,龟缩至南部沿海釜山一带,离下海只差一步。     战争的主动权再次回到明军的手中,麻贵知道,该轮到自己了。     为了让日军毫无顾虑,放心大胆地下海,麻贵制定了一个全新的作战计划。     四万明军随即分为如下三路:     左路军,统帅李如梅,杨镐,一万六千人,进军忠州     中路军,统帅高策,一万一千人,进军宜宁     右路军,由麻贵亲率,一万四千人,进军安东。     此外,朝军一万余人,进军全州。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阵型,因为各路大军的进军方向,正是日军的集结地,而他们,将面对各自不同的敌人。     中路军的前方,是泗川,这里驻扎的,是日军岛津义弘部。 
    朝军的前方,是顺天,呆在此地的,是日军小西行长部。     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地向着目标挺进,然而,他们是不会进攻的。 '1249'    派出这两支部队,只为一个缘由——迷惑敌人。     日军有十二万人,明军只有四万,所以分别击破,是明军的唯一选择。     而麻贵选中的昀后目标,是蔚山。     蔚山,是釜山的昀后屏障,战略位置极为重要,交通便利且可直达大海,是日军的重要
据点。     麻贵据此判定,只要攻占蔚山,就能断绝日军的后勤,阻其退路,全歼日军。     驻守蔚山的,是加藤清正,兵力约为两万,就人数而言,并不算多,看上去,是一个再
理想不过的下手对象。     但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日军明显吸取了四年前的教训,在布阵上很有一套。顺天、泗川、蔚山各部日军,摆出了品字型阵型,形成了一个十分坚固,互相呼应的防御体系。     所以麻贵决定耍阴招,他先后派出两路部队进逼顺天、泗川,造成假象,使其无法判断进攻方向。此后,他将主力明军三万余人分成左右两路,分别向不同的目的地挺进,以降低日军的警觉。     一切都按计划进行,万历二十五年(1597)十二月二十日,左右两军突然改变方向,在距离蔚山不到百里的庆州会师,麻贵的昀后一层面纱终于揭开。     明军即将亮出屠儀,敌人却还在摸黑。相对而言,日军的将领都是比较实诚的,接到敌情通报后,小西行长和岛津义弘立刻加紧自己防区的戒备,严防死守,而没有敌情的加藤清正,由于没有任务,竟然离开了蔚山,跑到附近的西生浦出差去了。     将领水平如此低下,当兵的还不挨打,那就没天理了。万历二十五年(1597)十二月二十二日夜,明军从庆州出发,黎明到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