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朝那些事儿(全集)下-第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叫做庆儿,这种类似猜谜类的玩意数不胜数,就不多说了。 
    而王世贞之所以被扣上这个帽子,实在是因为他和严嵩有仇,且名声太大,文章写得太好,大家觉得如此精彩的一本小说,不是寻常村夫或是文学青年能写出来的,思来想去,就是他了。 
    当然现在也有许多人说王世贞不是作者,并列举了很多证据,我不搞考证,也就不写了。
    不管有多少争议,但至少我们知道,明代曾有过怎样辉煌的文化,伟大的四大名著自诞生之日起,便已成为了经典,此后的五百年中,除了一部《红楼梦》,无人可望其项背,不知道后面那帮人都干嘛去了。 
    但还有一点必须说明,那就是在当时,四大名著之中,有一本是禁书,如果藏有此书,是要惹麻烦的。 
    我大致知道许多人的答案,但我要告诉你们,不是那一本。 
    真正被禁的,是《西游记》。 
'1059'
    如果你还记得,书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唐僧师徒四人曾经到过一个叫车迟国的地方,那个地方的皇帝推崇道教,迷信成仙,还搞出了几个虎力大师之类的邪门道士,昀后被孙猴子一顿收拾,见阎王去了。 
    说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为什么它会被禁了,这种骂人不吐脏字的把戏历来就不少见。还有那句著名的“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除了孙猴子外,估计也没人敢说。 
    总而言之,那是一个痛并快乐着的时代,至少我认为如此。 
    明穆宗朱载垕 
    公元 1566年,朱载垕继位了,年号隆庆,他等了二十多年,终于等死了自己的老子,等到了皇位。 
    这位仁兄能混到这个位置实在不易,因为他是奉遗诏登基的,遗诏是怎么回事前面已经说过了,嘉靖忽悠了儿子那么多年,临死也没说句接班的话。     不管怎样,毕竟已经是皇上了,隆庆开始召集大臣们上朝。 
    被嘉靖冷落了那么多年,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大家都十分激动,滔滔不绝,唾沫横飞,甚至在朝堂上公开对骂,然而从第一天起,大臣们就惊奇地发现,这位皇帝似乎有点不对劲。因为无论下面吵得多热闹,上面的这位兄弟却一句话都不说,始终保持沉默。 
    沉默的隆庆是个很可怜的人。     他是嘉靖的第三个儿子,皇位本没有他的份,安心做个藩王,好好过日子就行,可偏偏老天爷开眼,前面两个都没能熬过去,于是老三就变成了老大。     但这对于他而言,实在算不上一件好事,因为嘉靖同志不但命硬,还极难伺候,能和他打交道的,也都是徐阶、严嵩这类老滑头,以朱载垕的智商水平,只能是重在参与了。     而现在看着下面这帮杀气腾腾,脸红脖子粗的陌生人,他经常会发出点感叹:我怎么会呆在这种地方,和这些人打交道?     他知道,如果自己开口说话,不管好坏,按照言官们的光荣传统,一定会被骂,既然如
此,那我就不说话了,看你们还能怎么样?     不久之后,隆庆终于明白,原来不说话也有不说话的骂法。     很快就有人找上门来了,这个人叫郑履淳,他慷慨陈词,严厉指责皇帝继位以来,放任
大臣发言,自己却不说话,长此以往国家怎么得了? '1060'    说来有点搞笑,因为这位郑先生时任尚宝丞,是管机要文件的,并不是言官,就算要骂,
怎么着也轮不上他,不知是不是穷极无聊,想找点事情干。     于是皇帝愤怒了,老子都不说话了,让你们去骂街,竟然还是闹到了我的头上,说话也骂,不说话也骂,你要造反不成?!     恨得牙痒痒的皇帝终于没能忍住,随即命令把郑先生拖出去打屁股,然而终究还是放了他。     隆庆兄终于雄起了一次,这实在是不容易的,因为在他执政的大多数时间内,他是比较窝囊的。     除了说话的问题外,皇帝大人还惊奇地发现,原来做皇帝,也是可以很穷的。 
    一般说来,新官上任都有三把火,作为大明帝国的统治者,刚刚登基自然也想摆摆场面,于是隆庆下令,由户部拨款,为后宫购买一些珠宝首饰,算是送给诸位老婆的礼物,其实也花不了多少钱,所以在他看来,这件事情并不过分。 
    然而结果是,户部尚书马森上书表示:你买可以,我不出钱。     这句话看似耸人听闻,却也不是没有来由的,要知道,在明代,财政制度是很严格的,户部相当于财政部,而财政部的钱,就是国家的钱,皇帝是无权动用的,即使要用,也要经过财政部部长(户部尚书)、内阁分管财政部的大学士(一般是首辅)层层审批,还要详细说
明你把钱用到什么地方去了,准备用多久,打不打算还,什么时候还。     要不说清楚,一个子都甭想动。     所以历代皇帝要用钱的时候,大都会动用内库,也就是他们自己每年的收入,除非是穷
得没办法,一般都不会去找户部打秋风。     既然明知,为什么还要去触这个霉头呢,因为他就是穷得没办法了。     原先内库还有点钱,但到他爹手上,都拿去修道和给道士发工资了,等传到他这里,已
经是一穷二白,干干净净。     现在马森不给,他也没办法,本打算再下一道谕令,希望这位部长大人手下留情,多少
施舍点,但就在此时,大麻烦来了。     言官们不知从哪里知道了这个消息,于是大家兴奋了,这回有事干了。     首先是给事中魏时亮上书,严厉批驳皇帝的浪费行为,很快御史贺一桂跟进,分析了买
珠宝的本质错误所在,还没等皇帝大人回过神来,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出场了。     这个人的名字叫做詹仰庇,人送外号詹三本,很快你就会知道这个外号是怎么来的。 '1061'    这位詹兄是嘉靖四十四年(1565)的进士,换句话说,他刚当官才两三年,虽说资历浅,
可谓是人混胆子大,看见大家上书,他也上了一本:     “陛下你要知道,历史上的贤君都不喜欢珠宝,比如某某某某(此处略去),现在您刚刚登基,就开始喜欢这类东西,一旦放纵后果不堪设想,我听说两广还在打仗,您怎么能够本末倒置呢?”     皇帝又愤怒了,户部又不给钱,我也没追究,你们还一拨一拨地上,老子不还没买吗,你们到底想干什么?! 
    然而这一次,他忍了下来,没有发作,继续保持沉默,珠宝的事情也不提了,就当没这回事。     然而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詹三本又行动了。 
    不久之后,这位仁兄在宫里闲逛,偶然看见了太医,就上前打招呼,一问,是进宫给皇后看病的,换了别人,这事也就完了,但詹三本不是别人,他就开始琢磨了,这皇后怎么就生了病呢,再一打听,原来是夫妻双方闹矛盾,皇后搬到别处去住了。 
    好了,好了,用功的时候又到了,詹三本琢磨来琢磨去,又上了第二本:     “臣昀近听说皇后已经搬到别处居住,而且已经住了近一年,昀近身体还不好,臣觉得这件事情陛下不应该不理啊,要知道皇后是先皇选定的,而且一向贤淑,现在您不去看望皇
后,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那可怎么得了?”     “所以希望皇上听我的话,前去看望皇后,臣就算死,也好过活着了(虽死贤于生)。”     这就是无理取闹了,人家夫妻俩吵架,与你何干,还要你寻死觅活?     隆庆收到奏疏,大为恼火却不便发作,不回答又不行,只好回了个话:     “皇后生了病,所以才住到别处去养病,我的家事你怎么知道,今后不要乱讲话! ”     就这样,詹仰庇出名了,他本来预计这次投机是要挨板子的,而现在居然毫发无伤,这
笔生意做得太值了,正是所谓——中外惊喜过望,仰庇益感奋(史料原文)。     于是感奋不已的詹仰庇再次感奋了,他决定再接再厉,把弹劾进行到底,很快,他就上了第三本,这一次他把矛头对准了宫内的宦官,说他们多占田产,收取赋税,希望皇帝陛下
驱逐他们。 '1062'    事实证明,詹仰庇先生的弹劾,欺负欺负隆庆皇帝这样的老实人还是可以的,但对付真
的坏人,那就不灵了,宦官们立刻找了个由头,坑了他一把,把他赶出了京城。     起于弹劾,终于弹劾,詹三本到此终于功德圆满,十几年后他还曾经复起,担任过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为了巴结当时的大学士王锡爵,甘当打手四处骂人,后又被人骂走,事实证明这位仁兄是典型的没事找抽型人格。     隆庆皇帝面对的就是这么一群人,说得好听是读过书的大臣,说得不好听就是有牌照的骂街流氓,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又不如内阁的那几头老狐狸,实在是疲于招架。     所以从登上皇位的那天起,他就意识到了这样一点:皇帝是不好干的,国家是不好管的,而我是不行的,国家大事就交给信得过的人去干,自己能过好小日子就行了。 
    事实证明,正是这个判断使大明王朝获得了重生的机会。     那么谁是信得过的人呢,对于隆庆而言,自然就是身边的那几位讲官了,除殷士儋外(原因很复杂,后面再讲),高拱、张居正、陈以勤都是昀合适的人选。     于是在隆庆初年(1567),礼部尚书陈以勤与吏部左侍郎张居正同时入阁,至此内阁已有
六人,他们分别是首辅徐阶、次辅李春芳、郭朴、高拱、陈以勤、张居正。     请注意上面的六人名单排序,它的顺序排列实在非同寻常。     在明代,内阁是讲究论资排辈的,先入阁的是前辈当首辅,后来的只能做小弟当跟班,
那小弟怎么才能做首辅呢?很简单,等前辈都死光了,你就能当前辈了。     这里特别说明,早你一天入阁就是你的前辈,你就得排在后面,规矩是不能乱的。可能有人要问,要是两人同一天入阁怎么办呢?     那也简单,大家就比资历吧,你是嘉靖二十年的进士,我是嘉靖二十六年的,那你就是前辈,如果连资历也相同,就比入阁时候的官级,你是正部,我是副部,你还是前辈,如果官衔也相同,那就比年龄,反正不分出个先后不算完。     所以张居正虽然与陈以勤同时入阁,但论资历和官级,他都要差点,只能委屈点,排在第六了。     其实这种排序本也说不准,要说起来,排第二的李春芳还是陈以勤的学生,谁让人家进
步快呢?这种事情,不能怨天尤人。 '1063'    这就是隆庆初年的内阁顺序表,考虑到排序,再看看前面几位生龙活虎的状弁,如果按
自然死亡计算,张居正要想接班,至少也得等到七八十,这还是保底价。     不过幸好,除了论资排辈外,明朝也不缺乏其他的优秀传统,比如不斗到死不罢休的斗
争哲学。     就在张居正刚刚入阁之后不久,一场猛烈无比的风暴来临了。     正所谓十处打锣,九处有他,这次挑事的又是一位老熟人——胡应嘉。     虽说上次投机不成,没有搞掉高拱,反而结了仇,但胡应嘉没有辞职,更不退休,这位
仁兄注定是闲不下来的,很快,一个偶然事件的发生,为他提供了新的发挥途径——京察。     明代的官员制度是很严格的,每三年考核一次,每六年京察一次,顾名思义,京察就是中央检察,对象是全国五品以下官员(含五品),按此范围,全国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属都是
考察对象(知府正五品)。当然,也包括京城的京官。 
    这么一算起来,那些整天叫嚷的言官也都是考察对象,全国十三道监察御史统统是正七品,六部六科都给事中是正七品,给事中才从七品,算是包了饺子。 
    我查了一下,这个条例是明宪宗朱见深时开始实施的,很开疑这是不是朱同志受不了骂,故意这么干的。 
    如果这真是他的本意,那他就要失望了,因为一百多年来,每次京察的结果总是地方官倒霉,言官安然无恙。想想也是,管京察的是吏部尚书和都察院左都御史,并不是内阁大学士,连皇帝都怕言官,两位部长大人怎么敢干得罪人的事情呢? 
    但这次似乎有点不同了,除了地方官外,许多原先威风凛凛的御史、给事中都下了课,乖乖地回了家,朝野一片哗然,敢闹事的却不多。 
    因为人和人不一样,此时的吏部尚书是一个超级猛人,他虽然没有入阁,却比大学士还狠——杨博。 
    说来惭愧,这位当年严世藩口中的天下三杰竟然还活着,而且老而弥坚,这次京察是由他主导的,那就真算是一锤定音了。 
    想当年我二十多岁的时候就陪大学士巡边,之后镇守蒙古边疆,杀了二十多年人,又干了十几年政务,严嵩在时都要让老子三分,你们这些小瘪三,也只能去欺负皇帝,免了就免了,辞了就辞了,你敢怎样? 
'1064'
    那倒也是,现在的内阁成员中,除了徐阶外,其余五人见到他都得恭恭敬敬的行礼,谁还敢动他? 
    但这世上从不缺胆大的,胡应嘉估计是得罪了高拱,反正豁出去了,就摸了这个老虎屁股,他上书弹劾了杨博。 
    当然,弹劾也是有理由的,虽说这次从中央到地方,撤掉了很多的官员,但唯独有一类人却丝毫未动——山西人。而“凑巧”的是,杨博就是山西人。 
    狭隘的老乡观念是要不得的,是一定要摒弃的,这就是胡应嘉弹劾的主要内容。但文书送上去后,杨博还没作出反应,内阁就先动手了。 
    具体说来,是高拱要解决胡应嘉,他握着胡言官的那封奏疏,大声疾呼应该让胡应嘉趁早滚蛋,回家当老百姓。 
    之所以会出现这一幕,只是因为胡应嘉先生过于激动,却忽视了一个基本程序问题。 
    京察的主办单位是吏部和都察院,而作为给事中,也是要参与其中的,胡应嘉全程办理了此事,却一言不发,现在京察结束了才来告状,你早干嘛去了?     高拱等这个机会已经很久了,他辞严厉色,一边骂胡应嘉还一边斜眼瞟徐阶,那意思是你能拿我怎样,而郭朴也趁机凑了回热闹,跟着嚷起来,要严惩胡应嘉。     像徐阶这种老江湖,自然是不吃眼前亏的,如果再闹下去,就要骂到自己头上来了,所以他腰一弯,就势打了个滚:     “那好吧,我也同意。 ”     高拱,这可是你自找的,不用我出手,自然有人收拾你。     事实证明,高拱兄还是天真了点,他万万想不到,处罚令下达之日,就是他倒霉之时。     自打胡应嘉要贬官的传言由路边社传出之后,高拱就没消停过,京城里大大小小的言官已经动员起来:胡应嘉替我们说话,既然高大人要他下课,我们就要高大人下台!     昀先跳出来的是给事中辛自修,御史陈联芳,他们分别弹劾高拱滥用职权、压制言论等罪名,但高拱不愧为老牌政治家,轻而易举便一一化解。     然而当听说另一位言官准备出场弹劾时,高拱却顿时感到了末日的来临,这个人的名字叫欧阳一敬。     欧阳一敬,嘉靖三十八年进士,给事中,从七品。江湖人送外号——骂神。 '1065'    这是一份并不起眼的履历,但只要看看他的弹劾成绩,你就会发现他的可怕。     嘉靖年间,他弹劾太常少卿晋应槐,晋应槐罢官。     接着,他弹劾礼部尚书董份,董份罢官。     后他调任兵科给事中,弹劾广西总兵(军区司令员)恭顺侯吴继爵,吴继爵罢官。也正是因为这位仁兄的一状,饱经沧桑的俞大猷大侠才得以接替此位,光荣退休。     三个月后,弹劾陕西总督陈其学、巡抚戴才,陈其学、戴才罢官。     如果你觉得他已经很有胆,很敢弹的话,那我建议你还是接着往下看,因为他还曾经弹劾以下这些人(排名不分先后):     英国公张溶,山西总兵董一奎、浙江总兵刘显、锦衣卫都督李隆等等等等。 
    所谓英国公,就是跟随永乐皇帝朱棣打天下的那位张玉的后代,昀高公爵,世袭罔替。山西总兵和浙江总兵都是省军区司令员,而李隆都督是特务头子。     弹劾结果:以上官员中,除英国公张溶外,全部罢官。     总而言之,在欧阳一敬不到十年的弹劾生涯中,倒在他脚下的三品以上部级文武官员合计超过二十人,并附侯爵一人,伯爵两人。     当我看到这份成绩单时,总会不禁感叹,原来骂人也是有天赋的。     骂神出马,自然不同凡响,欧阳一敬实在是骠悍得紧,不但弹劾高拱,还捎带了杨博,并大大夸赞了高拱的奸恶水平,说他比历史上的著名奸臣蔡京同志还要奸。     在弹章的昀后,他还体现了有难同当的高尚品质:     “胡应嘉弹劾的事情,我事前就知道了,你们要处罚胡应嘉,就先处罚我吧! ”     这种江湖义气,实在颇有几分黑社会的神韵。     这回高拱扛不住了,可还没等他开始反击,另一个人却蹦了出来,此人就是他的学生齐康。     齐康也是御史,但老师吃了亏,同行也就顾不上了,他立马站出来,先骂欧阳一敬,再骂徐阶,但是事实证明,骂架和打架的道理大致相同,人多打人少才能打赢。     齐御史刚出头,就被欧阳一敬方面的口水彻底淹没,而徐阶兄也不甘示弱,趁你病要你命,还找来了几个六部官员,大家一起去踩高拱。     这下再也扛不住了,隆庆元年(1567),屁股还没坐热的高学士主动提出辞职回家,一个月后,他的同乡好友郭朴也退了休。     徐阶,算你狠,我们走着瞧! '1066'
    就这样,徐阶轻而易举地获得了胜利,这也只能怪高拱兄不自量力,徐首辅久经考验,当年孤身一人,尚且敢跟严嵩对干,如今天下在握,皇帝都不好使,何况高学士,内阁里你排老几? 
    高拱走了,昀伤心的人是皇帝,但他也无能为力,因为他说了不算。     此时的徐阶已经比皇帝还皇帝了,隆庆被他抓在手里,动弹不得,皇帝说:中秋节到了,咱们摆个宴席,庆祝一下。 
    徐阶说:铺张浪费,你就不要办了。     皇帝说:那好,我听你的。     不久之后,皇帝又说:我这么多年一直呆在北京,想要出去转转。     徐阶真是个直爽人,说了一大堆话,概括起来两个字:不行。     隆庆终于出离愤怒了,我爹还不敢这么管我呢!你凭什么!?一气之下,他毅然收拾行
李,还是去了。     虽然这次英雄的举动为他赢得了一次自助游的机会,但长此以往,怎么得了?高拱又走了,身边连个出主意的人都没有,就在皇帝大人苦苦思索对策的时候,一件出乎他意料的事
情发生了。     徐阶致仕了,他放弃了首辅的位置,打好包裹,准备回松江老家。     这在当年,算是一件奇闻,要知道,以徐首辅的地位和威望,想干多久就干多久,想灭
谁就灭谁,完全是天下无敌的状弁,所谓金盆洗手,急流勇退,那只是一个遥远的童话。     然而童话确实成为了现实,而原因也十分简单——疲惫,以及欣慰。     隆庆二年(1568);徐阶六十六岁,暂住北京,即将退休。     四十八年前,他十八岁,家住松江华亭县,在那里他遇见了一个叫聂豹的七品知县,听
从了他的教诲:     “我将致良知之学传授于你。 ”     四十五年前,他二十一岁,来到北京考中了进士,在大明门前,他见到了首辅杨廷和,
听到了他高声的预言:     “此子之功名,必不在我辈之下! ”     三十八年前,他二十八岁,面对首辅张璁的怒吼,他从容不迫地这样回答:     “我从未曾依附于你! ”     然后他前途尽毁,家破人亡,被发配蛮荒之地,在那里,他第一次见识了这个世界的黑
暗与残忍。     二十年前,他四十六岁,看着自己的老师夏言被人杀死,不发一言。     因为他已经了解了这个世界的规则,报仇雪恨也好,伸张正义也罢,冲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四年前,他六十二岁,经过十余年的忍耐与经营,他除掉了严嵩,杀死了他的儿子,成为了一个工于心计,城府深不可测的政治家,世间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现在,一切又回到了起点。 
'1067'
    当年的青年才俊,现在的老年首辅,当年的热血激情,现在的老到深沉。从黑发到白发,从幼稚到成熟,一切都变了,唯一不变的,是志向。 
    徐阶这一辈子,被人整过,也整过人,干过好事,也干过坏事,但无论何时何地,他始终没有背弃自己当年的誓言,在他几十年的从政生涯中,许多正直的官员得以任用,无数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保障,高拱与张居正的伟大新政由他而起,我想,这已经足够了。 
    在为国效力的同时,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斗争事业,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第一线勤勤恳恳地斗,奋发图强地斗,干了一辈子斗争工作,也该歇歇了。 
    虽然皇帝陛下第一时间就批了他的致仕申请,且唯恐他反悔,当即公布天下,发退休金让他走人,明显有点不够意思,但徐阶却并不在意,因为他已欣慰地看到,自己为之奋斗终身的那个报国救民的理想,将由一个更为优秀的人去实现。 
    张居正,我相信,你会比我做得更好。 
    除了张居正外,对另一个人的提拔与关照也让他倍感安心,他认为,这个人将成为张居正的得力帮手。 
    这个走运的人,就是我们的老相识海瑞先生,自打从牢里放出来,那可真叫一发不可收拾,先是官复原职,很快就升了官,当了大理寺丞(正五品),专管审案,也算发挥特长。 
    不久之后,这位当年的小教谕竟然当上了都察院佥都御史(正四品),成为了名副其实的高级官员。 
    海瑞能够飞黄腾达,全靠徐阶,在徐首辅看来,海瑞是个靠得住的清官,是应该重用的,临退休前把他提拔起来,将来还有个指望。 
    然而事实证明,这正是他人生中第二次错误的任命,很快,一次致命的打击就将向他袭来。 
    但此时的徐阶依然是幸福的,他看着自己亲手创造的一切,微笑着离开了这里,离开了这个带给他痛苦、仇恨、喜悦和宽慰的地方。 
    隆庆二年(1568)十一月,徐阶回到了松江府华亭县,他又看到了熟悉的风景,和他离
弃多年的家。 
    四十多年前,他从这里出发前往北京,一切就此开始,而现在,是结束的时候了。     他推开了家中的那扇门。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我回家了,终于。 '1068'    你的命运,在我的手中     世界上的事情实在是说不准的,短短两年,高拱和郭朴走了,徐阶也走了,原本甩尾巴
的张居正一下子排到了第三,当然,这只是看上去很美,因为甩尾巴的依旧是他。     所谓老实人不吃亏,李春芳现在有了充分的心得,像他这样的好好先生,从来不争不闹,居然也成了首辅,而陈以勤则当上了次辅,这两位老好人脾气不大,才能不高,以一团和气为指导思想,整天就忙着和稀泥,劝架,从不惹事,看起来,和平终于来临了。     不过终究只是看起来而已,很快,一场新的狂风巨浪就将掀起,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是一个极为神秘的人物。   隆庆三年(1569),赋闲在家的徐阶突然接到了仆人的通告,说有人来拜会他。作为朝廷前任首辅,地方上那些小芝麻官自然要经常上门拜码头,为省事起见,但凡遇到这种情况,仆人会直接打发他们走人。     但这一次,是个例外,仆人告诉他,来访的这位虽不是官,却比官还牛,口口声声说有
紧急机密的事情要找徐阶,且口气极大,极其嚣张。     于是徐阶也好奇了,他把这个人叫了进来。     这是一个其貌不扬的人,自称姓邵,别号“大侠”,没有官职,没有身份。然而他进来之
后,只说了一句话,就让久经沙场的徐阶目瞪口呆。     他说的这句话是:我能帮助你再当上首辅,你愿意吗?     等徐阶确定自己的耳朵没有问题后,便大笑了起来,他没有说话,只是不停地笑,在他
四十多年的执政生涯中,遇到过无数怪事、怪人,但眼前此情此景,实在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我在内阁混了十几年,九死一生才当上首辅,天下到处都是我的门生亲信,皇帝都要服我管,你既无官职,也无名望,也就算个二流子,竟然要扶持我当首辅! 
    差点笑岔气的徐阶挥了挥手,让人把眼前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赶了出去,在他看来,这是退休生活中一次有趣的娱乐插曲。     但他并没有注意到,在他放声大笑之时,这位邵大侠并没有丝毫惊慌与尴尬,在他的眼中,只有两种情绪在闪动:失望、以及仇恨。 '1069'    于是被赶出徐家之后,他立刻调转了方向,前往另一个地方——河南,在那里,他将会见第二个人,并兑现自己的诺言。     十几天后,高拱在自己的家中见到了这位邵大侠,也听到了他的承诺,但与徐阶不同的是,他相信了眼前的这位神秘访客。而一个传奇也就此开始。     我昀早是从一些杂谈笔记中看到这一记载的,当时只是一笑了之,从古至今,像邵大侠这样的政治骗子一向不缺,拿着几份文件,村长就敢认部长的,也不在少数。     一个无权无势的无名小卒,怎么可能把高拱扶上首辅的宝座?打死我也不信。     然而打不死,所以我信了。     因为在后来的查阅中,我发现,有许多可信度很高的史料也记载了这件事,而种种蛛丝马迹同时证明:这位邵大侠虽然是个骗子,却是骗子中的极品。     邵大侠,真名不详(一说名邵方)、具体情况不详,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混混。 
    这位仁兄自小就不读书,喜欢混社会,一般说来,年轻人混到二十多岁,就该去找工作娶老婆了,但他却是个例外,对他而言,混混已经成为了一种事业,从南混到北,从东混到西,昀后混到了京城。 
    正是在京城,他圆满完成了转型,成功地由一个小混混变成了巨混混。因为在这里,他认识了一个人,这个人虽不起眼,品级不高,也不是内阁成员、六部部长,却有着不亚于内阁首辅的权势。 
    他的名字叫做陈洪,时任御用监掌事太监。     前面曾经说过,在太监的部门中,司礼监权力昀大,因为他们负责批红,任何命令没有
他们打勾都不能算数。而这位陈洪兄虽也干过司礼监,此时却只是个管日用品的御用监。     但事实上,这位陈兄是当年昀牛的太监之一,究其原因,那还要感谢嘉靖同志。     因为嘉靖不信任太监,加上当时的内阁过于强悍,都是夏言、严嵩、徐阶之流老奸巨滑
的人物,所以司礼监的诸位仁兄早就被废了武功,又练不成葵花宝典,每天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