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曹操秘史-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肆醴蛉耍惨虿∪ナ帕恕2懿俨环猎倌梢桓鲦棺魑ぷ拥乃梢远辔芗疑父瞿卸 
  于是他们从中搓合,卞姑娘也愿意嫁到曹家,结束四处流浪的生活。于是,曹操在谯县正式娶卞姑娘为妻。
  这个卞姑娘,就是曹丕、曹植的母亲,可惜史书并未记下她的名字。结婚前我们就称她为卞姑娘,结婚后称她为卞氏,等被封为王后、皇后的时候称她为卞王后、卞皇后,曹*后称她为卞太后。
  卞氏到了曹家,表现出与丁氏、刘氏不同的行事作风。丁、刘两位都出身大家族,人品不错,但没有经过多少磨难,对人生的艰辛没有切身感受。
  卞氏不同,她不仅长得漂亮,身上有艺术细胞,而且长年流离在外,耳闻目睹许多事,一方面增长了见识,另一方面知道人生的不易,所以操持家务能够细心周到,处理事情井井有条,待人和蔼可亲,曹府上下很快对这个瑯玡郡来的新夫人交口称赞。
  曹操的正妻丁氏未生育,第二位妻子刘氏生下一个儿子,这是曹操的长子,取名叫曹昂,成年后取字叫子修。刘氏还生了一个女儿,即曹操的长女清河长公主,以后嫁给了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刘氏死得比较早,曹昂就由丁氏来抚养。丁氏对这个孩子特别关爱,曹昂也很争气,长大以后文才武略都很突出。
  曹昂二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南征张绣,由于曹操的一个失误,导致曹昂在乱战中为救自己而被杀。对此,丁氏不能容忍,与曹操产生了严重隔阂。曹操一怒之下,把丁氏休了,遣回谯县老家。
  现在,曹操新娶了第三个夫人,年轻貌美的歌伎卞氏,正沉浸在新婚的幸福之中。
  就在这时,从京师传来皇帝的诏书,任命他为议郎,即刻赴任。
  对于这次没有征兆的任命,曹操心里不仅没有喜悦,反而充满了不安的感觉。
  这会不会是一次阴谋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来到天子身边(1)
曹操有点多虑了,宦官阵营那边现在没有人惦记他,原因是顾不上。
  曹节、王甫、蹇硕、张让等几大巨头最近的兴趣点发生了转移,不再是党人或后宫,因为这些都被一一摆平了。现在他们突发奇想,要策划一场对鲜卑和乌桓的战争,以此青史留名。而在对这场战争的主导权上,这几个人又在暗暗较劲,都想露上一手。他们开始鼓叨灵帝做这些事,基本上快把曹操给忘了。
  那怎么会突然想起重新起用曹操呢?况且,这个新职务也不同一般。
  顿丘令和议郎品秩都是六百石,但地位却悬殊很大。县令算是基层干部,起早摸黑干工作到头来皇帝连名字都不知道,而议郎是天子身边的人,主要职责是跟在天子后面“顾问应对”,就是天子回过头来问你的时候,你能随时应对。
  议郎可以看成是天子的副局级秘书,天子身边的参谋和顾问。凡是能担任这个职务的,首先得有一定水平,天子不可能找个白丁当顾问。其次天子要信得过,经常跟在身边,必须可靠。而一旦担任过这个职务,再出去的话就成了从“天子身边来的人”,身价不同凡响。
  事实上,很多人由这个职位作跳板,很快便会有高升的机会,有的直接进入九卿的行列,有的担任刺史、郡守等地方要职。
  事业正陷入低谷的曹操,迎来了令人艳羡的一次人生机遇。曹操虽然一时想不明白,甚至心里有些忐忑不安,但还是立即动身从谯县回到了洛阳。
  后来曹操才明白,重新起用他的不是别人,正是灵帝本人。
  灵帝废了宋皇后,杀了她全家,罢免了跟她有关系的所有人。事情过去之后,灵帝常常反思,觉得是不是处理得过头了。
  宋皇后出身于大家族,受过良好教育,端庄贤淑,对待身边的人态度和善,史书称她“过恶无闻”。仅仅因为不受宠就落到这个下场,灵帝心里慢慢有些不安。
  在这种情绪笼罩之下,一天夜里灵帝就做出一个梦来。他梦见前任桓帝刘志,刘志一见他就很生气,问他:“宋皇后有什么罪过,你听信邪孽,使绝其命?现在宋皇后自诉于天,上帝震怒,你实在罪在难救。”
  梦得很真真切切,刘志醒来后惶惑不已。刚好身边有个太监,灵帝就把梦中的情节说了,问他是不是凶兆,如何化解。这个太监是羽林军的一个指挥官名叫许永,刚好这个人很同情宋皇后,就替宋皇后说了很多好话。
  灵帝跟他的前任桓帝一样,都深信五行学说,也信梦。但是,要他马上给宋家人*,这事牵涉的人就太多了,不是那么好办。但刘志还是做了一些弥补工作,他不露声色地恢复了一些受宋皇后案牵连而被免官者的职务。曹操的此项任命,就是这个背景。
  此前,曹操曾经担任过郎官,即在宫内外各机构实习的准公务员,也许曾经有机会进入宫内某个机构工作,但也可能这样的机会比较小。顺帝以后,太学生、各地推荐的孝廉人数激增,加上特批的功臣、王侯子弟,要来宫里实习的人实在太多,安排不过来,所以有些郎官未必真的安排实习,担任郎官只是一种资历。
  此次担任议郎,已经进入到朝廷官员的正式编制序列,办公地点设在宫内,它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光禄勋,但比较越脱和自由,实际上直接受皇帝本人领导。议郎在宫里设有办公和休息的地方,和其他大多数在宫里办事的机构一样,他们五天赐汤沐一次,即工作五天休息一天。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来到天子身边(2)
现在,曹操的日常工作就是在宫内值班,参加重要的朝廷会议和活动,在天子需要的时候随时来到天子跟前。
  他有权从到尚书台那里查阅相关的文书和诏令,了解最新动态,以便及时向皇帝提出决策建议。
  干这样的工作,混日子也容易,只要管住自己的嘴不胡说八道就行,但要想干好也挺难,必须有经验,有韬略,又得熟悉自己的老板——天子。
  议郎没有固定的编制,少的时候几个人,多的时候二三十人。年纪大的多属学究型,都是经学、儒学方面的名宿,不管问什么前朝典故、经学疑难,都能对答如流,脑子里像装的了个电脑硬盘。曹操想,这种人只能做崇敬的对象,学是学不来了。
  年轻一点能进来的,都有点门路和背景,来这里大多是为了混资历,跟天子套近乎,只等有朝一日出去做大官。凡是这样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好表现,抓住一切机会在天子面前显露自己。如果再说一个共同点,那是好嫉妒,人家表现好了,自己一定会上去踩一脚。
  曹操是个新手,当学究太嫩,想表现一时间还没有资本,只能小心翼翼地干工作,还得提防随时被人踩下去。
  从现在起直到光和六年(183年),前后长达五年的时间里,曹操一直担任着议郎的职务。根据史料记载,曹操至少有三次重要的谏言。
  第一次是曹操上书为陈蕃、窦武*。陈、窦事件发生时灵帝尚年少,在曹节、王甫等宦官的操纵下,陈蕃、窦武被杀。曹操旧事重提,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因为主要当事人曹节仍然大权在握(另一个当事人王甫已在一次宦官内斗中被诛杀)。这次上书的后果,是“灵帝不能用”,但与上次棒杀蹇叔事件一样,宦官阵营也没有发起报复行动。
  第二次是光和五年(182年)正月,这次谏言的起因是“谣言”,“谣”是民谣的意思,即当时老百姓编的很多讽喻时事的顺口溜,把一些贪官污吏的丑事编进去到处流传,这玩意的传播速度一向很快,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事。
  有些也传到了宫里,宫女、宦官也会了不少,刘志听到了很生气,让三公牵头查一查,看看这些顺口溜里面说的事属不属实,都涉及到谁,以此为线索往下挖,有犯罪行为的移送司法部门查处。
  灵帝想查谣言本是件好事,但这种事一定要交给正直又敢碰硬的人去办,否则不如不办。灵帝交给三公去查,当时的三公是太尉许戫、司空张济和司徒陈耽,其中许戫和张济都仰宦官的鼻息,自己带头贪污受贿,怎么能把清查工作做好?
  陈耽虽然正直,但孤掌难鸣,而且三公素以太尉为首席,司空居次,自己顶多是三把手,说了不算。结果清查名单出来了,一共二十六人上榜,这些人都是清正廉洁、不肯与宦官合作的人,应该在这个名单上的反倒一个没有。
  陈耽彻底出离愤怒了,他直接向灵帝上书,揭露事实真相,与陈耽同时上书的还有曹操,他认为三公府拿出来的这个名单,纯粹是颠倒黑白,是“放鸱枭而囚鸾凤”。
  奏书“其言忠切”,灵帝被打动,对于三公府报上来的名单有所怀疑。加上这时候有不少官员跑到宫门外上访,反映清查活动弄虚作假。灵帝于是下令重查,调查结果,确实是把鸾凤当成了鸱枭。
  灵帝申斥了许戫和张济等人,但也只是申斥而已。对于上了名单的这二十六个人,既然查实是有德有才之人,灵帝下诏全部征为议郎。这样,光和五年正月,曹操一下子就多了二十多个新同事。
  第三件事还是发生在光和五年。这一年从春天开始,各种异常现象又不断出现,包括旱灾、火灾以及神秘天文现象等,五行学说爱好者刘宏心里又不禁发虚,于是再次诏群臣问对。
  对于天子的问题,大部分人都打了马虎眼,说了些不知所云的话搪塞过关,只有曹操“争谏”,但也没有下文。
  这让曹操认识到,政治的衰败已经很严重,靠他一个区区的议郎改变不了任何事。而且,一再激怒宦官阵营,他终将成为这些政治群狼们打击的目标。六百石的官位不足惜,甚至搭上自己的性命也无所谓,可要因此危及到父亲以及整个曹家安危的话,曹操心里还是充满了顾忌。
  于是,曹操选择了沉默。史载:“是后政教日乱,豪猾益炽,多所摧毁。太祖(曹操)知其不可匡正,遂不复言。”
  这不是曹操的个性,但他们现在必须这样做。
   txt小说上传分享

后宫里浴血争宠(1)
弘农郡杨氏是一个有着光荣传统的大族,他的代表人物杨震、杨秉父子以正直、刚毅、不屈不挠而著称。他们在与宦官的斗争中树立了名望,当杨秉以七十四岁的高龄去逝后,群臣们一致推举他的儿子杨赐为灵帝刘宏的老师,在华光殿讲授《尚书》。
  杨赐也是一个斗士,视宦官为寇仇。这个家族日后还出了杨彪、杨修这些名人。当年,在华光殿听杨赐讲课的不止刘宏一个,至少还有另一个学生在座,他的名字叫何进。
  何进字遂高,光武帝刘秀的老家南阳郡人。何家本是屠户出身,正因为如此,他们反而交上了好运。
  何进有一个异母妹在宫里当贵人。在后宫等级里,贵人仅次于皇后,其下还有美人、宫人、采女等,何妹妹能混到贵人这一级,说明她不丑,能得到天子的垂爱。但何家不像窦、梁、邓、阎这样的世族大家,一个杀猪卖肉人家的姑娘,能在后宫里混到这个份上,应该可以光宗耀祖了。
  但何家的好运气远没有终结,一直没有儿子的灵帝,于光和三年(180年)突然添了一个儿子,即皇长子刘辩。自顺帝刘保以后,几代皇帝都没有子嗣,消息传来,从外朝的老臣到普通百姓都欢呼雀跃,而立下这一不世功勋的,正是何贵人。
  在一片欢庆之中,有几个人突然发现这也许是个机会,这些人是曹节、张让等宦官。
  在宦官们眼里,本朝的皇后一直被几个世族大家所垄断,结果就造成了像窦宪、梁冀、窦武这样的强势外戚,对宦官来说这十分不利。
  两年前,由王甫挑头,宦官阵营一起动手,废掉了宋皇后,原因之一就是宋氏之前就是外戚,宋家的势力有不断上升、成为另一个梁家和窦家的可能。
  宋皇后被废,后宫女主人的位置一直空缺,刘宏和他的前任刘志有个相似之处,他们似乎都是博爱主义者,后宫嫔妃众多,受宠爱的贵人、美人也不少,谁来继任皇后,一下子看不清楚。
  现在好了,何贵人生下了皇长子刘辩,再进一步,荣升为皇后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何贵人的出身,比较符合宦官们的利益。
  加上屠户家出来的孩子从小会说话、会来事,平时注意跟大大小小的宦官、宫女们搞好关系,尤其是对张让,还透露出想攀成亲家的想法。
  经曹节、张让等人不断做工作,又趁着天子还沉浸在长子出生后的喜悦和自豪中,灵帝下诏,册封何贵人为皇后。
  不久之后,何皇后的妹妹嫁给了张让的养子,在新一轮竞赛中,宦官抢占了先机,与新晋的外戚何家结成了政治同盟。
  早在何皇后还是贵人时,何进就受到了优待,先是作为同学有幸与天子一同接受大学者杨赐先生的教诲,然后成为灵帝近卫部队虎贲武士的指挥官,后来又拜为天下重镇之一的颖川郡太守。
  在妹妹被册封为皇后的同时,何进接到命令,征召入朝担任侍中一职,不入之后担任将作大匠、河南尹,从这几个职务的任命上可以看出对他有刻意栽培之意,侍中是天子的近侍,同样是高级秘书和顾问,但侍中比议郎的地位还要高,因为可以自由出入禁中,是皇帝的贴身秘书,品秩为二千石,属于正部长级。
  将作大匠类似于建设部部长,虽不是九卿之一,却是准九卿。然后,何进出任河南尹,这虽是郡守一级,但却比任何郡守地位都重要。
  提到何进,如果想到的还是一个杀猪卖肉的小子,一个靠妹妹的裙带关系爬上高位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

后宫里浴血争宠(2)
何进,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大学士杨赐的学生、天子的同学,担任过近卫军指挥官、天子的秘书、准内阁成员、地方大员,这是多么完整的一份履历!即使世家大族的子弟也未必都能占全,而何进现在拥有这一切,有什么理由能拒绝他在此后成为一个风云人物呢?
  曹节、张让他们要是早就看到这一点,他们也许会后悔亲手制造出的这个新外戚。
  不过,他们现在还看不到这一点。因为何贵人没有因为当上了皇后就换了个人,对宦官们依然是谦卑和百依百顺,在张让的面前,何皇后更是以晚辈自居,这让宦官们非常满意,于是他们在灵帝面前使劲替皇后和皇后的哥哥说好话。
  然后,这个何皇后不是吃斋念佛长大的,而是专门杀生的,从社会的底层爬到人生的颠峰,她更明白只有学会斗争才能保住眼前的一切。
  灵帝应该是喜欢何皇后的,不然也不会封她为贵人,但在灵帝的爱情观里,喜欢一个人不等于只喜欢一个人,灵帝喜欢的人还有很多,比如王美人,种种迹象表明,灵帝对王美人喜欢的程度比何皇后还高。
  更要命的是,万一哪个嫔妃再给灵帝生出个男孩来,何皇后的优势地位难免会受到动摇。可以立她为皇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随时废黜,前任宋皇后就是例子。
  于是,在宦官们的帮助下,何皇后又玩起了桓帝梁皇后玩过的那一招,专门盯着后宫全体女人的肚子,有疑似怀上皇子的,一般都会神秘流产,好不容易生下来的,也会不明不白地夭折。
  作为何皇后认定的第一号潜在竞争对手,王美人一直过着提心掉胆的日子。但不巧的是:王美人怀孕了。
  这让王美人陷入更深的恐惧,她甚至找来堕胎药,但不知道药性不足还是肚子里孩子的生命力太顽强,光和四年(181年)三月,这个孩子仍然来到了人间。
  史书上说,王美人快要生下这个孩子的那几天,总是梦见自己背着太阳艰难地向前走(负日而行)。
  灵帝大喜过望,给这个孩子起名刘协。刘协,就是以后的汉献帝,很多年以后,成为曹操的女婿。
  但是,王美人却在孩子出生几天后神秘死去,据说死前一直是好好的,喝了一碗小米粥后很快就断了气。桓帝得知大怒,下令彻查。
  调查的结果是,这碗小米粥果然与皇后有关,这其实在灵帝的意料之中。震怒之下,灵帝决定再来一次废后。
  张让等人一下子慌了,好不容易找了个屠户出身的人当皇后,好不容易结成了儿女亲家,已经站到了一条船上,说废就废,岂不前功尽弃?
  张让发动了曹节等一大帮天子平时信任的宦官,在灵帝面前跪了一大片,又哭又闹,阻止灵帝的废后行动。他们还抓住灵帝贪财的弱点,表示将集资数千万钱为皇后赎罪。
  灵帝动摇了,不再追究这件事。但是,从此对何皇后态度冷淡起来,对于立太子一事,也绝口不提。
  为了防止再发生不测,灵帝秘密命令将刘协送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抚养。灵帝的想法是,等刘协长大之后就立他为太子。
  后宫里的宦官多跟何家人来往密切,为了把刘协推上皇帝的宝座,必须在宦官里物色新的亲信。灵帝把目光投向了身材高大、孔武有力的蹇硕。
  蹇硕,即将超越曹节、张让,成为宦官阵营最炙手可热的人,因为他将破天荒地成为第一个手握兵权的宦官。
  可怕的是,他是曹操得罪过的那个人。
  

太平道要造反(1)
一个好端端的国家让不懂事的皇帝、穷凶极恶的宦官以及好斗的朝臣们折腾成了这个样子,已经到了国败民穷、社会凋零、政治黑暗的地步,老百姓愿意吗?
  答案是:老百姓不愿意,他们正在准备造反!
  其实早在安帝时,在现如今的四川一带,当时的益州、永昌、越帯瓤け惴⑸舜蠊婺I液团┟衿鹨澹怀莆拔髂弦纳摇保隙闲昂蟪ご50余年。帝国在这一区域的统治受到严重挑战,到灵帝时情况似乎更严重,天子跟前的部分家伙甚至提出一个馊主意:把益州从帝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
  此议虽然没被通过,但对此起彼伏的民变,帝国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
  安帝统治十九年,爆发农民起义四次;顺帝统治十九年,爆发农民起义十三次;冲帝、质帝两位皇帝虽然还是小朋友,但农民起义也丝毫没有忽视他们,也爆发了四次;桓帝在位二十一年,爆发农民起义十四次。
  从安帝到桓帝,不过六十来年光景,记载在册的农民起义就多达三十五次。
  这些农民起义来势都很猛,开始时都轰轰烈烈,但一旦遭到*,就会很快沉寂下来。原因很多,但有两条应该至关重要:缺少明确的思想纲领,没有特别牛的领导。
  这种情况到灵帝时终于发生了变化。终于等来了一位猛人,成了为东汉帝国的掘墓人。这个人是一个流民,纯粹的无产者,名字叫张角。之所以能成为猛人,没有像其他数十次农民起义领袖那样,被杀后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能留下来,是因为他有文化。
  有文化的人在那个时代是绝对的少数,张角有文化,所以可怕。张角喜欢看书,他最喜欢看的是一本叫《太平清领书》的书。
  传说《太平清领书》的作者是著名方士于吉(也叫干吉、干室)。所谓方士,就是有方术的道士。所谓方术,是古代用自然的变异现象和阴阳五行之说来推测、解释人和国家的吉凶祸福、气数命运的医卜星相、遁甲、堪舆和神仙之术等的总称。东汉以后,“方士”这个词不太常用了,代替它的是“道士”。
  于道士写的这本《太平清领书》,据说篇幅很浩大,分为十部,每部十七卷,共一百七十卷。里面内容庞杂,以老庄之道、鬼神信仰以及阴阳五行、神仙家的方术为基础,创造了一套极为神秘复杂的神学体系。这部书里既有老子的宇宙观,《周易》的元气论,也谈长生不老的修道思想。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这本书真正想谈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政治。在本书中,陈述了一套完事的政治设想,也就是所谓的太平盛世的建设纲领。它不仅描绘了太平盛世的模样,也阐述了要达到太平盛世,必须做到君明、臣良、民顺。
  所以,这部书不是教人如何造反的,而更像是向君王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所以,于吉的学生宫崇把这部书直接献给了顺帝刘保,刘保让大臣们讨论了一下,大家却认为这是“妖妄之经”,于是把它封存在国家图书馆(东观)里。
  桓帝刘志一直没有儿子,听人说有个叫襄楷的方士很有法术,就下旨召他进宫,帮助他生个儿子。襄楷不是专科大夫,治疗不孕不育应该不是他的长项,他能做的就是给皇帝弄一些所谓的灵丹妙药,这是他的特长。
  桓帝吃了襄楷献上的药,可能有一定效果,甚为欢喜,给襄楷安排了工作,很是信任,处理国家大事遇到疑难问题时也经常向他请教。这个襄楷,是于吉的另一个学生,为了完成于老师的心愿,他旧事重提,再次将《太平清领书》呈报给桓帝。

太平道要造反(2)
可是,桓帝的兴趣只在能不能生出儿子,以及那些灵异事件如何解释,对于襄楷的治国理念依然没有太大兴趣。
  后来襄楷与党人搅到了一块,在党锢事件中因为替党人求情而被治罪。襄楷出狱后,依然痴心不改,但这次他对皇帝失去了信心,开始把活动的重点转向民间,最后成为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颠覆活动的专家,后面还会再讲到他。
  张角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部书,也有说法是他是襄楷的朋友,二人一见如故,志同道合,一个是理论家,一个是实践者,立即联起手来。不管怎么说,张角对《太平清领书》佩服得要命,那些皇帝没有实施的政治纲领,张角决心试试。
  张角是冀州刺史部钜鹿郡(今河北宁晋)人,出身于社会下层。他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张梁,一个叫张宝。张角早年信奉黄老学说,对神秘预言学之一的谶纬学也深有研究,懂民间医术和巫术。他领着两个弟弟,手持一根九节杖,经常活动在冀州一带,用符水、咒语等为人治病,深得穷人的拥戴。名气一大,就有人跑来表示愿意给他当学生,张角开始吸收徒众。
  没有想到,来的人越来越多,多到张角感到吃惊。不过,他没有害怕,因为他是个有胆识的人,想干出一番大事业,于是琢磨如何把这些人组织起来。
  张角深受《太平清领书》中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的影响,于是创建了一个民间宗教团体:太平道。其纲领、目标、教义、称号、教区组织、口号、宗教仪式、活动内容、传教方式等都依据《太平清领书》来设计。
  当时社会上有大量的流民,就是失去土地无家可归的人,这些人都是土地兼并的受害者,没有人关心,也看不到前途。太平道的出现,至少给了他们以温暖和希望,所以不用动员,这些人都撵着跑着来入道。
  还有一些人,虽不属于流民范围,但看到这个组织挺厉害,于是也加入进来,就像一些有钱人愿意给青红帮老大当门生一个道理,遇到事好有人罩着。这些人里,有基层官吏,甚至也有宫里的宦官。
  张角自称大贤良师,是太平道的总首领。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张宝自称大医,是太平道核心领导班子成员。他派出八个弟子到四面八方去宣传教义、发展徒众。经过十来年的发展,太平道势力已遍布全国十三个州中的青、徐 、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徒众达数十万人。张角把这些徒众划分为三十六个教区(方),大的万余人,小的六七千人,每个教区都设一个渠帅作为首领。
  闹出这么大动静朝廷那边不知道吗?其实是知道的,而且很早就知道了。熹平六年(177年),灵帝的老师、时任太尉的杨赐和他的属下著名党人刘陶,分别上书灵帝,报告了这个民间组织的动向,请求给予关注。刘陶更是指出,据他得到的情报,张角的党羽已经潜入京师,活动于民众和官宦之中,大有觊觎朝廷之意,应速加侦缉,并诏令天下,重赏捉拿张角。
  不知什么原因,如此重要的上书竟然没有下文,后来杨赐因故离职,刘陶找个机会向灵帝寻问此事,灵帝居然莫名其妙地岔开话题,让他给自己编一本容易阅读的《春秋》。刘陶没有办法,只得到图书馆里埋头完成天子交付的新工作。
  从各种迹象看,灵帝本人确实没把太平道当回事,甚至觉得有个民间团体把流民组织起来,教人向善做好事,还挺好。这种心理其实可以从灵帝意识形态变化的蛛丝马迹里寻找答案。灵帝这时已经开始崇信黄老之学,对老子的思想充满崇拜,灵帝可能认为,这个同样视老子为先师的教派,与他的思想还有些吻合呢。
  前来投奔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人数呈几何倍数增长。张角想,既然事情已经干大了,想收手是不可能的,未来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太平道消灭刘汉政权,要么太平道被刘汉政权消灭掉。
  太平道的情报工作做得也很出色,就连宫中的高级宦官封谓和徐奉都成为它的信徒,这样,朝廷中枢机构的消息很快就能送到张角的面前。综合分析各种情报之后,张角对形势做出了判断,他看出来太平道和刘汉朝廷翻脸的时刻越来越近了。
  谁先动手谁主动。张角马上召集几个大弟子和弟弟张宝、张梁商议,大家决定发动武装暴动,目标是推翻现政权,建立太平盛世。以冀州南部与司隶校尉部结合的邺县地区作为暴动中心,由张角全面负责,前线总指挥为大方首领马元义。暴动的时间定为光和七年(184年)三月五日。
  这个日子选得很有讲究,但也因此葬送了这次起义。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精挑细选好日子(1)
即将到来的光和七年是甲子年,在六十年一轮回的历法周期中,甲子年是新一轮周期的开始,让人联想到新天命的降临。
  这一年的三月五日又是甲子日,也就是说,太平道确定的武装暴动时间,是更为难得一遇的“双甲子”。
  张角或者他的谋士们在选择暴动日期上可谓动了一番脑筋。但问题是,确定这一时间是在光和六年底,离“双甲子”这一天还有三四个月,从筹备起义的角度说,时间充裕一点,可以把准备工作做得更细些。但从另外一个方面看,这又是致命的,那就是夜长梦多。
  暴动就是策划实施一场规模盛大的集体活动,参与的人数众多,涉及的区域广泛,在没有现代化通讯工具的情况下,沟通信息、协调各部行动、保证命令畅通本来已经十分困难,更困难的是,做这些工作的时候还必须完全保密。
  像起义时间这种极端机密的事情,起义总指挥部竟然在几个月之前就已下达到基层。总指挥部甚至发布了起义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就在前线总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