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鬼雨仙踪-第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梁:贤弟,哦,念书的时候,咱们是兄弟相称,如今你这样的打扮,我该称你贤弟呢,还是……

    祝:读书时节我是女扮男装,理该兄弟相称,如今不妨改称兄妹。

    梁:如此,贤妹。

    祝:梁兄,梁兄请坐。

    梁:有坐,贤妹请坐。

    银心:梁相公请用茶。

    祝:梁兄,你我长亭分手,别来可好。

    梁:好,贤妹家居想必安适。

    祝:托梁兄之福,也还好。梁兄此来是路过,还是特地光临。

    梁:愚兄特地到此,一来与仁伯大人问安,二来想看看你家九妹。

    祝:九妹?

    梁:贤妹啊!(梁):那一rì钱塘道上送君归,柳荫之下做大媒,九妹的婚姻你亲口许,求亲我特为上门来。

    (祝):梁兄啊!你道九妹是哪一个,就是小妹祝英台。

    梁:噢,就是你呀!

    (梁):梁山伯与祝英台,天公有意巧安排,美满姻缘偿夙愿,今生今世不分开。

    (祝):无奈是爹爹已将我终身……

    (大合唱):啊……她终身二字方离口,含悲忍泪进绣闱。既是有心悔旧约,

    (梁):临行又何必自为媒!

    梁:银心,我问你--

    (梁):到底她终身许配了谁?

    (银心):就是那花花公子马文才!

    (梁):你与我海誓山盟情义在,我心中只有你祝英台,你爹爹作主许马家,你就该快把亲事退。

    祝:我也曾千方百计把亲退,拒绝马家聘和媒,无奈是爹爹绝了父女情,他不肯把马家亲事退。

    梁:啊!不肯退亲。

    (梁):你爹不肯把亲退,我家花轿先来抬,杭城请来老师母,祝家厅上坐起来,你我有媒也有聘,白玉环与蝴蝶坠,为何不能夫妻配。

    (祝):白玉环蝴蝶坠,蝴蝶本应成双对,岂知你我自作主,无人当它是聘媒!

    (梁):纵然是无人当它是聘媒,我也要与你生死两相随。

    (祝):梁兄句句痴心话,英台点点泪双垂,梁兄啊!梁门唯有你单丁子,白发娘亲指望谁?只怪我,英台无福份,梁兄你还是另婚配。

    (梁):那怕是九天仙女我都不爱。梁:愚兄先辞了。

    (祝):梁兄……梁兄特地到寒舍,小妹无言可慰,亲斟薄酒敬梁兄。

    (梁):想不到我特地来叨扰酒一杯!

    (祝):梁兄啊,草桥相遇便相亲,同学三载更有情,留下玉环为信物,相烦师母说婚姻,临行送我钱塘路,几度忘羞露本心,我与你水面成双留俪影,我与你堂前作对拜观音,岂知好事成虚话,棒打鸳鸯两离分,爹爹许了马家婚,心已碎,意难伸;尚有何言对故人?尚有何言对故?

    (梁):我只道两心相照成佳偶,又谁知并蒂莲被狂风吹!我满怀悲愤向谁诉?我满眶热泪流与谁?一场好梦匆匆醒,万丈情丝寸寸灰,从今不到钱塘路,怕见鸳鸯作对飞。

    (祝):梁兄!梁兄!这都是我把梁兄累!

    祝:梁兄!不是英台无情无义,只是父命难违,梁兄啊!

    (祝):我为你泪盈盈,终宵痛苦到天明!

    (梁):我为你汗淋淋,匆匆赶路未曾停。

    (祝):我为你气难平,几次伤了父女情。

    (梁):我为你碎了心,那有良药医心病。

    (祝):信难守,物难凭,枉费当时一片心。

    (梁):心如火,手如冰,玉环原物面还君。

    (梁):吞声忍泪别卿去。

    (祝):你抱病含愁怎能行!

    (梁):不能行,也得行,我死在你家总不成!

    (祝):梁兄切莫太伤神,珍重年轻有用身,放下婚姻谈友爱,何时你再上我家门?

    (梁):将来有命终相见,无命今生不相逄,只有向草桥镇上认新坟。

    (祝):认新坟,认新坟,碑上留名刻两人,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

    (大合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生不成双死不分,生不成双死不分。

    (梁):我与她,生不成双死不分。

    梁:英台,英台,英台……

    梁母:山伯,山伯,吃药了。

    梁:四九,四九!

    梁母:他还没有回来呢!

    梁:妈,你看英台会来吗?

    梁母:我想她会来的,快吃药吧!

    梁:孩儿的病不是药石可以医得好的,我恐怕不行了。

    梁母:不会的。

    梁:妈,你是空疼了我一场了。

    梁母:山伯,年纪轻轻的,不要说这种话。

    梁:想不到要你白发人反送我这黑发人,母亲的养育之恩,孩儿只有来生图报。

    梁:小姐,小姐没来?

    四九:相公,如今小姐已经是马家的人了,她叫你保重身体,别在以她为念。

    梁母:是啊,要以身体为重。

    梁:她看了我的信怎么说?

    四九:她哭了半天,就叫我把这个交给相公。

    (梁):常言道,结发夫妻到白头,看来你我今世无缘结鸾俦。

    梁母:山伯!

    四九:相公,相公。

    梁:妈,孩儿死後,请将孩儿埋葬在南山路旁。

    梁母:山伯,不要说傻话了。

    梁:这是我随身之物,你去送给小姐,她看了这个,就跟看见我一样。

    (梁):chūn蚕到死丝方尽,英台呀,我不到黄河不甘心!

    梁母:山伯,山伯!

    (四九:相公!相公!)

    梁:英台!

    梁母:山伯,山伯!

    (四九:相公!相公!)

    奴:小姐,花轿快到了,您快点梳妆吧!

    银心:小姐不好了,梁相公他……

    祝:他,他怎么样?

    四九:他死了。

    银心、四九、奴:小姐,小姐……

    (祝):梁兄啊!我哭,哭一声山伯啊!我叫,叫一声梁兄啊,实指望与兄谐鸾凤,又谁知棒打鸳鸯各西东,楼台一别成永诀,小妹害你把命送,爹爹之命如罗网,马家好比虎狼凶,梁兄啊!梁兄啊!虽然空做阳台梦,就是十八层地狱我也要跟从。

    祝:你家相公在临终的时候,说过什么话吗?

    四九:我们相公叫我带来这幅罗帕,他说小姐见到这一个,就好像见到他一样。

    祝:这上面……四九:是相公吐的血……他还叫了几声小姐的名字就死了。

    祝:梁兄你死得好苦呀! 四九,你家相公下葬了没有?

    四九:已经埋在南山路旁了。

    祝:南山路旁,南山路旁,四九,你回去吧,到家之後,即刻准备香蜡纸马,在南山坟前等我。

    四九:小姐你……

    祝:不必多问,快去吧!银心,送他下去。

    银心:是。

    银心:员外,夫人。

    奴:拜见员外夫人。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你们怎么还不替小姐打扮起来!

    祝:人都叫你逼死了,还有什么好打扮的。

    祝爷:什么?

    奴:员外,小姐的同学的梁相公死了。

    祝老爷:你怎么总是劝不醒呢,生死有命,富贵在天,今天是你大喜的rì子,最好把这些闲事搁在一边。

    祝:闲事!爹爹说得可真容易!

    祝夫人:英台啊,马家的花轿到门口已经半天了,事到如今,难到还退亲不成啊!

    祝:退亲倒用不着,我根本就没有答应这门亲事。

    祝老爷:英台你……

    祝夫人:你看你,有话慢慢说嘛!英台啊,婚姻大事总是要父母作主的,你爹爹已经答应了马家,怎么能再更改呢?再说马家财大势大……

    祝:他财大势大是他马家的事,我的心早许给了梁家了,我与山伯生不同衾死同坟,宁死不上马家门。

    祝老爷:岂有此理,为父替你攀了这门高亲,难道委曲了你不成。

    祝:爹爹一定要女儿上轿?

    祝老爷:花轿已经上门了,还有什么一定不一定?

    祝:也好,女儿就依从爹爹。

    祝夫人:这才对了!

    祝:不过,求爹爹也依我一件事。

    祝老爷:说吧!

    (祝):轿前两盏白纱灯,轿後三千银纸锭,花轿先往南山旁,英台要草桥镇上祭兄坟!

    祝老爷:今rì马家来迎亲,怎可去拜山伯坟!

    祝老爷:太不成话,那有新娘上轿去祭坟的道理,一派胡言,简直是一派胡言。

    (祝):爹爹若是不答应,要我上轿万不能。

    祝夫人:员外,时候不早了,你就暂时依了她吧!

    祝老爷:这怎么可以呢!

    祝夫人:等她祭坟之後,再到马家拜天地也不算迟呀!

    祝老爷:也只好如此了,你这个冤家真把我气死了!

    祝夫人:好了,好了。

    (祝):梁兄啊!楼台一别成永诀,人世无缘同到老。原以为天从人愿成佳偶,谁知晓姻缘薄上名不标。实指望你唤月老来做媒,谁知晓喜鹊未报乌鸦叫,实指望笙管笛箫来迎娶,谁知晓未报银河断鹊桥,实指望大红花轿到你家,谁知晓白衣素服来节孝。

    (大合唱):梁兄啊!

    (祝):梁兄啊!不见梁兄见坟台,呼天唤地唤不归,英台立志难更改,我岂能嫁与马文才。

    (大合唱):梁兄啊!

    (祝):不能同生求同死啊!

    (大合唱):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地老天荒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

    -----------------

    〔开头加括号者为歌唱部分,穿插于说白部分中的歌唱,以此方式区隔。〕原载于《电影欣赏》第六十六期



………【3、黄大仙】………

    香港的黄大仙庙香火鼎盛,而黄大仙究竟是何人,他又是怎样成“仙”的呢?

    一种说法是:黄大仙是晋代术士黄初平。此说源出于《金华府志》。该志卷二十二“仙释”条云:“晋,皇(黄)初平,兰溪人,牧羊遇道士,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兄初起寻之四十余年,一rì逢道士,引入山相见。问羊安在?初平rì:在山之东。初起视之,但见白石。初平叱之,石皆成羊。初起遂绝粒,服松柏、茯苓,亦得仙。后还乡,其族尽亡,乃复去。初平别号赤松子云。”如此看来,黄大仙就是黄初平了,他别号赤松子,所以几处黄大仙庙名,前面都有“赤松”二字,叫“赤松黄大仙祠”,以示正宗。至今,金华民间仍流传着黄初平“叱石成羊”的故事。 金华北山有地名二仙祠,“二仙”即指黄初平、黄初起兄弟。因他兄弟俱成仙,故有人认为黄大仙非指一人。而是指兄弟二人。二仙祠那地方,原建有赤松观。《金华县志》载:“赤松观,一名宝积观,在县东北二十里。西晋时皇(黄)初平、初起叱石成羊、白rì飞升之地……”。只是这座建于西晋巍峨雄伟的黄大仙祠,早已荡然无存了。

    ;



………【4、法显与《佛国记》】………

    法显(约337—422),俗姓龚,平阳武阳(今山西临汾)人。东晋名僧、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原有兄长三人,均不幸夭亡。其父恐灾及法显,三岁时就剃度他为沙弥,二十岁受大戒。他自幼受佛教教育,志诚行笃,常以律藏残缺为憾,誓志前往天竺求取经律。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法显抱著求知的强烈愿望和虽死无憾的决心,与同学慧景、道正、慧应、慧克等十一人结伴同行,从长安出发,西行求经。一个月后,到达西秦乞伏乾归所据苑川郡西城(今甘肃榆中一带),再经现在的兰州到南凉秃发辱擅的国都乐都,然后西北行,由扁都口过祁连山,到达河西的张掖,受到北凉张掖公沮渠蒙逊的热情接待,后至敦煌。由此西行向鄯善进发,途经「沙河」。沙河又称流沙。据《法显传》记载:「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yù求度处,则莫知所以,惟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法显等人在沙河中行走十七天,西渡流沙一干五百余里,才到达鄯善。在这里停留一个月,向西北行至焉耆,再斜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在渺渺沙海中行走三十余rì,到达丝绸之路南道的咽喉要道、大乘佛教的盛地于阗。

    法显在于阗停留了三个月,参观了当地一年一度的行像仪式,遂继续西行,到达子合国(今xīn jiāng叶城)。他在此住了十五天,南行进入葱岭中的干麾国(今叶城西南奇灵卡地)。在于麾「安居」毕,又南行二十五rì到达竭叉国,因等待「般遮越师」大会,停留时间较长。次年才从竭叉国南行前往北天竺,越葱岭到陀历,渡印度河,到达北印度的乌苌国,然后到键陀卫国(亦作键陀罗国,今巴基斯坦北部)。他在这里看了著名的佛钵,记叙了有关佛塔和佛钵的故事。接著,法显又到竭国醯罗城(今阿富汗贾拉拉巴德)参看佛影、佛齿、佛顶骨。然后经跋那国(今巴基斯坦西北的哈拉姆)、毗茶国等地进入中印度,到达摩头罗(今印度新德里东南的马土腊)。

    法显经过长途跋涉,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目的地,不由百感交集,感慨万千。他遍游了佛迹名胜,并以笈多王朝首都摩揭陀国的巴连弗邑为中心,往返参访附近各处的佛迹。在巴连弗邑,他用三年时间学习梵文,记录律藏。接著又沿恒河东下到占波国(今印度巴加尔普尔),然后南下到多摩梨帝国(今恒河支流胡里河西岸的泰姆鲁),在此写经画像,住了两年时间。

    公元410年冬,法显独自一人从海路踏上归途,航海十四昼夜,到达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继续寻求经律。途中还到过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

    公元411年,法显乘商船东归。下海两rì便遇大风,船只在暴风与海浪中迷航,七十多rì后水断粮绝,仅以海水为食。安帝义熙八年(公元412年)九月间,漂到了青州长广郡牢山(今山东青岛东北崂山)登陆。法显本yù前往长安,因得知宝云等受到长安僧界的排斥而赴建康(今南京),到了建康道场寺。

    法显自东晋隆安三年从长安出发,义熙八年由山东登陆回归,前后经历十四年,行程四万余里,是我国历史上通过丝绸之路到达中印度、斯里兰卡和印度尼西亚的第一人,也是第一个到达印度巡礼佛迹、求取经律而归的名僧。他在建康翻译《摩河僧祗众律》、《大般泥洹经》等佛经、戒律达百万余字,填补了译经事业中缺少戒律的空白,为翻译佛教经典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他还把游历天竺及所到三十余国的见闻写成《法显传》(即《佛国记》,国外有英、法、rì文译本),为研究当时西域和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地理和丝绸之路情况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法显在建康住了约五年时间,然后到荆州(今湖北江陵),86岁时死于辛寺。作为古代的名僧和旅行家,法显的历史功绩和开拓jīng神是可贵的。

    ——转自《大话西游丝路情》



………【5、竺法护】………

    一 西求法译经 称敦煌菩萨

    竺法护,原名竺昙摩罗刹,意译竺法护。他的祖先是西域月支国人,所以姓支。世世代代侨居敦煌郡(今甘肃敦煌)。

    法护八岁出家,拜外国高僧竺高座为师,因为从老师的姓,因此又姓竺。

    法护自幼聪明好学,博文强记。每天诵经达万言之多,并且过目可解。又是因法护天xìng纯美,cāo行jīng守清苦,立志勤学,坚持到万里之外去寻找名师。因此,他能博览儒家六经。钻研佛教经、律、论三藏典籍,游刃有余,独获心得,尽管当时社会上的僧俗,对他的看法,褒贬不一,毁誉参半,但护法未尝把这些放在心上,仍专心至志,参佛自修。

    西晋武帝时,洛阳的寺庙图像,建筑绘画的程度,为全国第一。法护认为这是佛教的表面文章,而真正的佛教内蕴,深奥的经典《方等》,都还在西域岭以外。法护于是感慨之余,立下宏愿,愿以毕生jīng力投入弘扬**之中。便随师傅万里跋涉到了西域,决心在佛教嫡传的国度里,寻法觅经。

    法护在西域各国,周游多年,通晓了三十六种语言文字,搜集到各种殷本的佛典,比较对刊,分析条贯,字词音义,全部释解。之后,将所有梵经,载回中国。从敦煌到长安的里程中,沿路翻译,从不停手。到长安后,继续翻译,其中有《贤劫》、《正法华》、《光赞》等一百六十五部,统统译出,成为法护终身的弘佛扬法事业。

    法护的译经活动,主要在长安,其次在洛阳和敦煌,酒泉。他孜孜不倦,劳不告苦,经法能在中华流传,全赖法护了。两晋译经之最,首看法护。

    晋武帝太康十年(公元289年)四月八rì,竺法护到洛阳白马寺译出了《宝结经》二卷。

    元康元年(公元291年)四月九rì,竺法护在白马寺译出了《勇伏定经》二卷,聂承远笔录。

    四月十三rì,竺法护在白马寺译出《度世品经》六卷。

    七月七rì至八月十三rì,竺法护又译出了《大哀经》七卷,聂承远、聂道真笔录,后法护亲自覆校。

    十二月二十五rì,竺法护又译出了《如来兴显经》四卷。

    短短的三年时间,竺法护在洛阳白马寺译经之多,速度之快,效率之高,都十分惊人的,这些经典的译出与传播,扩大了佛教经典的内容,纠正了过去翻译的不足,成为可读的佛教范本,影响巨大。

    竺法护于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八月十rì在长安主译出《正法华经》十卷。立刻传到全国。永熙元年(公元290年)八月,沙门康那律于洛阳写此经完毕,与居士张季博,董景玄、刘长武、长文等,手执经本到白马寺当面与竺法护“口校古训,讲出深义”九月十四rì,于洛阳东牛寺中召开施主大会,讲诵此经,整整一天一夜,兴高采烈,无不感到欢欣。

    洛阳僧众和居士,之所以对竺法护译讲的《正法华经》感到这么大的兴趣,是因为他有三个特点:首先,把大乘佛教的理论形象化,其次是人人可以成佛,第三,塑造出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正因为竺法护译经最多,拓展了佛教向社会底层的普及,所以,被当时的信徒誉为“敦煌菩萨”。中国佛教徒能称得上菩萨的就只有竺法护一人。

    二 译大乘五部 选助手高足

    竺法护,所译的佛教经典 ,以种类齐全,影响广泛、深远而著称于世。大乘佛典有般若,宝积、大积、华严和涅盘五大部,竺法护对这五大部都有翻译,般若部有《光赞般若经》,宝积部有《善门经》、《密迹经》、《离垢施女经》,大集部有《宝女经》,《宝结经》《大哀经》,华严部有《渐备一切经》、《度世品经》、《如来兴显经》,涅盘部有《方等泥洹经》等。这些经典的译出,对两晋佛教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关键xìng的作用。著名佛学家慧观、僧睿、支愍度、支道林、道安等,都曾化费毕生jīng力来注疏、讲论。道安得到法护译的《光赞般若经》后,如获至宝,极力钻研,著有《光赞析中解》、《光赞妙解》和《合放光光赞略解》等,并大力宣讲阐发。十六国时的昙影,也以善讲《光赞般若经》和《正法华经》闻名当世。史载他“每法轮一转,辄道俗千数”。

    竺法护的译文风格,前后不一,有的文字流畅,含义名晰,有的古拙含混,晦涩难解,有的“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有的则刚繁去重,“比辞雅便”。这可能与他的译地不定,笔录者的水平不同有直接关系。

    竺法护尽管在译文的风格上有所不同,但他在长安、洛阳、敦煌等地组成的译经班子,都是比较jīng干的,参与译经的助手们都有一定的文字水平,长安的译经助手有居士聂承远,张仕明、张仲政等人。聂承远是最得力的助手,“明练有才理,笃志法务”,他帮助法护担任笔受,参政辞义,整理成文,促成译经进程,既迅速又有效率。

    在洛阳的译经班子,是以聂承远的儿子聂道真为主,聂承远为协助,多数情况下,是聂道真独自笔受。聂道真同他的父亲一样既懂梵语又善文辞,有时父子同时担任笔受。法护死后,聂道真曾独自译经,还把法护所译经典编成目录传世。

    法护的敦煌译经助手以竺法乘为首,在酒泉的译经助手以竺法首为首笔录。法承与法首都是法护的弟子,而法承最有名,他少年时拜法护为师,当时以机智颖悟著称,据说,法护在长安时,有一富家族长想皈依佛门,但不知法护的佛法情况,想予以试探。一天,这家族长来找法护,说是家有急事急需二十万钱,请法护老师转借一下,rì后定还,当时十三岁的法乘随法护在身边,听那人讲话后,未等老师开口,便对那人说:“尊师愿借钱给你,”那人高兴的走了。法乘对老师说:“我察言观sè,那人并非缺钱,主要是以此来考验老师罢了。”法护说:“你说的很对。”次rì一早,那人便带领他的同宗百十余人来拜师受戒,特提出昨天的事表示歉意。此事很快传到长安,都知道法护跟前有一个机灵的小沙弥。后法乘在敦煌立寺收徒传教,影响极大。

    竺法护是著名的佛学翻译家,他有很多僧俗弟子,其中之一叫竺法行的,在洛阳名声很高,当时人把他比作乐令(尚书令乐广,玄学家)。天竺沙门耆域从海路到洛阳传教,后因洛阳兵乱,决定辞别洛阳返回天竺,临行之际,竺法行想从受教诲,求师留言以作纪念。耆域说:“守口摄身意,慎莫犯众恶。修行一切善,如是得度世。”说罢,便打坐参禅静守,法行又恳求说:“愿师傅传授人们所不知道的东西。你刚才诵的这首偈诗,就连八岁孩童也能背诵,这不是我所希望的得道高人呵!”耆域笑着说:“八岁孩童能够背诵,但百岁之人不能施行,背诵的东西有什么用?人们都知道尊敬得道的高人,却不知道只有施行了才能得道的,真让人感叹呵!我的话虽很少,但对施行者来说,却是多多益善呐!”法行深悟老师的教诲,在以后的岁月里,不但重“诵”,更要重“行”,他可算得到了佛教嫡传的真谛了。

    三 受后学高评 阐新译观点

    竺法护为求得xìng情纯一,不食人间烟火味儿,曾于西晋武帝年间隐居深山,大约从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到太康五年(公元284年)前后十年光景。

    法护在深山隐居期间,常取山间清泉水来沐浴,后来有一个打柴人,在他常取水的埠口,弄得污秽不堪,不久,水泉干涸了。法护在埠口处徘徊不定,十分感叹的说:“人不讲道德到这种程度,清泉也停流了,如果清泉永远枯竭,那么我就不能在这里生活了,那只有离开这里,另选取他处了。”他边想边说边打扫整理那些秽物,等到法护话音一落,清泉又汩汩地流出来了,满满的溪水,清澈见底,法护高兴极了,望着那青山丛林兴奋地频频点头。

    晋太康六年(公元285年),竺法护在深山修炼圆满,了结一段缘份后,去到了闹市长安,在长安青门外亲自立寺传教,勤奋jīng进。又跋涉西域,亲搜梵经。回国之后,往返于敦煌,酒泉,长安和洛阳,译经讲经,rì夜匪懈,于是,法护的美德善行,遍布天下,译经布经的声望,传及僧俗间。每天在法护所居之处,听经问法的僧俗语人员,川流不息,都以崇拜法护大德为终生快乐之事。

    法护以弘教为己任,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的译经传教活动,几乎和西晋王朝相始终。最后于西晋末年,在从长安赴洛阳的途中,染疾于渑池而终,享年七十八岁。

    东晋著名玄学家孙绰著《道贤论》,以天竺七僧,仿比晋朝的“竹林本贤”,以法护比山巨源(涛),其论说:

    “护公德居物宗,巨源住登论道。二公风德高远,足为流辈矣。”

    东晋十六国时的佛教学者和僧团领袖道安,对法护的译经有很高的评价,他说:

    “护公所出,若审得此公手目,纲领必正,凡所译经,虽不辩妙婉显,而宏达欣畅,特善无生,依慧不文,朴则近本。”

    “护公,菩萨人也。寻其余音遗迹,使人仰之弥远。夫诸《方等》,《无生》,诸《三昧》经类,多此公所出,真众生之冥梯。”

    南北朝时南朝梁佛学史家释慧皎对法护的评价很高,他说:“孜孜所务,唯以弘通为业。终生写译,劳不告倦。经法所以广流中华者,护之力也。”

    上述评论,后人都认为比较公允,恰当。

    竺法护往来洛阳、长安、酒泉、敦煌之间,不辞辛劳的译经,前后经历四十七年,成为中国佛教史上富有成果的佛教学者,成为大乘佛教全方位的宣传家。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大乘佛学伟大的开拓者。



………【6、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 (Seven Sages of the Bamboo Grove)指的是晋代七位名士: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和王戎。他们放旷不羁,常于竹林下,酣歌纵酒。其中最为著名的酒徒是刘伶。刘伶自谓:“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酒谱>;>;讲述刘伶经常随身带着一个酒壶,乘着鹿车,一边走,一边饮酒,一人带着掘挖工具紧随车后,什么时候死了,就地埋之。阮咸饮酒更是不顾廉耻,他每次与宗人共饮,总是以大盆盛酒,不用酒杯,也不用勺酒具,大家围坐在酒盆四周用手捧酒喝。猪群来饮酒,不但不赶,阮咸还凑上去猪一齐饮酒。刘伶曾写下<;<;酒德颂>;>;一首,大意是: 自己行无踪,居无室,幕天席地,纵意所如,不管是停下来还是行走,随时都提着酒杯饮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其它人怎么说,自己一点都不在意。别人越要评说,自己反而更加要饮酒,喝醇了就睡,酲过来也是恍恍惚惚的,于无声处,就是一个惊雷打下来,也听不见,面对泰山视而不见,不知天气冷热,也不知世间利yù感情。刘伶的这首诗,充分反映了晋代时期文人的心态,即由于社会动荡不安,长期处于分裂状态,统治者对一些文人的*,使文人不得不借酒浇愁,或以酒避祸,以酒后狂言发泄对时政的不满。另据史料记载,魏文帝司马昭yù为其子求婚于阮籍之女,阮籍借醉60天,使司马昭没有机会开口,逐作罢。这些事在当时颇具有代表xìng,对后世影响也非常大。

    ;



………【7、葛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