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商潮-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四姑张方梅,医生,这是张家上一辈出的最大的知识分子,夫家姓李,名叫李清风,工程师,两口子已经到攀枝花支援建设去了,李姑爷还是攀枝花市矿务局工程建设处的副处长,副县级干部。不过,李姑爷行事有些古板,不讲变通,这种性格不适合在官场上混,这辈子就卡在了副县级的位置上了。四姑家隔得太远,每年回家就一次两次,一般都是暑假和过年的时候,这次没有回来。
五姑没有存活。
六伯张方恩,石板村农民,在父亲一辈是最神秘的,也是张扬最亲密的。
七姑张方兰,嫁到县城,夫家姓程,叫程志南,也是农村家庭。程志南有个侄儿是前生的张扬读初中时认识的好朋友,叫程旭,张扬和程旭是初中一班的同学,张扬周末经常躲到程旭家中看录相,一看就是一整天。
张扬的父亲张方建,排行老八,在镇里面唯一一家集体企业三溪镇联办厂上班。联办厂主要为重庆的纺织行业生产一些容易破损的零部件,有职工一百余人,张方建是销售主管,经常到重庆出差,这次出差去了,没能来。
张扬的母亲也在联办厂上班,担任会计工作。
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父亲和母亲是一起读高中的同学。那时候,考大学不像现在这样容易,竞争实在是太激烈,两人都没考上,又同时回到联办厂工作,这样从相识到结婚。但是很奇怪,有这么好的机会,他们居然不是自由恋爱,而是媒人介绍结婚的。
“张扬,当真要喝六百怀啊?”
三姑走在六伯之后,见到转过头来打量着她的张扬,取笑起来。三姑特别爱开玩笑,整个人成天嘻嘻哈哈的没个正形,在重生前与张扬说话便没大没小的。
“我们这一代人差不多都是自由恋爱的。”
张扬说的是老实话,并且作出了正确的预言。但是,这对于84年的农村人来说,还是不可想象的,谁家自由恋爱结婚?特别是女家,都会被人瞧不起,结婚的消息会偷偷摸摸迅传遍三溪镇,好像结婚很不正明光大。同时,没有媒人,女家父母也不放心,有些私下的话比如要彩礼之类的,没人去说和,自己提出来又觉得尴尬,不提出来又觉得吃亏。
因此,这时候男女双方即使是自由恋爱的,也要由通过媒人来提亲,完成结婚程序。自己两个人去登记结婚要被别人指着背脊骨骂。
这时,七姑接过话头:“李庆芬就是自由恋爱嫁到县城,没找媒人。结婚五年就离婚了,一分钱都没得到,出嫁的时候李家长辈想到嫁到县城风光,为了挣面子陪嫁了不少。这回离婚,还留了个四岁的小尾巴,陪嫁要不回来,再嫁也不好嫁。哎,这就是没有媒人啊。”
七姑所说的“小尾巴”,名叫李锐,重生前是张扬的同班同学,一个经常流鼻涕的小女孩,有个外号叫“泡海椒”,还是张扬给取的外号。
“三姑,你不是喜欢当媒人吗?你给六伯介绍啊。”张扬转头对三姑道。
六伯想不到张扬会说这样的话,身子僵了僵:“不行,不行。人家是高中文化,我是小学三年级文化,再说,我比她大十多岁,不可能的。”六伯觉得自己有必要认真强调一下,再次重复道:“真的不可能的。”张扬看不到,其实,六伯的脸已经红透了。
“哈哈。”一行人都被六伯的窘态给逗乐了。
三姑的目的是取笑张扬,却不料这小屁孩却把话题转到六弟身上去了,道:“张扬,你还没回答我的话呢?你是不是要结两个媳妇?要喝六百杯?”
“两个算个啥?”张扬见三姑穷追不舍,直截了当地说:“最起码也得三个半。”
“哈哈。”哪有三个半媳妇的?众人再次大笑。
其实,张扬说的是实话。他已经在心里计较好了,小学六年级直到初中毕业这一段时间,自己曾经暗恋过的同班女生谢婉芝,这算一个;读中专时追过但没有追成功的女孩吕洁,这也算一个;前生的时候,张扬没有读过全日制大学,因此吃了不少亏,这辈子一定要把大学这段不可缺少的时光给补上,再找一个。
至于还有半个嘛,上辈子曾经同居、后来因为经济原因离他而去的女友罗婷婷,只能算半个。之所以算半个,是因为张扬对她既爱之深刻,又恨之入骨。前面三个女孩,张扬都会想办法给她们一个合法的夫妻身份,而这一个只能算个情人。
三姑眯着眼,笑道:“张扬有出息,你敢娶多少个?我就敢出多少人情。”
“这也太小气了。”张扬不屑地耸了耸肩,道:“三姑。我娶多少个媳妇,你得给我买多少套房子才行。”重生之前,三姑便是一大家人中最富有的,张扬知道后世即使房价再贵,三姑也有这个能力。
三姑一愣,没想到我会提出这样的条件,道:“你小子才多大,这么小就知道狮子大张口了。”
“三姑,还不是你刚才自己说的吗?到时候,你可别反悔。”张扬不服气地嘀咕道。
“哈哈。”一行人被生气的张扬逗得更乐了。
众人说说笑笑,不知不觉中便走完了一个多小时的山路。
下了山路,便是三溪镇。
三溪镇位于西南地区四川省宜阳市南江县,距县城6o公里,与重庆毗领。三溪镇南有高门溪,北有漱子溪,西有黄草溪,三溪镇因此而得名。三条小溪沟在三溪镇汇合,形成一口百米见方的水潭,名叫三溪潭,三溪镇便围着三溪潭而建。三溪汇合之后,由东面向下流去,在南江县城与长江汇合。
张扬的家在三溪镇石板村,位于高门溪边。四川省的民居特点与北方地区不同,都是以散居为主,虽然张扬家与二伯、六伯住在一个村,彼此之间还是有一段距离的。
穿过三溪镇,经过一番寒喧之后,众人各自回家。
郭珍热情地挽留三姑、七姑、二伯和六伯到家里坐坐。
石林村距三溪镇还要真走一个多小时的路,三姑平时难得上街一回,到兄弟家憩个脚,也不推辞。七姑要忙着赶回县城,二伯娘一个人在家中,七姑和二伯便推辞了。六伯是单身,欣然应邀。
一行人送走了七姑,郭珍便到菜市场割了一斤多肉,买了点小菜,回家忙活起来。
到了家中,张扬从六伯的肩上下来,看到小时候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家,便油然产生了一种亲切感,边走边拾寻着儿时的记忆。
很朴实的土墙瓦房,里外三间、上下两层共六间房。
房屋背后有一整块突出的巨石,这块巨石比一般小型军舰还大。巨石的一头,雕着一个观音佛像,佛像背后,巨石形成了一个空洞,从空洞中间横溢斜出几丛修竹,从观音佛像的上头垂下来,很有韵味。巨石背后的空洞能够容下四五个小孩,成为张扬小时候与伙伴们玩乐的好去处。
大门外用石头砌成的院坝,平时用于晾晒衣物。张扬家虽在农村,但自从父母进了联办厂之后,就再也没有种地,承包地都分别给了二伯和六伯种。过年的时候,流动拜年的狮子龙灯便会光临,还未入学的张扬看见狮子龙灯拜年人得到打赏,心动不已,便找了一块枕巾套在头上,看到有人从院坝边路过,便会冲上去,猫着腰,耍上一通,同时嘴里念念有词:“狮子龙灯拜个年,一分两分都是钱。”虽然是冒牌狮子,但都能得到大人们的理解和友情赞助,每天斩获还不少。
走过院坝,便是堂屋,亮敞敞的。记得七岁的时候,父亲已经从联办厂出来单干,效益不错,在村子里率先买起了熊猫牌黑白电视机。每天晚上,来看电视的人不少,满满当当坐一堂屋。张扬也端一根小板凳,得意地坐在人群中间,直到电视上的人物图画变成两个、三个甚至数不清的影子,才会在父母的搀扶下不情愿地去睡觉。其实,那时候电视节目很单调,给张扬留下印像最深的便是《霍元甲》。这部82年片子不知播放了多少年,人们依然看得津津有味。
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现!
………【第五章 第一次机会】………
堂屋右边的第一间是父母的卧室,同样是古色古香的雕花床,母亲陪嫁过来的,记得五岁的时候,张扬上幼儿园了,这里便成为了张扬表演的舞台。I。每天在学校学了什么歌曲舞蹈,晚上回来便要把左邻右舍都邀请到,在这里表演一番,把大人们逗得直乐、一个劲地拍巴巴掌。
第二间是爷爷的卧室,只有一扇窗户,白天不开灯有点黑。小时候捉迷藏躲猫猫,张扬可最喜欢这间屋了,往床后、床下、柜子里一躲,基本上伙伴们都找不到。二伯和张扬家中都为张四海留了一间寝室。实际上,爷爷平时闲不住,三天不干活便浑身不得劲,在二伯家住的时候居多。二伯家伙食油水不是很多,爷爷想吃好的,就跑到张扬家住两天。爷爷从来不在大伯家里住,主要是因为爷爷在大伯家一天到晚都能听到小孩子叽叽喳喳的声音,总觉得不自在。
堂屋左边是厨房和厕所,小时候的自己最喜欢厨房里用石头凿出来的水缸。水缸里的水是用竹子破成两半连接而成的引水管道引过来的,水则是正宗的山泉水,极其清凉。夏天的时候,脱光衣服往水缸里一钻,刚好能容下自己的身体,那个凉爽劲哟,浑身舒爽,真的是极大的享受。只不过,张扬每次都被母亲拿着棍子从水缸里撵出来,把厨房的地面弄湿一大片。然后,母亲一边骂,一边把水缸里的水放掉,换干净水。
张扬家没有喂猪,厕所既宽敞又干净。
通过厨房的楼梯上二楼,也有三间房。爷爷屋子楼上对应的一间,房里堆着许多杂物。每年过年的时候,母亲都会从外婆那里带回来一罐外婆亲手做的麻汤,实际上就是熬成黑色膏状的麦芽糖,可以加热了软的时候吃,还可以用筷子绞起来吃,多安逸的。而母亲都会将麻汤“藏”在这间房里。不过,每次都逃不过张扬善于探索的双眼和双手。当有客人来,母亲想起拿麻汤招待小朋友的时候,麻汤基本上已经被张扬搞光了。
还有两间是客房,平时都没怎么收拾,灰尘很多。
总之。这里留给了张扬太多美好而珍贵的回忆,有时候和和睦睦,有时候吵吵闹闹,但,都是那样甜蜜而令人心动。
张扬恨不得时间停留在这一刻,带着淡淡的乡情,镶刻在记忆深处。
郭珍围上围裙,烧起了饭。三姑和六伯闲着没事,便到厨房帮忙。张四海昨晚一夜没睡,跑到寝室睡觉去了。
郭珍买的肉是五花肉,要做的菜式很简单。瘦的拼点下来炒肉丝,肥的炒回锅肉。这点张扬最熟悉不过。张扬也没什么事,就在厨房守着。等到回锅肉切盘的时候,好捞点肉渣吃,这可是小时候张扬感觉最幸福的事情。虽然现在张扬的灵魂拥有三十年的人生阅历,但这种感觉却是让人回味和乐此不疲的。
六伯在灶边点着了火,烧起了开水。
三姑淘着菜,与郭珍拉着家常:“八弟出差去了,什么时候回来?”
郭珍切着肉,笑着答道:“方建要三天后事情谈好了才回来,这次谈的事情挺大的,听说是重庆纺织业要升级换代,产品规格、标准都需要更新。”
郭珍的话,大字不识几个的三姑不大听得懂,但是,张扬却听明白了。
从5o年代起,经过各个时期的新建、改造、扩建,到8o年代,重庆纺织业已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纺织服装加工体系,拥有棉纺织、麻纺织、毛纺织、茧丝绸、印染、针织、服装、色织复制、化纤、鞋帽、纺织机械制造等11个子行业。在整个改革开放初期的8o年代,纺织业在重庆无疑是占绝对地位的产业,成为纺织工人曾经是当时不少重庆年青人的工作理想。
而在8o年代初期,重庆纺织行业的升级改造,促成了纺织行业的腾飞,生产效率快提高,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纺织业需要的排刷、绽子等消耗性生产资料的需求不断上升,而这次张方建到重庆的目的,便是拿到更多的消耗性生产资料的生产订单。
张扬记得,前世的时候,到了87年,父亲与联办厂的技术主管、生产主管三人合伙干,89年的时候曾经创造了年利润一百万的骄人业绩,父亲因此还被评为了全市优秀企业家。但是,父亲心肠好,赚了钱给职工奖金那是人平一万,直接了三十万奖金,引起三溪镇一时轰动。
到9o年代的时候,纺织业产能过剩,重庆多家纺织企业纷纷破产。当时,技术主管、生产主管看到风向不对,摆了父亲一道,撤资了,把钱分走了,把厂子留给了父亲。父亲接手了一个高价的烂摊子,再被重庆纺织企业的后勤管理摆了几道,光要货不给钱,导致父亲在办厂上居然亏损了,不得不在晚年外出打工来还债。
如果这个时候就开始单干,绝对能在短期内赚六位数甚至七位数以上,这可是一次绝好的机会,张扬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抓住。
而上辈子父亲被人摆弄的事情,张扬绝不允许再次生。
但是,张扬却面临着一个相当实际的问题,他的年龄只有4岁,谁会相信4岁孩子说的话?要说服父亲出来单干,的确很有难度。
4岁的张扬脑袋微晃,沉思一阵,心中已经有了计较:“只需如此如此,这般这般。”
——————————
“阿姨,这些报纸有没有用?”三溪镇联办厂财务室,张扬看到一个红漆玻璃柜里,整齐地码着的厚厚一沓过期的报纸,从最上面一张的日期看,这沓报纸都是今年内的,眼睛一亮,问妈妈郭珍的同事、三溪镇联办厂的出纳林海平。
林海平今年二十五岁,比郭珍小两岁,正在与场里的技术骨干杨锋自由恋爱。在张扬的印象中,他和杨锋明年就要结婚了。
林海平见同事的儿子问自己,虽然有些奇怪这么小的孩子拿报纸来干什么?或许是叠纸玩吧,笑着道:“这些报纸都是以前的报纸,没什么用,等年底了卖给废品回收站。你喜欢就拿几张去玩吧。”林海平没把这个小孩当回事,以为张扬本来就只是玩玩,等腻了自己就离开了。因此,林海平只是简单交代了几句,便埋下头专心地算起帐来。
张扬听林海平如此说,心头欢喜,赶紧打开玻璃柜,把里面的报纸分几次搬到沙上,看了看上面的日期,把每个月的报纸进行了简单的分类,一张一张翻找起记忆中关于几个重要事件的报道。
报纸的宽度展开来,比张扬双手分开的宽度还要宽,竖起来只比张扬的身高矮一点点儿。张扬只有把报纸摊在沙上,每翻一张报纸都要横跨两小步,确实有些吃力。
但是,张扬却乐在其中。这是张扬计划中的第一环,必须说服父亲。而张扬知道自己的年龄因素,人微言轻,空口无凭。于是,张扬便把今年内的报纸找出来,结合报纸把天下大势给父亲说明白,相信父亲会明白。
事急从权,如果到时候自己被父亲当作天才或是妖怪,也顾不上这许多了。
过了一阵,林海平算帐有些疲惫了,抬头将笔帽习惯性地放在嘴边咬了咬,才现张扬还在孜孜不倦地翻着报纸,特别是那股专注劲,好像他真看得懂似的。而在张扬的另一侧沙上,则整齐地叠放着几张报纸。
作为四岁的孩童,不去堆泥巴,不去捉迷藏,却如此吃力而又如此认真地翻着报纸,确实让人难以理解。窗外的阳光照到张扬的身上,给人的感觉这孩子特别的成熟。林海平对张扬关注起来。
“哗——”报纸又被张扬翻过一页,张扬的眼珠子定格在邓公的一张照片上。张扬裂开嘴浮现出欣喜的笑容,然后吃力地将报纸折叠起来,将邓公的头像放是折叠好的第一面,然后又继续翻找起报纸来。
翻过没用的报纸,放在一边,张扬同样叠得整整齐齐。
林海平带着好奇心走过去,拿起刚才张扬折叠好的报纸,看到新闻标题是《邓公南下视察深圳和珠海等经济特区》,这可是政治大事件。
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这部史书里,注定是一个重要的年份。1月24日至29日,邓公亲自行走在珠江两岸,次观看了自己设计的作品,并亲自为孙圳题词:“深圳的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可不要小看这题词只有短短两句话,对深圳来讲,这可就是尚方宝剑,可以大胆放开手脚干;对全国来讲,却是一次思想大解放。
报纸上的报道很简单,只是客观地说明了这样一件事。然而隐藏在报纸背后的风起云涌和刀光剑影,且是林海平等生活在基层的凡夫俗子所能看懂的?她好奇带着试探地问道:“邓公视察深圳?这对改革开放什么用?”
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现!
………【第六章 看报小天才】………
(感谢yeshumiao打赏5oo起点币,大家不要忘了收藏和推荐哟。I。)
张扬专注于眼前的报纸,已经忘记了自己是一个四岁孩子,忘记了把自己的秘密隐藏起来,拿着报纸侃侃而谈:“这是邓公第一次南巡,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解放,结束了一直以来对是否办特区的争论,坚定了特区人改革开放的信心,同时也加快了特区对外开放的步伐,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进一步展。”
这是后世对这次南巡的盖棺定论观点,张扬用来评价邓公第一次南巡的举措,与当时的对外宣传报道口径大不一样。况且,从张扬的话中,点明这是邓公的“第一次南巡”,意思就是说,除了这一次,还会有“第二次”,或者更多次?
林海平不相信这是张扬口中说出的话,奇怪地问道:“这是你老子平时教你的?”
“糟了。”听到林海平的话,张扬才意识到刚才自己说错了话,赶紧放下手里正翻找着的报纸,转过身注意观察着林海平的表情,猜测她平时应该很少看报,便小心地组织着措词,解释道:“阿姨,这报纸上都写着呢,如果不信,你自己翻来看。”
“你能够读报纸了?”林海平显然对报纸上的内容不大关心,而对这个四岁能够读懂报纸的孩子流露出格外的兴趣,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睛。
张扬松了口气,心想以后一定要小心些,道:“嗯,这上面的字基本上都认识。”
“一个四岁的小屁孩能看报纸?”
张扬没有想到,他的行为当天便在联办厂引起了轰动。在车间、在食堂,张扬成为联办厂的工人们争相传说的话题,为张扬的爸爸张方建挣足了面子。
自此以后,众人看张扬的目光有些不一样了,厂里的大人们都鼓励自家的小孩多与张扬接触,好沾得才气。可是,张扬与那些真正的小屁孩玩过一两次堆泥巴、踩水洼儿、扔石子、躲猫猫等游戏之后,便彻底失去了兴趣。
张方建终于出差回来了。
平时,张方建是一个非常严肃的人,不大喜欢微笑。在张扬的印象中,张方建除了从厨房路过以外,可是从来不下厨房的。这一次出差可以说是马到成功、水到渠成,事情谈好了,张方建满脸的得意和笑容。在厨房里,一边给母亲帮忙,一边讲起出差的事情。
而张扬,端了根小板凳,坐在厨房里,认真地听着父母说话,希望能够从中找出一星半点的信息,并从中点拨一二。作为拥有后世三十年阅历的人,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可能少有人比得上。
“这次谈成功了吧。”郭珍很高兴,结婚五年了,除了新婚那一段时间,张方建还是第一次陪着自己做饭。
“成功了,这一次谈判异常的顺利。”张方建一边洗菜,一边笑道:“这次把重庆益日、昌隆等好几家棉纺厂的后勤主管都喝趴下了。他们全都同意增加订购量,这几个主管还要求我们提高生产能力,我们生产多少,他们要多少。我也没想到,这次去他们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好?以前不容易约出来,这次居然主动跑出来吃饭,还争着要结帐。”
“重庆的纺织业要起来了,消耗量必定增大,老爸难道没有看出其中的门道?”
张方建继续道:“如果我们厂满负荷生产,从这几个厂对我们厂需求量来分析,他们也要不了这么多货啊?我也不知道他们要这么多货干什么?”
“这都不懂?还干销售主管。”张扬想道:“这些人肯定是想当中介,把货要过来给其他的纺织企业,从中间赚取差价。”以张扬三十年后的评判标准,此时的张方建确实不算是一个合格的销售主管,但在这个时代,他无疑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销售主管。
郭珍正在切肉的刀停顿了一下,道:“这么说,我们厂的产量将增加一倍,产值要过百万了,这得赚多少钱?”
“联办厂的工作效率怎么这么低?”张扬很奇怪这个数字,因为张扬知道当时联办厂的职工可是百来号人,可只有一百万的产值?差不多一个人创造一万的产值,集体性质的企业能够产生的得润每人只有一千块左右,比一个工人的工资多不了多少,也就是说,企业根本赚不了多少钱。
“一百万啊!”张扬激动地道,把父母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去,当看到张方建得意的脸色时,张扬突然话锋一转:“怎么这么低?”
张方建一愣,脸上得意的神情消失,骂道:“你懂个屁。”随即,张方建眉头松开了,不好意思地笑道:“怎么把你给忘了?”说着,拿出公文包,取出一包米花糖,递给张扬,摸摸张扬的头,道:“这是江津米花糖,味道很不错的。”
在张扬的印象中,小时候,爸爸经常出差。每一次出差,爸爸都会给自己带一些好吃的、好玩的东西。以至于小时候的张扬养成了一个习惯,每次爸爸出差回家,张扬一看到爸爸,必定冲上去把爸爸的公务包翻个底朝天,找自己的礼物,每次都不会失望。
张扬鼻子一酸,高兴和感动的眼泪珠儿差点滚出来,强忍住泪水,接过爸爸的米花糖,并没有打开吃,而是放在一边,拿出一沓报纸,对张方建道:“爸爸,我有话给你说。”
张方建回来的时候,他便听厂子里的人夸奖自己的儿子是天才,能够读懂报纸,自己还不大相信,这时见张扬把报纸拿出来了,也想听听张扬想说些什么?于是,张方建一把将张扬抱起来,朝堂屋走出。
几间屋中,堂屋的光线最好。
“爸,我觉得你应该跳出联办厂,出来单干。”
“单干?”张方建皱了皱眉头,突然回过味来:“你是说当资本家?”话刚说出口,张方建额头上就冒出了冷汗,赶紧站起来走到堂屋的大门前,向外看了看,见没人,又像做贼似的把堂屋的门关上,拉开电灯。
张方建原本以为,这个儿子拿出报纸的目的,是指着报纸上的字对他炫耀:“爸爸,这个字我认识,读什么什么。”然而,自己夸奖儿子一番。没想到,儿子一开口便语出惊人。
张扬知道自己的父亲有些迷信思想,每年都会请镇上最著名的八字先生,也是张扬的外公算一算新一年的运程。这时候,张方建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搞迷信,才会将堂屋的门关上,不让别人听到堂屋里的谈话。
张扬没想到,自己也得到了父亲这样的待遇。
在84年的时候,对于改革开放的疑虑还是很多的,改革开放到底是姓资还是姓社?成为时人最大的思想障碍。见识过文化大革命斗争的张方建,对于儿子说出这样的话不吓一跳才怪。看了一眼只有四岁的儿子,不知是福是祸。
张方建行事一向谨慎,对儿子斥道:“我是党员,可不能搞资本主义。张扬,这些话你可不能出去随便乱说。”
张方建的反应,在张扬的意料之中,道:“爸,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计划经济也不是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也要有市场经济。如今,国家正在鼓励展商品经济,商品经济只不过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阶段罢了,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便是实行完全的市场经济。”张扬直接将后世邓公的著名论断提出来说了。
张方建皱着眉头,努力地消化在儿子话中的意思,他平时也有看报的习惯,知道国家确实在鼓励展商品经济,但报纸上报道的东西还没有儿子这几句话说得透彻。
“难道自己的儿子真是天才?”张方建不由得看了一眼显得异常沉稳的张扬。
这时候张方建再也不把自己的儿子简单地理解为小孩,张扬也省却了许多麻烦。
张扬拿出报纸,一张一张地指给张方建看,同时解释道:
“爸,你看,今年1月份邓公南巡,实际上是对改革开放、是对特区取得的成绩的最大肯定和支持,打消了高层关于开办经济特区的顾虑。2月24日,邓公又与中央的几位负责同志谈话,进一步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继四个经济特区之后,由北至南即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和北海,共计14个沿海港口城市,成为开放城市。继开放14个沿海城市之后,国务院先后做出决定,在武汉、沈阳、南京、大连进行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的试点,并赋予大连市省级经济管理权限。”
这些东西报上明确报道的东西,张方建平时也注意到了,但是没有往深入想,问道:“最近国家的政策变化确实很快,但这与我出来单干有什么关系呢?”
16977小游戏每天更新好玩的小游戏,等你来现!
………【第七章 摸石头过河】………
“怎么没有关系?”
张扬鼓了鼓水汪汪的大眼睛,反问一句,继续道:“关系大着呢。I。这次邓公南巡,是对特区的肯定,更是对改革开放的一次具有深远意义的谋篇布局,将会影响到以后二十年国家的改革开放政策制定,甚至更长的时间……实际上,这是一个强烈的信号,改革开放的政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会变。好戏才刚刚开始,改革开放会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全面铺开,这对全中国人民的生活都将造成深远的影响,当然也包括我们这样的小老百姓。”
“邓公在南巡时指出,要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搞平均主义不行。这句话还有半句没有说透,完整的意思应该是:让一部分地方先富裕起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用先进带动后进,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张扬直接将两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