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福特帝国-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福特帝国父与子(1)
文/程凯
如果一定要将汽车和一个人的名字联系在一起,我们还能有其他的答案吗,除了亨利·福特?
没错,亨利·福特既不是第一个发明汽车的人,福特汽车也不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但是福特先生注定要永远被人津津乐道,无论在汽车史上、商业史上,还是管理史上。
亨利·福特所做出的种种创举,都带来了至深的革新影响:足够大、足够小、足够轻、足够结实、足够便宜的T形车;流水线与大规模生产;5美元的最低日薪。
《福特帝国》讲述的就是这个汽车王国和这个汽车国王的故事,既见证了从马车过渡到汽车的神奇时代,也为我们揭开福特帝国创造者的神秘面纱。
你可以把这本书当做一个企业的传记,也可以当做一个企业家的传记,而我却宁愿把它当成父与子的故事。对了,除了亨利·福特这个天才,还有一个天才的儿子埃兹尔·福特,《福特帝国》还原了一对商场父子兵的真实故事。
这是怎样一对父子呀。1943年《底特律自由新闻报》的一条新闻报道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您有这样一个儿子,真是一件幸事。”那年春天,在一次招待会上有人当着埃兹尔的面对亨利说了这样的话。“不错,我是够幸运的,”父亲笑答,“但埃兹尔有我这样的父亲把他养大,让他能担得起现在的重任,他也够幸运的。”说完,亨利把胳膊搭在埃兹尔的肩上,父子二人为这小小的玩笑齐声大笑。
亨利这样的回答,也许就是埃兹尔的悲哀。
按照作者理查德·巴克的描述,“亨利作为天才的机械师,头脑简单,想法单纯,虽然获得了财富,却远不是伟人”。因为亨利一生都没有意识到,作为世界上曾经最大的汽车公司,福特汽车需要更为有效的组织管理方式。
而埃兹尔才是这个有效组织的奠基人,他一生都在纠缠于和父亲的博弈。埃兹尔并不像外界所猜想的那样孱弱无能、唯唯诺诺,反而具备了一流商人的头脑,了解市场和熟悉管理,因此福特公司才有幸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战时危机,这些危机包括劳资矛盾、公司政治、人员流失。
真实的埃兹尔,个人品格谦逊,忠于家庭、公司和国家。他为福特汽车在汽车设计、航空业发展和国防合同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埃兹尔的经商才能显示在掌控财务、生产和销售上,他比汽车界任何一个人都掌控得多,即使是他的父亲也不例外。”《底特律自由新闻报》如此评价。
即使是在患病多年的情况下,埃兹尔仍然成功地管理起逐渐扩张的福特帝国的诸多事务——玻璃工厂、钢厂、面粉厂、煤矿和铁矿、炼焦炉、造船厂、木材厂、橡胶厂、汽车制造及分装厂、乡村工业等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尽管头脑糊涂的亨利总是设置障碍,埃兹尔还是设法按时完成了大量国防合同。
埃兹尔还有一个天才的创造,这个创造催生了著名的福特基金会。
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财富税”法案,要对价值5000万美元以上的资产征收70%的税收,这意味着无论亨利还是埃兹尔去世,福特一家必须卖掉公司股票,才支付得起数目巨大的遗产税。
亨利一向讨厌会计师、律师,而且害怕公司控制权会落入外人手中,因此,他同意了由埃兹尔和一些法律、财务专家提出的解决方案,准备对付华盛顿“敲诈富人”的这项立法,福特基金会则应运而生。1936年1月15日,福特基金会正式成立,职责是“为科学研究、教育和慈善之目的,为了公众福利接受并管理基金”,它的存在将福特家的资产与公司资产区分开来,通过一系列法律安排,亨利和埃兹尔一旦去世,基金会的成立将为福特一家节省高达亿美元的税额。
不过,埃兹尔的如此贡献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底特律周末晚报》是如此描述埃兹尔的地位的:
埃兹尔在工业界一直不温不火,并没有得到公众的普遍关注。他那强势的父亲要为此负上大部分责任,但这并非唯一的原因。可能这世上很难再找出第二个人像埃兹尔那样如此深爱、尊敬和崇拜自己的父亲,因此他选择了默默无闻、退居二线。然而,埃兹尔也没有因此而完全消失,对他来说,顺从父亲不是缺点。他有许多机会慢慢地建立属于自己的地位和声望,直到有一天,他能够独自掌管福特帝国的帅印。在福特公司的内部管理机制中,大家一致认为,关于公司的未来,话语权在埃兹尔那儿。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福特帝国父与子(2)
可惜,埃兹尔的运气不好,还表现在健康方面,1943年5月26日凌晨,埃兹尔·福特就因为癌症离开了人世,年仅49岁。这个日子颇具讽刺意味。16年前的这一天,他和亨利一起隆重地将T形车开下装配线。
更让人沮丧的是,即使是去世,埃兹尔也仍笼罩在亨利的阴影下。因为在讣告中,焦点仍是汽车大亨亨利·福特,而“对他安静的、值得尊敬的儿子的关注则很少”。这也许就是身为伟大人物的儿子的悲哀。
txt小说上传分享
亨利·福特:生来就是要缔造传奇的(1)
文/杰夫
“不,我必须为信仰留下地盘,我敬畏上帝,我从不心虚,患得患失。”亨利·福特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美国工业化发展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自由经济欣欣向荣,工商业受到鼓励、保护和尊敬。那时候蒸气机还没有广泛应用,路上跑的还是马车,农田里没有拖拉机,用于工业化建设的电力总和还少于耕地的用电。福特是幸运的,他对汽车工业和产品方向的坚持使得他开创了一个新纪元:他让汽车从贵族变为平民、从手工作坊中走进大工业时代,让每个家庭可以开得起汽车。尽管福特并不是汽车的发明者,但他却是公认的“汽车之父”。后人把他制造的福特T型车评为“世纪之车”,而他本人被《财富》杂志评为“20世纪最伟大的企业家”——几乎所有的企业家都梦想拥有福特的成就。
1863年7月30日,亨利·福特出生于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的一座农场。有关他童年的记述不多:家庭经济状况算是一般。老福特希望儿子当个农夫,儿子却成天琢磨着设计机器来摆脱“苦役”。1882年,年轻的福特进入底特律爱迪生照明公司担任工程师,“汽车之父”和“电灯之父”由此结缘。
或出于天生的敏锐,或得益于公司的创新氛围,从1893年开始,福特开始研制汽车。1896年6月4日,福特终于发动了自己借钱买零件拼凑的汽车。当时,为了把停在工棚里的汽车开出门,福特竟然用大铁锤打掉门框,拆墙出门。路上,福特的朋友毕夏在前边用自行车开道,福特驾车开遍了底特律的大街小巷。1898年,当时正在研究如何通过蓄电池发动电动车的爱迪生鼓励福特:“你的车比电动车好,它自己提供动力。不要放弃梦想,汽车的构想非常优越。”除了爱迪生,当时的底特律市长梅伯利也非常支持福特,并发给他第一张美国驾照。一年后,福特向爱迪生辞去了总机械师的职务,开始了自己的造车之旅。
“如果你认为你能成功或是认为自己不能成功,通常情况下你都是正确的。”福特对造车理念的坚持近乎偏执,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福特认为,开豪华车,把过多的智力脑筋投入附余设计是一种腐败,凡是敬畏上帝的人(清教徒)都不愿这样做。他激烈地宣布,只要拥有一辆福特车,世界就没有一个地方你去不了,当然上流社会除外。1908年10月1日,福特公司终于推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T型车。T型车是福特汽车精神的最佳体现,它彻底开创了汽车作为消费品的属性。它便宜、可靠,便于批量生产。农民、黑人、低收入家庭都能够买得起,甚至有不少农民用T型车带动农机用具。随着新闻媒体的炒作,整个美国都淹没在购买T型车的狂潮之中。在今天看来,T型车创下的销量依然是一个奇迹。在美国,1902年每150万人才拥有一辆汽车。而1907年就变成了每800人拥有一辆。到了1918年美国汽车销量已经达到550万辆,几乎普及到了每一个美国家庭。在20世纪20年代初,T型车的产量占美国汽车产量的90%,世界产量的2/3。曾有一度,世界上每两辆汽车中就会有一辆T型车。T型车的传奇也被认为代表了北美自由开放的社会文化,美国开始成为“汽车王国”。从T型车开始,汽车不再是富人的玩具,而真正进入了普通人的生活,汽车时代于那一刻真正开始。
“无惧未来,不忘过去。一个人如果惧怕未来、害怕失败,他就会作茧自缚。失败是更理智地东山再起的惟一机会。失败并不丢人,丢人的是害怕失败。过去的经验,只有能为未来指明方向和出路时才是有价值的。” 失败是难免的,关键是能不能化失败为财富,而不是背着失败这个包袱,阴影挥之不去。福特也失败过。伴随T型车的大受欢迎,工厂的生产管理日渐稳定。在参观底特律的一家屠宰场时,他看到工人用钩子把牛体挂在一条传送带上进行运输,按次序对牛进行肢解。有过制造业经验的福特从中得到启发,在弗兰德斯的帮助下,在1913年10月7日福特公司设计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条大规模传递带式生产线,也实现了零部件的标准化。这样的生产线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生产一辆T型车从12小时28分降到5小时50分,而随着管理的科学化,平均每秒一辆新车就可以下线……然而,对高度组织、高度精密和高度专业化生产的痴迷,使得福特在投资上不顾一切,不断地用最先进的技术装备他的生产线,十几年不愿拿出一丁点利润分红,回馈股民,内在的离心开始显现。与此同时,福特固执、保守的一面也让本来占据优势地位的福特汽车一度落后、处于被动局面。那一次,福特手下最忠心的几个工程师擅自改变了福特T型车的风格:新车更加柔和、舒适和花哨,同时把原来的生产车间实行了压缩,为迷你车型的更迭做下一步准备。但是,企图等待的惊喜没有出现。福特恼怒至极,这是什么玩艺?福特拿起了大锤,亲手葬送了一次引领潮流、再创辉煌的机会,此后几年,通用、克莱斯勒抓住这一时机,奋力追赶,利用福特车对黑色的偏爱、利用福特车只会循环式生产加上二年一周期的降价策略、利用福特车单一品种生产的缺陷,不断改进产品设计和功能,一时之间,奢华式、小功率、加长型、四汽罐的汽车疯狂占领市场,而此时的福特只能默默地应对,眼睁睁地看着市场的无情和财富的转移。
亨利·福特:生来就是要缔造传奇的(2)
“工厂的目的就是生产,除非它能以最大的生产能力生产,否则它便没有服务好全社会。”福特无疑是那个时代乃至最优秀的企业家。他把流水线模式使汽车生产从作坊跨进了工厂时代,进而为现代工商业带来了革命。福特坚持自由经济、反对垄断(他曾说:“不要纠缠于竞争。不论是谁,如果能将一件事干得更好,就理应由他去完成这件事。试图破坏他人商业活动的行为是一种犯罪——这是出于个人的利益妄图降低别人的竞争条件,这是用权力使坏而不是用智力较量。”);坚决反对投机主义,并把投资称之为“投机”(他曾说:“拒绝低买高卖。做生意是这样一个过程:以公平的价格买进原料,以尽可能低的成本把这些原材料转化为可消费的产品,再把它提供给消费者。赌博、投机和损人利己的交易,这些只会阻碍商业的进一步发展。”);他建立的职业学校为数以万计的贫困孩子提供了学习和工作的机会,修建的医院、铁路则为同行树立了标杆。除了管理企业,福特还用很多的时间思考政治经济学问题。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梦想着“把苦役从劳动中清除出去”,对民主制度、工资与福利的本质、慈善事业、机器与人的关系等都有阐述。事实上,福特不仅为世人留下了一个汽车品牌,重要的还有一种执著的、永不言弃的创业精神。由于他对信仰的坚守,让他在有生之年改变了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时代,尽管他也有种种偏见和局限,但是都无法否认他的天才——福特生来就是要缔造传奇的。
一 小农夫·“天生的机械师”(1)
每当我们在圣诞节收到的礼物是机械玩具或发条玩具时,孩子们总会彼此转告:“千万别让亨利看见!他会把它们‘大卸八块’的!”
—玛格丽特·福特·拉迪曼(Margaret Ford Ruddiman)
从官方提供的资料看,福特汽车公司创立于1903年6月16日,当时,这家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公司的启动资金只有28 000美元,而这还是由十几位投资者凑出来的。然而,亨利·福特(Henry Ford)艰苦起家的故事却应该从1847年讲起。就在那一年,亨利的父亲威廉·福特(William Ford)带领全家踏上一艘破旧的船只,穿越大西洋从爱尔兰前往北美。在近10年的光景中,这样的“破船”满载着上百万爱尔兰移民沿大西洋东岸驶向新世界,有许多不走运的人在途中就堕海身亡了。
只有最天真的孩子才会相信“新世界”的柠檬汽水怎么喝都喝不完,那里的土豆大的有7磅重。可是,尽管美利坚合众国没能成为乌托邦式的理想国,但对于那时候一心想寻找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多自由的人们来说,美洲大陆仍是他们希冀摆脱困境的最后一方乐土,希望似乎就在前方,且触手可及。无论在外来者还是本土居民看来,1847年的美国,机会无处不在。
没有哪个地方的“美国热”比爱尔兰更风行了,那里发生的土豆饥荒使人们陷于极度贫困。单是1847年一年,爱尔兰岛上就有10万名居民涌进了狭窄、潮湿、细菌丛生、疾病蔓延的船只,前住美国。其中有一位来自科克郡的年轻木匠,他叫威廉·福特,当时只有21岁。
威廉跟随一批新教徒移民开始了旅程,一起随行的还有他的父亲约翰、母亲托马森(后来死于船上)、6个兄弟姐妹,还有几个亲戚。他们的目的地是密歇根州的迪尔伯恩,威廉的两位叔叔早在15年前就在那里定居了。这个农业社区位于底特律城以西8英里,那里也是联邦兵工厂所在地。一条木板路从迪尔伯恩村通向底特律,穿过茫茫荒野,直抵芝加哥,这条木板路就是现在的密歇根大道。
这条通往芝加哥的大路使密歇根日益繁荣起来。这片土地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1837年,它成为美国的一个州。随着伊利运河的通航和汽船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新面孔踏上内陆地区的大片闲置土地。19世纪30年代初,底特律还是个沉闷安静的河区,只有约2200名居民;此时却摇身一变,成为主要的货物进口港,而不再仅仅是法国的贸易中转站。同其他许多港口一样,底特律城慢慢变得四通八达,成为“通往西部的门户”。到1847年,有近20 000名居民生活在那里,底特律逐渐成为美国最大的和发展最快的中心城市之一。在接下来的12年内,其人口又增长到46 000人,其中几乎一半都是外国移民,他们大多来自爱尔兰。
挨过几周艰苦的长途旅程,疲惫的福特一家终于在1847年的某一天到达迪尔伯恩。也不知是因为他们喜欢那里的景色,还是因为累得实在不能继续前行了,总之,大多数人都赞成就此落脚。约翰·福特很快就借到350美元,在迪尔伯恩附近的格林菲尔德村(也叫绿野村)买下80英亩土地。过了一段时间,树被砍光了,田地开垦出来,房屋和谷仓有模有样地盖了起来,小买卖开张了,债务也还清了。日子就这样有声有色地过了起来。
从现存为数不多的照片中可以看出,威廉面孔刚毅、眼晴明亮。那时他在密歇根中央铁路公司做木工,工余他会在农场里帮忙。到1858年—节衣缩食、精打细算的11年后,威廉以600美元买下父亲的一半土地。然后,他开始打算建立自己的家庭—一个妻子,几个孩子。他结识了一个名叫玛丽·利特格特(Mary Litogot)的黑发女子,她是个孤儿,拥有比利时血统,后被帕特里克和玛格丽特·奥亨利(Patrick and Margaret O誋ern)夫妇收养。奥亨利夫妇无儿无女,心地善良,威廉曾为他们做过木工活。玛丽比威廉小14岁,她直到从学校毕业才接受威廉的求婚。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一 小农夫·“天生的机械师”(2)
1861年4月25日,玛丽和威廉结为夫妇。此时,南北战争的第一轮战鼓也咚咚敲响。不久,许多成年男子纷纷入伍参战,其中包括玛丽的两个哥哥(一位战死了,另一位在弗雷德里克斯堡战役中负伤);而威廉因为超龄没有入伍,他留下来专心管理农场和照顾家庭。
经营有方的农场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孩子的数量—最好是几个魁梧健壮的儿子—他们有大把力气做农活,还能处理细细碎碎的农庄琐事。威廉和玛丽开始了家庭生活。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是男孩,却在分娩时夭折了,但玛丽很快又怀孕了。1863年7月30日清晨,在农庄楼上的卧室里,玛丽在产婆霍姆斯奶奶的帮助下,顺利产下一个健康的男婴。他们给他取名为亨利,这是威廉弟弟的名字。威廉的弟弟受到淘金热的影响,去了加利福尼亚,却没能实现他的致富梦,最后就留在了那里。
小亨利伴随着葛底斯堡战役和维克斯堡战役的胜利来到世上,这两场战役改变了战争的走向。两年后,南北战争结束,亨利又多了个小弟弟,名叫约翰。接下来的几年里,福特家不断添丁进口:玛格丽特(1867)、珍妮(1869)、威廉(1871)和罗伯特(1873)。孩子们在父亲建造的宽敞坚固的房子里慢慢长大,房屋所在地为奥亨利家所有,今天,这个地方被命名为福特路。现在,这里有退休者社区—亨利·福特村,而原来白色油漆的两层小楼已经被移至格林菲尔德村,福特博物馆也在那附近。
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底特律在美国南北战争后的几年内迅速成为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中心。涂料、药品、船只、雪茄、电炉、鞋、种子、铁路机车以及黄铜配件等产品被制造出来—工业的发展使底特律及周边地区的人口逐渐增加,经济地位不断提升。“底特律决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业重镇之一,”底特律城的第一位百万富翁、钢铁业大亨埃贝尔·布罗克·沃德(Eber Brock Ward)如是说,“它向北输送数量庞大的铁和铜,把煤运往南方,底特律河和运河让这座城市不会错过任何机会。”
城市的繁荣也反映在威廉·福特身上,他成为社区中的重要人物。悉尼·奥尔森这样写道:“威廉·福特是(教会)教区委员,他为人们主持婚礼,他代表和平和公正,他是镇理事会的中坚力量。他不仅坚持每天阅读当地报纸,还坚持阅读纽约的报纸。他一生都认为自己能从饥荒中逃离,并在一个自由的国度里拥有属于自己的田地是多么不可思议。”威廉忠诚于土地和家庭,他的长子成年后如果不准备像他一样承担起对土地和家庭的责任,那么他一定会受到威廉的严厉批评。
1913年一个明媚的秋日,50岁的工业巨子亨利·福特又开始在他记忆的阁楼中徜徉漫步。在他常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中,星星点点地记录着他对过去的特别记忆:
在我的生命中,我能记起的第一件事,是父亲带着我和弟弟约翰去房子以东约20米远的地方看一棵橡树下的鸟巢;约翰那时还很小,自己不能走,父亲抱着他,而两岁的我则紧紧跟在父亲身后。那是在1866年6月的一天,我记得鸟巢里有一只鸟,还有四枚蛋,鸟儿在欢快地歌唱,那美好的声音一直深深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只北美歌雀。我记得那棵橡树在田野中伫立了好多年,橡树附近还有一座磨坊,奶牛常在那里饮水。而现在,到了1913年,水位稍有下降,这里变成了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
亨利对自然尤其是对鸟儿的热爱,与生俱来,并持续一生。但是抛开他对乡村童年生活的田园牧歌式的回忆,事实却是,慢慢长大的亨利痛恨一切与土地有关的苦差事,挤牛奶、挖土豆、摘果子、喂鸡、清扫牲畜栏、套马车、收割稻谷、伐木、拉风箱点火、从井里打水等,这些烦琐的杂务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永无休止。当然,在19世纪70年代,不愿囿于土地的新生代的出现可不是个新现象。早在美国南北战争开始前,传教士、父母以及报刊作者们就一直抱怨这一代美国年轻人只知游荡玩乐,毫无抱负,他们希望能有省时省力的机械工具帮助他们劳作。19世纪后期技术迅速进步的一个方面就体现在授予发明者专利的数量上。1860~1900年,这40年也差不多是福特的成长阶段,一共有64万项发明被授予专利—这个数量可是美国专利局在之前70年中授予的专利数量的18倍(那段时间只有36 000项)。南北战争期间,威廉·福特买了一台麦考密克收割机,他同成千上万的农夫们共同见证了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收入也相应地大大增加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一 小农夫·“天生的机械师”(3)
然而,尽管技术进步将人们从繁重的一成不变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但工业的发展速度却远远不能使年轻的亨利满意。许多年后,亨利承认,他关于家庭农场的全部印象就是“与付出的辛劳相比,收益简直是微不足道”。
尽管玛丽·利特格特·福特纪律严明、非常严厉,但亨利与母亲的关系仍比与父亲亲密得多。有一次,亨利说谎被母亲识破了,作为惩罚,玛丽一天都没理他。
“羞愧比鞭子抽在身上更让我难受,”亨利记得那种感受,“整整一天,没有一个人搭理我,没人对我表示友好,也没人提起我的过失。妈妈教会我,做错事必然会受到惩罚,怎么都逃不掉。”
玛丽性格坚毅、为人公正,而且非常乐观,她的态度常常让人受到鼓舞。当亨利狂热地迷上了机械的内部结构,玛丽就夸奖他是“天生的机械师”;而在他对工作满腹牢骚时,她却会提醒他“我可不希望你一事无成”。
“生活不会总是那么如意,总有些事你虽不情愿做,却也还得做,”玛丽这样告诉亨利,“你肩上的担子可不轻,你虽然不喜欢,还会不时地感到痛苦,但这是你必须肩负的。你可以同情别人,但绝不能可怜自己。”在亨利的印象中,母亲“非常特别,她爱她的孩子们,却毫不在意孩子们是否也同样爱她;只要是对孩子们有好处的事,她都会去做,尽管有时会违背孩子们的意愿”。
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孩子一样,亨利也只是偶尔才去学校上学。虽然从道理上说,让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应该被放在首要位置,但与大量的农活相比,教育却不得不屈居次席。亨利7岁时进入一所苏格兰寄宿学校,他与一个名叫埃兹尔·拉迪曼(Edsel Ruddiman)的活泼开朗的黑发男孩同桌。埃兹尔成为亨利最亲密的玩伴,能玩的游戏都被他们玩遍了:踢球、捉青蛙、捉弄女孩子、游泳、溜冰,他们还将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刻在课桌上。上课的时候,他们用一种秘密的通信方式偷着传纸条。“我记得很清楚,有一次,学监小姐罚我们俩站在教室后面的角落里,给我们上了一课—如何做个好孩子,”亨利成年后回忆起这一幕,“恐怕她的努力都是徒劳的,谁叫她面对的是我们这两个冥顽不灵的家伙呢!”
在那个时代,俄亥俄有一位教育工作者威廉 H。麦加菲(William Holmes McGuffey)编写了《麦加菲美国学生美德读本》—它帮助成长中的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免走到歪路上去,读本的价钱在中西部地区一直很公道。这个系列读物最初发行于1836~1857年,它的内容不只是英美文学选读,其中有很多简单易懂的教孩子认识美德和罪恶的小场景。在其中,美德得到褒奖,而罪恶会受到最迅速的惩罚。下面就是《麦加菲美国学生美德读本》中的一个片断,麦加菲精心编出了故事,将它们传播到千家万户。
看呀看呀,这不是弗兰克·布朗(Frank Brown)吗?他怎么了?
哦!这个可怜的男孩死了。他在上学路上,遇到了一个坏孩子,他对弗兰克说:
“来呀,弗兰克,和我一起去池塘玩吧。”“噢,不行呀,”弗兰克说,“我可不能去,我得去上学。”
但是,坏孩子告诉他说现在还没到上学的时间,所以,弗兰克就和他一起去了池塘。
你看到那个坏孩子了吗?他站在那个男人的身边。
弗兰克跌进了池塘,坏孩子没能把他救起来。
弗兰克大声哭喊:“救命呀!救命呀!”一个男人听到了,跑向池塘。但等他到那儿时,可怜的弗兰克已经死了。
弗兰克的父母看到他们死去的孩子会多么难过呀!
孩子们,请记住:千万不要在上学的路上玩耍。千万不要和坏孩子一起玩。他们会让你们受到伤害。
《麦加菲美国学生美德读本》对于数代美国儿童有着深远的影响,亨利·福特也许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麦加菲和母亲为亨利树立了榜样,亨利慢慢地将复杂的生活演变为简单的黑与白、好与坏,不再把格言警句和民间谚语看得那么深奥。他成年后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中有许多这样的句子:“怨言人人都会说”,“不要挑人错处—应该找到补救方法”,等等。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 小农夫·“天生的机械师”(4)
1876年3月,玛丽·福特难产,几天后,她因发高烧去世,年仅37岁,而亨利也只有12岁。亨利一向独来独往,自从母亲去世后,他变得更沉默更孤僻了。他后来把突然失去母亲的家比做是“没有发条的钟表”。在以后的日子里,亨利一直默默地怀念母亲,在他心中,母亲的地位堪比圣徒。“她一直教导我们现代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营造欢乐的家庭气氛……如果我们在家里都不快乐,那么我们去哪儿都不会快乐。”他回忆道。
在怀念母亲的同时,亨利却对父亲非常不满。他似乎把母亲去世的一部分原因归结到父亲身上,因为玛丽的身体早就被繁重的家务和8次怀孕弄垮了,可她仍尽职尽责地准备为威廉·福特再续香火。酒也是亨利怨恨父亲的一个原因。喝酒是亨利痛恨的恶行,它总会使正常人变得委靡不振。父亲酗酒影响了亨利后来对许多事情的看法,他不但坚定不移地支持各种禁酒运动,就连他自己的儿子偶尔喝点儿鸡尾酒,他都不赞成。
母亲去世后,亨利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