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出轨的纸币-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1)
始于2007年,全面爆发于2008年的全球金融大危机,至今仍未见底。危机戏弄着人类的经济学智慧。这是一种怎样的危机?为什么人类总是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怪圈里痛苦地轮回?人类靠什么向危机宣战?靠什么跳出危机包围圈?靠什么避免危机卷土重来?这是一连串的经济学难题,是人类共同的难题。
  大危机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经济活动和思维活动。现在,人们至少明白了一点,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时代,每个人都不是局外人,都与大经济、大命运、大问题息息相关。因此,大家需要大视野,尤其“小人物”更需要大视野。因为“小人物”的职业生涯和投资理财更脆弱,“小人物”在大方向上的任何一个小错误都可能给自己带来致命的影响。
  此次大危机以纸币美元的泛滥为导火索,沿着纸币美元与全球其他纸币交易的通道迅速传播,最终肆虐全球。此次大危机以纸币美元的泛滥为导火索,沿着纸币美元与全球其他纸币交易的通道迅速传播,最终肆虐全球。纸币老虎全球发威,全球经济风声鹤唳。只要你使用纸币,你的生活就会被纸币包围,就会被沿着纸币传导的金融危机包围。危机中,被纸币烧着了的全球人类,把愤怒和疑惑的目光投向了纸币,特别是投向了那张先前被称作“美金”的纸币。
  虽然纸币早已无处不在,人类的经济史已随纸币大流行发生巨大改变,但人们对纸币的认识还远远不够,经济学史还未发生与纸币的统治地位相匹配的大改变,现有的经济学和货币金融理论无法解释人们对纸币的种种深层疑惑。此前,经济学史已有的《国富论》、《资本论》、《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三座丰碑,都无法直接完整地解释此次大危机。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引言
  1斯密的“一二三四”
  斯密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其代表作为《国富论》,1776年出版。该书奠定了斯密作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守护神”的地位。虽然斯密不是经济学的最早开拓者,却是第一个全面系统的集大成者。
  一个时代
  斯密处在英国工业革命刚刚开始,实业被广泛重视,处在强势地位,金融相对弱势,自然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几乎可以靠枪炮无偿使用的时代。那是一个完全金币的时代。
  “二分法”
  斯密最早确立了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二分法”。
  他第一次明确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指出只有在增加生产的情况下货币和工资才会增长。也就是说,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财富的标准是国民每年劳动生产出的物品的总量。为此,他明确驳斥了重商主义学说,该学说片面强调国家贮备大量金币的重要性。他还提出了最初的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的首要功能是流通手段,持有货币是为了购买其他物品。他特别强调货币的流通功能。
  “第三方利益”最大化的“单市场”实现
  《国富论》的中心思想是,在买卖双方的供求关系中,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利益”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这是因为,看起来似乎杂乱无章的自由市场实际上是个自行调整机制,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这个市场是单一的、完整的、无边的、不容分割的,不但在国内是完整的,在国际上也应该是完整的。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2)
市场上的这个自由的交易者就是“经济人”。单个“经济人”关心的是通过买卖成交实现自身利益,如果没有欺诈,还会实现买卖双方利益的最大化。经济学家关心的则是买卖双方之外的“第三方利益”的实现,只有实现了“第三方利益”乃至“第三方”的“第三方利益”,整个市场链条才会良性地延伸和延续下去,才能实现整个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这是经济学家的唯一责任。斯密第一个完成了“第三方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实现理论。
  斯密以平等、确实、便利、节约作为征税原则,并被后人奉为经典。为了保护单一的无边的市场,为了让“无形的手”发挥最大作用,必须实现国内的自由竞争,同时必须实现国际的自由贸易,也就是必须实现“双自由”,坚决反对封建专制和高额关税。这就是那只著名的“看不见的手”,或者叫“无形的手”。这只“看不见的手”已经统治了经济学史200多年,现在大多数人的经济思想还处在这一“双自由”阶段。“双自由”思想正是全球纸币泛滥和此次金融危机的最原始的学术病根。要治愈此次金融危机,必须从这里入手。
  货币财富的“四分法”
  斯密认为,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全部年产物,或者说年产物的全部价格,自然分解为土地地租、劳动工资和资本利润三部分。这三部分,构成三个阶级的收入。此三大阶级,构成文明社会的三大主要和基本阶级。一切其他阶级的收入,归根结底,都来自这三大阶级。这三大阶级就是地主、工人和资本家。
  斯密在《国富论》中综合了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和财政学说,极力主张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政府应减少干预或不干预经济,他的这种思想通过所谓的“廉价政府”、“夜警政府”得以充分体现。他认为国家对民间资本征税,会相应地削弱经济发展的能力。因此,他以平等、确实、便利、节约作为征税原则,并被后人奉为经典。
  在斯密那里,全部社会财富分为四部分:工资、利润、地租、税收。不过,斯密对四部分的内在关系并不十分清楚,他还没有真正解决地租来源问题,存在明显的“学术犹豫”。后来,萨伊抓住了斯密的这一“犹豫”,明确指出土地、资本和劳动一样,凡能给行为人带来效用的东西,都是价值的源泉,建立了由“劳动—工资、资本—利息、土地—地租”组成的“三位一体公式”。这就完全掩盖了价值创造过程,严重误导了地租理论和资源经济学。
  2*的“一二三四”
  李嘉图把斯密开创的古典经济学发展到顶峰,他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是继《国富论》之后的另一部古典政治经济学名著,影响也很大,在《国富论》和《资本论》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继承发展了斯密和李嘉图的学说,留给我们一部伟大的《资本论》。
  一个时代
  *处在欧洲工业革命初步完成,从而实业、金融相对均势的时代,此时为掠夺自然资源和市场而进行的殖民战争已经向纵深全面展开,在全球展开。那是一个金币纸币共存、金币仍处强势的时代。
  “二分法”
  在经济对象上,*的“二分法”是非常明确的:他把经济分作实物形态和价值形态,其中实物形态又包括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两大部类,价值形态又包括货币和资本两个状态。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3)
“第三方利益”最大化的计划实现
  立足于供求关系的市场经济,最初确实实现了“第三方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随着交易的复杂化,经济危机频繁出现,说明供求已经无法自己达到均衡。*要寻找新的出路,他否定市场的作用,强调供求之“供”——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是实现“第三方利益”最大化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的主要手段。
  货币财富的“四分法”
  *的财富分类非常清楚:劳动创造一切剩余价值,因此工资应该是最重要的一块,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地租是另一部分,最后是税收。
  *的财富分类非常清楚:劳动创造一切剩余价值,因此工资应该是最重要的一块,利润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地租是另一部分,最后是税收。当然,现实的情况未必如此。此次金融危机之所以全球爆发,就是因为以地租为主要构成部分的资源价格和资源利润过高。目前,中国紧锣密鼓进行的资源税等重大改革,正是为了解决地租占比过重和分配不清的问题。
  3凯恩斯的“一二三四”
  凯恩斯是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其代表作是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一个时代
  凯恩斯处在西方工业革命(欧、美、日本等)彻底完成,实业渐渐失去强势、金融渐渐取得强势的时代,他经历了为掠夺自然资源和市场而进行的两次世界大战。那是一个金币纸币共存、纸币渐成强势的时代。
  “二分法”
  从内容上看,“二分法”把经济分为实体经济和货币经济两部分,从时间上看,“二分法”分作“重实体阶段”和“重虚拟阶段”两个阶段。斯密和*都是“重实体经济者”,主张金融中性论;凯恩斯是第一个“重虚拟经济者”。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是凯恩斯的主要贡献。从此,金融成为强势力量。甚至可以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就是一种货币金融理论。凯恩斯用总量分析的方法把经济理论和货币理论结合起来,分析了货币、利率的关系及其对就业和整个宏观经济的影响,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从虚拟到实体的经济理论。以前,是从下到上,从实业到金融;此后,就是从上到下,从金融到实业。货币及金融不再只是实体经济的被动的“服务生”,而是渐渐成了“操盘手”。
  凯恩斯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凯恩斯认为,货币供应是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其变化影响着经济运行,但自身却不受经济因素的制约。货币的生产对私人企业来说可望不可即。中央银行牢牢掌握货币供应的控制权,可以人为地增减货币供应量。这是典型的现代纸币理论。斯密和*时代的货币理论都是金币理论,凯恩斯的货币理论则是纸币理论,二者本质不同。这是因为,金币是一种商品,基本受价值规律约束,不能随意发行;纸币则只是货币符号,只受国家信用担保,可以随意发行。
  按照凯恩斯理论,纸币具有主动的攻击性。增加货币数量不会出现真正的通货膨胀,却能带来更多的就业,因此利多弊少。增量货币是就业的发动机。也就是说,可以用印票子来制造新的就业机会。
  “第三方利益”最大化的调控实现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4)
*强调供求之“供”——自给自足的计划经济,否定市场的作用。凯恩斯则强调供求之“求”——限制市场的作用,强调发挥政府的作用,主要用增量货币和公共工程刺激有效需求,从而增加就业,而就业的增加会带动经济再次进入良性循环。
  凯恩斯认为,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的有效需求,其大小主要取决于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流动偏好三大基本心理因素以及货币数量。在不干预情况下,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人们对货币的流动偏好带来的高利率,使得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进而产生大量的失业,形成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因此解决失业和复兴经济的最好办法是政府干预经济,采取赤字财政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来扩大政府开支,降低利息率,从而刺激消费,增加投资,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换句话说,政府调控是实现第三方利益从而也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关键。
  货币财富的“四分法”
  凯恩斯的财富也分作四部分:工资、利润、地租和税收。不过,凯恩斯的财富分类和分配理论在内容上与斯密极其相似,对各种来源的内部关系其实不是很清楚,特别是都没有认识到地租的“不劳而获”。这是西方经济学的世代通病。
  4凯恩斯与弗里德曼
  《通论》的出版,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凯恩斯及其追随者的理论被西方经济学当作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同义词。一些经济学家把《通论》的出版称为经济理论上的“凯恩斯革命”,并把它与斯密的《国富论》及*的《资本论》并列为经济学说史三部同样伟大的著作。更重要的是,美国等纷纷采用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并取得巨大成功。因此,凯恩斯被誉为资本主义的“救星”、“战后繁荣之父”,开创了一个“凯恩斯时代”。
  凯恩斯的真正贡献是:看到了纸币时代政府发行增量纸币的权力和调控作用,建立了最初的“纸币经济学”,事实上已经明确建立了“增量纸币”和“宏观调控”的“二位一体”。20世纪70年代后,弗里德曼高举“货币主义”大旗,极力反对凯恩斯主张的政府调控,极力主张新市场自由主义,试图建立“增量纸币”和“自由市场”的新的“二位一体”。这一理论大大迎合了美英政府“多印票子少负责任”的口味,使弗里德曼迅速成为西方世界新的“经济学国师”。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以弗里德曼思想为基础的“华盛顿共识”几乎把凯恩斯主义彻底埋葬。
  经济学需要新的灯塔,而且不能再是“鬼火”之灯。
  实践证明,“增量纸币”和“自由市场”的新的“二位一体”是一次“乱配”。弗里德曼的纸币放任主义基本否定政府的调控,大量的美元纸币如出笼的“纸老虎”,一批又一批地涌向了土地等资源领域,和其他国家的纸币结合,在全球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泡沫铁三角”——“美国土地+原油+金属”,造成了一段充满泡沫的“虚假繁荣”,终于引爆了此次大危机。大危机又将弗里德曼埋葬了。经济学需要新的灯塔,而且不能再是“鬼火”之灯。
  5还需记住一些人
  上述五位经济学家,特别是三位大师,是所有经济学工作者和爱好者必须记住的人物。然而,还需记住一些人。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5)
经济学一开始是个哲学问题。西方最早研究经济学的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色诺芬。他的著作《经济论》以对话的形式转述了苏格拉底的许多经济思想。《经济论》是论述奴隶主家庭经济的著作,其副标题是“财富管理的讨论”,成为古希腊关于经济学的代表作。《经济论》的主要思想包括从使用价值的角度认识财富,维护自然经济,高度重视农业等。大哲学家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分析了分工、等级、公有财产等概念;另一位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认识到货物有两种用途,一种是本身固有的,一种是交换产生的,这一最初的“价值二分法”思想是斯密区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理论源头,也是科学理解整个经济学史的一把钥匙。
  配第是现代经济学的最早开拓者。*称其为“现代政治经济学的创始者”和“最有天才和最有创造的经济研究家”。代表作《赋税论》研究的中心问题是,政府怎样征收和使用赋税,才能促进财富生产,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配第的首要贡献是从生产过程来考察经济发展过程,把劳动看作财富的源泉,其名言:“土地为财富之母,而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因为他的价值理论和地租理论都是初步的、模糊的,因此矛盾的两个方面分别深深影响了后期形成的重商主义者和重农主义者。
  孟克列钦是重商主义者的代表,也是“政治经济学”这一名词的发明者。该学派认为对外贸易是国家致富的唯一手段,而国际间唯一可接受的现金形式是金银。魁奈是重农主义学派的领袖和宗师,代表作是《经济表》。“自然秩序”是重农主义体系的精髓,强调土地所有权是国家统治的自然秩序的根本条件,是进行农业资本主义的根本条件。
  斯密结束了过去,开辟了未来。《国富论》是经济学的第一座界碑。此后,李嘉图以《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马尔萨斯以《人口原理》、萨伊以《政治经济学概论》、穆勒以《政治经济学原理及其在社会哲学上的应用》,继承、发展、完善和曲解了斯密的学说,既形成了经济学的第一个大繁荣,又造成了经济学的第一次大混乱。
  *再次结束了过去,开辟了未来。《资本论》是经济学的第二座界碑。*解决了斯密以来的劳动价值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必然性和周期性,开始从整体和制度上解决经济问题。*实际上是以交换价值为核心的古典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这里要明确的是,作为“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一开始就是“宏观经济学”。因此,*也是古典“宏观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
  00此后,经济学进入新古典主义时代。新古典主义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奥地利学派的门格尔和庞巴维克。这场革命使经济学研究重点从生产、供给和成本转向消费、需求和效用,也就是从交换价值转向使用价值。马歇尔是新古典主义的最大代表。他的《经济学原理》注重对人的心理和动机分析,讨论了需求理论、供给理论以及二者作用下的均衡价格理论,被认为是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奠基作。所谓均衡价格是指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相均衡,从而它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一致的价格。均衡价格的分析是通过将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置于同一坐标平面中分析而得出的。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的交点就是均衡点,该点所决定的价格即为均衡价格,该点决定的产量为均衡产量,企业照此产量生产必然实现最优。。 最好的txt下载网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6)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新自由主义是造成此次史无前例的大危机的理论根源。古典经济学是在使用价值的基础上研究交换价值,重点在交换价值,最终落脚点在宏观和制度分析,自然在笔墨上对使用价值有所“忽视”。虽然新古典主义打着反古典的旗帜,直接从使用价值出发,从边际效用出发研究价值问题,实际上研究的是价格问题,并不是对古典经济学的革命,而是转向和补充。这一转向是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有的“价值二分法”的必然。价值是客观的,价格是主观的;价值是宏观的,价格是微观的。新古典主义研究重点从交换价值转向使用价值,也将以往的“客观经济学”引向“主观经济学”、将“宏观经济学”引向“微观经济学”。他们认为,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从使用价值看,这确实是正确的。但是,使用价值一直在交换价值的轨道里运行,价格一直在价值轨道里运行,过分强调价格,最终必然“出轨”。
  凯恩斯第三次结束了过去,开辟了未来。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经济学的第三座界碑。凯恩斯吸收了微观经济学的心理分析,并把心理因素发展到整个宏观经济层面,强调不均衡特别是失业是必然的,必须通过国家主观干预经济以求减少失业,这被称为“凯恩斯革命”。
  如果说,*是以价值论为核心的“客观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那么,凯恩斯就是以价格论为核心的“主观经济学”的最后完成者。在*那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合二为一;在凯恩斯那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同样合二为一。
  此后,基本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弗里德曼高举“货币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大旗,试图建立“增量纸币”和“自由市场”的新的“二位一体”,试图在纸币条件下恢复市场的自由力量,一时取得巨大成功,几乎把凯恩斯主义彻底埋葬。然而,大成功埋下了大危机。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新自由主义是造成此次史无前例的大危机的理论根源。大危机又将弗里德曼埋葬了。
  从价值论到价格论,从客观经济学到主观经济学,这是从斯密经*再到凯恩斯的经济学历史。这大概用了250年。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这50余年,弗里德曼试图恢复市场的自由力量和“客观经济学”的努力也失败了。300年来,经济学似乎走完了全部逻辑进程,无论从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立、从价值和价格的对立、从主观和客观的对立、从微观和宏观的对立,似乎都再无突破之处。
  6最新的“一二三四”
  由于时代不同,完成一种新的突破实有必要。
  一个时代
  经过英国、欧洲、西方工业革命(欧、美、日本等)后,人类工业革命在20世纪后半叶得到全球普及,全球工业革命在2000年前后初步完成,其标志是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国家崛起。我们就处在这个时代。
  以前,工业革命只在局部完成,先进的工业国家总是可以靠强取豪夺获得落后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市场。现在,廉价甚至无偿占用自然资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自然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全球凸现,实业明显失去强势,金融向资源倾斜,金融手段占领资源替代军事手段占领资源,资源金融取得强势。 。 想看书来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7)
这同时还是一个完全纸币的时代,不但不同于斯密和*的金币时代,和凯恩斯的羞羞答答的纸币时代也不同了。纸币已经彻底与黄金脱钩,金币已经彻底变成了一种奢侈消费品和心理安慰,或者说,金币只是作为纸币的安全带存在,其作用仅限于纸币失效变成废纸时。而纸币变成废纸之时,就是发行该纸币的国家破产之日。对于现代大国来讲,这几乎不可能。而一旦国家破产,经济学也就毫无意义了。因此,所有的讨论都围绕如何让纸币成为真正的货币展开。
  “二分法”再“二分法”
  从斯密到*再到凯恩斯,实际上都把经济分作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唯一的区别是内部区别,是重实体还是重虚拟的区别。其实,大可在“二分法”之上再“二分法”,分析虚拟经济的两个阶段——金币阶段和纸币阶段,还原实体经济的两个部分——实业和资源。
  金币是一种特殊商品,本身有价值,金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过程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价值规律是金币运行的轨道。纸币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纸币作为交易媒介的过程以发行纸币的国家的信用为基础,基本不按价值规律运行,主要取决于国家信用的强弱和货币当局的道德与智慧。在国家信用许可的范围之内,不滥用国家信用,是纸币运行的轨道。
  有意思的是,实体经济的两个部分——实业和资源也是如此。实业产品都是劳动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在商品领域,本身有价值,实业商品交换以价值规律为基础。价值规律是实业运行的轨道。资源不是劳动产品,因而也不是商品,本身没有价值,资源交换过程以该资源的稀缺程度为基础,取决于该资源的区域和国别分布以及资源占有者的道德与智慧。在资源稀缺程度许可的范围之内,不恶意炒作,不囤积居奇,不漫天要价和不接受漫天要价,是资源运行的轨道。
  纸币与实业结合形成实业金融,纸币与资源结合形成资源金融。一般情况下,实业金融中的纸币是“在轨的纸币”,资源金融中的纸币则会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出轨的纸币”。
  总之,“道”(劳动)生一(实业),一生二(实业、金融),二生三(实业、金融、资源),三生万物。现在,人们习惯于将“实业+资源”叫作实体经济,金融随之被叫作虚拟经济。这种分类本身显示了金融的强势,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最大特征和最大错误,但却掩盖了实业、金融、资源的“三角关系”,混淆了实业金融和资源金融,也掉进了误读现代经济和经济危机的巨大理论陷阱。必须在“二分法”之上再“二分法”,从“二分法”发展到“三分法”,正确区分实业与资源、实业与金融、资源与金融三个关系,这是正确解读现代经济和现代金融危机的理论基础。
  “第三方利益”最大化的“双市场”实现
  危机后的经济学必将进入有“手”有“脚”、“手”“脚”并用的时代,“第三方利益”最大化必将也只能通过“双市场”实现。
  货币和金融活动分作明显不同的“两个领域”。在实业领域,货币和金融是“全自由的脚”,因为实业遵循价值规律,金融无法在此无限制造泡沫,这是一个“纯市场”,可以按照斯密的市场方法解决。在资源领域,货币和金融应该是“半自由的脚”,因为资源遵循稀缺规律,金融可能在此无限制造泡沫,这是一个“准市场”,可以更多地用*的手段解决。弗里德曼的“错配”和“出轨”就发生在这里。

引言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学(8)
在资源和资源金融领域,要管住纸币时代的“金融放肆的脚”,抑制资源炒作,为实业发展创造条件。而在实业和实业金融领域,要进一步阐述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的辩证关系。危机后的经济学必将进入有“手”有“脚”、“手”“脚”并用的时代,“第三方利益”最大化必将也只能通过“双市场”实现。这是危机后经济学的重大新课题。
  货币财富的“二分法”之上的“四分法”
  可把社会财富分作工资、利润、地租和税收,只是得把地租从以前混沌的“单市场”中切割出来。地租是整个资源市场收入的代名词,全部地租都来自实业领域。实业领域的工资和利润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资源领域的工资和利润却不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只受稀缺规律和垄断规律制约。因此,要建立货币财富的“二分法”之上的“四分法”。税收也要服从和服务于这种新的“二分法”之上的“四分法”。
  两个相对分割的市场必然需要不同的工资和利润及税收规则。这是目前中国的大问题。目前,我们没有对实业领域的工资和资源领域的工资进行严格区别,其实后者的工资是需要明确管制的。此外,目前全民关注的资源税、环境税的酝酿也是为了解决两大领域的利润再分配问题。
  7降服危机的“三三三原则”
  现代市场在诞生后的200多年来,一直挣扎在一系列周期性的两难选择中而难以自拔!人类的经济生活也就陷入一个又一个的危机包围圈中!凡是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无不在是实行货币扩张政策还是实行收缩政策之间来回摇摆;经济学家也在是放任市场自动调节还是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之间,争吵得面红耳赤,难分上下。
  传统理论认为,市场经济在总体上表现为由买卖行为造成的实物总供给与货币总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