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父母的上岗执照-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人说了:“我们也不会做,我们也不会讲,那怎么办呢?”专家给大家出了个主意,如果你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如果你家里有一个青春期的孩子,就一定要有一本性教育的书。10岁到20岁一般被认为是青春期的年龄,你要有一本书,孩子可以自己看,但是再怎么自己看,也不能代替家庭的性教育。
怎么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就是:父母要把性当作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了解的科学理念和知识来介绍给孩子。要把性看做是美好的,爱情是珍贵的,一定要确立这个观念。
面对孩子感情的萌动,有一个妈妈就很不明智。她偷看孩子的日记,一看孩子在日记里写了性幻想,她妈妈就想:真丢人,下流,这么小就下流。其实青春期的孩子产生性幻想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这个妈妈还把日记拿到学校给老师看,这个女孩子就离家出走了。她跟父母没法沟通,痛苦之极。现在的中学生都特别在乎自己的形象,你到处宣扬她下流,还有什么性幻想,最后这个孩子就跟父母的矛盾非常大。
在这方面,我认为,性教育要早,我建议在小学二三年级就进行性的生理知识的教育,告诉他们男孩女孩的区别、孩子是怎么生出来的、要怎么样爱护自己。
我到日本访问过,我觉得日本二三年级做的这个尝试非常大胆。
在教室里搬来两个人偶,软胶的,跟真人一样,一个爸爸一个妈妈。软胶这种材料做起来很逼真,包括乳房、###、阴毛,都非常清晰。
一拿进来孩子就乐了,老师说:“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人是怎么生出来的吗?”小孩也胡说:“鸟叼来的”、“河边捡的”。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也有说是爸爸妈妈生的,怎么生的呢?老师就给他们演示:爸爸妈妈很亲密地拥抱在一起,爸爸的###怎么进入妈妈的阴道,怎么怀孕,然后是什么过程。老师问孩子们:“看明白了吗?你们可以过来试试,可以摸摸。”小孩都过来摸摸试试。这样的性教育很直观,孩子看完之后就知道了这件事情,就不那么好奇了。
所以说孩子在小的时候问起这种问题,你要坦然地跟他讲,或者拿本画册告诉他这是怎么回事。但是更重要的是,你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去想:孩子知道了后会不会马上去试一试啊?你不要用成年人的担心来看孩子。
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觉到性是美好的。
性是美好的,我觉得国外一些父母对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我的文学启蒙老师、著名儿童文学家刘厚明先生在世时跟我讲过一个故事,我很难忘。
刘厚明先生在文化部工作的时候,带一个中国少年艺术团到法国去演出,表演中国的少年武术。其中一个14岁的男孩子武术表演得特别棒,结果在法国演出的时候,就被一个12岁的法国女孩喜欢上了。
怎么喜欢上了呢?他们在法国到很多地方去演出,发现这个女孩一家老跟着去看演出,看了一场又一场,你到哪儿她到哪儿,慢慢大家就熟悉了。
这个女孩叫露易丝,她开始给这个中国男孩写信。她画了幅画:两颗红心贴在一起。这个男孩就看不明白,这什么意思啊?然后就来问团长:“团长,你看法国这个小姑娘送我一幅画,什么意思啊?”刘厚明是作家,一看就明白了,但是他说:“没关系,这个心和心贴在一起是友谊,中法友谊。你看她还送给我画呢,我的画上是中国国旗和法国国旗,这不是友谊吗?”男孩明白了,友谊啊。
这个女孩怕男孩不明白,又给他画画,画了一堵墙,那边是个男孩,这边是个女孩,女孩在墙这边哭泣,画上还写着“我爱你”。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准则3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4)
这不能不明白了吧,男孩又来问团长,团长一看,这个问题有点严重了,就来找这个法国女孩的父亲:某某先生,您看您的女儿爱上我们这个小伙子了,怎么办呢?你知道吗,那个父亲当时哈哈大笑,说:“当然知道了,我不知道我还跟着她到处看你们演出啊!”刘团长说:“您这个父亲知道了怎么不做工作哪?您老这么下去可怎么办呢?”这个父亲哈哈大笑说:“哎呀,孩子是个做梦的年龄,我们就让她把这个美好的梦做完嘛!”
中国人的思维就是很现实:那怎么办啊?一个中国人一个法国人,小孩怎么办啊?这个法国爸爸说:“我相信她做了这么多梦,等梦醒来的时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不用担心。我们希望他们能在一起照个相,全团一块儿照个相。我希望我的女儿能在你们这个小伙子的前边很亲密地照张相。”后来就照了相,还保持通信关系。你看他是把它看作一个美好的梦想。
我再讲一个德国的故事。
德国人比较现实、比较实际。中国一个五年级的女孩到德国跟着妈妈生活。到这个小学不久,就有一个德国小男孩宣布他爱上了这个中国小女孩。他特喜欢这个中国小女孩,中国小女孩不太喜欢他。
结果有一天,中国小女孩病了没来上课,这个德国小男孩上课就上不下去了,上着上着课就哭了。老师说:“你怎么了?”“那个中国小姑娘没来上课,我很难过,我不能上课了。”老师说:“你很难过,那你先回家吧,回家休息休息。”男孩就哭着回家了。他妈妈就问:“你怎么回来了?”他说:“我很难过,中国那个女同学没来上课,很难过,我很喜欢她,我将来要和她结婚。”
你看这个德国的妈妈就很会教育孩子,她说:“是吗,你喜欢一个中国的女孩,很好啊!可是你要结婚,你有条件吗?结婚得买房子啊,你得有自己的房子啊,你得有车,德国人结婚得有房子有车啊,你有吗?”“没有。”“所以啊,你得好好学习。你现在好好学习,将来找个好工作,挣了钱你有条件了,你就可以向她求婚了。”男孩一听,对呀,又回去上课了。
你看,一个法国的父亲和一个德国的母亲面对孩子的性问题,他们都用了一种美好的方式来引导孩子。所以我有一个基本的观点是: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他,了解孩子的前提是尊重孩子。
我不知道父亲母亲是怎么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你觉得孩子性问题比较多的是什么问题,你觉得很难回答的问题有没有呢?
有一位妈妈讲:
我女儿很小的时候,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自己是哪里来的,就开始问这种问题。我刚开始是每天晚上给她讲她小的时候,先从她出生下来是什么样,几个月会爬讲。慢慢就发现,好像绕不过那个问题。因为她开始问:“我怎么就先来的,怎么就慢慢开始这样的?”这个时候我也开始思考,然后我看了些书,后来我就想了一个主意。
对于这个问题,我找了各方面的图片,很漂亮的图片,然后自己又进行编辑,对文字稍微删改了一下,就是简单一点、字大一点。晚上我给她讲了一下,她看了以后特兴奋。看过好几遍,然后搁一段时间再看一遍,搁一段时间再看一遍。就这样,经过几段时间之后,她就可以很正常地接受了。然后我买了一本关于人体的书,叫《人体的器官》,讲得很细。她看了以后,我觉得现在她就好像对这个已经很了解了,而且认为是很平常的事情,她知道了男孩和女孩有什么不同,也学会了保护自己。
这个妈妈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性教育专家了,至少她在自己的女儿身上做得很好。你看她的女儿,一年级的小姑娘这时候和初一的孩子的感觉完全不同,她这个时候没有什么性冲动,所以这个时候你给她讲生殖器,跟讲个杯子差不多。
所以说,我觉得中国的性教育一个缺陷就在于太晚,到初二都发育了。1999年的数据表明,中国女孩子平均来初潮的时间是1254岁,男孩子平均第一次遗精的时间是1385岁,现在估计又提前了。所以说我们的性教育应当是一个终身的过程,要在不同的阶段完成不同的任务,特别要抓住有利时机。
。。
准则3 性教育是孩子的必修课(5)
你看这位妈妈那四五岁的孩子,那根本不可能产生什么性冲动,根本不可能尝试,她会有她儿童的理解,所以这个妈妈的教育我认为是很成功的。孩子这个时候知道了,她将来就不会那么好奇,她会坦然地去面对,她会知道怎么样爱护自己。说得深刻一点,这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她觉得每个生命都很珍贵、都很不容易,她和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是亲密的,这样她就能搞明白了。
所以我们可以从儿童的权利、生命的珍贵这些角度来考虑性的教育问题。他有权利知道这些问题,他也有责任保护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性是他成长的一部分。我想,我们探索出这样一个观念,我们孩子的教育就一定会成功的。
准则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1)
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这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不了解孩子就没有办法教育孩子。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虽然孩子是千差万别的,但它是有规律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课题,因为他有不同的特点。
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试就不管用了。”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一定要适合你的孩子,因为你孩子的特点可能是与别人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
我们不能用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北大男孩女孩这样一种统一的方法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但是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
我们的调查发现,95%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大学。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他高素质的形成,便于他的就业、幸福生活。我们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这两个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能实现的。中国高校的扩招,今天能够进入大学的同龄人不过是19%左右,当然一些大城市多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这个时候有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大学里没有那么多位子。
更糟糕的是我们还有836%的中学生的父母要求孩子考试考前15名,大家想想看,这怎么可能实现呢,这是永远不可实现的。前15名只有15个人,836%怎么办呢?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的愿望。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消极影响是很大很大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我这里讲个故事,大家可能记不住我讲的道理,但是会记住我讲过的故事。
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孩子,我曾经见过这个女孩子,长得非常漂亮,钢琴过六级、会跳芭蕾、会作曲,中学生就会作曲啊,歌唱得也不错,她一唱歌,同学就说:“哎哟,我以为是大明星呢!”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子。
有一天,我有个同事给我打电话说:“孙老师,明天是这个女孩子的遗体告别仪式,她的父亲特别希望您能够出席这个告别仪式。”我一听,这是什么消息呀,什么邀请啊!我一下就想起那个女孩子了。
那个女孩子非常活泼,当时在她表姐的生日晚会上我见到过她。她表姐有过心理障碍,我们给过一些帮助,后来这个表姐生活得很好,所以我们去庆贺她的生日。
那个时候我见到了这个女孩子。我说:“你弹钢琴弹得好,能不能给我们演奏一曲啊?”她说:“没问题,你喜欢听什么?”我说:“贝多芬的《献给爱丽丝》吧。”
她弹得很好,还给我们表演了一段现代舞。初中的女孩子当场表演现代舞,一般的孩子是做不到的。
可是她现在自杀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她在初中毕业的时候,她的愿望是报考幼儿师范,她虽然多才多艺,但她的文化课不好,她想:我只有报考幼儿师范,当个音乐老师或者舞蹈老师,我就能够快乐一生。但她的父母一听,说:“都什么年代了,你还不上大学。不上大学你怎么会有大出息呢?”上大学的窍门就是上一所重点高中,他们千方百计让孩子上了重点高中。文化课基础差的孩子上了重点高中,在这强手如林的学校真是如坐针毡!她虽然在文艺上很活跃,很有才华,但是她的功课却跟不上了。
准则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2)
高二会考的时候,两门课不及格,她一下就绝望了,因为两门课不及格意味着高考资格、能不能考上大学等等一系列的问题。绝望之下她自杀了,开煤气自杀,她的父母很痛苦。
我去参加她的遗体告别。她穿着胭脂红的上衣、胭脂红的背带裤、杏黄色的外衣,躺在停尸间里,头的左边放着她喜欢读的书——毕淑敏的散文,右边放着她心爱的芭蕾鞋。
你看那个场面,同学哭成一片。后来我问他们:“你们怎么看待这个事啊?”他们说:“太可惜了,其实凭她任何一样才能都可能过上一种快乐的生活,都会有成就的,都是父母不切实际的期望把她给害了。”
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
大家想想看,什么是成功?我们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提出过中国青少年素质教育——成功计划,我写了成功宣言。
我认为我们素质教育的成功是人人能成功。人人能成功,但是必须有成功的新概念才能获得成功。那是什么呢?那就是说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成功就是和谐。
一个人只要他比自己有提高,哪怕在某一方面有一点提高,就是成功。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就是成功。成功决不意味着总是第一,成功意味着一种和谐的状态,跟自己身心发展、跟别人的关系、跟自然与社会和谐相处是成功的,我认为这才是现代的一种成功观。
刚才我们说的这个女孩子,我都不忍心提到她的名字,我们只说她叫秋儿,17岁。我和同事写过她的报告文学,叫《生命的追问》。
刚才讲了这个女孩子,我们再来讲另外一个女孩子,同样的经历,另外一个女孩子就获得了幸福。
北京有一所著名的中学,一位姓李的校长的女儿初中毕业。
一个重点中学的校长的女儿,要不要考重点高中,那还用说吗,肯定得上啊!但是他的女儿学习基础不是太好,父母给她找了家庭老师补课,这个基础差的人补课也不那么见效,效果也不太好。
这位父亲上火又着急,后来这个老父亲还是明白了,说:“闺女啊,我看恐怕考重点高中这条路不太适合你。”
女儿说:“我早就不想复习了,我不想上什么重点高中,我想上职业学校,那多快乐啊!”后来就上了职业学校,学财会,毕业后在北京某银行当了一个职员。
这个女孩子好动,打鼓等,什么都喜欢,到了这所职业学校后,继续打她的鼓。而且她手很利索,操作动手能力强,参加技术能手大赛还获奖了,她很快乐。这就是成功啊!前些天我到这个学校去,我说:“你们老校长的女儿现在怎么样了?”“不错呀,现在到国外进修去了。”她发展得很好。
比较起来,前边那个女孩子的才智可能远远高于后边这个女孩子,前者的才艺水平也绝对是出众的,前面一个走上绝路,后边这个女孩子道路越走越宽广、越来越幸福。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我可以给大家来破这个谜,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成功就是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他的道路,蠢材就是选择了不适合他的道路。”
怎么选择呢?哈佛大学的霍华德·加德纳教授提出了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论,这是个理论体系,很有价值。其实这个理论用中国的话翻译非常简单,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是这个意思。他说:每个人至少有8种智能,但是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组合是不同的,奥妙就在于智能结构的组合的差异。人有哪8种智能呢?有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
大家一想就明白了,演说家、作家肯定是语言智能发达;会计师、审计师,那些数学家们,肯定是数学逻辑智能发达;建筑师、画家是空间智能发达,胸有成竹。还有的人是身体运动智能发达,你像奥运会、世界锦标赛、各种球类运动等等体育项目,包括舞蹈家们都是身体运动智能发达,我们可以算出好多来。还有的人是人际交往智能发达,有的人搞公关或者做领导,很会协调关系,这就是智能啊!还有的人音乐智能发达,比方说假如我们都没有学过音乐就上来唱歌,有的人唱的就很好听,而有的人一辈子唱歌都不好听,这不完全是努力的问题,这就是智能差异,它有遗传各种因素。
准则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3)
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叫格林斯潘,他曾经是美联储主席。美国人说:“谁当总统没关系,只要是格林斯潘当美联储主席就行。”他当了好几届。格林斯潘的妈妈是个乐器演奏家,格林斯潘就觉得自己也有这种音乐天赋,所以他一直学的是音乐,大学毕业还进了乐团演奏。但是他发现,自己再怎么演奏、再怎么努力,都是二流三流的,没有音乐悟性。学音乐需要音乐的耳朵,他没有。后来他发现自己在金融方面很有天才,就退出乐坛,进华尔街学金融,成为美国最著名的经济学家。说格林斯潘打个喷嚏整个美国经济就得感冒,他就是这么厉害的一个人,关键是他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事。
你看看那些奥运会的冠军们,还有很多演艺明星,他们都很辉煌,但是这些人当中有很多人的文化课未必优秀,还可能很糟糕,他们就是因为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才会这么成功。
我们作为父母来说,特别需要了解孩子的智能结构是什么,父母和老师都非常需要了解。有人说:“孙老师,你这么说,不是出个难题吗?我们做父母的这么忙,我们又不是学者,我们怎么能知道孩子的智能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你不要把它想得那么玄,最好的办法是,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做各种各样的体验,不以成败论英雄,不是为了名次、不是为了学到某一个专长,要给孩子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吹拉弹唱跑跳玩等等各种东西。很快你就会发现、你就知道你的孩子在哪些方面比较优秀。
比如有的孩子特能说,你看原来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元元就特能说。她自己说:从小就觉得舌头特别利索,语速快,反应快。她一定是属于语言智能发达的人。有的人木讷,半天不说一句话,这样的人可能内省智能发达。
你通过这种方式观察你的孩子,你就会发现你孩子的优点和弱点,今后让他扬长补短。据分析,现在我们的学生大概是两种智能发达的孩子特别容易成绩好,就是说,现有的教育教学的体制评估的方###让两种智能发达的人特别沾光、特别容易名列前茅,那就是语言智能发达和数学逻辑智能发达的人。
但是常识告诉我们,其他智能发达的人照样可以成材。我们刚才也举了很多例子,人际交往智能发达、音乐智能发达、身体运动智能发达、空间智能发达,都是可以成材的。
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人,不能用分数、名次要求所有的孩子。你只有用多把尺子衡量人,你的孩子才有成功的希望,才会培养他的信心。我们要发现孩子成材的奥秘,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成为全才。
有的父母给孩子要求说:“我不要求高了,门门95分,至少90分。”看上去你挺宽容的,其实多数孩子是做不到的。孩子在小学一二三年级的时候可能还可以做到,那个时候功课比较简单,很容易考高分,但是越往上越难。你提出这样的要求,会让孩子有种失败感,他就不可能成功。
你能不能感觉到自己孩子的差异,你觉得应不应该按照自己孩子的这种特点去发展他、因势利导?
有一位母亲讲:
我儿子非常淘气,坐不住。我曾经为了让他能够坐得住,让他学了三年的钢琴,但是他不喜欢。
他上小学以后,学校有各种兴趣班,有英语课、奥数课。我们一开始的时候,前半年让他学的是英语,他非常喜欢,可能有遗传因素吧,说的也非常好。
但是到了下半学期,老师告诉我们:三年级的时候有可能会拿奥数的成绩来分快慢班。我们不得不转向了奥数,学了一年多,他非常不喜欢,也没有什么进展。我们父母还要在周末给他补很多的奥数知识,让他做大量的习题,他才能慢慢地接受。再回过头来看,他上课的时候学英语就非常快。
这是他学英语和奥数的例子,至于其他的一些兴趣,我发现他只有在运动和音乐方面可以坚持下来,其他的课统统不感兴趣,所以他偏科非常厉害。
准则4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4)
这是个很好的教子案例。你看她的儿子学英语很快,很有兴趣,运动也很感兴趣,这说明在这八个智能中,很可能他的语言智能排第一,运动智能排第二,可能是这样的,而他的数学逻辑智能至少不会排在前两位,可能排在中间,或者排在倒数几位。对一个人来说,这叫潜能特点,这是非常正常的。而且他最喜欢、最擅长的就是登台表演,表演也是语言智能发达的表现,所以他就愿意表演,说话不利索的人是不愿意登台表演的。这就是这个孩子的特点。
我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那么面对这样的孩子怎么办呢?就我刚才说的4个字“扬长补短”,长的地方千万别给他打掉。
有的爸妈说:“孙老师,我孩子学习差极了,就爱画画,不要命地画,我恨死了,就把他的画收起来,不许他画画,必须得学别的。”
我说:“你可千万别这么做,你孩子能感到快乐的,大概剩下唯一的一点就是画画了。你把画画给灭掉,你就把孩子的希望给灭掉了,千万别这么做。你得说:‘画画好,我们要想方设法支持你画画。’要永远让他想坚持就坚持下去。但同时得补短,他别的学得再差,你都不能把画画给他压抑掉。
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是靠你的长处成功的,而不是靠你的短处成功的。父母必须坚持的一条就是,你明知道孩子在某些方面是短处,或者不排在前面,排在后面,你就不能指望他拔尖。你可以跟他讲:比如为了升学,为了什么啊,你需要学习数学,但是我知道你学数学有些困难,只要你尽力了,达到一般的水平,或者努力让它好一点,就可以了。一定不要让他有过大的压力。”
我们的研究发现,压力越大的孩子越不能好好学习,不要以为压力就一定变成动力,过大的压力会让人产生绝望的感觉、失败的感觉,从而不可能有远大的抱负和信心。
我们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一定得了解孩子,了解孩子之后,采取的策略就是扬长补短。对孩子的弱项要多鼓励、多帮助,但是不能指望他达到一个高的水平。他不是不想,没有一个孩子不想达到高水平,他是达不到。
我们父母朋友可以做个实验,你自己选选,你肯定知道自己哪儿不行:你可能跳舞不行,你可能唱歌不行,或者你计算不行。我要是给你一个要求:你必须唱得好、你必须跳得好、你必须计算得好,你什么感觉啊?你一定痛苦不堪。
每个人都是靠优点活着的,是靠你的长处成功的,而不是靠你的短处成功的,这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不要盲目跟风,人家孩子学这个我就让自己孩子学这个,人家孩子考哈佛我就希望自己孩子考哈佛,人家孩子上北大我就期望自己孩子上北大,你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道路。只有按照他的天性去培养他、只有孩子按照他自己的规律去成长的时候,他才可能获得幸福、获得成功。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中国这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话对了一半。为什么我说它对了一半呢?我们确实是三百六十行,但是不一定非当状元。你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不就三百六十个状元吗!中国那十多亿人口怎么办呢?有的孩子即使他有擅长的一面,他也不可能全国第一,更不可能世界第一,他也不需要这个第一,他只要做得比较好,为社会所需要,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就够了。
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只要你尽到自己的努力就行了。不要给他确定过高的名次要求,这才叫“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现儿童就是发现儿童成长的规律,解放儿童就是打破束缚孩子的一些枷锁,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使孩子幸福。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就是让孩子获得幸福,这才是我们最本质的东西。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准则5 成长是双轨道(1)
我们教育孩子不能走极端,既要自由又得守规则,特别重要的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只有行为习惯才是一个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父母的上岗执照
成长是双轨道,这是什么意思啊?单轨道是不稳的,双轨道才是平稳的。
对孩子的成长,不能只有解放、自由、玩耍,这只是一个方面;还必须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责任心、道德等等。
孩子只有在这条双轨道中成长才会得到一种平稳的、健康的发展。
“坏孩子妈妈联盟”的启示。
说到这个,我有太深的感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